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耶穌權威在於服務、親民、言行一致

聖馬爾谷福音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裏,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他喊叫,說:「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他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他。」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2017年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指出,耶穌權威在於服務、親民,以及言行一致。相反地,法學士自以為是權貴,以聖職專權教訓人,他們與人民脫節,言行不一。

當天彌撒的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講述人們對耶穌的教訓感到驚奇,「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谷1:22)。教宗表明,經師雖在子民中間享有權力,但他們教訓的內容卻無法深入人心。反之,耶穌卻擁有真正的權威,祂將天主的法律講解得「一清二楚」,以權威教導天主的真理。

教宗歸納出耶穌權威的三大特色,分別是服務、親民,以及言行一致;這些特色使得耶穌和法學士在權威方面天差地遠。耶穌「總是謙卑地教導人」,並勸誡祂的門徒們說:「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路22:26);法利塞人則自以為是權貴。

服務

教宗解釋道:「耶穌服務人群,闡明事理,好叫人們清楚理解:祂始終在服事人。祂的態度有如僕役,這一點賦予祂權威。然而,人們雖然聽從法學士,尊敬他們,但並不覺得法學士對自己享有權威,法學士抱持權貴的心理,自以為:『我們就是老師,就是有權威的人,我們要教訓你們。這不是服務:我們發號施令,你們必須服從。』耶穌從不以權貴自居:祂永遠是眾人的僕役,正是這一點賦予了祂權威。」

親民

親民的態度授予權威。親民是耶穌權威的第二項特色。教宗表明:「耶穌沒有對人過敏:祂觸摸癩病人、病患,這並不令祂反感」;法利塞人卻輕視「窮人、愚昧無知的人」,他們喜歡身穿華服,招搖過市。

「法利塞人與人民脫節,毫不親民;耶穌則非常親民,這一點賦予祂權威。這些脫節的法學士抱持聖職專權的心理:他們以聖職專權教訓人,這就是教權主義。當我看到保祿六世的親民時,我感到由衷喜悅;《在新世界中傳福音》第48號展現出親民的牧者心腸:那位教宗的權威即在於此,即在於親民。」

言行一致

耶穌權威的第三項特色是言行一致。耶穌「總是活出祂所宣講的:祂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之間整合、協調」;但自以為是權貴的人卻抱持「聖職專權的心態」,也就是虛偽,說一套做一套。

教宗強調:「這種人言行不一,人格分裂,以致耶穌建議祂的門徒們說:『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瑪23:3)。他們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他們是言行不一的人。耶穌多次用來描述他們的形容詞正是虛偽。我們明白,一個自以為是權貴的人,一個抱持聖職專權心態的人,一個虛偽的人,必定沒有權威!他說出真話,卻沒有權威。相反地,耶穌態度謙卑,為人服務,親近人民,從不輕視任何人,而且言行一致,祂擁有權威。這是天主子民感受到的權威。」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在於認識、朝拜和跟隨耶穌

聖瑪竇福音

那時候, 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但河、若翰那裡,為受若翰的洗;但若翰想要阻止他,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耶穌回答他說:「你暫且容許吧!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於是若翰就容許了耶穌。耶穌受洗後,隨即從水裡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耶穌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又有聲音由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

2016年1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誕期許多隆重的禮儀慶典後,恢復了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聖誕期過後,教會禮儀進入常年期。聖誕期的焦點在於耶穌,在常年期耶穌仍然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祂是天父聖言的第一和最後一句話,是「宇宙的主、世界的救主,除祂以外,再沒有另一位」。教宗表示,基督徒的生活很單純,不需要稀奇古怪和繁重的事,只要把耶穌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心即可。

教宗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中心。耶穌基督把自己顯示給我們,讓我們看見,我們受去邀認識祂,承認祂,在生活的不同境遇中明認耶穌。『可是神父,我了解聖人們的生平,也了解各地顯現的奇蹟。』這很好,聖人是聖潔之人,是偉大的人!但並非所有的顯現奧跡都是真的!聖人很重要,可耶穌基督是中心;沒有耶穌基督,就沒有聖人!關鍵的問題在於:我生命的中心是耶穌基督嗎?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如何?」

教宗表示:「為了確保耶穌處於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必須完成三項任務。」

第一項任務認識耶穌並且承認祂。

「在耶穌的時代,許多人不承認祂,例如:法學士、司祭長、經師、撒杜塞人、某些法利塞人。不僅如此,他們還迫害耶穌,把祂殺死。我們應該自問:我願意認識耶穌嗎?或者我更願意看電視劇,閒聊,談論抱負,了解他人的生活?」

教宗解釋說:「為能認識耶穌,我們需要祈禱,需要聖神,也需要福音,把福音書常常帶在身邊每天誦讀一小段。這是認識耶穌的唯一方式,之後聖神會施展作為。閱讀福音就是播撒種子,聖神將使這種子發芽和成長。」

第二項任務是朝拜耶穌,不只是祈求祂和感謝祂。

教宗解釋說:「朝拜耶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靜默祈禱中朝拜;另一種是除去我們心中更願意朝拜的事物,只留下天主。當我有能力只朝拜天主時,其它事物才有意義。有一篇簡短的禱詞我們都會念,就是《光榮頌》:『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但我們經常機械式地重複。《光榮頌》是朝拜的祈禱!意思是我朝拜聖父、聖子、聖神。面對天主的偉大,我們應以簡短的祈禱,在靜默中朝拜,朝拜耶穌,對祂說:‘祢是唯一的,祢是原始和終末,我要一生與祢同在,永遠與祢同在。祢是唯一的’。我要把一切阻礙我朝拜耶穌的事,統統拋掉。」

第三項任務是跟隨耶穌。跟隨耶穌意味著把耶穌放在我們生命的中心。

教宗說:「基督徒的生活很單純,很簡單,但是我們需要聖神的恩寵,求祂喚醒我們認識耶穌、朝拜耶穌、跟隨耶穌的意願。為此,我們在《集禱經》中祈求上主,好使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並獲得做這事的力量。基督徒每日的生活非常單純,不需要稀奇古怪、繁重和多餘的事。願上主在我們每日的單純生活中,賜予我們認識耶穌、朝拜耶穌、跟隨耶穌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

2016年1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慶祝天主之母節和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指出,接納天主之母能讓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而失卻這種關係,人就會貶低他人,辱沒天主和他自己;教宗特別讚許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希望的力量。

教宗說:「在新年伊始慶祝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和我們的母親,這表明我們不是孤兒。為了具體解釋這個思想,教宗例舉了為人之母者的經驗,稱母親們是對抗封閉的最強解藥。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不僅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也是一個失去核心,失去『家庭情趣』的社會。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只趨向權衡利弊和投機取巧。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溫柔、無條件地奉獻,以及希望的力量。」

教宗提到當天彌撒中關於母親的信友禱詞說:「許多母親從不屈服,全力以赴不使任何一個子女迷失。我從這些母親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她們的子女有的坐監,有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或被吸毒的奴役所禁錮,但這些母親們不管寒冬和酷暑,陰雨和乾旱,仍然不屈不饒地奮鬥,把自己最好的拿出來。那些身在難民營,甚至處於戰事中的母親們也能毫不猶豫地接納和扶助自己子女的痛苦。因此,我們在年初藉著瑪利亞的母性,教會的母性,以及我們的母親來記起天主的仁慈,這能使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這種狀態削弱了我們對家庭、對子民和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這種精神孤兒狀態是一個毒瘤,在靜悄悄地傷害和貶抑人的心靈。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摧殘自己,認為任何人都不屬於我們,而我們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我們傷害大地,因為它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別人,因為他們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天主,因為我不屬於祂。最後我們也傷害自己,因為我們忘記自己是誰,何為我們在天主前的『名字』。那使我們結合的關係一旦喪失,一如我們典型的破碎和分裂文化,這孤兒感和極大的空虛和孤獨就會加劇。」

「欠缺身體上的接觸使我們喪失憐憫之心,精神上的孤兒狀態使我們失去記憶,忘卻做子女、子孫、父母、祖父母、朋友、信徒意味著什麽,也忘記微笑、休息和無償奉獻的價值。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能使我們重新露出笑容,因為我們有了歸屬感。人在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内才能找到學習人性成長的『氣候』和『溫度』,知道自己不是應邀專為『消費和被消費』的對象。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提醒我們,我們不是交易的商品或消息接收站。我們是子女,是家庭,是天主的子民。」

「聖母瑪利亞懂得把天主在祂子民生命中的經歷守護在心中,她學會做母親並給耶穌提供了明認自己是天主子的美好經驗。在《福音》的記載中,瑪利亞沒有長篇大論,卻守護著聖子的使命及祂所愛的一切,默默地陪伴她子女心中背負的十字架。」

最後,教宗總結道:「哪裡有母親在,那裡就有溫情。瑪利亞以她的母性向我們展示,謙卑和溫柔並不是弱者,而是強者的德行;她教導我們無需虐待別人來使自己感到重要。我們應接納聖母的目光,她使我們免於孤兒狀態,謹記眾人皆為弟兄姐妹。因此,我們應以聖母瑪利亞同樣的溫柔去對待生命,傳播希望、歸屬感和兄弟友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2016年聖誕子夜彌撒講道

2016年12月24日晚上,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聖誕子夜隆重彌撒,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彌撒開始前,全場參禮信眾在傳統的《聖誕宣報》歌詠中迎接耶穌聖嬰的降生。彌撒中,來自印度、意大利、墨西哥、亞美尼亞、波蘭和非洲的12位兒童為耶穌聖嬰鮮花,意大利、韓國和越南的三個家庭奉獻祭品。教宗在講道中勉勵眾人接受聖嬰和今天躺在「有損尊嚴的馬槽」裡所有孩子的質問。他們的「馬槽」是躲避轟炸的地下、大都市的街頭,以及超載的移民船艙底部。我們要「丟棄曇花一現的幻想而抓住本質,在天主聖嬰的簡樸中找到平安」。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6年聖誕子夜彌撒講道全文:

「天主救眾人的恩寵已經顯示出來」(鐸2:11)。聖保祿宗徒的話揭示了這至聖之夜的奧秘:天主的恩寵已經顯現,祂的禮物是無償的;天主賜予我們的聖嬰真真切切體現了祂對我們的愛。

這是「光榮之夜」,這光榮是天使在白冷城宣報的光榮,以及我們向世界宣報的光榮。

這是「喜樂之夜」,因為永恆、無限的天主從今天起將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祂不再遙遠,我們不必去太空軌道或某種神秘的意境尋找祂;祂近在身邊,降生成人,永不離開我們人類,更使自己成為人類的一分子。

這是「光明之夜」,這光就是依撒意亞先知預言的那道皓光(鐸9:1),它照亮在漆黑之地行走的人,顯現給白冷的牧羊人並環照著他們(路2:9)。

牧人們馬上發現「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依9:5),意識到這全部的光榮、全部的喜樂、全部的光芒都指向唯一的焦點,即天使指示他們的「記號」:「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裡」(路2:12)。這是找到耶穌的「永恆記號」。不僅在當時,也在今天。如果我們願意過一個真正的聖誕節,就應該默觀這個記號:一個新生嬰兒的脆弱,躺在那裡的柔順,裹在襁褓裡的溫情。天主就在那裡。

透過這個記號,福音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似非而是的現象:福音提到當時的皇帝、總督和一些大人物,但天主卻不在他們中間;天主沒有顯現在王宮貴族的大廳內,而是生於簡陋的馬廄;沒有華麗的排場,只有生命的質樸;沒有權勢,只有令人驚奇的微小。為了與祂相遇,就得去到祂所在的地方:必須彎腰、俯身、做個小人物。

剛剛誕生的聖嬰在質問我們,召叫我們丟棄曇花一現的幻想而抓住本質,放棄貪得無厭的要求,不要總是不滿足,或因某些終將逝去事而感到悲傷。放下這些事會對我們有益,能讓我們在天主聖嬰的簡樸中找到平安、喜樂和生命的光輝意義。

讓我們接受馬槽中聖嬰的質問,也接受今天孩子們的質問:他們沒有躺在搖籃裡得到一位母親和父親的親情愛撫,而是躺在骯髒的「有損尊嚴的馬槽」裡:在躲避轟炸的地下、大都市的街頭、超載的移民船艙底部。讓我們接受孩子們的質問,他們被剝奪出生的權利,他們在哭泣,因為沒有人讓他們吃飽,他們手裡拿著的不是玩具,而是武器。

光明和喜樂的聖誕奧秘在質問和擾動我們的心,因為這是希望與悲傷共存的奧秘。聖誕帶有「悲傷的味道」,因為愛不被接受,生命被丟棄。若瑟和瑪利亞就遭遇了這樣的事,他們被拒之門外,只能把耶穌放在馬槽裡,「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2:7)。耶穌誕生時就遭遇了某些人的拒絕和大部分人的冷漠。這樣的冷漠今天依然存在,例如:聖誕節成了一個我們自己而非耶穌當主角的節日;商業街的霓虹燈蓋過了天主的光;我們為準備禮物發愁,卻漠視那些受排斥的人。這樣的世俗綁架了聖誕節,我們必須從中獲得釋放!

然而,聖誕更帶有「希望的味道」,即使我們身處黑暗,天主的光依然照耀我們。祂那溫和的光不令我們恐懼;天主,祂愛上了我們,以祂的溫柔吸引我們,生於貧窮和脆弱,與我們為伍,成了我們中的一員。祂誕生在白冷城,白冷的意思是「麵包之家」。這似乎在告訴我們,祂「為了做我們的麵包」而誕生;為了捨命拯救我們而出生;來到我們的世界是為了帶給我們祂的愛。祂不是來揮霍和統治,而是為滋養和服務。這樣一來,有一條線把馬槽和十字架,即耶穌將成為「被掰之餅」的地方,直接聯繫起來。這條線就是祂奉獻自己和拯救我們的愛,這愛讓我們的生命充滿陽光,心中充滿平安。

那一夜,牧羊人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是當時的邊緣人士。然而,他們就是聖誕的客人,因為沒有人被排除在天主的目光之外。那些只相信自己、自給自足的人,留在家裡忙自己的事;牧羊人則「急忙去了」(路2:16)。今夜我們也要接受耶穌的質問和召集,懷著信賴與祂會晤,從我們感覺被排斥的地方出發,從我們的局限出發,從我們的罪過出發。讓我們被那令人得救的溫柔所碰觸。讓我們走近臨於我們中間的天主,停下來注視馬槽,想像耶穌的誕生:光明與和平、極度貧困和遭人拒絕。讓我們與牧羊人一起進入真正的聖誕節,把原本的自己、把我們的邊緣處境、把我們尚未治癒的創傷、把我們的罪過,帶到耶穌跟前。這樣,我們將在耶穌内品嘗聖誕節的真正味道:為天主所愛之美。

偕同瑪利亞和若瑟,我們守在馬槽前,守在耶穌前,祂誕生成為滋養我的生命的麵包。讓我們默觀祂那謙卑和無限的愛,樸實地向祂說聲謝謝:「謝謝祢,因為祢為我做了這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主持彌撒慶祝80大壽

2016年12月17日,教宗方濟各早晨在梵蒂岡保祿小堂與住在羅馬的樞機們舉行共祭彌撒,慶祝他的80歲生日。教宗祈求上主賜予他一個喜樂和豐饒、平靜和虔誠的晚年,使他的晚年成為「智慧的居所」。樞機團團長索達諾(Angelo Sodano)樞機代表全體樞機向教宗致賀,與教宗同喜同樂。

教宗向樞機們說:「我記得2013年3月15日,我們首次會晤時我對你們說的那句話:『晚年是智慧的居所。』我希望我也如此。我真希望能如此!」

然後,教宗引用一位拉丁文作家的話,指出「晚年以靜悄悄的步伐」來到你面前。

教宗解釋說:「這是一個打擊!可是,若一個人把晚年視為生命的一個階段,賦予喜悅、智慧和希望,他就會重新開始生活。我也想到那天我向你們提及的另一首詩《晚年在於平靜和虔誠》。請你們祈禱,讓我也能如此,即平靜、虔誠及豐饒,並且喜樂。」

當天彌撒福音記述耶穌的族譜。

教宗表示:「耶穌族譜提醒我們記憶的恩寵,不忘卻的恩寵。不忘卻恰恰是愛的體現;愛常常著眼於我們蒙受的許許多多恩惠;愛在於注視歷史: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父輩,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又如何走過信德的旅程。記憶對我們有益,因為它使我們更加熱切地警醒期待耶穌的聖誕。」

教宗表示:「今天的恩寵正是記憶。我們聆聽這段福音章節時,聽到一個歷史,一個非常偉大的恩寵的歷史;但它也是一個罪惡的歷史。我們在這條路上總是發現恩寵和罪惡。在這救恩史上,在這族譜中有罪人,也有聖人。我們也如此,我們在生命中也遇到同樣情況:我們有極其忠於上主、喜樂服務的時候,也有不忠、犯罪的醜陋時刻,我們這時感到了需要救恩。這也是我們的安全保障,因為一旦我們需要救恩,我們就能宣認信仰,作出信仰的表白:『我是罪人,但祢能救我,求祢幫助我!』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懷著希望的喜樂向前進。」

教宗繼續說:「基督徒的一生是一段熱切渴望朝向與耶穌最終相遇的旅程。在將臨期我們已開始走上這旅程,在警醒等待中期盼上主的來臨。今天,我們停下來往後看,看到我們走過的路是美好的,上主沒讓我們失望,上主是信實的。」

教宗勉勵眾人奮勇向前:「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朝向最終的相遇前行。這是一段警醒等待上主來臨並充滿希望的旅途,但願它永遠不會讓我們失去保持記憶的恩寵,卻使我們不斷回顧上主在救恩史上為我們、為教會所做的一切。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明白教會今天為何給我們選讀這段福音章節。它似乎有些乏味,但記載的是天主的歷史。天主願意與祂的子民同行,最終使自己降生成人,形同我們每一個人。」

教宗最後祈求上主幫助我們恢復這份記憶的恩寵。

他說:「即使我們困難重重,也應記得要内心平靜,懷著信賴奮勇向前。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我們這份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基督徒應效法洗者若翰,為基督開路

若望福音 5: 33-36

那時候,耶穌對猶太人說:「你們曾派人到若翰那裡去,他就為真理作過證。其實我並不需要人的證據,我提及這事,只是為叫你們得救。若翰好比是一盞點著而發亮的燈,你們只一時高興享受了他的光明。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證據,即父所託付我要我完成的工程,就是​​我所行的這些工程,為我作證:證明是父派遣了我。」

2016年12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洗者若翰至死謙卑,給人指明天主聖子的到來;基督徒應以這位偉大的聖者為榜樣,為耶穌作出謙卑的見証。一些信友、會士、主教、司鐸和夫婦在場參禮,其中一些人慶祝度奉獻生活或結婚50週年金慶。

最近兩天,我們藉著教會禮儀反省洗者若翰的形象,他在福音中以「見證者」的身份出現。當天的《若望福音》繼續闡明這個主題。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解釋說,洗者若翰的聖召是「為耶穌作見証和向人指明耶穌」,如同「燈」那樣做光的載體。

「燈指明光在那裡,見證光的存在。若翰是聲音。他指著自己說:『我是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若1:23)。若翰是聲音,但他為聖言作見証,指明聖言,天主的聖言。他只是聲音。聖言才是主角。他勸人悔改,給人施洗,是宣講者和洗者,但他清楚表明:『在我以後要來的那一位比我更強,更大,我連提祂的鞋也不配,祂要以聖神及火洗你們』(瑪3:11)。」

教宗表示:「若翰是指明那位永恒者的臨時人物,這永恒者就是耶穌。若翰的偉大就在於此。民眾和法學士每一次詢問他是不是默西亞時,他都明確回答說:『我不是!』若翰的見證是臨時性的,卻很堅定、有力。他是不被自負的風所吹滅的火炬;他是不由自豪減弱的聲音。他成了日益能指明另一位的人,向另一個見證敞開大門,即天父的見證,耶穌今天説明的那個見證:『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證據,即父的證據』(若5:33-36)。」

「洗者若翰向這見證敞開大門,他聽到天父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瑪3:17)。若翰敞開了這道門。這個若翰是偉大的,總是把自己放在一邊。」

教宗強調:「若翰自謙自卑,是個謙卑的人,走上耶穌以後將走的同一條道路,那條空虛自己的道路。他就這樣一直走到底:『因一個舞女的任性,一個奸婦的嫉妒及一個醉鬼的軟弱,他在監獄牢房的黑暗中被斬首』。洗者若翰需要一幅像,只是這幅像該由我們來給他畫。」

教宗最後向在場的信友和慶祝晉鐸或結婚金慶的會士、主教,以及夫婦們說:「今天是詢問自己的基督信仰生活的一個美好日子,我們的信仰生活是否常為耶穌開路,是否充滿這個舉止:給人指明耶穌。感謝那些經常這樣做的人!願你們在50週年之後以年邁的青春或衰老的青春仍舊如同好酒,感恩和重新開始,繼續前行,做耶穌的見證人。但願若翰,偉大的見證人幫助你們今天慶祝晉鐸、奉獻生活和婚姻生活50週年之後,在這條新道路上重新起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牧人應當宣講真理,接受人們的微小進步

路加福音 7:24-30

若翰派來的人走後,耶穌就向眾人論若翰說:「你們到曠野裏去,是為看什麼?是隨風搖動的一支蘆葦嗎?你們出去,究竟看到什麼?是一個穿著細軟的人嗎?看!那衣著華麗、生活奢侈的人是在王宮裏的。但你們出去究竟看見什麼?一個先知嗎?我對你們說,正是的,而且還勝過先知!這就是經上指著的那位:『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為你預備道路。』我告訴你們,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但是,天主國中最小的一個比他還大。」民眾和稅吏聽了若翰的話,都承認天主的聖善公義,受了若翰的洗禮。但法利塞人和經師們自己,不受苦翰的洗禮,天主對他們的計劃落空。

2016年12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牧人應當宣講真理,接受人們所能做出的微小進步。這是第一步,其餘的一切全託付於上主。

洗者若翰是當天教宗彌撒講道中的核心人物。

「這幾天的禮儀讀經都在談論若翰的使命,他生活在曠野中,勸人悔改,給人施洗。所有人都去他那裡,包括法利塞人和法學士,但他們只是遠遠站著,不是去接受他的洗禮,而是去監視他。當天的《路加福音》記述,耶穌問群眾到荒野裡是為了看什麼呢?為看一枝被風搖曳的蘆葦嗎?為看一位身穿細軟衣服的人嗎?這些過奢華生活的人住在王宮裡。他們前去看的是一個先知,而且他比先知還大。在婦女所生者中,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若翰也是最後一位先知,因為在他之後就是默西亞。」

教宗說:「若翰是偉大的,因為他忠於上主對他的要求,他因忠信而偉大。他的偉大也體現在他的宣講上。若翰言辭犀利,強烈譴責法利塞人、法學士和司祭。他沒有說:『親愛的,要注意你們的態度』,而是直截了當地罵他們『毒蛇的種類』,一點都不含糊!因為這些人是來監視的,他們心門緊閉,是『毒蛇的種類』。若翰冒著生命危險,但他保持了忠信。他當著黑落德的面,對他說:『姦夫,你這樣做是不合法的。你是個姦夫!』如果今天某個本堂神父在主日彌撒講道中說:『你們中有些人是毒蛇的種類,有許多姦夫淫婦』,主教一定會收到投訴信,要求他『趕走這個侮辱我們的本堂神父』。他為何罵人?因為他忠於自己的聖召,忠於真理。」

教宗指出:「若翰給稅吏、罪人、士兵等各式各樣的人施洗,要求他們不要多收稅,不要恐嚇他人,不要收黑錢等等。若翰為所有的罪人施洗,從這最基礎的一步開始,因為他知道,在這一步之後上主將完成其餘的一切。他們終將悔改。若翰雖然偉大、堅強,確信自己的聖召,但他也曾陷入黑暗時刻,有過懷疑。實際上,若翰在入獄後開始了懷疑,因為耶穌這位救世主和他想像中的不一樣,即使他曾給耶穌授洗。若翰於是派自己的兩個門徒去問耶穌,到底祂是不是默西亞。耶穌更正了若翰的觀點,明確地告訴他瞎子看見,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的事實。」

教宗評論道:「偉人們經得起懷疑,這很好。他們確信自己的聖召,但每一次上主給他們指出新的道路時,他們內心就會有所懷疑:『這不是正統,這是異端,這不是我所期待的默西亞』。魔鬼使人產生懷疑,有時也對人有所幫助,不是嗎?」

最後,教宗總結道:「讓我們向若翰祈求使徒勇氣的恩寵,始終以真理和牧人的愛宣講,接受人們所能做出的微小進步。這是第一步,其餘的一切全託付於上主。我們也要祈求懷疑的恩寵。多少次,或許在生命結束時,我們會懷疑:『我所相信的這一切都是真呢,還是幻想?』這是反對信德、反對上主的誘惑。願偉大的若翰在跟隨上主的道路上幫助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教權主義是一種虐待天主子民的邪惡

瑪竇福音 21:28-32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說:「你們以爲怎樣?從前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裏去工作吧!他回答說:主,我去。但他卻沒有去。他對第二個也說了同樣的話,第二個卻答應說:我不願意。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二人中那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呢?」他們說:「後一個。」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因爲若翰來到你們這裏履行了正義,你們仍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

2016年12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教權主義的精神是今天也臨在於教會中的一種邪惡,受害者是感到被遺棄、被虐待的子民。當天是教宗晉鐸47週年,九人諮議會的樞機們也參與了彌撒聖祭。

教宗引述當天的福音中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的回答,指明他們的角色說:「司祭長和民間長老擁有司法、倫理和宗教的權威,他們決定一切。例如:亞納斯和蓋法作大司祭時,他們審判耶穌。司祭長和長老決定殺害拉匝祿。還有,猶達斯也去找亞納斯和蓋法談判出賣耶穌的條件。這是利用法律對子民使用強權和專橫的一種狀況。」

「他們多次重新制定法律,很多次,以致有了500條戒律。一切都制定好了。可是,他們制定的法律卻沒有記憶,因為他們忘記了天主給我們的祖先亞巴郎的第一條誡命:『應在天主面前行走,度無可指摘的生活』。」

教宗接著表示:「他們也忘記了梅瑟的十誡,用自己制定的法律取消上主的法律。如同耶穌那樣,他們的受害者是那些信賴天主的謙卑和窮苦的人,被遺棄的人。他們感到被那些自負、驕傲和傲慢的人判罪和虐待。這些被遺棄的人當中也包括猶達斯。猶達斯是背叛者,他犯了很嚴重的罪!但福音中說:『猶達斯後悔了,遂把那三十塊銀錢退還給司祭長和長老』。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你是我們的夥伴,不要擔心,我們有權力寬恕你的一切!』不,他們沒這麽說!他們說:『你自己看著辦吧!這是你的問題!』他們把他一個人留在那裡,他們抛棄了他!可憐的背叛者猶達斯悔改了,但牧人們並不接納他。因為這些人忘記了什麼是牧人。他們是宗教知識分子,他們有權威,用自己的理智所制定的倫理來詮釋子民的要理,而不是藉著天主的啟示。」

教宗說:「謙卑的子民被這些人遺棄和打擊。今天,這些事也在教會內發生。持教權主義的聖職人員自鳴清高,遠離人們,他們沒有時間聆聽窮人、受苦的人、囚犯和病患。」

教宗最後總結道:「教權主義的邪惡是一件非常醜陋的事!是『這些人』的一個新版本,但是受害者卻是一樣的,仍是那些等待上主的貧窮和謙卑的人。天父總是竭力接近我們,派遣祂的兒子來。我們正在等待,歡欣喜悅地等待。可是,聖子不與『這些人』為伍,而是與病患、窮人、被遺棄者、稅吏、罪人和娼妓交往。即使在今天,耶穌也向我們每一個人和那些陷入教權主義誘惑的人說:『罪人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瓜達盧佩聖母慶日彌撒

2016年12月1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紀念全美洲和菲律賓的主保瓜達盧佩聖母。許多樞機、主教、會士、聖座部門的成員,以及眾多移居羅馬的拉丁美洲和菲律賓信友參加了彌撒。教宗表示,在一個誇耀自己科技進步卻忽視弱勢群體的社會,瑪利亞的信德是一束光明,指引我們堅定信仰,樂於助人,陪伴那些受排斥和被遺棄的弟兄姐妹。

納瓦特爾語、克丘亞語和瓜拉尼語等不同印第安方言演唱的歌曲,以及聖伯多祿大殿內所有把瓜達盧佩聖母奉為本國主保的各國國旗,為當天的彌撒渲染了喜悅的氣氛。這是教宗方濟各第三次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瓜達盧佩聖母瞻禮慶祝活動。

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記述了聖母往見依撒伯爾的事跡(路1:39-48)。依撒伯爾向瑪利亞高聲喊說:「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45節)。

教宗解釋道:「瑪利亞的信德照亮了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社會常常把許多人排斥在外,尤其是那些難以獲得生存所需的人。這樣的社會喜歡誇耀自己的科學和技術進步,然而面對無數在行程中掉隊和被少數人的盲目傲慢所排斥的人,卻視而不見、無動於衷。」

我們的社會建立的文化使得許多人失望和焦慮。

教宗感歎道:「我們似乎已經對不信任的社會習以為常。」

教宗進而例舉了一系列現實世界的苦難,例如:兒童沿街乞討,夜宿火車站和地鐵站,被迫打黑工,或者在十字路口幫人擦汽車玻璃而討一塊硬幣。

「許多孩子成了死亡商販的受害者,老年人生活在悲涼的孤獨之中,女性遭受不同形式的暴力,有些甚至從青少年開始。這些境況會使我們懷疑自己的信德。面對這些處境,我們都應該像依撒伯爾那樣說:『那相信的人是有福的』,應該學習我們的聖母瑪利亞所具有的那種堅定而樂於助人的信德。我們舉行聖母瑪利亞慶祝活動,首先要回想自己的母親,記住我們不是且永遠不是一個孤兒民族。我們擁有一位母親!哪裡有母親,哪裡就有家和家的味道。在有母親的地方,兄弟姐妹即使吵得再凶,合一的情感永遠能獲得勝利。」

教宗繼續說:「瑪利亞是第一位門徒和使徒,她走出家門,去照顧和陪伴她的表姐依撒伯爾。同樣地,她於1531年在墨西哥特佩亞克山顯現給胡安·迭戈,陪伴這個處於妊娠陣痛中的民族,做了該民族和我們各民族的母親。」

教宗勉勵我們學習聖母瑪利亞的信德,因為瑪利亞是使徒的聖像,她懂得在不同階段陪伴我們的信德。她的臨在促使我們走向修和,賜予我們在拉丁美洲這片福地上和睦相處的能力,擁抱生命,拒絕任何形式對民族或個人的冷漠、排斥和遺棄。

最後,教宗說:「我們不要害怕走出去,以她的目光注視他人。這樣的目光可以使我們成為弟兄姐妹。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都處在母親的懷抱之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瓜達盧佩聖母勉勵我們與各族人民同甘共苦

2016年12月12日(瓜達盧佩聖母慶日) 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敬禮全美洲和菲律賓的主保。

瓜達盧佩聖母的顯現發生在西班牙人血腥占領墨西哥後的幾年。那時是1531年的12月9日,聖母在墨西哥城北部的特佩亞克(Tepeyac)山丘上以混血少女的形象顯現給貧苦的印第安人胡安·迭戈(Juan Diego)。聖母選擇他為自己的信使,派他去告訴當地主教在那裡建築一座小聖堂。胡安·迭戈說自己沒有文化,一再拒絕聖母的要求,但最後他還是接受了這項任務。主教聽了胡安‧迭戈的話後並不相信,要求他帶來一個神蹟。12月12日聖母在寒冷的冬天讓小山丘的石頭地裡長出香氣四溢的玫瑰花。胡安·迭戈用他的披風裝著玫瑰花拿去給主教看,當他打開披風把玫瑰花撒在地上,披風上神奇地出現了聖母的形象,與特佩亞克山上顯現的聖母一模一樣。主教馬上相信了胡安‧迭戈,並按照聖母的要求修建了一座聖堂。

教宗方濟各認為墨西哥聖母是「一個先知性的標記,象徵聖母擁抱遼闊的美洲大陸上的所有居民,包括那些已來到那裡和將前去那裡的人。聖母瑪利亞的這個擁抱指出了全美洲必須始終貫徹的道路:美洲是各族人民能夠和睦共處的地方;懂得尊重人類從受孕到老死的各階段生命的地方;有能力接納移民,接納各個時期的窮人和被拋棄者的地方」。聖母勉勵眾人秉持慷慨的態度,像她那樣以愛和溫柔張開雙臂,與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同甘共苦。(節錄: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活動, 2013年12月11日)。

教宗強調:「這是瓜達盧佩聖母的訊息,也是教會的訊息,教會願意藉著我們每個人興建更多新的朝聖地,把我們所生活的地方變為愛與憐憫的場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