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團結關懷與公益
撰文:張心銳神父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家庭借宿,但那家人對他們不友善,拒絕讓祂們在舒適的客房休息。當祂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翌日晚上,兩人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主人夫婦倆對祂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拿出來款待祂們,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呢!第二天一早,天使們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原來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頭奶牛死了。年輕的天使便憤怒,祂質問老天使為何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一無所缺,但老天使竟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儘管貧窮仍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並不像你的看法那樣呢!」老天使答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裡面堆滿了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慾所迷惑,不願意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情的表面並不是它實際應該的樣子。如果你有信念,你只需要堅信付出總會得到回報。你可能不會發現,直到後來……

讀經一是有名的葡萄園之歌,是上主向祂的愛人以色列所唱的。主人對葡萄園的悉心照顧,象徵天主對以色列家(祂鍾愛的幼苗)的恩情。可是,祂的配偶不忠於祂,傷了祂的心:「我為我的葡萄園所能做的,還有甚麼沒有做到?」被辜負的愛令人悲痛欲絕,祂放棄了它,變成任人踐踏的荒地,描寫出我們的忘恩負義。在主日的福音,同樣出現了另一悲慘的景象。主人派僕人去向園戶收葡萄園的果子,僕人卻被園戶殺害。最後,他派自己的兒子去,也被園戶推到園外殺害,主人終於「凶惡地消滅那些殘暴的人」。

福音的「園戶比喻」所針對的,是百姓的領導,強佔了本不屬於他們的葡萄園為己有。耶穌直指當時的司祭長和法利塞人,但為任何團體的領導,都是一個警告。所有領導人都應以愛心經營園戶,提倡平等、友愛,但是他們卻把園戶據為己有。

權力是為公益

無論在社會、宗教及家庭有權威的人要反省,在《教理》 1902條說:「權威並非從自身取得其道德的合法性。它不得專橫妄為,而應為公益服務」。可惜,做官的人所追求的不是公益而是私利,為了升官發財,把良心放在一邊。宗教的領導也會受私利誘惑,猶達斯不幸是代表人物。教會歷史中不乏悲痛的經驗。宗教領導犯這樣的罪,格外顯得醜陋。舊約厄則克耳先知(則卅四章)更形容他們如牧羊者,只知飲羊奶,穿羊毛衣,食羊肉,卻不牧養羊群。他們辜負了主人的愛心,是欺騙主人信任的園戶,到最後自必受到嚴厲的懲罰。

為慈母教會而言,公益不是個人利益的總和,而是涉及大家一起分享共同的資源,梵二《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清楚說明,公益是指為個人及團體得以充分和容易達到自身的滿全,而需具備的所有社會條件(26)。政府官員、教區主教、僱主及家長應具備對社會、教會及家庭具有團結關懷和公益的視野,在這友愛的關係中,不為追求自己的權利,而是先為別人著想;不斤斤計較,也願意跟其他兄弟姊妹分享。而且,不只滿足個人的利益,還需從文化、道德及精神產物中製造有利條件,使個人及團體得到完整的發展。

在疫情及社會運動的影響下,不同堂區及信仰團體,仍向有需要的人士捐贈口罩,或為正義與和平發聲,充分印證基督徒在世的角色。讓我們繼續努力,做應做的事,說應說的話。在我們的崗位,見證天主聖三的愛與共融,悉心栽培天主的葡萄園。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感謝張心銳神父提供講道分享。講道也刊於天主教香港教區週報《公教報》。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二十三主日
談修和
撰文:張心銳神父

近年,年輕人走上街頭爭取訴求,從和平示威逐漸變成持續的警民暴力衝突。社會陷入撕裂,政見不同引發的罵戰或打鬥,不斷在多個社區或堂區出現。這些衝突和分裂,同樣困擾著香港許多家庭。據香港電台去年八月中報導,示威期間至少有約五十名青年與家人爭吵,結果被趕出住所。

社會衝突持續,找不到解決方法,作為基督徒該如何自處?本主日的讀經主題是規勸兄弟,談到修和的重要。

一、修和是天主極重視的事,否則祂何必派遣聖子到世上來?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獻出生命,帶來和平,消弭仇恨,使人修和(弗二14)在聖子來以前,天主派遣先知,甚至嚴厲地要他們傳遞修和的信息。因此,修和不是甜言蜜語,若不獻出自己的生命就沒有修和。今日首篇讀經正提到上主對先知的要求:「你若不講話,也不警告惡人離開邪道,那惡人雖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但我要由你手中追討他的血債。」(則三十三8)天主善惡分明,祂自己要來追討血債。然而,我們自然傾向把自己的短處放在背後,把他人的短處放在眼前。如果有人指出我們的短處,是一件好事,所謂旁觀者清。可惜,生活中這種規勸不多見,多見的卻是:在別人面前挖苦犯錯者,或在他背後搬弄是非,散播流言蜚語。這也是教會或團體經常出現的弊病,只會令人難堪及傷心,對現況毫無改善,不能達致修和。

二、勸人改過遷善是最好的愛德行動。

從整體的角度,個人規勸某兄弟而他不聽,我不可罷休,還應該用其他方式繼續勸告他,甚至警告他,這是出於對那位兄弟的愛,對整個團體的愛,絕非負面的說話。耶穌宣講福音時, 也曾嚴厲責備過人;祂宣講天國喜訊時,也明言有地獄的可能。凡不聽從天主,固執行惡的人,就是自我排除於天國之外。保祿也是跟隨耶穌勸人相愛:「任何誡命,都包含在這句話裡:就是『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羅十三9)這包括對兄弟的勸諫。「愛不加害於人,所以愛就是法律的滿全。」(羅十三10)

三、應耐心聆聽及提問。

當然,若規勸者動機不純正,我們要警惕提防;如果是出於責任或愛德,便應謙虛地和他交流。我們應該要有同情心,並需明白一個基本假設:「除非有證據證明一個人有罪,否則法庭應該假設他無罪。」所以,耶穌教導我們解決方法:先要找出事的兄弟單獨交談,無效時便請兩或三個人去勸勉,若他堅持不聽從,便訴諸教會,到最後若依然無效,就要把事情帶到團體,公開處理。(瑪十八15-17)時至今日,這仍是規勸及修和最有效的方法。

社會及家庭的修和,有時在實踐中,未必時常順利。我們要互相鼓勵,活出真理與仁愛,但若能兩三個人,因主的名字聚在一起祈禱,讓主耶穌在我們中間,難道在天之父會不照顧?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感謝張心銳神父提供講道分享。講道也刊於天主教香港教區週報《公教報》。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逆流而上的基督徒」
撰文:張心銳神父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今天是常年期二十二主日,有一次我和我的小學同學分享。這位小學同學從事會計工作,他也是教友,當會計師需要定期為不同的公司進行核數工作。

有一次,他的部門負責人跟他說:「這公司的帳目不需要認真處理,隨便地完成了就算吧,令到那個帳目好看一點。」

我這位同學聽了之後感到詫異,心想:「怎能夠說謊呢? 而且我是一位教友,是要誠實地按真理去生活。耶穌也告訴我們『是就說是,非就說非』。」不過,他需要謀生,而且也正在儲錢準備結婚。

到最後這位同學做了一個簡單的祈禱,然後拿出勇氣跟負責人說:「如果你一定要我說謊,我會決定辭職!」

真的,這位同學最後選擇了辭職,不再做這份工作。

有時候,我們以為信仰只是給我們喜樂、平安,令我們生活一帆風順,不過,不只如此,信仰也要求我們生活和實踐出來。

就像本主日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一樣,他當時被天主揀選成為先知,提醒百姓要信賴天主,不要做一些離開天主的事。可是,到了最後他不被同族的人接受,甚至成為眾人的眼中釘。

在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聖保祿提醒我們不可與此世同化。當然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我們身邊的人是我們的兄弟姊妹,不過,當這個世界有一種反對天主的勢力的時候,我們實在需要反抗,要離開。

這些勢力包括什麼? 威權、謊言、自私、貪心、色情,這些都是反對天主的勢力。我們應該要有一份信仰的力量去離開這些邪惡。

到了最後,耶穌在福音中同樣提醒伯多祿:「我這條路是十字架的路,十字架是需要為真理、為天主而犧牲。」

就讓我們祈求上主,幫助我們能像耶穌一樣,走上這條十字架的路。這條十字架的路是不容易的事,很困難的事,會令我們感到擔心,但依靠天主的力量,我們到最後都能夠逆流而上,通過十字架走向耶穌基督的復活。

讓我們一起祈求上主,跟隨耶穌、肖似耶穌、成為耶穌一樣,做一個逆流而上,為真理作證的基督徒!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成全祢聖意 我心足 不再計!
撰文:張心銳神父

今日香港, 饑餓問題似乎不存在,相比貧窮的國家,仍有人餓死。根據香港樂施會、扶貧委員會及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香港一百卅多萬人處於貧窮狀態,即每五個人中,便有一人活於貧窮線下。低收入家庭生活負擔沉重, 兒童難以得到三餐溫飽。八成兒童沒法享用營養食物,兩成兒童活於飢餓中, 七成二貧困兒童進食廚餘,更有一成五進食過期食品。三份一長者受健康問題困擾,超過三成長者活於貧窮當中,並掙扎於基本營養。社會及科學早已發展多年,加上政府的推動改善,早應把饑荒問題解決,可惜仍然有人不斷浪費, 仍然有人營養不良,貧富懸殊和資源分配不均仍然在香港社會存在。

饑餓是人類歷史中一個大難題, 本主日福音耶穌就是不忍跟隨他的人餓着肚子回家,用五餅二魚滿足他們的需要。這個比喻一方面表達救恩的整全性,天父關心我們肉體的需要,同時祂也樂意與眾人分享精神的食糧。

基督是人類的希望

讀經一引用依撒意亞先知的預言, 在充軍之地以色列回歸耶路撒冷,天主免費提供水、酒、奶及豐富的食物。這飲食就是天主的盛宴,因為精神的飢餓比肉體的飢餓更難忍受。孤獨、失望、沮喪, 使人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最終便尋找刺激或不適當的方式,填補心靈上的空虛。

不過, 真正的幸福不靠堂皇的包裝,金錢、美色、權力都不能滿足內心的空虛,科技也不能解開人類生命的謎團。舊約中,默西亞時代的象徵, 就是使窮人得到飽飫。耶穌紆尊降貴,成為天降活糧。祂是新約的梅瑟,帶領人覓得自由, 走出幽谷, 達到福地。在祂身上,我們就算走遍曠野也不覺孤獨,在絕望中仍懷有希望。因為祂是黑暗中的明燈,使我們有勇氣活出生命及基督徒的使命。

主動實踐社會訓導

耶穌主動與我們建立關係, 不只是一篇講道或食飽一餐,而是天人的盟約。聖史瑪竇凸顯耶穌:「望天祝福」(瑪十四19 )。看出耶穌對天父的信賴,另一邊廂也反映宗徒們的無信( 17 )。我們不能否認,人類仍停留在病痛、飢餓和貧富不均中,五餅二魚奇跡所象徵的天人合一,尚未實現。基督徒仍有責任,積極地使世界與復活的基督,絕對完美地合而為一,透過我們實質上的慷慨和無私,關懷弱小,按公義原則營商,放棄不義的盈利方式,實踐教會的社會訓導,使增餅奇蹟所提醒我們的天人永恆盟約,完全地實現。

要付出更大的勇氣與慷慨

我們要明白, 在功利及世俗的社會,實踐福音的教導,絕不容易。增餅奇蹟也不是每日發生,但救主總會支持我們。就算面對各種困難,甚或魔鬼的威脅,我們也不用害怕。正如聖保祿宗徒在讀經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窘迫、迫害、饑餓、赤貧、危險、刀劍嗎?⋯⋯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羅八35 、37 )

信仰為我們帶來樂觀的精神, 但這份樂觀不是天真的,而是需要更大的信心、更多的慷慨,甚至付出昂貴的代價,才能滿全。

總結

其實, 我們所擁有的是很微小, 也不敢相信自己微小的力量可以帶來甚麼幫助。但是,我們今天每個正確的抉擇,為家庭、教會及社會都很重要。主耶穌就通過我們每人,成就祂愛的旨意,讓我們在喜樂中,懂得彼此扶持, 互相施與。

本文題目取自AMDG曲目《五餅二魚》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純真的心」
撰文:張心銳神父

有一個小鎮很久沒有下雨了,令當地農作物損失慘重,於是本堂神父把教友集合起來, 準備在聖堂裡開一個求雨的祈禱會。人群中有一個小女孩,因個子細小,幾乎沒有人看到她,但她也來參加。就在那時,神父注意到小女孩所帶來的東西,激動地在台上指著她: 「這位小妹妹讓我感動!」於是大家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過去。神父接著說: 「我們今天來祈求上主降雨,可是整個聖堂中,只有她一個人帶著雨傘!」大家仔細一看, 果然, 她的座位旁掛了一把紅色的小雨傘; 那時大家沉寂下來,緊接而來的,是一陣掌聲與淚水交織的美景。有時我們不得不說: 小孩子其實一點都不「小」, 他們其實很「大」!他們的愛心很大!他們的信心很大!常年期第十四主日的讀經,是一些很親切的話:主耶穌介紹自己是良善心謙,「良善」是祂赤子之心、純真之道,心謙是神貧的精神,祂坦言自己一無所有,因祂所有的一切,全由天父而來。今天,主邀請我們成為純真、受教和平安的小孩子。

純真  但不被動

福音中提及對天主的認識,這是天主無條件賜給人的洞悉能力。自以為有智慧和明達的人,想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最高的學問,卻空手而回。天主「把這些事瞞住了智慧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瑪十一25 )。小孩子就是在於謙卑,受教和依賴。謙卑就是承認自己是不能自救的罪人,若想自救, 始終不會成功。相反,我們在謙虛自下中,依靠耶穌基督的犧牲,及祂所啟示的天父及聖神對我們的愛。讀經二(羅馬書)聖保祿默想父、子與聖神三位一體的天主之愛的奧秘所得的啟示。他提醒我們:「隨從肉性生活, 必要死亡」(羅八13 )。人單靠自己,無力對付「罪惡」這樣強大的敵人。要體會這種與罪惡和死亡對抗的新力量,需煥發我們內的聖神。因此,我們雖在生活中掙扎,但不孤獨,因為天主聖父親自全力相助,派遣了祂的聖子進入世界。在聖三和別人的友誼中,我們互相支持。

受教  不等同無知

生在思想混亂的世代, 信仰是一盞明燈,給我們穩固的指引,幫助我們辨別是非。小孩子受教的態度絕對不等於無知。信仰鼓勵我們對追求知識及真理,也指出世俗錯謬的所在,在錯誤中尋找真理。我們在學習中,要不斷自我反省。有時候,因生活繁忙而無暇抽空反省,最後,更會使靈魂枯竭;一面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來推辭,一面自覺可憐地在自嘆。一旦有點時間,卻寧願花在別的事情上。受教的精神是上主邀請我們,把天主和良知放在更優先的放置,在真理及信仰的光照下,不斷學習。

小孩子帶來平安

小孩子的精神帶來平安,耶穌沒有說:放下你們的擔子!祂說:「你們背起我的軛!」(瑪十一29 )「軛」要給兩頭牛拉貨的木樑,沉重的軛套在動物身上,表達人低頭謙下,平和地受約束聽指令的意思。耶穌的軛賜人平安, 因為祂良善心謙。沉重的軛來自頑固自我的沉重負荷,聖三的慈愛能夠化解困擾,使我們肩負的軛,在犁田翻耕時愈見輕鬆舒暢。

總結

有時我們感到前路茫茫, 人心惶惶,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體會到,當人生路繼續走下去時,有甚麼寶貴價值要堅持,有甚麼虛假安全感要放下,有甚麼人和事要關心。無論前面是豐年還是荒年,是自由或困迫,是生還是死, 都學習主耶穌的溫和良善,懷著小孩子的心,繼續走下去。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天主聖三節(甲年讀經)

主日福音分享
天主聖三節(甲年讀經)
在聖三內共建教會共融
撰文:張心銳神父

從前, 有一個脾氣不好的男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或與別人吵架時,他要在院裏的籬笆上釘上一顆釘子。第一天, 男孩釘了三十七顆,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數量逐漸減少。他發覺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容易得多。終於有一天,他沒有打上釘子,他高興地告訴了父親。爸爸對他說:「從今天開始, 如果你整天不發脾氣,那一天就可以拔除一顆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所有的釘子都被拔掉了。爸爸把他帶到籬笆的邊緣,對他說:「兒子,你幹得不錯,但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孔,它永遠無法恢復。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 並說了些令他感到不愉快的事,你在他的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 就像這個釘孔。」

中國人是一個喜愛和平的民族,因此我們著重「和諧共融」。慈母教會對此也非常重視。不過,若把「和諧」政治化,作為扭曲人性的藉口,這絕非信仰的原意。本主日慶祝天主聖三節,是幫助我們從聖三的奧跡中,體會人類真正的和諧。

共融需要智慧

天主聖三參與人類救恩史,但每位各有特色。聖父是人類救恩的來源和終向。在舊約中,父藉著自己的「言」, 或自己的「智慧之神」,在救恩歷史中說話和行動。聖言與教會的關係密不可分,而且「言」實現基督死亡和復活的奥跡。

教會的共融以聖言為基礎,聖言就是主基督,教會作為分施基督奧跡的媒介,同時反映父與子為拯救世人之間的互動。這份互動,邀請我們懂得聆聽和回應,若果我們缺乏開放的心,盲目服從,人云亦云,便不能體會聖父賦予子的生命與自由。因此,共融需在自由及尊重生命的氛圍下,使救恩得以成全。

聖體建立教會共融

關於天主聖子,按照若望福音的說法(若三16 — 18 ), 天主為愛我們而甘願降生成人,實現了舊約中天主拯救人類的預象。天主的救恩由以色列民開始,藉著聖子降生, 擴展至全人類,並且建立教會。教會的禮儀成為天主聖言宣講、慶祝及實現的地方。每次舉行感恩祭,祝聖基督的體血,就是天主聖三臨現最明顯的記號。

教會舉行感恩祭,為天人及世界帶來修和。每次的感恩聖祭,就是救主以不流血的犧牲,臨現在祭台上,為人類帶來寬恕和救贖。我們要堅信主在聖體內的犧牲,才會走向共融。在現今喜歡偷換概念,搬弄是非黑白的社會,為換取暫時的和諧,放棄永恆的價值,到最後只帶來更大的分裂。耶穌在聖體聖事立下榜樣,要我們學習祂對父信賴和犧牲,才達到真正的共融。

共融依靠聖神的力量

在救恩史中,天主聖神具有創造與救贖的能力。聖神, 是聖父與聖子的愛情。我們與長兄基督, 分享同一聖神, 教會同樣因信徒的聚集, 成為聖神的宮殿。

教會的信眾, 因分享基督同一的妙身,接受聖神的派遣,實踐教會的使命。教會共融的使命就是宣傳褔音,關懷弱小,作正義與和平的工具,使世界走向合一。

總結

鮑思高神父重視天主聖三的要理, 他提醒青年人:「每次要妥當地劃十字聖號。假如不認真地劃, 就倒不如不劃,免得劃成好像『拍烏蠅』」。希望我們每次都有意識地劃十字聖號,想起天人的共融與愛情。天主聖三也反映, 共融教會及民主社會的體制。我們作為教會的肢體,以天主聖三為榜樣,使教會變得更熱愛聖體,勇於福傳,熱愛祈禱; 建設更人性化的社會, 在互相補足,尊重及共融氣氛中成長。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復活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

主日福音分享
復活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
再談推動「聖召」
撰文:張心銳神父

復活期第四主日是國際聖召節,教會很關心聖召問題,各地教區及修會都盡力宣傳聖召。本人有幸曾被前省會長斐林豐神父,委任負責中華會省的聖召策勵,在港澳台與會士、青年及使命伙伴一起推動「聖召文化」。「聖召文化」是梵二大公會議的成果。可惜, 梵二大公會議文件的中文翻譯,把原文「聖召」(拉丁原文VOCATIONE)誤譯作「使命」,(參閱《教會》教義憲章第五章 論教會內普遍的成聖使命,應譯作「論教會內普遍的成聖召叫」)。這說法,忽略了梵二更新的原意—— 對聖召的意識和視野,本來這是神職、修道及平信徒培育的基礎,繼而在教區及修會,發展出一套完整綜合、具聖召幅度的組織架構及培育計劃。感謝天主!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三年第十三屆聖召節文告中,重申這牧靈視野。

何為「聖召文化」?

聖召是指被天主召叫及人的回應; 文化是指一種演變,努力不懈,且不斷更新的推展方式。參閱《教會》教義憲章的附錄,梵二的教父們引用了大量聖方濟沙雷氏及聖若望鮑思高的思想,強化聖召文化的概念。聖方濟沙雷氏及聖若望鮑思高的精神,就是把聖德平民化,年青化,回應聖召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成聖。否則,若我們缺乏聖德,在實踐使命時便大打折扣。

推動聖召:良心的培養

讀經一記載伯多祿宣講時,竟受到猶太人醋意大發。教會初期,猶太人心胸狹窄,很難接受救恩的普遍性,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經過伯多祿多番解釋,他們終於了解,「凡接受他的話的人,都受了洗;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宗二41 )耶穌的救恩否定任何的排斥或歧視;基督願為每個人甘心傾流祂的血。所以, 耶穌以十架的典範,培育宗徒具有作證的勇氣。同樣,聖召就是要培養人的良心,使之敏於倫理及神修的價值,從自身到社會,勇於維護並促進信仰所肯定的人性尊嚴、團結共融、人類一家等理想。本人贊同一些前輩的說法:「不懂得做人( 善人) , 就不懂做個好的基督徒!」善永遠是愛的基礎,是推動聖召的開始。

推動聖召:辨識及回應

聖召是天主的邀請,多次藉著人的說話與見證發出。答唱詠選自聖詠第二十三首,相信是最為人熟悉及流行的聖詠。上主派遣牧人, 牧人會給羊兒信心,讓羊兒知道上主在生命中,時常看守在側。我們應該謹慎,特別是家庭、教會、社會中的牧人,別因自己的私慾偏情,急功近利或阿諛奉承,立壞榜樣,相反, 應盡力身教言教。此外,教會、家庭及學校,應營造氛圍,讓年輕人易於聆聽天主的聲音,肯定自己內在的最深渴求,並且提供適當的支援,使他們懂得分辨及有勇氣去回應。

推動聖召:重視人心對主的渴望

基督徒就是回應天主的召叫,我們效法耶穌基督,活出祂真正的人性及愛。福音中:「我是羊的門…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若十7,9);耶穌自喻是門,因為善牧希望所有的羊終歸一棧。在事事講求效率、成果的今天,人際關係變得支離破碎,每個人都承受著極大的孤獨感。正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天主的召叫來得更為適切,回應人願意擺脫孤單,與主與人建立關係。聖召文化所鼓勵的,是由重建與天主關係開始,並在祂內聆聽主的召叫,肯定自己內在的最深渴求。現時新冠狀病毒肆虐,我們更需藉祈禱,陪伴與聆聽,去關懷身邊的人。

總結

其實,推動聖召不是個人能力可以承擔,而是大多數人不斷努力的結果; 要在教會內建立一種文化,絕非一朝一夕,或一小撮人的事。教會絕不該以功利而短視的眼光,去增加修道人數為目標,因為這樣完全相反聖召的本意。同時,信友也應意識,「聖召」不等同修道聖召;因為每個人及基督徒都是回應聖召(《教會》教義憲章40 )。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聖召,在自己的崗位上建設教會。讓我們為修道及神職聖召祈禱, 也為所有牧者及獻身者祈禱;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說:今日世界特別需要的是「見證」。慈母教會需要更多的好榜樣,才使聖召開花結果。

瑪利亞,聖召之母,為我等祈!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基督苦難主日


基督苦難主日
耶穌對一位小學生的啟發

一位小學生發現五年級的數學實在是他一生最難的功課, 舉凡父母教導、同學商討、及老師動用教學片等都沒有幫助,最後父母決定把他轉進一所天主教學校。開學的第一天,小傢伙開始向著陌生的世界冒險。放學回家後,他走過父母親面前,逕自回房把門關起來。辛苦工作了兩小時, 出來吃飯就又直接回到樓上,認真的做功課直至就寢。這種模式每天繼續,直至第一次發成績單。那天,這孩子走進家門把信封丟在餐桌上,就逕自回房做功課。父母打開成績單……讓他們驚奇的是數學成績居然是A。他們欣喜萬分地衝上兒子的房間,為他的進步激動不已。「是那些修女嗎?」爸爸問。 「不是。」兒子回答。「是課前的禱告嗎?」媽媽問。「不是。」「是教科書、老師、還是課程安排?」爸爸問。「不,不是。」「那麼,是甚麼原因讓你考取優異成續?」媽媽問。「進學校的第一天,我看見一個人被釘在加號(十字架)上面,我知道……他們是玩真的。」

黑暗使人發現光明

我們不可否認「黑暗」是一種力量,心生恐懼有時能激發出新動力。今年的聖周禮儀,因新冠肺炎影響,為避免市民受感染,教會不舉行公開禮儀, 相信不少教友會感到失落。沒有禮儀聖事,我們如何慶祝復活節呢?「禮儀既是教會行動所趨向的頂峰,也是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禮儀憲章10 )我們相信聖事與救恩緊密相連,是天主施予恩寵的渠道,「但祂自己卻不受祂的聖事所束縛。」(天主教教理1257),天主也透過其他不同的方式,包括默觀、時辰祈禱、玫瑰經、閱讀神修、社會訓導、教理書籍,強化我們對主的交往。這場疫症無形有助我們離開表面和膚淺的信仰態度,為今年的聖周賦予特別的意義。

公義喪亡  天主仍在

我們每天打開報章或觀看電視新聞,都不想繼續看下去,令人覺得心情沉重並使人擔憂,不禁想起本主日的答唱詠:耶穌呼號:「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詠廿二2)是誰造成痛苦呢?天主?還是人自己?我認為,生活中大部份的痛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今天宣講的受難始末,更容許我們從不同的角色,看到人性的醜陋。比拉多及經師濫用權力,密謀詭計,故意煽惑民眾,借刀殺人。世間政治顯要,濫用權力,共做惡事者比比皆是。受過師傅恩惠的門徒,看見老師大難臨頭,落荒而逃。群眾對耶穌前呼後擁的羊群心態,當激情冷卻下來, 最後把無奈與抑壓,投射在無辜者身上,耶穌成為最佳的宣洩對象。

但是,耶穌不造假企圖收買民望, 不附和似是而非的道理,祂總是貫徹始終,以謙卑、忍耐、正義、溫良、仁愛、信靠,他不做建制的君王,而成為人民的君王。正如讀經二聖保祿宗祿強調,主甘心情願成為落難的君王, 被眾人鄙視和出賣(斐二7)。在主的晚餐(聖周四),耶穌留下了天人共融的聖事,沒有阻擋離席出賣祂的猶達斯。在救主苦難(聖周五),山園祈禱時經歷了人生最恐怖的孤單與無助,承受公審時扭曲事實的歪理和指控。祂在苦路及十字架上蒙羞,嘗盡了身心靈的苦痛。祂沒有阻止邪惡的發生,因為邪惡教導人明白真正的美善。就算公義完全喪亡,祂仍愛到極點,交付了靈魂。但是,在至聖的逾越夜﹙聖周六),基督手持著十架的權杖,以茨冠作皇冠。這聖周使我們心情複雜,悲喜交雜,死亡與生命混在一起。不過,我們在痛苦中,不懂天主的心意,不尋找美善的事物,是不是陷於另一個邪惡嗎?

既是過去  也是現在

耶穌的受難始末不只是一件歷史事件,時光的大輪不斷迴轉。在社會運動和疫情的氛圍下,我們覺得惶恐、抱怨、猜疑,甚至害怕染病而顯得自私, 耶穌的苦難告訴我們甚麼?當我們眼看政治、經濟及民生被謊言所蠶食,祂的犧牲為我們有何意義?我們不少的醫護人員,夜以繼日與病毒搏鬥,耶穌在十字架下所承受的是如何沉重?基督的受難始末,仍然在香港社會上演。

總結

天主創造人類,希望我們受苦嗎? 聖奧斯定解釋:「祂有充分的能力和仁愛,足以從惡本身引出善來。」面對痛苦的奧秘,我們不應再「大安旨意」地過活,天主成為無人救助的死囚,邀請我們著重精神多於物質、德行多於金錢、善工多於享受,並且以天主為生命的主宰。祂在餅酒和十架的奉獻中,為我們帶來永恆的生命。要解釋這一切很簡單,就是愛。因為,黑暗只是光的缺乏,罪惡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隔絕。在羅馬永恆之城,預祝各位復活節快樂,身體健康!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苦路善工:《十字架之路》

苦路善工之《十字架之路》
撰文:張心銳神父

本冊《十字架之路》,取材自二百多年前,在中國的基督徒採用的苦路善功禱文。經文內容言簡意切,極富神修反省;鼓勵信友改過遷善,用修德來回應基督流血捨生、救贖眾人的大愛。

《十字架之路》曾廣泛於慈幼會院校使用,鄧清慈神父(慈幼會會士)更將文言文的經文轉成語體文,讓青年更容易明白苦路經文的意義。這次小冊子經重新整理,希望能以更簡單的文字,透過傳統的經文,默想基督的苦難奧蹟,幫助信友明白罪惡的醜陋,德行的美麗。

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無常的相對主義及俗化的社會,盼望透過「我的靈魂,你想一想」的反省,喚醒我們對天主的渴慕,踏上皈依成聖之路。

慈幼會會士
張心銳
二零一四年一月廿四日
聖方濟沙雷氏紀念日

歡迎按此購買

下載及分享《十字架之路》

(由良友之聲出版社、張心銳神父提供)

 

 

鹽與光四旬期資訊網頁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四旬期第一主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常向世人施展救贖的工程,現在,你恩賜我們更豐厚的聖寵,使你的子民滿懷喜樂。求你垂視你所甄選出來,將要重生的兄弟姊妹,並垂顧在場已獲得重生的人;求你護佑和堅強我們眾人。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天主創造原祖父母。原祖父母違命。)
恭讀創世紀 2:7-9; 3:1-7
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內,吹了一口生氣,人就成了一個有靈的生物。上主天主在伊甸東部,種植了一個樂園,就將他形成的人,安置在裡面。上主天主使地面生出各種好看好吃的果樹,生命樹和知善惡樹在樂園中央。在上主天主所造的一切野獸中,蛇是最狡猾的。蛇對女人說:「天主真說了,你們不可以吃樂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樂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都可以吃;只有樂園中央,那棵樹上的果子,天主說過,你們不可以吃,也不可觸摸,免得死亡。」蛇對女人說:「你們決不會死!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 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於是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於是,兩人的眼立即開了,發覺自己赤身露體,於是用無花果樹葉,編了裙子,圍著身體。
讀經二(罪惡雖多,恩寵卻更豐富。)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5:12-19
弟兄姊妹們:就如罪惡藉著一人,進入了世界,死亡藉著罪惡,也進入了世界;這樣,死亡就殃及了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沒有法律之前,罪惡已經在世界上,雖然因為沒有法律,罪惡本應不算為罪惡。但從亞當起,直到梅瑟,死亡卻作了王,連那些沒有像亞當一樣,違法犯罪的人,也屬它權下;這亞當原是那未來亞當的預像。但恩寵決不是過犯所能相比的,因為如果因一人的過犯,大眾都死了;那麼,天主的恩寵,及那因耶穌基督一人的恩寵,所施與的恩惠,更要豐富地洋溢到大眾身上。這恩惠的效果,也不是那因一人犯罪的結果,所能相比的,因為審判固然是由於一人的過犯而來,被判定罪,但恩寵卻使人在犯了許多過犯之後,獲得成義。如果因一人的過犯,死亡就因那一人,作了王,那麼,那些豐富地蒙受了恩寵和正義恩惠的人,更要藉著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為王了。這樣看來:就如因一人的過犯,眾人都被定了罪,同樣,也因一人的正義行為,眾人也都獲得了正義和生命。正如因一人的悖逆,大眾都成了罪人,同樣,因一人的服從,大眾都成了義人。
福音(耶穌四十晝夜齋戒,三退魔誘。)
恭讀聖瑪竇福音 4:1-11
那時候,耶穌被聖神領到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祂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後來就餓了。試探者就前來對耶穌說:「祢如果是天主子,就命令這些石頭變成餅吧!」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載:『人生活不只靠餅,也靠天主所說的話。』」那時,魔鬼引耶穌到了聖城,使祂站在聖殿頂上,對祂說:「祢如果是天主子,就跳下去, 因經上記載:『祂為祢吩咐了自己的天使,用手托著祢,免得祢的腳碰在石頭上。』」耶穌對魔鬼說:「經上又記載:『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魔鬼又把耶穌帶到一座極高的山上,將普世萬國及其榮華,指給祂看,對祂說:「祢如果俯伏朝拜我,我必把這一切交給祢。」那時,耶穌就對魔鬼說:「去吧!撒旦!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祂。』」於是,魔鬼離開了耶穌,就有天使前來伺候耶穌。

主日福音分享
四旬期第一主日
ET NE NOS INDUCAS IN TENTATIONEM
撰文:張心銳神父

一位青年到一間酒吧應徵警衛, 酒吧經理問他:「你有沒有經驗?」那青年爽快地回答:「當然有!」他立刻環視四周,為證明自己速度快,效率高,看見一個醉醺醺的酒客經過,便馬上把他拉過來,隨之一腳將他踢出門外。然後他洋洋得意地問經理:「請問我現在可以見總經理嗎?」經理答: 「你恐怕要稍等他一下,因為他剛被你踢出去了!」總經理最後會聘請他嗎?大家心中有數!這青年想為給別人留個好印象,證明自己有才能,但就適得其反。在職場或教會圈子裡這情況屢見不鮮呢!

四旬使人活得豐盈

甲年四旬期的讀經用不同的標記:誘惑、超越、光、水和復活, 帶領我們循序漸進的,走往死而復活的神修旅程。因此,慈母教會所編訂的常年期、將臨期、復活期, 不是為打發時間,而是助信友活得豐盈、完整及平衡。如果覺得四旬期是逆意之事或勉強而為便算,滿全「四旬期常餐」:守齋、克己、告解、拜苦路,那就失去其意義。其實,人不應為時節而過活,相反應使人活得豐盛圓滿。四旬期就是訓練人要醒寤,活出基督真實的人性及愛。

醒寤是要查察自己的軟弱和罪性,在平凡的生活中,調整自己過度的放縱,慎防誤入歧途,在主內找到復活的光芒。狹義來說,四旬期是用四十天,誠心信賴上主的救援;廣義來說,基督徒生活終繫於四旬期,這是一種神修態度,因為每天我們都期待復活基督的恩許。

誘惑的原型

福音中,耶穌在曠野四十天, 受魔鬼的試探。誘惑是一種試探, 不等同犯罪,是人容易產生負面的傾向。耶穌的經歷和示範,幫助我們體會人性的軟弱, 因不接受現實、不斷自我肯定及自我分裂中, 面對不安與痛苦的煎熬時,仍然體會到對上主的信任和尊重。

耶穌退到曠野(瑪四1),就是要擺脫煩瑣事務,落得清靜,檢視自己內在的空間,辨認天主、自己和魔鬼的聲音。從耶穌三退魔誘,魔鬼對人的誘惑往往不離三種形式, 牠用激將法要求耶穌「把石頭變成餅」(四3),用離間法要祂「在聖殿頂上跳下去…天使用手托著祢」(四6)、以自我分裂要求祂「俯伏朝拜」魔鬼(四9)。在生活中, 魔鬼總是無聲無息地,在人的耳邊囉嗦、作假設,甚至提出交易,一不留神就不知不覺墮入圈套,再把心一橫去犯罪。因為,魔鬼明白人怕被恥笑,愛面子,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觀感;但耶穌卻以自己天主子的身份感到自在,雖身處荒蕪地,但臨危不亂,沒有意氣用事,證明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天主。

整合自己源自真誠與正直

聖紐曼樞機說: 「一萬個問題,不足構成一個懷疑。」人的信仰受考驗,提出疑問,本來是好事,因為信仰從不希望人盲目順從。有時人對教義的某些立場,或教會人士的壞榜樣而苦苦掙扎,便會以開放的態度去澄清;相反,懷疑就會破壞信仰。魔鬼用激將、離間法去試探我們,耶穌則以開放的胸懷和信任來回應及提問,祂真誠處理自己與天主的關係: 不依附一些利己之奇跡,對大小事情都不任性地苛索天主給予標記和肯定,不恃著天主的愛作無理要求,以證明自己對天主的愛。我們這樣與主交往,面向天主的真愛,自己的回應卻是假的。

魔鬼不只用激將、離間法,也使人自我分裂,牠直接攻擊人的貪心,作出卑鄙的交易。我們除介意自己的能力及與天主的關係外,也用地位、學識、權勢和財富,證明自己的價值;把自己的生活放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裡。為了得到別人肯定,不惜向惡勢力低頭,出賣自己。所以,耶穌義憤填膺,「去吧!撒殫 !」(瑪四10 )喝退魔鬼。在現實生活,我們如果明知對方是惡魔,仍跟牠交易, 甚至甘心卑躬屈膝,擇惡而從,朋比為奸,不只背叛了天主,亦背叛了自己的良心。結果,只會終日活在良心和貪心中掙扎,活在自我的割裂中。

總結

人的一切既由天主的關係開始,就需要謙厚真誠,有信有愛, 才真正肯定自己的價值。我們得到天父的肯定,就不會胡亂地做事來證明自己。讓我們在家中,多閱讀耶穌三退魔誘的事件,默觀耶穌提供的方向及導人悔改皈依的原則, 更深層次地整合自己, 明白「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Et ne nos inducas in tentationem)的意義。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