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徒會選出第十四屆新任總會長

圖片提供:主徒會

主徒會全體大會在印尼舉行  謝啟龍接棒新任總會長

主徒會第十四屆全會代表大會於1023日至27日假主徒會印尼巴厘島避靜院召開,大會的主題為「你們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傳福音」(谷十六15)。35位與會代表分別來自義大利、加拿大、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台灣等地。

原應2022年舉行的第十四屆大會,因COVID-19疫情影響延期一年。20221月至8月,主徒會依照本屆大會主題舉行了每月一次的「新福傳系列線上講座」,內容諸如:修會歷史回顧展望、文化傳教、非基督徒福傳、堂區牧民、青年工作、聖召培育、靈修及團體生活見證等。博觀約取,集思廣益,分辨如何服務新的時代。

主徒會士聖經神學博士張利勇神父帶領了會前避靜,以聖經中耶穌祈禱、宣講、服務的圖像,論述了「為真道服役」(路一2)的靈修福傳模式,激勵了全體與會者。總會長張少麟神父在開幕彌撒的講道強調:「流年笑擲,未來可期。這次大會除了為未來六年選出新的團隊(2024-2030),也要為修會邁向100週年暨百年之後的發展確認福傳方向。」

主徒會以效忠聖座為標誌,其本屆大會亦實踐了教宗方濟各所提倡的「同道偕行」:一個共議性的教會精神即是共融、參與和使命。在會議過程中,各位代表有充分的時間彼此聆聽、進行分辨,以達成修會未來發展的共識和願景。這個願景在大會通過的議案中得以凸現:(一)強化修會的組織架構;(二)擬定「主徒會定向培養計畫」;(三)成立文化與傳教委員會、牧靈與福傳委員會及靈修與培育委員會;(四)制定「總會徵召機制」。

謝啟龍神父當選為主徒會第十四屆總會長
圖片提供:主徒會

大會最後一天進行了總會選舉,現任總會長張少麟神父因健康原因婉拒連任,大會推選前任總會長馬來西亞籍謝啟龍神父(Fr. John Chia)接棒。張利勇神父被推選為副總會長,張少麟神父、張思謙蒙席、徐永發神父擔任總參議員,黃鏓穎神父擔任總財務主任。新屆領導團隊將於20241月下旬正式就職。

受台北總教區(主徒會總會院屬地)鍾安住總主教委託,印尼登巴薩(Denpasar)教區董金山(Silvester Tung Kiem San)主教蒞臨監督選舉過程,並對主徒會的使徒工作予以嘉勉,希望主徒會士們榮主益人,成為「這個世代的和平標記」。

新屆領導團隊合照 (圖片提供:主徒會)

cdd2

主徒會會祖剛恆毅樞機及修會簡介

主徒會的會祖剛恆毅樞機 (Celso Benigno Luigi Cardinal Costantini),是教廷首任駐華代表。他在來華之初洞悉中國為文化古國,若不在思想上先讓人心服,便無法發揮福傳功能,而當時教會在中國雖有三百年歷史,卻都由外國人主持,因此無法落地生根。
有鑑於此,剛恆毅樞機在1927年於宣化城外購置一片溪畔的谷地,並在其上興築一組中國式建築,以準備據此創立中國神職修會培育本土神職人員;日後,當地成為主徒會母院愛瑪塢會院之所在地。同年1月4日,教廷批准成立主徒會;隨後,主徒會在宣化代牧區正式成立,以文化傳教為使命,並奉「宗徒之后」榮福童貞聖母為修會主保。

主徒會以獻身三聖願生活、鑽研中西學術、從事教育、出版、傳教、牧靈、社會等工作,為中華兒女的歸主提供一個新方向—這也是聖保祿在雅典揭示未識之神的傳法。

1928年,主徒會第一所會院在當時中國察哈爾省(現為河北省)宣化北郊建好後,全國慕名而來的有志之士絡繹不絕,學成之會士多在華北服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修院被迫解散,會士被捕或被害。總會遷移至台灣,在會士郭若石總主教所主持之台北總教區從事福傳工作,也到高雄等地興建聖堂。同時,選派會士先後至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創辦學校和聖堂,展開為海外華人服務的工作。

1989年,主徒會會士裴尚德蒙席被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擢升為北京教區正權主教。

2006年3月22日,主徒會會士姜明遠於聖油彌撒中就職繼任為趙縣教區主教。

2007年,主徒會在多倫多總教區的邀請下,開啟了在北美為華人傳教的使命。

因成立之初的會士均為華裔,2010年,主徒會全體大會通過決議向所有種族開放。

2010年10月6日,多倫多總教區正式將天主教聖曹桂英堂的牧民工作委托給主徒會的神父管理。

資訊來源:主徒會

按此閱覽主徒會網頁

 

教宗將於12月1日前往杜拜出席第28屆聯合國氣候會議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將於12月1日至3日前往杜拜,出席第28屆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8)。他在接受意大利國家電視台新聞第一頻道主任基奧奇(Gian Marco Chiocci)專訪時,透露了這個消息。這次訪談已於11月1日週三晚間播出,教宗再次表達了對戰爭的擔憂,並對本屆世界主教會議給予了正面評價。

戰火蔓延的中東

提到戰火蔓延的中東,教宗表明他就任之初便爆發了敘利亞戰爭。當時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祈禱活動。教宗說:「基督徒在那裡祈禱,穆斯林也帶了地毯來祈禱。這是非常艱難的時刻。我認為這是一件醜惡的事,但是後來有人對此習以為常。⋯⋯我們不該對此習以為常。」

就在本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開幕不久,中東地區再次燃起戰火,這次遭殃的是以色列和加沙地帶。教宗語重心長地說:「戰爭是一場挫敗。⋯⋯兩個民族必須共處。那個明智的解決方案是: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奧斯陸協議寫明:兩個國家劃出清晰的邊界,耶路撒冷享有特殊地位。」同時,教宗也念及世界上的其它衝突,例如:烏克蘭、也門,以及緬甸的羅興亞人悲劇。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對於剛落幕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教宗給予了正面的評價。他指出,與會者完全自由地發言,實踐了聖保祿六世教宗在梵二大公會議結束時所渴望的「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精神」。

司鐸獨身制

被問及司鐸獨身制的議題,教宗解釋說:「這是一條『實證法』,而非『自然法』:天主教東方禮的司鐸可以結婚,而在西方傳統的天主教會則是從12世紀起就有一條紀律,我相信就此開始了司鐸獨身制。然而,一條法律固然可以廢止,這沒有問題,但我不認為這是有益的,因為癥結點不在於此。這沒有幫助。」

教宗接著表示,獨身制的廢止「或許真的能讓某些司鐸擺脫糟糕的情況,也就是『光棍』的靈修狀態。司鐸應當是個父親,必須融入團體。有時候,當司鐸只顧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名神聖人物時,我就會感到十分擔憂。我不喜歡這一點,因為他會丟失與人的接觸」。

同性伴侶

關於同性伴侶的議題,教宗闡明,當他說教會接納每一個人時,指的是所有「人」。「教會接納人,每一個人,不問對方的現況。然後,每個人心中的基督徒歸屬感會成長、成熟。教會接納所有的人,而那些想要進入教會的組織則是另一回事。原則是這個:教會接納所有能夠接受洗禮的人。組織是不能接受洗禮的,人卻可以。」

婦女在教會內的角色

此外,教宗也向記者談論了婦女在教會內的角色。他說:「梵蒂岡這裡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婦女工作。比方說:梵蒂岡城國政府的第二把手是一名婦女,她是修女;城國政府主席的角色很籠統,而實際上發號施令的是這名修女。聖座經濟委員會有六名樞機和六名平信徒,在這六名平信徒中有五個人是婦女。」

再者,聖座多個部會原本由蒙席擔任的秘書職務,如今也由婦女出任,諸如:聖座修會部、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遴選主教的委員會裡,也有三名婦女,「因為婦女擁有特殊的嗅覺」。教宗說:「我認為,應讓婦女融入教會的日常工作中。」

婦女領受聖秩聖事

至於婦女領受聖秩聖事的議題,教宗表明,「那裡存在一個神學問題,而非行政問題。婦女能在教會裡做所有的事,甚至可以當執政官,這沒有問題。然而,從神學、聖秩職務的角度來看,事情就不同了」。這涉及「伯多祿原則」(Petrine principle)與「聖母瑪利亞原則」(Marian principle)的課題,而「聖母瑪利亞比伯多祿更為重要」,因為教會是慈母、是女性。「但如果我們想要把這點縮限在功能主義的範疇,那麼我們就會失去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廷教義部回覆變性人和同性戀者能否參與聖洗聖事和婚姻聖事的問題

「變性人,即使接受了荷爾蒙治療或變性手術,如果不存在在信眾中造成公開的惡表或迷失方向的危險,能接受聖洗。同性伴侶的孩子即使是由代孕母親所生,能接受聖洗,只要存在確定的希望,他們將來能接受天主教信仰教育。」教廷教義部在一份由部長費爾南德斯(Victor Manuel Fernandéz)總主教署名的覆函中如此表示,教宗方濟各於10月31日予以批准。

今年7月,巴西聖阿馬羅的主教內格里(José Negri)請求對變性人和同性戀者能否參與聖洗聖事和婚姻聖事的問題作出澄清。覆函「實質上重新提出了該部會過去在此問題上已闡明的基本內容」。

關於變性人接受聖洗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條件是不能造成惡表。無論是成人、兒童或少年,「只要準備充分並有此心願。對於一個人的客觀道德狀況,或他對接受恩寵的主觀準備」提出的疑問,教義部提供幾個考慮的參照點。

教會教導,若聖洗聖事在領受者「沒有為大罪而悔過就領受的情況下,該受洗者就沒有得到聖化的恩寵,儘管所領受的是聖事性的印號」,正如《天主教教理》所表明的,這印號是永不會磨滅的,而且「這印號時常存留在信友內,成為他們領受恩寵的積極準備」(1121號)。

《天主教教理》1121

聖洗、堅振和聖秩三件聖事,除了賦予聖事恩寵外,還賦予聖事的神印 或「印號」,信友藉此分受基督的司祭職,並按照不同的身分與任務, 成為教會的一分子。這令人肖似基督和教會的印號,由聖神所實現,是 永不會磨滅的;這印號時常存留在信友內,成為他們領受恩寵的積極準 備;它又是天主照顧的許諾和保証,且是欽崇天主和服務教會的召叫。 為此,這三件聖事是不可重複領受的。

通過引證聖多瑪斯和聖奧斯定的教導,教義部提醒,基督不斷地尋找罪人,若罪人悔改,所領受的聖事印號會立即使他接受恩寵。因此,教宗方濟各屢次表示,教會不是一道海關,尤其在聖洗方面不該向任何人關閉大門。

然而,變性人在聖洗中做代父或代母的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覆函表示,「在一定的情況下,是能允許的」,但這項職責並不構成一種權利,因此「牧靈上的謹慎要求,如果證實在教會團體的教育領域存在惡表、不當的合法化或迷失方向的危險,則不能允許」。不過,變性人在婚姻中擔任證人並沒有問題,因為在「現行的普世教會法典的法規」中,沒有任何禁止。

關於對同性戀者提出的問題:他們能否被視為受洗孩子的父母,即使孩子是收養或以「如子宮出租等其他方式」獲得的?教義部的回答是:因為「嬰孩領洗需要有確定的希望將來在天主教會接受教育」(參閱:《天主教法典》868條)。

《天主教法典》836

既然基督信徒在教會的敬禮中執行普通司祭職,即應以信德進行,並以信德為依據,為此,聖職人應勤加鼓勵和啟發其信德,尤其在執行產生並滋養信德的聖道職務時。

至於同性戀同居者要求成為受洗者的代父或代母的情況,教義部的覆函表示,代父母應度「一種相稱於信仰和此職務的生活」(參閱:同上874條3)。信函解釋道,「不同的是,兩個同性戀者同居的情況,不是單純的同居,而是一種固定和公開,以及團體都知曉的親密關係」。

《天主教法典》874條1項3號

接受代父母職務者,應該:
3° 是天主教信徒,且已領堅振和聖體聖事,並具有相稱於此職務 的信仰生活。

教義部要求該當謹慎,為「保護聖洗聖事,尤其是對這聖事的領受,這是應受保護的珍貴的善,是得救恩的必要條件」。此外,需要「考慮教會團體賦予代父和代母這職責的真正價值、他們在團體內的角色,以及他們對教會訓導表現出的態度」。覆函最後建議,「應有家庭的另一名成員作為擔保人,將天主教信仰傳遞給受洗者」。

覆函最後表示,對「同性戀和同居者」擔任婚姻的證人沒有任何禁止。

按此閱讀原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在愛的動力中取得平衡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主的婢女瑪達肋納・德爾布雷爾(Madeleine Delbrêl)「有一顆不斷走出去的心」:教宗方濟各11月8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以這番話描述了這名法國的可敬者。她生於1904年,1964年蒙主恩召,是一名社會工作者和作家,擁有神秘經驗,在巴黎郊區與工人相處了30多年。教宗在以使徒熱忱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中,讚許這名婦女是熱情福傳的見證人。

瑪達肋納・德爾布雷爾在20多歲時與天主相遇,從此深受祂的吸引,決定為上主奉獻一生,秉持手足情誼與「街頭的人」分享生活。

這名婦女稱自己的靈修精神是「自行車靈修」,教宗引用她的話說:「為了在祢的道路上與祢同在,需要向前邁進,當我們的怠惰央求我們停下來時也不例外。祢為我們選擇了一種奇妙的平衡,一種只有在運動、在動力中才能保持穩定的平衡。這有點類似於自行車。⋯⋯唯獨在愛的動力中前行、移動,我們才能保持筆直的狀態。」

教宗表示,這名天主的婢女「接受了窮人的吶喊質問」。她感受到,「福音的活天主必須在我們內燃燒,我們才能將祂的名帶給那些還沒找到祂的人」。

「本著這個精神,瑪達肋納關懷世界的律動和窮人的吶喊,感到自己蒙召『全然活出基督的愛,準確來說,就是從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油,到加爾瓦略山上的醋,如此為了愛而把愛獻給祂,⋯⋯毫無保留地愛祂,並讓祂愛我們到底,這麼一來愛的兩條偉大誡命落實在我們身上,並且合而為一』。」

此外,這名擁有神秘經驗的可敬者也教導我們「在福傳中被福傳」。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在傳揚福音的過程中,也接受了福音的宣講」。

教宗闡明,注視這名福音的見證人,我們學到了上主臨在於各種處境中,「並召叫我們居住在自己的時代裡、與他人分享生活、分擔世界的喜樂與悲痛」。她尤其教導了我們,即使是世俗化的環境也有助於悔改,「因為與非教友的接觸能激勵教友持續調整自己的信仰之道」。

教宗最後總結道:「願瑪達肋納・德爾布雷爾教導我們在宣講福音和愛內活出這份『律動中』的信仰。」

此外,教宗方濟各顯然深切擔憂那些體嘗戰爭之苦的人。他於11月8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為他們祈禱,說:「我們不可忘記飽受磨難的烏克蘭,讓我們想想巴勒斯坦人民和以色列人民。求主恩賜我們公正的和平。人們受了很多的苦。」

在問候講意大利語的朝聖者時,教宗堅持呼求和平。他說:「孩童受苦、病人受苦、老人受苦,很多年輕人喪生。戰爭始終是個挫敗。我們不要忘記,它始終是個挫敗。」

在降福講阿拉伯語的信友時,教宗懇求天主保佑他們「免於一切災禍」。他特別祈求主耶穌賜予勇氣,好使我們勇敢地與他人攜手努力「讓大地免於災禍、恢復其原有的美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與孩童相會:純真與同在是天主賞賜的恩典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1月6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約75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孩童,與他們共度了歡聲笑語的時光。這次聚會的名稱是「我們向男童女童學習」,由聖座文化教育部贊助。

活動開始之際,聖座文化教育部部長門東薩樞機首先對在場的孩童說:「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向你們學習。世界正處於艱難時刻,很多孩子在受苦。⋯⋯你們、你們的喜樂、你們的夢想和你們的臨在是對抗這些禍患的強力解藥。請你們幫助我們,幫助世界變得更美好。」

教宗坐著輪椅進入會場,從保祿六世大廳觀眾席的後方往舞台前進,沿途問候活動參與者,降福人群,收下禮物,並親吻嬰兒。在致詞中,教宗先是向活動主辦方和參與者表達感謝,然後切入主題問在場的孩童:我們能從你們身上學到什麼?

教宗解釋道,孩童提醒世人「純真樸實和同在一起」的美好,這是天主所賜的兩大恩典。教宗對孩子們說:「我們需要向你們學習。我每次遇見你們都很高興,因為你們總是能教我一些新的東西。」

來自世界各地的孩童們齊聚一堂,猶如一個大家庭的手足那樣團聚。「這是耶穌賜給我們的大家庭。教會是大家庭的家,而上主始終以擁抱、以輕撫迎接我們。」

教宗渴望擁抱在場每一個孩子,同時也念及「此刻正因氣候災難、飢餓、戰爭和貧困而受苦的孩童們」。在教宗的詢問下,孩童們表示他們不願意作惡,卻希望能提供幫助。教宗說:「我們這些大人必須注視你們自動自發的精神,聆聽你們的訊息。」

接著,教宗回答了多名孩童提出的問題。這些孩童分別來自巴西、巴勒斯坦、意大利、烏克蘭、越南、敘利亞、秘魯、菲律賓、非洲、太平洋島國等地方,他們以童言稚語表達了心中的疑惑。

幾個孩子問到,教宗有哪些朋友,夜裡作什麼夢,白天如何打發時間?教宗親切地列舉了他的朋友,並強調「朋友是天主的恩賜,因為沒有朋友的人很可悲」。說到夜裡作的夢,教宗坦言他很少作夢,偶爾會在夢中回憶起童年往事。

關於白天做的事,教宗表明:「這裡工作很多。聆聽人們、整頓事務、思考如何前進、努力讓事情更好地發展,這些都是工作。」教宗稱工作「有益健康、帶來尊嚴」。天主要我們「靠自己的勞動賺取食糧」。

面對巴勒斯坦和烏克蘭的孩童,教宗談起戰爭的課題。他對懵懂的孩童說:「你們聽好這個:戰爭在全世界爆發了。」巴勒斯坦、非洲南部、剛果、緬甸、莫桑比克,各地爆發了戰爭,有的戰爭不為人知。「我們正處於醜惡的戰爭中,戰爭剝奪和平、奪走我們的生命。」因此,教宗邀請在場孩童重複他的話,說:「我們要為和平努力!和平是美好的。」

9歲的烏克蘭男孩提出了一個難題:如何締造和平?教宗表明,締造和平並不容易,製造戰爭比較簡單,「因為戰爭靠仇恨、報復、傷害他人就能製造,憑著本能衝動去做」。和平則需要「伸出友誼的手」,「不停努力讓其他人也參與其中,好能向前邁進」。

非洲和太平洋島國的孩子表現出對大自然的關注,好奇為什麼到了秋天還這麼熱。教宗指出,那是因為「我們人類沒有守護受造界,沒有守護大自然,大自然在反抗」。「我們必須學習守護受造界,守護大自然,不可糟蹋大自然。」教宗接著向孩童說明了南極和北極融冰的情況,鼓勵他們關心大自然。人類是受造界的一員,守護受造界等於是保護我們自己。

最後一個提問涉及如何避免浪費。教宗回答說:「拜託,請不要浪費。不可浪費餐食,因為有些人沒飯吃;始終要善用糧食,不可丟棄:糧食是天主賜下的恩典。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不浪費食物。⋯⋯假如中午剩下一點飯菜,晚上要把它吃掉,但是不可以丟棄:丟棄食物是個醜惡的罪。」

提問結束後,教宗帶領在場眾人誦唸了《聖母經》,然後頒賜降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婚宴的比喻

路加福音 14:12-14

耶穌向邀請他的一個法利塞人首長說:「幾時你設午宴或晚宴時,不要請你的朋友、兄弟、親戚及富有的鄰人,怕他們也要回請而還報你。但你幾時設筵,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但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償報。」——上主的話。

婚宴的比喻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在常年期第三十一周星期一的福音中,耶穌給了我們一個關於婚宴的比喻。如果看對觀福音,我們會發現馬竇福音第22章記載了一個相同的婚宴比喻。

對觀福音可以提供我們對這個比喻更豐富的畫面和更好的理解。 從對觀福音知道辦婚宴的主人是個國王,還有被邀請的人不僅是拒絕了邀請而且殺了送請柬的僕人。 此外,國王派遣軍隊消滅了被邀請的人的村莊和城市。 儘管有了更多的信息,我們可能對這個比喻仍有一些困惑的地方。

第一,很難想像皇家的婚宴邀請被拒絕。但福音中說那些被邀請的人拒絕了這個婚宴邀約。第二個困惑的地方是被邀請的人對送邀請函的僕人的行為。他們居然抓住僕人,羞辱他們,然後殺死他們。第三個困惑的地方是國王為什麼如此憤怒地燒毀了他發出邀請的人的村莊、城市。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想,這不就是婚宴嗎? 似乎耶穌的敘述過於沉重。但是,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婚宴。這個國王代表的是天主。 他正在為他的兒子舉行皇家婚禮,所以這個兒子像徵著默西亞,耶穌基督。

事實上,耶穌講的婚宴的比喻是為了提醒人們猶太人的一個傳統,就是默西亞的婚宴。這個傳統在依撒依亞先知書中有記載,就是有關默西亞救贖的婚宴。 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婚宴,而是關乎人的生與死的婚宴。 接受邀請的人獲得永生,拒絕的人就會喪失生命。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從這篇福音中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知道參加彌撒是一件非常嚴肅、重要的事情。參加彌撒關乎我們的救贖和永生。因為彌撒就是耶穌在比喻中所提到的婚宴,所以教會要求教友每週日必須要彌撒。 如果我們故意不參加主日的彌撒,那就是大罪。 教會嚴肅對待主日彌撒,因為當拒絕參加主日彌撒時,我們就像那些被邀請的人拒絕參加婚宴一樣。 結果我們就失去了永生。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讓我們重視主日彌撒,來參加主日彌撒,讓我們來分享天主的永生。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2023年天主教聖曹桂英堂籌款綜合晚會

疫情過後,多倫多華人堂區「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再次舉辦一年一度的籌款綜合晚會。今年晚會將於2023年11月11日(星期六)晚上6時30分假萬錦劇院舉行。晚會的主題為:「主耶穌,我們信賴你」。

門票已售罄,感謝大家支持!

按此下載2023籌款綜合晚會場刊

敞開心扉說「亮」話:我們聽從教會的教導,只是為了耶穌基督

瑪竇福音 23:1-12

那時候,耶穌對民眾和他的門徒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謹守遵行;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把沉重得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別人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為此,他們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他們又喜愛筵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喜愛人在街市向他們致敬,稱他們為『辣彼』(師父)。「至於你們,不要被稱為『辣彼』,因為你們的師父,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你們也不要在世上稱任何人為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最大的,就該作你們的僕役。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上主的話。

我們聽從教會的教導,
只是為了耶穌基督。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可敬者富爾頓·舒恩(Fulton Sheen)總主教,有一次在出遊的路上遇到一位記者。 這位記者很不友好,並揚言要寫一些負面的報道消滅天主教會。 舒恩總主教很平和的說:「你不會成功的,因為這一千多年來,主教神父們都沒做到的事,你怎麼會成功呢。」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主教、神父我們都是大罪人,如此不完美的人,來管理教會,都沒使天主教會滅亡,你一個記者怎麼會成功呢?

教會是好的,但是教會也是由罪人組成的。 聖經的作者,包括《舊約》和《新約》的作者們,都很清楚這一點。 無論是今天讀經一的瑪拉基亞先知,或是耶肋米亞先知,依撒依亞先知,達尼爾,梅瑟,聖伯多祿,聖保祿,當然還有耶穌自己,他們知道教會 可以使人走向天主,同時他們也很清楚教會裡的人是可以變壞的,會出現腐敗的。 這就是今天福音的重點。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聽到耶穌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謹守遵行;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 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耶穌的這些話雖然是對經師和法利賽人講的,但是同樣也適用於新約時代的教會領袖,也就是現在的神職人員,主教、神父們 。 我想今天的福音,對每一位神職人員都是一個鞭策,一個提醒。 記得我被祝聖神父的前幾天,所有的執事要一對一的與多倫多總主教里奧(Francis Leo)見面。 總主教講了一句話,我仍然記憶猶新。 他說:「不要跌倒,一個神職人員的跌倒,會帶著一群教友的跌倒」。 這也可能是教會史上最大的問題。在西元前幾個世紀,教會受到極大的迫害,一些神職人員就選擇了背教。隨著迫害的停止,他們想回到教會。 當時就有了爭議,有的地方接納他們。 有的地方拒絕了這些神職人員,認為他們是罪人,所以他們所舉行的聖事也是無效的。 這時候教會的一位偉大的聖人聖奧斯定站出來說,不是的,我們要接納他們,他們所舉行的聖事是有效的,因為聖事真正的施行者是天主聖神。 主教或神父人性的缺點並不能損害天主聖神的工作,也不是能損害聖事的有效性。

同樣的道理,在今天耶穌的話語中,我們也注意到了一件事,那就是,耶穌不允許人們用經師和法利賽人的道德敗壞作為不聽從他們的藉口。 我可以在講一遍,耶穌不允許人們用經師和法利賽人的道德敗壞作為不聽從他們的藉口。 經師法利賽人合法地坐上了梅瑟的寶座上,他們是以色列人的師傅。 他們腐敗嗎?是的,腐敗。 但是,不要讓他們的腐敗成為不聽他們教導的藉口。 我很喜歡這個比喻,將教會比喻成醫院。 我們不會因為醫生生病了,就不再聽從醫生的意見,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神職人員的腐敗而不再聽從他們的教導。

記得在聖奧思定(St.Augustine’s)大修院,每年會有一些人來修道,每年也有一些人離開。 其中有些人離開的原因是說,修道院並不像他們想像的美好,因為他們看到了許多人性上的缺點。 對於這種理由離開的人,我們很少有同情。 因為,留下來的修士們難道不知道那些人性上的缺點嗎? 難道沒看到人性的腐敗嗎? 當然看到了,但是我們修道是為了那些腐敗的人嗎? 不是的,我們是為了耶穌基督。 十字架上的耶穌才是唯一使我們留下來的理由。 因為耶穌說:「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我們看向的是耶穌基督,而不是某個人。 我們要和耶穌建立關係,而不是某個人。

所以,主內的兄弟姊妹們,我們來教會,不是為了某個人,某個主教,神父。 我們來教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耶穌基督。 祂是我們信仰唯一的原因。 在這裡我也要提醒大家,我們要對教會有信心。 因為這是信理,並不是簡單的規勸。 是當信的道理,我信聖教會。 如果放眼古今中外,有多少的朝代更迭,有多少的團體、組織,政府興衰。 它們中沒有一個組織團體延續了兩千年仍然繼續存在的。 天主教會是唯一一個,所以我們不得不相信教會確實是由天主聖神親自帶領的。 所以主內的弟兄姊妹,讓我們聽從教會的教導,但只是為了耶穌基督。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教宗主持追思彌撒:天主喜愛謙卑,教宗、樞機和主教必須服務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1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紀念近一年中去世的本篤十六世及6位樞機和147位主教。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強調了天主的憐憫和謙卑,“祂將自己戰勝死亡的生命賜予我們”。

當天的福音敘述耶穌使納因城寡婦的獨子復活的事蹟(參閱:路七11-17)。看到一個送葬的隊伍,死者是“他母親的獨生子”,耶穌就“動了憐憫的心”。教宗省思這個場景,提到本篤十六世的首道通諭《天主是愛》中的一句話:“耶穌的綱要,就是擁有‘一顆可以看到的心’。”(31號b)

教宗指出,本篤十六世多次提醒我們,“信仰首先不是需要理解的一個觀念或需要奉行的一種道德,信仰是需要遇到的一個人,耶穌基督”。教宗解釋,耶穌看到納因城寡婦的痛苦就停下腳步,按住死者的棺材並使他復活。耶穌的神性“在與我們的苦難接觸時閃耀發光,因為祂的心是憐憫的”。

教宗強調,“向因自己的親人死亡而痛苦的人投向憐憫的目光”,這很重要。耶穌以祂的憐憫消除了距離,走近這個失去兒子的婦人。“這就是天主的風格,親近、憐憫和溫柔。話語不多。耶穌不對死亡進行說教,而對那個母親只說一句話:‘不要哭了!’”

“為什麼?難道哭就錯了嗎?不是的,在福音的記述中耶穌自己就哭過。但祂對那個母親說‘不要哭了’,因為因著上主,眼淚不會永遠流淌,是有盡頭的。祂是天主,正如經上所預言的,祂要‘永遠取消死亡’並‘從人人的臉上拭去淚痕’(依廿五8;參閱:默廿一4)。祂把我們的眼淚當作自己的,為使我們不再流淚。”

接著,教宗提到在這段《路加福音》中,主角是一個獨生子和一個寡婦,他們與《聖經》所提的外方人都是最孤獨和被拋棄的人,“除了天主外,他們不能信賴任何一個人”。也因此,“寡婦、孤兒、外方人”乃是“上主最親密和最鍾愛的人”。

教宗指出,我們要學習這些人的謙卑,他們將一切希望寄託於上主,而非自己身上;他們以上主為生命的中心。不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祂對他們的眷顧”,承認自己是“需要天主的人”,他們讓我們懂得“微小極受上主喜愛,是通往天國的道路”。

“天主尋找卑微的人,他們將希望寄託於上主,而不是自己和自己的計劃。弟兄姊妹們,這就是基督徒的謙卑:它不是其它美德中的一種,而是生活的基本態度:相信自己是需要天主的人,為天主騰出空間,將一切信賴都寄託於祂。這就是基督徒的謙卑。”

教宗繼續表示,天主喜愛謙卑,“因為謙卑能使祂與我們互動”。上主喜愛謙卑,因為祂自己就是謙卑。上主降臨我們當中,自謙自卑,不強迫人,而是留出空間。

“天主愛那些不以自己為中心的人,愛那些不是一切的中心的人,祂愛的正是謙卑的人:這些人比任何人都相似祂。這就是為什麼如耶穌所說的:‘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十四11)我喜歡提起本篤教宗最初說的那句話:‘上主葡萄園中謙卑的工人。’是的,基督徒,尤其是教宗、樞機和主教,都應邀成為謙卑的工人:服事而不是被服事;在考慮自己的果實之前,先想到主葡萄園裡的果實。為耶穌的教會棄絕自己是多麼的美好!”

最後,教宗邀請眾人為在近一年中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祈禱,並表明他們曾有一顆“牧靈、憐憫和謙卑的心,因為他們生命的意義是上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天主教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履任樞機求恩彌撒

圖片: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

【鹽與光傳媒資訊】香港時間,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時間下午3時,天主教香港教區於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舉行 「周守仁主教履任樞機求恩彌撒」,由周樞機主禮,榮休主教湯漢樞機、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夏志誠輔理主教、104位司鐸共祭及20位執事襄禮。當天有大約一千名教友及來賓到場參與,當中包括其他基督宗教團體的兄弟姐妹。

圖片:天主教香港教區視聽中心

按此下載禮儀經文

按此下載《頌恩:信友歌集》

以下是周樞機的講道全文:

若 8:1-11

當上樞機後,我便有一所領銜聖堂, 這代表我是羅馬教區的神職人員,因為樞機是羅馬主教,即教宗的顧問和助手。大家都可能已知道我的領銜聖堂就是聖洗者若瀚 ·喇沙 。我知道後心中也發出會心的微笑。現在一位耶穌會士成為聖喇沙聖堂的領銜主教。

今天我選擇的兩篇聖言正是要向大家表達這個共議同行的教會,我作為她的樞機的使命。主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他不以自己為天主子或善人的身份自居。他很明白那位婦人,她很可能是一位性工作者,要在她「工作」時捉著她不會太難。在捉拿她的男人當中有些是可能「認識」過她的。難道他們當中沒有人也犯過罪嗎?不過看見他人的不道德總比看見自己的問題來得易得多。要他人先悔改過來比要自己做同樣的也來得較易。

耶穌同樣看穿那些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心思,要借他的口來殺人, 來為難他。主耶穌對那位罪婦顯得更有同理心,他要保護她,也要還她身為小眾應有的尊嚴。你們當中誰沒有罪,比她神聖的,就向她投石吧!

主耶穌說這番說話是冒險的,可以得罪那些指控者,也可能會被誤會是助長不道德行為,但是他就不會害怕這些俗世的顧忌。耶穌就是要那些社會和宗教賢達明白,那罪婦和他們的神聖尊嚴在上主的大愛中並無差別。同時,他也鼓勵那位婦人不要再犯罪了。正因為主耶穌對她的同理心和體恤,她的內心才可能更有力量作出行為上的改變。

我們作為上主的子民,我們會否也不摒棄某些人於門外,把他們看作是該死的罪人?反而是給他們尊重?在上主面前每一位都是平等被愛的,因為我們和萬物眾生都是在上主的愛內受造的。無分種族、文化背景、性別、年紀、經濟或教育背景、有或無宗教信仰、政治或其他不同取向,包括性小眾、善人或罪人、我們個人的喜歡或鄙視的人等等,都是以上主神聖的肖像所造的。在十字架的大愛內被救贖了,在這個愛的使命中,我們作為天主子民的就要成為上主愛的橋樑,為修和共融努力。

教會應該先是生活戰場上的療傷站,為我們在香港的兄弟姊妹來說,這是我們對大愛的上主的𠄘擔。

+ 周守仁

1 Cor 9:19-23

My sisters and brothers, and friends, some asked me curiously what Pope Francis whispered in my ear after he had put on the cardinal ring and biretta for me. Well, it was not any juicy gossip but about the mission with China.

Hong Kong has long played a significant bridging role of connecting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Catholic Church in Hong Kong was also entrusted with the role of a bridging Church since Pope John Paul II, especially in connecting the Church in Mainland China with the universal Church. For us Christians, connection is understood in the light of communion, based on the Holy Trinity and the Eucharist. We share one Love, one Life, and one Body.

Hence, our lives and fates are intimately connected, both spiritually and existentially through communion as Christians. “Communion” is one of the three themes, besides miss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Synod on synodality. We are encouraged to put our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other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feel for them. In other words, we become like the others so that we can walk with them for a lifegiving and blessed future.

“To those outside the law I became like one outside the law… to win over those outside the law. To the weak I became weak, to win over the weak. I have become all things to all, to save at least some. All this I do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so that I too may have a share in it.”

Being a bridging church does not mean we only focus on areas outside of Hong Kong. In fact, there are many individuals and groups in Hong Kong who are painfully disconnected with others and their society. I dare say that we, too, would love to be better connected and to become fully whole. Therefore, if all of us can just take a few steps reaching out to those who are disconnected with us, either in the physical or digital worlds, we too can be healed.

During the First Session of the Synod of Bishops which has just concluded, we learned how to connect with participants whose views, on some critical matters, were clear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urs. There were divergences, which we honored. But divergences did not stop us from identifying convergences where we could meet. And through these convergences we were able to have hope and strength to anticipate our next session in October 2024.

All in all, we learn to walk with one another for a better future, not just for the Church, but more importantly, for our humanity and common home.

Ad Majorem Dei Gloriam!

+ Stephen Chow, S.J.

資訊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