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留院的第二十三晚:教宗在寧靜的夜晚中休息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9日早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夜深人静,教宗正在休息。」

昨天晚上,聖座新聞室公告表示:「最近幾天教宗的臨床狀況保持穩定,對治療反應良好,情況逐漸略有好轉。」在發布中也向媒體指出:「教宗一直沒有發燒。氣體交換情況有所改善,血液化學和血球計量分析檢查結果穩定。然而,醫生為了記錄這些初步改善的情況,在未來幾天也對疾病的預後繼續維持觀望的態度。」

今天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禧年的義工慶典的彌撒中,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部長切爾尼樞機(Cardinal Michael Czerny)宣讀教宗的講道,一如以往的主日也會有三鐘經祈禱。下午,教宗方濟各也會在醫院中進行靈修,與在保祿六世大廳進行避靜的聖座各部會首長「精神上共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教宗在聖灰禮儀的講道:處在世界有毒的塵土中,聖灰提醒我們是誰

圖片:Vatican Media

一年一度的四旬期,在今年於3月5日展開。當天下午4點半,聖座聖赦院院長、教宗的代表德多納蒂斯(Angelo De Donatis)樞機從阿文蒂諾山丘聖安瑟爾莫堂出發,進行懺悔遊行至聖女薩比娜大殿。參加禮儀的有羅馬的樞機、總主教、主教、聖安瑟爾默堂的本篤會會士,以及聖女薩比娜大殿的道明會會士和一些信徒。遊行結束後,德多納蒂斯樞機在聖女薩比娜大殿主持彌撒,並舉行降福和施放聖灰的禮儀。

脆弱的經驗

德多納蒂斯在彌撒中,宣讀了教宗已經準備好的講道稿。教宗的講道圍繞著脆弱與希望而展開,這兩個關鍵詞伴隨四旬期走向逾越節的旅程。聖灰禮儀提醒我們認識今日的我及未來的走向。低首領受聖灰的儀式,是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邀請。教宗強調:“聖灰禮儀幫助我們謹記生命的脆弱與渺小:我們原是塵土、由塵土受造、終將歸於塵土!”生命只不過是一縷氣息。

教宗指出:“脆弱的經歷尤其教訓我們,在疲憊中、面對必須該面對的弱點、內心的恐懼、煎熬的失敗、夢想的破滅,以及看到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如此轉瞬即逝時,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疾病也讓我們切身感受到脆弱,就像貧困和痛苦一樣,“它們有時會突如其來地降臨到我們和我們的家庭中”。

有毒的微塵

接著,教宗提醒我們警惕那些污染世界的“微塵”:即是意識形態的對立、強權邏輯、主張排斥他人的舊身份意識形態的回歸、地球資源的掠奪、各種形式的暴力以及種族之間的戰爭。這些都是“有毒的塵埃”,瀰漫在人世間,阻礙和平共處,同時讓我們內心的忐忑不安和對未來的恐懼日益加劇。

在這個崇尚表象的社會裡,脆弱觸動我們想起常我們刻意回避的死亡,然而,死亡“卻是一个我们不容置疑、必须直面的现实”。教宗表示:“儘管我們戴上面具,精心設計各種手段來轉移注意力,聖灰禮儀仍提醒我們是誰。這對我們有益。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除掉我們的自戀,讓我們回歸到現實中,變得謙卑,並願意彼此接納:我們中沒有誰是天主,我們都在旅途中。”

天主眼中珍貴的“塵土”

我們既要低頭省察自身,也要抬頭仰望那位從死亡深淵中復活的主,祂將我們從罪惡與死亡的塵埃中提拔,使我們獲享永恆生命的光榮。這正是四旬期賦予我們的希望。教宗強調,“如果沒有這份希望,我們就只能被動地承受人性脆弱的限度,活在憂傷與絕望之中”。但重要的是,我們應始終銘記,在天主的眼中,我們雖是塵土,卻是珍貴的,終將獲得永生。

在世界上成為希望的標記

隨後,教宗敦促要將耶穌重新置入我們生活的中心,因為今日我所擁有的一切“像被風吹散的塵土般脆弱和易逝,最終卻會被復活的希望所照亮”。倘若將生命定向於基督,便會使人“成為世界上希望的標記”。

最後,教宗強調,施舍提醒我們“走出自我,分享彼此的需要”。在祈禱中,我們學習並發現自己需要天主,或如馬里坦(Jacques Maritain)所說,我們是天國的乞丐;從守齋禁食中我們學習“饑渴於愛與真理,只有天主的愛和彼此間的愛才能真正滿足我們,使我們對更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新聞室:教宗對治療的反應良好,有輕漸進的改善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8日,週六晚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

「最近幾天,教宗的臨床狀況保持穩定,對治療的反應良好,因此,有輕微、漸進的改善。教宗一直沒有發燒。氣體交換情況有所改善;血液化學和血球計量分析檢查結果穩定。醫生們為了在未來幾天記錄這些初步的改善,謹慎地對疾病的預後繼續維持觀望的態度。今天上午,在領受聖體後,教宗在其私人病房的小教堂祈禱,下午有時候休息和有時候工作。」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樞機2025年四旬期牧函:蒙召為希望而皈依

圖片:天主教香港教區

蒙召為希望而皈依

按此閱讀英語牧函 English Version

各位親愛的姊妹兄弟:

我們進入了一個本質上不主要是禁食和做補贖的節期。四旬期召叫我們踏上真正皈依的旅程,這代表著它不只是知性上的皈依。我們是被召喚去投入一次發自內心、不斷深化的轉向行動。當我們的心和理智經歷了皈依,我們的靈性也會有所轉化,特別是當我們在祈禱的寧靜中默觀這樣的召叫。

皈依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認識到天國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我們的生活處境扣連一起。它就在我們現實處境的核心。天國是體現於正義、和平與仁愛之中,這些都是主的福音所提及的特徵。

「正義」可見於葡萄園家主的愛心,他給所有僱工相同的工資, 包括最弱小和不受歡迎的僱工( 參瑪 20:1-16)。「和平」是建立在宗徒間最大的哪一位的謙卑(參路 22: 24-30),並通過共融聖事彰顯出來的合一之上(參格前 10:14 -17)。「仁愛」徹底地體現在耶穌為門徒洗腳(參若 13: 1 -17)和他對井邊被邊緣化的撒瑪黎雅婦人的慈愛之上(參若 4:5-30)。我們如何在自己的處境中識別這三個特徵?又如何在我們各自的處境中實踐這些特徵出來?

我們蒙召叫要把天國帶進不斷轉變的自身處境當中,所以,我們要認真地去辨別:我們應該擁抱甚麼,或是放下甚麼,好能騰出空間,容讓天國在我們中間實現出來?

以「聖神內交談」作為基礎的「共同辨別」是值得推薦的方法,可用來辨別哪些要捨棄,哪些要保留,又或是要設立甚麼,從而使我們的教會在複雜而交織著張力的處境中實踐使命。作為天主子民,既要有教會傳統的智慧,又要有聖神在這些處境中指引給我們的創意。因此,我們要學習如何在自己的處境中透過團體分辨,去開展具同理心的交談,這是非常值得的。

然而我們也留意到,人有著支配別人的慾望,也受著誘惑要不惜代價去繼續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不幸地,這種慾望和誘惑正成為我們文化規範的一部分。但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可不應如此,儘管世俗文化跟我們說著相反的觀念。我們的心在哪裡,也將引導我們未來走到哪裡,包括塵世寓居後的生活。因此,明智的做法是審視我們的內心,把它重新定位向著我們想走去哪永恆之處。

當然,還有其他力量在爭奪我們的靈魂,例如恐懼、焦慮、嫉妒、怨恨,以及其他虛耗生命的能量。它們限制著我們極其需要、在信德上的跳躍,好讓我們得以成長和享有更大的美善。在福音蕩子的故事中,哥哥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參路 15: 25 -30)。他和父親一起生活並不快樂,感到的是恐懼和焦慮。作為順從的兒子,哥哥從不忤逆父親,這是他唯一可以有的選擇。但很不幸,他不會想像自己是一位愛著和信任父親的兒子。不然的話,他可放心地、自由地提出要跟朋友好好地歡宴慶祝。

那麼,在我們的個人意識中,又會用甚麼來參照天父的形象呢? 我們真的能接受並感激一位總是憐憫罪人的上主嗎?而那些得蒙憐憫的人包括我們鄙視、敬而遠之、以及那些不悔改而看似不配天主憐憫的人。作為共議同行的教會,在麈世的旅途上要與別人偕行的子民, 包括那些我們拒絕或忽視的人,我們要細聽聖神在我們內心的聲音。因此,容讓生命和愛的聖神轉化我們的心,我們便可成為真正懷抱著希望的朝聖者。

我們基督徒的希望是建立在天主無條件的大愛之上,天主子為世人的自我犧牲,實現了天主救贖的應許。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去懷抱希望、持守希望、並把這希望分享給渴望看到它的人。我們內裡或在周遭有著虛耗生命的邪惡能量,它們能產生那些限制著我們的感覺和思想,如果我們能超越它們,就可以憑著包容的大愛,與天主與別人建立更深厚的關係。這樣,我們就會變得更自由,也會看到希望即將來臨。

最後要說的是,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看到螢火蟲在夜空共舞的景象。多麼瑰麗的情景!它們一起照亮了四周的黑暗,給觀賞者帶來喜樂和希望。由希望的朝聖者所組成、共議同行的教會,確實可以成為現今世界的壯麗景象。

周守仁樞機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教宗留院的第二十二晚:這一夜安然渡過及正在休息,病情保持穩定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8日早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教宗一夜安然渡過,正在休息。」

過去幾天,教宗因雙側肺炎在羅馬傑梅利綜合醫院接受治療,臨床狀況保持穩定。星期五晚上,聖座新聞室表示,教宗這一天有祈禱、休息和工作的時候,他的呼吸道物理治療仍在繼續。

白天,教宗使用鼻插管進行高流量吸氧,晚上則使用非侵入式呼吸機通氣,預後情況仍有待觀察。更詳細的醫療報告預計將於週六晚上公佈。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教宗方濟各休息祈禱日:健康狀況穩定,但整體情況仍然複雜

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7日,週五晚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確認他仍在繼續接受治療,包括呼吸道物理治療。他晚上交替使用非侵入式呼吸機通氣,白天則透過鼻插管進行高流量氧氣治療。

早上,教宗在他的病房所在的醫院十樓小聖堂祈禱約20分鐘。一整天中,他也進行了一些與工作有關的活動。

醫生說他的健康狀況穩定,但整體情況仍然複雜。預後情況仍有待觀察。正如之前所宣布的,由於他的病情穩定,今晚將不會發布醫療公告。不過,明天(3月8日,星期六)將發布新的醫療更新。

今天較早時,聖座新聞室也發布,教宗方濟各一夜安眠,早上八點過不久就醒來了。

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Matteo Bruni)指出,是教宗本人堅持在週四晚上於聖伯多祿廣場的玫瑰經誦唱開始時傳送語音訊息,以表達對他住院這22天來所收到的許多祈禱和支持訊息的感謝。

梵蒂岡今晚繼續誦唸玫瑰經,第十二次的誦念於當地時間晚上 9 時舉行,由教廷聖職部部長俞興植樞機主持。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教宗留院的第二十一晚:教宗方濟各在醫院度過了寧靜的一夜

圖片:Taiwan in Holy See 駐教廷大使館

羅馬時間,2025年3月7日早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教宗一夜安眠,早上8時過後不久就醒來了。」

昨天(週四),聖座新聞室指出,「教宗方濟各的病情保持穩定,沒有任何呼吸功能衰竭。鑒於他的臨床狀況穩定,下一份醫療公告將於星期六發出」。

星期四白天,教宗繼續接受「呼吸和運動物理治療,效果良好」,而且沒有發燒。他也有休息與工作。

在聖伯多祿廣場每晚舉行的玫瑰經祈禱儀式開始之前,教宗方濟各傳送了一段錄音訊息。在其中,他對所有收到的祈禱和親切的表達表示衷心感謝。他向在場的每個人送上祝福,並告知他們他正從醫院中陪伴著他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教宗在醫院的語音訊息:「我衷心感謝您們為我的健康祈禱,我在這裡陪伴您們!」

圖片:Vatican Media

2025年3月6日晚上,教宗方濟各向所有自他在21天前入院以來,一直為他的康復而祈禱的人送上感謝與親切的訊息。

按此收聽 (提供:vaticannews.va)

「我衷心感謝您們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為我的健康祈禱。
我在這裡陪伴您們。願天主降福您們,願聖母保守您們。謝謝。」

教宗方濟各於2025年2月14日入院後收到許多愛與親切的見證,教宗方濟各以西班牙文錄製的感謝訊息,於羅馬時間週四,晚上9時,在聖伯多祿廣場上舉行的「玫瑰經祈禱活動」開始時播出,當晚由奉獻生活及使徒團體部副部長范達民(Ángel Fernández Artime)樞機主持。

從2月24日(星期一)開始,數以千計的信徒與駐羅馬的樞機,以及教廷和羅馬教區的所有合作者一起,在聖伯多祿廣場為正在傑梅利綜合醫院接受肺炎治療的教宗方濟各的健康誦唸聖玫瑰經。

按此收看網上重溫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聖座新聞室:與前幾天相比,教宗的臨床狀況保持穩定

攝於2020年5月(圖片: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5年3月6日晚上,聖座新聞室發表了有關教宗方濟各健康狀況的最新消息:

「與前幾天相比,教宗的臨床狀況保持穩定。今天,他也沒有出現呼吸衰竭的情況。教宗繼續接受呼吸和運動物理治療,並獲得一些療效。血液流動參數和血液檢驗均保持穩定。他沒有發燒。醫生對預後情況仍持觀望。考慮到臨床情況的穩定性,下一份醫療公告將於本星期六發布。教宗今天上午專注處理一些工作,下午有休息,也有祈禱。午餐前,他領受了聖體。」

來源:聖座新聞室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備註:「預後」(prognosis) 是一個醫學名詞,意思是指根據病人當前狀況來推估未來經過治療後可能的結果。

教宗任命史密斯總主教為第12任溫哥華總教區總主教

圖片: rcav.org/archbishop-smith

愛民頓總教區史密斯總主教在任命當天舉行發布會

2025年2月25日,教宗方濟各接受彌額爾‧米勒 (J. Michael Miller, C.S.B.) 總主教辭去溫哥華總主教一職,並任命現任愛民頓總教區理查‧史密斯 (Richard Smith) 總主教繼任。

愛民頓總主教理查‧史密斯 (Richard Smith) 總主教在任命當天舉行了發布會,他在「致愛民頓總教區神職人員和天主教信徒」的信函寫道:

「我感謝教宗對我的信任,讓我承擔這項新使命,並請求您們的祈禱來協助。因著天主的恩典,我有幸擔任您們的主教將近十八年。我們曾有許多機會在主的葡萄園中一起工作,我對此的感謝無以言表。在我的內心,本人特別感謝與我密切合作的神父、執事和奉獻生活的男女。」

理查‧史密斯 (Richard Smith) 總主教於1959年4月28日出生在斯高沙省哈利法斯市,1987年5月23日在哈利法斯總教區晉鐸。他於2002年4月27日被任命為位於安大略省的彭布洛克教區 (Pembroke) 主教,並於2002年6月18日在St. Columbkille 主教座堂晉牧。2007年3月22日,他被任命為亞伯達省(Alberta) 愛民頓總教區總(Archdiocese of Edmonton)總主教,並於2007年5月1日就職。

以下是史密斯總主教的人物簡介:

史密斯總主教擁有哈利法斯聖瑪利亞大學(Saint Mary’s University)的商學士學位、在1985年獲得大西洋神學院(Atlantic School of Theology )的神學碩士學位、在1993年獲得神學執照,以及在1998年獲得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Pontifical Gregorian University in Rome )的神學博士學位。他曾擔任哈利法斯聾人社區的牧民主任、多個堂區的主任司鐸,以及安大略省倫敦市聖伯多祿神學院的聖事與教義神學教授。他也為教區的執事與平信徒培育計畫作出貢獻。

史密斯總主教在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 (Canadian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擔任過許多職務:他曾在2009年至2011年擔任主教團副主席和在2011年至2013年主教團主席;也曾擔任主教團多個委員會的成員和主席,尤其是在教理、生物倫理、溝通、政府關係以及與家庭和生活有關的事務方面。

他在與原住民有關的事務上扮演重要角色,先後擔任協調原住民倡議主教工作小組成員和原住民問題專責委員會成員;他曾在2022年4月參加在羅馬與教宗方濟各會面的原住民代表團,並在2022年7月擔任教宗方濟各加拿大使徒之旅的總協調人。

在2015年,史密斯總主教也獲選出席第十四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會議。

現時,溫哥華總教區有103位教區神父、98位修會神父、121位修會的修士和修女、40位終身執事,在85個堂區和傳教區為 410,594名天主教徒提供服務。

史密斯總主教將留任愛民頓總主教一職直至正式就職為止。就職日期尚未定,可能在五月下旬舉行。詳情稍後公布。

圖片:facebook.com/archbmiller

彌額爾‧米勒總主教 (Archbishop J. Michael Miller, CSB) 於2007年抵達溫哥華擔任副總主教,並於2009年1月接替已故的Raymond Roussin 總主教,成為溫哥華總主教。

根據天主教法典規定,米勒總主教於2021年7月9日,75歲生日當天,向教宗遞交辭職信,但教宗要求他留任至繼任人就任為止。他將繼續擔任溫哥華總教區的宗座署理(Apostolic Administrator)

米勒總主教以「對教宗的感謝和極大的滿意」來迎接這項任命,並向史密斯總主教保證他本人會為他祈禱和給予兄弟般的支持。

他表示:「溫哥華獲得了一位天賦非凡、經驗豐富的牧者。我們熱烈歡迎史密斯總主教,他已經熟悉我們在這裡面臨的挑戰-福傳、向青年人福傳、與原住民修和、司鐸聖召等等。我非常高興知道本教區的信眾交託給這位能幹且盡忠職守的人。我們衷心感謝教宗方濟各在一段長時間內審慎考慮這項任命,甚至在他處理重病期間仍允許宣布這項任命。我們等待下一任總主教已很久了,但這證明等待是值得的。」

來源: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 / 天主教溫哥華總教區 / 天主教愛民頓總教區

中文翻譯:鹽與光傳媒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