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拉巴特主持彌撒

2019年3月31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拉巴特的穆萊阿卜杜拉王子體育中心舉行主日彌撒,這是他在摩洛哥訪問行程的最後一項活動。這座體育中心建於1983年,紀念在同一年去世的穆罕默德五世的幼子。2014年,國際足聯俱樂部曾在這裡舉行過幾次世界盃比賽。

當天的《路加福音》記述了耶穌講的蕩子比喻。教宗在彌撒講道中以這個比喻為核心,闡述了天父的慈悲和長子不接納慈悲的態度。他說:「這個父親看到日夜期盼的小兒子返回家裡,便興奮地跑上前去親吻他,同時不忘邀請他的長子與他一起參加歡宴。但長子不承認弟弟返回的事實,在他心中這個弟弟已經喪失了。」(參閲:路15:20-30)

教宗指出:「這個長子不僅不承認和接納自己的弟弟,也不接納慈悲為懷和慷慨寬恕的父親,寧可選擇孤立而不是相遇。在這個家庭裡似乎反映出我們人性的奧秘,既有為失而復得的兒子擺上的宴席,也有因這歡慶而感到被出賣和憤慨的情緒;既有對那經歷了貧困和痛苦者的款待,也有惱怒和氣憤,不願給認為不配受到款待的人留出空間。如此,在我們和我們的團體,甚至在我們心中再一次出現了張力。然而,天父對那個家庭的渴望則是,所有的子女都應分享祂的喜樂;任何一個人都不應像祂的小兒子那樣處在不合乎人性的狀態,也不可像長子那樣孤僻、與人隔離和尖酸。天父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

「為此,耶穌邀請我們仰望並默觀天父的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再次發現彼此為弟兄姐妹。比喻中的父親對長子說:『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教宗解釋道:「父親的話不僅指物質財產,也指分享祂的愛和憐憫。這是基督徒最大的遺產和財富。我們不可根據一種道德、社會、倫理或宗教形態來衡量自己或為自己分類,而應承認還存在另一種狀態,即我們是天父所愛、所期待和有待歡慶的子女,從我們白白蒙受這恩典的時刻起,沒人能抹去或消除這種狀態。」

教宗接著表示:「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切莫陷於誘惑,將子女的身份簡化為法律和禁令、義務和盡職的問題。我們的歸屬感和使命不會從意志主義、嚴守法規、相對主義或整體主義中誕生,而是源自有信仰的人,他們每天都謙卑和不斷地呼求:『願祢的國來臨!』蕩子的比喻最後留下一個開放性的結尾,沒有告訴我們長子作了什麽選擇。他是否前去參加了歡宴?這個結尾需要每個團體、我們每個人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目光和自己對別人的態度來書寫。基督徒知道在天父的家裡有許多席位,只有不願意分享祂喜悅的人才留在門外。」

教宗最後感謝在場信友在這片土地上為慈悲的福音作出的見證,感謝信友團體為成為慈悲的綠洲而努力不懈。他說:「我鼓勵和激勵你們繼續不斷地增進慈悲的文化,讓任何人都不會以冷漠對待別人,也不會轉面不顧別人的痛苦。」

教宗:心硬導致不忠、詆毀和誹謗上主

四旬期第三周 星期四 彌撒

集禱經

尊威的天主,求你使我們越接近逾越慶節,越能熱心準備迎接它的來臨。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這個民族不聽從上主天主的聲音。)
恭讀耶肋米亞先知書 7:23-28

上主天主這樣吩咐他的子民說:「你們應聽從我的聲音,那麼我必作你們的天主,你們也必作我的人民;你們應走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道路,好使你們獲得幸福。他們不但不側耳細聽,反倒依照自己的計謀,隨自己邪惡的心生活,頑固不化;不以面向我,卻以背向我。從你們祖先出離埃及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給你們派遣了我所有的僕人先知,而且每天清早給你們派遣,但他們不但不側耳聽從我,反更硬起自己的頸項,比自己的祖先還要乖戾。縱使你將這一切話告訴他們,他們也不會聽從你;任憑你怎樣呼喚,他們也不會答應你。為此你對他們說:這個民族,不聽上主自己天主的聲音,不肯接受教訓;忠實已喪失,已絕於他們口中。」

福音(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
恭讀聖路加福音 11:14-23

那時,耶穌驅逐一個魔鬼──他是使人瘖啞的魔鬼;他出去以後,啞巴便說出話來,群眾都驚訝不止。但是,其中有人說:「他是仗賴魔王貝耳則步驅魔。」另一些人試探耶穌,向他要求一個自天而來的徵兆。耶穌知道了他們的心意,便給他們說:「凡是一國自相紛爭,必成廢墟,一家一家的敗落。如果撒殫自相紛爭,他的國如何能存立呢?因為你們說我仗賴貝耳則步驅魔,如果我仗賴貝耳則步驅魔,你們的子弟們是仗賴誰驅魔呢?為此,他們將是你們的裁判者。如果我是仗賴天主的手指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幾時壯士佩帶武器,看守自己的宅舍,他的財產,必能安全。但是,如果有個比他強壯的來戰勝他,必會把他所依仗的一切器械都奪去,再瓜分他的贓物。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不同我收集的,就是分散。」

2019年3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反省了當天禮儀所選的讀經和福音。教宗嚴厲警告說,不聽從上主聲音的心在長年累月後,就會變成乾涸之地,堅硬無比。

「我們常常充耳不聞,不聽從上主的聲音」,對於新聞廣播和鄰居的閒言碎語卻留心細聽。取自《耶肋米亞先知書》(7:23-28)的第一篇讀經,準確描述了天主的這種經歷。這段經文如同天主的抱怨。天主命令子民聽從祂的聲音,許諾給他們幸福,子民卻「依照自己的計謀,隨自己邪惡的心生活,頑固不化;不以面向我,卻以背向我」。上主最後悲傷地說「忠信已喪失!」

教宗說:「這是一個失信的民族,失去了忠信的意義。這就是今天教會希望我們反思的問題,每個人都要想:『我失去對上主的忠信嗎?』『沒有啊,我每個星期天都去彌撒。』『是的,是的,但內心的忠信呢?我是否失去忠信呢,或者我內心堅硬、頑固、充耳不聞、不讓上主進入?』『你們今天要聽從上主的聲音』是教會的邀請。當一個人心靈堅硬,不聽從上主時,會超越不聆聽的界限:在他不喜歡天主的某些事情時,就會找藉口離開上主,詆毀、誹謗和抹黑上主。」

教宗繼續說:「耶穌與群眾之間也發生了同樣的事。在當天的福音(路11:14-23)中,耶穌行奇跡,醫治病人,表明祂有治癒的力量,這也包括心靈治癒。可是這些頑固的人說了什麼?『祂是仗賴魔王貝耳則步驅魔。』」

教宗表示:「抹黑上主是拒絕上主的倒數第二步。第一步是不聽從,導致心硬,然後是詆毀祂。而最後一步將導致無法回頭,也就是褻瀆聖神。耶穌試圖說服他們,但是沒有用。最後,正如先知以『忠信消失了』為明確的結束語,耶穌則使用了另一個有助於我們理解的話語:『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有人說:『不,我與耶穌同在,只是有些距離,離得不太近。』『不,這不可能。要麼與耶穌在一起,要麼就是與耶穌對立。』」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蒙召全心歸向上主,正如福音歡呼詞中所勉勵的,因為祂是寬仁慈悲的。是的,即使你的心和石頭一樣硬,你常常為了不服從我而使我顏面掃地,但是你還有悔改的機會。上主說:『全心歸向我吧,因為我是寬仁慈悲的。我會忘記一切。我所看重的是你來尋求我。』這很重要,其它的不值一提。四旬期是慈悲的時期,是虔誠敬主的時期,讓我們敞開心扉,讓祂進入我們內。」

教宗:效法上主的慈悲,不要捂著口袋不放

四旬期第二周 星期一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為治療人心靈的創傷,吩咐我們克己修身;求你幫助我們避免一切罪過,並使我們全心全力履行你仁愛的誡命。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們犯了罪﹐行了不義。)
恭讀達尼爾先知書 9:4-10

我主,偉大可敬畏的天主!你對那些愛你和遵守你誡命的人,必守約施恩。我們犯了罪,行了不義,作惡反叛,離棄了你的誡命和法令。我們沒有聽從你的眾僕人先知,因你的名向我們的君王,我們的首長,我們的祖先,和全國人民所說的話。我主,正義歸於你!而滿面羞愧歸於我們,就如今日歸於猶大人民,歸於耶路撒冷的居民,歸於所有不忠於你而被你驅至各地或遠或近的以色列人一樣。我主,滿面羞愧歸於我們,歸於我們的君王,歸於我們的首長以及我們的祖先,因為我們犯罪得罪了你;然而慈悲和寬宥應歸於上主我們的天主,因為我們實在都背叛了他,沒有聽從上主我們天主的勸告,也沒有遵行他藉自己的僕人眾先知,向我們所宣示的訓令。

福音(你們要寬恕人,也就會被寬恕。)
恭讀聖路加福音 6:36-38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你們應當慈悲,如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裏,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2019年3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不要判斷別人、不要指責,卻要給予原諒,通過這種方式效法天父的慈悲。他提醒眾人,為了在生活中不犯錯,我們必須效法天主,在天父的眼前行走。

教宗從當天的《路加福音》談起(6:36-38),首先講解了能夠寬恕“最醜陋”行為的天主慈悲。教宗說:「天主的慈悲如此偉大。我們不要忘記這一點。有多少人說:『我做了非常惡劣的事。我已經在地獄裡訂購了位子,再也無法回頭了。』但你想到天主的慈悲嗎?讓我們回憶一下可憐寡婦向亞爾斯本堂神父告解的故事。這位婦人的丈夫投河自殺了,她哭著對神父說:『我是一個罪人,一個可憐人。我可憐的丈夫!他下地獄了!他自殺了,自殺是死罪。』亞爾斯本堂說:『夫人,您別哭,因為在橋與河之間有天主的慈悲。』說到底,有天主的慈悲在。」

「為了進入慈悲的軌道,耶穌指出了三個實用的建議:首先我們不要判斷,這是我們應當棄絕的壞習慣,特別是在四旬期。此外,這是一種涉入我們生活的習慣,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它經常是這樣。我們甚至在開始一段談話時也會說:『你看到他做了什麼嗎?這就是對他人的判斷。我們想想一天我們判斷多少次!其次,我們不要指責他人。最後,我們要寬恕他人,即使寬恕是如此艱難,因為天主將按照我們的行為審判我們。」

在這裡,教宗邀請眾人學習慷慨的智慧,指出這是我們棄絕「說三道四」的主要方式。

教宗說:「上主教導我們:‘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你們要慷慨地給予。不要捂著口袋不放,而要慷慨地施捨窮人、那些有需要的人,給予他們建議,以微笑對待他人。『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路6:38),因為上主是慷慨的。我們付出一,祂將百倍地賞報我們。這樣的態度才能保證我們不判斷、不指責,而是給予寬恕。施捨很重要,但不僅是物質的施捨,也包括靈性的施捨,即花時間與需要幫助的人在一起,看望一位病人,給予一個微笑等。」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不要忘記上主在我們生命中所成就的事

聖灰禮儀後 星期四 彌撒

集禱經

上主,求你指引我們的行為,幫助我們在悔改的道路上前進,使我們的一切行動,皆能由你開始,並靠你完成。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看,我今天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
恭讀申命紀 30:15-20

梅瑟向百姓說:「你看,我今天將生命與幸福,死亡與災禍,都擺在你面前,如果你遵行我今天吩咐你的、上主你天主的誡命:愛慕上主你的天主,履行他的道路,謹守他的誡命、法令和規定,你必能生活繁榮,上主你的天主在你要去佔領的地上,必要祝福你。但是,如果你心中叛離,不願聽從,被人引去敬拜事奉其他的神,我今天警告你們:你們必要滅亡;在你渡過約但河去佔領的土地上,決不能久存。我今天指著天地向你們作證: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你要選擇生命,為叫你和你的後裔得以生存;你應愛慕上主你的天主,聽從他的話,完全依賴他;因為這樣你才能生活,才能久存,才能住在上主向你的祖先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誓許要給他們的土地上。」

福音(誰若為了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
恭讀聖路加福音 9:22-25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麼益處呢?」

2019年3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在四旬期伊始,讓我們祈求記憶的恩寵,牢記上主在我們生命中所成就的事。在與復活基督相遇的道路上,我們千萬不要回頭,不要心靈麻痹,對偶像崇拜的危險視而不見。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申命記》(30:15-20),記載了梅瑟為使子民做好進入應許之地的準備,向他們提出攸關生死的選擇和挑戰。教宗特別引用了梅瑟所提出的三個關鍵詞:「心中叛離」,「不願聽從」,以及「被人引去敬拜事奉其他的神」。

教宗說:「當心中叛離,走上錯誤道路時,無論是回頭路還是歧路,都會失去方向。四旬期有助於我們走好這條與主相遇的道路。不聆聽上主和祂對我們的承諾,就會失去記憶,不記得上主在我們生命中、在祂的教會內、在祂的子民中所行的偉績,我們就會習慣於憑藉自己的力量,自給自足。」

教宗指出:「當我們感覺良好時,當我們要什麼有什麼時,在精神上一帆風順時,就會面臨失去旅途記憶的危險。精神上的福祉也有這種危險:我們有可能換上某種健忘症,缺乏記憶力。」

關於偶像崇拜,教宗指出:「偶像崇拜不只是去異教徒寺廟敬拜一座雕像,而是一種內心的態度,你喜歡某個東西而非上主,是因為它令你感到舒適,你已經忘記了上主。」

最後,教宗表示:「在四旬期伊始,我們應該祈求守護記憶的恩寵,牢記上主在我們生命中的一切作為:祂如何愛了我們。懷著這個記憶,我們繼續向前邁進。我們也應該不斷重複聖保祿宗徒對弟茂德的勉勵:『你務要記住: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耶穌陪伴我直到現在,並且祂將一直陪伴我,直到我面見光榮的祂時。願上主賜給我們保持記憶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彌撒:定睛仰望苦架上的耶穌,愛德之火絕不熄滅

2019年3月6日,教宗方濟各聖灰瞻禮在羅馬聖女薩比娜大殿主持彌撒時表示:「在四旬期,要重新發現我們受造是為了永遠熾熱的火焰,而非立即熄滅的煙灰;是為了天主,而非塵世;是為了天國的永恆,而非世間的欺騙;是為了擁有天主兒女的自由,而非成為凡俗事物的奴隸。」當天下午約4時,教宗在聖安瑟爾默大殿帶領眾人祈禱片刻,然後進行懺悔遊行,徒步朝聖到聖女薩比娜大殿,在那裡主持聖灰禮儀彌撒。

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記載,上主要求祂的子民「在熙雍吹起號角,制定一個齋期」(岳2:12-18)。教宗指出:「我們總是沒有目標地快速行走, 而振聾發聵的號角聲敦促我們放慢生活節奏,回歸本質」。當上主沉痛地對子民說:『你們應全心歸向我。』(12節)我們明白,塵世旅途的目標就是上主。為了返回正途,在頭上施放聖灰是個重要的記號。它提醒我們反思,自己每天究竟是為什麼操心奔波?塵世的事物必將消逝,猶如灰土隨風飄散。今日盛行的『外貌文化』引誘人們為稍縱即逝的事物而活,這是莫大的欺騙,因為它有如熊熊烈火,一旦燒完就只剩下灰燼。然而,福音提出了不會消逝的三項事物,分別是:施捨、祈禱和禁食(參閱:瑪6:1-6,16-18)。祈禱恢復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愛德恢復我們與近人的關係;禁食則是與自己的關係。」

教宗說:「四旬期邀請我們注視:在祈禱中仰望高天,走出庸俗、橫向的生活,不再只顧自己而忘記天主。再者,是以愛德轉向他人,擺脫累積財物的虛榮心。最後是邀請我們以禁食自我反省,放下對凡俗事物的依戀,免得世俗化造成心靈麻木。」

誠如耶穌所說:「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21節)教宗將我們的心靈比擬為「磁鐵」,必須依附著某樣事物:「心靈依附的對象如果是凡俗事物,早晚會變成這些東西的奴隸;但它依附的對象若是永不消逝的那位,我們就會找到自己,重獲自由。為此,我們應當在四旬期的旅途中,定睛仰望十字苦架上的耶穌。」

教宗強調:「十字苦架上的耶穌是生命的指南針,將我們導向天國。由於帶著龐大的重擔,我們將無法向前邁進,教宗鼓勵我們放下種種負擔,諸如消費主義、自我中心、貪得無厭、鐵石心腸等。」

最後,教宗總結道:「十字苦架上的耶穌充滿愛火,祂召叫我們與祂共度熱情如火的生活,不在塵世的灰燼裡消失無蹤。這生活燃燒愛德,絕不在平庸中熄滅。四旬期始於聖灰禮儀,卻帶我們通往逾越節守夜的火焰,使我們在聖墓中發現耶穌的肉身並未化成灰燼,而是光榮地復活。」

四旬期資訊

教宗:懇求一顆肖似天主的心

常年期第六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我將我所造的人由地面上消滅。)
恭讀創世紀 6:5-8;7:1-5,10

上主見人在地上的罪惡重大,人心天天所思念的無非是邪惡;上主遂後悔在地上造了人,心中很是悲痛。上主於是說:「我要將我所造的人,連人帶野獸、爬蟲和天空的飛鳥,都由地面上消滅,因為我後悔造了他們。」惟有諾厄在上主眼中蒙受恩愛。上主對諾厄說:「你和你全家進入方舟,因為在這一世代,我看只有你在我面前正義。由一切潔淨牲畜中,各取公母七對;由那些不潔淨的牲畜中,各取公母一對;由天空的飛鳥中,也各取公母七對;好在全地面上傳種。因為還有七天,我要在地上降雨四十天四十夜,消滅我在地面上所造的一切生物。」諾厄全照上主吩咐他的做了。七天一過,洪水就在地上氾濫。

福音(你們應當提防法利塞人和黑落德的酵母。)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8:14-21

那時候,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外,隨身沒有帶別的食物。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應當謹慎,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他們彼此議論:他們沒有餅了。耶穌看出來了,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議論沒有餅了?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你們不記得:當我曾擘開五個餅給五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筐碎塊?」他們回答說:「十二筐。」「還有,七個餅給四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籃碎塊?」他們回答說:「七籃。」於是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還不瞭解嗎?」

2019年2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天主是以心來愛我們,而不是以思想來愛我們。

當天的讀經一記述天主見人心天天思念的無非是邪惡,心中很是悲痛(創6:5-8,7:1-5,10)。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說,洪水滅世和我們時代的衝突有一連貫性。面對世界上諸多災難和戰爭受害者,“我們應該向天主祈求哭泣和哀痛的恩寵。戰爭受害者中有很多是忍饑挨餓的孩童、孤兒和窮人,他們為此承受了巨大的代價”。

面對這些現實狀況,教宗邀請我們擁有一顆肖似天主的心,一顆充滿人性和神性的心,有能力生氣、悲傷和關懷他人。讀經一記述上主見人在地上的罪惡重大,遂後悔在地上造了人,心中很是悲痛,以致要把祂所造的人從地面上消滅。

教宗說:「這是一位有感情的天主,不是一位抽象的天主。祂受苦,這是上主的奧秘。天主父愛我們,祂與我們有愛的關係,也有能力生氣和感到憤怒。我們的天主不是以思想,而是以祂的心來愛我們。天主以祂的心撫摸我們,以慈父的心來訓斥我們,祂比我們更悲痛。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是心連心的關係,是子女向父親敞開心扉的關係。」

教宗解釋說:「當今的時代與洪水的時代並沒有什麽不同。有很多問題和災難,窮人、饑餓者、孩童、受迫害和折磨的人,“許多人死於戰爭,因為有人投擲炸彈就像丟糖果那樣。我不認為我們的時代比洪水的時代好:災難或多或少都相同,受害者差不多都一樣。我們想想那些最脆弱的人,孩童。許多忍饑挨餓和無法接受教育的孩子:他們無法在平安之中成長。他們中很多人沒有父母,因為雙親在戰爭中遭到屠殺。我們想想兒童兵的狀況。」

最後,教宗說:「讓我們祈求恩寵,為能擁有一顆肖似天主的心,在看到他人受苦時也能感同身受。」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別害怕與臨在他人身上的基督相遇

2019年2月15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近郊薩克羅法諾主持彌撒,為有關接納和關懷移民的會議開幕。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期勉眾人勇敢地與他人相遇;那是與主基督的相遇。

當天禮儀選讀的兩篇經文勸勉天主子民「不要害怕」(出14:5-18;瑪14:22-33)。在《出谷紀》中,逃離埃及的以色列子民在路上看到法郎派來的追兵,嚇得直說寧可繼續留在埃及當奴隸,梅瑟遂告訴他們不要害怕;《瑪竇福音》記載,耶穌在夜間步行在水面上,門徒們以為祂是妖怪,驚慌失措,耶穌便要他們放心,不必害怕。

教宗闡明:「這次會議所選擇的主題恰好是「擺脫恐懼」。面對我們時代的邪惡和醜陋,我們也像以色列子民那樣,受到拋棄自由夢想的誘惑。在看似沒有出路的處境前,我們體會到這種合理的恐懼。再者,我們對他人、陌生人、外地人的恐懼也在與日俱增。今天,面對那些敲響我們大門、尋求庇護、安全和更美好未來的移民與難民,這種恐懼格外嚴重。」

教宗表示:「這種恐懼合情合理,因為我們還沒準備好與他人相遇。然而,我們蒙召克服恐懼、敞開心門。光是合理辯解和數據統計仍不足以做到這點。梅瑟當時鼓勵以色列子民不要害怕,是因為他堅信上主絕不放棄祂的子民,卻在歷史中奇妙地施行救恩計劃。此外,與他人相遇也是與基督相遇,誠如基督所言:『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然而,我們有時難以辨認出祂,因為祂衣衫襤褸、雙腳骯髒、面容扭曲、遍體鱗傷,跟我們語言不通。」

教宗說:「我們也跟伯多祿一樣,可能會試探耶穌,請祂顯示個徵兆。或許,我們猶豫不決地走向祂幾步後,又再次為恐懼所困。但上主絕不放棄我們!儘管我們是『小信德』的男女,基督依然繼續伸出手來救我們,讓我們與祂相遇,以得享救恩,恢復我們身為上主門徒的喜樂。」

最後,教宗勉勵那些已擺脫恐懼、品嘗到相遇喜悅的人,協助其他人也與基督相遇,領受祂的救恩。這是全然信賴上主的果實,是我們唯一而真實的確信。

教宗:司鐸們該如同鮑思高神父那樣喜悅

讀經一(我們應以完備的信德,堅持所明認的望德,也應該彼此關懷,激發愛德。)
恭讀致希伯來人書 10:19-25

弟兄們!我們既然懷著大膽的信心,靠著耶穌的寶血得以進入聖殿,即進入由他給我們開創的一條又新又活,通過帳幔,即他肉身的道路;而且我們既然又有一位掌管天主家庭的偉大司祭;我們就應在洗淨心靈,脫離邪僻的良心,和用淨水洗滌身體以後,懷著真誠的心,以完備的信德去接近天主;也應該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因為應許的那位是忠信的;也應該彼此關懷,激發愛德,勉勵行善,決不離棄我們的集會,就像一些人所習慣行的,反而應彼此勸勉;你們見那日子越近,就越該如此。

福音﹙燈應放在燈台上。你們用什麼尺度量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你們。﹚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4:21-25

那時,耶穌向門徒們說:「人拿燈來,豈是為放在斗底或床下嗎?不是為放在燈台上嗎?因為沒有什麼隱藏的事,不是為顯露出來的;也沒有隱密的事,不是為彰明出來的。誰若有耳聽,聽吧!」耶穌又向他們說:「要留心你們所聽的: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且要多加給你們,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從他奪去。」

2019年1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司鐸應當喜悅,具有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一如聖若望鮑思高那樣。

教宗說:「在鮑思高晉鐸的日子,他的母親,一位從未在神學院讀過書的謙卑農婦,對他說:『今天你就要開始受苦了』。母親是想強調一個現實,但也在提醒兒子若沒有意識到苦難,則意味著某些事情出了問題。對司鐸而言,苦難是事情正常運作的一個記號,這並不是因為神父要當個苦行僧,而是為了像鮑思高神父那樣,有勇氣以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在共濟會不斷興起的時代,鮑思高神父看到了對聖職的激烈反對,看到封閉的貴族,窮人真的是窮困潦倒,被遺棄,他在街上看到了年輕人。」

教宗說:「鮑思高神父以兄長和父親的角色,以人的眼光看待這些青年,心想:『不,他們這樣下去是不行的!這些年輕人可能會死在絞刑架上,躺在卡法索(Giuseppe Cafasso)神父懷裡。』作為人,他心生憐憫,作為人,他開始想辦法讓年輕人成長,讓他們成熟。這是人的道路。然後,他也有勇氣以天主的眼光看待,他去求天主說:『這是不公平的!面對這狀況該如何做呢?祢創造這些人,是為了使他們獲得豐富的生命,可他們卻生活在悲劇當中』。一方面,鮑思高神父以父親的愛看待現實,另一方面他以乞求的眼光注視天主,祈求被光照,好能開啟前進的道路。實際上,在十九世紀的都靈,若瑟·卡法索神父常常去監獄安慰囚犯,甚至陪伴被判處死刑的人直到絞刑架上。他是聖若望鮑思高的好朋友。因此,司鐸必須以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這意味著花很長時間在聖體龕前祈禱。鮑思高神父走到青年身邊,安排他們做遊戲,把他們組織成一個團體,彼此為弟兄姐妹。鮑思高神父與他們同行,聆聽他們,與他們一同哭泣,鼓勵他們不斷前行。」

教宗然後強調:「司鐸不應該成為公務員、只在規定時間內上班的職員。我們有很多稱職的公務員,他們履行職務,做公務員應該做的事。但司鐸不是公務員!」

最後,教宗感謝天主賜予我們聖若望鮑思高神父:「他從小就開始幹活,他知道每天賺取麵包意味著什麼,他懂得什麼是憐憫,現實到底是什麼。他從天主那裡獲得了一顆做父親和老師的偉大心腸。司鐸的牧靈工作做得好,有能力以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會有哪些跡象呢?喜悅。當一位司鐸感受不到內在喜悅時,就應該立即停下來,找出原因。眾所周知,鮑思高神父是個喜悅的人,他是個快樂的老師。因為他讓別人感到喜悅,同時他自己也感到喜悅。今天,讓我們因著鮑思高神父的代禱,向上主祈求恩寵,好使我們的司鐸感到喜悅。他們之所以喜悅,是因為他們真正懂得了為什麼要以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看待牧靈事物、看待天主子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信德戰勝那製造分裂的世界之神

主顯節後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愛天主的人,也該愛自己的弟兄。)
恭讀聖若望一書 4:19-5:4

弟兄們: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我們從他蒙受了這命令:那愛天主的,也該愛自己的弟兄。凡信耶穌為默西亞的,是由天主所生的:凡愛生他之父的,也必愛那由他所生的。幾時我們愛天主,又遵行他的誡命,由此知道我們真愛天主的子女。原來愛天主,就是遵行他的誡命,而他的誡命並不沉重,因為凡是天主所生的,必得勝世界:得勝世界的勝利武器,就是我們的信德。

福音(你們剛纔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恭讀聖路加福音 4:14-22

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他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他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他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照他的習慣,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他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

2019年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勸勉,愛天主,也該愛自己的弟兄,為我們喜歡和不喜歡的人祈禱,也要為仇人祈禱,不給嫉妒和眼紅的情緒留下空間,也不誹謗別人。他強調信德是得勝世界的力量,世界的神則製造謊言和分裂。

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選自《若望一書》,若望使徒談到愛、信德和塵世(若一4:19-5:4)。教宗表示:「若望說:『凡是由天主所生的,必得勝世界』,他指的是對抗世界之神的“每日搏鬥。世界的神愛虛榮和沒有力量及基礎的事物,是謊言者和沒有實質内容的表面的神,而天主的神卻是真實的。天主的神不是幻想的神:祂言行一致。如果你有天主的神,你就會行善。若望使徒道出一件日常的事:『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

教宗強調:「如果你無法愛一件你能看見的事,又怎能愛你所看不見的事呢?因此,我們應該愛那看得見和摸得着的實際存在的事物,而非看不見的幻想。如果你不能在具體的事上愛天主,你就不是真的愛天主。世界的神是分裂的神,它擾亂家庭、團體和社會,總是製造分裂。分裂加劇就會引發仇恨和戰爭。若望進一步說:『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即塵世之子,純粹的謊言,純粹的外表。我們該當反省:我愛天主嗎?」

教宗接著指出不愛弟兄的3個標記:「首先我們要問自己,我們是否為所有人祈禱,還是在祈禱時會挑選那些我喜歡和不喜歡的人,將朋友和非朋友區分開來。這是第一個標記。其次,當我内心對別人有嫉妒和眼紅的情緒時,我是否萌生願他不幸的念頭。這是第二個標記。再者,我是否總是說閒話,摧毀別人。這是第三個標記。」

最後,教宗指出:「憑著信德能戰勝世界的神,相信天主就在我的兄弟姐妹内。那得勝世界的是我們的信德。唯有憑著很大的信德才能走上這條道路,而非憑著人的善意。唯有信德讓我們有力量不説閒話並為所有的人、甚至我們的仇人祈禱;信德也幫助我們不讓嫉妒和眼紅的情緒滋長。」

教宗:冷漠文化與天主聖愛背道而馳

主顯節後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天主是愛。)
恭讀聖若望一書 4:7-10

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

福音(耶穌藉著增餅顯出他是個先知。)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6:34-44

那時候,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時間已經很晚了,他的門徒來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且時間已經很晚了,請你遣散他們,好叫他們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耶穌卻回答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吧!」門徒向他說:「我們去買二百塊銀錢的餅給他們吃嗎?」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人們就一組一組地坐下:或一百人或五十人。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把兩條魚也分給眾人。眾人吃了,也都飽了;人就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還有魚的碎塊。吃餅的,男人就有五千。

2019年1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講道中表示,天主邁出第一步,關愛那不懂得愛的人類,因為天主慈悲為懷;相反地,我們即使善良,卻經常不理解他人的需求,冷漠以對。這或許是因為天主聖愛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深處。

在當天的第一篇讀經中(若一4:7-10),若望宗徒勉勵眾人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祂得到生命。

教宗解釋道:「此乃愛的奧秘。天主先愛了我們,祂邁出了第一步,走向不懂得愛的人類;而人類需要天主的撫慰、天主的見證,才懂得去愛。天主邁出的第一步便是派遣祂的聖子來拯救我們、更新我們、再造我們,並賦予生命意義。」

教宗接著講解當天福音中的増餅奇跡(谷6:34-44),問道:「天主為什麼這樣做呢?為了憐憫。『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6:34)主耶穌動了憐憫的心,祂一看到群眾就無法冷漠以對。愛從不安歇,愛無法容忍冷漠,卻充滿憐憫。而憐憫意味著殫精竭慮和慈悲為懷。為他人勞神費心:這就是愛。聖史馬爾谷記載,耶穌懷著憐憫之心教導群眾,直到時間已晚。於是,門徒上前請求主耶穌遣散群眾,好叫他們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具體而言,門徒們要求群眾自行打理餐食,想把糧食留給自己。這就是冷漠。」

「門徒不關心群眾,只在乎耶穌,因為他們深愛耶穌。他們不是壞人,卻很冷漠,不曉得什麼是愛、什麼是憐憫、什麼是冷漠。他們必須犯錯,必須背叛和拋棄耶穌善師,才能理解憐憫與慈悲的真諦。耶穌則尖銳地回答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吧!』你們要照顧他們。這是耶穌的憐憫與歷史中反覆出現的冷漠之間的搏鬥。」

隨後,教宗提及教宗賑濟所牆上的一張照片:「在一個寒冬的夜晚,一群酒足飯飽的朋友,裹著保暖的衣物從餐廳走出來,卻對路旁伸手乞討的無家可歸者視而不見。」教宗稱之為「冷漠的文化」,等同於這段福音中「門徒們的作為」。門徒的言下之意是:「師傅,請祢遣散群眾吧!讓他們飢腸轆轆地摸黑去田舍,自行打理晚餐,這是他們的問題。我們手頭有食物:五塊餅和兩條魚。」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日常生活中,與天主聖愛、天主憐憫背道而馳的往往是冷漠;也就是說:『我心滿意足,萬事不缺,今生和永生都得到保障,因為我每個主日都參加彌撒,是個好基督徒。但是,我走出餐廳時,對窮人視而不見。』讓我們想想:天主邁出第一步,心生憐憫,慈悲為懷,而我們經常抱持冷漠的態度。讓我們祈求上主治癒人類,並從我們開始醫治:願我的心靈獲得痊癒,擺脫冷漠文化這個疾病。」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