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願執政者和科學家為疫情找出解決之道,造福百姓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 星期一 彌撒

2020年4月13日,復活節八日慶典的星期一,教宗方濟各立即恢復了聖瑪爾大之家清晨彌撒的直播,以關懷眾多無法親自參禮的信友。教宗在彌撒開始之際念及政治人物和科學家,他說:「讓我們今天為執政者、科學家和政治人物祈禱,他們已著手研究出路、全球疫情過後的情況,『疫情後時期』早已開始:願他們找到正確的道路,始終造福人群、惠及百姓。」

當天的福音講述了婦女遇見復活主基督的事跡(參閱:瑪廿八8-15)。教宗指出:「這段福音章節呈現出一個日復一日的人性抉擇:在耶穌復活的喜樂與希望,以及對墳墓的眷戀之間作取捨。」

教宗首先談論這些「向前邁進、宣講喜訊」的婦女:「她們親眼見到、親手觸摸了復活主,看見墓穴空無一人;於是,她們毫不遲疑地踏上旅途。眾門徒反而遲疑了,他們無法相信,認為這些婦女異想天開。這群婦女堅信不移,她們的宣講傳揚至今:『耶穌復活了,祂活在我們中間。』」

接著,教宗告誡眾人:「最好別在空墓裡生活。許多難題促使我們走入這空墓,決定隱瞞事實。誠如耶穌所言,我們不能同時事奉天主和錢財(參閱:瑪六24),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為了走出現況,司祭和經師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一條金錢至上的道路,他們付出代價,買來沉默,目擊者的沉默。有個看守的士兵在耶穌死後,立即宣認說:『這人真是天主子!』(參閱:瑪廿七54)這些可憐的人不明事理,害怕走生命的道路;他們追隨了司祭和經師。這些人付出代價,買來沉默。」

教宗不諱言地說:「這是十足的腐敗。你如果不宣認耶穌基督是主,就該反省為什麼你封閉不開的墳墓在腐敗發臭。的確有很多人不宣認耶穌,因為他們不認識主,因為我們沒有言行一致地宣講,這是我們的過失。而今,面對新冠疫情、一個人人盼望早日結束的全球大災難,我們面前也出現了同樣的抉擇:要麼我們為生命、為百姓的復活背水一戰,要麼就事奉錢財,回到墳墓裡去,那是個由名望、奴役、戰爭、製造武器,以及兒童失學構成的墳墓。」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禱說:「主啊!求祢在我們個人和社會生活裡,始終協助我們選擇宣講,引領我們選擇人民的福祉,永不陷入金錢至上的墳墓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發表2019年復活節文告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4月21日復活節當天正午時分,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中央陽台發表復活節文告並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之後,他問候及降福了在場的信友和透過電視、收音機以及其它傳播媒體參加這項活動的人士,祝賀他們復活節快樂。教宗在問候信友時,提及70年前首次通過電視發表講話的教宗,他就是庇護十二世。

教宗說:「可敬的庇護十二世向法國電視台的觀衆發表講話,強調伯多祿繼承人與信眾也能夠透過新傳播工具而彼此相遇。我藉這個節日的機會,鼓勵基督徒團體使用這技術所提供的一切途徑來宣講復活基督的喜訊。」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9年復活節文告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復活節快樂!

今天,教會再次重覆首批門徒們的宣告:「耶穌復活了!」「阿肋路亞!…阿肋路亞!」的歡呼聲,口口相傳,心心相遞地回響著。復活節是教會及全人類永恆的青春活力,在這復活日清晨,我願把特別獻給青年的最新勸諭的第一段話傳送給你們每一位:

「基督活著,祂是我們的希望,在這個世界展現最美好的青春活力。凡祂所觸摸的都變得年輕,煥然一新,充滿生命。為此,我首先要向每一個青年和每一個基督徒說:祂活著,而且祂要你充滿活力!祂在你內,祂與你同在,而且從不離去。無論你走得多遠,復活主都在你身邊,祂召叫你並等待你重新開始。若你因悲傷、怨恨、恐懼、疑惑或失敗而覺得自己老了,祂都會在那裡,為重新給你力量和希望。」(《生活的基督》1~2)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這訊息同時也是傳送給全世界和每一個人的。對每一個男女而言,基督的復活是嶄新生命的開始,因為真正的更新總是從内心和良知開始。但基督的復活也是一個新世界的開端,因為它從罪惡的奴役和死亡中被解救出來:世界終於向天主的國度,愛的國度、和平與手足情誼的國度開放。

基督活著,祂與我們同在。祂向我們顯示祂復活面容的光芒,不遺棄那些在考驗、痛苦和哀傷中的人。願祂,生活的主成為可愛的敘利亞人民的希望,他們是長年戰爭的受害者,而我們會因此日漸心灰意冷,甚至無動於衷。相反地,這正是再次尋求政治解決方案的時候,好能回應人們對自由、和平與正義的正當渴望,必須應對人道危機,協助流離失所者,以及那些逃往鄰近國家的人們,尤其是在黎巴嫩和約旦的難民,使之安全地重返故土。

基督的復活將我們的目光轉向被持續分裂和緊張關係所蹂躪的中東。願那個地區的基督徒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為復活主作見證,以示生命勝過死亡。我特別想到也門人民,尤其是受到飢餓和戰爭煎熬的孩童們。願復活之光照耀所有的執政者和中東人民,首先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並激勵他們減緩如此多的痛苦,尋求一個和平與安穩的未來。

願武器停止傷害利比亞,那裡在最近幾週又有手無寸鐵的人喪亡,許多家庭被迫離鄉背井。我呼籲有關方面選擇對話,而不是欺壓,同時避免再次揭開十多年的衝突和政治不穩定所造成的創傷。

願生活的基督將平安賜給整個可愛的非洲大陸,那裡仍然充斥著社會張力、紛爭,有時因極端暴力而導致不安全、摧毀和死亡,尤其是在布基納法索、馬里、尼日爾、尼日利亞和喀麥隆。我的心思也轉向蘇丹,這個國家正在經歷一個政治不穩定時刻,我期望所有的呼聲都獲得聆聽,每一個人都能努力促使國家獲享自由、發展和渴望已久的福祉。

願復活的主陪伴南蘇丹政治當局和宗教團體,讓幾天前在梵蒂岡退省的成果繼續陪伴他們。願這個國家開啓歷史新篇章,所有的政治、社會和宗教成員都能積極致力於公益和國家修和。

烏克蘭東部地區的人民仍因衝突而繼續受苦,願他們在這次復活節獲得安慰。願上主鼓勵在那裡的人道救援工作,以及尋找持久和平的舉動。

美洲大陸的人民忍受政治和經濟困境的後果,願復活的喜樂充滿他們的心。我特別想到委內瑞拉人民:由於危機持續和加深,許多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無法過上有尊嚴和安穩的生活。願上主使那些肩負政治責任的人致力終止社會的不正義、濫權和暴力行為,以具體行動修補分裂,向人民提供所需的救援。

願復活的上主光照正在尼加拉瓜付出的努力,好能儘快找到經由談判而得到的和平解決議案,造福全體尼加拉瓜人民。

面對我們時代如此多的苦楚,願生命的主不會看到我們的冷酷和冷漠。願祂使我們成為橋樑,而不是圍牆的建造者。願賜予平安的上主讓武器無論在戰爭環境,還是我們的城市不再囂張;願祂啓發各國領導人致力於停止軍備競賽和令人不安的武器泛濫,尤其在經濟較發達的國家。願破開墓穴的復活主讓我們敞開心門,幫助有需要的人、無自衛能力的人、窮人、失業者、邊緣人,以及那些向我們敲門為尋找食糧、庇蔭和要求自己的尊嚴受到承認的人。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基督活著!祂是我們每一個人和全世界的希望和青春活力。讓我們由祂來更新!復活節快樂!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復活主日彌撒:我們要傳揚復活主基督的馨香

CNS photo/Paul Haring

「主真的復活了並顯現給西滿。阿肋路亞,阿肋路亞!」

2019年4月21日,教宗方濟各主持復活主日大禮彌撒時,一名執事隆重地詠唱了這段宣報詞。當天彌撒的祭台安置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石階上,面向聚集在大廣場的7萬名信友。教宗的祭台四周花團錦簇,擺滿了荷蘭進獻的花卉。

這台彌撒雖然沒有教宗講道,卻蘊含了許多意義深遠的禮儀動作,諸如:教宗佇立在至聖救主的三折聖像畫前致敬,為聖母與聖嬰木雕塑像獻香,呼求天父的降福,並以靜默祈禱取代彌撒講道。教宗的一舉一動從容而莊嚴,以傳達信仰情操。西斯汀聖堂歌詠團的歌聲也激發全體信眾的熱切情感。

彌撒結束後,教宗乘專車繞場問候信友。聖伯多祿廣場與和解大道萬頭攢動,教宗所到之處均傳出信友歡喜踴躍的呼聲。隨後,教宗回到聖伯多祿大殿,於正午時分在中央陽台發表《復活節文告》。

當天所有禮儀結束之際,教宗說:「在逾越之光的啟發下,我們將復活主基督的馨香帶給我們孤獨、不幸和痛苦的弟兄姊妹,挪開冷漠的石頭。在這廣場上,花卉象徵著復活的喜樂。今年廣場上的花卉也是來自荷蘭,而聖伯多祿大殿裡的花卉則是從斯洛文尼亞而來。我們格外感謝捐贈這些美麗花卉的恩人!」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效法耶穌,為他人成為被掰開的餅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9:1-20

那時,掃祿還是向主的門徒口吐恐嚇和凶殺之氣,遂去見大司祭,求他發文書給大馬士革各會堂,凡他搜查出信這道的人,不拘男女,都綁起來,解送到耶路撒冷。當他前行,快要臨近大馬士革的時候,忽然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上。他便跌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向他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他答說:「主!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但是,你起來進城去,必有人告訴你當作什麼。」陪他同行的人站在那裏,說不出話來;只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什麼人。掃祿從地上起來,睜開他的眼,什麼也看不見了。人們牽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三天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在大馬士革有個門徒,名叫阿納尼雅,主在異象中向他說:「阿納尼雅!」他答說:「主,我在這裏。」主向他說:「起來,往那條名叫「直街」的地方去,要在猶大家裏找一個名叫掃祿的塔爾索人;看,他正在祈禱。」 ─ 掃祿此時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名叫阿納尼雅的人進來給自己覆手,使他復明 ─ 阿納尼雅卻答說:「關於這個人,我聽許多人說:他在耶路撒冷對你的聖徒作了許多壞事!他在這裏也有從大司祭取得的權柄,要捆綁一切呼號你名字的人。」主卻向他說:「你去吧!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該受多麼大的苦。」阿納尼雅就去了,進了那一家給他覆手說:「掃祿兄弟!在你來的路上,發顯給你的主耶穌打發我來,叫你看見,叫你充滿聖神。」立刻有像鱗甲一樣的東西,從他的眼中掉了下來,他便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進食以後,就有了力量。他同大馬土革的門徒住了幾天之後,即刻在各會堂中宣講耶穌,說他是天主子。

福音:聖若望福音 6:52-59

那時,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這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

2018年4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貝羅(Antonio Bello )主教履行主教牧職的莫爾費塔(Molfetta)市進行牧靈訪問,並在城市港口主持彌撒,約4萬名信友參與禮儀。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多次引用貝羅主教的著作,邀請眾人反省基督徒生活的兩個核心要素聖體和聖言,指出以耶穌為生命食糧的人,將被祂的思維方式所同化。

25年前,貝羅主教因罹患腫瘤,僅僅 58歲就英年早逝。他把宣講福音的教會定義為「穿上圍裙的教會」。貝羅主教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擔任基督和平運動主席。他扶弱濟貧,倡導非暴力、和平與接納。《公教文明》期刊列舉了這位意大利主教和阿根廷教宗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舉例而言,貝羅主教常說,「需要一個『外向』的教會」;教宗方濟各則強調「走出去的教會」。耶穌會士帕尼(Giancarlo Pani)神父在《公教文明》期刊中指出:「莫爾費塔主教遺留給我們的第一個教導便是做個祈禱、默觀的人。祈禱是他的嚮導,給他的牧靈使命賦予意義。他的願景遂由此而生,也就是若望廿三世和梵二大公會議的路線:觀察時代的記號,勇敢回應我們蒙受的召叫。對貝羅主教而言,教會的聖召是為人服務,尤其是為最貧困、最弱小的人。他不僅將弱小者視為牧靈工作的優先對象,更視之為救恩史的主角。」

教宗說:「耶穌對猶太人說:『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若六58)。麵包對生活至關重要,對我們而言,與耶穌建立一種充滿活力的個人關係同樣至關重要。聖體聖事不是一個美麗的儀式,而是我們所能想像到的與天主最親密、最具體、最令人驚訝的共融。貝羅主教曾說:『行動中若沒有愛德,不足以稱為愛德行動。如果缺乏行動的源頭愛德,倘若缺乏泉源,缺乏起點即聖體聖事,任何牧靈工作都只能在事務層面打轉。』」

教宗繼續說:「誰以聖體聖事為食糧,就能被上主的思維方式同化,像祂那樣,為他人成為被掰開的餅,不再為自己活著,卻為了耶穌,像耶穌那樣,為別人而活著。貝羅主教也說:『在領受聖體聖事時我們不能坐著不動,若不從席位中起身,那將是一個未完成的聖事』。」

教宗對此解釋說:「我們應該自問:這項聖事是否在我內完成呢?具體而言,我只喜歡坐著由上主服侍,或者我如同耶穌那樣起身去服侍他人?在生活中我是否將彌撒中所領受的給予他人呢?身為教會肢體,我們可以自問:領受這麼多共融聖事後,我是否成為共融的人呢?」

教宗繼續說:「耶穌也是和平的食糧。這和平的食糧不能被獨自享用,卻應放在桌上供眾人分享。我們這些分享合一與和平食糧的人,蒙召去愛每一張面孔,彌合一切裂痕;我們也蒙召做和平的建設者,無論在何時何地。」

教宗也談到謙卑指出:「謙卑並不意味著羞怯或低三下四,而是順從天主和自我空虛,一如聖保祿所說的。實際上,天主聖言使人自由、向上,前行、謙卑且勇敢。」

最後,教宗勉勵信眾以貝羅主教為榜樣,成為希望、喜悅與和平的泉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福傳不可坐而言,卻要起而行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8:26-40

上主的天使向斐理伯說:「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他就起來去了。看,有個厄提約丕雅人,是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有權勢的太監,也是她寶庫的總管;他曾來到耶路撒冷朝聖。他回去的時候,坐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聖神就向斐理伯說:「你上前去,走近這輛車子!」斐理伯就跑過去,聽見他誦讀依撒意亞先知,便說道:「你明白所誦讀的嗎?」他答說:「若沒有人指教我,怎麼能夠?」於是,請斐理伯上車與他同坐。他所誦讀的那段經正是:「他如同被牽去宰殺的羊,又像羔羊在剪毛者前緘默,他也同樣不開口。在他屈辱之時,無人為他申辯。誰能描述他的後代呢?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了。」太監向斐理伯發言說:「請你說:先知說這話是指誰呢?是指自己或是指別人?」斐理伯便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他們沿路前行的時候,來到了一個有水的地方,那太監就說:「看,這裏有水;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斐理伯答說:「你若全心相信,便可以。」他答說:「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他就命車停住,斐理伯和太監兩人下到水中,斐理伯給他付了洗。當他們從水中上來的時候,主的神把斐理伯提去,太監就再看不見他了。他就喜喜歡歡地往前行自己的路。斐理伯卻在阿左托出現,以後經過各城,宣講福音,直到凱撒勒雅。

福音:聖若望福音 6:44-51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裏來,而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在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天主的訓誨。』凡由父聽教而學習的,必到我這裏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那從天主來的,才看見過父。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我是生命的食糧。你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吃過『瑪納』,卻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2018年4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每個基督徒都有福傳的「義務和使命」,必須聽從聖神,走出去親近人群,從具體處境展開福傳工作。

當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讀經章節,講述上主的天使告訴斐理伯:「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若8:26)

教宗解釋道:「斯德望殉道以後,爆發了針對基督徒的大規模迫害,門徒們四處逃散。然而,正是這股迫害的風把門徒們吹往遠處福傳。如同植物的種子隨風飄到別處播種那樣,這段經文也是如此:門徒們帶著天主聖言的種子前往遠方並且播種。迫害的風促使門徒們傳揚福音。上主就是這樣福傳、宣講的,祂也希望我們以同樣的方法傳報福音。聖神不僅催促斐理伯,也催促我們每個基督徒宣揚福音。」

教宗為此提出福傳的三個關鍵詞:起來、走近、從具體處境著手。

他指出:「福傳不是一個規劃完善的勸人改教計劃,而是聖神告訴你該如何前行,把天主聖言、把耶穌聖名傳揚出去。聖神首先說:『起來,前行。』福傳不可坐而言,卻要起而行,不斷走出去,向前邁進。你要前往那片你得宣講聖言的地方。」

隨後,教宗提及許多離開故鄉和家人、前往遠方宣講天主聖言的男女:「他們當中有些人缺乏抗體來抵禦異國他鄉的疾病,因而英年早逝,或是所謂的殉道。有一位樞機向我談及這種情況,稱之為『福傳的殉道者』。」

教宗表明:「『福傳手冊』的作用並不大。我們需要的是親近人群,走近察看所發生的事,然後從個別處境著手,而非從理論切入。福傳不能靠理論。福傳的要點在於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從具體處境著手,而非理論。斐理伯宣講耶穌基督,剛毅之神催促他給太監付洗。這位宗徒不斷前行,直到他覺得完成了使命。這便是福傳的方法。」

最後,教宗提醒說:「唯有在聖神的威能下秉持這三個態度才能傳揚福音。少了聖神,這三個態度也無濟於事,因為是聖神催促著我們起來、走近,並且從具體處境著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真先知為不聽勸言的子民哭泣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7:51-8:1

那時,斯德望對民眾、長老和經師說:「執拗和心耳未受割損的人啊!你們時常反抗聖神,你們的祖先怎樣,你們也怎樣。那一位先知,你們的祖先沒有迫害過?他們殺害了那些預言義人來臨的人,現在你們都成了那義人的出賣者和兇手。你們這些人接受了藉天使所傳佈的法律,卻不遵守。」他們一聽這些話,怒從心起,向他咬牙切齒。斯德望卻充滿了聖神,注目向天,看見天主的光榮,並看見耶穌站在天主右邊,遂說道:「看,我見天開了,並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他們都大聲亂嚷,掩著自己的耳朵一致向他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證人脫下自己的衣服放在名叫掃祿的青年人腳前。當他們用石頭砸斯德望的時候,他祈求說:「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吧!」遂屈膝跪下,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說了這話,就死了。掃祿也贊同殺死他。

福音:聖若望福音 6:30-35

那時候,群眾問耶穌說:「那麼,你行什麼神蹟給我們看,好叫我們信服你呢?你要行什麼事呢?我們的祖先在曠野裏吃過『瑪納』,正如經上所記載的:『他從天上賜給了他們食物吃。』」於是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並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食糧,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因為天主的食糧,是那由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他們便說:「主!你就把這樣的食糧常常賜給我們吧!」耶穌回答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誰信我的,總不會渴。」

2018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真正的先知會為不聽勸言的子民哭泣。

教宗談及聖斯德望的榜樣指出:「教會需要我們人人成為先知,以加強我們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記載教會的首位殉道者聖斯德望斥責那些把他解送到公議會的百姓、長老和經師,說:『心耳未受割損的人啊!你們時常反抗聖神。』這些人心靈封閉,不願意聆聽斯德望,並遺忘了以色列的歷史。正如他們的祖先迫害了從前的先知,這些長老和經師也怒從心起,一致向斯德望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

教宗評論道:「當先知宣揚真理、打動人心時,人們要麼就敞開心扉,要麼就變得更鐵石心腸,而且觸發怒火和迫害。一位先知就這樣斷送性命。真理有時令人不悅,難以入耳。先知經常因宣揚真理而遭遇困難、迫害。那麼,對我來說,哪一點最能檢驗出一位先知是否奮力宣揚真理呢?那就是,這位先知不僅能宣揚真理,還會為拋棄真理的子民哭泣。耶穌一方面嚴厲譴責,比如祂痛斥『邪惡淫亂的世代』(瑪12:39),另一方面祂也為耶路撒冷哭泣。檢驗即在於此。一位真正的先知絕不溫吞,卻總是直言不諱。」

「此外,真正的先知並不是災難預言家,卻是希望的先知。他開啟大門,醫治根基,修復天主子民的歸屬感,好能向前邁進。他的職務不是譴責。不,他是個充滿希望的人,只在必要時刻斥責。他敞開大門,展望前景,迎向希望。然而,先知一旦善盡職責,就會面臨生命危險。於是,斯德望在掃祿眼前死亡,只因他奉行了真理。」

教宗引用教會初期一位教父的名言說:「『殉道者的血是基督徒的種子』。教會需要先知。更有甚者,教會需要我們人人成為先知,而非批評家。後者是另一回事:一個愛批評的判官難以取悅,他什麼都不喜歡,這也不行,那也不好。這種人不是先知。先知是個祈禱的人,他仰望天主,注視子民,在子民犯錯時感到痛苦、落淚。他不只會為子民哭泣,還會為宣揚真理甘冒生命危險。」

最後,教宗祈願:「教會永遠不缺少這種先知性的服務,好能始終向前邁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耶穌是真正自由的榜樣

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5:34-42

有一個法利塞人,名叫加瑪里耳,是眾百姓敬重的法學士,他在公議會中站起來,命宗徒們暫時出去。他便向議員們說:「諸位以色列人!你們對這些人,應小心處理!因為在不久以前,特烏達起來,說自己是個大人物,附和他的人數約有四百;他被殺了,跟從他的人也都散了,歸於烏有。此後,加里肋亞人猶達,當戶口登記的日子,起來引誘百姓隨從他;他喪亡了,跟從他的人也都四散了。對現今的事我奉勸你們:不要管這些人,由他們去吧!因為若這計劃或工作是由人來的,必要消散;但若是從天主來的,你們不但不能消滅他們,恐怕你們反而成了與天主作對的人。」他們都贊成他的意見。他們遂把宗徒們叫來,鞭打了以後,命他們不可再因耶穌的名字講道,遂釋放了他們。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他們每天不斷在聖殿內,或挨戶施教,宣講基督耶穌的福音。

福音:聖若望福音 6:1-15

那時候,耶穌往加里肋亞海,即提庇黎雅海的對岸去了。大批群眾,因為看見到他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蹟,都跟隨著他。耶穌上了山,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在那裏。那時,猶太人的慶節,即逾越節,已臨近了。耶穌舉目看見大批群眾來到他前,就對斐理伯說:「你們從那裏買餅給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為試探斐理伯;他自己原知道要作什麼。斐理伯回答說:「就是二百塊『德納』的餅,也不夠每人分得一小塊。」有一個門徒,即西滿伯多祿的的哥哥安德肋說:「這裏有一個兒童,他有五個大餅和兩條魚;但是為這麼多的人這算得什麼?」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吧!」在那地方有很多青草,於是人們便坐下,男人約有五千。耶穌就拿起餅,祝謝後,分給坐下的人;對於魚也照樣作了;讓眾人任意吃。他們吃飽以後,耶穌向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糟蹋了。」他們就把人吃後所剩下的五個大麥餅的碎塊,收集起來,裝滿了十二籃。眾人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人確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耶穌看出他們要來強迫他,立他為王,就獨自又退避到山裏去了。

2018年4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當天的禮儀為我們提供了三個自由的榜樣。

為此,教宗邀請眾人自我反省:「我是否如同加瑪里耳一般,自由地冷靜思考,在我的生命中為天主騰出空間?我是否像是伯多祿和若望,即使在磨難中,依然自由且喜樂地跟隨耶穌?我是否自由自在,不受情欲、野心、時尚所束縛?或是跟有點精神分裂的世界一樣,高呼自由,卻更像個奴隸?」

「我們在復活期談論的自由,乃是天主子女的自由;耶穌藉著祂的救贖工程重新賜予我們這個身分。在當天的讀經中,加瑪里耳是第一個自由的榜樣。《宗徒大事錄》記載,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經師,說服公議會釋放伯多祿和若望。」

教宗解釋道:「加瑪里耳是一個自由的人,懂得冷靜思考,跟議員們講道理」,讓他們相信時間自會證明一切。自由的人很有耐心。加瑪里耳雖然是猶太人,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承認耶穌是救主,但他是個自由的人。他懂得獨立思考,向別人表達意見,而且意見得到採納。自由的人不會急躁。比拉多也懂得冷靜思考。他察覺到耶穌是無辜的,卻沒能解決問題,因為他並不自由,而是一心想升官。他缺少自由的勇氣,因為他是功名、野心、成就的奴隸。」

教宗表示:「第二個自由的榜樣是伯多祿和若望。儘管公議會將他們無罪釋放,卻鞭打他們。他們受到不公義的懲罰後,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耶穌的名字受侮辱(宗5:41)。這是效法基督的喜樂,是另一種更偉大、更寬闊、更符合基督信仰的自由」。伯多祿大可去找判官,控告公議會,並索求賠償;但他反倒滿心喜悅,因為他們因耶穌之名受了苦。誠如耶穌所言:『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你們是有福的』(瑪5:11)伯多祿和若望在磨難中保持自由,以跟隨耶穌。」

教宗指出:「基督徒會說:『上主,祢已經賜給我太多恩惠,為我受了太多苦。我能為祢做什麼呢?上主,請取走我的生命、我的意志、我的心靈,一切都是祢的。』這是愛戀耶穌基督的自由,因著信仰耶穌基督,蒙聖神所印證。今天也有許多在監獄裡受折磨的基督徒將這自由向前推進,宣認耶穌基督。」

「第三個榜樣便是耶穌本人。祂施行增餅奇跡後,看出熱情的群眾『要來強迫祂,立祂為王,就獨自又退避到山裡去了』(若6:15)。耶穌並不好大喜功,不為勝利的滋味所蒙蔽。祂很自由,正如祂在曠野裡三退魔誘那樣,因為祂自由地承行天父的旨意,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最大的自由榜樣就是耶穌,祂承行天父的旨意是為了恢復我們作為天主兒女的身分。」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默觀自由的三個榜樣,反省自己的自由:「我的自由是否符合基督信仰?我自由嗎?或者,我是情欲、野心、俗事、財富、時尚的奴隸嗎?這聽起來很滑稽,但有多少人是時尚的奴隸啊!這世界有點『精神分裂』,它高呼『自由』,卻更像個奴隸。讓我們思索天主在耶穌內賜給我們的這份自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復活喜悅中獲得服從、見證和具體務實

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5:27-33

聖殿警官與差役把宗徒領來之後,叫他們站在公議會中,大司祭便審問他們,說:「我們曾嚴厲命令你們,不可用這名字施教。你們看,你們卻把你們的道理傳遍了耶路撒冷,你們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啊!」伯多祿和宗徒們回答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我們祖先的天主復活了你們下毒手懸在木架上的耶穌。天主以右手舉揚了他,叫他做首領和救主,為賜給以色列人悔改和罪赦。我們就是這些事的證人,並且天主給那些服從他的人所賞的聖神,也為此事作證。」他們一聽這話,大發雷霆,想要殺害他們。

福音:聖若望福音 3:31-36

那由上而來的,超越一切。那出於下地的,是屬於下地,且講論下地的事;那自上天而來的,超越萬有之上,他對所見所聞的,予以作證,卻沒有人接受他的見證。那接受他見證的人,就是證實天主是真實的。天主所派遣的,講論天主的話,因為天主把聖神無限量地賞賜了他。父愛子,並把一切交在他手中。那信從子的,便有永生;那不信從子的,不但不會見到生命,反有天主的義怒常在他身上。」

2018年4月12日,教宗方濟各經過復活期的短暫休息後恢復了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教宗表示,基督徒的見證給人帶來麻煩,從不出賣真理,一如許多被殺害和迫害的基督徒所見證的那樣。相反地,妥協使基督徒的特色淡化、變得膚淺。因此,我們需要懇求恩寵,記得那與耶穌的第一次相遇,祂曾改變了我們的生命。

教宗圍繞門徒們在復活喜悅中獲得的三個特性:服從、見證和具體務實,展開彌撒講道。

服從

教宗說:「復活期的50天對宗徒們而言是慶祝基督復活的喜悅時期。這是真正的喜悅,但依然存在遲疑、恐懼,不知事情如何進展,然而,因著聖神降臨而化為一種英勇的喜悅。起初他們明白,因為他們看得見上主,但理解得不透徹,他們滿心歡喜卻無法完全理解。使他們徹底明悟的是聖神。雖然門徒們被禁止宣講耶穌,但他們由天使從監獄中逃脫後,再次返回了聖殿。正如今日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所記述的,他們被帶到公議會上,大司祭便審問他們說:『我們曾嚴厲命令你們不可用耶穌的名字施教。』伯多祿答道:『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宗5:27-33)服從就是跟隨耶穌的道路,祂服從到底,一如祂在橄欖園所做的那樣。服從在於承行天主旨意。服從是聖子為我們開啟的道路,因此基督徒應當服從天主。」

見證

教宗說:「宗徒們從復活喜悅中獲得的第二個特性是『見證』,給人帶來麻煩的基督徒見證。我們或許在世俗和我們之間尋求一條妥協的道路,但基督徒的道路與妥協的道路無關。基督徒的道路是耐心地陪伴那些與我們的想法、與我們的信仰不同的人,給予容忍和陪伴,但絕不出賣真理。」

教宗表示:「首先是服從,其次是給人帶來麻煩的見證。迫害從那時起到現在一直存在。你們想想在非洲、在中東受迫害的基督徒。但今天受迫害的基督徒比初期更多,他們因宣認耶穌而被投入監獄、斬首、吊死。他們見證至死。」

具體務實

教宗然後談到宗徒們的第三個特性「具體務實」:「門徒們所宣講的是具體的事,不是童話故事。一如宗徒們所看見、所觸摸的,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觸摸了耶穌。罪惡、妥協和恐懼常常發生,使我們忘記我們與耶穌的初次相遇,那一次我們的生命被徹底改變。我們或許還有些印象,但這記憶已經模糊不清;這使我們成為『玫瑰水』的基督徒,顏色被沖淡、變得膚淺。耶穌穿越了我的生命,進入了我的心。聖神進入我內。然後,或許我會忘記,但要祈求恩寵,牢記那初次的相遇。」

最後,教宗勉勵我們祈求復活的喜悅。教宗說:「讓我們彼此代禱,祈求那源自聖神、由聖神所賜的喜悅:服從的復活喜悅、見證的復活喜悅、具體務實的復活喜悅。」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聖洗聖事使我們沉浸在基督內

瑪竇福音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2018年4月11日上午,約有2萬2千名信友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參加了教宗方濟各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教宗開啟了以教會聖事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當天講解了聖洗聖事。教宗說,聖洗聖事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每個人都應記住自己領洗的日子。

「我們是基督徒,因此我們要讓耶穌基督住在我們內。聖洗聖事是第一件聖事,因為它是上主基督入住我們內的門戶,它使我們浸入上主的死亡和復活,在聖洗之泉淹沒舊人,從而誕生耶穌再造的新人。因此,聖洗聖事是再一次誕生,是藉著聖神的再生,是每位基督徒生活的中心事件。」

教宗勉勵信眾說:「我確信,我們大家都記得我們的出生日期。但我問自己,我也問你們:你們每個人都記得自己領洗的日期嗎?有人說記得,這很好。但回答的聲音有些微弱,也許因為很多人不記得。如果我們慶祝出生的那一天,我們怎能不慶祝,至少不忘記我們重生的日子呢?我給你們一份家庭作業。那些不記得自己領洗日期的人,問一問自己的母親、阿姨、叔叔、甥侄們,向他們詢問自己是什麼時候領洗的,之後就再也不要忘記。當那一天來到時,我要感謝上主,因為那正是耶穌進入我內、聖神進入我內的日子。那是另一個生日:重生的生日。拜託你們不要忘記這樣做。」

教宗繼續說:「聖洗聖事將我們浸入基督內,使我們成為祂的身體—教會的肢體,並參與祂在世界上的使命。聖洗聖事使基督生活在我們內,也使我們生活在與祂的契合中,好使每個人在教會內按照自己的狀況為改變世界而提供合作。」

「成年人在經歷慕道的信仰旅程後領洗,兒童則因著父母的信德而領洗。有人會問,為什麼給一個不明事理的孩子施洗呢?我們希望他長大明理後,由他自己提出領洗的請求。」

教宗解說道:「這意味著你對聖神沒有信心,因為當我們給一個孩子施洗時,聖神將進入這孩子內,聖神將使他成長,讓他從小就發展基督徒的美德,然後結出碩果。我們要儘量給每個孩子、給所有孩子這個機會,讓聖神在他們內指引他們的一生。你們不要忘記給孩子領洗。」

最後,教宗總結道:「聖洗聖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無償的恩典,但它如同種子那樣,需要在以信仰為養分的土地上生長並結出果實。如此一來,聖洗聖事使那些領受它的人基督化,使他成為另一個真正的基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會透視:中國教會復活節繼續增添新教友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2018年復活節文告
-耶路撒冷聖墓大殿舉行送葬遊行和復活前夕守夜禮
-中國教會復活節喜添新教友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