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溫良讓我們贏得弟兄的心

2020年2月1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解釋「真福八端」中關於「溫良」的含義。教宗說:「『溫良』的含義在於溫和、順從、謙讓,以及不施暴力。溫良表現在發生衝突的時刻,因為“任何人在平靜的時候都會顯得溫良。」

教宗指出:「耶穌在受難時保持順從的態度,祂正是『溫良』的典範。不過,『溫良』一詞在《聖經》中也指沒有土地擁有權的人,而在真福八端中卻說溫良的人要承受土地。事實上,耶穌說『溫良的人是有福的』,這是引用了《聖詠》第37篇的聖訓:『你應控制憤恨,消除怒火,不要動怒,免得再犯罪過。因為作惡犯罪的人必被剷除;唯有仰望上主的人繼承樂土。』(37:8-9)」

教宗對此表明:「《聖詠》中的這句話在溫良與擁有土地之間建立了關係。溫良與土地似乎互不相容,因為人們經常為擁有土地而彼此交戰。然而,溫良者擁有土地所依靠的不是征服,而是繼承。那樂土是對天主子民的一個許諾和一份恩典,它成了比一塊單純領地還要大許多的某種事物的標記。這塊『樂土』就是天國,就是我們要奔往的樂土,是我們應走向的新天新地。」

「然而,溫良的人並不是懦夫,也不是一種設法迴避問題的人。」教宗繼續解釋說:「溫良的人並不是凡是遷就,而是學會去有力捍衛另一塊土地的基督的門徒。基督捍衛祂的和平、捍衛祂與天主的關係、捍衛祂的恩典,即天主的恩典;基督守護仁慈、友愛、信任和希望。溫良的人也應是仁慈、友愛、信任和懷抱希望的人。」

接著,教宗談到憤怒的罪。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在某些時刻發怒的經驗,我們該捫心自問多少事物因著我們的憤怒而被摧毀或喪失。發怒的時刻能摧毀許多事物;我們失去控制,不考慮真正重要的是什麽,這樣能毀壞與弟兄的關係,有時甚至無法挽回。由於憤怒,許多弟兄姐妹彼此不再説話,關係變得疏遠。憤怒與溫良截然相反,溫良將人聚攏,憤怒則使人分裂。溫良能贏得人心,挽回友情和許多其它事物,因為這樣的人雖然發怒,而後卻能冷靜下來,重新思考並恢復自己的常態,如此就能以溫良來重建自己。」

教宗最後總結道:「要以溫良贏得的土地乃是幫助弟兄得救,就如《瑪竇福音》所說的那樣:『如果他聽從了你,你便賺得了你的兄弟』(十八15)。因此,沒有比贏得別人的心更美的土地,沒有比賺得與兄弟和好更寶貴的樂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必須讓他人感動我們的心

CNS photo/Paul Haring

願上主使我們成為慈悲的男女,向慷慨的愛開放,笑容滿面,關懷他人,服務人群並懂得哭泣。

教宗方濟各2月12日在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如此祈求道。教宗當天繼續反省真福八端,並闡述第二端: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瑪五4)。教宗指出,哀慟是一種「內在的痛苦」、心靈的哭泣,它使我們與上主、與近人再次開啟新的關係。

教宗闡明,在《聖經》裡,哭泣具備兩個幅度:一個是為「某個人的死亡或苦難」而哭;另一個是為「自己」的罪過痛哭,「在冒犯了天主和近人時,痛徹心扉」。因此,流淚是為了「摯愛」的消逝或磨難,或是「因為我們令對方受苦」。「因此,這關乎我們對他人的愛,使我們與對方相連結,從而與之共患難。有些人避而遠之;但是,我們必須讓他人來感動我們的心」。

淚水是個珍貴的「恩典」。教宗表示,有些「哀慟者需要受到安慰」,但也有些「受安慰者需要感到哀慟,因為他們鐵石心腸、忘記哭泣」。有的人需要「被喚醒」,因為「他們不懂得與人同悲共苦」。「舉例而言,哀悼是一條悲苦的路,但是在明瞭每個人神聖且無可取代的生命和價值方面,哀悼能有所裨益。在那一刻,哀悼令我們體悟到人生何其短暫」。

接著,教宗解釋了「哀慟的人是有福的」的第二個幅度,即:為罪過而哭。有的人會在犯錯時發怒,「這是一種傲慢」;另外有些人會為自己的過失,為了「背叛與天主的關係」而痛哭。教宗說:「這種哭泣是出於沒能去愛,發自內心地關懷他人的生活。這裡的哭泣是因為自己沒能報答深愛我們的上主,我們為了善念未能實現而難過;這是一種罪的意識。這樣的人會說:『我傷害了我的摯愛。』然後這令他傷心落淚。當這種淚水落下時,天主遂蒙受讚美!」

教宗由此說明了聖伯多祿和猶達斯的差別。聖伯多祿的淚水「淨化」人心,引領他走向「嶄新又更加真誠的愛」:這位宗徒「凝視著耶穌並落淚」,心靈「煥然一新」。相反地,猶達斯並未接受錯誤,於是自殺。教宗表明,理解罪過乃是「天主的恩典」,是「聖神的化工」。「我們無法獨自了解罪過。這是我們必須祈求的恩典。願上主讓我明白我已犯下或可能犯下的罪惡。這是個莫大的恩典,唯有體認到這一點,懺悔的淚水才會湧出」。

教宗最後強調了懺悔和哭泣之美。他說:「慈悲是基督徒生活美好的表現。凡是接納與愛相關的痛苦的人,都是明智又有福的,因為他將受到聖神的安慰,也就是天主寬恕罪人並糾正錯誤的溫柔。天主始終寬恕: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天主不斷地寬恕,即使是最醜陋的罪過也不例外。問題在我們身上,我們疲於請求寬恕,自我封閉,不再懇求寬恕。這是個問題,但是天主一直在那裡等著施予寬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誰握有謙卑的權力,他就是自由的人

CNS/Paul Haring

2020年2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真福八端」為主題,反省了第一端「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瑪五3)。教宗闡明,「神貧」意味著承認自己是乞丐,接納自己的限度;進入天國不是因為擁有以威望和財富建立的權力,而是因為懂得愛真正的善勝過愛自己。

教宗指出:「基督的權能在於為人類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真正的權能,真正的自由就在於此。為這自由服務的,正是真福八端讚許的貧窮,因為我們必須接受一種貧窮,那就是我們的所是;我們必須從塵世事物中找到具體的貧窮,好能成為自由的人而且能夠去愛。我們要始終尋求心靈的自由,這自由源於我們自身的貧窮。」

「那麽,窮人的含義是什麽?」

教宗解釋道:「貧窮不僅指物資匱乏,而是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因為這涉及我們生命的最深處。依照《聖經》,精神指的是天主向亞當吹的一口生氣;是我們内心最深刻的幅度,即精神幅度,那使我們成為人的幅度,是我們存在的深層核心。於是,『神貧的人』就是那些在自己内心深處體認自己是窮人和乞丐的人。耶穌稱他們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然而,今天的人卻與耶穌的教導背道而馳,追求的是做某些大事,成為有身份的人。這種思維導致孤獨和不幸福,因為要與別人競爭,為我的『自我』糾纏不休,總是處在根本不完整和脆弱的狀態。如果我不接受自己是貧窮的人,我就會憎恨所有讓我感到自己脆弱的情況。沒有技巧能夠掩蓋這種脆弱。」

「一個人若拒絕接受自己的限度,活得是多麽辛苦啊!他不容忍自己的限度。驕傲的人不會請求幫助,他們不能尋求幫助,也不會想到請求幫助,因為他們必須表現出自滿自足。他們當中有多少人需要幫助,但驕傲阻礙他們請求幫助。承認過錯和請求寬恕是多麽困難!」

「隱藏自己的限度是件艱難且苦惱的事,但耶穌基督告訴我們,成為貧窮的人是一個恩寵時機;祂也為我們指明走出這種困境的途徑。」教宗說:「需要重申,為成為神貧的人我們無需改變自己,我們不必做任何改變,因為我們原本就是神貧的人!我們是窮人,或更明確地說:我們在精神上是可憐的人!我們需要一切。我們衆人都是神貧的人,我們是乞丐。這是人類的狀況。」

教宗表示:「天國屬於神貧的人,天國不是由終將消失的財富和舒適環境建成的,而是藉由善的磚石,其餘的都會消逝,人死後物質財物不再具有價值。我們在電視新聞或報紙上看到,某個強權者,某個政府……,最後都倒台了:昨天尚有,今天便不復存在。今世的財富注定消失,金錢也如此。」

教宗最後總結道:「基督為人類獻出生命,以此顯示了自己的權能。這是真正的權力,它關係到一種來自於服務和手足之情的自由。“手足之情的權力、仁慈和愛的權力,以及謙卑的權力,這就是耶穌行使的權力。真正的自由就在於此:誰有這謙卑、服務和手足之情的權力,他就是自由的人。為這自由服務的,正是真福八端所讚許的貧窮。」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真福八端是耶穌對全人類的訓誨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0年1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啓新系列要理講授,反省真福八端的主題。教宗指出:「天主為將自己賜予我們而經常選擇出人意料的路徑,甚至選擇我們的限度、眼淚及挫敗。這是東方教會弟兄姐妹們談及的基督復活的喜樂,這喜樂透過死亡體驗到天主的大能。」

教宗反省耶穌的山中聖訓(瑪五1-11)指出:「耶穌以祂的真福八端啓發了基督徒和許多非信徒的生活。我們很難不被這些話語所觸動,因而渴望越來越能充分了解和接納耶穌的訓誨,因為在這些教導中含有我們基督徒的身份證,同時概述了耶穌自身的面容和祂的生活形態。」

「耶穌是在什麽情況下宣講祂的聖訓的?」

教宗解釋道:「耶穌一見群衆,就上了那環繞加里肋亞湖的平緩山坡,坐下後遂開口教訓門徒們,宣講真福八端。因此祂的訓誨是講給門徒們聽的,但在祂的視野中也包括這些群衆,因此祂的宣講是面向全人類。山中聖訓是講給全人類聽的。」

教宗繼續表示:「福音中提到的『山』讓我們想到西乃山,天主在這座山上將十誡交給梅瑟。現在耶穌則開始教導一項新法律:成為貧窮的人、溫良的人、憐憫人的人……。這些『新誡命』遠遠超過規範。事實上,耶穌沒有強加任何東西,卻只是指明幸福之路,也就是祂的道路,八次重覆『有福』二字。」

教宗進一步解釋說:「真福八端的每一端都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是『有福』二字;然後是有福的人所處的狀況,,例如『神貧、哀慟和飢渴慕義』;最後是有福的『原因』,由一個連詞『因為』來引入。」

「『這些人是有福的,那些人是有福的,因為……』這些就是真福八端,學會記住它們,屢次重覆,將耶穌為我們頒賜的這項法律牢記在心,這會是美好的事。我們也要注意這個事實:有福的原因不在於現況,耶穌並不贊成這種境況;有福的原因則是從天主那裡領受恩典而處於一種新狀況:『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等等。」

教宗解釋「有福」一詞的含義說:「這個詞的原意指的不是一個飽食終日或家境美滿的人,而是一個處在恩寵中的人、藉著天主的恩寵日益進步的人,以及在天主的道路上前行的人。換言之,這些人曉得忍耐、神貧、為人服務、安慰別人。在這些事上向前進取的人才是幸福並將是有福的人。」

教宗最後強調:「真福八端總是帶來喜樂,是通往喜樂的道路。閲讀今天反省的《瑪竇福音》第5章1-11節將使我們獲益,最好在一週内多讀幾次,好能明了這條如此美好的道路,這是上主為我們指明一條可靠的幸福之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款待移民就是如同天主那樣愛他們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20年1月2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配合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在要理講授中再次反省保祿宗徒在馬耳他島附近雖遇船難卻絕對信靠基督,以及受到島上居民熱情款待的事跡。教宗指出,保祿及同伴們的經歷讓我們想到今日的許多移民,絕望迫使他們面對驚濤駭浪。這些人不僅沒有得到理解,反而遭到敵意。

教宗說:「為了逃避暴行、戰爭和貧窮,男男女女的移民在全世界面對危險的旅程。他們像保祿及其同伴們那樣,經歷著荒野、河流和大海的冷漠和敵視,經常不能靠岸。不幸的是,他們也經常遇到人間最惡劣的敵意。今天他們受到販運分子的剝削,被有些當權者視為數字和威脅!拒絕款待有時將他們重新抛入他們原本所逃避的貧窮或危險之中。」

今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為「他們待我們非常友善」(參閱:宗廿八2),由馬耳他和戈佐島的基督徒團體選定。教宗表示:「保祿及同伴在海上漂流14天後受到了款待。他們的旅程因海上風暴而致使生命處在危險中,衆人充滿了恐懼,保祿卻絕對信賴天主,慈愛的天父。得救以後,保祿和同伴們受到馬耳他人非常友善的款待,能夠避風雨,獲得食物和溫暖。」

教宗說:「這些馬耳他居民以殷勤熱情的具體行動展現了天主的愛。另一方面,天主也透過保祿在島上行的治癒奇跡使馬耳他島民得到了回報。因此,如果馬耳他人是天主眷顧保祿宗徒的標記,保祿也是天主對馬耳他人施予慈愛的見證人。」

教宗強調:「在基督内皆為弟兄姐妹意味著承認彼此已結為弟兄姐妹,只有這樣,款待才能成為一份重要的大公性美德。這美德不是一種單向的慷慨行為,因為當我們款待其他基督徒,我們就要把他們當作賜予我們的禮物而予以接納。我們所接納的是聖神在這些弟兄姐妹身上播下的種子,這也成了我們的一份恩典。」

「接納其它傳統的基督徒首先意味著展示天主對他們的愛,因為他們是天主的子女,是我們的弟兄姐妹。此外,也意味著接納天主在他們生命中所行的一切。大公性的款待要求我們樂於聆聽其他基督徒,關心他們個人和團體的信仰經歷,曉得那是與我們不同的另一個傳統的信仰團體。」

教宗最後總結道:「今天的大海同保祿遇船難的大海一樣,對那些不顧在旅途中冒風險,只求逃避暴行、戰爭和貧窮的人而言,充滿了危險和隱患。這些移民受到的敵意轉變成關閉的海港和冷漠,許多人因此被重新抛入貧窮和危險之中。基督徒蒙召共同努力,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門徒和更團結的基督徒子民。」

「我們基督徒必須攜手努力,向移民展現耶穌基督所啓示的天主之愛。我們能夠而且必須見證,不是只有敵意和冷漠,每個人在天主面前都很寶貴,都蒙受祂的愛。我們彼此之間尚存在的分裂阻礙我們圓滿地成為天主之愛的標記。」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向慶祝農曆新年的人們致以新春問候和祝福

CNS photo

2020年1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特別問候了1月25日(大年初一)在遠東及世界各地慶祝農曆新年的人們,祝賀他們新年快樂。

教宗說:「我向他們致以親切的問候,尤其祝願家庭成為傳授款待、智慧、尊重每個人,以及與受造界和諧相處諸美德的場所。我籲請大家為和平、對話和各國之間的團結互助祈禱:今天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這些恩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即使迫害和誤解,教會仍孜孜不倦地款待他人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0年1月1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7千多人的參與令會場氣氛顯得格外喜悅。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反省《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宗徒在羅馬傳教的事跡,強調天主聖言「是阻擋不住的,祂願意奔向每個人,向他們傳達救恩」。教會也必須宣講天主對衆人的愛,使我們的寓所成為「友愛的晚餐廳」。

保祿宗徒抵達帝國的中心羅馬之後,獲准與看守他的士兵獨居一處,教宗說:「其實他就是受到了軟禁。保祿雖然是囚犯,卻接待那些來見他並願意認識基督的人。保祿沒有行動自由,但他能自由宣講,因為天主的道決束縛不住(弟後二9),聖言隨時任由保祿宗徒全力播撒(參閲:宗廿八16-31)。」

教宗說:「這個寓所向所有正在尋找的心靈開放,它是教會的預像。教會儘管受到迫害、被誤解並帶著鎖鏈,卻仍孜孜不倦地以慈母心懷接待每一位男女,向他們宣講天父在耶穌身上彰顯的愛。」

「保祿召見了猶太人的首領,努力説服他們信從耶穌,透過福音看到向選民作出的許諾已經實現了。在這次非正式的會晤之後,接著便是較為正式的會晤,但在他宣講天主的國時,並非人人都相信,於是他斥責天主子民的心遲鈍,表明天主的救恩已送給了外邦人,他們將要聽從(參閲:宗廿八28)。」

「保祿宗徒在羅馬的事跡也是《宗徒大事錄》的結尾,在這段敘述中沒有提到保祿的殉道,而是天主聖言的傳播。如此一來,聖史路加便以福音在世界的旅程結束了他的敘述,扼要説明天主聖言的活力。」

教宗關於《宗徒大事錄》的要理講授也抵達了終點,他總結當天的反省説:「親愛的弟兄姐妹們,在我們一起沿著福音在世界傳播的行程即將結束之際,願聖神喚醒我們每一個人的召叫,成為勇敢和喜悅的福傳者。我們也要像保祿那樣,使我們的寓所充滿福音,成為友愛的晚餐廳,接納生活的基督,因為祂『藉著每個人和每個時代來與我們相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款待船難倖存者,解救他們脫離非人道待遇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0年1月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反省了保祿被解往羅馬途中遭遇船難的事件。教宗指出:「福音藉助聖神的力量傳遍了萬民,成為普世佳音。我們應手捧福音,閲讀福音。」

保祿宗徒被押送羅馬的途中遇到風暴,航行處於危險中。這時,保祿開口向同行的旅伴們説道:「我所歸屬和所事奉的天主的使者,今夜曾顯現給我,說:保祿!不要害怕,你必要站在凱撒面前。看,一切和你同船的人,天主都已賜給你了。」(宗廿七23-24)

教宗從保祿宗徒的話中看到兩層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神明;即使在危險中,保祿也仍舊守護其他人的生命並激起他們的希望。福音透過戰勝考驗而得以宣揚,船難從不幸的境況轉變為天主眷顧的大好時機。保祿和同行者抵達馬耳他島,情況發生了變化。」

教宗強調:「馬耳他人善良、信奉神明而且好客,給這些遇難者提供了溫暖和慰藉。保祿也憑著基督真正使徒的身份為衆人服務,用一捆柴燃起火堆,但意想不到地被一條毒蛇咬了一口。衆人等待他跌倒死去,但他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於是,衆人轉念又說他是個神,而非惡人。」

「事實上,這個恩惠來自於照料他的復活的主。上主在升天之前說,信的人『手拿毒蛇,甚或喝了什麼致死的毒物,也決不受害;按手在病人身上,可使人痊癒』(谷十六18)。根據傳説,從那時起在馬耳他就不再有毒蛇:這是天主因這個如此善良人民的款待而予以的降福。從那一時刻起,在馬耳他島的停留成了保祿為所宣講的聖言充實『内容』的有利時機,同時他也行使憐憫的職責,醫治病人。這就是福音的規則:一個信徒體驗到救恩後,不將這經歷據為己有,而是傳揚出去。」

「善總要向外傳揚。尋求真理和善的真正體驗,會按其本質在我們心内滋長,任何人只要深深體會被釋放的經歷,對他人的需要都會更為敏銳(《福音的喜樂》勸諭9號)。一個經過考驗的基督徒必會更親近受苦的人,對關懷他人更加敞開心懷且更有敏覺。」

「保祿教導我們要緊緊依靠基督,經受住考驗,好使我們的信念得以成熟,即深信天主能在任何狀況中,甚至在看似挫折的境遇中行動,深信所有在愛內把自己託付給天主的人都會結出好果子(同上279)。」

教宗最後表示:「今天,我們要祈求上主幫助我們在信德的支持下經受住各種考驗;對歷史中來到我們海岸的許多筋疲力盡的船難倖存者具有敏覺,好讓我們也懂得以源自與耶穌相遇的兄弟友愛之情來款待他們。如此我們就能擺脫那冷漠和非人道的冰霜。」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誕馬槽是締造和平的景象

CNS/Bridgeman Art Library

「聖誕馬槽將福音帶入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住家、學校、職場、醫院、監獄和廣場。這是聖誕馬槽的深層涵義,它關乎和平、家庭,以及改變自己的生活。」

2019年12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闡明了這一點,並呼籲眾人在自己家中搭建聖誕馬槽。

首先,搭建聖誕馬槽是一種在將臨期準備聖誕節的方式,它簡單又有效,如同教宗在格萊齊奧朝聖地所表明的。在那裡,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製作了首個聖誕馬槽;今年將臨期之初,教宗方濟各在同一地點頒布宗座牧函,闡述聖誕馬槽的意義。聖誕馬槽提醒世人,天主並非高高在上、隱而不見;相反地,祂降生成人,來到塵世。

因此,搭建聖誕馬槽等同於「慶祝天主的臨近」:天主始終與祂的子民同在,但是道成肉身的時刻,祂與世人「親密無間」。祂不是不問世事的判官或是高不可攀的君王,而是「謙卑的天主聖愛,降臨在我們中間」。耶穌聖嬰態像之所以張開雙臂,就是為了表達出「天主來擁抱我們的人性」。為此,教宗籲請信友在聖誕馬槽前告訴上主自己心中牽掛的人和處境,「與祂一起為即將結束的一年作總結」,跟祂分享盼望與擔憂。

此外,聖誕馬槽的現實意義也蘊含了和平的幅度。教宗說:「聖誕馬槽極具現實意義。在這世界裡,每天都製造大量武器和許多暴力畫面,這一切映入眼簾、進入人心。反之,聖誕馬槽則是締造和平的景象。因此,它是活的福音。」

聖誕馬槽呈現出百姓的日常生活:牧人放牧羊群、鐵匠鑄鐵、磨坊工人製作麵粉。這些展現出天主進入「我們的具體生活」。因此,在家裡搭建小型的聖誕馬槽是件要緊事,它也讓我們感到「天主降臨我們家中,陪伴我們的生活,我們並不孤單」。

教宗解釋道:「事情不會奇跡似地改變。但若我們接納耶穌聖嬰,每件事都會有所轉變。為此,我祝福你們,願搭建聖誕馬槽的過程能是個邀請耶穌進入生命的良機。我們在家搭建聖誕馬槽,等同於敞開家門,說:『耶穌,請進!』當耶穌居住在我們的生活內,生活就會煥然一新。生活若是煥然一新,那才是真正的聖誕節。」

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悉心照料耶穌聖嬰。為此,教宗也鼓勵眾人邀請納匝肋聖家進入我們家中。聖誕馬槽是「家庭的福音」,白冷城的名稱意味著「麵包之家」。因此,我們在分享食物和愛的家庭裡搭建聖誕馬槽,這馬槽會提醒我們耶穌是「生命之糧」(參閱:若六34),祂賜予家庭力量,讓家人能向前邁進、彼此寬恕。

接著,教宗提到,他前一天收到了一個特殊的聖誕馬槽像,題名為「讓媽媽休息」:聖母瑪利亞安然入睡,由大聖若瑟哄耶穌聖嬰睡覺。教宗指出,這是每個家庭的現實情況。「你們當中有多少夫妻必須在夜晚分工,照顧啼哭不止的孩子。『讓媽媽休息』傳達出家庭的溫柔、婚姻的溫柔」。

在要理講授結束後,教宗向在場眾人預祝聖誕佳節愉快,並感謝從世界各地而來的祝賀,因為教宗方濟各今年12月13日慶祝晉鐸50週年,並於本週二17日歡慶83歲壽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今日有些基督徒遭受「白手套」的迫害

CNS/Paul Haring

「戴著鎖鍊的聖保祿教導我們在磨難中堅忍不拔,協助我們重燃信德,作個傳教使徒。」

2019年12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如此表示。教宗反省了聖保祿宗徒在阿格黎帕王面前的見證(宗廿六22-23),並談論保祿在耶路撒冷遭受的仇視。人們譴責保祿曾經施加迫害,控告他的教導違背法律,隨之將他逮捕下獄,並把他解送至阿格黎帕王面前。聖史路加指出了聖保祿和耶穌的相似之處:二人都遭到仇視和公開控訴,後來被羅馬帝國當局宣判無罪。教宗表示:「保祿因此與他師傅的苦難相連結,基督徒的苦難化為鮮活的福音。」

教宗由此談起迫害的主題。恰好當天在公開接見活動前,教宗接見了一個烏克蘭朝聖團,他們也曾為福音受苦,從不在信仰上妥協。

教宗說:「今天在全世界、在歐洲,有許多基督徒蒙受迫害,為自己的信仰獻出生命。他們或許遭到『白手套』的迫害,也就是受排斥。殉道乃是基督徒和基督信仰團體的『生命氣息』。我們當中總會有人殉道:這是我們走在耶穌道路上的訊號,是上主的祝福,因為在天主子民內,某個人作出這個殉道見證。」

「同樣地,當保祿站在阿格黎帕王面前,他的辯護化成有力的信仰見證。保祿講述了自己的皈依和基督託付於他的使命,這一切觸動阿格黎帕王的心,差一點就勸服他作了基督徒(宗廿六28)。因此,阿格黎帕王宣判保祿無罪,但是由於保祿向凱撒上訴,保祿未能獲釋,仍戴著鎖鍊前往羅馬。」

教宗說:「從那時起,保祿的肖像就是囚犯的樣貌,他的鎖鏈是他忠於福音、為復活主作見證的記號。鎖鏈當然是羞辱宗徒的磨難,使得他在世人眼中像個『兇犯』(弟後二9)。然而,他對基督的愛無比強烈,連這些鎖鍊都能以信德的目光來解讀。」

接著,教宗方濟各引用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闡明:「對保祿而言,信仰不是關於天主和世界的理論或看法,而是天主聖愛對他心靈的影響,是他對耶穌基督的愛(參閱:2008年保祿年講道)。為此,聖保祿的信仰經驗成了每個基督徒的召叫。」

教宗最後總結道:「親愛的弟兄姊妹,保祿教導我們在磨難中堅忍不拔,能以信仰的目光看待一切。讓我們今天通過保祿宗徒的轉禱,懇求上主重燃我們的信德,協助我們忠信到底,忠於我們作基督徒、作上主門徒、作傳教使徒的聖召。」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