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於2023年9月30日於梵蒂岡主持御前會議擢陞21位新樞機,其中一位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周樞機為教會歷史上第八位華人樞機。周守仁樞機懇請教友繼續為他及天主給予香港教區的使命祈禱。
請按此下載周守仁樞機官方相片。
重溫:
來源:香港天主教社會傳播處
請按此下載周守仁樞機官方相片。
重溫:
來源:香港天主教社會傳播處
帽子:鮮紅色
穗子:鮮紅色
穗子共三十條,分左右兩邊,各五層十五條,呈金字塔形
候任樞機周守仁主教的樞機牧徽內容與其主教牧徽的內容相同,同樣由六個相同部分組成。
候任樞機周守仁主教的樞機牧徽的主要顏色是鮮紅色,樞機穿著鮮紅色作為殉道者鮮血的標誌,它與宗教、奉獻和犧牲有關,這是因為作為樞機,必要時,會為自己的信仰作證,「流血」亦在所不辭。
候任樞機周守仁主教的樞機牧徽是由六個部分組成:
1. 耶穌會的符號
IHS(古代「耶穌」的符號),是「耶穌」希腊文 IHΣOΥΣ 的前三個字母 IHΣ。下方是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三口釘,像徵修道生活的三個聖願:服從、貧窮和貞潔;這對我們來說,是追隨基督的方式。“H”上方十字架的橫線,表示 IHS 是「耶穌」希腊文 IHΣOΥΣ 的縮寫。陽光像徵基督的神性。
2. AMDG
耶穌會的座右銘「愈顯主榮」。 上主本不需要我們把榮耀給他,但我們該在生活及服務中,為上主帶來更大的光榮。
3. 長頸鹿
長頸鹿有一顆大大的心,像徵慈悲、包容和慷慨。它的長脖子使它擁有無際的視野和深遠的願景。
4. 中心標志
多元合一。不同的顏色和形狀,像徵人和事的獨特性和獨立性,需要獲得尊重,並以同理心來理解。它們交織在一起,像徵結合、相互關系,及它們的共同性。交織而成的圓環,像徵朝著更大的整體來發展。
5.帶來樹枝的鴿子
飛進來的鴿子像徵聖神。賴聖神的引導和分辨,我們才知道如何前進。鴿子帶著的橄欖枝,長出天虹顏色的葉子,像徵希望,及上主對生命和創造的承諾。
6. 大橋
青馬大橋將兩片被水相隔的陸地連接起來。我們教會的使命正是成為橋梁,讓不同界別走在一起,彼此相遇。橋下的流水像徵時間流逝,但教會肩負的橋梁使命將延續不斷。
來源:香港天主教社會傳播處
2023年9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蒙古烏蘭巴托草原體育館主持彌撒,並在禮成之際請香港教區榮休主教湯漢樞機和即將擢升為樞機的現任主教周守仁到他的身邊。
教宗說:「這裡有兩位主教弟兄、香港榮休主教和香港現任主教。我願藉著他們在場的機會,向高尚的中國人民表達熱切的問候。對於全體人民,我致以最美好的祝福,向前邁進、永遠向前進!對於中國天主教徒,我要求他們做好基督徒和好公民。謝謝大家。」
教宗發表這段問候詞時,台下傳來「教宗萬歲」的歡呼聲。最先發出呼聲的兩名婦女正是來自香港。在場大約還有200名中國人,他們搭乘火車、飛機或開車來到烏蘭巴托。有些人從中國大陸出發,也有些人從澳門和台灣而來。
此前,在啟程前往蒙古的專機上,教宗在途經中國領空時,向國家主席習近平拍發了電報。教宗寫道:「我一定為貴國的福祉祈禱,為你們所有人呼求團結與和平的神聖祝福。」
北京方面通過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教宗方濟各的祝福予以回應。中國表示「願繼續與梵方相向而行,進行建設性對話,增進理解,積累互信,推進雙方關係改善進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3年4月28日,香港天主教社會傳播處發出有關「周守仁主教接受天主教香港教區週報訪問談訪問北京教區」的新聞公告及訪問圖輯。公告如下: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輔理主教夏志誠及副主教蔡惠民神父應天主教北京教區李山主教之邀請訪問北京教區,為期五天 (4月17 – 21日) 的訪問行程已圓滿結束。
周主教於本周一(24日)接受教區週報《公教報》及《Sunday Examiner》訪問,題為《周守仁主教訪北京教區 — 締造共議同行、互愛互補》。
據《信德網》報導,應北京教區李山主教邀請,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副主教、主教助理黃家俊先生一行四人於2023年4月17日至21日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參觀訪問。周主教也成為香港回歸以後,首位訪問北京的香港教區主教。
據《北京天主教》報導,訪問期間,周守仁主教一行在北京教區主教座堂參與了「為可敬者利瑪竇神父列真福品祈禱」的祈禱會,並在北堂與李山主教共祭。
之後,周守仁主教還分別在宣武門教堂(南堂)、王府井教堂(東堂)、北京天主教神哲學院主禮聖祭。並先後參觀了北京教區主教府、西直門教堂、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利瑪竇墓園、故宮博物院等。
據《聯合早報》消息,周守仁主教在北堂舉行的感恩祭中,以普通話進行了約四分鐘的簡短講道。他說,很期望香港及北京兩個教區有更多交流、認識、合作。
周守仁主教還說,教宗方濟各推動「同道偕行」,教會的方向是學懂互相尊重及互相聆聽。
李山主教也鼓勵週主教前往大陸其他教區參觀交流。
周守仁主教祝願兩地教會在利瑪竇精神的激勵下,全體教會兒女同道偕行、共融合一,在天主教中國化的進程中行穩致遠、進而有為。
北京之行的最後一天,週主教還強調了愛國與愛教的重要性。他說:「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好,愛國我覺得是應份。」他也強調了香港教區作為「橋樑」的使命,並表示,他已邀請李山主教訪問香港。
此外,《梵蒂岡新聞網》也對此次合一共融之行進行了報導。
據《北京天主教》介紹,參觀訪問期間,北京教區秘書長甄雪斌神父、北京市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秘書長朱杰神父、北京市天主教愛國會秘書長李妍教友、北京天主教神哲學院總神師劉振田神父、北京教區外事辦公室主任甄芳萍修女參與了接待。
據《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網》報導,2023年4月18日上午,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輔理主教夏志誠、副主教蔡惠民、主教助理黃家俊,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陳澤濤、宗教處處長李永戰、張震洋,北京教區秘書長甄雪斌神父、教務委員會秘書長朱杰神父、北京天主教神哲學院總神師劉振田神父一行10人,到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參觀訪問。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郭金才主教、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秘書長楊宇神父,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曉亭主教、副院長李樹興神父、教務長張秋林神父等“一會一團”和院方領導,熱情接待了香港教區代表團來訪。
座談會開始前,郭金才主教和楊曉亭主教陪同香港代表團進入修院小聖堂做祈禱,並在小聖堂前合影留念。隨後雙方在教學樓會議室舉行了座談會,展開友好交流。
會上,郭金才主教對香港代表團、中聯辦、北京教區代表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一會一團」和院方領導都非常重視香港代表此次來訪。楊曉亭主教對學院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包括學院的歷史沿革、硬件軟件設施、師資力量配備、學生培養方案及發展前景等。
在會議的最後,雙方互贈了禮物,「同道偕行」,並合影留念,表達了對彼此衷心的祝福。
會後,院領導帶領代表團參觀了我院圖書館,代表團對我院豐富的藏書和完備的硬件設施表示讚歎;隨後參觀了教學樓的教室,和課間休息的師生進行了親切的交流;最後參觀了我院修生修女進餐的二層食堂,代表團對我院整潔衛生的就餐環境和豐富營養的午餐表示讚許
最後,郭主教和楊主教表示歡迎香港天主教到訪大陸各教區,和大陸不斷增進友誼,深化合作,交流心得,共同為天主教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以下是其他是次訪問的相片:
來源:信德網、北京天主教、聯合早報、中國天主教神哲學院等媒體、萬有真原
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於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結束了為期五天的北京之行。陪同主教的有夏志誠輔理主教、蔡惠民副主教和他的私人助理黃家俊先生。此次訪問是應北京總教區李山總主教的邀請進行的。
第一天,即 4 月 17 日星期一,周主教一行抵京後,立即與李山總主教、部分司鐸及數十位平信徒在救世主主教座堂(北堂)一起舉行了晚禱。耶穌會利瑪竇(Matteo Ricci)神父的畫像放置在祭台前,他是 16 至 17 世紀期間在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去年十二月被宣布為「可敬者」,利瑪竇深受中國天主教信友的愛戴。教宗方濟各稱他為「相遇文化的人」,「最早在中國和西方之間建立一座友誼橋樑的人之一,在華人世界中實踐了一個對當今世界仍然適用的基督信仰本地化的典範。」(參閱:教宗方濟各2022年5月9日接見利瑪竇家鄉意大利瑪切拉塔(Macerata)大學的師生們的講話)
4 月 18 日星期二,周主教一行拜訪了天主教全國修院,並在聖母無原罪堂(南堂)舉行了彌撒。周主教當天也拜訪了若干政府人員。
4 月 19 日星期三,他們到利瑪竇等耶穌會傳教士前輩的墓地憑弔、祈禱。
4 月 20 日星期四,周主教與北京總主教在救世主主教座堂(北堂)舉行彌撒聖祭。彌撒由李山總主教主禮,周主教做了簡短的講道。周主教講道:「復活的主超越一切,也包括死亡,讓我們也不再害怕死亡。但復活的主也向門徒們噓氣,讓他們領受聖神,聖神是永恆的父和子在愛的交流中共發的。」
接著,他指出:「教宗方濟各在推動教會走『同道偕行』的道路,讓我們所有教會成員學習互相聆聽,更重要的是學習聆聽天主聖神在帶領我們所走的路,讓我們分辨,隨從。天主聖神是合一的神,不是分裂的神。」
最後,他總結說:「所以,我們希望香港教區和北京教區,甚至說香港的教會和內地的教會在共融的愛中更多交流、合作。請大家為我們祈禱!」
離開主教座堂後,周主教接受了一些當地媒體的採訪。正如多家報章所報導的,周主教強調了愛國與愛教的重要性。他說:「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好,愛國我覺得是應份。」他也強調了香港教區作為「橋樑」的使命,並表示他已邀請李山總主教訪問香港。
今天早上,即4 月 21 日星期五,周主教在聖若瑟堂(東堂)主持了彌撒聖祭,之後與參與彌撒的信友們會面並降福他們。與信友們辭別後,周主教一行離開北京於當天中午返回香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耶穌於是對他們說:『唉!無知的人哪!為信先知們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 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纔進入他的光榮嗎?』」(路24:25-26)
以「一顆遲鈍的心來信」基督復活所帶來的喜樂,會使我們遲遲才能看到希望。基督耶穌已經戰勝了那看似無可避免的死亡。他的復活為我們的信心帶來保證,死亡沒有、也不可能擁有最終話語權。因為復活意味著「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參羅馬書 8:31-39)。因此,我們的盼望是建基於天主驚人的愛之上,而這愛就在主基督為世上眾生而復活所彰顯的。
所以,不要讓艱苦或惡念侵蝕我們的心靈、壓倒我們的氣魄,免得我們淪為死亡的代理人。我們需要的是「正面和賦予生命的文化」,好讓在生活的困苦中,我們仍能以具建設性和可持續的方法來面對一切。此外,我們需要正向文化,正因它有助孕育出希望和轉型。
事實上,很多香港人在持續的困苦中仍不斷為希望而奮鬥。雖然經濟剛見轉機,但是這些處身社經下層的人士,仍需要所屬社群和「近人」來提供援助和心理性的鼓舞。他們不應被視為社會上的負擔,反過來說,他們其實是中介,為上主致送祝福給那些提供援助給他們的人士。
因此,當不需要依靠消費券的人士,慷慨地捐出從消費券而來的數千元時,受惠者的精神會為之一振。想一想,為需要額外金錢的人來說,這種分享行動,能夠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安慰、信心和希望。天主虛空了自己,好讓我們可以因祂的名、在祂的愛內永得安慰。
去年十二月的新聞報導指出,約有6,000人因2019年的社會事件而被捕,他們正等候警方決定是否起訴他們。他們甚麼時候才能看到曙光?會被當局起訴與否,這些決定會成為他們可以怎樣向前走的標記。無了期地等待,對他們本人、以至整個社會邁向療癒,都沒有幫助。或許有人會希望透過懲罰來尋求公義。然而,以慈悲和寬宏的方法處理那些較輕的罪行,才能為我們受傷的社群帶來希望和正能量。我們已經目睹,仇恨和暴力給我們深愛的香港帶來死亡的惡臭氣味。現在我們應該以慈悲和寬大的心,去讓復原中的香港增添生命的芬芳。
照顧長者、尤其是「遺老」和獨居長者,務必是優先要處理的事情。讓照顧者與長者聯繫起來,能夠讓長者深深地體會到他們自己是有所貢獻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而與青年人連結一起時,則讓長者能夠看到那伸延的未來。這些都有助增強聯繫感,帶來希望和生命的意義。其實對比其他年齡層,青少年和長者是最合拍的。
這些日子,我們都要向離開或決定離開香港,去追尋理想的眾多朋友和家人道別。我們祝福他們的同時,也留意到在他們離開以後,社會不同範疇都出現了明顯又不易填補的空缺,也不知到何時才能補上。然而,當我們真誠地為一個更公平和更自由、人人得以安居的家園而祈求上主時,我們要有希望,確信在歷史中一直福祐著香港的上主,絕不會離棄我們。
最後,我們正是生活在焦慮和混亂的世界裏,它被糅合了權力遊戲、欺凌、責備、威迫和制裁等形式的政治思維根深蒂固地操控著。其實,我們追求的新世界,是講求公平及良性競爭、同理心、尊重、對話文化、仁愛,多元而合一、更好地分配資源,關心生態環境等等。當然,我們不會天真地期望將會有戲劇性的正面轉變,但是通過真誠和具策略的努力,總會有漸進式的發展,這就很好了。
我們要為後代締造希望。所以我們必須讓大家擁抱希望,相信將來會更好。祝願身處香港或其他地方的各位:復活節快樂!
周守仁主教
2023年3月25日
預報救主降生節
“And he said to them, “Oh, how foolish you are! How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all that the prophets spoke! Was it not necessary that the Messiah should suffer these things and enter into his glory?” (Luke 24:25-26)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in the joy of Easter makes us slow to have hope. Christ Jesus has overcome the seemingly inevitable grip of death. His resurrection assures us the confidence that death does not and cannot have the final say. For Easter means that ‘nothing will separate us from the love of God in Christ Jesus our Lord.’ (Romans 8: 31-39). Hence, our hope has its foundation in the amazing love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risen Lord for all walks of life in this world.
What is advisable is not to allow hardship or evil thoughts to corrupt our hearts or crush our spirits, lest we could become agents of death. What is called for is “a positive and life-giving culture” that enables us to face hardships in life in some constructive and sustainable ways. Moreover, we need a positive culture so to become incubators of hope and transformation.
It is a fact that many people in Hong Kong are still struggling for hope amid their ongoing suffering. As the economy has just begun to pick up, many people struggling at the lower socioeconomic strata still need assistance and the psychological boost from their social communities and “neighbours”. These individuals should not be perceived as burdens of society but as intermediaries of heavenly blessings on those who come to their aid.
So, for those who do not need their consumer vouchers, there are those whose spirit will be lifted by the generous sharing of their few thousand dollars. Imagine how much consolation, confidence and hope their sharing can make possible for the ones in need of those extra dollars. God has emptied Himself for us so that we can be eternally consoled in His name and love.
From news reports published in last December, there were around 6,000 arrests due to the violent outbreaks in 2019. They are waiting to see whether the police will charge them or not. When will they see the light? Charge or no charge, they will be signs showing them how to move on. Waiting endlessly will not help them or our society to move toward healing. Some may want to seek justice through retributive means. However, it is through compassion and leniency on lighter offences that can give hope and positive energy to our wounded community. We have seen how hatred and violence have brought the stench of death to our beloved Hong Kong. Now, we should lean on compassion and magnanimity to reinforce the fragrance of life in our recovering Hong Kong.
Caring for the elderly, especially those “left behind” or living alone must be a priority. Connecting with those who care about them will enable them to feel a deeper sense of generativity for others, being appreciated by others, and being connected with the youth, the extension of their future. All these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sense of connectedness and hop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It should not be surprising that youth and the elderly are better fit for each other than the other age groups for them.
We have been bidding farewell to many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who have left or decided to leave Hong Kong for their aspirations. While we wish them all the best, their departure has created noticeable voids in different layers of our social fabric that are not easy to fill. And we do not know when those voids will be filled. But we can be hopeful that our God, who has bestowed His blessings over Hong Kong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ill not abandon us who call upon Him sincerely, seeking for a fairer and freer homeland for everyone dwelling in it.
Finally, we are living in an anxious and messy world dominated by an entrenched political mentality through power plays, bullying, accusations, threats and sanctions, etc. We desire a new world with level playing fields, empathy and respect, dialogic culture, loving kindness, unity in plurality, better distribution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tc. Of course, we are not so naïve to expect dramatic positive changes, but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with sincere and strategic efforts will be nice.
Our future generations need to have hope from us. We must make it possible for each other to have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Happy Easter to you all in Hong Kong and beyond!
+ Bishop Stephen Chow, S.J.
25 March 2023
Solemnity of the Annunciation of the Lord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3年3月9日,天主教香港教區在新聞發布中表示,北京教區李山主教邀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周守仁、
周主教表示此行將延續香港教區橋樑角色的任務,
天主教香港教區表示,早在去年便收到北京教區的邀請。
主教訪問團一行四人,除三位神長外,
主教懇請主內的兄弟姊妹及朋友們為此行祈禱。
傳媒熱線 :傅慧兒,陶國雄 (852) 3565-2045
At the invitation of Bishop Joseph Li Shan of the Diocese of Beijing, Bishop Stephen Chow, SJ, of the Diocese of Hong Kong, along with Auxiliary Bishop Joseph Ha, OFM and vicar general Father Peter Choy, will travel to the Diocese of Beijing for a five-day visit from 17th April.
According to Bishop Chow, this visit underscores the mission of the Diocese of Hong Kong to be a bridge Church and promote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invitation was received sometime last year from the Diocese of Beijing and accepted in the spirit of brotherhood in the Lord toward the end of last year.
In addition to the three priests, the delegation will include the bishop’s personal assistant, Wong Ka-chun. The bishop requests his brothers, sisters and friends in Christ to pray for the success of the visit.
Media Hotline : Loura Foo , Paul To (852) 3565-2045
來源:香港天主教社會傳播處
各位主內的姊妹兄弟:
「『你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這一切交給你。』那時,耶穌就對他說:『去罷!撒殫!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瑪4:9-10)
為不少在聖誕節和農曆新年增了磅的人來說,我們實在要讚歎禮儀年的智慧。在慶祝過以上兩個節期後不久,便是四旬期。四旬期是我們減去過量的良機,包括那些令我們遠離天主的「不自由」和不健康的體重。當然,體重不應該是四旬期克己的重點,而是我們與天主、他人、大自然和我們自己之間賦予生命的不同關係。
今年四旬期首主日的福音經文提醒我們,要小心魔鬼以及那些否定上主的世人與事給我們的空洞承諾。他們竭力讓我們相信,他們的承諾極具吸引力,不容錯過、是可行的、合理的,如果我們不接受他們提供的,那我們會損失慘重。
但假如我們採納他們所提供的,便會有所犧牲但又不自知——除非我們願意並能夠以開放的思維和聆聽的心去辨別,並且誠意地與同行者分享我們的抉擇和猶疑之處。此外,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一份祈禱的心境會是理想的。
然而以上所提及的,都不是主流文化有所培養的,包括我們的教會文化。可知道,它其實是共議同行的教會、以至和平共處的對話文化,所不可或缺的特質。它催使我們願意把自己重新定位,以歸向引導我們與主基督合而為一的天主聖神。聖神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在這個大時代中的香港和世界,見證福音賦予眾生生命的信息。我們的主耶穌召喚我們跟從祂,只要我們願意踏上皈依的轉化過程,歸向我們的主耶穌,我們就永遠不會感到寂寞或迷失。
今年復活節我們將有大約 1,700 人領洗加入教會。這只是我們過去領洗人數的一半。人數減少,有著不同的原因,部分是我們自己造成,但亦有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我們首先會與這些新來的姊妹兄弟一起慶祝,歡迎他們加入我們天主教信仰的團體。他們是天主的寶貴禮物,在這個家庭裡,彼此是姊妹弟兄,我們要珍惜他們。其次,各堂區和信仰團體都應該為他們提供持續的培育和陪伴的團體,讓他們能夠在新擁抱了的信仰中繼續成長。
至於教區,我們會繼續為我們的青年、平信徒和聖職人員籌備和落實培育方案。透過持續的分辨,我們辨識到培育聖職人員和青年的迫切需要。這不是說平信徒相對不重要。反之而言,我們留意到缺乏神父和執事適當的理解和支持,青年和平信徒的培育將很可惜地事倍功半。有了聖職人員的合作和支持,則能夠更好地落實青年和平信徒的培育。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我邀請我們的姊妹弟兄,善用這四旬期來悔過及更新,好讓我們見證天主子民就是傳遞由天主慈悲而來的愛與公義的媒介。當香港和世界在新冠疫情的反覆打擊後要努力再次站起來時,我們得蒙召喚,互相施以援手、特別是為那些經濟困難或處身社會邊緣的人士,好能給予他們幫助。
當我們願意先去幫助別人走向復元、而不是先照顧自己的時候,這就成為了一個救恩的時機。我們有一位良師,他透過虛空自己的愛去教導我們。本著這份精神,我們以慈悲、同理心和慷慨好客的行動,在我們的社會中傳福音,特別是為我們當中的移民、外籍勞工和尋求庇護人士。
祝願大家有一個富意義而又果實纍纍的四旬期!
+周守仁
香港教區主教
2023年2月14日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天主教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謹代表香港教區及全體信友,就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22年12月31日息勞歸主,表達深切哀悼及思念。
弔唁及大禮安所彌撒安排如下:
弔唁
日期:1月2號(星期一)
時間:上午十時至1月4號(星期三)下午五時
地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香港半山堅道16號)
大禮安所彌撒
日期:1月4日(星期三)
時間:晚上六時
地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香港半山堅道16號)
傳媒熱線:傅慧兒 陶國雄 (852)3565 2045
On behalf of the 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 and the faithful, Bishop Stephen Chow, S.J. of the Diocese of Hong Kong expresses his deepest condolences on the death of His Holiness Pope Emeritus Benedict XVI, who returned to our Lord peacefully on 31 December 2022.
Condolences Service and Requiem Mass are arranged as follows :
Condolences Service
Date and Time: 10am, 2nd Jan (Mon) to 5pm, 4th Jan (Wed)
Venue: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16 Caine Road, Mid-levels, Hong Kong)
Requiem Mass
Date: 4th Jan (Wed)
Time: 6pm
Venue: Cathedra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16 Caine Road, Mid-levels, Hong Kong)
Media Hotline : Loura Foo Paul To (852)3565 2045
資訊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Copyright © 2025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