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主顯節彌撒之後,於正午時分在宗座大樓的書房視窗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5萬多朝聖信友誦念三鐘經。他在三鐘經前的講話中強調,主顯節讓我們牢記,耶穌來到世界上是為救贖所有人。
主顯節擴展我們的視野,向我們表明天主救贖全人類的願望。天主「沒有只愛一些有特權的人,而愛了所有人。正如祂是眾人的造物主和父親,同樣,祂也是眾人的救主」。 [Read more…]
1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主顯節彌撒之後,於正午時分在宗座大樓的書房視窗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5萬多朝聖信友誦念三鐘經。他在三鐘經前的講話中強調,主顯節讓我們牢記,耶穌來到世界上是為救贖所有人。
主顯節擴展我們的視野,向我們表明天主救贖全人類的願望。天主「沒有只愛一些有特權的人,而愛了所有人。正如祂是眾人的造物主和父親,同樣,祂也是眾人的救主」。 [Read more…]
1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主顯節隆重彌撒。他表示:賢士們為我們指出進入奧跡的道路,尋找天主永無止境。當天,各國駐聖座外交使節團按照慣例參加了禮儀。
生於聖母瑪利亞的嬰孩降生人世,「不僅是為了白冷城牧羊人所代表的以色列子民,也是為了東方賢士所代表的全人類。「賢士代表了全世界以宗教和哲學尋找天主的人。賢士們尋找真光。他們看到星光的標記,對其作了闡釋,然後啟程,不遠萬里地尋找它」。教宗解釋說:「是聖神在召喚他們。在這旅途中,他們必將親自與真天主相遇」。 [Read more…]
2015年1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表示:在新年的開始,我們應該重新點燃內心的和平希望,人人都應做和平的締造者。儘管有人在暗中挑起戰爭,「但和睦總是可以實現的」。
教宗方濟各繼續談三天前世界和平日三鐘經祈禱的主題—和平。和平如此重要,卻常常被媒體每天報導的諸多暴力事件所淹沒。教宗指出,和平不等於「沒有戰爭」,而「停止戰事和熄滅戰火是開始一段行程的必要條件,從而達到各個方面的和平」。 [Read more…]
2014年12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第一晚禱,舉揚聖體,並吟詠《謝主頌》向上主表達年終感恩。禮儀結束後,教宗前往聖伯多祿廣場瞻仰聖誕馬槽,與在場的信友親切問候。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由2015年元旦、天主之母節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指出,「在這個充滿聖誕喜樂氣氛的新年伊始,教會邀請我們凝視耶穌的母親」。當天也是第48屆世界和平日,教宗強調,和平始終是可以達成的目標,其根基在於祈禱。 [Read more…]
1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感恩祭,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為世界和平祈禱。他在彌撒講道中強調,若沒有天主之母,就無法瞭解耶穌。不可將基督與教會分開,因為教會如同瑪利亞那樣,蒙召向眾人表達她的母性。 [Read more…]
聖座於12月30日公佈了教宗方濟各第23屆世界病人日文告,主題取自《約伯傳》:「我作了盲人的眼,跛者的腳」(約29:15)。教宗強調,使人相信某些人的生命不值得活著,是一個大謊言。第23屆世界病人日將于2015年2月11日舉行。 [Read more…]
12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義大利多子女家庭全國協會的七千多位成員,他表示:「在這個充斥著自私主義的世界,多子女家庭是學習關懷與分享的學校」。此外,多子女家庭也「有助於整個社會」。這些家庭近日在羅馬參加協會成立10周年慶典。當天正值教會慶祝聖家節,教宗借此機會宣佈:在納匝肋正在建造一座接待中心,用以接待世界各地前往耶穌成長之地朝聖的家庭。 [Read more…]
12月28日(聖家節),教宗方濟各於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要求眾人關懷那些家庭關係緊張、經濟拮据和有親屬患病的家庭,並提供給他們具體的友愛協助。願聖家的光輝激勵我們散發人情溫暖。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2015年第48屆世界和平日文告呼籲眾人成為兄弟姐妹,促進世界的和平。這份文告的標題為「不再是奴隸,而是弟兄姊妹」,分成兩大部分:受奴役的多種形式和戰勝奴役現象的共同義務;以「兄弟友愛的全球化」抵制當代世界普遍存在的「冷漠的全球化」。
教宗在文告中描述了受奴役的眾多相貌,例如奴役工作的受害者和受濫用職權之苦的移民。此外,還有性奴隸、兒童兵、被活摘器官或成了名為領養,實為犯罪活動的受害者以及恐怖分子的俘虜。教宗指出,導致犯罪的根源除了使人心墮落的罪之外,其它原因包括:貧窮、沒有接受教育和工作的機會,從事人口販賣的犯罪組織、武裝衝突、恐怖主義、利用互聯網進行犯罪活動以及治安部隊和國家公職人員利用職權進行貪污。
因此,教宗呼籲應使「兄弟友愛全球化」,共同努力消除這些奴役人的「可惡現象」,確保人人得享自由和尊嚴。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5年1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Read more…]
Copyright © 2025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