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 真正的信德能顯奇跡 , 不可藉宗教發財

blog_1432926759

5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 真正的信德向他人開放,樂於寬恕,能顯奇跡。求天主幫助我們不陷入自私自利、牟取暴利的信仰情緒當中。

當天的福音透過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聖殿殿院裡的生意人和有信德的人,提出三種「生活模式」。

教宗說:「無花果樹代表了貧瘠,即無效果、無能力給予的生命,一種不結果實、沒有能力做善事的生命。」

「這種生命為自己而活;安定,自私自利,不願有任何麻煩。耶穌咒駡了無花果樹,因為它不結果,因為它沒有付出自己的努力,以結出果實。無花果樹代表那些為了自己能事事安逸而忽視他人,總是只顧自己的人。這些人最終將變得神經質,無一例外!耶穌譴責精神上的貧瘠、精神上的自私。[他們心想:]『我只為自己活著,我過得好就行了,其他人自己看著辦吧!』」

第二種生活模式是「剝削者、聖殿內生意人的生活模式」。

教宗解釋說:「他們甚至利用天主的聖所做買賣:兌換銀兩、兜售祭獻用的牲畜,還成立了保護自身利益的工會。這些事不僅被容忍,還得到了聖殿司祭的許可。這些人把宗教當作了一筆生意。」

教宗表示:「聖經記載了司祭的兒子們強迫人奉獻的惡行。他們賺了很多錢,甚至壓榨窮人。對於這些事,耶穌毫不留情地說:『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之所。你們竟把它作成了賊窩!』(谷12:17)人們去那裡朝聖,請求上主的降福,獻上祭品,卻在那裡遭受了剝削!司祭不教導祈禱,不講授要理……。那裡成了賊窩。拿錢才能進去!司祭們舉行一些空洞的禮儀,毫無虔誠之意。我不知道,或許我們應該想想是否自己在某些地方遇過類似的情況?這是利用天主的東西謀取私利。」

第三種生活模式是「信德的生活」。

一如耶穌所教導的:「你們對天主當有信德!無論誰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裏去!他心裏若不懷疑,反相信他說的必成就,就必給他成就。你們祈禱,不論求什麼,只要你們相信必得,必給你們成就。」(谷12:23-24)

教宗重複福音中的話說:

「我們相信必得的事必會發生。這就是信德的生活。

『神父,我應該為此做些什麼呢?』

『應該祈求上主,求祂幫助你做好事,但你要以信德去做。條件只有一個:當你們祈禱時,若你們有什麼怨人的事,就寬恕吧!』

這是唯一的條件,『好叫你們的在天之父,也寬恕你們的過犯』(谷12:25-26)。

這是第三種生活模式。這是信德,幫助他人的信德,靠近天主的信德。這樣的信德能顯奇跡。」

最後,教宗祈禱說:「今天我們祈求上主,求祂教導我們這種信德的生活,幫助我們每個人、幫助教會,絕不陷入不結果實、牟取暴利的信仰情緒當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秉持世俗精神或嚴格主義的基督徒使人遠離耶穌

blog_1432837986

5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 有些基督徒讓群眾遠離耶穌,因為他們只關心自己與天主的關係,或因為他們是生意人、世俗之流或是秉持嚴格主義的人;而有些基督徒卻真的傾聽那些需要上主的人的呼聲。

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瞎眼的巴爾提買向耶穌喊叫,請求耶穌治癒他,門徒們卻斥責巴爾提買,叫他不要作聲。教宗方濟各評論這段福音章節,列舉三個種類的基督徒:第一種是只關心自己與天主關係的基督徒,第二種是聽到求救的呼聲卻叫求救者不作聲的基督徒,第三種是幫助別人接近耶穌的基督徒。

第一種基督徒只關心自己與天主的關係,那是「封閉、自私」的關係,聽不見別人的呼聲。

教宗解釋說:「這種人今天也聽不見許多需要耶穌的人的呼聲。這是一群冷漠的人:他們聽不見,以為生活僅限於他們的小團體;他們得意揚揚,充耳不聞許多需要救恩、耶穌的援助和教會的人的呼聲。這種人是自私的人,為自己而活。他們無法聽見耶穌的聲音。」

第二種基督徒聽到別人求救的呼聲,卻叫求救者不要作聲,如同門徒們阻止兒童接近耶穌,以免打擾師傅。

教宗表示:「這種人認為師傅是他們的,只屬於他們,而不屬於眾人。這種人讓那些呼喊、需要信仰和救恩的人遠離耶穌。這些人當中有接近耶穌的攤販,他們在聖殿內看似『虔誠』,但耶穌趕走他們,因為他們在天主的家做生意。他們不願意聽見求救的呼聲,而寧可做他們的生意,利用天主的子民,利用教會來做自己的生意。這些生意人讓群眾遠離耶穌。這群人中間有些基督徒不作見證。」

教宗繼續說:「他們是名義上的基督徒、坐在客廳裡的基督徒、參加宴會的基督徒,但他們內心生活不符合基督信仰,而是世俗精神。一個人如果自稱是基督徒卻按照世俗精神生活,他就遠離了那些向耶穌求救的人。此外,也有些秉持嚴格主義的人,耶穌斥責他們把許多重擔放在人民的肩上。」瑪竇福音整個第23章都在描述耶穌對他們的斥責,稱他們是「假善人」,痛斥他們「剝削百姓」。他們不回應求救的呼聲,反而令百姓遠離救恩。

第三種基督徒「幫助別人接近耶穌」。

教宗指出,「這種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一致,他們幫助人接近耶穌,幫助那些呼求救恩、恩寵和為自己的靈魂呼求健康的人」。

最後,教宗勉勵道:「作良心省察將對我們有所助益,能理解我們究竟是讓人遠離耶穌,還是幫助人接近耶穌的基督徒,因為我們聽到了許多人為自己呼求救恩的呼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天國與塵世不可兼得 , 莫為世俗基督徒

blog_1432672380

5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 看到既想跟隨耶穌又想追求世俗的基督徒,真是令人難過。教宗強調基督徒被帶上了一條必須作出徹底抉擇的道路,我們不能做「半途的基督徒」,因為「天國與塵世」無法兼得。

當天的福音記述,伯多祿問耶穌跟隨祂的門徒將得到什麼回報。這個問題是在耶穌告訴富貴少年去變賣一切施捨窮人後提出的。教宗方濟各從這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對話展開他的彌撒講道。

教宗說:「耶穌並未正面回答門徒們的提問,祂不談財富,而是許諾天國的遺產,其中還有迫害和十字架。因此,當基督徒貪戀錢財時,就會立下既想追求天國又想追求塵世的基督徒惡表。耶穌所稱的迫害和十字架正是考驗我們的試金石。這意味著我們要棄絕自己,承受每日的十字架之苦。門徒們有意跟隨耶穌,但這個好買賣的結果是什麼呢?讓我們想想雅各伯和若望的母親為她的兒子向耶穌要求職位時所說的話:『哎呀,讓這個兒子當總理吧,讓那個兒子做財政部長吧……』,她在跟隨耶穌的路上尋求現世的利益。」

教宗繼續說道:「直到聖神降臨後門徒們的心才得到淨化,知曉了一切。」

教宗指出:「不求回報地跟隨耶穌,是對耶穌白白賜予我們愛與救恩的回應。既想跟隨耶穌又想貪圖現世、既要貧窮又要財富的道路,是一種半途而廢、貪求物質利益的基督信仰。這是世俗的精神。」

教宗引用厄里亞先知的話說:「這類基督徒是兩條腿都瘸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了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牢記耶穌所說的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即信從主或居高位的應該做服務者,卑微者。」

教宗說:「從人性角度看,跟隨耶穌不是一筆好買賣,而是一種服務。耶穌就是這樣做的。如果主耶穌讓你有機會成為在先的,你應該表現得如同是在後的,即秉持服務的態度。如果主耶穌讓你有機會擁有財富,你應該扮演奴僕的角色,即為他人服務。有三件事物,三個台階會使我們遠離耶穌:財富、虛榮和自大。它們因此是極其危險的,財富馬上把你帶到虛榮,使你自認為很重要。當你認為自己很重要時,你就會趾高氣揚、迷失方向。」

主耶穌指出的道路就是「空虛自己」的道路,如祂所做的那樣:「你們中為首的當作你們的僕役。」

教宗說:「耶穌為了讓門徒們明白這個道理,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因為他們始終不得要領。教宗也勉勵我們向主耶穌祈求服務的學問,謙卑的學問、做在後的人,為教會內弟兄姐妹服務的學問。」

「看到既想跟隨耶穌又想尋求世俗的基督徒,真是令人難過,無論他是平信徒,還是度奉獻生活者、司鐸或主教。這是令人遠離耶穌的反面見證。」

最後,教宗說:「現在我們繼續彌撒聖祭,想想伯多祿的提問:『我們捨棄了一切,祢會付我們多少錢呢?』再想想耶穌的回答。祂給我們的出價是肖似祂。肖似耶穌將是我們的『薪水』,豐厚的『薪水』!」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不與人分享錢財會導致腐敗

blog_1432586354

5月25日,教宗方濟各彌撒中囑咐說:有錢財的人必須確保錢財為「公眾利益」服務。自私地運用豐厚財產是既「悲傷」又剝奪「希望」的行為,而且是大大小小「各種腐敗」的淵藪。

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一名富貴少年跑來會見耶穌,詢問耶穌獲得永生之道,並向耶穌保證他從小遵守各項誡命,但當耶穌表明他所缺少的一樣是變賣財產、施捨給窮人,然後跟隨祂時,這名富貴少年突然興致全無、態度丕變,他的「喜樂和希望」一掃而空,因為他不願意割捨錢財。

教宗評論這段耳熟能詳的福音章節說:「依戀錢財是各種腐敗的淵藪。首先是個人的腐敗、生意上的腐敗,甚至是交易時不起眼的腐敗,偷斤減兩,政治上的腐敗、教育中的腐敗。為什麼會有腐敗呢?因為那些人依戀自己的權勢和錢財,自以為置身於天堂,他們自我封閉,沒有眼界,缺乏希望,最終必須放棄一切。」

仗恃錢財有其神秘之處。教宗觀察到「錢財有股誘惑力,令我們陷入誘惑,叫我們以為置身於人間樂園」,但那是一個沒有「眼界」的境地,猶如那些建築高牆把自己的住家圍起來的富人那樣。教宗解釋說:「缺乏眼界的生活是沒有活力的生活,毫無希望的生活是悲傷的生活。仗恃錢財令我們既悲傷又沒有活力。我說的是『依戀』而非『妥善管理錢財』,因為錢財是為了公眾利益、為了眾人。倘若天主給某個人賜下錢財,那是因為天主要他為眾人而非自己的利益服務,絕非為了讓他把錢財鎖在自己的心裡,然後因錢財而變得腐敗、悲傷。」

不樂善好施的錢財,「會讓我們自以為很有權勢,如同天主那樣;最後錢財會剝奪我們最美好的事物,即希望」。耶穌在福音中指出運用豐厚財產的正確方法;教宗表示,「真福八端的第一端是『神貧的人是有福的』,意思是放下對錢財的依戀,並為了公眾利益而運用天主賜給他的錢財。這是唯一的方法。鬆開你的手、打開你的心、敞開你的眼界。但如果你的手是緊握的,你的心是封閉的,如同那個常擺設宴席、身穿禮服的人,你就沒有眼界,看不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最終必跟那個人一樣遠離天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讓耶穌注視我們 , 改變我們的心

christ_icon

5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講述當天福音中耶穌與伯多祿的交談,反省耶穌注視伯多祿的三個目光:揀選的目光、寬恕的目光以及使命的目光。教宗勉勵信友們反思:今天,耶穌以怎樣的目光注視我?

當天的《若望福音》敍述復活的耶穌為祂的門徒們準備早餐,吃完早餐後,祂便開始同伯多祿進行一次認真的交談。教宗提到,《若望福音》記載了安德肋去找自己的弟弟西滿,並對他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遂領他到耶穌跟前。耶穌注視著西滿說:「你是若望的兒子西滿,你要叫伯多祿。」這是一種熱情的目光。

教宗說:「這是第一次注視,是揀選的目光,含有聖召。那麽,在這第一次注視中,伯多祿的心境如何?他充滿熱情,這是他與上主同行的第一個時刻。」

接著,教宗轉向聖週四的夜晚,伯多祿三次背棄了耶穌的時刻:「他喪失了一切,失去了他的愛。」當伯多祿與主耶穌的目光相遇時,伯多祿哭了。教宗表示:「《路加福音》記載:『伯多祿悽慘地哭了起來。』那跟隨耶穌的熱情變成了哭泣,因為他犯了罪:他背棄了耶穌。那個目光改變了伯多祿的心,比第一次來得更為強烈。在第一次注視中所改變的是他的名字和聖召。這第二次注視則改變了他的心,是皈依愛的一次轉變。」

教宗指出:「今天福音所敍述的是第三次注視:是使命的目光,也是耶穌要求伯多祿證實他的愛的目光。主耶穌三次要求伯多祿表明他的愛,並要他餵養祂的羊群。當耶穌第三次問伯多祿是否愛祂時,伯多祿便憂愁起來,幾乎要哭。」

「伯多祿憂愁起來,因為耶穌第三次問他『你愛我嗎?』他遂向耶穌說:『主啊!一切祢都知道,你曉得我愛祢。』耶穌回答說:『你餵養我的羊群。』這是第三次注視,是賦予使命的目光。第一次是揀選的目光,使伯多祿熱情地跟隨耶穌;第二次是寬恕的目光,使伯多祿在犯了背棄耶穌這麽嚴重的罪後痛悔;第三次是賦予使命的目光:『你餵養我的羔羊』;『你牧放我的羊群』;『你餵養我的羊群』。」

教宗說:「可是事情並未到此為止。耶穌繼續追問伯多祿說:『你為了愛而做這一切,然後呢?你會被加冕為王嗎?不會的。』耶穌預先告訴伯多祿,他也要在十字架的路上跟隨祂。」

「我們也可以想一想:耶穌以怎樣的目光注視我?耶穌如何注視著我?以召喚的目光?寬恕的目光?還是賦予使命的目光?然而,在耶穌行走過的路上我們眾人都在祂的注視下。祂總是以愛注視著我們,要求我們做一些事,寬恕我們一些事並賦予我們一項使命。現在,耶穌來到祭台上。讓我們每個人一起思索:『上主啊,祢在這裡,在我們當中。請祢注視我,告訴我該做什麽;我該如何痛哭我的過錯,我的罪;我該以何等的勇氣在祢走過的道路上行走。』」

最後,教宗表示,在這一天當中重溫與主耶穌的這次交談並思索「耶穌注視我的目光」,這對我們會有益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祈求合一的恩寵 , 遏止分裂之父的滲透

blog_1432235330

5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 耶穌的「傷痕」是祂為了使教會與祂及天主永遠合而為一所付出的「代價」。今日的基督徒蒙召祈求合一的恩寵,遏止「那分裂、戰爭和嫉妒的精神」滲透到他們中間。

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耶穌在受難前夕為眾人向天父祈求合一。教宗表示,「耶穌的大祈禱」是祈願教會合一,眾基督徒「合而為一」,就如耶穌和天父原為一體一樣。然而,周遭有巨大的誘惑:我們切莫認賊作父,屈服於「謊言之父、分裂之父」。

教宗觀察到,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聽到耶穌對天父說,祂不但為祂的門徒們祈求,而且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信從耶穌的人祈求。教宗要求信友們格外注意這句反覆出現的話,說:「我們或許不夠留意這句話:耶穌已為我祈禱!這正是信賴的泉源:祂為我祈禱,已經為我祈禱了!我想像耶穌在天父面前的樣子。祂就這樣為我們祈禱,為我祈禱。那麼天父看到什麼呢?祂看到耶穌的傷痕,那份代價。耶穌為我們付出的代價。耶穌用祂的傷痕為我祈禱,用祂傷痕累累的心祈禱,將來依然如此。」

耶穌為祂的子民、為教會祈求合一。教宗強調,但耶穌「知道世界的精神是分裂、戰爭、羨慕和嫉妒的精神,它甚至存在於家庭內、修會家庭內、教區內,甚至在整個教會內:這是巨大的誘惑」。這誘惑引誘人說三道四,給別人貼標籤、蓋印章。這些都是耶穌的祈禱要求我們避免的態度。

教宗解釋說:「我們必須合而為一、合為一體,正如耶穌與天父原為一體一樣。這就是我們所有基督徒的挑戰:不要在我們中間給分裂留位子,不要讓分裂的精神、謊言之父進入我們中間,而要始終尋求合一。每個人各有其貌,但應尋求合一的生活。耶穌寬恕了你嗎?祂也寬恕所有人。耶穌祈願我們合而為一,合為一體。教會非常需要這合一的祈禱。」

教宗開玩笑地說,用「膠水」黏在一塊的教會並不存在,因為耶穌所祈求的合一是「天主的恩寵」和世間上的「奮鬥」。「我們必須給聖神騰出空間,讓祂改變我們,成為如同聖父在聖子內那樣的一體」。

教宗最後提醒道:「耶穌在告別的這幾天給我們的另一個建議是存留在祂內。耶穌說:『你們要存留在我內。』祂祈求這份恩寵,願我們都存留在祂內。祂在這裡告訴我們原因,明確地說:『父啊!你所賜給我的人,我願我在那裡,他們也同我在一起。』也就是說,願這些人與我一同留在那裡。存留在耶穌內,在這世界上,最終的意思是留在祂身邊,『使他們能享見我的光榮。』」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思索自己的辭世對我們大有助益

blog_1432058890

5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要在辭世的時刻將自己託付於天父。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解釋耶穌受難前的祈禱和保祿前往耶路撒冷以前在米肋托的辭別,並提到受迫害和被迫逃亡的人,諸如緬甸的羅興亞人以及伊拉克的基督徒和雅茲迪人。

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耶穌向門徒們告別,返回天父的家,派給我們聖神;第一篇讀經記載,聖保祿前往耶路撒冷以前向厄弗所的長老們辭行,與他們含淚話別。教宗從這兩篇讀經展開他的彌撒講道,解釋「永別」對基督徒的意義。

教宗表示:「耶穌離別,保祿也離別,這幫助我們省思自己的離別。」我們的人生有為數眾多、大大小小的離別,有些「還夾雜了沉痛和淚水」。「我們現在想想那些可憐的緬甸羅興亞人。他們離開故土、逃離迫害的時候,對往後的境遇茫然不知。他們在船上度過好幾個月,當他們抵達某個城市時,那裡的居民提供給他們飲用水和食物,然後說:『你們走吧!』這是一種離別。此外,如今也有生離死別。想想基督徒和雅茲迪人的離別,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再返回故鄉,因為他們被驅逐離開自己的家園。」

教宗強調,人生中有大大小小的離別,有一種是「母親的離別。母親向即將出征的兒子道別,給他最後的擁抱,然後這位母親每天起床時都害怕有人來告訴她:『我們非常感謝令郎為祖國慷慨捐軀。』」另一種是「人人必經的最後離別,那時上主召叫我們前往彼岸。我在想的就是這個離別」。

這些人生重大的離別,包括最後的離別,絕非那種「回頭見」、「晚點見」或「再見」的離別,知道何時會回來。人生重大的離別是不知道何時及如何回來的離別。教宗指出,離別的主題也呈現在藝術作品和歌曲中。

教宗說:「我的腦海中浮現一首阿爾卑斯歌謠,一位軍隊長官辭別他的士兵,那是他的遺言。我想到重大的離別,我自己的重大離別,屆時我不該說『晚點見』、『等會兒見』或『再見』,而要說『永別了』。今天彌撒的兩篇讀經都提到『永別』。保祿將他的團體託付於天主,耶穌將祂還留在世上的門徒託付於天父,說:『他們不屬於世界,但求祢保護他們。』託付於天父,託付於天主:這是『永別』(addio)一詞的由來。我們在人生的重大離別和最後離別時說『永別了』」

教宗堅信,「藉著保祿與眾人跪在海灘上含淚道別,和耶穌為即將受難而憂傷,在心中流淚的這兩個畫面,我們可以想想自己的離別,這會對我們大有裨益。誰將是幫我闔上雙眼的人呢?我留下了什麼東西呢?保祿和耶穌兩人都在這兩篇讀經中做了良心省察說:『我做了這事,那事,還有別的事。』那麼,我究竟做了什麼事?想像我離世的那個時刻對我助益良多。沒有人知道那一刻將何時來到,但在那時候,『晚點見』、『回頭見』、『明天見』和『再見』都將成為『永別』。我是否準備好將我的親朋好友託付於天主,將我自己託付於天主呢?我是否準備好說出兒子信靠天父的話語呢?」

教宗建議眾人默觀當天彌撒兩篇讀經所記載的耶穌和保祿的離別,想想我們終有一天也必須說「永別」,必須說「我將我的靈魂託付於天主,將我的經歷和親友,將我的一切所有託付於天主」。教宗最後祈願「死亡且復活的主耶穌派給我們聖神,教我們學會永別的意義,並學會用所有力氣說出最後的一句話,『永別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國際明愛會大會開幕彌撒: 款待他人 , 在服事弟兄中彰顯天主

blog_1431455336

5月1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為國際明愛會第20屆大會主持開幕彌撒,強調明愛會的聖召是以天主的恩寵款待他人,並在服事弟兄中彰顯天主。

彌撒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敍述保祿和息拉遭到群眾攻擊後被關進牢裡。官長先是下令打了他們許多棍,然後吩咐獄警小心看守。到了半夜,忽然地震大作,監獄所有的門立時開了,獄警以為囚犯都已逃走,就拔出劍來,想要自殺。但保録阻止住他,說他們還都在那裡。戰慄發抖並滿臉驚訝的獄警便俯伏在保祿和息拉面前祈求得救的恩典。

教宗指出,這篇讀經告訴我們,那個獄警立即在信仰和救恩的旅程上邁出實質性的步伐:他同全家人一起聆聽主的聖道;為保祿和息拉洗傷;全家人領洗;在自己家中擺設宴席款待保祿和息拉,滿心歡喜地為他們提供食物。

「聆聽和信從福音促使他為受苦者洗腳及他們的傷口,為他們擺宴席。接納聖言和領受聖洗聖事以及款待弟兄,這些簡單的動作所涉及的幾乎是一個動作:接待天主和接待他人;藉著天主的恩寵接待他人;藉著服事弟兄接待並彰顯天主。聖言、聖事及服事彼此呼應,彼此滋養,我們已經在初期教會中看到了這點。」

教宗說,明愛會的全部召叫便在於此。

「你們服務的全部根基正是在於單純及順從地款待天主和近人。這款待由你們去親自實現,這樣你們才能走向世界,以基督的名服事那些你們已經遇到和所要遇到的每位兄弟姐妹,做他們的近人。正因為如此,才應避免將明愛會貶低為一個純粹的人道組織。」

教宗指出,從事明愛會使命的人不是一名單純的員工,而是為基督見證的人。他是尋找基督並讓基督尋找自己的人,以基督的心神、不求回報和奉獻的精神愛他人。若我們不懷有這愛,則我們的一切策略和計劃就全都是空洞的。推動我們去服事人的不是我們的愛,而是基督的愛。或更好說,是基督以祂的愛淨化及加固我們的愛。

教宗提到「擺宴席」是彌撒讀經中的另一個美麗圖像。

他說:「明愛會每天都為飢餓的人擺許多宴席。近幾個月他們提倡『人類大家庭,人人有食物』廣大運動。今天還有許多人期待能夠吃飽飯。地球有足夠食物供給眾人,但似乎缺乏與眾人分享食物的意願。為眾人擺宴席並要求眾人都能坐在餐桌前,我們盡己所能,使所有人都能吃飽,但也提醒世界上有權勢的人,天主有一天定會審判他們,那時將顯示出他們是否真的在每個人身上為祂供給食物,是否善盡職責使環境不被摧毀,而能生產糧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信仰是罪惡與恩寵的歷史 , 應效法耶穌為他人服務

blog_1430415099

4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 基督徒處於罪惡與恩寵的歷史中,始終面對非此即彼的選擇:受服事或者服事弟兄。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談到基督徒身份的兩個層面 – 歷史和服務。

「歷史」

他首先談到歷史的層面說,聖保祿、聖伯多祿和初期門徒並未宣講一個沒有歷史的耶穌,他們在天主子民的歷史中宣講耶穌。天主讓這個民族走過了很多個世紀,終於獲得成熟,達到時期的圓滿。天主進入歷史,與祂的子民同行。

教宗說:「基督徒是具有歷史的男女,因為基督徒不屬於自己,而隸屬於一個民族,一個行走中的民族。按照自私基督徒的觀點,這是無法理解的,是行不通的。基督徒不是在精神上處身實驗室的男人或女人,而是在精神上隸屬於一個民族的男女,這個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不斷地行走,直至上主的再次來臨。」

天主子民的歷史是個恩寵的歷史,也是個罪惡的歷史。

教宗繼續說:「那麼多的罪人,那麼多的罪行。今天聖保祿談到的聖人達味王,在他成為聖人之前也是一個大罪人。我們的歷史應該包容聖人和罪人。我們每個人的歷史應該包容自己的罪過和上主的恩寵。上主的恩寵與我們同在,陪伴我們,為寬恕我們的罪過;祂以恩寵陪伴我們。基督徒身份不能缺少歷史。」

「服務」

基督徒身份的第二個層面是服務。

教宗表示:「耶穌為門徒洗腳,並邀請我們效法祂,做服務者。基督徒的身份是服務,不是自私。『可是,神父,我們都是自私的人。』啊!是嗎?自私是一種罪,是一種我們應該摒棄的惡習。我們應該祈求上主,求祂改變我們。我們都受召做服務的人。做基督徒不是一種外在的表像,或是一種社會行為,也不是為靈魂塗脂抹粉,好使自己好看些。做基督徒就是效法耶穌的作為,做服務者。」

最後,教宗勉勵我們捫心自問:「在自己的心中,哪種意念更為強烈?讓他人為我服務,利用他人、團體、堂區、我的家庭和朋友呢,還是做服務者,為他人服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 殉道者幫助我們不把信德變成權力

blog_1429555425

4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殉道者的見證幫助我們克勝把信德變成權力的誘惑。

當天的福音記述,五餅二魚的奇跡發生後,群眾不再「為那將他們引向朝拜天主的宗教驚歎」而跟隨耶穌,而是「為了物質利益」。教宗講解福音事跡說,他們的信仰面臨著不理解主耶穌真正使命的危險。當人利用耶穌,滑向權力時,就會發生這樣的事。

教宗說:「這種態度在福音中多次出現,為利而跟隨耶穌的人不在少數,包括耶穌的宗徒,載伯德的兩個兒子:一個想做總理,另一個像當財政部長,都在爭權。被傅油而受派遣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布恩慈之年的使命,變得昏暗不堪,失去本色,有了追求權力的味道。從對耶穌的驚歎,變成利用耶穌。」

教宗強調,這樣的誘惑始終存在,「這也是魔鬼三次試探耶穌時提出的建議。第一次關於麵包本身。第二次關於演戲:[魔鬼說:]『讓我們做一個精彩的表演,好讓所有人都相信你』。第三次關於背教,即偶像崇拜。」

教宗繼續說:「世俗權力的誘惑是所有基督徒、我們每位教會成員每天面對的誘惑。這種誘惑讓我們陷入宗教安逸,變得世俗,而安逸之心隨著自己的不斷長大,最終將成為耶穌所謂的虛偽態度。這樣,我們將成為名義上的基督徒,從外表看是基督徒,心中卻滿是貪圖利益的欲望,一如耶穌所說的:『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這就是滑向世俗和權力的誘惑,它必會削弱信德和使命,削弱教會。」

「主耶穌以聖人和殉道者的見證喚醒我們。聖人和殉道者每天都向我們宣告:走耶穌的道路就得履行祂的使命,宣布恩慈之年。[福音中]群眾明白耶穌的斥責後便問祂:『我們該做什麼,才算做天主的事業呢?』耶穌回答說:『天主要你們做的事業,就是要你們信從祂所派遣來的。』也就是說,要相信耶穌,且只相信祂;要信賴耶穌,而不信賴其它那些使我們遠離耶穌的事物。信從天主所派遣來的,信從耶穌,才是天主要你們做的事業。」

教宗在彌撒講道最後祈求主耶穌說:「請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驚歎與祢的會晤,也求祢幫助我們不陷入那隱藏在基督宗教外表下、使我們像外邦人一樣生活的世俗精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