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瓜達盧佩聖母慶日彌撒

2016年12月1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紀念全美洲和菲律賓的主保瓜達盧佩聖母。許多樞機、主教、會士、聖座部門的成員,以及眾多移居羅馬的拉丁美洲和菲律賓信友參加了彌撒。教宗表示,在一個誇耀自己科技進步卻忽視弱勢群體的社會,瑪利亞的信德是一束光明,指引我們堅定信仰,樂於助人,陪伴那些受排斥和被遺棄的弟兄姐妹。

納瓦特爾語、克丘亞語和瓜拉尼語等不同印第安方言演唱的歌曲,以及聖伯多祿大殿內所有把瓜達盧佩聖母奉為本國主保的各國國旗,為當天的彌撒渲染了喜悅的氣氛。這是教宗方濟各第三次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瓜達盧佩聖母瞻禮慶祝活動。

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記述了聖母往見依撒伯爾的事跡(路1:39-48)。依撒伯爾向瑪利亞高聲喊說:「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45節)。

教宗解釋道:「瑪利亞的信德照亮了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社會常常把許多人排斥在外,尤其是那些難以獲得生存所需的人。這樣的社會喜歡誇耀自己的科學和技術進步,然而面對無數在行程中掉隊和被少數人的盲目傲慢所排斥的人,卻視而不見、無動於衷。」

我們的社會建立的文化使得許多人失望和焦慮。

教宗感歎道:「我們似乎已經對不信任的社會習以為常。」

教宗進而例舉了一系列現實世界的苦難,例如:兒童沿街乞討,夜宿火車站和地鐵站,被迫打黑工,或者在十字路口幫人擦汽車玻璃而討一塊硬幣。

「許多孩子成了死亡商販的受害者,老年人生活在悲涼的孤獨之中,女性遭受不同形式的暴力,有些甚至從青少年開始。這些境況會使我們懷疑自己的信德。面對這些處境,我們都應該像依撒伯爾那樣說:『那相信的人是有福的』,應該學習我們的聖母瑪利亞所具有的那種堅定而樂於助人的信德。我們舉行聖母瑪利亞慶祝活動,首先要回想自己的母親,記住我們不是且永遠不是一個孤兒民族。我們擁有一位母親!哪裡有母親,哪裡就有家和家的味道。在有母親的地方,兄弟姐妹即使吵得再凶,合一的情感永遠能獲得勝利。」

教宗繼續說:「瑪利亞是第一位門徒和使徒,她走出家門,去照顧和陪伴她的表姐依撒伯爾。同樣地,她於1531年在墨西哥特佩亞克山顯現給胡安·迭戈,陪伴這個處於妊娠陣痛中的民族,做了該民族和我們各民族的母親。」

教宗勉勵我們學習聖母瑪利亞的信德,因為瑪利亞是使徒的聖像,她懂得在不同階段陪伴我們的信德。她的臨在促使我們走向修和,賜予我們在拉丁美洲這片福地上和睦相處的能力,擁抱生命,拒絕任何形式對民族或個人的冷漠、排斥和遺棄。

最後,教宗說:「我們不要害怕走出去,以她的目光注視他人。這樣的目光可以使我們成為弟兄姐妹。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都處在母親的懷抱之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瓜達盧佩聖母勉勵我們與各族人民同甘共苦

2016年12月12日(瓜達盧佩聖母慶日) 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敬禮全美洲和菲律賓的主保。

瓜達盧佩聖母的顯現發生在西班牙人血腥占領墨西哥後的幾年。那時是1531年的12月9日,聖母在墨西哥城北部的特佩亞克(Tepeyac)山丘上以混血少女的形象顯現給貧苦的印第安人胡安·迭戈(Juan Diego)。聖母選擇他為自己的信使,派他去告訴當地主教在那裡建築一座小聖堂。胡安·迭戈說自己沒有文化,一再拒絕聖母的要求,但最後他還是接受了這項任務。主教聽了胡安‧迭戈的話後並不相信,要求他帶來一個神蹟。12月12日聖母在寒冷的冬天讓小山丘的石頭地裡長出香氣四溢的玫瑰花。胡安·迭戈用他的披風裝著玫瑰花拿去給主教看,當他打開披風把玫瑰花撒在地上,披風上神奇地出現了聖母的形象,與特佩亞克山上顯現的聖母一模一樣。主教馬上相信了胡安‧迭戈,並按照聖母的要求修建了一座聖堂。

教宗方濟各認為墨西哥聖母是「一個先知性的標記,象徵聖母擁抱遼闊的美洲大陸上的所有居民,包括那些已來到那裡和將前去那裡的人。聖母瑪利亞的這個擁抱指出了全美洲必須始終貫徹的道路:美洲是各族人民能夠和睦共處的地方;懂得尊重人類從受孕到老死的各階段生命的地方;有能力接納移民,接納各個時期的窮人和被拋棄者的地方」。聖母勉勵眾人秉持慷慨的態度,像她那樣以愛和溫柔張開雙臂,與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同甘共苦。(節錄: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活動, 2013年12月11日)。

教宗強調:「這是瓜達盧佩聖母的訊息,也是教會的訊息,教會願意藉著我們每個人興建更多新的朝聖地,把我們所生活的地方變為愛與憐憫的場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司鐸們應做天主聖愛的中保,而非只顧自身利益的中介人

blog_1481310948

聖路加福音 19:1-10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裏經過。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耶穌。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2016年12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告誡:「司鐸們應做天主聖愛的中保,而非只顧自身利益的中介人。」他在彌撒講道中詳細闡述了司鐸面臨的多種誘惑,包括嚴苛的態度和世俗的誘惑:態度嚴苛的司鐸會強迫信友背起難以承受的重擔;世俗的誘惑則會使司鐸沾染官僚氣息,令他們變得「可笑」。

當天福音記載,耶穌把同代人比擬成永不知足的兒童,他們對什麼都不滿意。

教宗指出:「今天也有許多不知足的基督徒,他們無法理解上主對我們的教導,無法明白福音啟示的核心。不知足的司鐸會造成巨大的危害。他們總是有所不滿,不斷在尋求新的計劃,因為他們的心靈遠離耶穌的邏輯,他們為此時常抱怨或是傷心。相反地,耶穌的邏輯則使司鐸感到心滿意足。」

教宗強調:「耶穌的邏輯是中保的邏輯。耶穌是天主與我們之間的中保,我們必須走上這條中保之路,切莫做個表面上相似於中保,本質卻截然不同的中介人」。事實上,中介人工作是為了賺取傭金,絕不吃虧;他與中保全然不同。」

「中保為了使各方團結合一,經常喪失自己,獻出自己的生命,其代價是自己的生命;他付出自己的生命、辛勞、工作和許多事物。以本堂神父為例,他要集結羊群、凝聚眾人,把他們帶到耶穌跟前。耶穌作為中保的邏輯,就是貶抑自己的邏輯。聖保祿宗徒在《斐理伯書》中闡明這一點說:『祂使自己空虛』,『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7-8),以促成這種合一。這便是空虛自己、貶抑自己的邏輯。」

「真正的司鐸是個非常親近他子民的中保」。仲介者雖然也工作,但他始終帶著官僚氣息,不懂得在現實處境中弄髒雙手的意義為何。正因如此,當一名司鐸從中保淪落為中介人,就會變得不快樂,變得悲傷;他在炫耀自己、展現權威的過程中尋求快感。」

耶穌曾譴責與祂同代的中介人「總是喜歡招搖過市」,以求炫耀自己,贏得虛榮。

教宗說:「那些淪為中介人的司鐸也常為了讓自己顯得重要,而走上嚴苛的道路:很多時候,他們與人民脫節,不知人間疾苦,忘記他們以前在家中的所學,他們從父母、祖父母和兄弟姊妹身上所學的一切。他們忘記這些事,變得嚴苛。那些嚴苛的司鐸強迫信友們背起許多難以承受的重擔,他們就如同耶穌當年譴責的那些仲介者。他們態度嚴苛,手持鞭子,對天主的子民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很多前來尋求些許慰藉和理解的人都被這種嚴苛趕跑。再者,嚴苛的態度絕對無法長久維持。它基本上是一種精神分裂:你最終只有表面嚴苛,骨子裡卻是一團糟。這種人秉持嚴苛、世俗的態度行事。」

教宗表明:「一名世俗又嚴苛的司鐸是個不知足的人,因為他誤入歧途。一名司鐸若是沾染官僚氣息,他肯定會變得很可笑。」

為此,教宗鼓勵司鐸們反躬自省:「你們要在作良心省察時反省這一點:今天我是個官僚份子呢,還是中保?我捍衛了我自己,追求我自己、我的舒適、我的命令,或者我花了一天的時間去服務他人?」

「有人曾告訴教宗,他是從司鐸對兒童的態度來認識司鐸們:他們是否懂得輕撫兒童,對兒童展露笑顏,與兒童一起嬉戲。這很有意思,因為這代表司鐸們懂得放下身段,親近卑微的事物。反之,中介人老是感到悲傷,成天板著一張苦瓜臉,不然就是太嚴肅,臉色鐵青。仲介者的眼神黯淡,非常黯淡。中保則很開朗,面帶笑容,懂得接納、理解、輕撫他人。」

教宗列舉三個發揮中保精神的司鐸形象,他們分別是聖玻里加、聖方濟各沙勿略,以及聖保祿。

聖玻里加

「首先,偉大的聖玻里加沒有拿自己的聖召討價還價,他勇敢地面對火堆。當火焰圍繞著他時,在場的信友聞到了麵餅的香味。這就是一名中保的結局:他為他的信友們而成了一片麵餅。」

聖方濟各沙勿略

「他在上川的海灘英年早逝,遙望中國,渴望踏上神州大陸卻未果,因為上主已召叫他回天家。」

在三泉隱修院的年邁聖保祿

「那天早晨,士兵們前來捉拿保祿,保祿曲背彎腰地行走。他深知自己被逮捕是因為基督徒團體中有人出賣了他,但他為主奮鬥了一生,並將自己當作祭品獻給上主。」

最後,教宗總結道:「這三個形象能夠對我們大有助益。讓我們注視他們,自問:我想如何結束我的司鐸生涯呢?做個官僚份子、做個仲介者,或是做個中保,也就走上十字架?」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澳門教區直播聖母無染原罪瞻禮前夕大禮彌撒

blog_1481127025

img_3064

每年的12月8 日,普世教會共同慶祝聖母無染原罪瞻禮。2016年12月7日,天主教澳門教區於聖母無染原罪瞻禮前夕在聖母誕辰主教座堂舉行大禮彌撒。彌撒由李斌生主教主持,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更進行網上直播,讓在海外及未能親身參與的朋友一起慶祝。讓我們一起在此慶日彼此代禱及準備迎接主耶穌的來臨。

來源:澳門教區社會傳播中心

教宗:認識天主的溫柔才能明白基督信仰教義

12061

瑪竇福音 18: 12-1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以爲如何?如果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失了路,他豈不把那九十九隻羊留在山上,而去尋找那隻迷失了路的嗎?如果他幸運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爲這一隻,比為那九十九隻沒有迷路的,更覺歡喜;同樣,使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 」

2016年12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不認識天主的溫柔的人也不明白基督信仰教義。

當天福音記述亡羊的比喻,説明上主不停地尋找我們,並為找到我們而充滿喜樂。教宗表示:「上主像判官一樣到來,但祂是一位充滿愛撫的判官,一位充滿溫柔的判官。祂千方百計拯救我們。祂來不是為了譴責而是為了拯救。祂親自尋找我們每一個人,愛我們每一個人。」

教宗說:「上主對待猶達斯的態度最能讓我領會上主對亡羊的態度。猶達斯是福音中最迷失的羊。他是一個心中總是苦澀的人,總是批評別人,總是疏遠人,不懂得與他人共度無償生活的甜蜜。這隻羊總是不滿足,猶達斯是個不滿足的人,所以他逃跑。他逃跑因為他是賊。他逃到其它的地方去,因為他心中是黑暗的,這黑暗使他離開羊棧。」

「這是一種雙重生活,也是很多基督徒的雙重生活。很痛心地,我們可以說,這也是司鐸和主教的雙重生活。猶達斯曾是主教,是首批主教中的一位,不是嗎?這個迷失的羊,可憐的人!這位可憐的猶達斯弟兄,馬左拉里(Mazzolari)神父就這樣稱呼他。神父在一次很美的講道中說:『猶達斯弟兄,你心中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們要了解迷失的羊。我們或多或少也是迷失的羊。」

教宗接著說:「猶達斯不是一個滿足的人。他逃跑,因為他有雙重生活。但最終他後悔了,天主的愛感化那靈魂,直到最後,甚至在絕望中。這是善牧對待亡羊的態度。這是宣講,這是把我們帶向聖誕節的喜訊,要求我們改變内心的真誠的喜悅。我們也要讓上主安慰我們,而不是去尋找為了發洩、逃避現實、逃離內心折磨和内心分裂的安慰。當耶穌找到這隻迷失的羊時並沒有責駡他,儘管他做了很多壞事。在橄欖園,耶穌還稱猶達斯為朋友。這就是天主的愛撫。」

最後,教宗總結道:「誰不認識上主的愛撫也就不明白基督信仰教義!誰不讓上主溫柔地撫摸他,就會迷失!這是喜訊,這是今天我們所渴望的真誠的歡欣。這是喜樂,這是我們尋找的慰藉。願天主帶著祂的大能降來,祂的大能是安撫、尋找我們和拯救我們,猶如迷失的羊,把我們引入祂教會的羊棧。願上主賜予我們這恩寵,使我們帶著創傷和罪過,以及真誠的悔改等待聖誕節,等待這位來安慰我們的天主的大能。天主帶著祂的大能到來,但祂的大能是發自内心的溫柔和愛撫。祂的心是如此的溫和善良,祂把生命賜給了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耶穌更新我們的心,不要我們粉飾自己的罪

12051

路加福音 5: 17-26

有一天,耶穌正在施教,幾個法利塞人和法學士也在座。他們是從加里肋亞和猶太各鄉村及耶路撒冷來的;上主的德能催迫耶治病。看,有人用床抬來一個患癱瘓症的人,設法把他抬進去,放在耶穌跟前。但因人眾多,不得其門而入。遂上了房頂,從瓦中間,把他連那小床繫到中間,正放在耶穌面前。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說:「人啊!你的罪赦了。」經師和法利塞人開始忖度說:「這人是誰?竟說褻瀆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耶穌看透了他們的心思,就向他們說:「你們心裏忖度什麽呢?什麼比較容易?是說:你的罪赦了,或是說:起來行走吧!但爲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權赦罪。」──便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起你的小床,回家去吧!」那人立刻在他們面前站了起來,拿著他躺過的小床,回家去了。眾人十分驚奇,並光榮天主,滿懷恐懼說:「今天我們看見了出奇的事。」

2016年12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強調,我們要接受耶穌的改造,讓祂重新創造我們,把我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教宗的彌撒講道以主耶穌帶來的更新為中心,告誡基督徒要謹防給自己的罪塗脂抹粉,卻不真心感到慚愧;我們唯有明認自己的罪,才能讓天主再造我們,使我們成為新人。

在當天的第一篇讀經中,依撒意亞先知描述了一個幸福的景象:沙漠要盛開鮮花,瞎子要看見,聾子的耳朵要開啟(依35:1-10)。

教宗解釋說:「這個景象向我們談論更新。一切將被改變,從醜陋到美麗,從惡劣到良善。這是一種向好方面的轉變,是以色列子民期待默西亞帶來的轉變。」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治好病人的事跡,耶穌讓人看到一條轉變的道路,民眾因此跟隨祂。

教宗指出:「民眾跟隨耶穌不是因為祂引起他們的興趣,而是因為耶穌的訊息抵達了他們的心靈。之後,民眾看到耶穌治好人們的疾病,也因此跟隨祂。然而,耶穌所行的不僅僅是把醜陋的轉化為美麗的,把惡劣的轉化為良善的:耶穌進行了一項改造。祂不是在美化,不是在化妝:祂使人從内心徹底轉變!祂藉著新的創造來進行改變:天主創造了世界;人陷入了罪惡;耶穌來重新創造世界。」

教宗說:「這就是耶穌的訊息,福音的訊息,它讓人清楚看到:耶穌在治癒人的疾病之前先寬恕了他們的罪。耶穌從再造做起,重新創造那個人,使他從罪人轉變成義人:他重新受造,成為義人。耶穌的作為卻引來反感:祂令人起反感!」

「經師們開始忖度,竊竊私語,因為他們不能接受耶穌的權威。耶穌有能力把我們罪人轉變成新人。瑪達肋納明白了這一點,她雖然身體健康,内心卻有一塊瘡疤:她是一個罪婦。她直覺地意識到耶穌不僅能治好身體上的疾病,也能治好心靈的創傷,相信祂能夠使她重新受造!這需要很大的信德。」

教宗重申:「接受改造,這是耶穌帶來的健康的恩寵。我們必須戰勝誘惑,不說我做不到,而要讓耶穌改造和再造我們。天主鼓勵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我們都是罪人,但你要看看你犯罪的根源在哪裡,但願上主來到那裡並重新創造;那條苦根將會開花,藉著正義的行動盛開鮮花;你將成為一個新人。」

「然而,倘若我承認我有罪,去辦告解,三言兩語說完,然後繼續犯罪,我就沒有讓上主來重新創造我!我只是塗上兩筆油漆,以為這樣就算完事!不!我必須明認我的罪:我做了這個,做了那個,還有那個,我心中感到慚愧!我要敞開心胸向上主說:『主啊,祢是我唯一的依靠。求祢再造我!』這樣一來,我們才有勇氣憑著真正的信德迎接耶穌的聖誕。」

最後,教宗鼓勵道:「我們要深刻認識自己的罪,然後將這些罪交給上主,因為祂能消除我們的罪,幫助我們憑著信德前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我們必須覺察自己對恩寵的抗拒

120121

瑪竇福音 7: 21, 24-27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好像一個愚昧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的很慘。」

2016年12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人人都會在心中抗拒天主的恩寵。因此,我們必須覺察自己,承認自己是個罪人,祈求上主的援助。教宗論及的各種抗拒包括言詞空泛、自我辯駁,以及指責他人。

當天的彌撒集禱經向上主呼求說:「求祢施展神能,大力援救我們,並以祢的仁慈恢復我們因罪惡而失掉的恩寵。」教宗由此展開彌撒講道,談論經常阻礙基督徒在生活中前行的各種抗拒,並將之分門別類,加以解釋。

首先是「公開的抗拒」。

教宗表示:「這種抗拒出於善意,就像掃祿抗拒天主的恩寵時,堅信自己是在替天行道;耶穌一命令掃祿停止,掃祿遂大徹大悟。」

教宗表明:「公開的抗拒是健康的,因為這種抗拒向悔改的恩寵開放。事實上,我們大家都是罪人。相反地,隱藏的抗拒危險至極,因為它們隱而不顯。」

教宗指出:「我們每個人在抗拒恩寵方面各有鮮為人知的方式,但我們必須覺察自己,把我們的抗拒放在上主面前,求上主淨化我們。斯德望譴責法學士的正是這一點:他們抗拒天主聖神,卻又想表現出他們在尋求天主的光榮。斯德望戳破這表象,因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教宗說:「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這些隱藏的抗拒,但它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它不斷阻撓悔改的進程,始終如此!它總是阻撓,從不為之奮鬥。它靜止不動,或許還面帶微笑,但你就是無法越過它。它消極地抗拒,隱而不顯。當一個機構或家庭在轉變的過程中,我經常聽到有人說:『那裡存在不少抗拒。』抗拒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魔鬼在那裡播下抗拒的種子,阻撓上主前行。」

教宗將隱藏的抗拒分為三類,分別是言詞空泛、自我辯駁,以及指責他人。

在言詞空泛方面,教宗引用當天福音中耶穌的勸言,重申不是凡向耶穌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入天國(瑪9:27-31):「這如同二子的比喻:父親要求兩個兒子去葡萄園裡工作,一個兒子斷然拒絕後幡然悔悟,遂前去園裡做工;另一個原先承諾要去,後來卻沒有去(瑪21:28-32)。有些人滿口答應,事事贊同,手腕非常圓滑,真正的意思卻是拒絕。他們允諾將改變一切,其實是為了讓一切保持現狀。這就是言詞空泛的抗拒。」

關於自我辯駁的抗拒,它指的是一個人不停地找藉口,總是提出反對的理由。

教宗表明:「在有許多藉口的地方,就沒有天主的馨香,瀰漫著的是魔鬼的惡臭。基督徒不必為自己辯白,而是由天主聖言替他作辯護。自我辯駁的抗拒意味著替我自己的立場找藉口,卻不依循上主給我的指示行事。」

第三種隱藏的抗拒是指責他人:當人們指責他人,以免反躬自省、悔過自新時,便是在抗拒天主的恩寵。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路18:9-14)所強調的就是這種抗拒。

人人每天在心中都有所抗拒。

教宗認為:「對恩寵的抗拒是個好徵兆,因為它顯示出上主正在我們內做工,但我們必須擊潰這些抗拒,好讓恩寵前行。為此,當抗拒浮現時,我們不必害怕,卻要承認自己是個罪人,祈求上主的援助。」

最後,教宗總結道:「抗拒向來是我們身上原罪的果實。心懷抗拒是件壞事嗎?不是的,它是件好事!糟糕的是我們將它用來抗拒上主施予的恩寵。心懷抗拒很正常,它等於是說出:『上主,我是個罪人,求祢援助我!』讓我們省思這一點,為即將來臨的聖誕節做好準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基督徒要有小孩子那樣的謙卑

11291

路加福音10: 21-24

就在那時,耶穌因聖神而歡欣,說:「父,天地的主宰!我頌揚你;因爲你把這些事給聰明和通達的人隱藏起來,而啓示給了小孩子們。父!是的,因爲你本來喜歡這樣做。我父把一切都交給了我。除了父之外,沒有人知道子是誰;除了子,及子所願意啓示的人外,也沒有人知道父是誰。」隨後,他轉身單向門徒說:「見到你們所見的那眼睛是有福的。我告訴你們,許多先知和君王,曾想見你們所見的,卻沒有見到;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到。」

2016年11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上主把救恩奧跡啟示給小孩子,而不是智慧及明達的人。小孩子的美德是敬畏上主。

當天福音敘述耶穌稱謝天父,因為祂把救恩奧跡,自己的奧蹟啟示給了小孩子。

教宗說:「天主喜愛那些理解祂的奧蹟的人,這些人不是智慧和明達的人,而是小孩子,是有孩子之心的人。在聖誕節,我們看到這些小小的東西:一個孩子、一個馬槽、一位母親、一位父親,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要擁有一顆寬大的心,但態度卻應像小孩子。由葉瑟的樹幹將生出一個嫩枝,上主的神將住在他內。這小小的嫩枝將有小孩子那樣的美德,即敬畏上主,懷著敬畏上主的心行走。敬畏上主並不是恐懼,不是的,而是按照天主給我們的祖先亞巴郎的誡命生活:『我們應在天主面前行走,度無可指摘的生活。』謙卑,這就是謙卑。敬畏上主就是謙卑。只有小孩子才能夠完全懂得謙卑的意義,敬畏上主的意義。因為在上主前面行走,被天主注視和守護,感到上主給予他們向前走的力量。」

教宗解釋說:「這就是真正的謙卑。善度謙卑的生活,基督信仰的謙卑。要敬畏上主,敬畏上主不是害怕,而是說『你是天主,我是一個人。我這樣前行,帶著生命中的種種小事前行。我在祢面前行走,努力度無可指摘的生活』。謙卑是小孩子的美德,真正的謙卑不是那種戲劇性的謙卑,不是的。這種謙卑的人會說:『我謙卑,而且以此而驕傲』。這不是真正的謙卑。小孩子的謙卑是與天主同行,不說別人的壞話,只注重服務,感到自己很渺小。」

教宗繼續表示:「要謙卑,要非常謙卑。天主注視並決定把自己的聖子遣送於她懷中的那位少女,便是非常謙卑。隨後,她即刻前去探望表姐依撒伯爾,隻字不提所發生的事。謙卑就是這樣,與上主同行,我們幸福、喜悅,因為祂注視我們,我們因謙卑而喜悅地讚美。」

最後,教宗總結道:「耶穌歡欣讚頌,因為天主把祂的奧秘啟示給了謙卑的人。讓我們為眾人懇求謙卑的恩寵,敬畏天主的恩寵,與天主同行努力度無可指摘的生活的恩寵。因著謙卑,我們警醒祈禱、施行愛德和喜悅地歡欣讚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永罰並非一間酷刑室,而是永遠離開天主

11251

路加福音 21:29-33

耶穌給自己的門徒講了一個比喻:「你們看看無花果樹及各種樹木,幾時你們看見它們已經發芽,就知道:夏天已經近了。同樣,幾時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了,也應知道:天主的國近了。我實在告訴你們:非等一切事發生了,這一代決不會過去。天地要過去,但是,我的話決不會過去。」

2016年11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明:誰若選擇永遠離開上主,他就將受到永遠的懲罰。我們絕不可理睬魔鬼,因為魔鬼迷惑人且行騙術,我們卻應以謙卑之心走近上主,在審判的日子與祂相會。

在教會禮儀年結束之際,我們這幾天省思了關於世界窮盡的問題,當天的第一篇讀經《默示錄》也記述了有關的神視。那麽,公審判以及我們與耶穌的最終相遇將會是怎樣的呢?

《默示錄》提到,第一個受到審判的將是那條「毒龍」,古蛇,它就是魔鬼。天使從天降下,把那古蛇捆起來,將它抛到深淵裡,「免得它再迷惑萬民」(默20:1-3)。因為魔鬼是個誘惑者。

教宗說:「魔鬼是撒謊者,更是謊言之父;它製造謊言,是一個騙子。它讓你相信,假如你吃了這個蘋果,你就會同天主一樣。它就這樣把蘋果推銷給你,你也買了它的賬;最後它給你設下騙局,欺騙你,毀掉你的生命。」

「『可是,神父,我們怎樣做才能不上魔鬼的當呢?』耶穌教導我們:絕不可理睬魔鬼,與魔鬼無法交談。耶穌是怎麽對待魔鬼的?祂趕走了魔鬼,沒有與它交談。即使在曠野裡受魔鬼試探的時候,耶穌也從未用自己的話來作出回答,因為祂清楚意識到危險的存在。耶穌在回答魔鬼的3個問題時,都是以天主聖言作出回答,以聖經上的話進行自衛。祂從未與這個撒謊者和騙子交談。魔鬼想方設法要摧毀我們,因此它將被抛到深淵裡。」

《默示錄》也提到殉道者的靈魂,這些謙卑的人為耶穌基督作了見證;他們沒有朝拜魔鬼及其追隨者,沒有追求金錢、世俗和虛榮。上主將按照每個人的行為來審判他們,無論大小,把惡人投入火坑。這火坑就是第二次死亡(默10:4;11-15)。

教宗解釋說:「永罰並非一間酷刑室,而是第二次的死亡,真正的死亡。凡是不走近上主的人,在天國就不會受到接待。他們總是我行我素,遠離了上主,即使從上主面前經過,他們也獨自離去。永罰就是這種繼續不斷地遠離天主。天主賜予幸福,天主這麽愛我們。倘若我們總是遠離天主,就是自投火坑,走上永罰的道路。然而,《默示錄》也讓我們看到希望。如果我們遵循耶穌的教導,敞開心胸,不固執於我行我素,我們就會得到“喜樂和救恩,享看新天新地(默21:1-2)。」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要接納耶穌的撫愛和寬恕,不自大,卻懷抱希望。希望能開啟我們的心靈,讓我們與耶穌相遇。這就是我們的期待:與耶穌相遇。這真是很美妙的事!耶穌要求我們謙卑並向祂呼喚:『上主』。只需這句呼喚便足矣,祂將為我們做其餘的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腐敗是一種褻瀆形式

11241

路加福音 21:20-28

那時,耶穌對自己的門徒說:「幾時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軍隊圍困時,那時,你們便知道:她的荒涼近了。那時,住在猶太的,要逃往山中;在京城中的,要離去;在鄉間的,不要進京;因為這是報復的日子,為要應驗所記載的一切。在那些日子裏,懷孕的及哺乳的,是有禍的,因為有大難要降臨這地方,有義怒要臨於這百姓身上。他們要倒在劍刃之下,要被擄往列國;耶路撒冷要受異民蹂躪,直到異民的時期滿了。

「日月星辰將有異兆出現;地上萬國要因海洋波濤的怒號而驚惶失措。眾人要因等待即將臨於天下的事而驚惶昏倒,因為天上萬象將要動搖。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威能及莫大光榮乘雲降來。這些事開始發生時,你們應當挺起身,抬起頭,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

2016年1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腐敗是一種褻瀆形式,在巴比倫式的語言中就是沒有天主,只有財神,享樂之神和剝削之神。在禮儀年結束之際,教會邀請我們省思世界末日和我們的生命結束。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默示錄》,記述巴比倫的滅亡。教宗解釋這篇讀經中的三個聲音。

首先是天使用強大的聲音喊說:「偉大的巴比倫陷落了!」

教宗說:「這是一個在人心播種腐敗的種子,把我們眾人引向腐敗之路的城市。腐敗是在褻瀆中過生活的一種方式,腐敗是褻瀆的一種表達方式。腐敗在巴比倫式、世俗式的語言也就是褻瀆,他們沒有天主,只有財神、享樂之神和剝削之神。”這種世俗的誘惑使世上有權勢者墮落。」

第二個聲音與天使高呼之聲截然不同,是另一種強大的聲音。這是人群高聲頌揚天主的聲音:「勝利、光榮和能力,應歸於我們的天主。」

教宗說:「這是天主子民朝拜的大聲音。天主拯救祂的子民,拯救仍在塵世中行走的子民。天主子民是罪人但不是腐敗的人。罪人懂得懇求寬恕,罪人會尋找耶穌基督的救恩。」

「當天主子民看到末世到來和勝利的喜悅時會歡欣鼓舞,朝拜上主。我們不僅要有天使呐喊的聲音,也要有朝拜天主的大聲音。」

教宗強調:「對基督徒而言,朝拜並非易事。我們在祈求某些事物時都很棒,可是讚頌朝拜的祈禱並不容易做到。這需要學習,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學習朝拜祈禱,不要等到將來到了那裡時才匆忙學習。」

教宗指出在聖體龕前朝拜祈禱的美好,祈禱時只需說:「祢是天主!我是祢所愛的可憐的孩子!」

第三個聲音是輕聲細語。天使說:「蒙召赴羔羊婚宴的人,是有福的!」

事實上,上主的邀請不是呐喊,而是輕聲細語,猶如天主對厄里亞先知說話那樣。

教宗說:「天主對人的心靈說話時的聲音是一絲輕微的聲音。蒙召赴羔羊的婚宴最終將是我們的救恩。按照耶穌的比喻,那些參加婚宴的人是處在交叉路口的人,好人和壞人,耳聾、瞎眼和瘸子,以及我們這些罪人。我們要以足夠的謙卑說:『我是罪人,天主將拯救我』。」

教宗接著說:「若我們心中有這樣的念頭,天主將邀請我們,我們將聽到邀請我們參加婚宴的細微聲音。」

最後,教宗總結道:「福音以這個聲音結束:『這些事開始發生時,即驕傲、虛榮,以及這一切都被摧毀時,你們應當挺起身來,抬起你們的頭,因為你們的救援近了』,也就是說你們已被邀請赴羔羊的婚宴。願上主賜給我們期待這聲音的恩寵,準備好去聆聽這聲音:『來,你過來,忠誠的僕人,雖是罪人卻忠誠。你來,來參加你上主的宴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