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總教區李山總主教四旬期牧函:《以祈禱、齋戒、愛德善度四旬期》

四旬期牧函

《以祈禱、齋戒、愛德善度四旬期》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

四旬期既是為複活節做準備的時期,也是整個教會與候洗者一起懺悔、更新、慕道的時期。請大家珍惜這段日子,善用各種祈禱方法與熱心善工,努力踐行愛德、活出信仰精神、展示基督面容。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的禁食、祈禱、抵抗魔誘是所有基督徒善度四旬期的典範。今年是北京教區的聖子年,讓我們在四旬期內以耶穌的言行為準則,藉著祈禱、齋戒、施捨與愛德來改善與天主、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參《天主教教理》1434條),妥當準備身心靈,以飽滿的熱誠和信德,迎接逾越慶節的來臨。

祈禱

耶穌是一位祈禱的人。祂常常祈禱,尤其是在做重大決定之前,比如,耶穌在公開傳教時的祈禱(路3:21),耶穌在揀選十二位宗徒之前的徹夜祈禱(參路6:12-13),耶穌在受難前夕面對即將來臨的苦難所做的三次祈禱(瑪26:36-43)。在祈禱中,祂內心憂悶、血汗並流,但天父給予祂力量,使祂勇敢地接受十字架的苦難,為拯救大眾做了犧牲。當下疫情依舊全球肆虐,工作與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們更需要信仰的力量,去面對現實,做出相應的調整。我特別渴望讀聖經、念玫瑰經、拜苦路(苦路善工)等在家庭與團體中得到更大的普及與推廣。

聖言誦讀/偕主讀經(Lectio Divina)是讀聖經的傳統方法。請大家在生活中為天主的聖言騰出空間,拿出時間。 「每天誦讀一兩節聖經。讓我們從福音開始,讓翻開的聖經常常擺放在家裡的桌子上,把聖經隨手放在口袋裡,隨時在手機上誦讀聖言,讓聖言每天滋養我們」(參教宗方濟各2020年聖言主日講道)。在誦讀或默想一段聖經時,透過以下問題的帶領會對我們有所幫助:主,這段經文對我說了什麼?對我有什麼啟迪與感動?給我帶來什麼喜訊?為回應祢的話,我應在哪些方面做出具體的改變?最後,我們把聖言誦讀過程中聽到的天主的聲音與旨意,實踐在每日生活中(參《上主的話》87號及《福音的喜樂》153號)。

玫瑰經本質上是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祈禱,好使「在敬禮聖母時,也認識、愛慕、光榮基督,並遵行祂的誡命」(《教會憲章》66號)。通過誦念和默想玫瑰經,我們與聖母瑪利亞一起紀念基督的奧跡,「從瑪利亞認識基督,與瑪利亞一起肖似基督,同瑪利亞一起懇求基督,和瑪利亞一起宣講基督」(《童貞瑪利亞玫瑰經》13-17號)。面對飽受疫情影響的現狀,我鼓勵教友們保持與家人一起祈禱念經的好習慣,銘記「祈禱之家,保持合一」(參《愛的喜樂》227號)。

拜苦路(苦路善工)是聖教會的古老傳統。基督的十字架改變了人類痛苦與磨難的意義。我們務必記得從復活的視角去看待危機、窘迫、災禍等。天主是與我們同悲共苦的天主,耶穌基督始終臨在,我們並不孤單。在罪惡與死亡的權勢下,天主的救援依舊存在。通過拜苦路及默想耶穌受難的情景,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經驗耶穌的苦難,更好地面對與跨越生命中的考驗與挑戰。

齋戒

祈禱強調人與天主的關係,愛德強調人與他人的關係,齋戒則強調人與自己的關係。我們之所以會犯罪得罪天主,往往是因為自己的私慾偏情。不好的慾望不僅會讓人內心煩躁,還會消磨人的意志,甚至會讓人在罪惡面前變得越發欲罷不能。壁立千刃,無欲則剛。教會強調齋戒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以禁食迎接飢餓的挑戰,通過管控食慾的方式,引申為抑制精神層面的私慾與貪婪,由此來獲得天主的力量,對抗罪惡和魔鬼的誘惑,從而在信仰旅途上逐漸相似保祿宗徒所說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

齋戒源於聖經傳統。早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就藉齋戒表達悔改和補贖。當約納先知向尼尼微人宣講悔改時,他們從大到小立刻身披苦衣、坐於灰土、禁食祈禱,於是懲罰得以免除(參約3:5-10)。在新約中,耶穌禁食四十天之久,就在祂飢渴難耐之時,仍能三退魔誘(參路4:1-12),足可見禁食讓祂獲得了力量。難怪門徒們不能驅逐魔鬼時,耶穌教導他們說:「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瑪17:21)。

耶穌為我們立了表率,指明齋戒是一個獲得力量的途徑。那麼,我們為善度四旬期該怎樣齋戒,與基督一同在復活節經歷出死入生的逾越?齋戒分為大齋和小齋。

《教會法典》(1250-1252條)規定:「普世教會的補贖日期和時間為全年的每周星期五及四旬期。全年每周星期五應守小齋,不食肉類,或主教團所規定的其它食物,但每週五遇到節日不在此限;聖灰禮儀星期三及主耶穌基督苦難日星期五則應守大齋及小齋。凡滿十四歲者應遵守小齋法;凡成年人而未到六十歲者應遵守大齋法。」

除了滿全《教會法典》的要求外,我們還要注重齋戒精神的實踐。無論大齋還是小齋,重點並不在於可以吃什麼,或不能吃什麼,而是要克制自己的私慾偏情,不淪為罪惡的奴隸。隨著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及生活理念的改變,很多人出於養生的考量,已經改吃素食,這難道說明他們在天天守齋嗎?今天,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理解和遵守齋戒,比如:守嘴巴的齋,守眼睛的齋,守耳朵的齋,守網絡的齋,守壞情緒與負能量的齋等。 《論語》也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願我們透過齋戒,在內心給天主留有更多的空間,讓基督的恩寵和力量充滿我們,進而能夠管控私慾、戒避罪惡、篤行愛德。

愛德

耶穌對祂的門徒說:「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3:34)。祂還教導我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路6:35)。愛德行為貫穿了耶穌的整個傳教生涯,祂常常驅逐魔鬼、治愈病人、安慰憂苦、創造希望、給予生命等。然而,最大的愛便是藉著十字架上的犧牲所彰顯出來的,因為祂說:「人若為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參若15:13)。耶穌願意把我們每一位當作朋友,正如保祿宗徒所說:「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了我們」(羅5:8)。

愛德是基督徒的標記。主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耶穌的言行時刻提醒我們,力所能及地關注弱勢群體、看望孤寡老人、幫助受疫情影響而生活窘迫的家庭。具體的愛德行為使我們更加彰顯基督徒的品質。在此,讓我們重溫宗座通諭關於基督徒愛德的訓導:「如果在我的生活中,完全疏於關懷別人,只願意做一個『虔誠』的人,滿全我的『宗教責任』,那麼連我與天主之間的關係也會枯乾。這種關係僅僅是‘正確’的,但是沒有愛」(《天主是愛》18號)。

寬恕是愛德的體現,更是十字架上耶穌的邀請。在十字架上,耶穌接納了悔改的右盜,寬恕了鞭打祂、嘲笑祂、釘死祂的人。在這四旬期內,願每一位基督徒能夠寬恕那些傷害我們的人,甚至是仇人,因為仇恨會讓我們深陷於痛苦之中,唯有效法基督的寬恕,才能使我們脫離困境。

家庭是基督徒實踐愛德的第一場所。愛應從家庭開始,然後延伸到鄰居、團體、社會等。 「你們要懷著熱誠活出你們的婚姻聖召。請不要垂頭喪氣和愁眉苦臉;你的丈夫、你的妻子需要你的微笑。你們的子女需要你們鼓勵的眼神。你們的祖父母需要你們的關愛與陪伴」(參教宗方濟各《致夫妻書》)。

天主藉著聖神把祂的愛情傾注在我們心中了,也藉著聖神使我們體驗天國的奧秘。愛德統馭著各種成聖的方法,賦予生氣,並導向為基督做生活的見證(參《教會憲章》42號)。願我們學習基督的仁愛謙和,成為宇宙間的明星(斐2:15),綻放基督的榮光,成為福音的記號。

結語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四旬期是強調悔改、淨化心靈、加深信德、領悟基督救世工程的恩寵時期。我們要珍惜這段施恩的日子。耶穌為我們立下了祈禱、齋戒、愛德的榜樣,願我們在聖子年的四旬期裡,更新自己的生命,陪伴候洗者度聖潔的生活,彰顯耶穌基督的樣貌,在慶祝基督的複活時,好使我們的喜樂得以圓滿無缺(參若16:24)。

天主降福!

+李山主教

天主教北京教區

2022年2月27日

閱覽鹽與光四旬期資訊

教宗方濟各2022年四旬期文告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

2022年四旬期文告

「我們行善不要厭倦;
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
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
(迦六 9~10) 

下載2022年四旬期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四旬期引領我們走向耶穌基督聖死與復活的逾越奧蹟,這也是我們個人及團體都得以更新的良機。在 2022 年的四旬期,我們可以默想聖保祿宗徒對迦拉達人的規勸:「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迦六 9~10)

1. 播種和收成

聖保祿宗徒在這段話中呼應了耶穌最喜愛的撒種和收穫的圖像(參閱:瑪十三)。他向我們提到「時節」(kairós),即一個「播下美善,以待來年收成的適當時節」。那麼,什麼是我們的「適當時節」呢?四旬期正是這樣的一個適當時節,但我們整個的人生都是,而某種程度上,四旬期則是其中的一個圖像。1 在我們的生活中,貪婪、驕傲,以及擁有、囤積、消費的渴望,往往佔了上風,正如我們在福音比喻中看到的那個糊塗人的故事一樣,因為他以為只要倉房裡儲存了足夠的穀類和財物,他就可以高枕無憂(參閱:路十二16~21)。四旬期卻邀請我們悔改,改變心態,好讓我們發現生命的真與美不在於擁有,而在於給與;不在於囤積,而在於散播 並分享良善。

最先播種的,是天主自己。慷慨大方的天主「一直在人類大家庭裡播下善良的種子」(《眾位弟兄》,54)。在四旬期間,我們要領受天主聖言,以回應祂的恩賜,因為祂的話「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希四12)。經常去聆聽天主聖言,能使我們以開放且柔順的心接受祂的工作(參閱:雅一21),並在生活中結出果實。這會帶給我們莫大的喜樂,甚至召集我們成為天主的助手(參閱:格前三9)。只要能把握當下(參閱:弗五16),我們也能播下善的種子。天主要我們播種善良,這個召叫不能被視為一種負擔,而應視為是一種恩寵,造物主希望我們能因此積極地與祂豐盛的美善結合。

至於收穫呢?難道我們播種不是為了收穫嗎?當然是!聖保祿宗徒就曾指出播種和收穫的密切關係。他說:「小量播種的,也要小量收穫;大量播種的,也要大量收穫」(格後九6)。但我們在談論的,是怎樣的收穫呢?我們播下的「善」,所收到的初果就出現在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我們微小的善行中。在天主內,任何的「不辭辛勞」,任何再微小的愛的行動,都不會徒然(參閱:《福音的喜樂》,279)。正如我們可憑樹木的果實辨別它們(參閱:瑪七16、20),一個充滿善行的生命,同樣也會發出光明(參閱:瑪五14~16),並且把基督的馨香帶給世界(參閱:格後二15)。脫離罪惡,自由地事奉天主,能為所有人的得救帶來成聖的果實。(參閱:羅六22)

其實,我們只能看到播下的種子所生長出的一小部分果實,因為按福音的諺語:「撒種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若四37)。當我們為他人的益處而撒種,則是分享了天主本身的慈愛:「若我們願意開展工作後由別人收穫成果,並寄希望於播下的美善所暗藏的力量,這是崇高的行動」(《眾位弟兄》,196)。為他人的益處播下美善,讓我們免於狹隘的私利,並將不求回報的心態貫注在我們的行動中,使我們成為天主仁愛計劃的一部分,參與祂宏偉的視野。

天主聖言拓展並提升我們的視野,並告訴我們,真正的收穫是在末日的,也就是在那最終、永恆不滅的那一天。我們生活和行動的熟果是「永生的果實」(參閱:若四36),是我們在天上的寶藏(路十二33;十八22)。耶穌自己就用「麥子落在地裡死了,才能結出子粒」的意象作為祂聖死與復活奧蹟的標記(參閱:若十二24);聖保祿宗徒則用同樣的意象,來談 論肉身的復活:「播種的是可朽壞的,復活起來的是不可朽壞的;播種的是可羞辱的,復活起來的是光榮的;播種的是軟弱的,復活起來的是強健的;播種的是屬生靈身體,復活起來的是屬神的身體」(格前十五42~44)。復活的希望是復活基督帶給世人的浩光,因為「如果我們只在今生寄望於基督,我們就是眾人中最可憐的了。但是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格前十五19~20)。那些藉著「同祂相似的死亡」(羅六5),而在愛中與祂親密結合的人,也要同祂的復活結合,以進入永生(參閱:若五29)。「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裡,發光如同太陽。」(瑪十三 43)

2. 我們行善不要厭倦

基督的復活,以永生的「極大希望」在我們的時代種下救恩的種子,使得人在現世也充滿了期盼(參閱: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3、7)。因夢想破滅而感到失望痛苦,對眼前的挑戰感到憂慮,對於自己的資源貧乏感到洩氣,都會使我們不禁將自己藏身於自我中心的心態當中,對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確實,即使是最富足的資源也有其限度:「少年人能疲倦困乏,青年人能失足跌倒」(依四十30)。然而,天主能「賜給疲倦者力量,賜給無力者勇氣,……仰望上主的,必獲得新力量,必能振翼高飛有如兀鷹,疾馳而不困乏,奔走而不疲倦」(依四十29、31)。四旬期召喚我們把信心和希望都放在天主身上(參閱:伯前一21),因為只有當我們雙目注視著復活的基督(參閱:希十二2),我們才能回應宗徒對我們「行善不要厭倦」(迦六9)的懇求。

我們祈禱不要厭倦。耶穌教導我們「應時常祈禱,不要灰心」(路十八1)。我們祈禱,是因為我們需要天主。相信自己什麼也不需要,這是一種很危險的錯誤觀念。這次的疫情,若能讓我們更意識到個人和社會的脆弱,就願這個四旬期讓我們體驗到「相信天主」所帶來的慰藉;沒有天主,我們就不能存立(參閱:依七9)。沒有人能獨自獲得救恩,因為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都身處歷史的風暴當中。2 當然,若是沒有天主,誰也不能獲得救恩,因為唯有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能戰勝死亡的污水。信仰並不能使我們免除生活的重擔和煩憂,但能讓我們在基督內與天主結合,並懷著不致失望的極大希望,來面對這一切,而基督給我們的保證,就是天主藉著 聖神傾注在我們心中的愛。(參閱:羅五1~5)

 我們對抗生命中的惡不要厭倦。願四旬期所要求的身體的齋戒,能強化我們的精神,對抗罪惡。讓我們能在懺悔與和好聖事中不斷地祈求寬恕,知道天主永遠樂於寬恕我們。3 讓我們對抗貪慾不要厭倦,因為這種軟弱會讓我們變得自私並導向各種邪惡,在歷史軌跡上我們能看到各種引誘男女犯罪的方法(參閱:《眾位弟兄》,166),其中一項就是對數位媒體上癮,那會使人際關係變得薄弱。四旬期是一個有利的時機,讓我們抵抗這些誘惑,並透過與有血有肉的人接觸交流(同上,50),從而培養更加完整的人際溝通形式。(同上,43)

我們對近人積極行善不要厭倦。在這個四旬期,讓我們喜樂地施與,以實踐善行(參閱:格後九7)。那「供給播種者種子,而又供給食糧作吃食」(格後九10)的天主,讓我們每一個人不但有食物可吃,而且也能慷慨地對他人行善。雖然我們一輩子都能行善,但讓我們善用四旬期,去關心那些與我們接近的人,並伸手援助那些在生命路途上受傷的弟兄姊妹(參閱:路十25~37)。四旬期是一個恩寵的時期,好使我們去尋找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不是躲避他們;去接觸那些需要以關懷的耳朵及善言相待的人,而不是忽視他們;去探訪那些孤單的人,而不是遺棄他們。讓我們以行動來實踐我們的召叫:對一切人行善,並花時間去愛窮人和有需要的人,愛那些被遺棄、受排斥的人,那些受歧視,被邊緣化的人。(參閱:《眾位弟兄》, 193)

3. 「如果我們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

每年的四旬期都提醒我們:「行善並非一勞永逸的事,而愛、正義和團結關懷亦非如此,我們必須每天為此努力」(《眾位弟兄》,11)。讓我們祈求天主賜給我們如農夫般的耐心和毅力(參閱:雅五7),一步一腳印地持續行善。如果我們跌倒,讓我們向天父伸出手來,因為祂一定會拉我們一把。如果我們不慎迷失,如果我們受到邪惡者的誘惑,我們不要猶疑,要立刻轉向天主,因為「祂是富於仁慈的」(依五五7)。在這個悔改的時期,藉著天主的恩寵和教會的共融,讓我們持續行善不要鬆懈。行善的土壤是由齋戒所預備,以祈禱澆灌,並因愛德而豐足。我們要堅定地相信「只 要我們不放棄,在適當的時機我們就會收成」,同時,因著堅忍,我們能獲得所應許的(參閱:希十36)自身的得救,以及他人的得救(參閱:弟前四16)。基督為了我們的緣故而付出生命(參閱:格後五14~15),我們若能培養對所有人的兄弟情誼,我們便與基督結合為一,並能預嘗天國的喜樂,那時,天主將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十五28)

願童貞瑪利亞──她孕育了救主,並把「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路二 19),為我們祈求忍耐的恩賜。願她以慈母的臨在陪伴我們,好能在這個悔改的時節帶來永恆救恩的果實。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1年11月11日,都爾‧聖瑪定主教紀念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參閱:聖奧思定,《道理》243,9,8;270,3;En. In Ps. 110,1。

2 參閱:教宗方濟各舉行的特殊祈禱時刻,2020年3月27日。

3 參閱:三鐘經講道,2013年3月17日。

來源:vatican.va

網上直播:與香港社會同行苦路【粵語】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於香港時間2021年3月5日(星期五),晚上8時,網上直播「與香港社會同行」苦路善工,由夏志誠輔理主教主持及分享。香港社會前景不明,局勢每況越下,求主幫助我們不畏崎嶇,逾越黑暗,與祂一起共同背負十字架在這路上邁步前行,持續祈禱,化作動力和勇氣,為建設公義、仁愛的社會而努力!歡迎您的參與!

收看及閱讀夏主教的講道分享全文

在Facebook收看: 請按此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多倫多華人堂區舉行中文網上拜苦路,歡迎您參與!

【鹽與光傳媒訊】因新冠疫情的問題,世界各地的教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牧民挑戰,有些地方更不能開放教堂,如可以開放的也會有人數限制,加拿大也不例外。2021年2月17日,普世教會進入四旬期,但在嚴厲的防疫措施下,信友未能容易地去到教堂參與苦路善工禮儀,因此各堂區也會作出相應的牧民安排,務求盡力為信友提供在四旬期的牧民需要。

其中的天主教多倫多中華殉道聖人堂,更誠意邀請您及家人,在四旬期的首星期五,加拿大時間2月19日,東岸時間晚上8時,西岸時間下午5時,中港台時間,2月20日(星期六)上午7時,一起參加他們舉行的現場「網上拜苦路」。他們會透過ZOOM的形式,以粵語及國語雙語互動,一起重踏及默想耶穌的苦路。讓我們一起與基督並肩前進、跟隨衪。

*名額500位,先到先得。*

請大家於活動前10分鐘登入以下連結:

us02web.zoom.us/j/2657030693?pwd=dU1VNVZPUDV4YVJMS2trOTI5byt1Zz09

Meeting ID: 265 703 0693
Passcode: ugAQ6z

此外,多倫多的華人堂區也及早準備,並錄製了粵語及國語的「網上拜苦路」影片,大家可以隨時隨地默想耶穌基督的苦難。

請按此收看參與
(由天主教中華殉道聖人堂及聖曹桂英堂提供)

備註:
天主教中華殉道聖人堂苦路善工(國語)於東岸時間2月19日晚上8時開始播放
聖曹桂英堂苦路善工於東岸時間2月19日晚上7時開始播放

請按此收看參與
(由天主教多倫多嘉模聖母堂提供)

 

按此閱覽更多四旬期資訊

教宗與懺悔:憐憫因罪惡而受傷的心

教宗方濟各當選伯多祿繼承人後在四旬期的一幕,至今令人難以忘懷。那是2014年3月28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開啟「24小時奉獻給天主」的懺悔祈禱活動。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到一個告解亭去辦告解,領受了修和聖事。這是他首次在公開辦告解。在天主的仁慈中,一顆被寬恕的心成了一顆新的心。

教宗在多次場合中提到聽告解的司鐸,最近一次是在今年2月14日。他在常年期第六主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時,特別提到聽告解司鐸。他們不知疲倦地聆聽,是“溫柔革命的”攜帶者。這成了他訓導中的一個要點。

教宗說:「請允許我在這裡念及許多善良的聽告解司鐸,他們擁有這樣的態度:以溫柔和憐憫吸引人。很多人因自己的罪過而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一敗塗地。那些聽告解司鐸的手中沒有鞭子,而只是接受、聆聽,表明天主是良善的,天主始終寬恕、不知疲倦地寬恕。今天我邀請你們、廣場上的所有人,向這些仁慈的聽告解司鐸鼓掌。」

2014年3月28日,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時,為聽告解司鐸指出一條道路,並提醒說:「體驗天主慈悲的人不能不被祂觸動。誰體驗了天主的慈悲,他就覺得自己應該在弱者和窮人之間做慈悲的匠人。在這些『最弱小的弟兄』中間,耶穌等待著我們。讓我們接納慈悲,給予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四旬期避靜:在祈禱中為天國奮鬥,明認罪過並求天主施恩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祈禱的課題貫穿了教廷各部門首長在2020年3月5日的四旬期避靜活動。當天上午和下午默想的主題分別是「作戰與祈禱」,以及「轉求」。帶領默想的耶穌會士博瓦蒂神父強調,每個人要按照所領受的聖召、恩寵,以及這份恩寵衍生的義務,省思上主對自己的要求。

博瓦蒂神父指出,「在生病、受傷和被遺棄的當今社會,面對種種迫切而沉痛的需求,眾多服務在催促著司鐸」,但是蒙上主祝聖的司鐸,絕不該忘記本質。「祈禱不僅是聆聽天主的條件,更是一項使徒職務,因為其特質在於接納、辨認恩寵」。

當天上午默想的經文顯示出,以色列人在與阿瑪肋克人作戰時,梅瑟「持續祈禱,而且他的祈禱極其有效,具有拯救的力量」(參閱:出十七8-15)。博瓦蒂神父表示,今日的「阿瑪肋克人」,也在襲擊天主子民中「最弱小的人」,也就是疲憊又虛弱的子民。在歷史上,「教會的敵人具備多種樣貌,有時是政治和司法勢力,有時是散播仇恨並扭曲基督徒信念及生活態度的假先知」。

教會今天必須「為天國打一場好仗」,因此我們要思索該運用哪些工具。博瓦蒂神父指出,「面對假先知,以及相反福音的教條和行為的侵略浪潮,我們若不想變成無知又不負責任的人,就必須充實人文和宗教知識,以便於作出適當的分辨」。再者,「傳統機構或許也需要勇敢的變革」,所以「聖職人員及平信徒的人文和靈修培育今天顯然成了使徒工作中的當務之急」。

在當天下午的默想中,博瓦蒂神父表明,「轉求」意味著「懷著慈愛出手援助」那些「需要天主的寬恕及修和」的人。梅瑟懇求天主不要發怒消滅以色列子民(參閱:出卅二7-14),這個事跡令人明白,「唯有在祈禱中,在與上主面對面相遇時,才能真正認出」罪,理解「罪的嚴重性」。一個人在祈禱中領悟到罪的「危險性」,他「仰望並聆聽天主」,感到需要天主「施予慈悲」。

事實上,《聖經》教導我們,「天主在我們開口祈求前,就先滿足我們的願望,祂懂得我們的所需」。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懇求,「因為我們這樣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向祂展現「我們的創傷和痛苦,好能感受到祂賜予的憐憫,體嘗到祂的愛」。

博瓦蒂神父最後論及《瑪竇福音》第十八章,指出「在教會內負有責任的人」蒙召懷著「慈父般的態度」,關切「最弱小的人」,捍衛、促進他們的權益,引領他們向善。亡羊的比喻也傳達出同樣的訊息(參閱:路十五4-7)。羊之所以丟失,是因為牧者缺乏「警覺心和牧靈關懷」。「弱小者的脆弱與牧者的疏忽緊密相連」,但這個比喻並不停留在傷心的結局,而是激勵「牧者起身前去尋找迷失的羊」。換句話說,就是「幫助罪人迷途知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四旬期避靜:梅瑟在祈禱中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經驗

聖座四旬期避靜:瞭解自己好能重,牢記初愛才會永遠跟隨上主

聖座四旬期避靜:聽從天主的聲音,別抗拒恩寵、缺乏信德

聖座四旬期避靜:天主在黑夜中彰顯慈愛,在曠野中考驗我們

苦路善工:《十字架之路》

苦路善工之《十字架之路》
撰文:張心銳神父

本冊《十字架之路》,取材自二百多年前,在中國的基督徒採用的苦路善功禱文。經文內容言簡意切,極富神修反省;鼓勵信友改過遷善,用修德來回應基督流血捨生、救贖眾人的大愛。

《十字架之路》曾廣泛於慈幼會院校使用,鄧清慈神父(慈幼會會士)更將文言文的經文轉成語體文,讓青年更容易明白苦路經文的意義。這次小冊子經重新整理,希望能以更簡單的文字,透過傳統的經文,默想基督的苦難奧蹟,幫助信友明白罪惡的醜陋,德行的美麗。

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無常的相對主義及俗化的社會,盼望透過「我的靈魂,你想一想」的反省,喚醒我們對天主的渴慕,踏上皈依成聖之路。

慈幼會會士
張心銳
二零一四年一月廿四日
聖方濟沙雷氏紀念日

歡迎按此購買

下載及分享《十字架之路》

(由良友之聲出版社、張心銳神父提供)

 

 

鹽與光四旬期資訊網頁

聖座四旬期避靜:聽從天主的聲音,別抗拒恩寵、缺乏信德

圖片:Vatican Media

耶穌會士博瓦蒂神父為教廷各部門首長的年度四旬期避靜帶領默想,3月3日上午和下午的主題分別是「抗拒恩寵」以及「信德匱乏」。博瓦蒂神父先後談論了,人會假借選擇自主權的名義拒絕天主,以及出於渴望確定性,不再聽從上主聲音。

當天上午默想的經文記載,法郎拒絕讓以色列子民過節敬拜天主,甚至因此加重他們的勞役(參閱:出五1-23)。博瓦蒂神父指出:「聖神的話語以弱小者為先;而抗拒恩寵的態度,恰好表現出拒絕先知宣講的這種徹底轉變。換句話說,就是拒絕先知宣告囚犯要獲得釋放的恩寵。」

「然而,在當今社會裡,反對順從聖神的意識型態正在蔓延。西方這裡發展出逐漸遠離天主、基督信仰,以及教會訓導的浪潮。反省這種現象,有助於理解抵抗和拒絕天主恩寵的種種原因。再者,教會神長也要反省自己是否對此負有責任,自己對待他人的態度是否流於形式。」

對此,博瓦蒂神父表明:「若是抵抗神學與制度的革新,斥責教會生活、禮儀、要理傳授方式和牧靈工作的變革,光是訴諸於傳統,那麼肯定會有所匱乏。」

在當天下午的默想中,聖座神長們反省了以色列子民拜金牛,以及耶穌三退魔誘等《聖經》章節。

博瓦蒂神父強調:「在天主十誡中,人們最常犯的罪過是缺乏信德。由於當事人往往沒有體認到自己的罪過,這種罪難以彌補。在西乃山上,天主對梅瑟談到子民的墮落,稱之為敗壞。此乃萬惡之源,因為人不再聽從上主的聲音,卻扭曲本質,人人自立神明、自訂法律。」

博瓦蒂神父表示:「事實上,崇拜偶像的現象始於渴望確定性的心願。教條的嚴苛性被視為固若金湯、歷久不衰的同義詞。教義具備清晰、可核實,甚至是知識性的一面,但如果謙卑且持續聆聽天主聲音的成分有所流失,它就會變成虛假的外表。禮儀也是如此,切莫讓敬禮儀式外表虔誠而華麗,卻不接受那轉化人心的天主聖言。」

博瓦蒂神父最後邀請眾人把目光轉向天主拯救世人的行動:「耶穌說過:『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十六33)耶穌也為我們戰勝了世界。因此,在承認我們的小信德時,我們無論如何也能高唱讚美之歌,懷著愛慕之情仰望祂。祂是我們唯一的天主,我們的救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四旬期避靜:梅瑟在祈禱中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經驗

聖座四旬期避靜:瞭解自己好能重,牢記初愛才會永遠跟隨上主

聖座四旬期避靜:天主在黑夜中彰顯慈愛,在曠野中考驗我們

聖座四旬期避靜:在祈禱中為天國奮鬥,明認罪過並求天主施恩

聖座四旬期避靜:瞭解自己好能重,牢記初愛才會永遠跟隨上主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3月2日,耶穌會士博瓦蒂神父(Pietro Bovati)帶領教廷各部門首長的四旬期退省活動中,以梅瑟和耶穌的形像反省了兩個主題:「出生的奇跡」和「蒙受召叫」。

這次避靜在羅馬近郊阿里恰小鎮舉行,教宗方濟各因患感冒在梵蒂岡的聖瑪爾大之家參加退省。博瓦蒂神父指出:「透過與天主和其它事物的關係來省思我們是如何來到世界上的,這構成我們靈性生活的基礎;聖召常是一個人内心萌生的選擇,而非取決於集體的決定。」

出生的奇跡

關於第一個主題「出生的奇跡」,博瓦蒂神父表示:「這首先需要瞭解我們是誰。依照《聖經》的教導,我們是天主的肖像,因為在我們身上存有那造生我們者的特徵。」

神父以梅瑟和耶穌的誕生反省人類誕生的意義:「前者蒙天主揀選肩負解救以色列子民的任務,後者是救世主,祂來到世界上為完成天主的救贖計劃。他們的歷史是我們每個人的預像和標記。梅瑟自幼被搭救逃脫死亡的歷史讓我們想到我們的得救。」

博瓦蒂神父說:「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得救視為我們是幸運的一群,而應將這經驗解讀為愛的事件。首先,有信仰者透過這一思考感受到天主的愛,意識到我們的得救在我們領受聖洗聖事時已經成為事實。其次,我們在祈禱中會浮現出一連串的人,“他們曾經愛過和幫助過我,因為天主在這些人的面容上顯示了對我的眷顧。」

「在耶穌降生的事件中,大聖若瑟起了重要作用,該當成為引導我們作出決定的典範。他聽從天主的聲音,曉得以貞潔接納女人的愛,不把託付給他的生命據為己有。若瑟的愛在於他放棄自己的個人計劃,由此我們便能瞭解天主子願意成為人的兒子,祂由童貞女的誕生無疑是件奇事,卻也藉著人的言行得到了人性培育。耶穌領受的恩典乃是我們出生的象徵:我們也是天主的子女,因此也應感謝上主安置在我們生命旅途中的人,他們幫助我們成長、成為人的子女和天主的子女。」

蒙受召叫

博瓦蒂神父當天反省的第二個主題是「蒙受召叫」。

神父表示:「召叫是決定性的相遇。在這相遇中,天主向我們説話,我們則決意聽從祂的揀選,開始新的歷史和新的生活。梅瑟的蒙召是很好的例子,他蒙召時只是個牧人,並未意識到自己從照顧岳父的羊群將轉變成引領以色列的子民。天主總是引導人發現生活中更高的向度,為弟兄姐妹更有益處的服務。天主召叫有生活經歷的人,在他們所從事的生活和勞苦中召叫他們。」

「梅瑟並不知道自己走到哪裡,也未意識到他已走近一塊聖地,只是好奇地看到曷勒布山上荊棘叢中燃燒的火焰。」博瓦蒂神父强調:「具有先知幅度的聖召總是天主的一個啓示,而非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決定。因此,天主的召叫是在人的境遇、未有所準備的人身上實現的,常出乎人的意料。事實上,出人意料是天主的印記,在人所認為的事物和天主的選擇之間不成比例。」

「《新約》中則談到已經跟隨上主的人蒙召的精神價值。耶穌問門徒們:『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十六15-16)。這個回答不是來自血和肉,不是人的決定,而是來自天主的啓示。」神父進而解釋說:「這不是集體的,而是個人的回答。因此,聖召常是一個人内心萌生的選擇,絕非一個團體的贊同意見。」

博瓦蒂神父最後勉勵參加避靜的各首長,要像伯多祿那樣跟隨上主,在祂的苦難和十字架的道路上跟隨耶穌;要在祈禱中懇求聖神賜予恩典,做基督的真正門徒。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四旬期避靜:梅瑟在祈禱中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經驗

聖座四旬期避靜:聽從天主的聲音,別抗拒恩寵、缺乏信德

聖座四旬期避靜:天主在黑夜中彰顯慈愛,在曠野中考驗我們

聖座四旬期避靜:在祈禱中為天國奮鬥,明認罪過並求天主施恩

聖座四旬期避靜:梅瑟在祈禱中與天主建立友誼的經驗

圖片:Vatican Media

「在與天主的關係中,我們可以是行禮如儀的聖職人員,也可以是天主的朋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祈禱,這是受造物與造物者建立關係的唯一操練。」

2020年3月1日下午,神學家博瓦蒂(Pietro Bovati)神父在羅馬近郊阿里恰小鎮的避靜默想中强調了上述思想。教廷各部長首長參加了今年四旬期退省活動,教宗方濟各因感冒留在梵蒂岡的聖瑪爾大之家聆聽博瓦蒂神父的講道。

博瓦蒂神父在開講前宣讀了教宗的一封短信。教宗寫道:「我在這裡陪伴你們,在自己的房間參與避靜,聆聽博瓦蒂神父的講道,我非常感謝他。我為你們祈禱,你們也要為我祈禱!」

之後,博瓦蒂神父進入當天的默想主題,談到:「祈禱是沿著天主的蹤跡行走的一段旅程,梅瑟就是這種祈禱的典範。」

梅瑟進入會幕時,雲柱降下,停在會幕門口,表示至高者「來與他談話」(參:出卅三7-10)。博瓦蒂神父解釋說:「這段記載顛覆了我們對祈禱的觀念。我們以為祈禱是人向上主説話,幾乎是一種誦念。真正的祈禱則是一種先知般的經驗,那是人在靜默中聆聽上主聲音的經驗。換言之,祈禱就是《聖經》上所説的,上主同梅瑟面對面地談話,就如同人與朋友談話一樣(同上:11節)。」

「祈禱帶來的首要功效就是與天主具有一種非凡的親密關係。親近天主與通曉宗教事務毫無關係,也不需要高深的神學或聖經學問。這種親密關係是真正祈禱的獨特果實,讓人看到、體味天主的慈愛計劃,祂準備具體、隨時和慷慨實現的仁慈意願。缺乏這種親密經驗,就沒有真正的信仰生活,頂多只是以聖職為行業。」

「顯然,這種親密關係並非一時形成,而是一段行程的終點。在某種意義上與梅瑟藉著荒野的經驗得以改變容貌的經驗相似(出三2)。」博瓦蒂神父指出:「為與天主建立密切的關係,我們需要不斷體嘗火的經驗。荒野能代表人的脆弱、軟弱和貧乏,但如荊棘的情況一樣,它能激起持續不斷的生命:火焰。」

「這不是只憑著一些虔誠的操練來重新燃起我們内心的少許熱火,而是透過不斷尋求真理和心靈的真誠開放來接受耶穌帶給世界的恩典。耶穌來到世界上大聲疾呼:『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路十二49)。」

「今日世界仍然需要這樣的火焰,需要讓神性的力量治癒所處的悲慘狀況,這是只有天主才能賜予的力量。」

博瓦蒂神父最後表示:「教會始終渴望在精神上煥然一新,蒙召走上不只是限於紀律和行政上的改革進程。我們現在憑著自己的責任意識所能做的,乃是『上到樓房』如同《宗徒大事錄》所敘述的那樣,在隱秘中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謙遜地期待聖神的力量,祂將依照許諾降臨在所有祈禱的人身上(參:一13-14)。」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四旬期避靜:瞭解自己好能重,牢記初愛才會永遠跟隨上主

聖座四旬期避靜:聽從天主的聲音,別抗拒恩寵、缺乏信德

聖座四旬期避靜:天主在黑夜中彰顯慈愛,在曠野中考驗我們

聖座四旬期避靜:在祈禱中為天國奮鬥,明認罪過並求天主施恩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