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基督徒蒙召做鹽與光

六月十三日 聖安多尼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8-22

弟兄們:天主是忠實的!我們對你們所說的話,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因為藉我們,即藉我和息耳瓦諾同弟茂德,在你們中所宣講的天主子耶穌基督,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個「是」,因為天主的一切恩許,在他內都成了「是」,為此也藉著他,我們才答應「亞孟」,使光榮藉我們歸於天主。那堅固我們同你們在基督內的,並給我們傅油的,就是天主;他在我們身上蓋了印,並在我們心裏賜下聖神作為抵押。

福音:聖瑪寶福音 5:13-16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2017年6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基督徒蒙召成為他人的鹽與光,以自己的生活光榮天主。教宗鼓勵信徒不要尋找人造的安全,而應對聖神充滿信心。正在梵蒂岡出席樞機咨議會的樞機們與教宗共祭彌撒。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提到三個詞:「是」、「鹽」、「光」。他指出,宣揚福音是決定性的,沒有那些「是」與「非」的模棱兩可。這種模棱兩可最終會使我們去尋找一種人造的安全。

教宗說:「這三個詞指出了福音的力量,這力量帶領你去作見證,去光榮天主。在這個『是』中,我們能找到在耶穌內全部天主聖言,以及天主的所有恩許。天主的恩許在耶穌內全部兌現了,為此,祂是圓滿的。在耶穌內沒有『不』,只有『是』,為了光榮天父。我們也要參與耶穌的這個『是』,因為祂給我們傅了油,在我們身上蓋了印,給我們賜下聖神作為抵押。我們參與是因為我們被傅油,被蓋了印,我們手中有這份安全,即有聖神作為抵押。聖神將給我們帶來最終的『是』,還有我們的圓滿。同樣地,聖神也將幫助我們成為光和鹽,也就是說,聖神使我們作出基督徒的見證。」

「基督徒的見證是鹽與光。」

教宗解釋說:「光在於照耀,把光藏起來的人就是作反見證,躲在『是和非』之中。這樣的人有光,但沒有把它奉獻出來,不讓人看到光。不讓人看,就不能光榮在天之父。此外,這樣的人有鹽,卻只為自己所用,不把它奉獻出來以防腐敗。上主教導我們,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上主把這種安全和見證的態度託付給教會和每一位受洗者。」

最後,教宗說:「讓我們懇求這一恩寵,緊緊抓住並根植於耶穌基督內的恩許的圓滿;耶穌是『是』,完全的『是』,藉著我們對他人所作的鹽和光的見證,把這圓滿帶給他人,以光榮在天之父。」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安慰不應是粉飾的,真安慰既領受也施予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7

因天主的旨意,做基督耶穌宗徒的保祿和弟茂德兄弟,致書給格林多的天主教會和全阿哈雅的眾位聖徒: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仁慈的父和施與各種安慰的天主受讚揚,是他在我們的各種磨難中,常安慰我們,為使我們能以自己由天主所親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種困難中的人。因為基督所受的苦難,加於我們身上的越多,我們藉著基督所得的安慰也越多。我們如果受磨難;那是為叫你們受安慰與得救;我們如果受安慰,那也是為叫你們受安慰;這安慰足以能使你們堅忍那與我所受的同樣苦難。為此,我們對你們所懷有的希望是堅定不移的,因為我們知道:你們怎樣分受了痛苦,也要怎樣同享安慰。

福音:聖瑪竇福音 5: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

2017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安慰既是天主的恩典,也是對他人的服務,任何人不可以自我安慰,否則將陷入自戀的態度。教宗強調,為了感受到安慰,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一顆神貧的心,而非不義的封閉之心。

當天選自《格林多人後書》的第一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有八次提到安慰。安慰的第一個特徵是不能自給自足。

教宗解釋說:「安慰的經驗是一個靈性的經驗,始終需要他者性才能圓滿。任何人不能自我安慰。如果誰試圖自我安慰,他最終將陷入自戀、自我粉飾,自我表現的態度。在福音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人,例如總是自我滿足的法學士,在奢華宴樂中自以為得到安慰的財主。而法利賽人在祭台前的祈禱更把這種態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他說:『我感謝祢,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路18:11)。」

教宗指出:「他注視著自己被意識形態粉飾的靈魂而感謝上主。因此,真正的安慰需要他者性。首先需要領受,因為給予安慰的是天主,天主賜予這恩典。此外,真正的安慰也需要通過他者性才能得到成熟,即安慰他人。安慰是從領受恩典到服務他人的過程。」

教宗解釋說:「真正的安慰具有雙重的他者性:恩典和服務。如果我允許上主的安慰之恩進入我內,那是因為我需要得到安慰。為了得到安慰,我必須承認自己有所欠缺。只有這樣,上主才能來安慰我們,並託付我們安慰他人的使命。擁有一顆開放的心,既領受恩典又提供服務,實屬不易,雙重的他者性使安慰得以實現。因此,我們必須有一顆開放的心,為能心靈開放,我們需要有一顆幸福的心。當天的福音即在闡明誰是幸福的人,誰是有福的人。」

教宗說:「是窮人,他們心靈開放,具有神貧的態度。是那些哀慟的人、溫良的人,他們心地溫和;是那些饑渴慕義的人,他們為正義抗爭;是那些憐憫人的人,他們仁慈地對待他人;是心裡潔淨的人;是締造和平的人;是那些為了正義、為熱愛正義而受迫害的人。就這樣,只有心靈敞開,上主才能帶著安慰的恩典和安慰他人的使命進入心中。」

「反之,封閉之人是那些感覺精神富饒,感到自我滿足的人;是那些不需要哭泣的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義人;是那些不懂什麼是溫良的暴徒,是那些喜愛不義的惡人,是那些從不需要寬恕的不仁慈的人,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需要被寬恕,是那些心靈肮髒的人、戰爭的製造者、不愛好和平的人;是那些從未受到批評或迫害的人,因為他人所遭受的不義對他們而言無關緊要。這些人心靈封閉,他們不幸福,因為安慰的恩典無法進入他們心中,他們也無法安慰他人。」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反思自己的心靈是否開放,能否祈求安慰的恩典,然後將安慰施予他人。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在今天不斷反思這些問題,並且向常常試圖安慰我們的上主表示感謝。只要我們的心靈能打開一個小縫,上主就有辦法進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在困難時刻選擇祈禱、忍耐和盼望之路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多俾亞傳 11:5-17

那時亞納正坐著,向兒子回來必經之路上觀望,待她發覺是她兒子回來時,便對孩子的父親說:「看,你的兒子和與他同去的人回來了!」當多俾亞快要走到他父親前時,拉法厄爾對他說:「我知道他的眼睛必將復明;你要把魚膽敷在他的眼睛上;這藥要把白翳聚在一起,使白翳從他眼中脫落,這樣你父親便得復明,重見天日。」那時,亞納跑過來,抱著她兒子的頸項,說:「孩子!我看見了你,現今我可以死了。」兩人都哭了起來。

托彼特也起來,踉蹌地走出了庭院的大門。多俾亞便向他走去,手中拿著魚膽,向他的眼睛吹了一吹,隨後抱住他說:「父親,放心吧!」接著把藥給他塗上,給他敷上。隨後,多俾亞雙手把白翳從眼角裏剝了出來。他一看見自己的兒子,便撲到他的頸項上,流著淚對他說:「孩子,我眼中的光!我看見你了!」他又說:「天主是可讚美的!他的大名應永遠受讚揚!眾聖天使也是可頌揚的!願他的大名永遠受讚頌,因為他懲罰了我,卻又憐憫了我,使我現在得見我的兒子多俾亞。」多俾亞於是歡天喜地,滿口讚美著天主,進了家門,然後給他父親講述了他怎樣一路順利,怎樣索回銀子,並且怎樣娶了辣古耳的女兒撒辣為妻。他並說:「她已來近了,快到尼尼微的城門口。」

托彼特於是歡喜地讚美著天主,走到尼尼微城門前,去迎接自己的兒媳。尼尼微人看見他獨自行走,用不著人扶助,都駕訝得很。托彼特便當眾承認天主憐憫了他,開了他的眼睛。及至托彼特走到自己的兒子多俾亞的妻子撒辣面前,遂祝福她說:「女兒,歡迎,歡迎!願領你到我們這裏來的天主受讚揚!女兒,願你的父母獲得祝福!願我的兒子多俾亞獲得祝福!女兒,也願你獲得祝福!你懷著祝福和喜樂,平安進入你的家吧!女兒,進來!」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35-37

耶穌在聖殿裏教訓人時,說道:「經師們怎麼說默西亞是達味之子呢?達味自己因著聖神的感動曾說過:『上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把你的仇人放在你的腳下。』達味自己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達味之子呢?大批群眾都喜歡聽他。

2017年6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在悲傷痛苦的逆境中,在羞辱面前,都要選擇祈禱、忍耐和盼望之路;在美好時刻,我們則要當心虛榮的騙局。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多俾亞傳》,講述托彼特和撒辣的經歷:多俾亞的父親托彼特雙眼失明,多俾亞的妻子撒辣曾被指控對多名男子的死亡負有責任。

教宗指出:「這是正常的經歷,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遭遇。這段經文讓我們懂得上主如何引領人的經歷和生活。事實上,托彼特和撒辣都體驗過「困難時刻和美好時刻」。托彼特遭到他妻子的為難、嘲笑和羞辱,但他的妻子不是個壞女人,她辛勤工作,以維持家計,因為她的丈夫托彼特失明了;撒辣也受到羞辱,苦不堪言。他們兩人都曾在那黑暗的時刻想過:『不如一了百了』。」

教宗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慘痛的逆境,雖然沒有像這段經文裡的那樣慘痛,但我們都曉得在黑暗、痛苦和艱難時刻的感受,我們都曉得這種感受。撒辣這麼想:『但我如果上吊自盡,會不會讓我的父母傷心呢?』她便停下來祈禱。托彼特則說:『這是我的人生,我們要向前邁進。』他遂祈禱再祈禱。這就是在困難時刻中拯救我們的態度:祈禱。再就是忍耐,因為他們兩人都耐心忍受了自己的痛苦。最後是盼望,我們期望天主俯聽我們,扶助我們度過這些困難時刻。」

教宗表示:「托彼特和撒辣也經歷了美好時刻,但這絕非小說的幸福快樂結局,而是上主在磨難過後走近他們,拯救他們。有些美好時刻是真實的,就像這段經文所描述的那樣,而非弄虛作假的美,一切都是矯揉造作的,有如煙花一般,不是心靈的美。那麼,托彼特和撒辣在美好時刻做了什麼呢?」

教宗答道:「他們感謝天主,在謝恩的祈禱中放寬心胸。」

教宗接著勉勵我們自問:「在我們人生的各種緊要關頭,我們是否能分辨我們心靈的狀態,明白困難時刻是十字苦架,需要祈禱,忍耐,至少懷有一絲盼望。我們必須避免陷入虛榮之中,因為上主始終與我們同在,當我們向上主祈禱時,也要感謝祂賜給我們的喜樂。撒辣透過分辨懂得她絕不能上吊自盡;托彼特覺察到,他必須在祈禱和盼望中等待上主的救恩。」

最後,教宗期勉眾人本週末重讀《多俾亞傳》,並且祈求天主賜予恩寵,好使我們懂得在人生的困難時刻分辨我們的境遇,以及該如何前行;也使我們懂得在人生的美好時刻分辨我們的情況,避免陷入虛榮的騙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2017年《世界傳教節文告》

教宗方濟各在2017年《世界傳教節文告》中表示: 「世界需要耶穌的福音」。普世教會將於10月22日慶祝本屆世界傳教節,教宗為此於6月4日聖神降臨節頒布文告,論及「福音轉化的力量」,期勉眾人培養「傳教的心」。教宗當天也在天皇后喜樂經祈禱活動中祈求說:「願聖神支持教會在普世的傳教工作,給所有傳揚福音的男女賜下力量。」

本屆《世界傳教節文告》強調,基督信仰以傳教為核心。

教宗解釋道:「傳教乃屬教會的本質,教會若不傳教,就不再屬於基督的了,而淪落為眾多社團中的一個而已。當我們身處的世界受到假像所混淆、受到挫敗所重創、受到多次手足相殘、尤其傷及無辜的戰爭所撕裂時,我們必須自問:『什麼是傳教的根基?』」

教宗指出:「福音的喜樂是動人心弦的,蘊藏復活基督的新生命。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我們滿懷信心和勇氣走在基督這條道路上,體驗真理並獲享祂的生命,使我們擺脫各式各樣的自私,又成為在愛內的創造力的泉源。如此一來,宣講福音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發言;人類不論處於何種境況,聖言降生成人永不間斷。」

「通過教會的傳教,耶穌持續在福傳和行動。傳教是歷史上的救恩時機,因此,教會的傳教並非傳播一個宗教意識型態,甚至不是高調倡議倫理道德,而是與一再成為我們同代人的耶穌基督相遇,經驗聖神轉化的力量,它孕育人類和受造物,就像雨水滋潤大地。藉著聖洗聖事,福音變成了新生命的泉源;藉著堅振聖事,福音成為使人強壯的傅油;藉著聖體聖事,福音成為新人的食糧、永生的良藥。」

教宗寫道:「世界基本上需要耶穌基督的福音。祂通過教會伸延其『善良撒瑪黎雅人』的使命,護理人類尚在流血的傷口。祂也繼續其『善牧』的使命,鍥而不捨地尋找在崎嶇路上迷失的人和沒有目標的人。」

關於福音轉化的力量,教宗提出了諸多見證:「其中一個發生在烏干達北部的衝突時期:一名傳教士在彌撒中號召人們重複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話,人們由此得到莫大的安慰。這些見證證實福音有助於克勝封閉、衝突、種族主義、部族主義,在各地和眾人之間促進修和、友愛和分享。」

「教會蒙召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這激發不斷朝聖的態度,穿越生活中不同的荒野,經歷各種對真理和正義飢渴的經驗,專心致志走向天國。」

教宗告誡道:「自以為是的教會絕非基督的教會,更不是基督被釘十字架而得享光榮的奧體。」

教宗接著引用《福音的喜樂》勸諭指明:「青年成為『街頭傳道員』是件美好的事。他們喜樂地把耶穌帶到每條街道、每個城市廣場、世界每個角落。」

青年是傳教的希望,2018年的世界主教會議正是以青年為中心,主題是「青年、信德與聖召分辨」。教宗稱之為「一個天賜良機,讓青年人承擔和共享傳教責任,此有賴他們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

此外,教宗也讚許宗座傳教善會作出的寶貴貢獻:「它們幫助每個基督信仰團體激發個人的意願走出固有的區域和安全地帶,為向所有人宣講福音而划到深處」。

教宗鼓勵眾人培養「傳教的心,以誠切的祈禱、生活的見證和財物的共享,回應福傳事工上大量和廣泛的需求」。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效法福傳之母瑪利亞,求她幫助我們說「是」,讓耶穌福音在我們時代的緊急關頭中得以迴響。藉著聖母的代禱,我們將能獲得神聖的勇氣,感於探索新的道路,使救贖的恩典得以惠及人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信仰的真正革命在於稱天主為父親

恭讀路加福音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衪的一個門徒對衪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願你的國來臨,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2017年6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闡述天主的父親身分是我們希望的泉源。教宗強調,基督信仰的真正革命在於稱天主為父親。

教宗首先從《天主經》談起,那是耶穌交給祂的門徒,又由祂的門徒傳給我們眾人的祈禱,是「基督徒最卓越的祈禱」(路11:1-4)。教宗指出:「基督徒祈禱的全部奧蹟都濃縮於這句話内:敢於稱天主為父親。彌撒禮儀也表明這一點,主禮在邀請會眾一起誦念《天主經》時,用了『我們才敢說』這句話。」

「其實,稱天主為『父親』絕非一件預料中的事實。我們會傾向於使用最高的稱號,認為這樣才是對祂超性幅度的最大尊重。不過,呼喚天主為『父親』能使我們與祂建立一種親密關係,就如一個兒童面對他的父親時,知道自己蒙受他的關愛和照顧。這就是基督信仰銘刻在人的宗教心理上的偉大革命。」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奧蹟總是吸引我們,讓我們感覺自己的渺小。但這奧跡不再令我們害怕,不壓制我們,不讓我們感到苦惱。這是一種我們人性思想難以接受的革命。」

說到這裡,教宗援引他十分喜愛的「慈父」的比喻說:「耶穌講述的是一位只知道愛自己子女的父親。這個父親不因兒子的傲慢而懲罰他,甚至還把他應得的家產分給他,允許他離家出走(路15:11-32)。耶穌說,天主是父親,但不是依照人性方式而行事的父親,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父親如同比喻中的主角那樣行事。天主是按照自己方式行事的父親:良善、不對人的自由意志設防,只知道與『愛』這個動詞聯結在一起。」

教宗接著説道:「當這個反叛的兒子把所有的都揮霍盡了以後,最終回到家鄉。那個父親沒有實施人性公義的準則,而是首先感到需要寬恕,以他的擁抱讓兒子明白,在他離開的日子裡時刻想念著他,痛心兒子沒有得到父親的愛。天主對祂子女懷有的這種愛是多麽不可思議啊!」

教宗強調:「天主不能是沒有人類的天主:這就是一個偉大奧蹟!這個信念正是我們希望的泉源,我們在《天主經》的所有祈求中都會找到這被守護的希望泉源。」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我們每次有困難和有需要時都應祈求天父,想到天父不能沒有我們,祂此時正注視著我們。每當我們需要幫助,耶穌不對我們說要認命,或讓我們自我封閉,而叫我們轉向天父,以信賴的心祈求祂。我們的一切需求,從最明顯和最平凡的需求,諸如食物、健康、工作,乃至需要得到寬恕和在誘惑中得到扶助,這些都不是我們孤獨的反映:相反地,有一位父親總是以愛看顧我們,他肯定不會遺棄我們。」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發出這項呼籲,願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都為中東和平祈禱,祈願他們能和平度日,免於暴力。

教宗提及6月8日的「為和平祈禱一分鐘」活動,籲請所有信徒為中東地區的修和祈禱。

教宗說:「許多國家將於明天下午1點再次舉行『為和平祈禱一分鐘』活動,也就是在我與以色列已故總統佩雷斯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一同在梵蒂岡聚會的週年紀念日祈禱片刻。我們的時代非常需要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都為和平祈禱。」

2014年6月8日,以色列已故總統佩雷斯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應教宗方濟各之邀,前來參加在梵蒂岡花園舉行的祈禱聚會。他們依循基督宗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三種儀式,為中東和平祈禱,並種下一顆象徵和平的橄欖樹。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2017年6月祈禱意向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7年6月意向

總意向:為國家領袖

願國家領袖能堅決致力終止那傷害許多無辜者的武器交易。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

2017年6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聖神降臨節隆重彌撒時表示,聖神是復活耶穌所賜的第一項恩典,意在寬恕罪人;寬恕是最大的恩典,它把我們凝聚在一起,即使我們各有差異。超過6萬人參加了教宗的彌撒,意大利卡爾皮兒童樂團與合唱團在彌撒中獻唱。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指出:「聖神創造差異與合一,塑造一個新的民族,五彩斑斕卻保持合一,即普世教會。真正的合一,按照天主意願的合一,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異中求同。因此要避免兩種反復出現的誘惑。」

第一種誘惑是尋求沒有合一的差異。

教宗說:「當我們想要與眾不同,當我們組建陣營和黨派,當我們固執於排斥的態度,當我們自我封閉於自身的特殊性,認為自己最優秀或總有道理時,就會出現沒有合一的差異。這時,我們選擇了部分,而非整體,屬於這個或那個團體,而不是屬於教會;成為局部的『擁護者』,而非同一聖神內的弟兄姐妹;成了『左派或右派』的基督徒,而非耶穌的門徒;成了過去的固執保守派或未來先鋒,而非教會的謙卑喜樂的子女。與此相對的誘惑是尋求毫無差異的合一。」

「然而,這種方式的合一成了千篇一律,強制大家統一行動,人人相同,始終以同一方式思考。如此一來,合一最終成了審批,而不再有自由。然而,聖保祿宗徒卻說:『主的聖神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格後2:17)。」

「聖神使門徒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並在門徒中營造一顆新的心。實際上,復活的耶穌第一次顯現給祂的門徒時說:『你們領受聖神吧!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若20:22-23)。雖然門徒們在耶穌受難時背棄和否認祂,但祂不批評他們,反而賜予他們寬恕的聖神。」

教宗指出:「聖神是復活主所賜的第一項恩典,祂賜予這恩典首先是為了寬恕罪人。寬恕是教會的開端,是把我們凝聚一起的粘接劑,是粘合家庭磚瓦的水泥。因為寬恕是大能的恩典,是最偉大的愛,是保持合一、阻止倒塌、給予加強和穩固的要素,即使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寬恕釋放心靈,允許重新開始;寬恕給予希望,沒有寬恕無法建設教會。」

教宗解釋說:「寬恕的聖神促使我們拒絕其它的路,例如:倉促評判他人的道路;把一切拒之門外的死胡同;只會批評他人的單行道。相反地,聖神勉勵我們走上施予寬恕和接受寬恕的雙行道。」

最後,教宗祈禱說:「天主及上主的聖神,祢在我心中,在教會的中心,求祢帶領教會前行並在差異中塑造教會,求祢降臨。為了生存,我們需要祢,就像我們需要水那樣。求祢臨在我們身上,教導我們合一,更新我們的心;求祢教導我們去愛,如同祢愛了我們那樣;求祢教導我們去寬恕,如同祢寬恕我們那樣。阿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欽定2019年10月特別為福傳使命祈禱

2017年6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了參加宗座傳教善會大會的人士,欽定2019年10月特別為教會福傳使命祈禱。教宗說,這是一段祈禱和反省的特別時期,以重新點燃教會的福傳熱火。教會始終需要再次接受福音,好能向他人宣講福音。

教宗方濟各對宗座傳教善會心存擔憂,他也曾提到過,即這個善會不可淪為一個以教宗名義募款並向貧困教會提供經濟援助的機構。為了避免這種危險,他們必須找出新途徑和更符合教會精神的方式為教會的普世傳教使命服務。

因此,教宗向在場的170位與會者,以及陪伴他們的聖座萬民福音傳播部部長斐洛尼樞機表示:「為了更新福傳熱火與激情,我非常贊同你們偕同萬民福音傳播部一起提供的建議:欽定一段祈禱和省思向萬民傳教的特別時期。我將籲請普世教會在2019年10月特別為這個意向祈禱。」

這個祈禱月定於2019年,因為這一年是教宗本篤十五世的《夫至大》(Maximum Illud)宗座牧函頒布100週年。牧函中提到,生活的聖德對於使徒職務的效力而言非常必要。本篤十五世勉勵說:「誰宣講天主,就應做天主的人」。

教宗繼續說:「自我更新要求我們悔改,要求我們把傳教使命視為不斷宣講基督的機會,藉著見證和讓他人參與我們與基督的個人會晤,使他們也與基督相遇。」

願這段特別的時期有助於我們愈加成為福傳的教會。真福保祿六世在他的勸諭《在新世界中傳福音》(Evangelii nuntiandi)中說:「教會是宣傳福音者,但她要從自己接受福音開始。她是散居於世間、及經常被各種偶像所誘惑的天主子民,她經常需要傾聽宣傳使她歸向於主的偉大工作。她需要經常被主召喚,並與他再度結合。總之,如果她希望保持著宣傳福音的新鮮感、興奮和力量,需要不停地接受福音,好能宣講福音(參閱:《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5號)。」

最後,教宗總結道:「因此,我們將在這個特別的時期慶祝《夫至大》宗座牧函頒布100週年,好能先向教會傳福音,如以此來,教會將重獲第一次愛上死而復活的主的新鮮感和熱情,以福音的可信度和效力向世界傳播福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接見學生:向他人敞開心靈,才能改變世界

2017年6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來自意大利各地的6千名學生。他們正在參加「聖杯」和「騎士」基督徒培育活動。教宗表示,我們只有向他人敞開心靈,才能改變世界;永遠不要以惡制惡。教宗也強調,面對兒童的苦難我們沒有答案,只能注視基督苦像並祈禱。

保祿六世大廳內充滿節日的氣氛,青年學生懷著愛戴與熱情問候教宗方濟各。教宗以他慣常的方式與青年交談,特別回答了3位學生的提問。一位名叫瑪爾大(Marta)的女生向教宗吐露了她對初中升到高中的恐懼。

教宗在回答她時強調:「生命就是不斷的相遇和離別。如果我們不學習妥善告別,就永遠學不會與新的人相遇。我們不要因為害怕改變就躲在沙發裡,這將導致生命視野的封閉。教宗因此勉勵青年克勝成長與改變的恐懼,接納擴展視野、與新夥伴同行的挑戰。」

關於朱麗亞(Giulia)提出的如何改變世界的問題。

教宗回答說:「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任何人都沒有改變世界的魔法棒。因此,真正改變的動力在於心。我們只有向他人敞開心靈,聆聽他人,接納他人,與他人分享,才能改變世界。你們也能做到。」

教宗然後與青年展開手勢與言語的互動,向他們解釋敞開心靈與自我封閉的不同。

教宗說:「假如你有一名夥伴、朋友、同學是你不喜歡的,有些令人厭煩。你若在其他人面前說這個人的閒話,這屬於哪種態度呢?」

教宗先後作出張開手掌和握拳的姿勢詢問青年,青年則以握拳的手勢回答教宗這是自我封閉的態度。

教宗繼續問道:「如果你不去理會這事,心想:『我不喜歡,但我什麼也不說。』這又屬於哪種態度呢?」

青年人又作出張開手掌的動作告訴教宗這是敞開心靈的態度。

教宗鼓勵道:「很好!你們明白了!改變世界從每天的小事開始,從慷慨、分享等營造友愛的舉動開始。」

教宗然後勉勵學生們永遠不要以惡制惡,也不要對侮辱作出辯解。耶穌要求我們為每個人祈禱,也包括我們的敵人。如此一來,藉著為眾人祈禱,我們就能改變世界。

一名被意大利夫婦收養的保加利亞少年達尼奧(Tanio)講述了他那感人的苦難經歷。他詢問教宗:面對兒童遭受的苦難我們如何叫人相信上主呢?

教宗坦言他無法為兒童的苦難找到合理的解釋。他告訴達尼奧:「只有在那些為你好和支持你的人的愛中才能找到一絲解釋。我真誠地告訴你,你會明白這一點:當我在祈禱中反省『為什麼兒童要受苦』時,上主並不回答我,我只能注視基督苦像。我通常在探訪兒科醫院時會有這樣的省思。說實話,當我從那裡出來後,我的心倍感傷痛。如果天主允許祂的聖子為我們受苦,或許兒童受苦也是有意義的。親愛的達尼奧,我無法解釋其中的意義。日後你長大了,或者透過他人的生活,你會找到答案。但是,像解釋一個數學題或歷史題那樣的答案,我和任何人都不能給你。」

最後,教宗感謝達尼奧的提問,他說:「因為這將幫助你們更好地成長,得到進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牧放天主子民靠謙卑,不可以統治者自居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5:13-21

阿格黎帕王同貝勒尼切到了凱撒勒雅,向斐斯托致候。他們在那裏住了多日,斐斯托就將保祿的事件,陳述給王說:「這裏有一個人,是斐理斯留在獄中的囚犯。我在耶路撒冷的時候,司祭長和猶太人的長老告發他,要求定他的罪。我回答他們說:當被告還沒有與原告當面對質,還沒有機會辯護控告他的事以前,就將那人交出,不合羅馬人的規例。及至他們來到這裏,我一點也沒有遲延,次日便坐堂,下令把那人帶來。原告站起來,對他沒有提出一件罪案,是我所逆料的惡事;他們的爭辯,僅是關於他們的宗教及關於一個已死的耶穌,保祿卻說他還活著。我對這爭執不知如何處理,就問他是否願意去耶路撒冷,在那裏受審。可是,保祿卻要求上訴,將他留給皇帝審斷,我便下令留下他,等我解他到凱撒那裏。」

福音:聖若望福音 21:15-19

耶穌顯現給門徒,同他們吃完了早飯,就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耶穌又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說完這話,又對他說:「跟隨我吧!」

2017年6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耶穌把祂的羊群委託給伯多祿,叫他以謙卑和愛牧放天主子民,即使他有缺失和罪過。

當天的《福音》記述復活的耶穌在湖邊與伯多祿的一場談話(若21:15-19),這位門徒正是在湖邊蒙受了耶穌的召叫。在主耶穌復活的氛圍中,這是一次朋友之間心平氣和的談話。耶穌三次詢問伯多祿是否愛祂,同時也把自己的羊群託付於伯多祿。

教宗解釋道:「耶穌揀選了宗徒中最大的罪人。當初,其他宗徒四處逃散,這位宗徒也背棄了耶穌,說:『我不認識祂』(谷14:71)。現在,耶穌詢問伯多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於是,祂揀選了最大的罪人(谷14:15)。」

「最大的罪人被揀選去牧放天主子民,這發人深省。而且,耶穌要求伯多祿懷著愛去牧放祂的羊群。牧放羊群不可趾高氣揚,如同統治者那樣;卻應秉持謙卑和摯愛,如同耶穌所做的那樣。這就是耶穌交給伯多祿的使命。」

「伯多祿有罪過,也有缺失。正因為如此,他在這次談話後又再次跌倒。他陷入好奇心的誘惑,就對主說:『那個門徒將去哪兒,將會怎樣?』(若21:20)。伯多祿雖然有過錯,但他應懷有愛,就如上主所說:『因為這些羊群不屬於你,他們是我的羊群。你應懂得愛。你如果是我的朋友,就必須成為這些人的朋友。』」

談到伯多祿在大司祭的侍女前背棄耶穌的光景,教宗說:「他背棄上主時是那麽肯定,就如他宣認:『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那樣堅定(瑪16:16)。」

教宗也談到耶穌與這個不久前才背棄祂的伯多祿目光相接的場景,稱伯多祿敢於背棄,也能痛哭。

「伯多祿為上主服務了一生,最後也像上主那樣被釘在十字架上。但他沒有自誇說:『我的結局如同我的上主那樣!』他沒有這樣說,而是請求道:『拜託,請把我頭朝下釘在十字架上,這樣至少讓人看到我不是上主,我只是僕人。』」

教宗總結道:「這才是我們能了解那託付羊群談話的態度。那次談話如此美妙,如此祥和,如此友愛,如此莊重。願上主常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謙卑地度過一生。我們昂首挺胸是因著天主恩賜我們的尊嚴,而低頭垂目則是我們知道自己是罪人,知道唯一的上主是耶穌,而我們是僕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