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第6屆世界窮人日文告:「耶穌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格後8:9)

教宗方濟各
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33主日
2022年11月13日

「耶穌基督為了你們成了貧困的。」
(參閱:格後八 9)

按此下載
中文版PDF文件檔

1. 「耶穌基督為了你們成了貧困的」(參閱:格後八 9)。聖保祿宗徒以這 句話訓誨格林多初期的基督徒,藉此說出他們要致力與貧窮的弟兄姊妹們精誠關懷的理由。今年的世界窮人日,如同一個溫馨提醒,再次誘發我們反省自身的生活方式及思考現今的貧窮問題。

幾個月前,全球正在脫離疫情的風暴,展示出經濟復甦的跡象,讓上百萬 因失去工作而陷於貧困的人,稍作喘息。又正當風定天晴,雖然人們失去家人的痛苦仍在,卻致力要回到直接的人際關係,彼此間再次相遇,不再 受到進一步的限制或禁止。然而,就在此刻,新的悲劇又突然間出現在眼前,逼迫全球面對一個不同的局勢。

因為烏克蘭的戰爭爆發了,使在這些年來一直在散播死亡和破壞的地區性戰爭,又添增了一個。不過,由於一個「超強大國」的直接介入,違反國家人民自主權的原則,意圖強迫其他人民接受己意。歷史的悲劇重演,幾個強者的威嚇聲,再一次地遮蓋了人類呼求和平的聲音。

2. 愚昧的戰爭製造了這麼多的窮人!無論我們的目光轉向哪裡,我們都看 到暴力打擊手無寸鐵和最弱小的人。成千上萬的人,尤其是婦孺,因流浪異鄉與自己的文化斷絕根源,並被強迫接受另一個身分。聖詠的作者面臨耶路撒冷的毀滅,以及年輕猶太人流離遷徙所說的一番話,再次成為現實: 「當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一想起熙雍即淚流滿面。在那地的楊柳間,掛起我們的琴絃。因那些俘虜我們的,要我們唱歌,那些迫害我們的,還要我們奏樂。【……】怎能謳唱上主的歌曲?」(詠一三七 1~4)

上百萬的婦女、兒童、年長者為了求生,成為了難民,被迫要冒著烽火的 危險,往鄰近的國家尋求庇護。多少人停留在戰區,天天生活在恐懼中, 缺乏食糧和水、缺乏醫療,尤其是缺乏親情。在這些困境中,人的理性被 蒙蔽,而如此眾多的百姓要承擔後果,使本來人數已多的窮人數目上升。 面對如此眾多生活在不安和不穩定的人們,又如何給予他們足夠的安慰及 平安呢?

3. 我們就是在這樣矛盾的情況下——就聖保祿宗徒的呼籲——慶祝第六 屆世界窮人日:「祂本是富有的,為了你們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八 9),把目光放在耶穌身上。聖保祿宗徒在探訪耶路撒冷時,遇見了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他們請他不要忘記窮人。 因為耶路撒冷面臨缺乏糧食的問題,耶路撒冷的團體處在艱辛的情況之 下。聖保祿宗徒便馬上為當地的窮人作了一個盛大的募款。格林多的信徒反應十分熱烈,並大力支持。他們依照聖保祿的指示,每週的第一天,收集他們所能節省的積蓄,眾人都表現得十分慷慨大方。

我們每個主日在慶祝感恩聖祭,都共襄盛舉,以同樣的動作獻上我們共同 的奉獻,好使我們的團體能滿足最貧窮者的需要,彷彿初期教會的那時刻 從未消失過。那是每一個基督徒一直以來帶著喜樂和責任感所作出的舉 動,好使沒有一個弟兄姊妹有所欠缺。在第二世紀,聖猶定(St. Justin) 已經記載,他向羅馬帝國君王安東尼.碧岳(Antonius Pius),描述基督徒的 主日慶祝時寫道:「在稱為『太陽日』的那一天,所有人——城市和鄉村 的——都聚集在一起,按照時間上的許可,閱讀宗徒們的紀錄或先知書。 【……】他們分享和分配祝福過的物件,並透過執事們帶給缺席的人。那 些富裕的,以及那些想自由奉獻的人,每一個人量力而為,而人們把自己收集到的奉獻置放在司祭旁邊。司祭救助孤兒寡婦、那些因患病或其他原 因而成為窮苦的人、被囚禁的人、在我們當中的外鄉人:總而言之,大家照顧那些有需要的人。」(《第一護教書》,六十七章,1~6)

4. 聖保祿宗徒回到了格林多的團體,信徒們最初投入的那股熱情減弱,以 致聖保祿宗徒的呼籲失去了行動力量。正是這原因催使聖保祿宗徒滿腔熱情地再次勸募:「好使你們怎樣甘心情願,也怎樣照所有的予以完成。」(格 後八 11)

我在此刻想到,過去幾年人們的鼎力相助,使全體民眾大開門戶接納在中 東、中非,而如今在烏克蘭逃避戰爭的上百萬難民。當地的居民向其他家庭大開自己的家門,而一些團體又慷慨大方地收容了如此眾多的婦女和兒 童,使他們獲得該有的尊嚴。然而,戰爭越延長,戰爭的後果就越嚴重。 接待國的人民日漸有困難繼續提供援助;接待的家庭及團體開始感覺到一 種已超出緊急情況的壓力。這正是不放棄,而是再次更新起初救援動機的時刻。我們開始所做的事,我們也必須以同樣負責的態度去完成。

5. 事實上,「精誠關懷」這就是:與一無所有的人分享我們所有的那一點點,好使沒有人會受苦。團體感及共融的生活方式越增長,精誠關懷的發 展也日臻完善。此外,必須要考慮到,過去幾十年,在一些國家,一般家 庭都享有相當富裕和安穩的生活。那是私人的設施和鼓勵經濟成長,以及 在家庭政策和社會責任上,予以一些具體獎勵的正面成果。這安全和穩定方面的效益,現在就可以與那些為了尋求安全和求生而被迫要離鄉背井的人分享。身為文明社會的一分子,讓我們繼續維護自由、責任感、兄弟情 誼和精誠關懷的價值。而作為基督徒,讓我們總以信、望、愛,作為我們 生活及行動的基礎。

6.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聖保祿宗徒並沒有強迫那些基督徒要他們行善。他實際上是這樣說:「我說這話並不是出命」(格後八 8);他倒是要藉別人對窮人的熱情來「試驗他們愛情的真誠」(參閱:同上)。聖保祿宗徒的請 求是基於事實;肯定是有需要提供具體援助的,然而,他渴望的是更深切。 他呼籲格林多的信徒捐款,為使這行動成為一個愛的標記,如同耶穌親自所見證的愛一樣。總而言之,我們對窮人的慷慨大方,是自己在選擇成了貧困的天主子的典範中,得到最強烈的動力。

聖保祿宗徒並不害怕肯定基督的這個選擇——祂的「自我空虛」,那是一個 「恩賜」,的確,是「主耶穌基督的恩賜」(格後八 9),而我們只有領受這恩賜,才能具體地和表裡一致地表達我們的信仰。在這一點,整本新約的教導是前後一致的,聖保祿宗徒的教導也在聖雅各伯宗徒的話裡迴響著: 「你們應按這聖言來實行,不要只聽,自己欺騙自己;因為,誰若只聽聖言而不去實行,他就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照自己生來的面貌,照完以後, 就離去,遂即忘卻了自己是什麼樣子。至於那細察賜予自由的完美法律, 而又保持不變,不隨聽隨忘,卻實際力行的,這人因他的作為,必是有福 的。」(雅一 22~25)

7. 面對窮人,不必高談闊論,而是要捲起雙袖,化信仰為行動,並親力親 為,不能推卸責任。有時候,會有一種鬆懈的現象發生,導致言行不一致,即對窮人冷漠不關心。此外,有些基督徒由於過分追求錢財,習以為常,不再善用物資或財產。這些情形都顯示出一種薄弱的信仰,以及脆弱和短視近利的望德。

我們知道,金錢本身不是問題,因為金錢是人與社會關係的一部分。我們要思考的,反而是金錢對我們的價值:金錢不能成為是絕對的,好像是主 要目標似的。對金錢絕對的依戀,阻止我們以實際的眼光去看每天的生活, 並且使我們蒙蔽,看不到別人的需求。沒有什麼是比一個基督徒或一個信 仰團體被錢財這偶像迷惑,是更有害的;最後一定會困在夢幻人生中,並 一無所得。

如同經常發生的,問題並非是對窮人採取一種救濟性的態度,而是需要投身,矢志使沒有人會有所匱乏。拯救人的不是行動主義,而是真誠和慷慨 地關注,使人如同兄弟般地接近窮人,向他人伸出援手,好使自己從陷入 的怠惰精神中覺醒。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說他不能和窮人親近,因為他的 生活方式要求他花更多精力在其他方面。這是一個經常聽到的藉口,出現 在學術、商業、專業,甚至是教會的圈子內。【……】沒有任何人能認為自己得到豁免而毋須關心窮人和社會公義」(《福音的喜樂》,201)。我們亟需要找到新的途徑,為能超越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的模式,「將社會政策視為處理窮人的政策,但從來不是與窮人同行、屬於窮人的政策,更非將人民團結起來的行動」(《眾位弟兄》,169)。聖保祿宗徒寫信給格林多的信徒說:「這不是說要使別人輕鬆,叫你們為難;而是說要出於均勻」(格後八 13),這態度反而是我們必須培養的。

8. 有一個道理,古今都令人難以接受,因為與人性的邏輯大相徑庭:有一 種貧窮是令人致富的。我們要記得耶穌基督的「恩寵」。聖保祿宗徒要肯定 祂親自所宣講的,即真正的財富不在於「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瑪六 19),而在於相親相愛,彼此背負對方的重擔,以致沒有人遭受到拋棄或排斥。在最近這幾年,我們所體驗到的人性的軟弱和限度,以及現在戰爭的悲劇所帶給世界的打擊,應該教導我們一個決定性的人生道理:我們在世上不是為了偷生,而是使所有的人都能度過一個有尊嚴和快樂的人生。耶穌的訊息向我們指出那一條道路,並使我們發現有一種貧窮羞辱和害死人,但有另一種貧窮卻使人自由和平靜。

害死人的貧窮,是窮困、不義、剝削、暴力和資源的分配不均。那是令人 絕望的貧窮,沒有前途的,因為是丟棄文化強迫人接受——沒有願景,也沒有出路。窮困逼迫人受困在極度匱乏的處境中,甚至損害人的靈修生活,而儘管這問題經常被忽略,但並不因此就不存在或無關重要。當唯一要守 的法,是計算一天結束前所得到的利潤時,那麼,人們就會不擇手段,想盡方法去剝削別人:其他人,只是方法而已。不再有公平的薪資、公正的 工作時間,而人會創立一些新的奴隸制度,受害者將是那些沒有選擇或被 迫要接受這毒害人的不公平,僅為餬口飯吃。

反之,使人自由的貧窮,是一種任由人作的選擇,願意承擔責任,以減輕 自己的重擔和聚焦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事實上,很多人那種不滿足的經 驗,我們能容易地經驗到,因為他們缺乏重要的東西,因而漫無目標地漂 泊,到處尋找。他們渴望找到的,是能令他們滿足的東西,所以需要轉向 卑微的人、弱小者和窮人,為能終於明白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與窮人 相遇,能終止許多的焦慮和自我矛盾的恐懼,為能獲得人生真正重要且無 人能奪走的東西:真誠和無償的愛。事實上,在沒有成為我們施捨的對象 之前,窮人是幫助我們擺脫心中不安及膚淺人生的要角。

在教父及聖師——金口聖若望的寫作裡,我們讀到他由於基督徒對窮人的 態度而作的強烈指責,他說:「如果你不相信貧窮能使你變得富有,你要想到你的上主,並且不要對此加以懷疑。如果祂不曾是貧窮的,你就不會是富有的;這是奇妙的事:祂從貧窮汲取了豐碩的財富。聖保祿宗徒在這裡指『財富』的意思是虔敬的意識、罪惡的滌除、正義、成聖,以及其他現 在和永久所賜予成千上萬的恩惠。這一切,我們都因貧窮而獲得。」(金口聖若望主教《講道集》:格後十七 1)

9. 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所引用聖保祿宗徒的一句話,彰顯了基督信仰生活 表裡不一的奇妙地方:基督的貧窮使我們致富。倘若聖保祿宗徒能給予這教導,而教會能兩千年來為此宣揚並作見證,那是因為天主為祂的聖子選 擇要走這條道路。如果祂為我們變為貧窮,那麼,我們的生命就被光照和 轉變,得到世界所不認識也無法給予的價值。耶穌的財富就是祂的愛—— 不向任何人封閉,而且與所有的人相遇,特別是被邊緣化和缺乏基本生活需求的人。祂因愛而自我空虛,並取了人性。祂因愛取了奴僕的形體,聽 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參閱:斐二 6~8)。祂因愛而變成了「生命的食糧」(若六 35),好使沒有人會有所欠缺,並能找到滋養人且使人獲得永生的食糧。如同當年在主的門徒們的日子裡,同樣地,我們今天也似乎難以接受這教導(參閱:若六 60);然而,耶穌的話是清楚無誤的。如果我們要生命戰勝死亡,以及人類尊嚴能從不義中救贖出來,那條道路就是祂的道路:跟隨耶穌基督的貧窮,以愛分享生命,把自己的人生作為餅一般擘 開,分享給弟兄姊妹們,從最小、缺乏生活需求的人開始,為實踐平等, 好使窮人能從窮困以及富人的虛榮心中解救來——兩個都不會帶給人希望。

10. 去年5月15日,我宣聖了聖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弟兄——一位 出生於家境富裕的人——為了跟隨耶穌捨棄一切,並且肖似祂,變成了貧窮和成為眾人的貧窮弟兄。他在靜默、祈禱與分享中,度著隱居的生活——首先在納匝肋,之後在撒哈拉沙漠——是見證了基督信仰神貧的榜樣。默想他的這番話,對我們大有益處:「我們不要漠視窮人、弱小者、工人;在天主內,他們不只是我們的弟兄,他們也是在外在生活上以最完美方式倣效耶穌的人。他們完美地代表耶穌——納匝肋的工匠。在所召選的人當中, 他們是長兄,最先被救主召叫到祂的搖床。從耶穌的誕生到祂的死亡,他們都是祂的同伴。【……】讓我們向他們致敬,讓我們向在他們內的耶穌和祂雙親的肖像致敬。【……】耶穌取了奴僕的形體,讓我們也為自己取祂所 取的形體。【……】讓我們在事事中不要停止作窮人、不要停止成為窮人的 弟兄、窮人的同伴,讓我們像耶穌一樣作窮人中的窮人,並以像祂一樣愛 窮人和置身在窮人當中」(《路加福音詮釋》,默想 263)。1  對聖富高弟兄而言,這番話不僅是文字,而且是具體的生活方法,引領他與耶穌分享自己的獻身生命。

願第六屆世界窮人日,是一團體和個人進行良心反省的恩寵時機,給我們機會問自己:耶穌基督的貧窮,是不是我們生活中忠實的同伴。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年6月13日,帕多瓦聖安多尼紀念日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 默想 263,路加福音二 8~12:聖富高,《天主的慈善》,福音默想(1),新城出版社,巴黎,紅山區, 1996,214~216(Méditation n. 263 sur Lc 2,8-20: C. de Foucauld, La Bonté de Dieu. Méditations sur les saints Evangiles (1), Nouvelle Cité, Montrouge 1996, 214-216)。

來源: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進教之佑驛站:諸聖節 福音反省

瑪5:1-12

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罷!

反省

《活出憐憫謙遜的生活》

今天是諸聖瞻禮,是所有聖人的慶日,他們在世時,努力成聖,過著神貧刻苦的生活。神貧就是要掏空自己,為使天主能填滿我們。當我們是神貧的,我們也會哀慟、溫良、飢渴慕義、憐憫人、心裏潔淨、受害時也會喜悅,因為虛榮、自滿和自以為是的心態都沒有了。不要把自己放在中心,只會給自己帶來煩惱;把天主和祂的憐憫植於心中,每天用謙遜和恭敬的良藥來治愈你生病的心。不要老是想到自己的功勞,而是要想到自己只不過是不可取代的一小環而已,沒有他人,我也無能為力。

主,請教我們做祢神貧的門徒,讓我們因為大膽依靠祢而獲得我們尋找的安全。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2022年11月祈禱意向: 請為受苦的兒童祈禱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2年11月意向

意向:請為受苦的兒童祈禱

祈願這些受苦的兒童,例如街頭流浪兒、戰爭受害者和孤兒,能獲得受教育的保障,並能重新發現家庭的溫暖。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教宗為韓國首爾人踏人事故中的遇難者祈禱

CNS photo/Kim Hong-ji, Reuters

韓國首都首爾在10月29日晚上發生人踏人事故。教宗方濟各10月30日在梵蒂岡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後,特別提到此事,並籲請信眾為受害者祈禱。

他說:「讓我們為那些昨晚在首爾因突然發生人群踩踏事故造成的悲慘後果而去世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向復活的主祈禱。」

在這踩踏事故中,死亡人數已超過150人,其中包括一些外籍人士,並且有數百人失蹤。29日晚,許許多多的人聚在首爾梨泰院一帶慶祝萬聖節。這本應是新冠疫情限制三年後首次舉行的慶祝活動,卻變成了一場前所未聞的悲劇。

韓國總統尹錫悅(Yoon Suk-yeol)宣布,全國進入哀悼期,直到11月5日,並承諾對此事進行調查。他對此表示「非常傷心」,呼籲這樣的事「永遠不要再發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大自然靈修: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相遇橋樑】福音經文反省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他往前奔跑,
攀上了一棵野桑樹,
要看看耶穌。】
(路19:4)

今天有一位富有的稅吏,當時被視為罪人的人-匝凱。憑著他那熱切渴望看到耶穌的心,即使身材矮小,最終都能夠讓耶穌看到他。他更因為耶穌願意住在他的家,因而深受感動,作出悔改。

在這個故事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造就了這件事的發生,大家有察覺到嗎?答案就是匝凱爬上的那棵無花果樹*。

無花果樹是大自然的產物,它是讓匝凱和耶穌能互相看見、認識、親近的橋樑。雖然這段福音可能並沒有確切帶出這個意思,不過透過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或是動物,的確可以讓我們認識天主(羅1:20)。「因為,從受造物的偉大和美麗,人可以推想到這些東西的創造者。」(智13:5)

我們今天如何對待這「橋樑」呢?

匝凱已有所行動了!讓我們向他學習,多一點環顧身邊的世界,願意為有需要的,付出或分享自己所能做到的。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求祢賜予我們一顆渴望尋找祢的心。也求祢幫助我們學習在祢的創造中,體會祢、認識祢。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福音經文的「野桑樹」是錯譯(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願祢的國來臨」玫瑰經祈禱會

【鹽與光傳媒資訊】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於當地時間2022年10月29日(星期六),下午3時,在網上舉行了「願祢的國來臨」玫瑰經祈禱會,由張心銳神父主禮。這次祈禱聚會,為戰禍平息,為因戰亂而受困擾的女性祈禱,讓她們早日逃離厄運,重返家園,與親友團聚,過安定的生活。祈禱會已由在正委的 FacebookYouTube 同步播放。

以下是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的活動介紹:

於一五七一年,土耳其的海軍艦隊企圖橫掃歐洲,消滅基督文化。教友嚮應教宗庇護五世的呼籲,誦唸玫瑰經呼求聖母的助佑。基督徒的軍隊於十月七日獲得勝利,教宗訂該日為「聖母玫瑰瞻禮」。之後教會把這個瞻禮推廣,十月成為玫瑰聖母月。

今天,我們的世界再次遭逢極大的危機,俄烏戰爭令數以百萬計人民被迫離開國家成為難民;敍利亞國內持續十多年內戰,令生靈塗碳⋯⋯。在戰亂期間女性更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不論是在衝突發生的地區或逃亡途中皆然。

歡迎各位教友一起參與以下祈禱聚會,為戰禍平息,為因戰亂而受困擾的女性祈禱,讓她們早日逃離厄運,重返家園,與親友團聚,過安定的生活。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大洲階段文件:弱小和遭排斥者也發聲

按此閱覽文件【中文】

按此閱覽文件【英文】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大洲階段文件於10月27日公諸於世。這份約有45頁的文件裡,有窮人、家庭、離婚再婚者、單親父母、性少數群體(LGBTQ)、以及那些感到「被排斥」的婦女。此外,侵犯、販運和種族主義的受害者,以及司鐸、還俗的司鐸、平信徒、基督信徒、遠離教會的人,也發出了他們的聲音。有些人希望在司鐸職和女性角色方面有所革新,也有些人「在梵二會議禮儀發展後感到不自在」。有的人生活在飽受磨難的國家,有的人每天在暴力和衝突下求生存,有的人極力抗拒巫術和部落主義。簡而言之,這份文件蘊含了全人類,涵蓋其創傷和恐懼,不完美和訴求。

這份大洲階段文件將成為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第二階段的工作基礎。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進程由教宗方濟各於2021年10月份啟動,首先是諮詢天主子民。恰恰在這第一階段,世界各地每個教區的信友及非信友都參與到一個「聆聽與分辨」的進程裡。而且線上和線下各類型會議、對話和新舉措的成果,都匯集在地方教會的報告中,呈交給教會會議秘書處。現在這一切全被囊括在同一份文件中,即:大洲階段文件。

教會會議秘書處解釋道,大洲階段文件同時以英文和意大利文撰寫,「目的是讓地方教會彼此對話,讓地方教會與普世教會對話」。此文件不是摘要、不是訓導式文件、不是單純地紀錄各地經驗,更不是「社會學分析或帶有目標的路線圖」。這份「工作文件試圖讓天主子民發出聲音,表達他們的見解、質問和不同的觀點」。專家們今年9月底、10月初在意大利羅馬弗拉斯卡蒂(Frascati)開會起草了這份文件。有鑒於世界主教進程第三個和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普世階段將於2023年10月在羅馬舉行,並將按照教宗近日宣布的那樣,2024年再次舉行的大會,專家們稱這是給地方教會和各地主教團的「參照框架」。

就細節而言,這份文件顯示出世界主教會議進程中浮現的「一系列的張力」:張力沒什麼好害怕的,卻應該清晰表達出來,「把它當作力量的泉源來善用,不讓它變成毀滅之力」。首要之務是聆聽、向接納開放,頭一個要接納的是一份渴望徹底融入的心願。事實上,這份文件的關鍵概念之一,正是「沒有人被排斥在外」。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司鐸必須親近子民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2年10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在羅馬讀書的修生和司鐸。教宗此次接見活動以回答修生和司鐸的問題的形式展開。

具體的慈悲行動

在回答有關具體的慈悲行動時,教宗表示,有必要去學習表達親近和溫柔的肢體語言,這也適用於講道。教宗談到三種語言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成熟:「理智的語言、心靈的語言和雙手的語言」。教宗提醒修生和司鐸要學習用這三種語言表達自己:「我思考我所感受和所做的事情;我感受我所思考和所做的事情;以及我做出我感受和我思考的事情。」

如何為度鐸職生活的人保有「羊的氣味」?

關於度鐸職生活的人如何保有「羊的氣味」的問題時,教宗答道:「度鐸職生活的人,即使他在讀書或是從事教會行政工作時,也要保持與人民、與天主子民的聯繫。這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天主子民的油膏:他們是天主託付於我們的羊群。你要是遠離羊群,你縱使將來成為一個理論家、一個優秀的神學家、一個很棒的哲學家、一個做所有事情都非常優秀的教會行政工作者,但你卻會失去聞到羊味的能力。」

「親近」四個原則

於是,教宗再次談到他反覆提醒司鐸的「親近」四原則:親近天主、親近主教、親近其他司鐸和親近天主的子民:「如果不親近天主的子民,你就不是一個好司鐸。」

「鐸職是對天主的神聖服事,感恩祭是最崇高的服事,是對團體的服務。那些向上爬、攀高位的司鐸,他們的目標是為自己謀得一份差事。」教宗說:「向高位攀爬的人,最終違背了初衷。他不是一個僕人。他尋求的是自己的利益,不為他人做任何事情。」

靈修指導的重要性

教宗和眼前眾多的修生和司鐸交流的話題中,也強調了靈修指導的重要性。教宗表示,他更喜歡用「靈修陪伴」這個詞。「靈修陪伴不是強制性的,但它有助於靈修生活的旅程,而且最好是尋找自己的告解司鐸以外的靈修輔導者。」教宗解釋:「聽吿解的司鐸和靈修陪伴者是兩個不同的角色。你去聽吿解司鐸那裡,是為了得到罪過的赦免,所以你在罪過方面做好準備;你去靈修導師那裡,是為了向他傾述你此時內心發生的事,精神上的起伏變化、喜樂、憤怒,以及你心裡的狀況。重要的是陪伴,認識到自己需要陪伴,去澄清事情,認識到自己需要有人幫助自己明瞭自身的精神情緒。」

面對人們的疑問

教宗鼓勵在場的修生與司鐸們,對學者的疑問以及民眾和大學生的焦慮持開放的態度,傾聽他們,總是保持積極、開放和謙虛的態度。「態度謙和、有信仰並不意味著對一切都有答案。」教宗敦促始終要與科學保持對話。換句話說,就是:「我不懂得如何給你解釋這件事情,但你應該去科學家那裡,去找那些可能會對你有幫助的人。」

持續不平衡的生活

在回答另一個問題時,教宗把生活描述為始終處於「持續的不平衡」。教宗對此解釋說:「人生就是在困難中前行,即:跌倒,然後再爬起來,往前走。」教宗鼓勵:「不要害怕這持續的不平衡,而要去分辨日常生活中的不平衡,因為在不平衡中,有天主的行動,祂邀請你去做一些事、激發行善的意願。我們一旦學會如何生活在不平衡中,就會進入一種不同的平衡中,也就是由天主掌管的動態平衡。」

互聯網的危險

教宗也談到當今社會生活中互聯網的危險,並提醒在場的修生和司鐸要警惕線上色情。它誘感許多人,也包括修道人。「它削弱靈魂,魔鬼從這裡進來,削弱司鐸的心靈。」

戰爭

隨後,教宗回應一位烏克蘭神父時說,教會就如母親一樣在戰爭面前受苦,因為戰爭毀滅慈母教會的兒女。教宗說:「教會必定受苦、哭泣和祈禱,她必然支持那些失去家園、傷殘和失去親人的人……。教會是母親,她的首要之務是親近受苦的人。」

面對當前的局勢,教宗提醒基督徒不要選邊站。他說:「的確,我們必須捍衛祖國。但是,我們要走得更遠,超越這點:那是一份更有普世胸懷的愛。慈母教會必須親近所有的人,所有的受害者。」

最後,教宗向這位年輕的烏克蘭神父說:「你們、你們的同胞受了許多苦,我知道,我親近你們。但是,請你們為侵略者祈禱,因為他們跟你們一樣是受害者。肉眼看不到他們靈魂內的傷殘。但你們要祈禱,祈求天主使他們改過向善、願意和平降臨。」

One of hundreds of priests and seminarians who met with Pope Francis at the Vatican Oct. 24, 2022, stands at a microphone to ask the pope questions.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神枯需要得到瞭解,而不是被丟棄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天主對人心説話,可見分辨不僅是動腦筋的問題,也涵蓋如同感到内心荒蕪這樣的情感問題。」這是教宗方濟各在10月26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論述的主題。神枯是什麽?教宗引用聖依納爵的話作出解釋。

「神枯乃是靈魂的昏暗、內心的騷擾、傾向卑鄙的事物,及由各種誘惑所引起的擾亂不安。這一切使人喪失信心,缺乏希望及愛情;人總是覺得懶洋洋的、冷淡、憂悶,好像離棄了造物主天主一般。」(《神操》317)

教宗繼續說:「我們衆人都經歷過内心荒蕪的感覺,但也許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分辨它,因為它也有重要的東西需要告訴我們,因此不能讓它失去。沒有人願意感到憂悶、悲傷,的確如此。我們都希望總是過喜樂、快活和滿意的生活。然而,除了不可能之外,對我們也沒有益處,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改變一種傾向於罪惡的生活,能始於對所做的事感到憂悶和内疚的心情。」

教宗表示:「内疚正是良心受到譴責。」他以曼佐尼的長篇小説《約婚夫婦》中對博羅梅奧(Federico Borromeo)樞機與因諾米納托(Innominato)的那段對白的精彩描述,闡明這個思想。

「因諾米納托因内疚度過了難熬的一夜後來到樞機面前,樞機卻把他視作帶來好消息的人。因諾米納托問道:『如果您知道,請您告訴我,這個好消息是什麽?』樞機答道:『天主觸動了你的心,願意讓你成為祂的人。』」

教宗解釋道:「學會看懂憂悶,這很重要。在當今時代,憂悶一般被消極看待,視為千方百計要逃避的禍患。相反,它為人生能是必不可少的警鐘,邀請我們去探索瞬息和逃避無法讓我們看到的更富饒和豐產的景色。聖多瑪斯稱憂悶是一種心靈的痛苦,好似觸及身體的神經,在可能出現的危險或意想不到的益處面前喚起注意力。對願意履行善的人的情況則不同,在這種情況中,憂悶是誘惑者想讓我們退卻的一個阻力。那麽,在神枯時千萬不要改變主意,卻要“以這誘惑的提示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堅強地持守這次神枯之前,所定的志向和決心。」(參閲:《神操》318)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工作、學業、祈禱,以及作出的承諾:如果我們一感到厭煩或鬱悶就放棄它們,最終則一事無成。這對靈性生活也是一個普遍的經驗:《福音》提醒,向善的路狹窄且艱難,需要搏鬥,克勝自己。我開始祈禱,或奉獻於善工,奇怪的是,正是在這個時候,我腦中浮現出需要緊急處理的事務,需放下祈禱、不去做善工。我們衆人都有這個經驗。重要的是,對願意服事上主的人來説,不可隨從内心荒蕪的引領。」

教宗繼續說:「在鬱悶的時刻,許多人都決定放棄所做的選擇,卻不先停下來辨別這種心境。然而,一個明智的準則告訴我們,在神枯時千萬不要改變主意。我們誦讀《福音》時,看到耶穌就是一個典範,祂堅決抵拒魔鬼的誘惑,而面對祂要承行天父旨意的果斷態度,這些誘惑蕩然無存。」

教宗表示:「如果我們曉得以開放和有意識的態度對待孤獨和神枯,我們就能走出它們,在人性和靈性上得到强健。沒有任何試探是我們無法承受的;沒有任何試探會超過我們所承受的能力(參閲:格前十13)。但不要逃避試探,要看到這試探意味著什麽,我感到鬱悶意味著什麽:我為何鬱悶?此時我感到神枯又意味著什麽?我感到神枯而無法前行,這又是怎麽一回事?」

最後,教宗鼓勵眾基督徒「向前進」:「如果我們今天無法戰勝誘惑,我們就繼續行走,明日必能戰勝它。」教宗對每一個人說:「願上主降福你這段靈性生活的行程,你要做勇敢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出席祈禱聚會:和平是值得受到聆聽的吶喊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10月25日下午前往羅馬市中心鬥獸場,參加聖艾智德團體舉辦的跨宗教祈禱聚會。在此機會上,教宗與基督信仰和世界各大宗教的領導人為和平同聲「吶喊」。

教宗說:「今年我們的祈禱變成了『吶喊』,因為和平今天嚴重遭到侵犯、踐踏:這發生在歐洲,也就是上個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悲劇的大洲。我們正處於第三次大戰。不幸的是,從那時候起,戰爭從未停止血染大地、使大地變得貧瘠,而我們當下所處的時刻格外悲慘。」

這次的祈禱聚會延續了36年前在聖若望保祿二世授意下於亞西西舉辦的跨宗教和平祈禱聚會的「友愛精神」。教宗方濟各重申,「和平乃是各宗教的核心」。在世界許多地方,和平被否定、受侮辱,而且由於「好戰言論」、仇恨和冷漠的緣故,和平的吶喊往往被噤聲。

教宗表示,呼求和平的聲音「不能被壓迫」。「它發自母親們的內心,寫在難民、逃難家庭、傷者或臨終者的臉上。這沉默的吶喊上達高天。它不是終結衝突的魔咒,卻是因著所受之苦的名義懇求和平的神聖權利,值得受到聆聽。它值得所有的人,從執政者開始,懷著嚴肅的態度和尊敬的心俯身傾聽」。

和平固然是天賜的恩典,但是我們人類也必須予以接受並培養。教宗勸勉道:「拜託,我們不可任由戰爭的邏輯來汙染我們;我們不可掉入恨仇人的陷阱。我們要重新以和平作為前途展望的核心,以之作為我們在所有層級的個人、社會性和政治性行動的中心目標。」

教宗方濟各接著引用聖教宗若望廿三世60年前通過廣播向各國執政者發表的講話,再次籲請「在各層級和各時代,推廣、促進並接受對話」。

此外,教宗方濟各也指出,這些年來各宗教之間的友愛越來越深厚:「我們愈加感受到我們互為弟兄姊妹。」一年前,各宗教領導人在鬥獸場的和平祈禱聚會中疾呼:「宗教不能被用來助長戰爭」。這一席話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

教宗最後強調,和平是一項使命,我們不該屈服於戰爭。願世間萬民增進手足情誼,各民族欣欣向榮,願和平降臨於世,而這不只需要天主的恩寵,也需要主愛的人的善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