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為了看見天主,心靈必須擺脫種種欺騙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人心必須奮戰,以擺脫種種困擾人心的欺騙。」

教宗方濟各4月1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裡講授中如此表示。由於新冠疫情的緊急狀態,教宗從3月11日起改為在宗座大樓圖書館主持這項例行活動。4月的第一個週三,教宗談論的主題是真福八端的第六端:「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五8)。尋求天主的面容,意味著渴望與天主建立親密關係,如同約伯的經歷那樣:他先是聽見關於天主的事,後來才直接認識祂(參閱:約四十二5)。倘若我們保持忠信,也能擁有這種經驗。

教宗提及厄瑪烏門徒的例子:他們起初眼睛受阻、心靈遲鈍,有如霧裡看花;而主耶穌在擘餅的那一刻,開了他們的眼(參閱:路廿四13-35)。這正是聖奧斯定所說的:「天主比我更親近我自己。」教宗由此指出,默觀天主的方法在於進入自己內心,給祂騰出空間。

教宗表示,「為了看見天主,不必換眼鏡、換觀察的視角,或是換個指點迷津的神學大師:需要的是擺脫種種困擾人心的欺騙!這是唯一的道路。那是決定性的成熟時刻,也就是我們意識到,我們最頑劣的敵人藏在自己的心中。最高尚的戰鬥莫過於抵抗暗藏於心的種種欺騙,因為它們會引誘我們犯罪。罪過改變心靈的視線,改變對事物的評判,令你看得不真切,或至少不太真切」。

為了解釋什麼是「心裡潔淨」,教宗引用了《聖經》中有關心靈的概念:心靈指的不只是感受,更是「人最私密的地方」。因此,心裡潔淨的人佇立在天主面前,生活表裡如一,沒有「彎彎腸子」。這是一段「釋放與捨棄」的進程的結果。潔淨的心絕非「與生俱來」,而是靠後天學會棄絕罪惡。《聖經》稱這段進程為「心神受割損」(參閱:申十16;申卅6;則四十四9;耶四4)。淨化心靈意味著承認心裡有一部分受到罪惡的影響,好能接受聖神的引領,通過這段心靈之旅,最終得以「看見天主」。

真福八端的第六端涉及末世的幅度,關乎天國的福樂。然而,它還蘊藏了另一層含意。教宗說:「看見天主的意義在於,在當前的事件中理解天主上智的安排,承認祂親臨在聖事內、在弟兄姊妹身上,尤其是貧困和受苦的弟兄姊妹。看見天主意味著在天主彰顯自己的地方認出祂來。」

因此,真福八端為我們開闢了一條道路,協助我們窮盡一生重獲自由。這是聖神的重要工程,我們必須為祂騰出空間;而且在我們遭受考驗,獲得淨化的時刻,天主依然在施展作為。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不要害怕,卻要向聖神敞開心扉,讓祂來淨化我們,並且在這條道路上帶領我們通往圓滿的喜樂。」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結束前,以這話問候了講不同語言的信友:「耶穌是一位忠信的朋友,祂使我們的生活幸福洋溢,在艱難時刻也不例外;祂陪伴著我們,絕不叫我們失望。在祂內並藉著祂,我們絕不會孤立無援。在祂的十字架上,我們的心靈在生活憂慮中找到支持和安慰。」

在問候波蘭信友時,教宗提到,當今世人在文明中愈加看見「死亡的記號」,人們「越來越恐懼害怕,人類生命的核心遭到威脅」。在這艱難的時日,「你們要想起耶穌:你們要明白自己絕非孤立無援,祂陪伴著你們,絕不叫你們失望」。在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蒙主恩召15週年紀念日前夕,教宗鼓勵信友們把自己託付於慈悲救主,並懇求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轉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對教會而言,保護生命絕非一種意識型態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5年前,正是在3月25日,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頒布了《生命的福音》通諭,談論人類生命不可侵犯的價值。時隔四分之一個世紀,教宗方濟各3月25日在宗座大樓圖書館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在要理講授開始之際,「信念堅定地」重申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當年的呼籲。

當天是聖母領報瞻禮,教宗方濟各談及天使報喜與生命的福音之間的關聯。他指出:「此刻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威脅到人類生命和全球經濟。在此背景下,我們更加需要再次提出這項教導;也就是:生命的福音乃是耶穌訊息的核心。各時各地的教會有義務宣講這福音。」

教宗說:「如同每個福音宣講那樣,生命的福音首先也要得到見證。我懷著感激之情念及許多人默默無聞的見證,他們以各種方式慷慨地為病患、長者、孤獨的人,以及赤貧者服務。他們身體力行生命的福音,有如聖母瑪利亞往見表姊依撒伯爾、前去協助她一樣。我們必須捍衛的生命,絕非一個抽象概念,卻始終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比方說:剛受孕的胎兒、遭排斥的窮人、孤獨氣餒的病人或是臨終患者、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人、遭到拒絕或是被限制居所的移民。具體的人展現出生命。」

「天主渴望人人享有圓滿的生命。」

教宗表示:「為此,教會深切感受到一切對人性尊嚴和生命的威脅。對教會來說,捍衛生命絕非一種意識型態,而是一個人性現實;所有基督徒都蒙召參與其中,不僅因為他們是基督徒,更因為他們是人。不幸地,在我們的年代,一個提倡普世人權的年代,攻擊人性尊嚴和生命的情況仍不斷發生。更有甚者,我們面對新的威脅和新的奴役,而法律不一定能保護最弱小、最容易受傷害的人的性命。」

「此時此刻,《生命的福音》通諭的訊息比以往任何時刻更具有現實意義。除了應對種種緊急危難以外,還需要「在文化和教育層面採取行動,把團結、關懷和接納的態度傳授給後代子孫,深知生命的文化不是基督徒獨享的遺產,更屬於每個建設友愛關係的人,他們承認每個人的自身價值,即使人處於脆弱和痛苦時刻。」

「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無可量計的價值,應當勇敢地以言以行宣講這點。」教宗方濟各信念堅定地向眾人再次發出聖若望保祿二世25年前的呼籲,即:「尊重、捍衛、關愛並服務生命,每個人的生命!唯有走在這條路上,你才會找到正義、發展、自由、和平與福樂!」

要理講授結束後,教宗在問候講意大利語的信友時,勉勵眾人信賴天主的仁慈,慷慨善待近人,尤其是在這些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

教宗最後說:「在聖母領報瞻禮這一天,我把所有的人託付於耶穌的母親、我們的母親。她在納匝肋說了『是』,願她每天助佑你們對上主說『是』。上主召叫你們在各種具體的生活處境中接納祂、跟隨祂。願天主降福你們。」

教宗公開接見:身為羅馬主教,慈悲是我必須傳達的訊息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瑪五7)

2020年3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圖書館裡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從這段福音經文出發,展開要裡講授。教宗表明,我們領受了天主的寬恕後,遂能給予寬恕。因此,自身的卑微不幸和義德不足,成了向天國、向天主的慈悲敞開心扉的良機。

「慈悲是基督信仰的核心。若我們的信仰旅程並不通往慈悲,就是走錯路了,因為慈悲是每個靈修旅程真正且唯一的目的地,憐憫是愛德最甜美的果實」(參閱:《天主教教理》,1829號)。教宗回憶起,他就任後的第一次三鐘經祈禱活動便選擇以慈悲為主題。他說:「身為教宗,慈悲是我必須日復一日不斷傳達的訊息。慈悲是我們的福樂。天主的慈悲令我們獲得自由與福樂。我們的生活仰賴慈悲,它是我們呼吸的空氣。我們需要寬恕他人,因為我們需要獲得寬恕。」

「寬恕與被寬恕的相互性在《福音》中反覆出現,不只是在山中聖訓裡。」

教宗強調:「慈悲乃是天主的心腸。《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六37)《雅各伯書》寫道:『憐憫必得勝審判。』(二13)我們也誦念《天主經》,祈禱說:『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教宗解釋道:「施予的寬恕與領受的寬恕,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然而,許多人難以寬恕他人。人受到的傷害有時嚴重到無法寬恕,寬恕宛如攀爬高山,極其費力。一個人會認為自己辦不到,做不到寬恕。而慈悲具有相互性,這一事實表明,我們需要轉換角度。然而,單憑一己之力,我們做不到這點:我們需要天主的恩寵,必須祈求這份恩寵。事實上,倘若真福八端的第五端許諾了找到慈悲,同時我們誦唸《天主經》,懇求寬恕罪過,那麼這意味著,從本質上來說,我們都身負罪債,必須找到慈悲。」

「人人都犯下罪過,得罪了寬宏大量的天主和弟兄姊妹。在扮演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兄弟、姊妹的角色上,我們或多或少有不稱職的時候,需要得到憐憫。眾所周知,就算我們沒有作惡,也總會在行善上有所疏漏。而我們的匱乏恰好成了寬恕的力量。每個人都要記得自己需要施予及領受寬恕,需要耐心。慈悲的秘訣即在於此:在寬恕中獲得寬恕。」

要理講授結束後,教宗提醒:「本週五、週六將舉行《24小時獻給上主》活動。這是四旬期的重要活動,好能祈禱並親近修和聖事。不幸地,由於新冠疫情造成的緊急狀態,在羅馬、意大利和其它國家,今年不能按照往年的形式舉行這項活動。」

在問候講意大利語的信友時,教宗提到,教會將於隔天慶祝大聖若瑟瞻禮。教宗鼓勵信友:「始終懷著信賴之情呼求大聖若瑟的轉禱,尤其是在艱難時刻;信友們要把自己的生活託付給這位偉大的聖人。」

此外,意大利主教們為了當前的醫療緊急危難,推動了全國祈禱時刻。為此,教宗呼籲說:「每個家庭、每個信友、每個教會團體,人人都要在明天晚上九時同心合意誦唸玫瑰經光明五端。我將從這裡陪伴你們。讓我們一起懇求聖母瑪利亞格外守護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家人,特別是病患和照顧病患的人,也就是:醫生、護士、志工。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這項服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人人内心深處都懷有對天主的渴望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不正義傷害了人類,人類社會迫切需要真理和社會正義,因為塵世人類遭受之禍患上達在天大父的心懷。」

2020年3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的公開接見活動中,用這些話語解釋「真福八端」中的第四端「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到飽飫」(瑪五6)的意義。

因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教宗當天的要理講授透過梵蒂岡新聞網實況直播。

教宗首先指出:「飢餓和口渴是人類的首要需求,它關係到人的基本生存。然而,耶穌所說的飢渴慕義比每個人内心深處對人類正義的合法需求更為深刻。比肉身上更為深切的口渴是根植於我們存在根源的一種渴望,内在的飢餓是一種焦慮不安。」

教宗對此引用聖詠第63篇2節解釋說:「天主,祢是我的天主,我急切尋覓祢;我的靈魂渴慕祢,我的肉身切望祢,我有如一塊乾旱涸竭的無水田地。」

教宗接著說:「甚至在那最腐敗和遠離良善的人的心中,也埋藏著對光明的渴望;即使在欺騙和錯誤的廢墟下,總也有對真理和美善的渴求,即對天主的渴慕。天主聖神激發起這渴求,祂是把我們從灰土中加以塑造的活水,是給予受造物的生命氣息。」

教宗於是強調:「出於這個原因,充滿聖神的教會受派遣向普世人類宣講天主聖言,因為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人類心靈迫切需要且是最大的正義,即使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始終保持強烈的渴慕,它會使任何一位度婚姻生活的男女總能找到前進的道路。青年、孩童以及每個人都蒙召去重新發現什麽是真正重要的、什麽是真正需要的、什麽使我們生活美好;與此同時,知道什麽是次要的,而能平心靜氣地放棄。」

教宗最後總結道:「願上主賜予我們這恩典,也就是尋求正義、享見天主並善待他人的渴望。」

此外,教宗由衷感謝所有致力於對抗新冠病毒疫情的人們。教宗說:「此刻,我願向所有感染新冠病毒、受此疾病折磨的人以及許多因自身疾病而感到不安的人們致以問候。我衷心感謝醫院工作人員、醫生、護士和義工,他們在這個艱難的時刻與那些受苦的人在一起。」

教宗接著也向那些為遭受苦難的人們祈禱的信友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所有的基督徒、所有的善男信女,無論他們屬於哪個宗教傳統,此刻都團結一心地祈禱。」

儘管全世界都聚焦於新冠病毒疫情上,但教宗並沒有遺忘那些在希臘和土耳其邊界上已受苦多年的敍利亞難民。他指出:「由於戰爭、飢餓和疾病,這些敍利亞人民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教宗最後提醒說:「讓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弟兄姐妹,包括許多在那裡受苦的孩童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三鐘經和公開接見活動因新冠疫情改為現場直播

CNS photo/Paul Haring

面對新冠病毒蔓延的風險,梵蒂岡採取了相應的措施。2020年3月7日,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談及未來幾天的多項活動。公告指出,「聖父教宗3月8日的三鐘經祈禱活動,將於宗座大樓圖書館舉行」,而非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廣場上的信眾。

三鐘經祈禱活動「將由梵蒂岡新聞網進行網絡直播,並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屏幕播放」。有意轉播的媒體可向梵蒂岡媒體(Vatican Media)申請,以便於信友參與這項祈禱活動。

聖座新聞室的公告繼續表示,「3月11日的例行週三接見活動也將以同樣的方法進行。這些必要的抉擇是為了預防新冠病毒在集會活動中傳播的危險」。再者,「在意大利當局的要求下」,進入聖伯多祿廣場需「進行安全檢查」。

此外,「按照梵蒂岡城國衛生局的規定,即日起至3月15日週日為止,信友參加聖瑪爾大之家彌撒的活動暫時停止。教宗將私下舉行感恩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讓我們在四旬期放下手機,跟隨耶穌走向弱小者

圖片:Rodney Leung

「讓我們關掉電視,放下手機,抵拒閒言碎語和言語暴力,並且與耶穌一起在『愛德之路』上走向我們周遭的許多荒野,擁抱窮人、年長者和遭遺棄的人。」

聖灰禮儀標誌著四旬期的開始,2020年2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向大約12000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發出這項呼籲。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充滿聖神」,進入荒野,在那裡停留40天,「受魔鬼試探」(參閱:四1-2)。教宗反省了這段經文,闡明四旬期旅程的意義在於走向逾越奧跡,它是禮儀年及信仰的核心。接著,教宗談論了荒野的靈性意義:「對城市居民來說,荒野也意味著寂靜的地方。荒野是個遠離周遭喧擾的地方。由於沒有人的話語,遂能給天主聖言騰出空間。聖言有如微風輕拂我們的心靈。荒野是聖言臨在的場所。」

「《聖經》指出,上主喜愛在荒野裡向我們發言:祂向梅瑟頒布十誡,並對子民的「心靈」說話。子民在荒野裡重新找到與天主的親密感、上主的愛。耶穌喜歡退避到荒野裡祈禱,教導我們如何尋找在靜默中對我們說話的天父。這並不容易,卻邀請我們尋求心靈的寧靜。因此,四旬期是給天主聖言騰出空間的絕佳時機。」

教宗籲請眾人:「在這段時期關上電視,翻開《聖經》;放下手機,與《福音》『連線』。四旬期有如荒野,在這段時期要摒棄無益的話、閒言碎語、道聽塗說和流言蜚語。相反地,在這段時期,我們要向上主傾訴,把自己獻給上主,力行健康的心靈生態,作心靈的大掃除,因為我們現處的環境遭到太多言語暴力的污染。」

教宗形容說:「如今羞辱他人的行為宛如『道早問安』。我們淹沒在空洞話語、廣告和虛假不實的訊息裡。我們習慣於窺探每個人的一切事物,恐怕會陷入世俗精神,導致心神耗盡。這問題的唯一解藥是靜默。」

「耶穌召叫我們進入荒野,邀請我們側耳靜聽重要的本質。」

教宗由此指出:「荒野是個回歸本質的地方,因為它敦促我們省察自己的生活。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無用的事物。我們跟隨成千上萬看似必要、實則不然的事物。」

為此,教宗鼓勵眾人:「擺脫眾多膚淺的現況,以便於再次發現重要之事,重新看見我們周遭的面容!耶穌在這方面也給我們立了榜樣,即守齋。守齋意味著懂得捨棄膚淺虛榮之事,走入本質。守齋絕不只是節食減肥,其意義正是回歸本質,尋找更簡樸的生活之美。」

「荒野也可視為孤獨的地方。」

教宗把目光轉向我們的周遭說:「今天我們周圍也有許多荒野、很多孤獨的人。他們是被遺棄的孤獨者。我們周遭有多少窮人及年長者在生活中默不作聲,遭到排擠和丟棄!然而,荒野引領我們走向他們,走向那些不發一語、在沉默中求救的人。許多無聲的眼神向我們發出求救訊號。四旬期荒野的旅程是一段走向最弱小者的愛德之旅。」

最後,教宗提醒眾人:「在四旬期內祈禱、守齋,以及從事慈悲善工,好能從死亡走入生命。讓我們與耶穌一起進入荒野;我們出荒野時,必將體嘗到逾越奧跡、天主聖愛更新生命的威能。我們將會如同春天開花的荒野,突然從『一無所有』,變成綻放蓓蕾、花繁葉茂。我們要鼓起勇氣,進入四旬期這個荒野,在荒野裡跟隨耶穌:因著祂,我們的荒野將開花結果。」

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提及伊拉克當前的危機。教宗直接向伊拉克人民表示:「我向你們伊拉克人民講話,我熱切關懷你們。你們身處戰場,遭遇遍地烽火的戰爭之苦。我為你們和你們國家的和平祈禱,我已計劃今年能訪問貴國。我為你們祈禱。」

教宗鼓勵伊拉克的信友們,抽出時間默想天主聖言、領受聖事、守齋祈禱為能更新與天主和弟兄姐妹的關係。教宗最後說道:「在這四旬期的開始,我祝願你們衆人有一個皈依、内在更新和個人及靈性成長的時刻。」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念及新冠病毒感染者。他說:「我再次向病毒感染者和給予他們治療的醫務人員,以及民政當局和那些正在努力照顧病患和制止感染蔓延的人士表達關懷之情。」

根據最新的估計,全球有8萬多人被感染,其中至少有7.8萬人是在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導致2700人死亡,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組長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剛剛結束在中國的考察工作,他在日内瓦辦事處再次發出預警,表示全球「尚未做好準備」應對這一疫情的蔓延。艾爾沃德也強調,無論如何,從中國傳來了令人欣慰的跡象,得益於北京政府採取的嚴厲措施,病毒的傳播正在減緩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溫良讓我們贏得弟兄的心

2020年2月1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解釋「真福八端」中關於「溫良」的含義。教宗說:「『溫良』的含義在於溫和、順從、謙讓,以及不施暴力。溫良表現在發生衝突的時刻,因為“任何人在平靜的時候都會顯得溫良。」

教宗指出:「耶穌在受難時保持順從的態度,祂正是『溫良』的典範。不過,『溫良』一詞在《聖經》中也指沒有土地擁有權的人,而在真福八端中卻說溫良的人要承受土地。事實上,耶穌說『溫良的人是有福的』,這是引用了《聖詠》第37篇的聖訓:『你應控制憤恨,消除怒火,不要動怒,免得再犯罪過。因為作惡犯罪的人必被剷除;唯有仰望上主的人繼承樂土。』(37:8-9)」

教宗對此表明:「《聖詠》中的這句話在溫良與擁有土地之間建立了關係。溫良與土地似乎互不相容,因為人們經常為擁有土地而彼此交戰。然而,溫良者擁有土地所依靠的不是征服,而是繼承。那樂土是對天主子民的一個許諾和一份恩典,它成了比一塊單純領地還要大許多的某種事物的標記。這塊『樂土』就是天國,就是我們要奔往的樂土,是我們應走向的新天新地。」

「然而,溫良的人並不是懦夫,也不是一種設法迴避問題的人。」教宗繼續解釋說:「溫良的人並不是凡是遷就,而是學會去有力捍衛另一塊土地的基督的門徒。基督捍衛祂的和平、捍衛祂與天主的關係、捍衛祂的恩典,即天主的恩典;基督守護仁慈、友愛、信任和希望。溫良的人也應是仁慈、友愛、信任和懷抱希望的人。」

接著,教宗談到憤怒的罪。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在某些時刻發怒的經驗,我們該捫心自問多少事物因著我們的憤怒而被摧毀或喪失。發怒的時刻能摧毀許多事物;我們失去控制,不考慮真正重要的是什麽,這樣能毀壞與弟兄的關係,有時甚至無法挽回。由於憤怒,許多弟兄姐妹彼此不再説話,關係變得疏遠。憤怒與溫良截然相反,溫良將人聚攏,憤怒則使人分裂。溫良能贏得人心,挽回友情和許多其它事物,因為這樣的人雖然發怒,而後卻能冷靜下來,重新思考並恢復自己的常態,如此就能以溫良來重建自己。」

教宗最後總結道:「要以溫良贏得的土地乃是幫助弟兄得救,就如《瑪竇福音》所說的那樣:『如果他聽從了你,你便賺得了你的兄弟』(十八15)。因此,沒有比贏得別人的心更美的土地,沒有比賺得與兄弟和好更寶貴的樂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必須讓他人感動我們的心

CNS photo/Paul Haring

願上主使我們成為慈悲的男女,向慷慨的愛開放,笑容滿面,關懷他人,服務人群並懂得哭泣。

教宗方濟各2月12日在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如此祈求道。教宗當天繼續反省真福八端,並闡述第二端: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瑪五4)。教宗指出,哀慟是一種「內在的痛苦」、心靈的哭泣,它使我們與上主、與近人再次開啟新的關係。

教宗闡明,在《聖經》裡,哭泣具備兩個幅度:一個是為「某個人的死亡或苦難」而哭;另一個是為「自己」的罪過痛哭,「在冒犯了天主和近人時,痛徹心扉」。因此,流淚是為了「摯愛」的消逝或磨難,或是「因為我們令對方受苦」。「因此,這關乎我們對他人的愛,使我們與對方相連結,從而與之共患難。有些人避而遠之;但是,我們必須讓他人來感動我們的心」。

淚水是個珍貴的「恩典」。教宗表示,有些「哀慟者需要受到安慰」,但也有些「受安慰者需要感到哀慟,因為他們鐵石心腸、忘記哭泣」。有的人需要「被喚醒」,因為「他們不懂得與人同悲共苦」。「舉例而言,哀悼是一條悲苦的路,但是在明瞭每個人神聖且無可取代的生命和價值方面,哀悼能有所裨益。在那一刻,哀悼令我們體悟到人生何其短暫」。

接著,教宗解釋了「哀慟的人是有福的」的第二個幅度,即:為罪過而哭。有的人會在犯錯時發怒,「這是一種傲慢」;另外有些人會為自己的過失,為了「背叛與天主的關係」而痛哭。教宗說:「這種哭泣是出於沒能去愛,發自內心地關懷他人的生活。這裡的哭泣是因為自己沒能報答深愛我們的上主,我們為了善念未能實現而難過;這是一種罪的意識。這樣的人會說:『我傷害了我的摯愛。』然後這令他傷心落淚。當這種淚水落下時,天主遂蒙受讚美!」

教宗由此說明了聖伯多祿和猶達斯的差別。聖伯多祿的淚水「淨化」人心,引領他走向「嶄新又更加真誠的愛」:這位宗徒「凝視著耶穌並落淚」,心靈「煥然一新」。相反地,猶達斯並未接受錯誤,於是自殺。教宗表明,理解罪過乃是「天主的恩典」,是「聖神的化工」。「我們無法獨自了解罪過。這是我們必須祈求的恩典。願上主讓我明白我已犯下或可能犯下的罪惡。這是個莫大的恩典,唯有體認到這一點,懺悔的淚水才會湧出」。

教宗最後強調了懺悔和哭泣之美。他說:「慈悲是基督徒生活美好的表現。凡是接納與愛相關的痛苦的人,都是明智又有福的,因為他將受到聖神的安慰,也就是天主寬恕罪人並糾正錯誤的溫柔。天主始終寬恕: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天主不斷地寬恕,即使是最醜陋的罪過也不例外。問題在我們身上,我們疲於請求寬恕,自我封閉,不再懇求寬恕。這是個問題,但是天主一直在那裡等著施予寬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誰握有謙卑的權力,他就是自由的人

CNS/Paul Haring

2020年2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真福八端」為主題,反省了第一端「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教宗闡明,「神貧」意味著承認自己是乞丐,接納自己的限度;進入天國不是因為擁有以威望和財富建立的權力,而是因為懂得愛真正的善勝過愛自己。

教宗指出:「基督的權能在於為人類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真正的權能,真正的自由就在於此。為這自由服務的,正是真福八端讚許的貧窮,因為我們必須接受一種貧窮,那就是我們的所是;我們必須從塵世事物中找到具體的貧窮,好能成為自由的人而且能夠去愛。我們要始終尋求心靈的自由,這自由源於我們自身的貧窮。」

「那麽,窮人的含義是什麽?」

教宗解釋道:「貧窮不僅指物資匱乏,而是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因為這涉及我們生命的最深處。依照《聖經》,精神指的是天主向亞當吹的一口生氣;是我們内心最深刻的幅度,即精神幅度,那使我們成為人的幅度,是我們存在的深層核心。於是,『神貧的人』就是那些在自己内心深處體認自己是窮人和乞丐的人。耶穌稱他們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然而,今天的人卻與耶穌的教導背道而馳,追求的是做某些大事,成為有身份的人。這種思維導致孤獨和不幸福,因為要與別人競爭,為我的『自我』糾纏不休,總是處在根本不完整和脆弱的狀態。如果我不接受自己是貧窮的人,我就會憎恨所有讓我感到自己脆弱的情況。沒有技巧能夠掩蓋這種脆弱。」

「一個人若拒絕接受自己的限度,活得是多麽辛苦啊!他不容忍自己的限度。驕傲的人不會請求幫助,他們不能尋求幫助,也不會想到請求幫助,因為他們必須表現出自滿自足。他們當中有多少人需要幫助,但驕傲阻礙他們請求幫助。承認過錯和請求寬恕是多麽困難!」

「隱藏自己的限度是件艱難且苦惱的事,但耶穌基督告訴我們,成為貧窮的人是一個恩寵時機;祂也為我們指明走出這種困境的途徑。」教宗說:「需要重申,為成為神貧的人我們無需改變自己,我們不必做任何改變,因為我們原本就是神貧的人!我們是窮人,或更明確地說:我們在精神上是可憐的人!我們需要一切。我們衆人都是神貧的人,我們是乞丐。這是人類的狀況。」

教宗表示:「天國屬於神貧的人,天國不是由終將消失的財富和舒適環境建成的,而是藉由善的磚石,其餘的都會消逝,人死後物質財物不再具有價值。我們在電視新聞或報紙上看到,某個強權者,某個政府……,最後都倒台了:昨天尚有,今天便不復存在。今世的財富注定消失,金錢也如此。」

教宗最後總結道:「基督為人類獻出生命,以此顯示了自己的權能。這是真正的權力,它關係到一種來自於服務和手足之情的自由。“手足之情的權力、仁慈和愛的權力,以及謙卑的權力,這就是耶穌行使的權力。真正的自由就在於此:誰有這謙卑、服務和手足之情的權力,他就是自由的人。為這自由服務的,正是真福八端所讚許的貧窮。」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真福八端是耶穌對全人類的訓誨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0年1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啓新系列要理講授,反省真福八端的主題。教宗指出:「天主為將自己賜予我們而經常選擇出人意料的路徑,甚至選擇我們的限度、眼淚及挫敗。這是東方教會弟兄姐妹們談及的基督復活的喜樂,這喜樂透過死亡體驗到天主的大能。」

教宗反省耶穌的山中聖訓(瑪五1-11)指出:「耶穌以祂的真福八端啓發了基督徒和許多非信徒的生活。我們很難不被這些話語所觸動,因而渴望越來越能充分了解和接納耶穌的訓誨,因為在這些教導中含有我們基督徒的身份證,同時概述了耶穌自身的面容和祂的生活形態。」

「耶穌是在什麽情況下宣講祂的聖訓的?」

教宗解釋道:「耶穌一見群衆,就上了那環繞加里肋亞湖的平緩山坡,坐下後遂開口教訓門徒們,宣講真福八端。因此祂的訓誨是講給門徒們聽的,但在祂的視野中也包括這些群衆,因此祂的宣講是面向全人類。山中聖訓是講給全人類聽的。」

教宗繼續表示:「福音中提到的『山』讓我們想到西乃山,天主在這座山上將十誡交給梅瑟。現在耶穌則開始教導一項新法律:成為貧窮的人、溫良的人、憐憫人的人……。這些『新誡命』遠遠超過規範。事實上,耶穌沒有強加任何東西,卻只是指明幸福之路,也就是祂的道路,八次重覆『有福』二字。」

教宗進一步解釋說:「真福八端的每一端都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是『有福』二字;然後是有福的人所處的狀況,,例如『神貧、哀慟和飢渴慕義』;最後是有福的『原因』,由一個連詞『因為』來引入。」

「『這些人是有福的,那些人是有福的,因為……』這些就是真福八端,學會記住它們,屢次重覆,將耶穌為我們頒賜的這項法律牢記在心,這會是美好的事。我們也要注意這個事實:有福的原因不在於現況,耶穌並不贊成這種境況;有福的原因則是從天主那裡領受恩典而處於一種新狀況:『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等等。」

教宗解釋「有福」一詞的含義說:「這個詞的原意指的不是一個飽食終日或家境美滿的人,而是一個處在恩寵中的人、藉著天主的恩寵日益進步的人,以及在天主的道路上前行的人。換言之,這些人曉得忍耐、神貧、為人服務、安慰別人。在這些事上向前進取的人才是幸福並將是有福的人。」

教宗最後強調:「真福八端總是帶來喜樂,是通往喜樂的道路。閲讀今天反省的《瑪竇福音》第5章1-11節將使我們獲益,最好在一週内多讀幾次,好能明了這條如此美好的道路,這是上主為我們指明一條可靠的幸福之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