教宗為敘利亞呼籲:平民得為戰爭付出代價令人無法接受

blog_1470753602

8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提到上週在敘利亞發生的悲劇。敘利亞人權觀察員表示,該國反動派和政府軍在阿勒頗的衝突造成至少700人死亡,其中包括平民,甚至是兒童。

教宗說:「不幸的是,平民在戰爭中遇難的消息不斷地從敘利亞傳來,尤其在阿勒頗城。我們不能接受許多手無寸鐵的平民、甚至是兒童得為戰爭付出代價的事實。這是心靈封閉和有權勢者缺乏和平意願的代價。我們以祈禱和友愛之情關切敘利亞的弟兄姐妹,把他們託付於童貞聖母瑪利亞的護佑。」

阿勒頗的衝突仍在繼續,反對派聲稱已經突破了政府軍的圍困,但是敘利亞官媒《阿拉伯敘利亞通訊社》否認這一消息。當地的25萬民眾處境嚴峻,缺乏食物、水和電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敘利亞和平是可能的,祈禱後要展開和平活動

blog_1467739061

教宗方濟各支持國際明愛會為敘利亞和平發起的運動。為此,教宗於7月5日發表視頻訊息,強調「敘利亞和平是可能的」。他嚴厲批評那些一邊提倡和平,另一邊卻向交戰者提供軍火的國家。教宗邀請眾人支持和平會談,透過政治途徑終止敘利亞長達五年的內戰。

教宗方濟各在視頻訊息的開頭便表明,敘利亞內戰「令我的心深感悲痛」。教宗提到敘利亞人民難以言喻的痛苦,也念及飽受各種歧視的基督徒團體。他籲請眾人與明愛會站在同一陣線,致力於建設一個更公義的社會,並且警惕一邊提倡和平,另一邊卻助長戰爭的偽君子。

教宗說:「人民在受苦的同時,竟有數額驚人的款項花費在供應軍火給戰士上。某些軍火供應國竟然也提倡和平。我們怎能相信一個用右手輕撫你,卻用左手打擊你的人呢?」

教宗鼓勵眾人「熱忱地善度慈悲禧年,好能克勝冷漠,大力宣講敘利亞和平是可能的!」為此,教宗邀請眾人「為敘利亞的和平祈禱」,在教會各領域以諸多舉措提升大眾意識。

教宗期勉在祈禱後要展開和平活動。教宗:「我鼓勵你們要求參加和平談判的人認真看待這些協議,努力使取得人道救援物資更為便利。人人都應當承認,敘利亞問題只能透過政治途徑,無法透過軍事途徑來解決」。

為此,國際社會應當支持敘利亞和平會談朝向成立一個全國團結的政府邁進。最後,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在各個層面凝聚力量,以確保可愛的敘利亞可能獲享和平。這對整個國際社會的益處而言,將是慈悲與關愛的偉大典範!」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推文2016年7月5日

blog_1467735922

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讓和平在可愛的敘利亞成為現實!#peacepossible4Syria

Let’s join forces, at all levels, to ensure that peace in beloved Syria is possible!

Uniamo le forze, a tutti i livelli, per far sì che la pace nell’amata Siria sia possibile!

¡Unamos nuestras fuerzas en todos los niveles, de modo que la paz en la amada Siria sea posible!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致函德國天主教徒節:成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他人的關懷

homeless

第100屆「德國天主教徒節」5月25日至29日於德國萊比錫舉行。教宗方濟各特致函參與者,表達他對這項活動的讚賞。

教宗寫道:「你們與其他基督信仰教會的信徒保持良好關係,並以幫助最貧困弱小者的具體行動為基督作出真實的見證。」

Germany

德國天主教徒節每兩年一次在不同城市舉行。本屆主題為「看,這個人」(若十九5)。教宗指出,這個主題十分恰當地展現出哪些是重要的事。「外在的行為和成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停下腳步,轉面關懷他人,並提供他真正的所缺。」

每個人都渴望和平,需要和睦共處。然而,唯有當我們也尋求內心的平安時,和睦共處才會日益增長。教宗指出,「許多人總是匆忙度日」,打亂他周遭的一切。相反地,人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恢復與世界的和諧,透過祈禱與造物主「愈加親密」。「這與天主的親密關係也激發出我們的慈悲。天父怎樣去愛,祂的子女也應怎樣去愛。天父慈悲為懷,我們也蒙召慈悲相待。」

教宗再次回到「看,這個人」的主題上,指出我們經常在社會中遇到受虐待的人。他舉例說道:「我們看到其他人判斷這些人的生命價值,慫恿他在年邁或患病時早點死去。我們看到有人遭受羞辱,處處碰壁,尊嚴盡失,只因他們失業或身為難民。」

教宗期許本屆德國天主教徒節的參與者以及全體德國信友,「在生活中給窮人和受壓迫者的呼聲騰出越來越多的空間」,互相扶持,彼此分享經驗和想法。教宗最後邀請眾人一同祈求聖神「賜予我們為希望作見證的勇氣和力量,那希望正是全人類的天主」。

圖/文: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2016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克勝冷漠與贏得和平》

blog_1451713066

2016年,教宗方濟各發表第49屆世界和平日文告題為《克勝冷漠與贏得和平》。教宗表明在當今的世界上,和平的一大威脅是冷漠的全球化:人們互不關心,對世界的種種創傷無動於衷,對近人的悲慘處境坐視不理。教宗列舉了因冷漠而造成的種種問題,指出天主從不冷眼旁觀,而是慈悲為懷,親自予以介入。為此,教宗勉勵世人進行心靈的皈依,從而精誠團結、關心近人、愛護弱小、贏得和平。在這慈悲禧年期間,教宗尤其籲請各國領袖關懷弱勢群體,落實對他們有利的具體措施,懷著超越自己國家的遠見,積極促進國際大家庭的兄弟情誼。

以下是由「台灣明愛會」恭譯的教宗方濟各20161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

克勝冷漠與贏得和平

1.在新年伊始,我不但願與大家分享此一深刻的信念,也誠摯的祝願全世界的每一個人、每一家庭、民族及國家──包括所有的國家及政府元首和各宗教領袖們,都能興盛、平安,並實現願望。我們一如以往仍然相信,在2016年我們仍會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中,堅定自信地追求正義與和平。和平是天主的恩賜,也是人類的一項任務,而天主把這恩賜託付給所有受召去達成此目標的人。

持守希望的理由

2.令人難過的是,去年一整年中充斥著戰爭和恐怖主義,加上綁架、種族或宗教迫害,以及濫用權力等等。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上述現象如此普遍,以致構成了「零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在這一年已近尾聲,然而在展望新的一年之際,一些發生過的事情對我有所啟發,使我鼓勵每一個人,對於人類可以克勝邪惡、對抗退縮和冷漠一事,不要失去希望。那些事情證明我們在面對危急情況時,能夠表現出團結一致,並能超越自私自利、冷淡和漠不關心。

我願在此把各國領袖曾聚集在一起的2015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21),這個會議是要找尋新方法來對抗氣候變遷,以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地球。我們也可想起兩件較早期的全球性事件:在阿地斯阿貝巴舉行的印非高峰會(Addis Ababa Summit),投注資金來促進全球的永續發展,另一就是採用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the United Nation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標是確保,在2030年全世界人民─特別是那些貧窮的人民,能享更有尊嚴的生活水準。

對教會來說,2015年是特別的一年,因為今年是梵二大公會議兩份文獻發表的五十週年,這兩份文獻清楚地表達了教會對世人的團結關懷。教宗若望廿三世在大公會議開始時,就想大大敞開教會之窗,改善她與世界的溝通。《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及《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這兩份文件,標誌了交談、團結關懷和陪伴的新關係,是教會力求在人類大家庭中喚醒的態度。在《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中,教會表達她與非基督宗教交談的開放態度。《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是建基於承認「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也都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愁苦和焦慮」[1],教會建議要就我們這世界的難題與全世界人類大家庭交談,作為團結關懷、尊重與愛護這世界的表示。[2]

今年是慈悲禧年,我也願順著這樣的態度,邀請教會一起祈禱和工作,使每一個基督徒有一顆謙卑同情的心,能夠宣揚慈悲、為慈悲作見證。我希望我們都能學習「寬恕和給予」,更能夠接納「那些生活於社會最邊緣的人士──而邊緣人士是現代社會所造成的」,同時「不流於貶抑人性的無動於衷,或一成不變的日常任務,導致我們發現不到新事物!我們要抗拒只懂破壞的憤世嫉俗心態!」[3]

有許多很好的理由讓我們相信,人類有能力在精誠團結,並在互相聯繫、相互依賴的基礎上共同合作,以彰顯我們對較弱小弟兄姊妹的關懷,以及維護公益。這種相互負責的態度,是建基於我們的重要召叫──友愛和共同的生活。個人的尊嚴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成了天主按祂肖像創造人類的初衷。天主賦予我們受造物不可剝奪的尊嚴,我們與所有的弟兄姊妹都相互有關係,對他們,我們負有責任;也要與他們團結,共同合作。缺少了這樣的關係,我們就略遜於人。那時我們會明白,冷漠真是人類家庭的一大威脅。在我們就要進入新的一年之際,我願請求每一個人探討此一現實,以克服冷漠並贏得和平。

不同類型的冷漠

3.冷漠顯然不是新的現象,歷史上每個時期都有人對貧困的人關閉心門,對四周發生的事閉目不視,轉過身子避免介入他人的困難。但在我們這個時代,冷漠已不再是單純的個人事件,而有了更廣的層面,於是產生了某種「全球性的冷漠。」

人類社會中的第一種冷漠是對天主冷漠,因而導致對近人及對環境的冷漠。這是虛假的人道主義和實用的物質主義,加上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我們會以為自己就是自己的本源,而且是自己本身、自己的生命和社會的創造者。我們感到自滿自足,不但想要找到天主的替代者,更想完全不需要天主。結果我們認為除對了自己以外,不欠任何人什麼,只求自己的權利[4]。教宗本篤十六世不認同這錯誤的理解,他觀察到,人類本身以及人的發展都不能光憑自己就能解答我們對終極意義的疑問。[5]教宗保祿六世也同樣表示「真正的人文主義,必須向至高者開放,承認人生的真正意義來自一個召叫。」[6]

對鄰人的冷漠,會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有些人見多識廣;他們聽廣播,看報紙、看電視,但是他們只是機械化地做這些事,並未真正參與其中。他們模糊地知道令人痛苦的悲劇,但他們感覺不到與自己有關,也沒有惻隱之心。他們只把目光、思想行為集中在自己身上。我們必須說,今天儘管資訊多到爆炸,但並未使我們更關心他人的困難──那需要開放的心和團結關懷的態度。[7]事實上,太多的資訊會讓人的感覺麻木,而且多少會降低了問題的嚴重性。「有些人直接了當地譴責貧窮國家造成的麻煩,由此得到滿足;這些控訴者縱容未獲證實的以偏概全,宣稱某種『教育』可解決問題,會使人平靜、並把人變得溫順無害。此說固然惹人惱火,但火上加油的是根深蒂固的貪汙,遍布不同國家,從政府到商業以及各種機構,無論領導人的政治噱頭是甚麼,總之,到處有人貪汙,試想那些被排擠到社會邊緣的人看到社會如此腐敗,怎會按捺得住!」[8]

另外,對自己身邊事物──尤其是那些不直接觸及我們的事物,毫不關心,也可看出人的冷漠。有些人寧願不問問題或尋求答案;他們過著舒適的生活,對受苦者的哭號聲充耳不聞。我們在幾乎察覺不出的情況下,已無法對他人及他人的困難感到同情;我們沒有興趣去關懷他們,仿佛他們該為自己的困難負責任,而與我們無關似的。[9]「在我們健康、舒適時,很容易忘記他人(但是天主父絕不會如此):我們不關心他們的困難、他們的痛苦以及他們所承受的不公義……。我們的心日趨冷漠。只要我還算是健康、過得舒適,我就不會想到那些比較不順心的人。」[10]

因為我們住在同一個家園中,我們必須關心這個家園的狀況,這是我發表《願祢受讚頌》通諭的想法。水和空氣的汙染、不分輕重地砍伐森林,破壞自然環境,這些往往是人對人的冷漠所造成的結果,因為萬事萬物都互相關連的。還有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11]還有人在其他地方為所欲為,但在自己家中卻不敢這麼做。[12]

和平受到全球化冷漠威脅

4.對天主的冷漠超越了個人的內在與心神的氛圍,能影響到公共及社會領域。正如教宗本篤十六世所指出,「天主的榮耀與人類在世的平安密切相關。」[13]確實,若不開放心胸,接納超性事物,人類很容易成為相對主義的犧牲品,很難公正行事、並致力於和平。[14]漠視天主和否定天主,會使人不承認有高於他自己的規範,而唯以自己為標準,於是造成了無限制的殘酷和暴力。[15]

同時在個人和公共的層面上,對鄰人的冷漠,是出於對天主的冷漠,表現在對個人及公共事務不關心、少投入,這樣反而會延長了不公義和社會嚴重失衡的情況。進而造成衝突或產生不滿的氣氛,遲早爆發為暴力及不安全的行為。

冷漠和缺乏投身造成嚴重的有虧職守,而我們每一個人本應按自己的能力以及在社會上的角色,努力促進公益,特別是促進和平,因那是人類最寶貴的資產。[16]

在制度面上,對他人冷漠、漠視他人的尊嚴、基本權利和自由,當這些成為追求利益和享樂之下的文化,則會滋生不正義的行為和政策,甚至將其合理化,最終成為對和平的威脅。冷漠甚至令人把可悲的經濟政策視為合理正當,而那會孕育不公義、分裂和暴力,以保障個人或國家的福利。更常見的是,為了鞏固並維持勢力和財富而制定的經濟和政治計劃,甚至不惜踐踏他人的基本權利和需要。當人們目睹他們的基本權利,如食物、飲水、健康照顧或就業的權利遭到否定,他們就會用武力來獲取了。[17]

此外,默許砍伐樹林、汙染、大自然的災難,這會破壞生態系統,而根絕整個社區,造成嚴重的不安全,最後則產生新形式的貧窮,新的不公義,到後來,安全與和平都大受威脅,這些都是對自然環境冷漠的後果。試想,有多少戰爭是因為缺乏物資或是對自然資源貪求無厭而產生?有多少戰爭還會繼續進行下去?[18]

從冷漠轉到慈悲:內心的悔改

5. 2015年和平日文告的主題是「不再是奴隸,而是弟兄姊妹」,在那篇文告中,我追想起聖經中第一個人類弟兄的圖像,就是加音和亞伯爾(參閱:創四1-16)。我是希望大家注意到,從一開始,這弟兄之情就怎樣遭到背叛。加音和亞伯爾是兄弟,兩人出於同一母胎,他們有同樣的尊嚴,也同樣是按天主肖像所造;但他們兄弟鬩牆。「加音不但受不了亞伯爾,還出於嫉妒而殺害亞伯爾。」[19]殺害兄弟是一種背叛,加音拒絕承認亞伯爾是弟弟,就成為家庭的手足情誼、團結關懷及相互尊重被破壞的第一個例子。

天主於是介入,提醒人們對同胞手足的責任,正如祂在亞當和厄娃──我們的原祖父母與造物主天主的關係破裂時,也曾提醒他們一樣。「上主對加音說:『你弟弟亞伯爾在哪裡?』他答說:『我不知道,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上主說:『你作了什麼事?聽!你弟弟的血由地上向我喊冤』。」(創四9-10)

加音說他不知道他弟弟發生了什麼事,又說他不是看守弟弟的人。他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命運不負責。他覺得自己與這些無關。他對胞弟漠不關心,輕視與他同血緣的人。多麼可悲!這個關於兄弟、家庭、人類的故事,多麼令人難過!這是兄弟之間冷漠的第一個表現。然而天主並不冷漠。在他眼中,亞伯爾的血有無限的價值,他要求加音交代清楚。在人類剛開始時,天主顯示出祂參與人類的命運。後來,以色列子民在埃及成了奴隸,天主再次介入,對梅瑟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出三7-8)。我們應注意文字中使用的動詞,都是用來形容天主的干預:他看到、聽見、注意到、下去和拯救。天主並未保持冷漠。祂關心注意,也採取行動。

天主同樣在祂的愛子耶穌身上,下到我們中間。祂取了肉軀,並在各方面都跟我們一樣,除了沒有罪以外。耶穌與我們認同:「祂在眾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耶穌不僅僅滿足於教導群眾,祂還關心他們的福祉,特別是在看到他們挨餓(參閱:谷六34-44)或沒有工作時(參閱:瑪廿3)。祂不只關心人,也關心海中的魚、天空的飛鳥、植物和樹木,大小生物他都關心。祂注意也愛護一切受造物。但祂不僅止於看見,祂還觸及人們的生活,跟他們說話,幫助他們,對那些貧困有需要的人顯示仁慈。不只如此,祂還強烈地動心、落淚哭泣(參閱:若十一 33-44)。祂盡力中止痛苦、哀傷、悲慘和死亡。

耶穌教導我們要像天上的父一樣慈悲(參閱:路六36)。在善心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裡(參閱:路十29-37),祂譴責那些見人有需要,卻不伸出援手的人,那些「從旁邊走過去的人」(參閱:路十31-32)。耶穌藉這個例子教導那些聽祂講話的人,特別是祂的門徒,應停下腳步,用各種可能的方法,為減輕這世界的痛苦,減輕我們弟兄姊妹的痛苦盡一分力,不論我們有多忙碌,也要先從花自己的時間開始。冷漠往往會找藉口:必須遵守禮儀的規定、還有許多事該做、藏身在敵意和偏見背後,而這些正是使我們分裂的原因。

天主的心是慈悲的。天主子民所組成的大家庭中的每一分子,也應該懷有一顆慈悲的心;只要人享有人的尊嚴,也就是在受造物身上反映出天主的容貌,那顆心就悸動得更快。耶穌告訴我們,對他人──異鄉人、病患、囚犯、無家可歸的人,甚至我們的敵人──的愛,正是天主用以判斷我們行為的標準。我們永遠的命運就與此有關。難怪保祿宗徒告訴在羅馬的基督徒,「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參閱:羅十二15),他也鼓勵格林多人多多捐獻,做為與教會受苦的弟兄同心同體的表現(參閱:格前十六2-3)。聖若望則寫道:「誰若有今世的財物,看見自己的弟兄有急難,卻對他關閉自己憐憫的心腸,天主的愛怎能存在他內?」(若壹三17;參閱:雅二15-16)

這就是為什麼「教會,為了她所傳揚之訊息的可信性,教會絕對需要活出慈悲,見證慈悲。教會的語言、態度,必須傳達慈悲,好能觸動所有人民的心,再次啟迪他們尋找回歸天父的途徑。教會的首要真理就是基督的愛。教會成為這愛的僕人,將這愛通傳給所有人:這愛是樂於寬恕的,並甘願把自己交付。因此,那裡有教會的臨在,天父的慈悲就有了佐證。簡而言之,在我們的堂區、團體、協會和運動,那裡有基督徒,人就應該找得到慈悲的綠洲。」[20]

我們蒙召叫,使憐憫、愛心、慈悲和團結關懷成為真正的生活方式,作為我們彼此關係的準則。[21]為此,我們的心必須改變:天主的恩寵必須把我們的鐵石心腸轉變為血肉的心(參閱:則卅六26),能以真正的團結關懷之心接納他人。因為團結關懷遠甚於「對遠近許多不幸者的空洞同情或膚淺的哀傷。」[22]團結關懷是「一項將自己獻身於共同利益的堅決而持續的決心;也就是獻身致力於每一個人的和整體的利益,因為我們對所有人都要負責任」[23],因為憐憫是由手足情誼湧流出來的。

從這一點就能注意到我們這時代的苦惱,以及日漸增加的相互依賴──尤其是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在個別人士及團體之間,以及與世界上其他人士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以最合適的倫理及社會態度來回應,這就是「團結關懷」。[24]

建立一個團結關懷與慈悲的文化,以克勝冷漠

6.團結關懷既是由於個人悔改而產生的倫理德行和社會態度,團結關懷也要求負責教育和陶成的人投身於其中。

首先我想到的是家庭,家庭蒙召叫去實行首要和重要的教育使命。家庭是實踐和傳承愛和手足情誼、共聚和分享、關懷照顧他人的第一個場所。家庭也是傳遞信仰的最有利的場所,就從母親教導子女的簡單祈禱、敬禮等開始。[25]

在學校或其他場合教育兒童和青年的老師們,工作最為困難,他們應該意識到他們的責任也擴及生活中的倫理、精神和社會層面。自由、相互尊重和團結關懷的價值,可以從孩子幼年時就傳遞給他們。談到教育者,教宗本篤十六世說道:「每一個教育場所都可以成為一個向著超性開放、也向他人開放的場所;一個交談、凝聚團結力、注意聆聽的場所,在那裡,年輕人感到個人的能力和內在的豐富都受到賞識,能學會看重他們的弟兄姊妹。願年輕人能受到教導,在日常的行善,表達愛心,積極參與中建立一個更富人性及更友愛的社會中,體驗到喜樂。」[26]

媒體工作者也負有教育和陶成的責任,尤其是在今日,資訊和媒體的傳播管道如此廣布。他們的首要責任是為真理服務,而不是為特定的利益服務。因為媒體「不僅提供資訊,也培育閱聽的人的心智,因此他們對年輕人的教育可以有重大的貢獻。絕對不要忘記,教育和傳播之間的關係極其密切:教育透過傳播而產生,而傳播又能或好或歹地影響一個人之人格的形成。」[27]

媒體工作者也應留意,獲得資訊及公諸於世的方法,必須是合法且是道德上所容許的。

和平:團結關懷、慈悲與憐憫的文化之成果

7.在意識到全球性的冷漠帶來的危險的同時,我們也應承認,在上述的情景中,也有許多正面的行動,證明我們能夠付出憐憫、慈悲與團結關懷。

在此我想舉幾個值得讚美的獻身服務例子,來證明我們都能夠不對近人閉目不視,以克服冷漠。這些例子都是在我們走向更人性化的社會之路上的一些良好做法。

還有許多非政府和慈善機構,不論是教會內或教會以外的,他們的成員不畏困難和危險,在瘟疫、災難、武裝衝突中,照顧傷者和病人、埋葬死者。我也願提提那些幫助移民的個別人士和機構──那些移民飄洋過海或走過沙漠,只為尋求過更好的生活。他們的努力包括精神和物資上的愛德工作,而在我們生命的終結時,我們就是依據這些來受審判的。

我也想到那些新聞記者和攝影記者,他們在艱困的情況下報導,提供能喚醒我們良心的影像及輿論;還有獻身於維護人權的人士,尤其是維護少數民族及宗教上的少數群體、原住民、婦女和兒童,以及我們弟兄姊妹中最軟弱易受傷害者的人權。在他們當中許多聖職人員和傳教士,身為牧者,留在羊群身邊支持他們,特別是在武裝衝突時,不在意危險和艱難。

有多少家庭在工作和社會的困境中,仍然犧牲自己,給孩子「反主流文化」的教育,教導孩子團結關懷、憐憫同情和手足情誼的價值!有多少家庭敞開心胸和打開家門,接納遇到困難的人,例如難民和移民!我願特別感謝那些樂意回應我的請求,接納一個難民家庭的個人、家庭、堂區、宗教團體、隱修院和朝聖地。[28]

最後我願一提那些著手於團結關懷工作的年輕人,以及那些在自己的城市和國家中及其他地方,慷慨地幫助窮困者的人士。我感謝並鼓勵每一個人來參與這種努力,他們的努力常常未受到注意。他們對正義的飢渴會得到滿足,他們的慈悲會引領他們找到慈悲,而且身為和平締造者,他們將被稱為天主的子女(參閱:瑪五6-9)。

慈悲禧年標記中的和平

8.在慈悲禧年的精神中,我們都蒙召叫,去了解冷漠如何在生活中顯示出來,並以具體的工作來改善四周的世界,首先就要從自己的家庭、鄰舍和職場開始。

民間社團也同樣被召叫,要對最易受傷害的人特別表達關懷,例如囚犯、移民、失業以及體弱的人。

說到囚犯,在許多方面都急需實際的做法,來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特別要關心那些在獄中等待審訊的人。[29]我們得記住,法律制裁的目的是讓人重生,國家的法律應考慮到是否可用其他已定的制裁,代替監禁。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願再次請求各國政府,若是仍有死刑,請考慮廢除死刑,對犯人給以特赦。

至於移民,我請求重新檢討移民法,使這法律能在尊重彼此權利和責任的情況下,反映出對移民的欣然接納,並讓移民更輕易地融入。我們也應特別考慮到居留法所訂的條件,因為若在不得已情況下非法居留,就會導致犯罪。

在這禧年,我也要請求各國領袖,對於因沒有工作、土地和居所的弟兄姊妹,要落實對他們有利的具體措施。我想到的是,創造有尊嚴的工作機會來對抗失業的社會災害,因為後者會影響許多家庭和年輕人,對整個社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失業的嚴重代價就是人們失去尊嚴感和希望,補助給失業人士和其家庭的社會福利金,是必須的,但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我們也應特別關注婦女,因為遺憾的是,在工作中她們依然受到歧視,而且有些婦女的工作並不安定,工作環境也很危險,得到的薪資更與其社會使命的重要性不相稱。

最後我要說,我希望有關人士能採取有效率的方法,來改善病人的生活條件,也就是確保他們都能得到醫療和藥物,同時可以享有家居護理。

各國領袖也蒙召叫,要有超越自己國境的遠見,檢討與其他民族的關係,使他們真正參與和納入國際社會的生活中,以確保國際大家庭的兄弟情誼。

我懷著這樣的心情,願向各國領袖作三個呼籲:拒絕把他國人民捲入衝突或戰爭,那樣不但破壞物質、文化和社會遺產,長遠來看,也破壞他們的倫理和精神的完整性;其次請求能免除較貧窮國家的國際債務,或是以可以長久的方式來處理;第三則是採取合作的政策,不向某種意識型態的專制低頭,反會尊重當地人民的價值觀,同時,無論如何也不要傷害未出生胎兒最基本且不可剝奪的生存權。我把這些思考,以及我對新年最真誠的祝願,交託給至聖童貞聖瑪利亞人類之母的轉禱,她關心我們人類大家庭的需要,她會向她的愛子耶穌─和平君王,為我們的祈禱求得垂允,且降福我們每天為建立充滿友愛、團結的世界所作的努力。

 

發自梵蒂岡,2015年12月8日

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瞻禮

慈悲特殊禧年開幕

教宗方濟各

 

註釋:

[1]梵二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1。

[2]同上,3。

[3]慈悲特殊禧年詔書,《慈悲面容》14-15。

[4]參閱: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43。

[5]同上,16。

[6]《民族發展通諭》42;《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16。

[7]「不斷全球化的社會使人變得更接近,但是卻沒有使我們成為兄弟。單憑理智,足以使人覺知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使人共處,相互尊重,但卻不足以建立兄弟之情。」(本篤十六世《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19)

[8]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60。

[9]同上54。

[10]2015年四旬期文告。

[11]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92。

[12]同上,51。

[13]對駐梵蒂岡外交使節團的談話,2013年1月7日。

[14]同上。

[15]參閱:本篤十六世,為世界和平與正義的反省、對話與祈禱日的談話。亞西西,2011年10月27日。

[16]參閱: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17-237。

[17]「今天在很多地方,我們聽到加強保安的要求。除非社會以及人彼此的排擠與不平等得以逆轉過來,否則是不可能消除暴力的。窮人及最窮的民眾被控告行使暴力,然而正因缺少平等機會,不同形式的侵略和衝突會找到滋生的沃土,早晚會爆發出來。當一個社會,無論地區性、國家性、或全球性的,甘願把社會一部分人遺棄在邊緣,便沒有任何政治方案或資源可用在執法或監控系統上,而能夠無限期地保障社會安寧。這不單是因為不平等刺激了受體制排擠的人,而使他們用暴力來反抗,更因為社會經濟系統的根基就是不公的。就如善傾向擴展,容忍邪惡亦然,容忍邪惡就是不正義,傾向擴展有害的影響力,並悄悄地腐蝕任何政治和社會體系,無論這些體系看起來多麼穩固。」(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59)。

[18]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31、48。

[19]2015年世界和平日文告2。

[20]慈悲特殊禧年詔書《慈悲面容》12。

[21]同上,13。

[22]若望保祿二世《論社會事務關懷》通諭38。

[23]同上。

[24]同上。

[25]參閱:公開接見時的要理講授,2015年1月7日。

[26]2012年世界和平日文告2。

[27]同上。

[28]參閱:三鐘經講道,2015年9月6日。

[29]參閱:對國際刑法協會代表團談話,2014年10月23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2016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blog_1450209953

12月15日上午,聖座新聞室舉行記者會,公布並介紹了教宗方濟各2016年第49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為:「克勝冷漠,贏得和平」。文告強調,和平的首要阻礙是拒絕天主,對近人冷漠。不過,人有能力以善制惡,克服根植在社會各領域的冷漠。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主席圖爾克森(Peter Turkson)樞機在記者會上介紹說,這冷漠超出了個人範圍,教宗方濟各稱之為「冷漠的全球化」。然而,本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不光談冷漠,也談希望。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人藉著天主的恩寵能夠戰勝惡:人不該聽天由命,向冷漠投降,而應盡一份力量,與天主、與近人、與受造界和好。教宗指出,為守護這希望,我們必須把愛、同情和慈悲作為一項真正的人生義務,時常回應主耶穌的邀請,慈悲如同我們的天父。

文告例舉了當今社會因冷漠而經常出現的惡:貪腐、破壞環境、對別人沒有同情心。教宗因此指出,為對抗冷漠,人必須從内心深處徹底皈依,在天主恩寵的助佑下,以團結互助的精神真心向他人開放。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努力建設真正的慈悲文化。

此外,教宗稱家庭、教育工作者及傳播界人士應是促進自由、彼此尊重及團結互助的主角。在舉出一些媒體業者在獲取及傳播消息的方式上過於失職的反面實例後,教宗也提到一些努力實踐關懷與慈悲的典範,例如:從事人權及愛德工作的組織,尤其是那些援助處境困難的移民的工作。教宗稱這些行動正是身心的慈悲作為,並且感謝那些響應教會的號召接納難民家庭的善心人士。

慈悲禧年為我們提供機會,省思每個人在内心存有的冷漠,以便克服這冷漠,努力改善我們周遭的現實。教宗在世界和平日文告結尾也念及所有處在脆弱或劣勢境遇的人,呼籲停止死刑,實行大赦。教宗祈求聖母的轉禱,籲請各國領導人抵拒戰爭、消除貧窮國家的債務、採取不損害胎兒出生權利的合作政策。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讓我成為和平的工具

blog_1448050995

2015年11月13日……在巴黎發生恐怖襲擊。

2015年11月12日……在黎巴嫩發生恐怖襲擊。

在2015年……綁架、屠殺、爆炸、自殺式襲擊、汽車炸彈、亂槍掃射、劫持人質……在尼日利亞、喀麥隆、馬里、突尼斯、巴基斯坦、也門、埃及、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中國、菲律賓、法國、……幾乎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發生。

截至2015年11月13日,全世界已經出現了289宗恐怖襲擊。

除此之外,阿富汗的戰爭、敘利亞的戰爭、伊拉克的戰爭、烏克蘭的戰爭、尼日利亞的戰爭、也門的戰爭、利比亞的戰爭等等,仍在進行中。

我相信……

所有的人都熱愛和平。

每個人都愛自己的家。

沒有人願意成為難民。

和平不是要倚賴武器,和平是取決於你和我。

要成為一個締造和平的人,我想起真福德蘭修女,她說……

「如果你判斷人,你就沒有時間愛他們 … … 不一定要做甚麼偉大的事,用心做好小事。」

“If you judge people, you have no time to love them…… Not all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我們怎樣為「和平」來做一件小事?

「和平始於微笑,你每次向人微笑,這是愛的行動,一份饋贈予人的禮物,一件美麗的事物。」

 “Peace begins with a smile……Every time you smile at someone, it is an action of love, a gift to that person, a beautiful thing.”

什麼時候做最好?

「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沒到來。我們所擁有的只有今天。讓我們開始吧!」

 “Yesterday is gone. Tomorrow has not yet come. We have only today. Let us begin.”

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天主,使我作你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讓我播種仁愛;
在有殘害的地方,讓我播種寬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讓我播種信任。
亞孟。

撰文: Rodney Leung,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

圖片: CNS

教宗方濟各將以和平使者的身份訪問非洲

blog_1447960171

教宗方濟各將於11月25日下週三啟程前往非洲訪問,首先抵達内羅畢,帶去和平與修和的訊息。11月19日,聖座新聞室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教宗牧靈訪問肯尼亞、烏干達和中非三國的意義。這將是教宗方濟各第11次國際牧靈訪問,並首次到訪非洲。教宗此行的主題是:和平、跨宗教對話及基督徒殉道者的見證。

聖座新聞室主任隆巴爾迪神父強調,教宗方濟各前往非洲訪問,再度體現出他對最弱小者及「邊緣地區」的特別關愛。他的前任教宗,尤其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期間曾到訪42個非洲國家,幾乎涵蓋了全部非洲國家。

隆巴爾迪神父表示:「教宗方濟各從巴西返回羅馬途中,在飛機上會晤我們時曾說他希望前往亞洲和非洲。亞洲他已經去過了,我們參與並跟隨了他在那裡的兩次重大訪問,現在該輪到非洲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肯尼亞的行程中教宗將在聯合國環境計劃署發表講話,廣泛發揮《願祢受讚頌》通諭的思想。教宗訪問肯尼亞的另一個重要時刻,是前往内羅畢的「坎吉米」(Kangemi)貧民區探望窮人。教宗在那裡發表的講話會沿襲他留給玻利維亞人民運動的訊息。隨後,教宗將與該國的青年會晤。隆巴爾迪神父表示:「在不容易活出基督信仰見證的環境中,年輕人尤其需要受到鼓勵,激發熱情,好能展望未來,尋找一條適度發展的途徑。」

11月27日(週五),教宗將前往烏干達。他訪問該國的重點時刻是在殉道者朝聖地主持彌撒,隨後參訪由耶穌會士管理的納盧科隆戈(Nalukolongo)愛德之家。隆巴爾迪神父指出,烏干達目前有288間由天主教會創辦的醫療衛生機構。再者,該國的天主教和聖公會殉道者極為重要,1969年真福保祿六世教宗訪問烏干達也是為了紀念殉道者,那是該國首次迎接教宗。

隆巴爾迪神父說:「在烏干達的訪問中,該國殉道者的事跡最為重要。眾所周知,教宗非常重視殉道者的議題,我們在韓國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在烏干達又將再次看到。」

11月29日,教宗將前往因暴力而受傷的中非共和國,向這個國家表達他的關懷。教宗將以探訪難民營和天主教堂區作出強有力的和平標記。這個堂區目前已經接納了2千多名難民。

隆巴爾迪神父說:「我們知道,教宗訪問中非的目的正是向因衝突和緊張局勢而受苦的人民表達關懷之情。對教宗而言,探訪難民營是最重要的一項活動,也是他會晤政府當局後的首項活動。」

教宗在中非時,也將如他在肯尼亞和烏干達那樣,乘坐敞篷車到各地訪問,好能直接與眾人接觸。在首都班吉中央清真寺與穆斯林團體的會晤也具有特別意義,教宗非常重視這些團體在跨宗教平台上為中非作出的努力。教宗訪問班吉的最重要時刻是在主教座堂主持彌撒,開啟主教座堂的聖門。

隆巴爾迪神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教宗訪問非洲的和平與修和訊息不會改變,在巴黎悲慘事件發生後反而會更加強調和平的訊息。

在這次非洲三國牧靈訪問期間,教宗將發表19篇講話,其中意大利語14篇、英語2篇、西班牙語2篇、法語1篇。此外,隆巴爾迪神父還宣布,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將陪同教宗訪問肯尼亞和烏干達,但不克前往中非共和國,因為他將代表聖座出席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接見加拿大總理哈珀

blog_1434046337

6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接見了前來拜訪的加拿大總理哈珀 (Stephen Harper)。雖然是短短十分鐘的會面,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指出,雙方在交談中,提到聖座與加拿大現存的關係,以及加拿大聯邦政府和教會進行合作與對話的積極精神。 [Read more…]

教宗接見俄羅斯總統普京

blog_1434045335

6月10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了前來拜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雙方在親切和有建設性的氣氛中交談了50分鐘,談話内容主要涉及烏克蘭衝突和中東局勢。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