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聲援罕見疾病患者小查理

英國罕見疾病患者小查理(Charlie Gard)的悲慘處境持續感動世人: 位於英國倫敦醫院醫生判斷10個月大男嬰,患上罕見疾查理(Charlie Gard)已經無藥可救,他所在的倫敦醫院原本要在2017630日拔除他的維生裝置,其後推遲了拔教宗方濟各當晚在他的推特帳戶上發表推文,呼籲保護生命,尤其是患病中的生命

 

世界各地為數眾多的人正在為小查理祈禱,願他得到最後的一絲希望。在國際善心人士的解囊相助下,小查理的父母得了150萬歐元,希望能帶他到美國接受實驗治療。但英國醫生斷定,這只是延長病痛的無效治療,因為小查理所罹患的罕見疾病會使他的肌肉和神經逐漸衰弱

 

然而,為人父母者從不放棄希望,即使獲救的機率微乎其微。歐盟人權法院也向這最後的一絲希望說不,小查理的父母遂請求讓他回到自己家中死亡,但這個請求也被駁回了就在小查理要被拔的那天晚上,教宗方濟各出乎意料地發表了一則推文,寫道:「保護生命,特別是患病中的生命,乃天主託付於我們每個人的愛的義務。」

 

在這個案件中,父母的選擇自由沒有受到尊重,這令許多人深感震驚。意大利罕見疾病聯盟對此評論道,事實上這些疾病鮮為大眾所知,因此病情的發展難以預料,連醫生也無法預測這些病童的未來。

[Read more…]

即使再渺小的人也能改變世界

「即使再渺小的人也能改變世界」

撰文:羅思家神父, 巴西略會

在2017年1月27日星期五下午,將有成千上萬的人 ,當中有許多人是年青的男和女會到達華盛頓,參與一年一度的「維護生命大遊行」“March for Life”,這讓我們停下來反思我們每個人和社區如何為生命站起來。

今年在美國首都舉行的維護生命大遊行的主題是:「一個人的力量」– 靈感來自英國著名作家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R.R. Tolkien):「即使再渺小的人也能改變世界。」不管是在一個人或許多人的生活中,一個人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可悲的是,僅在美國,每年有一百萬名嬰兒沒有被給予機會去生存和改變世界。每個人有責任去建立生命的文化和停止墮胎行為。從你的家人或鄰居開始,我們的集體努力將改變人心,拯救生命,和建立生命文化。

而在今年5月,加拿大渥太華將舉行大型活動,包括在政府大樓前舉行鼓舞性的講話。維護生命大遊行將在兩國的首都主要的道路上舉行。 對於美國人來說,這次聚會讓人們記得在1973年1月22日最高法院就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而作出全國墮胎合法化的裁決44週年。自作出裁決以來,在美國已合法執行近六千萬次墮胎。

一貫的生命倫理

羅馬天主教會持有一貫的生命倫理。教會有關於人的不可侵犯性、神聖性和尊嚴的教導。 然而,反對墮胎和安樂死不能對那些遭受貧窮、暴力和不公正的人漠不關心。包括對那些違反生命的:如任何類型的謀殺、種族滅絕、墮胎、安樂死或故意自殺; 對那些侵犯人類的尊嚴:如殘割、對身體或頭腦的折磨等; 對那些侮辱人的尊嚴的:如非人的生活條件、任意監禁、驅逐、奴役、賣淫、販賣婦女和兒童、視人為工具而不是人而作出苛刻的工作條件等等所有這些事,都是在毒害人類社會。

人類生命和人類尊嚴在當今世界遇到許多障礙,特別是在北美。當生命不受尊重,我們應該驚訝其他的權利遲早會受到威脅嗎?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上個世紀所發生的偉大事情,我們看到隨著自由市場推翻共產主義,誇張的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滲透了我們的社會和文化。人口老化,特別是在西方,由此造成的較小的勞動力正在創造一個市場去推動安樂死。 正如聖若望保祿二世寫道:「死亡的權利不可避免地讓位於死亡的責任。」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種文化之中,這種文化否認了團結,並採取了一種名副其實的「死亡文化」的形式。 這種文化是由強大的文化、經濟和政治潮流積極促進的,鼓勵一種關於社會效率的社會觀念。 這是一場強者對弱者的戰爭。 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像任何未出生或垂死的人一樣,他們是在社會結構中的弱小的一群,只能通過沉默的語言溝通和分享感情。 人類的生命具有神聖和宗教價值,但絕不僅僅是信徒所關注的價值。墮胎不僅是對個人及其家庭造成的最嚴重的傷害,而且更是對社會及其文化造威脅。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對生命的開放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9年發表的《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 (Caritas in Veritate)中,教宗

明確地闡明了人的尊嚴和對人的生命的尊重「這一點無論如何不能與民族發展相關的問題分開。」(28) 本篤寫道:「在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壓抑生命的法律非常普遍,並已左右了生活習慣和做法,這樣助長了散播一種反生命的心態,並把它當作文化上的進步,而傳到其他國家。」「向生命開放是真正發展的所在。一個社會若開始否定及消滅生命,結果只會失去一切動機和所需要的力量去為人的真正福利服務。個人及社會若喪失了歡迎新生命的意識,那麼,在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難以彼此相容。」(28)

教宗本篤十六世用這話總結了當前的全球經濟危機:「人要付出的代價,往往也是經濟要付出的代價,經濟的失靈也常帶來人的損失。」(32)

羅馬天主教會對關於人的不可侵犯性,神聖性和尊嚴的教導是一個我們必須每天努力去為維護生命的完美視野。我們必須每天努力宏觀地去看,而不是在狹道上看。

教宗方濟各反對墮胎

若望‧奧馬利樞機(Sean Patrick O’Malley)曾在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舉行的哥倫布騎士團年度大會演講中說:

「有些人認為教宗應該更多地談論墮胎。我認為他說的是愛和慈悲,給人們教會關於墮胎的教導。我們反對墮胎,不是因為我們涼薄或守舊,而是因為我們愛人。這就是我們必須展示世界的。我們必須是更好的人; 我們必須愛所有的人,甚至那些倡導墮胎的人。 只有我們愛他們,我們才能幫助他們發現未出生的孩子的生命的神聖性。只有愛和慈悲才會打開那些被我們時代的個人主義所僵化的心。」

在基督的注視下

教宗方濟各斷然譴責墮胎和安樂死。他不強調哲學,科學和法律論點。相反,他直接指向基督的面容。對於墮胎,教宗說: 「每個被墮胎的嬰兒都帶有主基督的面容。我們每個人都被邀請在脆弱的人類中認識到天主的面容,在衪的肉體上,因著我們經常批判最貧窮的人而經歷了冷漠和孤獨。」墮胎的譴責就如嬰兒時的耶穌,黑落德王要尋找這嬰孩,要把衪殺掉。教宗在2013年9月20日的《第10屆天主教醫生協會國際聯合會大會》說:「每個尚未出生就不公平地被墮胎的嬰兒,都帶有耶穌基督的面容,上主的面容。這面容在出生前或剛剛出生後經歷了世界的拒絕。」同樣,對於對安樂死,教宗指出:「每一位老人,即使是患病或垂暮之年的老人,也都帶有基督的面容。他們不能像丟棄文化建議我們的一樣被丟棄!他們不能被丟棄!」

維護生命是我們領洗的最深切的表達之一:我們站起來作為光的兒女,穿著謙卑和慈善,充滿信念,以堅定的信念和決心說真話,永不失去喜樂和希望。維護生命不是一個政黨或某一方面的活動。這是每個人的義務: 不分左、中、右。 如果我們是維護生命的,我們必須參與我們的文化中,而不是咒罵。 我們必須像耶穌一樣看待別人,我們必須愛他們的生命,即使是那些反對我們的人。

維護生命的考驗不僅是參加在世界主要城市的一天的集會或遊行,真正的考驗是在其餘的364天的生活中能做什麼、能有多少的付出。我們會否一致地反對任何類型的謀殺、種族滅絕、墮胎、安樂死或故意自殺、侵犯人的尊嚴和強迫人的意志。我們如何維護那些忍受非人生活條件、任意監禁、驅逐、奴役、賣淫、人口販運和受苛刻的工作條件的人? 所有這些事情,更毒害人類社會。 讓我們祈求我們可以有一個堅強和一貫的生命道德觀。

讓我重申教宗的說話:

「每個尚未出生就不公平地被墮胎的嬰兒,都帶有耶穌基督的面容,上主的面容。這面容在出生前或剛剛出生後經歷了世界的拒絕。」

「每一位老人,即使是患病或垂暮之年的老人,也都帶有基督的面容。他們不能像丟棄文化建議我們的一樣被丟棄!他們不能被丟棄!」

讓我們為生命站起來,一起面對社會中最弱小和最脆弱的人,看看他們面容上的耶穌基督。不管我們在那裡,這些話語和思想是我們唯一的理由去維護生命。

教會透視:台灣天主教領袖再為反對同性婚姻站台

最新內容:
-教宗向埃及教堂遇害者致哀
-主業團監督蔡浩偉主教安息主懷, 享年84歲
-台灣天主教領袖再為反對同性婚姻站台

多倫多總主教哥連士樞機就C-14安樂死和輔助自殺法案發出聲明

blog_collins

從2016年6月17日起,准許醫學協助自殺在加拿大已成為一項法律。繼眾議院之後,參議院也在未作修改的情況下以44票贊成28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政府提出的法案。新法律中有些條款為弱勢群體和醫療工作者的良心自由提供了保障。其中明確規定:安樂死不適用於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和患有退化性疾病的人。

2016年6月20日,多倫多總主教哥連士樞機(Thomas Collins)發表聲明稱,上述法律的限制條件並不能令這項法律逃脫道德的反對:法律的倡導者雖然是出於善意,但法律本身依然是將殺人合法化。這些限制條件日後必將被繞過和超越,就像其他已經引入安樂死法律的國家。實際上,加拿大最高法院2015年判決中提出的限制條件已經受到這項法律的支持者的攻擊。

樞機表示,加拿大社會現在應該做長期、必要的反省,看看整體喪失對死亡與被殺的基本辨別能力對我們眾人意味著什麼。再者,我們要意識到把一個人的尊嚴降低為自我掌控的惡劣後果,因為支持我們尊嚴的是相互依存而並非個人的自主獨立。多倫多總主教也告誡道,人的生命價值不可以減損降低到僅為功能。

這些難題需要花時間來解決,但有些事情可以立刻著手。樞機特別指出三點:

一、讓所有加拿大人都能享有姑息療法的服務,現在的比例還不到30%;

二、讓輿論知道協助自殺新法律所謂的「醫學協助死亡」實際上就是殺人;

三、確保醫療工作者的良心自由得到充分的尊重,不使他們被迫幫助他人自殺。

加拿大關於安樂死的討論已經持續了數年,2010年的第一次提案被議會否決。之後展開了一系列法律爭論,2015年最高法院的宣判是這場爭論的高峰。同年安樂死在魁北克省合法化。加拿大主教在各自的教區、堂區分發宣傳資料,以廣泛的教育行動反對聯邦的新法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

英語全文

教宗向第六屆世界反死刑大會發表視頻訊息

blog_1466529353

第六屆世界反死刑大會於6月21日至23日在挪威奧斯陸(Oslo)召開,旨在推動目前暫停執行死刑的國家立法廢除死刑。世界反死刑大會由非政府組織「世界反死刑聯盟」(World Coalition Against the Death Penalty)和「共同反對死刑協會」(Ensemble contre la peine de mort)籌辦,今年約有14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組織與會。教宗方濟各特此機會於開幕當日向大會發表視頻訊息,鼓勵與會者不僅促進廢除死刑,更要改善監獄的條件。

教宗在視頻訊息中向致力於廢除死刑的人士表達感激之情。他指出:「輿論愈加反對死刑,甚至反對死刑作為伸張正義的合法途徑,這是一個希望的徵兆。的確,在今日死刑不令人接受,即使犯人罪大惡極。這有違人類生命及尊嚴的不可侵犯性,有悖於天主對個人和社會的計劃以及祂仁慈的正義。死刑既不符合懲罰的任何正義目的,也無法替受害者伸張正義,反倒煽動復仇。『不可殺人』的誡命擁有絕對價值,對於無辜和犯罪的人都適用。」

藉著慈悲禧年的大好良機,人們得以在世界各地「推動更成熟的方式來尊重每個人的生命和尊嚴」。罪犯依然擁有天主所賜的不可侵犯的生命權利。教宗鼓勵與會者「不僅為廢除死刑,更要為改善監獄的條件而努力,以求服刑者的人性尊嚴獲得充分尊重」。

教宗強調:「『伸張正義』絕非為懲罰而懲罰;它真正的意義在於引導犯罪者改過向善,使他們有機會再次融入社會。倘若缺少希望,就沒有適當的懲罰。懲罰若是缺乏其真義和希望,它就不是真正的懲罰,而是一種折磨的形式。」

最後,教宗祝願本屆大會能為廢除死刑的努力注入一股新動力,鼓勵眾人在這偉大的倡議上再接再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會透視:墮胎的問題

blog_1463203762

特別專題訪問:
本集請來一位神父暨醫學專家,現任羅馬宗座宗徒之后大學生命倫理學系系主任-譚傑志神父,與我們深入探討墮胎的問題。

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大遊行2016

march4life_610x343

2016年5月12日(星期四),將有成千上萬的人,包括加拿大的主教們,聚集在加拿大渥太華國會山莊參加加拿大全國為維護生命大遊行,見證生命的神聖,抵抗當今對生命的威脅,尤其是墮胎和安樂死。

《鹽與光》將會全日在現場參與及拍攝,並透過電視網絡及社交媒體,以英語、法語為您報導當天的活動進程。活動詳情,請瀏覽大會網頁Campaign Life Coalition

加拿大全國維護生命大遊行2016將於在5月11日(星期三)下午以彌撒、燭光祈禱、朝拜聖體直至翌日早上7時來揭開序幕。5月12日(星期四)早上,為維護生命舉行彌撒。中午開始遊行,更有支持生命的音樂家以音樂伴隨遊行隊伍,途中會穿越渥太華市中心的街道。5月13日(星期五),大會更有青年會議。

在《生命的福音》通諭中,聖若望保祿二世發表了以下的緊急呼籲:

同時也是因天主之名向每一個人所提出的迫切懇求:

請尊重、保護、珍愛和服務生命,所有人類生命!

只有遵照這個方向去做,你才能找到正義、發展、真自由、和平與幸福!(5)

維護生命大遊行正是是回應這呼籲,一起歡呼慶祝生命和反對所有摧毀生命的威脅。

按此查看《鹽與光》播放節目時間表

收看直播

教會透視:安樂死的問題

教會透視:墮胎的問題

4月28日–聖女珍安娜‧莫拉紀念日

blog_1461860109

今天是聖女珍安娜‧莫拉紀紀念日,她也是《鹽與光》的主保聖人。

聖女珍安娜‧貝雷塔‧莫拉(Saint Gianna Beretta Molla)生於1922年10月4日生於意大利米蘭一個天主教家庭。大學醫科畢業後,珍安娜成為一位兒科醫生。

1955年,珍安娜與伯多祿‧莫拉結婚。她是一位年輕的妻子,也是育有四個孩子的母親。

1961年,珍安娜懷了第四個孩子。在懷孕第二個月期間,醫生驗出她的子宮內有一個腫瘤,需要施行手術。雖然珍安娜十分清楚這是一個高風險的手術,但她沒有選擇墮胎,並選擇繼續懷孕和接受切除腫瘤的手術。手術成功後的七個月中,她把一切交託於天主,當她感到快要產下嬰孩時,她已作好準備,甘願自我犧牲,保留孩子的生命。她對丈夫伯多祿說:「如果你必須在我與孩子之間,作一個抉擇,千萬不要猶豫:選擇孩子吧!我堅持救孩子。」

1962年4月21日,她誕下第四個孩子,起名為珍安娜‧厄瑪奴耳。一週後的清晨,4月28日。聖女珍安娜與世長辭,享年39歲。

2004年5月16日,被教宗冊封為聖人,她的丈夫及子女也在場見證。

這位當代的聖女,激發世人反省現今社會對生命的價值觀。感謝聖女珍安娜保守我們的福傳工作,祈求聖珍安娜看顧在世界各地為維護生命而工作的兄弟姊妹,及特別為我們的工作及觀眾們祈禱。讓我們一起效法聖珍安娜的榜樣,珍視生命尊嚴和家庭價值。

聖珍安娜‧貝雷塔‧莫拉禱詞

我們的天父, 我們讚美祢,我們稱揚祢, 聖珍安娜‧貝雷塔‧莫拉的一生, 從少女、妻子、母親、醫生, 皆為福音作證。 透過她的一生, 祢教導我們接納及尊重每個生命。

主耶穌,祢是她珍貴的引領,在天地間,她看到祢的存在。 面對生命的抉擇,她尋覓祢,尋覓最能 取悅祢的旨意。 如祢的忠信,她以婚姻展現祢對教會 及世人的愛; 如祢的教導,做個善良的撒瑪黎雅人, 守在弱小病患者身旁; 如祢的愛情,甘願捨棄自己的性命, 為帶來新的生命。

天主聖神,萬物美善的根源,求賜我們智慧、明達及勇毅, 跟隨聖珍安娜的芳表,及透過她的轉禱, 使我們在個人、家庭、及工作上, 愛德及聖德日益成長,

亞孟。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愛的喜樂》勸諭

blog_1460383234

教宗方濟各的《愛的喜樂》(Amoris Laetitia)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於4月8日公諸於世。教宗在勸諭公布當天給全球主教親手寫了一封短信,祈願他們受託照管的所有家庭和所有人在納匝肋聖家的保護下,能從這道勸諭中獲得益處。

《愛的喜樂》勸諭結集了2014年和2015年兩屆以「家庭」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的成果,重申一男一女不可拆散的婚姻家庭的寶貴與美好,同時也以求實精神看待脆弱家庭,鼓勵牧人們秉持認真分辨的態度照顧家庭。勸諭分成9章,以慈悲與融和為兩條軸線逐一伸展。教會在教義與實踐上需要保持一致,但鑒於個別國家在文化、傳統及挑戰上的各種因素,因此教義的某些方面能夠以「不同方式」加以詮釋。

下載 Amoris Laetitia宗座勸諭 (中文)

AMORIS

下載 Amoris Laetitia宗座勸諭 (英語)

《愛的喜樂》大綱

第一章:聖言光照下的家

第一章以天主聖言為依據,闡述按照天主肖像受造的男女婚姻的美好,家庭溝通、團結及恩愛的重要性。但家庭不是抽象概念,卻肩負著「匠人的責任」。此外,失業及許多移民和難民家庭的處境也是不可忽略的悲劇,他們遭拒絕,無能為力,每天過著辛勞和噩夢般的生活。

第二章:家庭的現實和挑

第二章例舉了今日家庭的諸多挑戰,例如:個人主義、時來暫去的文化、拒絕新生命的思維、住房緊張、色情氾濫、侵害未成年人。教宗也提到移民問題,基督徒遭受迫害,尤其是中東少數族群受到的嚴峻考驗。此外,在法律上將婚姻與同性結合等同看待會導致家庭瓦解的危險。教宗指出,任何不穩定或不傳遞生命的結合,都無法為社會未來提供保障。

同樣的,女性遭受暴行、女性的身體被當作工具使用、租借子宮的惡行、以及諸如社會性別論等令人不安的意識形態都在摧毀家庭。面對這一切,基督徒不可為追隨時尚或因自卑感而放棄婚姻價值。主教們必須遵循積極、款待的牧靈路缐提倡婚姻聖事,為家庭指出幸福道路,親近處境脆弱的人。

教宗也以「健康的自我批評」態度指出在基督徒婚姻上的不足之處,例如:經常只著眼於生育子女的義務或教義和生物倫理問題,讓人覺得婚姻似乎是一個負擔,一個抽象理想,而非使人得以成長和成就的行程。基督徒蒙召陶冶良知,而非取代良知。

第三章:家庭的聖

第三章論述家庭聖召及不可剝奪的生命權。教宗指出,不可將婚姻的不可拆散性視為一個枷鎖,婚姻聖事絕非一件「事」,一個「空洞儀式」,一個「社會俗套」。婚姻是「使夫妻聖化和得救的一項恩典」。針對處在困境和受傷的家庭,教宗要求牧人們本著對真理的愛,認真分辨這些情況,因為在各種情況中,責任程度並非都是同等的。一方面,需要闡明教義觀點;另一方面,也應避免擅自判斷,不顧個別情況的複雜性及個別的人的痛苦。教宗重申人生命的重大價值和不可剝奪的出生權利,強調醫療人員有良心異議的道德義務,自然死亡的權利以及堅決抵拒死刑。

第四章:婚姻中的

第四章闡明婚姻之愛乃是友誼之愛。教宗稱婚姻中的友誼之愛建立在婚姻聖事上,總是尋求對方的益處,具有典型深厚友誼的互惠和溫柔。在這層意義上,友誼之愛被稱為愛德,因為它使我們睜開雙眼,看到人所具有的價值。婚姻中的夫妻之愛也同樣重要,它是絕妙的禮物,人與人交流的語言,注視另一個人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

第五章:碩果累累的

第五章論述結出碩果的愛,在家庭中生育子女和迎接生命。教宗在此重申胚胎在受孕時的價值,因為每個嬰兒始終在天主心中。因此,不應把子女當作一個附屬品或實現個人願望的解決方案,而應視他們為價值無比的人,尊重他們的尊嚴,承認他們擁有母親和父親的天生權利。

對於那些不能生育的夫妻,教宗鼓勵他們以不同方式表達父母之愛,例如領養子女。立法機構應提供有助於領養和代養子女的程序,但應始終考慮兒童的利益,以應有的法律打擊販賣兒童的行徑。

第六章:家庭的牧靈願

第六章提出幾項牧靈願景,從旁陪伴夫妻的重要性。教宗重提世界主教會議的幾個主題,例如司鐸和家庭牧靈人員需要接受適當的培育,未婚夫妻的婚前準備行程需要受到引導,新婚夫妻婚後頭幾年的信仰生活需要得到陪伴。此外,離婚是今日家庭的一個悲劇,教會應以「接近和務實」態度予以陪伴,保護受傷家庭的子女,以免他們成為離婚父母的人質。

關於離婚和離婚再婚問題,《愛的喜樂》勸諭重申兩屆世界主教會議的觀點:需要分辨和關注離婚個案,尤其是遭受不義的一方。離婚未婚者領受聖體聖事應得到鼓勵,同時不使離婚再婚者感到受了絕罰,卻應以「極大的尊重」陪伴他們。在基督徒團體内照顧離婚再婚者並不表示削弱婚姻的不可拆散性,而是在表達愛德。

勸諭接著提及信仰不同婚姻的複雜情況,但只要尊重宗教自由,差異就能成為跨宗教交談的最佳場所。對於有同性戀傾向的人,教會應尊重他們的尊嚴,不予以歧視。與此同時,教宗也強調在同性結合與按照天主計劃的婚姻生活之間,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因此,教會在這方面遭受壓力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第七章:子女的妥善教

第七章提出父母教育子女的「重大責任和首要權利」。勸諭提出5個要點:

1. 教育不等於控制,而是啟發子女有責任心的自由;

2. 教育在於教導「等待的能力」,在數碼發展迅速的當今世界中尤為重要;

3. 教育在於培養親子關係,避免子女患上「科技孤獨症」;

4. 性教育有其必要,但必須使之成為「愛的教育」,在適當時刻和適當方式下進行,同時也應教導「健康的節操」,不使人淪為純粹的物體;

5. 家庭應繼續成為傳遞信仰的場所,教導子女信仰的真和美。

第八章:陪伴脆弱處境

第八章重提世界主教會議討論的一個核心主題:脆弱處境中的家庭。教宗表示,我們不應期待這道勸諭能給出一個適用於所有情況的一般性規範。牧人們該當推動男女忠貞的基督信仰聖事性婚姻,同時也應以慈悲之心接納和陪伴許多信友的脆弱處境,使他們融入教會團體。

教宗指出,使人人融入教會團體也包括離婚再婚者,幫助他們透過社會服務或祈禱聚會參與教會團體生活,使他們不感到自己遭絕罰。在此沒有單純的處方,只能鼓勵以負責的態度分辨個別案例,因為每種情況的責任程度均不相同。

教宗在勸諭的兩個注解中提到離婚再婚者的情況:

一、牧人通過分辨能夠認出「沒有嚴重過犯」的特殊情況,因此一項條文的效力不必與其它情況相同;

二、在某些情況下,教會為困難情況提供的幫助也可是聖事上的幫助,因為告解亭不應成為酷刑室,聖體聖事不是為獎勵完美的人,而是為滋養軟弱的人。

對離婚再婚者而言,進行良心省察是有益處的。他們可以通過辦告解與一位司鐸交談,好能對自己的處境有正確判斷。但重要的是保持謙遜、謹慎態度,熱愛教會,避免傳達錯誤訊息,使人誤以為教會持有雙重道德標準,或聖事似乎是用來交換恩惠的特權。

總之,福音的理想不可削弱,但需要憐憫脆弱的人,不判斷,不定罪,不排拒任何人,只以慈悲相待。教會不是海關,而是父親的家,每個人在這裡都有一席之地。這就是「愛德第一」的含義:宣講福音,卻不為天主慈悲設下條件,不以優越感判斷受傷的家庭。

第九章:婚姻與家庭的靈

教宗在最後一章邀請信友們養成在家庭内祈禱的習慣,讓基督結合並光照處在受苦日子中的家庭生活,將他們的困苦轉化為「愛的奉獻」。家庭不是一個完美的現實或一勞永逸的配套,而是一個使每個人逐步增進愛的能力的行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相關文章:

《愛的喜樂》勸諭:賜予家庭的慈悲標記

聖座新聞室英語媒體專員—羅思家神父—論宗座勸諭「愛的喜樂」

教宗推文-2016年4月11日

第14屆世界主教會議普通會議常會

世界主教會議第三屆非常會議

 

教會透視:安樂死的問題

blog_1459224335
本集請來一位神父暨醫學專家,現任羅馬宗座宗徒之后大學生命倫理學系系主任-譚傑志神父,與我們深入探討安樂死的問題。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