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與懺悔:憐憫因罪惡而受傷的心

教宗方濟各當選伯多祿繼承人後在四旬期的一幕,至今令人難以忘懷。那是2014年3月28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開啟「24小時奉獻給天主」的懺悔祈禱活動。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到一個告解亭去辦告解,領受了修和聖事。這是他首次在公開辦告解。在天主的仁慈中,一顆被寬恕的心成了一顆新的心。

教宗在多次場合中提到聽告解的司鐸,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14日。他在常年期第六主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時,特別提到聽告解司鐸。他們不知疲倦地聆聽,是“溫柔革命的”攜帶者。這成了他訓導中的一個要點。

教宗說:「請允許我在這裡念及許多善良的聽告解司鐸,他們擁有這樣的態度:以溫柔和憐憫吸引人。很多人因自己的罪過而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一敗塗地。那些聽告解司鐸的手中沒有鞭子,而只是接受、聆聽,表明天主是良善的,天主始終寬恕、不知疲倦地寬恕。今天我邀請你們、廣場上的所有人,向這些仁慈的聽告解司鐸鼓掌。」

2014年3月28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時,為聽告解司鐸指出一條道路,並提醒說:「體驗天主慈悲的人不能不被祂觸動。誰體驗了天主的慈悲,他就覺得自己應該在弱者和窮人之間做慈悲的匠人。在這些『最弱小的弟兄』中間,耶穌等待著我們。讓我們接納慈悲,給予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接近受苦的人,歸還他們的尊嚴

常年期第二十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弟前 3:1-13

弟兄們:「誰若想望監督的職分,是渴望一件善事。」這話是確實的。監督必須是無可指摘的,只作過一個妻子的丈夫,有節制,應慎重、端莊、好客、善於教導;不嗜酒,不暴戾,而應溫良和善,不貪愛錢財,善於管理自己的家庭,使子女們服從,凡事端莊;誰若不知管理自己的家庭,如何能照管天主的教會?不可是新奉教的,怕他妄自尊大,而陷於魔鬼所受的判決,並且在外人中也必須有好聲望,怕他遭人誹謗,落入魔鬼的羅網。執事也必須端莊,不一口兩舌,不飲酒過度,不貪贓;以純潔的良心,保持信德的奧跡。這些人應當先受考驗,如果無瑕可指,然後才能作執事。女人也必須端莊,不講是非,有節制,凡事忠信。執事應當只作過一個妻子的丈夫,善於管理自己的子女和家庭,因為善於服務的,自可獲得優越的品位,也能大膽地宣揚對基督耶穌的信仰。

福音:路 7:11-17

那時,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他的門徒和許多群眾與他同行。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於是,稱述耶穌的這番話,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

2017年9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特別強調了「憐憫、接近和歸還」。他也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憐憫人的恩寵,接近許多受苦的人,把他們帶到天主渴望他們獲得尊嚴的地方。

當天福音取自《路加福音》,記述耶穌復活納因城寡婦的獨子。教宗解釋說:「一如在舊約時代,最貧窮的人是寡婦、孤兒和外地人。耶穌有細察的能力,因為祂用心看事情,擁有一顆憐憫的心。」

「憐憫」

教宗說:「憐憫是情感的觸動,是發自心靈、五內的一種感覺,它觸及一切。憐憫不同於『可憐』,只說『可惜啊,可憐的人!』不是的,它們有所不同。憐憫是同情、共苦。主耶穌被寡婦和孤兒所觸動。可能有人會說:『看,這麼多人在這裡,祢為什麼不跟人群說話呢?別管那位寡婦,生活就是如此,生活總會發生這種悲劇。』可是對耶穌而言,那位寡婦和死去的孤兒比跟隨祂的人群更重要,為什麼呢?因為祂的心和五内被觸動。上主憐憫地參與此事。祂憐憫人,接近人。」

「接近」

教宗強調:「耶穌因憐憫而接近人。接近是憐憫的標記。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事物,但不去接近它們。我們要接近和觸摸現實,不是從遠處觀看。耶穌停下來顯奇跡,而不是說:『再見,我得繼續走我的路』。耶穌復活了死去的男孩,把他『交還給他的母親』。」

「歸還」

教宗強調:「耶穌顯奇跡是為歸還、為把人放回他自己的位置。這也就是救贖。天主動了憐憫之心,祂藉著自己的兒子接近我們,把天主子女的尊嚴歸還給所有人。天主再造了我們眾人。」

教宗因此敦促信眾:「要以基督為榜樣,也照樣做,去接近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在遠處幫助他們。這時,可能有人會辯解說:『神父,這個人很髒,沒有洗澡,很臭。』很多次,我們看電視新聞或者報紙時,會看到悲慘事件的報道:『哪個國家的孩子沒飯吃,哪個國家的孩子當童兵,另一個國家的婦女被奴役。唉,真是災難!可憐的人!』隨後轉話題,去看小說,看新聞後的連續劇。這不是基督徒的態度。」

「我現在要提出一個問題,關係到我們大家,也關係到我:『我有憐憫的能力嗎?我有能力祈禱嗎?當我透過媒體看到這些事情發生時,我會五内感動嗎?我的心會因那些人而感到痛苦嗎?或者我只是說可憐的人』,僅此而已。如果你不能憐憫,你就要懇求這恩寵:『上主,求祢賜予我憐憫的恩寵!』」

最後,教宗勉勵在場的信徒:「藉著彼此代禱和我們基督徒的工作,我們要有能力幫助受苦的人,好讓他們能回歸社會,回歸家庭生活和工作。總而言之,就是回歸日常的生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慈悲與憐憫》宗座牧函簡介

blog_1480005706

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禧年結束之際發表《慈悲與憐憫》(Misericordia et Misera)宗座牧函,強調「今天正是慈悲的時代」。這份牧函於2016年11月21日公諸於世,其中涵蓋4大創新:

1.所有司鐸從今以後都有權為墮胎者施行罪赦;

2.慈悲使者將繼續履行他們的使命;

3.聖庇護十世團體的信徒將能通過聖事繼續有效地獲得罪赦;

4.最後是建立世界窮人日。

罪人與慈悲的相遇

教宗方濟各把耶穌與罪婦的相遇作為慈悲禧年的圖像,闡明這圖像所表達的「不是罪與公義的一次抽象會晤,而是罪婦與救主相遇」,正如聖奧斯定所言,是「罪人與慈悲」的相遇。

耶穌重新把愛置於梅瑟法律的中

經師和法利塞人向耶穌提出一個具有挑釁性的問題,他們說依照梅瑟法律該用石頭砸死這樣的婦人。但耶穌卻回到「梅瑟法律的原本真意」,説明這法律的核心不是規則和法定的公義,而是天主的愛。天主洞悉每個人的心,了解每個人最隱秘的渴望。天主的愛應在萬有之上。

就這樣,耶穌注視著那婦人的眼睛,看透她的心靈:祂看到那婦人渴望被理解、被寬恕且成為自由的人。她一蒙受慈悲,即使因罪仍舊處於軟弱的狀況,卻能因蒙受了愛而看得更遠,度不同的生活。

法律的啟蒙作

教宗解釋,任何法律和規則都無法阻止天主再次擁抱祂的子女,因為他們承認自己錯了並回到父親身旁,決意重新做人。倘若我們只停留在法律層面,那就抵消了信德和天主慈悲。法律具有一種啟蒙作用(迦3:24),法律的目的就是愛(弟前1:5)。

基督徒蒙召活出福音的新意,在基督内活出『生命之神的法律』(羅8:2)。即使在最複雜的情況下,有一種只求規範的公義試圖占據上風時,我們也要相信那來自天主恩寵的力量。

任何人都不能給天主的慈悲設

教宗表明,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可給慈悲設限;慈悲總是天父無償的舉動、一份無條件的愛。無論我們是否有功勞,都能蒙受慈悲。天主藉著愛進入每一個人的生命,我們不可阻攔天主施予愛的充分自由。慈悲正是愛的具體行動,在寬恕的同時,也轉換和改變人的生命。

在技術至上經常處於支配地位的當今文化中,似乎也增加了悲傷、孤獨和絕望,我們需要希望和真正喜樂的見證人,藉此驅逐那些幻想,它們承諾的只是人工樂園,一種垂手而得的幸福。

讓慈悲傾注於整個世

我們度過了轟轟烈烈的一年,其間我們領受了豐厚的慈悲恩寵。上主的仁愛和慈悲有如一股有益的大風吹拂著整個世界。現在,我們應跟從聖神繼續在這條路上行走;聖神總是為我們指出新道路,幫助我們把救恩的福音帶給所有人。教宗重申,慈悲處在感恩祭和天主聖言的中心地位,邀請我們利用禮儀年的一個主日深入研究聖經。

聽告解司鐸應本著接納、明確及慷慨的態度施行寬

教宗特別提到修和聖事,指出在基督信仰生活中必須恢復修和聖事的重要地位。在修和聖事中,我們感受到天父的擁抱,祂前來會晤我們,恢復我們重新做祂子女的恩寵。司鐸必須接納眾人,即使人犯了嚴重的罪,司鐸也應做個懷有父愛的見證人;司鐸應殷勤地幫助人反省自己的過錯;明確提出道德原則;樂於陪伴信友走懺悔之路,耐心跟隨他們成長的進度;應有遠見,分辨每一種個別情況;慷慨地施行天主的寬恕。

面對犯了奸婬罪的婦人,耶穌選擇了保持沉默,使她免於被處死。聽告解的司鐸也應像耶穌那樣寬宏大量,意識到每個悔罪者都在提醒他本人所在的相同處境:他是罪人,但也是慈悲的執行者。因此,24小時奉獻給天主祈禱活動仍然是一項強而有力的牧靈工作,幫助信友們妥善辦告解聖事。

慈悲使者繼續他們使

教會在禧年當中藉著慈悲使者的服務體驗了恩寵的生活。教宗因而宣布,這項卓越的使命在聖年結束後也將繼續存在,使它作為禧年的恩寵,繼續活躍及有效地臨在於世界各地。宗座推廣新福傳委員會將為履行這項珍貴的使命找到更相應的方式。

所有司鐸都能赦免墮胎的

在請求修和者與天主寬恕之間不應存在任何阻礙,教宗因此授權所有司鐸,從今以後在他們的職權中也有權赦免那些實施墮胎者的罪。教宗曾在禧年中授予司鐸這一權力,現在又將這權力延長了時間。他竭盡全力地強調,墮胎是一宗嚴重罪行,因為它結束一個無辜者的生命。他也同樣表明,倘若一顆懺悔的心靈請求與天父和好,則沒有任何一個罪是天主慈悲所無法抵達及予以摧毀的。

聖庇護十世團體:有效的告解聖

在慈悲禧年結束後,那些因各種原因常去聖庇護十世團體的教堂參加禮儀的信徒,也能通過聖事有效且合法地獲得罪赦。為了這些信徒的牧靈益處,教宗信賴他們的司鐸的善意,希望能在天主的助佑下恢復天主教會内的圓滿共融。

困境中的家

教宗再次念及家庭,他表明天主不厭其煩地接納和陪伴人類,因此教會也應該以天主的愛關注人類的各種困境。教宗要求司鐸們具備認真、深刻和有遠見的靈性分辨,使任何一個人,無論他的生活處境如何,都能具體地感受到天主的接納,積極參與教會團體的生活,加入天主子民的行列。

世界窮人

教宗表示,禧年結束了,聖門也已關閉,但我們心靈的慈悲之門仍將大大敞開。我們看到了天主俯身餵養我們(歐11:4),為使我們也效法祂俯身去服事弟兄姐妹,尤其是窮人和受苦者。我們不可忘記窮人;為此,教宗通令整個普世教會把常年期第33主日定為世界窮人日。只要拉匝祿還躺臥在我們的門前(路16:19-21),世界就不會有公義及和平。

發揮慈悲的想象力,掀起一場真正的文化革

最後,教宗勉勵我們發揮慈悲的想象力,通過日常生活中微小的舉動,讓仁慈及溫柔對待弱小和無自衛能力者、孤獨和被遺棄者的具體標記能在整個世界掀起一場真正的文化革命。

英語全文

Apostolic Letter Misericordia et misera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