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聖經》是天主與人相約的場所

「《聖經》話語的寫成不是為留在紙莎草紙、羊皮紙或紙張上,而是為得到祈禱者的領會,讓這些話語在自己心中萌芽。」教宗方濟各於1月27日依舊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祈禱為核心的要理講授中强調了上述觀點。教宗解釋說,祈禱能以《聖經》的一個段落為起點。

「許多世紀以前的那段《聖經》也是為我寫的,讓我知道天主的話語。這段話是為我們每個人寫的。所有信徒會有這樣的經驗:已經聽了許多次的一段《聖經》,有一天突然向我説話,照亮我所生活的處境。但我應在那一天,在那裡與這句聖言會合。」

教宗繼續表示:「天主每天都來,在我們的土壤中撒下種子。種子是否發芽,則取決於我們、我們的心和我們是否樂於接納。聖奧斯定曾説:『上主來時,我感到畏懼。』這畏懼是擔心沒有發覺天主的到來。祈禱有如迎接聖言的再次降生成人,我們是『聖體龕』,天主聖言希望在其内得到款待和守護,好能探訪世界。但我們不能把《聖經》當作工具,利用《聖經》來肯定自己的哲學和倫理觀點,卻應盼望是一次會晤。」

教宗說:「當聽到基督徒誦讀《聖經》的章節時好似鸚鵡,我就有點厭煩。他們重複道,『是的,上主這樣說……』。但你在那段章節中是否與上主相遇?這不只是記憶問題:是心中的記憶問題,這記憶使你敞開心門,與上主相遇。是那句話、那個段落將你帶入與上主的相遇。」

教宗繼續表示:「因此,我們誦讀《聖經》是讓《聖經》來解讀我們。在這個或那個人物、這個或那個境遇中識別出自己,乃是一份恩寵。《聖經》不是為泛泛的人類而寫,而是為我們,為我、為你、為有血有肉的男女而寫成的,這些男女有名有姓,就像我和你一樣。充滿聖神的天主聖言一旦受到敞開心門的接納,就絕不會讓事情同從前一樣。某些事情會改變,這是天主聖言的恩寵和力量。」

教宗特別談到一種祈禱的方法,就是「聖言誦禱」:「它產生於隱修院内,如今也在堂區盛行。它先是用心誦讀《聖經》的一段經文,以聽從經文”的態度去理解其本身的含義。然後進入與所誦讀的話語交談,予以默想,詢問自己這些話對我說了什麽。最後還有一個默觀的時刻,言語和思想給愛讓位,好似情人有時只需在靜默中對視便足矣。」

「透過祈禱,天主聖言居住在我們内,我們也居住在祂内。聖言激發良好的建議並鼓舞行動;賜予我們力量和寧靜,即使我們處於危機,也賜給我們平安。在不順利和困惑的日子,祂使我們心中充滿信賴和愛,免遭魔鬼的攻擊。就這樣,天主聖言藉著以祈禱來接納祂的人而道成肉身。」

教宗最後指出:「聖言在基督徒生活中是多麽重要。在一些古老的著作中流露出一種直覺,基督徒這麽認同聖言,即使世界上所有的《聖經》都被燒了,透過在諸聖的生活中留下的印記,仍然能使『印板』保存下來 。因此,基督徒的生活應是聽從和創新。《聖經》是取之不盡的寶藏,上主讓我們藉著祈禱從中汲取的越來越多。」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第54屆基督徒合一祈禱週閉幕晚禱的教宗講道

今年第54屆基督徒合一祈禱週以1月25日傍晚在羅馬城外聖保祿大殿舉行的晚禱落下了帷幕。教宗方濟各因坐骨神經痛復發沒有親臨現場主持禮儀,由宗座促進基督徒合一委員會主席科赫(Kurt Koch)樞機代勞,不同基督信仰教會的代表出席了晚禱。兩位其它教會和教會團體的代表與科赫樞機一起先來到聖保祿宗徒的墓前祈禱片刻,隨後晚禱開始。目前流行的新冠疫情影響了信友的參與,在場不多的參禮者都戴著口罩。

今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為:「存留在我的愛內,你將會結出許多的果實」(參:若十五5-9)。科赫樞機在禮儀中宣讀了教宗的講道,其中强調了「合一的必要性」。教宗談到合一的多個層面,就像樹幹的三個同心環。

第一個,也就是最内層的住在耶穌内;

第二個,著眼於基督徒的合一;

第三個,是整個人類的合一。

住在耶穌内

教宗說:「祈禱和朝拜天主是構成住在耶穌内的基本要素,將我們心中所有的希望與恐懼、喜樂與悲傷放在上主的心中。在祈禱中尤其要以耶穌為中心,體驗到祂的愛。如此,我們住在耶穌内便能領受恩寵,這是第一個合一,即我們個人的整合。」

與基督徒的合一

其次,是與基督徒的合一。教宗提醒說:「就如相通的器皿那樣,我們每個人行的善與惡都會流到別人那裡。在靈性生活中存在著一種動力定律,為此我們只有住在天主内,才能走近他人;我們只有走近他人,才能住在天主内。」

「祈禱帶來的只能是愛,否則就是愚昧的儀式主義。的確,不可能只與耶穌相遇而丟下由許多肢體組成的祂的奧體,這些肢體是許多領過洗禮的成員。如果我們的朝拜是純真的,我們就會因著愛所有跟隨耶穌的人而成長。我們所愛的不分他們屬於哪個基督徒團契,因為即使他們不是『我們的』,也是『基督的』。」

教宗解釋道:「愛弟兄並不容易,因為我們會立刻看到他們的欠缺。」教宗引用《若望福音》的比喻説明:「天父對枝條的修剪和清理。換句話說,為了愛,我們必須除去那些使我們偏離正道的東西,它們使我們只顧自己,阻礙我們結果實。」

「我們要祈求天父剪去對別人的偏見和對世俗的依戀,它們阻止與祂所有子民的圓滿合一。如此,我們在愛中得到净化,就會懂得將塵世的阻撓和過去的障礙放在一旁,因為它們分散我們對福音的注意力。」

整個人類的合一

關於整個人類的合一,教宗著重於聖神的行動。教宗說:「無論在何處,聖神都願意帶領我們合一,使我們寬恕敵對者和所受的委屈,成為在愛内有創造力的人。聖神提醒我們,近人不僅是分享我們的價值觀和思想的人,我們蒙召成為衆人的近人、脆弱人類的慈善撒瑪黎雅人。」

「貧窮和受苦的人類躺在世界的路上,天主渴望以憐憫之心來救助。 天主聖神,恩寵的施予者,求祢幫助我們活出無償奉獻的精神,也要愛那不給予我們回報的人,因為福音結果實是藉著純真和無私的愛。從所結的果實能認出樹木:從無償的愛能識別出我們是否屬於耶穌的葡萄樹。」

教宗指出:「聖神教導我們,要具體地愛那屬於同一個人類的眾弟兄姐妹。耶穌將這個人類以不可分離的方式連接在一起,告訴我們總能在最貧窮的人身上找到祂。一起為窮人服務,我們就會重新發現彼此為兄弟,並將在合一中成長。」教宗也勉勵眾基督徒照料共同家園:「對我們消費的方式作出大膽的選擇。因此,不過度利用和浪費如此匱乏的寶貴資源。」

教宗感謝所有參加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人士,並問候了各基督信仰教會和團體的代表。他最後表示:「我們要共同住在基督内:傾注在我們心中的聖神,求祢使我們感受到我們都是天父的子女、我們彼此都是弟兄姐妹、我們都是一個人類大家庭的弟兄姐妹。至聖聖三,愛的共融,求祢使我們在合一中成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基督徒合一祈禱週資訊

教宗的天主聖言主日講道:天主親近所有人

圖片: Vatican Media

「天主永遠不會遠離我們人類,也絕不會厭倦我們。」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21年1月24日天主聖言主日彌撒講道中,解釋當天的福音(參閲谷一14-20)時給我們安慰的話。

1月24日是常年期第三主日即天主聖言主日,教宗方濟各由於坐骨神經痛而無法主持彌撒,改由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Salvatore Fisichella)總主教代替主持。彌撒中,菲西凱拉總主教宣讀了教宗的講道全文。

教宗講道的開場白是耶穌一再向我們重復的訊息,即:「天主不像我們人常常想像的居於遙遠的天國,與人類的狀況分離,不是這樣,祂一直與我們同在。祂的神國已經在人間。」

教宗強調說:「首先,我們必須堅信並宣告說天主已經親近我們了,我們已獲得寬恕並得到憐憫。在我們談論天主之前,祂的聖言已經在不停地向我們說『不要害怕,我和你們同在,我就在你們身旁並永遠與你們同在』。天主聖言是從生命孤獨的恐懼中解脫出來的良藥,祂提醒我們牢記我們在天主的心中,在祂眼中是珍貴的,並在祂手中受到保護。」

教宗指出:「天主聖言傾注於人這内心的平安,不僅如此,這聖言也是安慰的聖言,是勸人皈依的聖言。耶穌在宣報天主的國臨近後,馬上又說『你們悔改吧』。天主的國臨近了,我們與天主和他人保持距離的時代結束了,每個人只想著自己並獨自前行的時代結束了。那些經歷了與天主親密關係的人無法與他人保持距離,也不能冷漠地遠離他人。」

教宗解釋道:「生命不是要保護自已免於他人的傷害,而是要因天主關懷之名與他人相遇。如此的話,在我們心中播下的聖言就會通過關懷帶來希望的種子。就如同天主為我們所做的一樣。」

接著,教宗講到了耶穌揀選的那些漁民。教宗說:「他們都是些純樸的人,他們日以繼夜地辛苦勞作,靠自己手中的果實過活。他們不是聖經專家,他們不是科學與文化中的顯要人物。他們生活在各種人、民族和文化混合的地區,那是一個遠離耶路撒冷純粹的宗教中心、遠離國家中心的地方。但是耶穌就從這裡開始,不是從中心開始而是從邊緣開始。耶穌這樣做也是為告訴我們『沒有人是在天主心靈之外』。」

教宗繼續說:「耶穌、天主的聖言向所有人講話,無論人身處何處,沒有時間表也沒有固定時間。祂在沿著海邊行走的時候,向正在撒網的漁民講話。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祂沒有以高深而又難以企及的道理吸引人,而是依照他們的生活方式説話:祂對捕魚的漁民說你們將要成為人的漁夫。如果祂對他們說:『你們來跟隨我,我要讓你們成為宗徒,你們將被派遣到世界上以聖神的力量宣講福音,你們將被殺害並將成為聖人』。我們可以想象到伯多祿和安德肋可能會向祂說,『謝了,但我們寧願要我們的漁網和船』。耶穌從他們的生活出發召叫他們,『你們是漁夫,你們將成為人的漁夫』。」

於是,教宗把天主聖言定義為天主「寫給我們的情書」,他表示:「可以肯定的是閲讀福音,我們再次聽到祂的聲音,看到祂的面容,領受祂的聖神。聖言令我們與天主親近,我們被召喚不要遠離聖言。」

講道的最後,教宗叮囑我們說:「讓我們常攜帶福音書,放在口袋里,讓它在我們的家中佔有一席之地。把福音書放在一個可以每天提醒我們打開的地方,希望在一天的開始和結束時分閲讀福音,以便讓天主聖言的一些話語進入我們的耳朵和心靈。」

「關掉電視、打開聖經吧;關閉手機、打開福音書吧!它讓我們感受到天主的親密關懷,並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賜個我們勇氣和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汝南執事-常年期第三主日反省

常年期第三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全能永生的天主,求你指引我們,以言以行,承行你的旨意,使我們因你愛子之名,在生活中,以善工結出豐碩的果實。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尼尼微人離開了自己的邪路,信仰了天主。)
恭讀約納先知書 3:1-5,10

上主的話再次傳給約納說:「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們宣告我曉諭你的事。」約納便依從上主的話,起身去了尼尼微。尼尼微在天主前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行程。約納開始進城,行了一天的路程,宣布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尼尼微人便信仰了天主,立即宣布禁食,從大到小,都身披苦衣。天主看到尼尼微人所行的事,看到他們離開了自己的邪路,於是憐憫他們,不將已宣布的災禍,降在他們身上。──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 25:4-5, 6-7, 8-9

: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詠 25:4)
:上主,求你使我認識你的法度,並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引我進入真理之途。我終日仰望你,因你是救我的天主。
: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
:上主,求你記起你的仁慈,因為你的慈愛,由亙古以來,就常存在。上主,求你按照你的仁慈和良善,紀念我。
: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
:因為上主仁慈又正直,常領迷途者歸回正路,引導謙卑者遵守正義,教導善良者走入正途。
: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

讀經二(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7:29-31

弟兄姊妹們:我對你們說:時間是短促的。今後有妻子的,要像沒有一樣;哭泣的,要像不哭泣的;歡樂的,要像不歡樂的;購買的,要像一無所得的;享用這世界的,要像不享用的。因為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上主的話。

福音前歡呼

:亞肋路亞。
:亞肋路亞。
: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 1:15)
:亞肋路亞。

福音(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14-20

若翰被監禁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便立刻丟下網,跟隨了耶穌。耶穌向前行了不遠,看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正在船上修網。耶穌於是立即召叫他們;他們就把自己的父親載伯德和傭工們,撇在船上,跟隨了耶穌。──上主的話。

尊敬的主內弟兄姊妹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慶祝常年期第三主日,敎會繼續鼓勵我們多為基督徒合一祈禱,求主讓我們彼此尊重,包容,和相愛,將天主的愛廣傳人間,在家庭和團體中發芽生長!試問誰不願意看到共融合作的喜樂?誰會反對和平,和解與合一?所以讓我們加倍祈禱,身體力行,使這合一運動,結出豐碩的果實。

前幾天敎宗方濟各更提醒我們;我們都是罪人,但天主卻無條件的接訥我們,教宗邀請我們放下一切偏見和分歧,在這短暫的人生中,為和平仁愛的基督作見證!

說到人生短暫,今天三篇的讀經對我們正是一個警號,十分重要;讀經一約納先知警告尼尼微人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約3:4b 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告訴格林多人:「時間是短促的….. 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格前7:29,31 在福音中,「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谷1:14

親愛的諸位,當我們唸到「還有四十天」,「時間短促」,和「時期已滿」,我們有什麼感想呢?或許有人會說:「這與我無關,是對尼尼微人,格林多人和耶穌當時的羣衆」說的,是嗎?真的嗎?

話說初期教會有倆位出色的聖人,聖安當院長和聖戴沃多西,他們聖德超羣,出類拔萃,奇怪的是他們都有同一特點,就是敎導會士們隨時準備死亡,臨睡當想明日可能已不在世上,晨起當想可能活不到晚,每一行為都應視為一生最後一個,這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們認為對戒惡趨善,修德成聖,很有幫助,死後便無愧面對天主。是的,人生如朝露皆有一死,可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從前有位中年敎友突然逝世,遠遠看到聖伯多祿手拿著箱子向他走近,伯多祿說:「是時候了,我們起程吧!」他回答說:「我還有很多生意沒有辦完,你手上的箱子裝了什麼東西?」伯多祿說:「我們邊走邊說吧!這是你一生剩下的東西!」於是那人好奇地問:「是我的錢財,我的榮譽奬狀,我珍貴的衣服嗎?」伯多祿沒有回答,於是他心急地再追問:「是我保存多年名貴的紅酒?是我最心愛的古董字畫嗎?」伯多祿忍不住便回答他:「你所說的東西一點都不屬於你的,是地上塵土的!」那人聽了越發驚恐,衝向伯多祿,把箱子搶走打開,發覺內𥚃空無一物,於是大哭起來說:「我一生勞碌,為什麼我不能把那屬於我的東西帶去?」伯多祿回答他說:「我兒!你真的忘記了福音的敎訓嗎?」

的確,假如我們知道壽限已到,我們會作出什麼準備?尼尼微聽了先知的警告立刻悔改,格林多人閱讀保祿宗徒書信之後亦從善如流,得到保祿的讃許,那麼我們呢?時間真的是有限,所以我們不要再三浪費,更要重新決志,痛改前非。光陰的確似箭,但天堂卻賜予我們永恆!

今天耶穌誠意邀請我們和渴望我們「悔改,信從福音!」參閱谷1:15b 各位弟兄姊妹,如果這個世界正在消逝,如果我們真的只有四十天生命,如果天國真的臨近了,我們是否仍然浪費時間去爭恨,去犯罪,去滿足私慾?讓我們聽從福音;締造和平,與人和睦,相親相愛吧!

聖母進敎之祐,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要祈禱,讓合一勝過衝突

2020年1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為主題,講解了祈禱對達致合一的重要性。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談到基督徒「分裂的惡表」,指出魔鬼在人心中散播分裂與不和。魔鬼最强大的武器是致使家庭、朋友和基督徒團體分裂的流言蜚語。

「天主的方式則是另一種:祂接納我們,這麽愛我們,但祂愛的就是我們這個樣子,祂接納的就是我們這個樣子;祂接納我們的差異、接納我們罪人,總是推動我們合一。我們可以檢視並詢問自己,我們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在滋生衝突,還是為增進合一而奮鬥,以天主賜予我們的工具,即祈禱和愛為武器。」

提到耶穌在最後晚餐說的那句話:「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十七21),教宗提醒到:「上主沒有命令門徒們合一,而是“為我們祈求天父,使我們都合而為一。這表明僅以我們的力量來實現合一是不夠的。合一首先是一個恩典,一份應以祈禱來懇求的恩寵。」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合一,因為我們就連自身内的合一都無能守護。聖保祿宗徒以他的經驗告訴我們,他願意行善,卻傾向於惡(參:羅七9)。」教宗指出:「在我們周遭存在的許多分裂根源是出自我們内部,包括人與人之間、在家庭和社會内、各民族之間,甚至在有信仰的人之間。」

梵二大公會議表示:「現代世界所患的不平衡,是與植根於人心的基本不平衡,緊相連接的。在人性內,存在著許多互相水火的因素……。於是,人在自身內,便感到分裂之苦,而社會上如此眾多與巨大的爭執,便造端於此 (《牧職憲章》10號)。」教宗因此指明:「分裂的解決之道並非與人對立,因為紛爭會製造另一個紛爭。真正的補救方法始於向天主祈求和平,和解與合一。」

教宗說:「合一只能是祈禱的結果。外交努力和學術對話並不夠,該當這樣做,但還不足矣。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我為合一祈禱了嗎?』合一是耶穌的心願,但如果我們省察自己的祈禱意向,很可能發現我們很少為基督徒的合一祈禱,也許從來沒有。然而,世界的相信則有賴於合一;事實上,上主為我們彼此間的合一祈禱,是『為叫世界相信』(若十七21)。但是,唯獨我們的生活見證那促使衆人合一及彼此接近的愛,世界才能相信。」

教宗說:「在這嚴重困窘的時期更需要祈禱,讓合一勝過衝突。急需要將本位主義放在一邊,以便促進公益,因此,我們的善表極其重要。換言之,基督徒有必要繼續朝向圓滿、有形可見的合一道路行走。」

教宗最後點出今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存留在我的愛內,你將會結出許多的果實」 (參:若十五5-9)。他强調:「共融的根基是基督的愛,這使我們超越偏見,在他人身上看到應時常愛戴的兄弟姐妹。」

「這樣我們就會發現,有自己傳統和自己歷史的其它教會團體的基督徒是天主賜下的恩典,是臨在於我們教區和堂區團體屬地内的恩典。我們要開始為他們祈禱,若有可能,也與他們一起祈禱。如此我們就能學會愛他們和尊重他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2021基督徒合一祈禱週資料及下載祈禱手冊

教宗方濟各和本篤十六世都接受了疫苗注射

圖片:Vatican Media

梵蒂岡城國在疫苗運抵後,於1月13日上午開始接種疫苗。教宗方濟各和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也於隔天14日接受了第一劑疫苗注射。

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可以確認,在梵蒂岡城國疫苗接種計劃的範圍内,教宗方濟各和榮休教宗都被注射了第一劑新冠病毒疫苗。」

數日前,教宗方濟各在接受意大利電視台第5頻道的訪談中已經宣布,他會在這個星期接受疫苗注射。本篤十六世的私人秘書甘斯魏主教也曾證實,榮休教宗將會接受疫苗注射。

值得一提的是,教宗方濟各在上述訪談中稱,接種疫苗「是道德行為。因為你拿你的健康、你的生命當賭注,也拿別人的生命當賭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困頓中也能讚頌天主,因為祂的愛永不減弱

「祈禱不只是懇求上主,也蘊含了讚頌的層面。」2021年1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闡述了這一點。在活動開始之際,在場眾人聆聽了《聖詠》第145篇的讚頌:「我的天主,君王,我要頌揚你,歌頌你的名,世世代代不止。」隨後,教宗從福音出發,省思了耶穌在生活和使命的艱難時刻對天父的讚頌(參閱:瑪十一)。

當時,洗者若翰在監獄中疑惑耶穌是不是默西亞;耶穌在各村行了許多奇跡,卻遇到敵意。教宗指出:「恰恰是在失望之際,《瑪竇福音》提及一個著實令人驚訝的事實:耶穌並未向天父抱怨,卻獻上了讚頌,因為祂向小孩子啟示了自己(參閱:瑪十一25)。耶穌為什麼獻上讚頌呢?」教宗指出:「首要原因是祂感到自己是至高者的兒子、是天地主宰的兒子。」

至於第二個原因,教宗說:「耶穌讚頌天父,因為天父特別垂顧弱小卑微的人。耶穌在村子裡宣講時,親身體驗到這一點:智慧和明達的人心存疑慮、自我封閉、有所盤算,但是小孩子卻向訊息敞開、予以接納。這必然是天主的旨意,耶穌為此歡欣鼓舞。我們也應該滿懷喜樂並讚頌天主,因為謙遜又單純的人接納福音。在世界的未來和教會的希望裡有著弱小卑微的人:他們不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好,他們知道自己的侷限和罪過,他們不願意掌控他人,卻在天父內承認人人互為弟兄姊妹。」

「耶穌的舉動有助於我們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待自身的挫敗或黑暗的時刻。耶穌沒有祈求,卻讚頌天父。」教宗表示:「這似乎有所矛盾,但真理就在其中。那麼,讚頌對誰有益呢?」教宗回答道:「天父不必靠著讚頌來增進祂的偉大。」

「讚頌的祈禱對我們有益。教理定義說:『此種祈禱分享心地純潔者的福分,因他們在享見光榮的天主之前,已在信德中愛慕祂。』與常理不同的是,我們不僅該在生活幸福快樂時讚頌天主,更要在艱難時刻、黑暗時刻,在艱辛地走上坡路時這麼做。那也是讚頌的時辰。耶穌在黑暗中讚頌天父。願我們學會經由那段上坡路、那難走的小徑,那費勁的路程,抵達那能看見新景色的地方,擁有更遼闊的視野。」

接著,教宗提及聖方濟各和聖人在臨終前撰寫的《萬物頌》。這篇禱詞留給我們重要的教導。教宗指出:「聖方濟各沒有在喜樂幸福的時光裡,卻是在困頓中寫下這篇禱詞。當時,聖方濟各幾乎失明,感覺到他的心靈裡出現了孤獨的重擔,一種他之前從未體嘗過的滋味:從他開始宣講以來,世界沒有改變,依然有人飽受爭執的折磨,而且他覺察到死亡的步伐在一步步靠近。那或許是個失望透頂的時刻、是感受到自身挫敗的時候。然而,在那憂傷的一刻,聖方濟各仍在祈禱,他是怎麼祈禱的呢?『我主,願祢受讚頌……』他作出讚頌的祈禱。」

教宗最後總結道:「聖方濟各、諸位聖人聖女和主耶穌向我們展現出時時刻刻都能讚頌,因為天主是忠實的朋友。這是讚頌的基礎:天主是忠實的朋友,祂的愛永不減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發布第29屆世界病人日文告:「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瑪23:8)

聖座於1月12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第29屆世界病人日文告,主題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瑪23:8)。本屆世界病人日將於2月11日露德聖母瞻禮舉行。教宗在文告中特別念及全世界因新冠病毒受苦的人,對窮人和邊緣人表達他的精神關懷和教會的關愛。

教宗對今年的主題提出幾點反思。

首先,耶穌批評那些只説不做的人的偽善(參閲同上:1-12)。教宗指出,耶穌的批評也針對我們每個人,因為沒有人能免於偽善的惡行,這種行為使信仰與實際生活脫節。面對弟兄姐妹需要幫助的情況,耶穌提出的行為典範乃是「停下、傾聽、與他人建立直接和個人的關係、對他人有同理心,以及參與他的痛苦並為他提供服務」。

其次,患病的經歷令我們感到自己的脆弱,同時也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感到無能為力,懷著信德向天主求問疾病的意義。在艱辛地尋求生命的新意義時,朋友和親人常是愛莫能助。教宗提到聖經人物約伯,他在遇難中得不到妻子和朋友的陪伴,反而受到他們指責,因而更加感到孤獨和迷惘。但他拒絕各種偽善,選擇對天主和對他人誠信的道路。他的呼求最終得到了天主的垂聽。

談到第三點反省,教宗强調疾病總是有一個面容。目前的疫情揭示了醫療系統的許多缺陷,年長者、最弱小和易受打擊的人不一定能得到治療,而且時常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同時,「疫情也凸顯了醫護人員、義工、員工、司鐸、男女會士的慷慨奉獻,他們以各自的專業、忘我的精神、責任意識和愛心去幫助、照顧、安慰和服事許多病患和他們的親人」。

事實上,關懷是用以扶助和安慰病苦中的人的珍貴香膏。作為基督徒,我們要以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為楷模去對待近人,像天父那樣慈悲,尤其關愛弱小者和受苦的人。教宗在此提到友愛關懷的重要性,强調「服務意味著照顧那些在我們家中、社會上和民衆當中的弱勢者」(2015年9月20日在哈瓦那的彌撒講道)。「服務總是注視著弟兄的面容,觸摸他的身體,感覺他的接近,有時甚至為他的接近而受苦,並尋求他的提升。因此,服務絕不是某種意識型態,因為受服事的不是思想,而是人」(同上)。

教宗在第四點反省中,懇切希望有一種良好的療法。他解釋道,「這乃是在需要照顧者與照顧他們的人之間建立一種協約;這協約以信任和相互尊重、誠信和樂於助人為基礎,如此才能超越各種防護屏障,將病患的尊嚴置於中心,保護醫護人員的專業素養,並與病患的家屬保持良好關係」。

這種與病患的關係在基督的仁愛中找到取之不盡的泉源,而如此行事。事實上,「那能使病患和照顧他們的人的處境具有圓滿意義的,正是藉著基督死而復活的奧跡所湧現出的愛。《福音》多次描述耶穌的醫治絕非行魔術,而是相遇的果實,耶穌在這種人際關係中將天主的恩典賜予相信和接納的人,就如耶穌屢次重複的那句話:『你的信德救了你。』」

教宗祝願社會更有人性、更懂得照顧最脆弱和受苦的成員,不讓任何人感到孤單、受排拒和被遺棄。教宗最後將所有病患、醫護人員和那些在受苦者身旁盡忠職守的人託付於病人之痊和仁慈的聖母瑪利亞,「願她從露德山洞和全世界無數個敬禮她的朝聖地扶持我們的信德和望德,幫助我們以兄弟友愛彼此照顧」。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頒布手諭正式允許女性擔任讀經員和輔祭職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以《天主聖神》(Spiritus Domini)手諭規定,從今以後女性也可擔任讀經員和輔祭員的職務,而且這些職務要透過專門的授權以固定和制度化的形式呈現出來。

女性在禮儀慶典中誦讀天主聖言,或在祭台前服事,如擔任輔祭員或送聖體員並非一個創新,在全世界的許多團體中已有這種經由主教允許的實際運作。然而,直到現在,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沒有在制度上真正授權的情況下進行的,儘管聖保祿六世於1972年取消了所謂的「小品」,但他決定仍將這些職務只保留給男性,因為他認為這是為他們可能接受的聖職做準備。

如今,教宗方濟各依照最近幾次世界主教會議作出的分辨,也願意將女性在祭台前的服務予以正式化和制度化。藉著於1月11日公布的《天主聖神》手諭,《天主教法典》230條1項得到修訂。教宗因此規定,女性能擔任這些職務,而且這些職務的授予也要經由使其制度化的禮儀。

教宗方濟各説明,他願意採納世界主教會議不同大會上提出的建議,並且寫道,「這幾年的神學發展指明,教會建立的特定職務是根據聖洗的普通司祭職和在聖洗聖事中所領受的司祭職」。教宗也提出,必須明認這些平信徒的職務「在本質上有別於聖秩職務,後者藉著聖秩聖事領取」。

因此,《天主教法典》修訂後的230條1項為:「平信徒,凡具有主教團規定的年齡和資質者,得依禮儀規定擢升為固定的讀經員及輔祭員。」原先特別指明的「男性」平信徒的字眼被刪除。

天主教法典
第二卷 天主子民
第一編 基督信徒
第二題 平信徒之義務與權利

修訂前:

230 條 – 1 項 – 男性平信徒,凡具有主教團所規定的年齡及才能者,得依禮儀規定擢升為固定的讀經及輔祭之職;但此職務之授予,並不包括由教會供給生活補助或報酬。

修訂後:

230 條 – 1 項 – 平信徒,凡具有主教團所規定的年齡及才能者,得依禮儀規定擢升為固定的讀經及輔祭之職;但此職務之授予,並不包括由教會供給生活補助或報酬。

與這道手諭一起發表的,還有一封寫給教廷教義部部長拉達里亞(Luis Ladaria)樞機的信函。教宗在信函中解釋了他這項選擇的神學理由,寫道:「在梵二大公會議標示的更新願景中,我們越來越迫切地感到,今天需要重新發現所有信徒在教會内的共同責任,尤其是平信徒的使命。」

教宗援引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結束文件的内容,指出「對處在不同情況中的整個教會而言,促進和授予男女信徒職務是件緊要的事。我們必須鞏固由男女信徒組成的教會,推動他們的職務,尤其意識到領受聖洗的尊嚴」。

教宗方濟各也提到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語,「就聖秩職務而論,教會沒有任何權力將司鐸聖職授予女性」,然後補充道,授予「非聖秩職務則是可行的」。

教宗解釋道,「為男女平信徒提供擔任輔祭員和讀經員職務的機會,這是基於他們因著聖洗分享了司祭職,這個可能性也將經由禮儀(制度)行為增進對許多平信徒的認可,他們長期以來為教會的生命和使命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

教宗最後表示,「將這些職務也授予女性的選擇,將促使衆人更實際地參與在教會内的福傳工作。這些職務具有固定性,得到公開承認並由主教授權」。

教宗方濟各對教會的這些職務作了深入的神學省思,然後作出修訂《天主教法典》230條的決定。的確,梵二大公會議後的神學重新發現了讀經員和輔祭員的重要性,這不僅與蒙受祝聖的司祭職有關,也尤其涉及因聖洗聖事而領受的司祭職。在這兩種司祭職務之間存在著相互合作的互動關係,愈加凸顯了「平信徒」本身的特質,即履行所有信徒因聖洗而領受的司祭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世界需要團結和兄弟友愛,如此才能戰勝危機

「為共同戰勝新冠疫情導致的世界危機,我們就應更加團結、更接近受苦的人、感到彼此皆為兄弟姐妹。」

教宗方濟各在接受意大利電視台第五頻道的訪談中表達了上述思想,並强調「在走出危機時絕不能像從前那樣。我們如果不是變得更好,就會變得更糟。我們應檢視一切」。

兒童忍飢挨餓和無法上學的悲慘情況

教宗首先列舉了世界上許多交戰地區的兒童忍飢挨餓和無法上學的悲慘情況,强調「聯合國的有關統計駭人聽聞」。教宗警告說:「如果我們在走出危機時沒有看到這些情況,走出危機將是另一次失敗。情況將會更惡劣。我們應注視這兩個問題:兒童和戰爭。」

關於疫苗接種

在回答關於疫苗接種的問題時,教宗表示:「我認為從道義上來說,人人都應接種疫苗。這並非一個選項,而是道德行為。因為你拿你的健康、你的生命當賭注,也拿別人的生命當賭注。」教宗解釋說:「梵蒂岡不久後將開始注射疫苗,我為此也已登記報名。現在是思考『我們』的時期,應把『我』刪除一段時間。」

冷漠

談到冷漠,教宗重申:「冷漠摧殘我們,因為它使我們疏遠。相反地,關懷才是打算走出危機的關鍵詞。如果沒有團結和關懷,在國家内部也會造成社會緊張局勢。」

教會内及政治生活的領導階層

接著,教宗談到教會内及政治生活的領導階層。他說:「此時整個領導階層沒有權利說『我』,該當說『我們』,應在危機面前尋求團結。」

教宗再次强烈表示:「此時一個從政者、一個牧人、一個基督徒、一個天主教徒,即使是主教和司鐸,若沒有能力說『我們』,卻只説『我』,在當前的情況下他就不能勝任。」教宗的建議是:「生活上的意見衝突是必要的,但衝突在此時應『休假』,給國家、教會和社會的團結騰出空間。」

教宗指出:「疫情大流行造成的危機使丟棄文化更為强烈,最弱小者,包括窮人、移民和年長者被邊緣化。」

墮胎

教宗特別提到墮胎的悲劇,將那些不願意要的兒童丟棄。教宗告誡說:「墮胎的問題不是宗教問題,卻首先是人的問題,人的道德問題,然後才是宗教問題。這是一個無神論者也該以他的認識來解決的問題。」教宗問道:「難道為解決一個問題,任何一個問題,就該消除一個人的生命嗎?難道為解決一個問題,就該雇傭一個兇手嗎?」

美國國會大廈衝擊事件

教宗也對美國國會大廈遭衝擊事件作出評論。他坦承:「鑒於美國人民紀律嚴明,又有成熟的民主,這個事件讓我感到驚訝。」教宗譴責了暴行,指出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在疫情時期出入受限制的生活

對於在疫情時期出入受限制的每日生活,教宗坦承感到自己被「關入籠中」。他談到為避免人群聚集取消了他的牧靈訪問,並希望伊拉克的訪問能成行。教宗說:「我在這段時期把更多的時間用來祈禱,透過電話與人交談,同時强調某些時刻對他是多麽重要,例如去年3月27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祈禱時刻。祈禱是愛所有人的表達,也讓人看到互相幫助的新道路。」

信靠上主

教宗對信靠上主分享了他的反省,表明信德首先是個「恩典」,「你、我和任何人都無法憑著自己的力量有信德:信德是上主賜給我們的恩典,是不能買到的」。然後,他提到《申命記》的一段話,勉勵衆人呼求「天主的親近」。這個親近是「我們在信德上必須懇求的恩典」。

教宗最後祈願:「在這新的一年不再有被丟棄的人,不再有自私的行為,讓團結勝過衝突。」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