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宣講真福音必受誘惑,也必有上主陪伴

四月二十五日 聖馬爾谷 彌撒

讀經一:聖伯多祿前書 5:5-14

你們青年人,應該服從長老;大家都該穿上謙卑作服裝,彼此侍候,因為『天主拒絕驕傲的人,卻賞賜恩寵給謙遜的人。』為此,你們該屈服在天主大能的手下,這樣在適當的時候:他必舉揚你們;將你們的一切掛慮都託給他,因為他必關照你們。你們要節制,要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應以堅固的信德抵抗他,也該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都遭受同樣的苦痛。那賜萬恩的天主,即在基督內召叫你們進入他永遠光榮的天主,在你們受少許苦痛之後,必要親自使你們更為成全、堅定、強健、穩固。願光榮與權能歸於他,至於無窮之世。亞孟。
我藉忠信的弟兄息耳瓦諾,給你們寫了這封我認為簡短的書信,為勸勉你們,並為證明這實在是天主的恩寵;在這恩寵上你們應該站穩。與你們一同被選的巴比倫教會問候你們;我兒馬爾谷也問候你們。你們要以愛的親吻,彼此問候。願平安與在基督內的你們眾人同在。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6:15-20

那時候,耶穌顯現給宗徒,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信的人必有這些奇蹟隨著他們:因我的名驅逐魔鬼,說新語言,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愈。」主耶穌給他們說了這些話以後,就被接升天,坐在天主的右邊。他們出去,到處宣講,主與他們合作,並以奇蹟相隨,證實所傳的道理。

2017年4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基督徒必須走出去宣講福音,始終在行走中宣講,不為尋求生活保障而停滯不前。九人樞機咨議會成員當天也參加了彌撒。

4月25日是亞歷山大教會創始人聖史馬爾谷瞻禮,教宗即將前往埃及探訪這個教會。因此,教宗特別為這意向奉獻彌撒,說道:「我為我的弟兄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Tawadros II)奉獻這台彌撒,向上主祈求恩寵,願祂以豐沛的聖神降福我們兩個教會。」

當天的彌撒選讀《馬爾谷福音》:耶穌派遣門徒們到普天下去宣講福音,向眾人宣講好消息。

教宗指出:「我們常要在行走中宣講,不能坐著等待,始終要在行走中宣講。我們必須走出去,前往還不認識耶穌的地方,耶穌被迫害的地方,耶穌被醜化的地方,去宣講真正的福音。在這條走出去的道路上,宣講者的生命面臨著危險,他沒有生活的保障。如果一個宣講者尋求生活的保障,他就不是真正的福音宣講者。我們必須在行走中宣講福音和耶穌基督,無論是身體上的行走、精神上的行走,還是苦難中的行走。我們想到許多病人在宣講福音,他們為教會、為基督徒奉獻他們的痛苦。他們總能走出自我。」

教宗問道:「這是怎樣的一種宣講呢?馬爾谷的信仰導師聖伯多祿在闡述這種風格時清楚指出:我們必須以謙卑宣講福音,因為天主子受盡屈辱,自謙自抑。天主的風格就是如此。福音的宣講不是一種狂歡,一種慶祝。」

教宗告誡道:「我們也不能憑藉人的權勢,以攀附的態度宣講福音。相反地,『大家都該穿上謙卑作服裝,彼此侍候,因為‘天主拒絕驕傲的人,卻賞賜恩寵給謙遜的人』(伯前五5)。

「這謙卑為何是必要的呢?」

教宗解釋說:「因為我們所宣講的正是屈辱、光榮,但這是透過屈辱而獲得的光榮。宣講福音常會面臨誘惑,權力的誘惑,傲慢的誘惑,世俗的誘惑。這些誘惑促使我們在『背誦』摻了水的福音、沒有力度的福音、忽略基督被釘十字架並復活的福音。因此,伯多祿說:『你們要醒寤,醒寤,再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你們應以堅固的信德抵抗它,也該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都遭受同樣的苦痛』(參閱:伯前8-9)。」

宣講真實的福音必會遇到誘惑。

教宗指出:「如果我們宣講福音卻從未受到誘惑,這意味著魔鬼對此絲毫不擔心,因為我們正在宣講無用的東西。」

最後,教宗勉勵道l「當我們遭遇苦難時,上主將扶助我們,賜予我們力量,因為這是耶穌派遣門徒時所許諾的。上主將堅固我們,賜予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如果我們忠實地宣講福音,如果我們走出自我,宣講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祂的絆腳石和瘋狂,如果我們以真正的謙卑宣講,上主必會幫助我們。願上主賜予我們這恩寵,叫我們所有領受洗禮的人謙卑地走上福傳的道路,懷著對祂本身的信賴宣講真正的福音:『聖言成了血肉』。天主聖言以血肉來到世上。這是一種瘋狂,一個絆腳石;但我們在宣講時要知道上主陪伴我們左右,幫助我們,肯定我們的工作。」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聖神使我們自由,我們不可妥協和僵硬

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4: 23-31

伯多祿和若望被釋放之後﹐來到自己的人那裏﹐報告了大司祭和長老向他們所說的一切﹔大家一聽﹐都同心合意地高聲向天主說﹕「上主﹗『是你創造了天地海洋﹐和其中的一切。』你曾以聖神藉我們的祖先﹑你的僕人達味的口說過﹕『異民為何叛亂﹖萬民為何策劃妄事﹖世上的君王起來﹐首領聚集在一起﹐反對上主和他的受傅者。』實在﹐黑落德和般雀比拉多與異民和以色列人聚集在這座城內﹐反對你的聖僕人耶穌﹐反對你的受傅者﹐實行了你的手和計劃所預定要成就的事。現今﹐上主﹗請注意他們的恐嚇﹐賜你的僕人以絕大的膽量﹐宣講你的真道﹐同時伸出你的手﹐藉你的聖僕人耶穌的名字治病﹐顯徵兆﹐行奇跡。」他們祈禱後﹐他們聚集的地方震動起來﹐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大膽地宣講天主的真道。

福音:聖若望福音 3:1-8

有一個法利塞黨人,名叫尼苛德摩,是個猶太人的首領。有一夜,他來到耶穌前,向他說:「辣彼,我們知道你是由天主而來的師傅,因為天主若不同他在一起,誰也不能行你所行的這些神蹟。」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尼苛德摩說:「人已年老,怎樣能重生呢?難道他還能再入母腹而重生嗎?」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你不要驚奇,因我給你說了:你們應該由上而生。風隨意向那裏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那裏來,往那裏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

2017年4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的信德是具體的,聖神賜予我們自由,使我們在宣講福音時不妥協、不僵硬。九人樞機咨議會的成員當天也參加了彌撒,他們從4月24日至26日在梵蒂岡與教宗方濟各舉行會議。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講述了伯多祿和若望治好胎生瘸子後所作的見證;福音則論及耶穌與尼苛德摩的談話。

教宗指出:「耶穌以愛護和耐心向尼苛德摩解釋為何人需要由上而生,由聖神而生,改變思維方式。為能更好地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回到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在讀經中,伯多祿和若望治癒了胎生瘸子,經師們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把這事隱藏起來,因為這事是公開的。在受審判時,伯多祿和若望回答乾脆利索。當他們被禁止施教時,伯多祿答道:『不!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我們還要繼續說。』這是一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信德。法學士們想要展開談判,好能達到妥協;伯多祿和若望卻具有勇氣和聖神的坦率,勇於公開宣講真理,毫不妥協。這就是關鍵所在,這就是具體的信德。」

教宗說:「有時候,我們忘記了我們的信德是具體的,聖言成了血肉,而不是某個想法。當我們誦念《信經》時,我們說的都是具體的事:『我信全能的天主父,祂創造了天地萬物;我信耶穌基督,祂出生了,曾死了……』。這都是具體的事。我們沒有說:『我相信我應該做這個,應該做那個,為了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我們相信的都是具體的事。具體的信德促使我們坦率,作見證直至殉道,決不接受信仰的妥協或使之理想化。」

「對經師們而言,聖言沒有成了血肉,而是成了法律,認為人應該這樣做事,到此為止,絲毫不能僭越;人應該做這事,而不是那事。如此一來,他們被囚禁於理性主義的思想中,但這種思想並不止於他們,不是嗎?在教會歷史中,譴責理性主義的教會本身也多次陷入『可以或不可以』、『直到這裡或那裡』的神學,忘記了聖神的力量和自由,忘記了由聖神的重生賜給人自由和坦率,從而宣講耶穌基督就是上主。」

最後,教宗引用福音中的話勉勵道:「『風隨意吹向哪裡,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若3:8)我們要傾聽聖神的聲音,跟隨聖神的風,跟隨聖神的聲音,即使我們不知道祂將往哪裡去,因為我們選擇了具體的信德,聖神的重生。願上主賜予我們每個人復活的聖神,走上聖神的道路,不妥協、不僵硬,自由地宣講耶穌基督:祂來到世界,降生成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方濟各主持2017年復活主日彌撒

2017年4月16日上午10時,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復活主日彌撒,參加者人數多達6萬名信友參與了這件盛事。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再三高呼:「耶穌復活了!」他強調:「穌的復活是棄而不用的石塊最終成了我們生命基石的奧秘」。

教宗指出:「面對諸多災禍、疾病、戰爭等不幸,人們質疑:『上主在哪裡?』教會則不斷宣報:『耶穌復活了!』耶穌的復活既非幻想,也不是花團錦簇的宴會,而是一項奧秘:這是『棄而不用的石塊最終成了我們生命基石的奧秘』。

教宗解釋道:「在丟棄文化盛行的當今世界內,沒用的東西就會被丟掉;基督這個石塊雖然被丟棄,但祂是生命之泉。我們也是地上的小石頭,在這滿是痛苦悲劇的土地上,我們因著對復活主基督的信德,而在許多災難中保有意識,高瞻遠矚的意識。我們因此說出:『看,並沒有高牆,卻有遠景,有生命,有喜樂,也有夾雜矛盾心情的十字架。』」

「你要向前展望,切莫自我封閉。小石頭啊!你的生活富有意義,因為你是一顆依偎著大石塊的小石頭,那是罪惡曾丟棄的石塊。面對眾多悲劇,教會對我們說什麼呢?這很簡單,只說:被丟棄的石塊並沒有真的被丟掉。小石頭如果相信並緊緊依偎那石塊,就不會被丟掉,反而能保有意識。教會懷著這意識,發自肺腑地再三高呼:『基督復活了!』」

最後,教宗邀請每個人反省日常的困難、疾病、戰爭和人類悲劇,以謙卑的語氣對天主和我們自己說:「我不知道這件事是怎樣發生的,但我確信基督復活了!對此我投注了生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主持聖油彌撒:福傳應充滿喜樂

2017年4月13日聖週四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祝聖聖油彌撒(Chrism Mass),準備踏入逾越節三日慶典。羅馬教區的司鐸們圍繞著教宗,重發他們的司鐸誓願。教宗勉勵他們將福音的喜樂傳給世人,意識到福傳既不可是傲慢的,也不可是嚴苛的,因為真理已降生成人,成了柔情。

教宗向司鐸們提出諸多建言。他首先論及彌撒講道說:「司鐸在講道時要儘量言簡意賅,運用那觸動他子民心靈的喜樂,引用上主在他祈禱時感動他的天主聖言。如同每一個傳教的使徒那樣,司鐸以他全部的生命使宣講充滿喜樂。」

教宗表明:「最能令我們喜樂和傳達喜樂的正是那些最微小的細節。藉著這些微小細節,人們可感受到司鐸樂於幫忙,也敢佔用他的時間。福音在被宣講的行動中成了喜樂又慈悲的真理。但願沒有人會試圖將福音的這三大恩寵切割開來,它們分別是:福音沒得討價還價的真理;無條件施予所有罪人的慈悲;以及具有包容性的內在喜樂。」

「喜訊的真理絕不能只是抽象的真理;這種真理無法在人們的生活中圓滿實踐出來,因為書裡印的字句令他們覺得更為舒坦。喜訊的慈悲絕不能成為假憐憫,讓罪人陷於他的不幸,因為沒有人伸手扶他站起來,陪伴他推進他的使命。宣講絕不能是悲傷或是中性的,因為它是全然個人喜樂的表現:『喜訊是天父的喜樂,祂不願意失去祂的任何一名子女』(《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37號)。」

教宗接著提出新皮囊的三個圖像,解釋該如何妥善保存喜訊,以免它變酸。第一個圖像是加納婚宴上的石缸,它充分反映聖母瑪利亞這個完美的皮囊。

教宗對司鐸們說:「親愛的各位,缺少聖母瑪利亞,我們便無法在我們的司鐸生活中向前邁進!『她是天父卑微的婢女,喜樂歡躍地讚頌天主』(《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86號);她是樂於助人的聖母,她無玷的腹中剛懷了生命的聖言,便立即動身往見表姐依撒伯爾,服侍她。聖母富有感染力的圓滿,幫助我們克勝恐懼的誘惑:那誘惑使人不敢將自己裝滿,害怕再多裝一點,不是嗎?那膽怯讓人不敢走出去向他人傳揚喜樂。」

第二個圖像是撒瑪黎雅婦人用來給耶穌解渴的水罐。它是愛的「具體表現」,最佳代表人物是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

教宗說:「她從具體事物出發,以她的笑容、她親手觸摸創傷的態度,把喜訊帶給了所有人。她親手觸摸創傷的態度就是司鐸對病人、對絕望者的撫慰。司鐸是柔情的人,具體而柔情。」

喜訊的第三個圖像是上主被刺傷的聖心的巨大皮囊。

教宗指出:「我們必須從祂身上學到,我們向赤貧者傳報大喜樂時,若不秉持尊重、謙遜,乃至於受辱的態度,就無法成功。福傳不可傲慢,它必須是具體、柔情且謙虛的:這樣福傳才會充滿喜樂。福傳不可傲慢,真理的正直絕不能嚴苛,因為真理取得肉軀,成了柔情,成了嬰孩,祂成了人,並在十字架上成了罪。」

教宗在這台彌撒中祝聖了候洗聖油、病人聖油和聖化聖油,以供未來一年施行聖事使用。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我們停下來,在我們的歷史中發現天主的愛

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四 彌

讀經一:創世紀 17:3-9

亞巴郎俯伏在地;天主對他說:「看,是我與你立約:你要成為萬民之父;以後,你不再叫做亞巴郎,要叫做亞巴辣罕,因為我已立定你為萬民之父,使你極其繁衍,成為一大民族,君王要由你而出。我要在我與你和你歷代後裔之間,訂立我的約,當作永久的約,就是我要做你和你後裔的天主。我必將你現今僑居之地,即客納罕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做永久的產業;我要作他們的天主。」天主又對亞巴郎說:「你和你的後裔,世世代代應遵守我的約。」

福音:若望福音 8:51-59

那時候,耶穌對猶太人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誰如果遵行我的話,永遠見不到死亡。」猶太人向他說:「現在我們知道:你附有魔鬼;亞巴郎和先知都死了;你卻說:誰如果遵行我的話,永遠嘗不到死味。難道你比我們的父親亞巴郎還大嗎?他死了,先知們也死了。你把你自己當作什麼人呢?」耶穌答覆說:「我如果光榮我自己,我的光榮算不了什麼;那光榮我的,是我的父,就是你們所稱的「我們的天主」。你們不認識他,我卻認識他;我若說我不認識他,我便像你們一樣是個撒謊者;但是,我認識他,也遵守他的話。你們的父親亞巴郎曾歡欣喜樂地企望看到我的日子,他看見了,極其高興。」猶太人就對他說:「你還沒有五十歲,就見過亞巴郎嗎?」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在亞巴郎出現以前,我就有。」他們就拿起石頭來要向他投去,耶穌卻隱沒了,從聖殿出去了。

2017年4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天主始終信守祂與亞巴郎所立的盟約,信守祂在自己的愛子耶穌內所許諾的救恩。教宗鼓勵信眾今天花10分鐘的時間,靜下來想想自己的歷史,就會發現天主的美好。

當天第一篇彌撒讀經取自《創世紀》,記述天主與亞巴郎立約。在福音中,耶穌和法利塞人都稱亞巴郎為「父親」,因為這個子民,即今天的教會是由他而生的。天主召叫亞巴郎離開故鄉到另一個地方去繼承產業,他立即信賴、服從了天主。

亞巴郎是一位有信德和望德的人。他相信天主對他的承諾,在百歲時會有一個兒子,雖然他的妻子不能生育。他在絕望中仍堅持希望相信了。

教宗說:「若有人想描寫亞巴郎的一生,可以說:『這是一位做夢的人』。他夢想過一些事,但那是希望的夢想,並不是瘋子的幻想。」

教宗解釋道:「亞巴郎得子後,孩子長成少年時天主卻試探了亞巴郎,吩咐他把自己的獨生子獻為全燔祭。亞巴郎服從了天主,在希望中前行。這就是我們的父親亞巴郎,他總是向前行。耶穌說,亞巴郎企望看見祂的日子,看見了,便極其高興。是的,他在許諾中看到了盟約圓滿實現的喜樂,看到天主沒有欺騙他的喜樂。天主始終信守祂的盟約。」

「天主與亞巴郎立約,要亞巴郎一直遵守盟約;而天主呢?祂許諾要使亞巴郎成為萬民之父。上主對他說:『你不再叫做亞巴郎,要叫做亞巴辣罕,因為我已立定你為萬民之父。』《創世紀》中還記載了天主與亞巴郎的另一段對話,天主向亞巴郎起誓,要使他的後裔繁多,如天上的星辰,如海邊的沙粒。今天我們可以說:『我就是其中的一顆星星,其中的一粒沙子』。」

「亞巴郎和我們之間還有另一段歷史,在天之父和耶穌的歷史。這是偉大的訊息。今天,教會邀請我們停下來,注視我們的根源,那使我們成為子民,如滿天星辰、海邊沙粒般的我們的父親。」

教宗說:「縱觀歷史,我不是孤單一人,我是一個子民。我們一起同行。教會是一個子民,是一個天主夢想的子民,一個擁有一位服從的父親的子民。我們也有一位為了我們、為了使我們成為子民而奉獻自己的生命的弟兄。因此,我們便可以注視天父,感謝祂; 注視耶穌,感謝祂;更注視亞巴郎和我們,我們是這段旅程的一部分。」

教宗邀請信眾今天度一個回憶的日子,闡明在這偉大的歷史中,在天主和耶穌內,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小的歷史。

「今天,我邀請你們拿出5分鐘、10分鐘的時間,坐下來,沒有廣播,沒有電視;坐下來,想想自己的歷史,想想所有的祝福和禍事,所有的恩寵和罪過。看看那位天主的忠誠,祂始終信守自己的盟約,始終信守自己對亞巴郎許下的諾言,信守祂在自己的愛子耶穌内許諾的救恩。我肯定,如果我們今天在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這樣做,便會發現天主的愛的美好、慈悲的美好,以及希望的美好。我敢肯定,我們大家都將充滿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十字架不僅是歸屬的象徵,更是天主之愛的標記

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戶籍紀 21:4-9

以色列人由曷爾山沿紅海的路起程出發,繞過厄東地;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抱怨天主和梅瑟說:「你們為什麼領我們由埃及上來死在曠野?這裏沒有糧食,又沒有水,我們對這輕淡的食物已感厭惡。」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人民於是來到梅瑟前說:「我們犯了罪,抱怨了上主和你;請你轉求上主,給我們趕走這些蛇。」梅瑟遂為人民轉求。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咬的,一瞻仰它,必得生存。」梅瑟遂做了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那被蛇咬了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

福音:聖若望福音 8:21-30

那時,耶穌向法利塞人說:「我去了,你們要尋找我,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猶太人便說:「他說: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莫非他要自殺嗎?」耶穌向他們說:「你們是出於下,我卻是出於上;你們是出於這個世界,我卻不是出於這個世界。因此,我對你們說過:你們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的確,你們若不相信我就是那一位,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於是,他們問耶穌說:「你到底是誰?」耶穌回答他們說:「難道從起初我沒有對你們講論過嗎?對你們我有許多事要說,要譴責;但是派遣我來者是真實的;我由他聽來的,我就講給世界聽。」他們不明白他是在給他們講論父。耶穌遂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作什麼;我所講論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訓我的。派遣我來者與我在一起,他沒有留下我獨自一個,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當耶穌講論這些話時,許多人便信了他。

2017年4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勸勉:我們配戴十字架時,切莫單純視之為歸屬的象徵,一種特色,更要注視十字苦架上的耶穌,明認祂是為救我們而成了罪的這位天主。

當天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記載耶穌連續三次對法利塞人說:「你們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若8:21-24),因為他們的心靈封閉,不明白耶穌是主的奧秘。教宗表明:「死於自己的罪惡是件醜事。」

耶穌隨後對法利塞人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做什麼」(若8:28)。耶穌所指的是梅瑟與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的事跡。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以色列子民受不了旅途的艱辛,遂「遠離上主,說梅瑟和上主的壞話」,上主於是打發火蛇來咬死他們。梅瑟向上主求情後,上主就叫梅瑟做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被咬的人一瞻仰這條銅蛇就會痊癒(戶21:4-9)。

教宗解釋道:「蛇是魔鬼的象徵、謊言之父、罪惡之父、那誘使人類犯罪者。耶穌則明示:『當我被高舉時,眾人都將歸向我。』這是十字架的奧秘。」

教宗指出:「銅蛇曾經治癒人,但它是兩件事的標記:它是蛇造成的罪惡、蛇的誘惑及狡猾的標記;它也是主基督十字架的標記,是個預言。」

「誠如聖保祿所言,耶穌成了罪,親自背起人類的一切汙穢,祂被高舉,好使所有因罪而受傷的人得以瞻仰祂。任何人若不承認那被高舉的耶穌擁有天主為治癒我們而成了罪的力量」,他必將死於自己的罪惡。」

教宗說:「救恩唯獨來自十字架,來自天主降生成人的這尊十字苦架。各種思想都不具備救恩,善意和渴望成為善人的念頭也不具備救恩。不!唯一的救恩在於十字苦架上的基督,因為只有祂能承擔所有罪惡的毒,在那裡治癒了我們,一如銅蛇的效益。然而,十字架對我們而言是什麼呢?沒錯,它是基督徒的標記,基督徒的象徵。我們雖然劃十字聖號,卻往往心不在焉,時常草草了事。我們為什麼缺乏對十字架的這份信德呢?」

「有時候,對某些人來說,十字架是歸屬的特色:『是的,我配戴十字架是為了讓人看到我是基督徒。』這固然好,但十字架不僅是個特色,如同球隊的特色那樣,它更是成了罪的那位的記憶。」

教宗表示:「天主告訴梅瑟:『凡是瞻仰這條蛇的人必將痊癒。』耶穌對祂的敵人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誰若不如此懷著信德瞻仰十字架,就會死於自己的罪惡,無法領受那救恩。」

最後,教宗總結道:「教會今天建議我們與十字架的這項奧秘對話,與為了愛我而成了罪的這位天主對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祂是為了愛我。』我們可以思索:我是如何配戴十字架的?把它當作一份回憶嗎?當我劃十字聖號時,我是否意識到我的舉止?我是如何配戴十字架的?純粹把它當作歸屬於一個宗教團體的象徵?我是如何配戴十字架的?把它當作裝飾品?當作一個鑲滿寶石黃金的首飾?我是否學會將十字架背在肩上,忍受疼痛?讓我們每個人今天都瞻仰十字苦架上的耶穌,瞻仰這位成了罪的天主,以免我們死於自己的罪惡;讓我們各自回答我向你們提出的這些問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耶穌以慈悲和寬恕對待罪人,使法律成全

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達尼爾先知 13:1-9,15-17,19-30,33-62

從前有一個人住在巴比倫,名叫約雅金,他娶了一個妻子名叫蘇撒納,是希耳克雅的女兒;這女子非常美麗,而且敬畏上主,原來她的父母都是義人,常按照梅瑟的法律教育了自己的女兒。約雅金是個很富有的人;靠近他的住宅有一個果園;由於他比眾人更有聲望,猶太人經常到他那裏集會。

那一年,有兩個長老由人民選為民長,上主曾論及這類人說:「邪惡充塞巴比倫,是由於只在表面上治理人民的長老和民長。」這兩個人經常到約雅金的家裏來;凡有訴訟的,都到這裏來見他們。中午時,人民離去以後,蘇撒納常走進她丈夫的果園裏散步。那兩個長老每天見她進去散步,遂對她起了邪念。他們昧著良心,轉眼不看上天,全不思念正義的裁判。他們在等待一個適當的機會。有一天蘇撒納像往日一樣,只帶著兩個婢女進了果園,由於天熱,她想在園中沐浴。那時園中除了這兩個藏著窺看她的長老外,沒有別人。蘇撒納對婢女說:「將油和香皂給我拿來,關上園門,我要沐浴。」

婢女們一走出去,這兩個長老便起來,跑到她面前,對她說:「看,園門關了,沒有人能看見我們,我們早就愛上了你,你要答應我們,與我們交合吧!不然,我們就要作證控告你,說有一個青年人同你在一起,所以你才打發婢女們離開你。」蘇撒納嘆息說:「我真是左右為難!因為我若作了這事,我是必死無疑;我若不作這事,我也難逃你們的手。我不如不作,寧可落在你們手裏,也不願在上主面前犯罪。」蘇撒納遂高聲喊叫,這兩個長老為對付她也喊叫起來,其中一個跑去開了園門。家人一聽見園中的喊聲,就急忙從側門跑進來,要看看她遭遇了什麼事。但是當長老們說出這段話以後,僕人們都感覺羞慚,因為從來沒有人說蘇撒納有過這樣的事。

第二天,人民聚集到她丈夫約雅金那裏的時候,那兩個長老也來了,滿懷惡意,一心要將蘇撒納置於死地。他們在人民面前說:「派人將希耳克雅的女兒,約雅金的妻子,蘇撒納帶上來!」差人便去了。蘇撒納同她的父母,她的孩子和她所有的親戚都來了。她的親友和看見她的人都在哭泣。那兩個長老遂在人民中站起來,把手按在蘇撒納的頭上。她哭著仰視上天,衷心依賴上主。兩個長老說:「當時只有我們兩人在園中散步,她同兩個婢女進來,隨即關了園門,並辭退了兩個婢女。一個預先藏在園中的青年人,走到她面前,與她睡在一起。我們在園中的角落裏看見這種醜事,便跑到他們那裏。我們雖然看見他們二人在一起,但我們卻不能捉住那個青年,因為他比我們有力,他便開門逃走了。我們捉住這女人以後,問她那個青年是誰,她卻不肯告訴我們:對於這些事,我們是見證。」會眾相信了他們,因為他們是人民的長老和民長,於是便定了蘇撒納的死罪。

蘇撒納遂大聲呼號說:「永生的天主!你洞察隱祕的事,凡事在發生以前,你已知道了;你知道他們對我所作的是假見證;看,現在我要死了,然而我並沒有作過,他們惡意對我所捏造的事。」上主俯聽了她的呼聲;當她被押赴刑場的時候,天主感動了一個青年人的聖善心靈,這青年名叫達尼爾,他便高聲呼喊說:「對於流這女人的血,我是沒有罪的!」民眾轉過身來問他說:「你說這話有什麼意思呢?」達尼爾立在民眾中間說:「以色列子民!你們怎麼這樣糊塗?未經審問,不查實情,就定一個以色列女子的罪案嗎?你們再回審判廳!因為他們二人作了假見證,誣陷了她。」於是民眾急忙回去,眾長老對達尼爾說:「請你來,坐在我們中間,明白地告訴我們,因為天主把長老的智慧賜給了你。」達尼爾對他們說:「將這兩個長老隔離開,讓我來審問他們。」把他們二人隔開以後,達尼爾叫過其中的一個來,對他說:「你這個一生作惡的老妖,你以前犯的罪,現在已臨到你身上了!你宣佈不義的裁判,判定無辜者有罪,釋放有罪的人,雖然上主曾說:不可殺害無辜和正義的人。如果你真看見了她,現在你告訴我:你看見他們在一起是在什麼樹下?」他回答說:「是在乳香樹下。」達尼爾說:「夠了!你在說謊,應砍你的頭,因為天主的天使已奉天主的命,要把你斬為兩段。」達尼爾叫他退下,命將另一個帶上來,對他說:「客納罕的苗裔而非猶大的苗裔啊!美色迷惑了你,淫欲顛倒了你的心。你們一向這樣對待了以色列的女子們,她們由於害怕而與你們交往,但是這個猶大女子,卻不能忍受你們的邪惡!現在你告訴我:你發現他們在一起,是在什麼樹下?」他回答說:「是在樟樹下。」達尼爾對他說:「的確,你也一樣在說謊話,也必要砍下你的頭!天主的天使手中已拿了利劍在等待著,要將你斬為兩段,消滅你們。」全會眾遂大聲吶喊,讚美天主,因為他拯救了那些仰望他的人。

眾人都起來攻擊那兩個長老,因為達尼爾按照他們工人的口供,證實了他們作假見證;他們怎樣惡意對待了自己的近人,民眾也怎樣對待了他們。於是眾人按照梅瑟的法律將他們處死;這樣,那一天救了無辜者的血。

福音:聖若望福音 8:1-11

那時候,耶穌上了橄欖山。清晨他又來到聖殿,眾百姓都到他跟前來,他便坐下教訓他們。那時,經師和法利塞人帶來一個犯姦婬時被捉住的婦人,叫她站在中間,便向耶穌說:「師傅!這婦人是正在犯姦淫時被捉住的,在法律上,梅瑟命我們該用石頭砸死這樣的婦人;可是,你說什麼呢?」他們說這話,是要試探耶穌,好能控告他;耶穌卻彎下身去,用指頭在地上劃字。因為他們不斷地追問,他便直起身來,向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他又彎下身去,在地上寫字。他們一聽這話,就從年老的開始到年幼的,一個一個地都溜走了,只留下耶穌一人和站在那裏的婦人。耶穌遂直起身來向她說:「婦人!他們在那裏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沒有人。」耶穌向她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2017年4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慈悲待人,使法律成全。我們不要在心裡判斷他人,而要給予寬恕。

在罪惡和腐敗面前,唯有耶穌使法律成全。當天選讀的《若望福音》記述了耶穌憐憫罪婦的事跡。耶穌對控告罪婦的群眾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就先向她投石吧!」當天選自《達尼爾先知書》的第一篇讀經也談及同樣的主題,記述了兩名長老偽造通姦罪名誣陷蘇撒納的事跡。

教宗解釋說:「蘇撒納被迫在忠於天主及法律和保全性命之前做選擇。她最終選擇忠於丈夫,即使她可能在其它方面有罪,因為我們都是罪人,唯一沒有罪的女性是聖母。在這兩個事跡中,我們看到了無辜、罪惡、腐敗和法律,因為這兩個事件中的審判者都是腐敗的人。」

教宗說:「世上總有腐敗的審判者。今天世界各地都有這樣的人。一個人為何會腐敗呢?犯罪是一回事:『我犯罪,跌倒,對天主不忠,但之後我要努力不再犯罪,處理好與天主的關係,至少知道我們的關係不好』。腐敗則是另一回事,那是罪惡不斷地進入你的良知,最終窒息你的良知。」

「在蘇撒納事跡中,兩名長老因色欲而腐敗,威脅她說將以假見證控告她。這不是《聖經》中出現的第一個假見證的例子,耶穌正是因假見證而被判處死刑。至於那個真實的通姦案,我們看到控告罪婦的審判者們頭腦發熱,推行一種僵硬到完全不讓聖神行動的法律。這是法律主義的腐敗,與恩寵作對。這些虛偽的審判者們內心墮落,作出不義的判決,欺壓無辜並為惡人開脫。」

「面對這些虛偽的審判者,耶穌的回答簡明扼要,只有幾句:『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就先向她投石吧!』然後,耶穌對罪婦說:『我也不定妳的罪。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這就是法律的成全,不同於經師和法律塞人的法律;他們思想腐敗,制定許多法律條款,不給慈悲留有餘地。耶穌使法律成全,祂慈悲待人。」

最後,教宗邀請信眾如此反省:「我們心中是否也在判斷他人?我們是否腐敗呢?若還沒有腐敗,那就不要腐敗,就此止步。讓我們注視耶穌,祂總是以慈悲勉勵說:我也不定妳的罪。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若我們遠離天主的愛,祂會為我們哭泣

四旬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

讀經一:出谷紀 32:7-14

上主訓示梅瑟說:「你下去!因為你從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敗壞了。他們很快就離開了我給他們指示的道路,為自己鑄了一個牛犢,朝拜它,向它祭獻並且說:以色列,這就是領你出埃及的天主。」上主又向梅瑟說:「我看這百姓,真是一個執拗的百姓!你且由我向他們發怒,消滅他們;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梅瑟求上主他的天主息怒說:「上主,你為什麼要向你用大力,用強硬的手臂,由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發怒呢?為什麼要叫埃及人說:他是惡意領他們出來,要在山中殺死他們,由地面上絕滅他們呢?求你息怒,撤銷要加於你百姓的災禍。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向他們起誓說:我要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繁星那樣多;我所許的那整個地方,必賜給你們的後裔,叫他們永遠佔有。」上主遂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

福音:聖若望福音 5:31-47

那時,耶穌對猶太人說:「如果我為我自己作證,我的證據不足憑信;但另有一位為我作證,我知道他為我作的證足以憑信。你們曾派人到若翰那裏去,他就為真理作過證。其實我並不需要人的證據,我提及這事,只是為叫你們得救。若翰好比是一盞點著而發亮的燈,你們只一時高興享受他的光明。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證據,即父所托付我要我完成的工程,就是我所行的這些工程,為我作證;證明是父派遣了我。派遣我來的父,親自為我作證;你們從未聽見過他的聲音,也從未看見過他的儀容,並且你們也沒有把他的話存留在心中,因為你們不相信他所派遣的那位。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有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但你們不願意到我這裏來,為獲得生命。「我不求人的光榮;而且我認得你們,知道在你們內沒有天主的愛情。我因我父的名而來,你們卻不接納我;如果有人因自己的名而來,你們反而接納他。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唯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不要想我要在父面前控告你們;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們相信梅瑟,必會相信我,因為他是指著我而寫的。如果你們不相信他所寫的,怎麼會相信我的話呢?」

2017年3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勉勵道:我們不要跟隨虛幻和虛假的偶像,只有天主如同父親那樣愛我們,始終等待我們。即使在今天,我們也該捫心自問,我們是否遠離上主,而去追逐偶像和世俗。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出谷紀》,記述梅瑟懇求天主息怒。教宗以這段聖經反省天主的夢想和失望。他說:「以色列子民是天主的夢。祂對他們存有夢想,因為祂愛他們。可是,以民辜負了天主的夢想,所以天主開始感到失望,並叫梅瑟從領受十誡的山上下去。以色列子民連等待天主40天的耐心都沒有。他們鑄造了一個金牛,一個供玩樂的神。他們忘記了拯救他們的天主。」

教宗說:「巴路克先知用了這樣一句話來描寫這個子民:『你們忘了生養你們的永生的天主』。我們忘了創造我們、使我們成長,在生命中陪伴我們的天主:這是天主的失望。在福音中耶穌多次用比喻教訓人,祂曾提到園戶的比喻,葡萄園家主感到受挫,因為園戶想霸占他的產業。人的內心總是有這種不安,不滿足於天主,不滿足於忠貞的愛!人心始終傾向於不忠,這是人的誘惑。」

「天主藉著一位先知斥責以色列子民沒有恒心,不懂得等待,他們敗壞了,遠離了真正的天主,而去尋找別的神。天主對以民的不忠感到失望。我們也是天主的子民,我們非常了解自己的內心,我們每天應繼續前行,以免慢慢地滑向偶像、幻想、世俗和不忠。今天讓我們想想這位失望的上主,我相信這會對我們非常有益:『上主,請告訴我,祢對我感到失望嗎?我肯定,在某些事物上我一定讓祢失望了。』讓我們想想,並提出這個問題。」

教宗也提到耶穌哀哭耶路撒冷,邀請我們捫心自問:「天主是否為我哭泣,天主是否對我感到失望,我是否遠離了上主?我有多少個奴役我的偶像,是我無力從身上除去的呢?天主因而為我哭泣,因為天主心地溫柔,祂有顆父親般的心。」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讓我們默想天主的失望,祂為了愛而創造了我們,但我們卻去尋找愛,安逸的生活,在其它地方娛樂,而不是尋找天主的愛。這使我們遠離了生養我們的天主。這是四旬期的默想,對我們非常有益。讓我們每天都如此做,做個小小的良心省察:『上主,祢對我懷有很多夢想,我知道我遠離了祢,但是請祢告訴我,在哪裡,該如何回頭。』我們將驚訝的發現,上主始終在等待我們,如同蕩子的父親那樣,在兒子離得還遠的時候,就看見了他,因為父親正在等他。」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信賴耶穌就是接受當下的生活,不被怠惰痲痺

四旬期第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厄則克耳先知書 47:1-9,12

那時,天使領我回到聖殿門口,看,有水從聖殿門限下邊湧出,流向東方 ── 因為聖殿正面朝東;水從聖殿的右邊經祭壇的南邊流出。隨後他引我由北門出來,帶我由外面轉到朝東的外門。看,水從右邊湧出。那人手拿繩索向東走去,量了一千肘,遂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踝。他再量了一千肘,再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膝。又量了一千肘,又叫我走過,水深及腰。他又量了一千肘,水已成河,不能走過,因為水已高漲,成了可供游泳的水,不能走過去的河。於是他對我說:「人子,你看見了嗎?」遂引我回到河岸。當我回來時,看,沿河兩岸,樹木很多。於是他對我說:「這水流往東方,下至阿辣巴,而入於海 ── 鹽海中,海水遂變成好水。這河所流過的地方,凡蠕動的生物都得生活,魚也繁多,因為凡這水所到的地方,百物必能生存。沿河兩岸,長有各種果木樹,枝葉總不凋零,果實決不匱乏,且按月結果,因為水是出自聖所;樹上的果實可當作食物,枝葉可當作藥材。」

福音:聖若望福音 5:1-16

那時,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痲痺的,都在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水動後,第一個下去的,無論他患什麼病,必會痊癒。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就向他說:「你願意痊愈嗎?」那病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吧!」那人便立刻痊愈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於是猶太人對那痊愈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不許你拿床。」他回答他們說:「叫我痊愈了的那一位給我說:拿起你的床,行走吧!」他們就問他:「給你說拿起床來,而行走的那人是誰?」那痊愈的人卻不知道他是誰,因為那地方人多,耶穌已躲開了。事後,耶穌在聖殿裏遇見了,他便向他說:「看,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愈的就是耶穌。為此猶太人便開始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作這樣的事。

2017年3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信賴耶穌就是接受當下的生活,喜悅地向前走,不抱怨,不被醜陋的怠惰罪所痲痺。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治癒癱子的事跡。這個人已患病38年,他躺在耶路撒冷一個叫「貝特匝達」的水池旁。水池周圍有五個走廊,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據說,每當天使下來攪動池水時,最先下到水裡的將獲得痊癒。耶穌看見那個癱子就問他:「你願意痊癒嗎?」

「這真好,耶穌常常對我們說:『你願意痊癒嗎?你願意幸福嗎?你願意改善你的生活嗎?你願意充滿聖神嗎?你願意痊癒嗎?』走廊內的其他人,所有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或許會說:『是的,主,我願意!』但這個人很奇怪,他回答耶穌說:『主,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要下去的時候,別人在我之前已經下去了。』他的回答是一種抱怨:『祢看看,主,這多可惡,生活對我太不公平了。其他人都能下去獲得痊癒,可我38年了還是這樣!』」

教宗指出:「這個人猶如《聖詠》第一篇所描述的,是一顆長在溪畔的樹,但它的根系卻十分乾燥,未能抵達水源,無法從水中汲取健康的養分。我們從他的態度和抱怨中可以知道,他也一定常常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他們在我之前先下去了,我是個可憐人,都患病38年了!』這是一種醜陋的罪,怠惰的罪。這個人生病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癱瘓,而是怠惰;怠惰比不冷不熱的心更糟糕、更惡劣。他活著只是因為還有口氣,沒有任何前進的意願,不想在生活中有所作為,喪失了喜樂的記憶。這個人甚至連喜樂這個詞都不認識,因為他喪失了喜樂。這是一種罪,一種醜陋的疾病:『我這樣挺好,我習慣了,但生活對我不公平啊!』我們看得出他內心的憤恨和苦澀。』

耶穌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吧!」癱子便痊癒了。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經師們對他說安息日不許拿床,並問他是誰在安息日治好了他。他們說:「這人違背法律,這人不屬於天主」。

教宗表明:「癱子甚至連謝謝都沒有對耶穌說,也沒有問祂的名字。他以怠惰的態度站起來,活著只因為氧氣不花錢,在生活中總是覺得其他人比他幸福;他感到悲傷,忘記了喜樂。」

教宗解釋道:「怠惰是一種痲痺我們的罪,使我們癱瘓,不讓我們行走。今天上主也在注視我們每個人,我們都有罪,我們都是罪人,但祂注視著我們的這個罪,對我們說:起來吧!」

最後,教宗說:「今天上主對我們每個人說:『起來,接受你當下的生活,無論好與壞,接受它,行走吧!不要害怕,拿起你的床行走吧。』『可是上主,這個不是最新款式。』『但你向前走吧,拿起那或許不好看的床,走吧!這是你的生活、你的喜樂。你願意痊癒嗎?』這是上主今天問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的,主!』『那起來吧!』在彌撒進堂詠中有一句頌詞很美:『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這是免費的、無需花錢的水,你們喜悅地來解渴吧。』如果我們向上主說:『是的,我願意痊癒。是的,主,求祢幫助我,我要站起來』;我們就能懂得什麼是救恩的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若不聆聽天主,就會成為無信仰的天主教徒

四旬期第三周 星期四 彌

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書 7:23-28

上主天主這樣吩咐他的子民說:「你們應聽從我的聲音,那麼我必作你們的天主,你們也必作我的人民;你們應走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道路,好使你們獲得幸福。他們不但不側耳細聽,反倒依照自己的計謀,隨自己邪惡的心生活,頑固不化;不以面向我,卻以背向我。從你們祖先出離埃及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給你們派遣了我所有的僕人先知,而且每天清早給你們派遣,但他們不但不側耳聽從我,反更硬起自己的頸項,比自己的祖先還要乖戾。縱使你將這一切話告訴他們,他們也不會聽從你;任憑你怎樣呼喚,他們也不會答應你。為此你對他們說:這個民族,不聽上主自己天主的聲音,不肯接受教訓;忠實已喪失,已絕於他們口中。」

福音:聖路加福音 11:14-23

那時,耶穌驅逐一個魔鬼—他是使人瘖啞的魔鬼;他出去以後,啞巴便說出話來,群眾都驚訝不止。但是,其中有人說:「他是仗賴魔王貝耳則步驅魔。」另一些人試探耶穌,向他要求一個自天而來的徵兆。耶穌知道了他們的心意,便給他們說:「凡是一國自相紛爭,必成廢墟,一家一家的敗落。如果撒殫自相紛爭,他的國如何能存立呢?因為你們說我仗賴貝耳則步驅魔,如果我仗賴貝耳則步驅魔,你們的子弟們是仗賴誰驅魔呢?為此,他們將是你們的裁判者。如果我是仗賴天主的手指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幾時壯士佩帶武器,看守自己的宅舍,他的財產,必能安全。但是,如果有個比他強壯的來戰勝他,必會把他所依仗的一切器械都奪去,再瓜分他的贓物。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不同我收集的,就是分散。」

2017年3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我們要聆聽天主聖言以避免心硬的危險。當我們遠離天主,對祂的話語充耳不聞時,我們就會成為不忠的天主教徒,甚至成為無信仰的天主教徒。

當天的讀經一取自《耶肋米亞先知書》,教宗以此章節反省聆聽天主聖言的重要性。他說:「當我們不停下來聆聽上主的聲音時,我們就會遠離上主,轉過身去,以背面向祂。我們若不聽從上主的聲音,就會聽從其它的聲音。最終,由於我們堵上耳朵,我們就變成了聾子,聽不到天主的聲音。」

「我們所有人,若今天停下來一會兒,注視我們的內心,我們就會看到有多少次我們把耳朵堵上,有多少次我們成了聾子。當一個民族、一個團體,我們說的還有基督徒團體、一個堂區和一個教區堵上了耳朵,對上主的話語充耳不聞時,就會去尋找其它的聲音,其他的主,最終投奔偶像,世界、世俗和社會提供的偶像。如此一來,也就遠離了生活的天主。」

教宗接著說:「當我們遠離了上主,我們的心就會變硬。我們若不聆聽天主的聲音,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更硬、更自我封閉,以致沒有能力接受任何事物。這不僅是封閉,也是心硬。在那樣的世界、那樣的氛圍中生活,對人不會有任何益處,只會使人每天越來越遠離天主。」

「不聆聽天主的話語和自我封閉的心硬令人喪失忠實,喪失忠實的意識。上主在第一篇讀經中說:‘忠實已喪失’。我們成了不忠實的天主教徒,異教的天主教徒,說的更難聽一點,就是無信仰的天主教徒,因為我們沒有以生活的天主作為愛的依據。不聽從天主的聲音、以背向祂,會使我們的心變硬,把我們引向不忠實的道路。」

教宗問道:「這種不忠實會引發什麽呢?引發混亂,不知道天主在哪裡,天主不在哪裡,把天主跟魔鬼相混淆。」

談到當天的福音時,教宗說:「耶穌行奇跡,為救人做了很多事,人們感到高興、幸福,他們卻說:『祂做這些事是仗賴魔王貝耳則步驅魔』。這是褻瀆。褻瀆是由不聆聽和心硬開始的,它是這段歷程的結語。它帶來混亂,使你忘記忠實,最後褻瀆。」

教宗接著表示:「那個忘了首次與耶穌相遇時的驚喜的民族,有禍了。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問:我有停下來聆聽天主的話語,拿起聖經讓天主跟我說話嗎?我的心變硬了嗎?我有遠離上主嗎?我是否對上主失去了忠實,而與世俗每天為我提供的偶像一起生活呢?我失去了與耶穌第一次相遇的驚喜嗎?今天是聆聽的一天。今天你們要聽從上主的聲音,不要那樣心硬。讓我們祈求這一恩寵:聆聽的恩寵,好使我們的心不變硬。」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