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當選3週年

blog_1457881139

2013年3月13日,教宗方濟各自擔當起伯多祿的繼承人後,在過去的3年間,他以身作則走遍邊遠地區,向普世宣揚和平,將希望帶給全球有需要的人,用愛改變世界。

無數的接見,不論是國與國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教會內團體和兄弟姊妹的會面,讓人明白教會是有著築起橋樑的角色和使命,而不是與人建立圍牆。

他更召開了以家庭為題的主教會議,再次喚醒人們家庭的重要性。2015年12月8日,他為教會開啟了慈悲禧年,鼓勵我們要慈悲如天父。

讓我們以主耶穌教導的禱文,為這位永不言倦的教宗方濟各祈禱,感謝天主時時刻刻的帶領,祈求天主賜予教宗方濟各力量,讓他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繼續為眾人服務,讓世人看得見天主的面容及慈愛。

IMG_5662

(攝於聖地-天主經堂)

教宗禧年公開接見: 以行動為他人服務,這就是愛!

「愛不是言談,而是行動和服務」。教宗方濟各3月12日星期六在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他談到耶穌透過為門徒們洗腳的舉動指示我們如何善度信仰生活,勉勵我們互相寬恕,為貧困弱小者服務。當天有5萬多名信友在陽光明媚的聖伯多祿廣場參加了接見活動。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省思了「慈悲與服務」的相互關係,指出耶穌為門徒們洗腳是「始料不及和令人震驚」的舉動,祂透過這一舉動告訴門徒們及所有基督徒:服務乃是「在祂內度信仰生活,為祂的愛作見證的道路」。藉著這一舉動,「耶穌揭示了天主對我們的態度,以身作則遵行祂的『新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若十三34)」。

教宗強調,愛是我們對彼此的「具體服務」。「愛不是言談,而是行動和服務,謙卑的服務,默默無聞,不被人知曉,一如耶穌親口所說的:『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瑪六3)。此外,愛也在分享物質財富上體現出來,好使人人均無所缺。這種共享的精神和對貧困者的奉獻是一種生活作風。天主也將它作為真正的人道而推薦給許許多多的非基督徒」。

教宗表明,「耶穌為祂的門徒們洗腳並要求他們倣效而行,也是在勉勵我們互相承認自己的不足,彼此代禱,好使我們能懂得真心寬恕」。聖奧斯定曾說:「基督徒不可認為基督的舉動不值得倣效,因為當我們的身體俯伏在弟兄的腳旁時,我們心中也會燃氣謙卑之情,或者使我們已有的謙卑更加精進」。

教宗解釋道:「我們相互寬恕對方的過錯,為彼此的罪過代禱,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就在為彼此洗腳。愛就是行愛德和服務,就是幫助他人和為他人服務。」

教宗感慨而言,「有許多人奉獻一生為他人服務」。教宗吐露他上週收到的一封感謝信。寄信人感謝教宗方濟各宣布慈悲禧年,拜託教宗為她祈禱,好使她能更親近上主。教宗說:「這位女士一生都在照顧她的母親和兄弟。年邁的母親病在床上,頭腦清醒卻動彈不得;兄弟身患殘疾,需要靠輪椅行動。這個人一生致力於服務和幫助。這就是愛!當你忘記自己而為他人著想時,那就是愛!耶穌為門徒們洗腳,意在教導我們做僕人,多多服事,如同祂服事我們每個人那樣」。

教會當天紀念泰貝薩的聖馬西米利亞諾(Massimiliano di Tebessa)。教宗讚許這位在羅馬帝國時期的殉道聖人是一位良心異議的殉道者。教宗最後勉勵道:「親愛的青年們,你們要效法聖人,捍衛你們的信仰價值觀。親愛的病人們,請把你們的痛苦奉獻給那些在今天依然因信仰而受迫害的人。親愛的新婚夫婦們,你們要做天主的合作者,教育你們的子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四旬期第四主日三鐘經:耶穌教導我們要「慈悲如同天父」

blog_1457436665

3月6日(四旬期第四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舉行三鐘經祈禱活動。教宗談到當天福音中蕩子回頭的比喻,指出天主永無止境地愛我們,始終準備迎接和擁抱我們。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蕩子回頭的比喻,更好地說,是「慈悲父親」的比喻。在這個比喻中,父親對小兒子離家出走的決定所具有的容忍態度最令人感動。同樣地,天主也這樣對待我們,祂允許我們犯錯,因為祂在創造我們時給了我們自由的大恩典。教宗坦言道:「這項恩典常常令我驚歎不已。」

教宗說:「父親與小兒子的分離只是身體上的分離,祂其實始終把小兒子放在心上,滿懷信賴地等待他回來,在路邊張望以期能看到他。有一天,兒子離得還很遠時父親就看見了他(路15:20)。這意味著父親每天都爬到高處,看看兒子是否歸來!他一看到兒子便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擁抱他,親吻他。多麼溫柔的父親啊!這個兒子犯下如此大錯,父親卻這樣接待了他!」

「大兒子看到父親這樣,便感到氣憤,拒絕入席以示抗議,因為他不明白也不認同這種善待有錯弟兄的做法。然而,父親對大兒子也懷有同樣的態度,他走出去招呼大兒子,告訴他:『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

透過這個比喻,我們可以隱約看到隱藏在其中的第三個兒子—耶穌。

教宗解釋說:「這位聖子兼僕人延伸了天父的擁抱與心腸。天父接納蕩子,洗淨他腳上的泥土,為慶祝寬恕而擺設筵席。耶穌教導我們要『慈悲如同天父』(慈悲禧年格言)。」

「比喻中父親的形象揭示了天主的心腸。天主是慈父,藉著耶穌祂永無止境地愛我們,在我們犯錯時一直等待我們悔改。天主是父親,當我們認為自己可以不需要祂而離開祂時,祂等待我們歸來,時刻準備擁抱我們,無論發生什麼事。天主就如福音中的父親那樣,當我們迷失時祂仍然視我們為祂的子女,當我們回到祂身邊時祂會溫柔地跑上前來迎接我們。當我們自認是義人時祂會和藹地教導我們。我們所犯的錯,即使再大,也不能傷害天主之愛的忠誠。」

教宗最後說:「藉著修和聖事,我們總能重頭再來;天主將接納我們,恢復我們身為祂子女的尊嚴,並鼓勵我們說:前進吧!願你平安!起來,前進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也門遇害修女是冷漠全球化的殉道者

blog_1457407368

3月6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再次談到也門仁愛傳教會修女們遭殺害的悲劇,指出德蘭修女的這四個女兒是今日的殉道者,但她們不上報紙的封面。教宗表明冷漠全球化是滋生戰爭的原因之一,並對意大利最近展開的大公性人道救助活動表示讚賞。

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四位修女只是在也門照顧老年人,卻被歹徒野蠻殺害。教宗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保證為遇難修女及其親屬祈禱,並指出:「她們是今日的殉道者!她們不上報紙的封面,不是新聞:她們為教會灑了自己的鮮血。這些人不僅是歹徒恐怖襲擊的受害者,也是冷漠全球化的受害者,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祈願德肋撒姆姆在天堂上陪伴她的女兒,愛德的殉道者,並為和平以及對人類生命的至聖尊重而代禱。」

教宗也懷著讚賞之情談到意大利最近為難民發起的「人道主義走廊」活動。教宗說:「這項試點項目融合了團結與安全,可以為逃離戰爭與暴力的人提供援助,例如病童、殘障人士、偕老扶幼的戰爭遺孀,就像在意大利難民營中所發生的那樣。這項活動令我高興,也因為這是一項大公性活動,得到聖愛智德團體、意大利福音教會聯盟、瓦爾多教會和衛理教會的支持。」

來源: 梵蒂岡電台

「24小時奉獻給天主」: 教宗率先辦告解,為天父的慈悲作見證

2016年3月4日下午5點,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開啟「24小時奉獻給天主」祈禱活動。當天,全世界都舉行這項四旬期活動,幫助人重新發現修和聖事。在這個機會上,教宗率先辦告解,之後也為幾名信友聽告解;世界各地許多聖堂則全天開放,讓信友能隨時辦告解。

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顧問費拉里(Luca Ferrari)神父在懺悔禮儀前向梵蒂岡電台表示,「24小時奉獻給天主」祈禱活動是教宗的構想。「教宗希望在四旬期第4主日,即喜樂主日前的週五明供聖體,並在修和聖事中與主相遇。這項倡議一提出就廣受歡迎。我們可以說,如今這已經成了世界級的活動,響應號召的教區不計其數,基本上全世界絕大多數的教區都參與其中。我們甚至接到從阿拉斯加等地打來的電話,散居各地的司鐸、主教,乃至於平信徒為了妥善慶祝這項祈禱活動,紛紛來電索取輔助資料」。

費拉里神父指出,「在羅馬舉行的『24小時奉獻給天主』祈禱活動以教宗主持的懺悔禮儀揭開帷幕。教宗希望以身先士卒辦告解的舉動作為記號,作出強而有力的見證。當天,聖伯多祿大殿有60多名聽告解司鐸同時為信友們聽告解。懺悔禮儀結束後,羅馬有3座聖堂特別安排了人數充足的司鐸為信友們聽告解。此外,許多平信徒也配合這些司鐸,走到大街小巷邀請悔改的信友,甚至是偶遇的信友前來辦告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公開接見: 教會不需要污穢的金錢

教宗方濟各2016年3月2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闡明「慈悲與糾正」的關係,強調「教會需要的不是污穢的金錢,而是向天主慈悲敞開的心靈」。天主仁慈地糾正我們,即使我們對祂不理不睬。

然而,人時常欺騙自己,以為只要向天主獻上錢包就可以心安理得,用不著向天主的慈悲敞開心靈。教宗指出這一現象說:「我想到一些帶著獻儀來到教會的捐助者,他們說:『請收下這份捐給教會的獻儀。』其實,這是許多人的血汗錢,他們遭到剝削、虐待,為了微薄的收入而淪為工作的奴隸!我會對這捐助者說:『拜託,請收回你的支票,將它燒掉吧。』天主子民,即教會,需要的不是污穢的金錢,而是向天主慈悲敞開的心靈。」

教宗先前已經譴責了這種用金錢來贖罪的行為,指出禮儀中的奉獻不是走向天主的道路,「公義」才是。同樣,祭禮若不表達皈依,反而妄想將之取代,它就失去了價值。我們會自欺欺人地以為我們是靠祭獻得救,而不是依賴那寬恕我們罪過的天主慈悲。

為了更清楚地理解這個思想,教宗舉例說:「若一個人生病,就該去看醫生;若一個人覺得自己是罪人,就該去尋找上主耶穌。若生病不去看醫生,反而去找巫醫,他就不會痊癒。我們往往不去上主那裡,反而更喜愛走歪路,繞開天主去尋找一種辯解,一種公正,一種平安。」

教宗接著援引依撒意亞先知的話,當人中斷了與天主的盟約,問題便產生了。人因驕傲和自負而與天主對立,父與子的關係不僅破裂,而且也改變了性質。教宗說:「在拒絕天主,拒絕祂父愛的地方,就不再有生命,存在便失去根基,一切似乎都墮落及毀滅了。即使如此,這痛苦時刻也是接近救恩的時刻。考驗是為使子民能感受到那背離天主的辛酸,面對一種選擇死亡的黯淡空虛。痛苦,一種自我毀滅的必然後果該當令罪人省思,使他向懺悔和寬恕開放。」

教宗又引述依撒意亞先知關於激勵人尋求正義的話,提到許多來到歐洲的難民,他們前途未卜。教宗表示,天主寬恕的奇跡勝過各種人間的不幸。「天主絕不背棄我們;我們是祂的子民,就連最惡的男人、最壞的女人、最不好的民族也都是祂的子女。這就是天主:祂從來,絕對都不會背棄我們!祂總是說:『孩子,來吧!』這就是我們的天父的愛;這就是天主的慈悲。有這樣一位父親我們便有了希望,有了信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公開接見: 有權勢者應為公益服務

2016年2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告誡道,擁有權力和財富的人應該把它們用在為公益效勞上,而那些把權力和財富當作欺壓與剝削工具的人則應該有勇氣懺悔,改變自己的生活。教宗還說,天主遠勝過人類的骯髒遊戲,祂不會拒絕人的寬恕請求。

當天上午天氣晴朗,聖伯多祿廣場上聚集了大約3萬名朝聖者。教宗向他們解釋了世俗權力為公益效勞和為個人貪婪提供便利的區別,繼續以聖經事跡講解慈悲的意義。教宗說:「財富和權力如果本著公正和愛德的原則用於為窮人和大眾服務,就可成為促進公益的積極因素。但是,若它們在自私和專橫下被當作特權來使用,它們就會成為腐敗和死亡的工具」。

教宗為闡明上述論題,引述了《聖經》中關於作惡、暴力和悔改的典型故事。以色列王阿哈布看好了一座毗鄰王宮的葡萄園,但園主納波特卻拒絕讓出土地,因為在當時土地擁有權被視為「不能剝奪的」權利。國王的妻子依則貝耳為了滿足國王的「占有欲」,下令發動誣陷納波特的公眾運動,最終將納波特處死。這樣他的土地便統統歸了國王。

教宗感嘆道:「這不是一個過去的故事,也是一個發生在今天的故事,有權勢者為了擁有更多金錢而剝削窮人、壓榨百姓的故事。這是販賣人口、奴役勞工、貧苦人打黑工或拿最少工資而當權者斂財的故事。這是腐敗政客貪得無厭的故事!」

教宗繼續說:「然而,天主遠勝過罪惡,以及人類的骯髒遊戲。祂懷著慈悲之心派遣厄里亞先知去幫助阿哈布悔改。」國王阿哈布「面對他的罪惡,意識到自己犯了錯,於是謙卑地請求寬恕」。教宗有感而發地說:「今天的當權剝削者如果也能這樣做,該有多好啊!上主定會接納他的悔改。可是一個無辜者已被殺死,這一罪行必然會帶來後果。事實上,惡行必會留下它的痛苦痕跡,人類歷史必會因此而遭受創傷。然而,慈悲可以醫治創傷,可以改變歷史」。

教宗最後邀請我們注視基督,指出基督是真正的君王,祂把十字架當作御座;祂不行兇,卻給人帶來生命。「祂親近所有的人、尤其是最弱小者,以此戰勝罪惡導致的孤獨和死亡的命運。耶穌基督以祂的關懷與溫柔把罪人帶入恩寵與寬恕的空間。這就是天主的慈悲。」

教宗在問候波蘭信友時結合這一思想說,基督的榜樣促使我們作一次良心省察:「在慈悲禧年的四旬期行程中,讓我們作良心省察,自問我們的思考、評估和做事方式是否陷入誘惑,是否對他人濫用權力或利用特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方濟各墨西哥使徒之旅

blog_1456332066

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12月12日瓜達盧佩聖母慶日中,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時親自宣布,他會在慈悲禧年2月12日至18日訪問墨西哥。出發前,教宗強調他將以和平與慈悲使者的身份前往墨西哥,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抱墨西哥人民,尤其是受苦的人。教宗這次訪問的重要活動包括在恰帕斯會見窮人,在華雷斯城探訪在囚人士,以及在瓜達盧佩聖母大殿主持彌撒聖祭,《鹽與光》跟您一起重溫《教宗方濟各墨西哥使徒之旅》。

教宗四旬期第二主日三鐘經:再次為廢除死刑發出呼籲

blog_1456240333

2月21日(四旬期第二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祈禱時,再次為廢除死刑發出呼籲。

教宗說:「明天將在羅馬舉行以『世界沒有死刑』為題的國際會議,本次會議由聖艾智德團體發起。我希望這專題討論能在廢除死刑方面注入一股新動力。輿論發展中越來越多的聲音反對死刑是希望的跡象,即便死刑只是保護社會的合法工具。實際上,現代社會可以有效地制止罪行,而不必完全奪走罪犯獲得贖罪的機會。這個問題必須從刑事司法的角度出發,但更要符合人性尊嚴和天主對人類和社會的計劃。『毋殺人』這條誡名具有絕對的價值,無論是無辜者還是有過之人。」

教宗表示,罪犯仍擁有生命不可侵犯的權利。他呼籲道:「我向掌權者的良知發出呼籲,好使廢除死刑能達成一種國際共識。我也建議他們中的天主教徒能勇敢地樹立模範,在慈悲禧年期間不要執行死刑。」

誦念三鐘經前,教宗提到他在墨西哥的牧靈訪問。他說:「數天前,我剛剛結束墨西哥牧靈訪問。這次訪問對我們來說是改變面容的經驗。為什麼呢?因為上主藉著祂的教會和祂在那塊大地上生活的神聖子民身上向我們顯示了祂的榮光。這個身體多次受傷,被壓迫、遭鄙視,其尊嚴被侵犯。」

「實際上,在墨西哥的各個會晤都充滿了光明,信德之光使人榮光煥發,照亮道路。」

教宗訪問墨西哥的「精神重心」是前往瓜達盧佩聖母朝聖地朝聖。他說:「我在聖母像前靜默祈禱,這是我此行的首要目的。我感謝天主給了我這個機會。我默觀,讓聖母凝視我,她的眼中印有她每個子女的目光,集合了她的子女的痛苦,因暴力、綁架、殺害、對很多窮人和婦女濫用職權所帶來的痛苦。」

教宗接著說:「來自美洲各地的信徒都到瓜達盧佩聖母朝聖地向聖母祈禱。聖母顯現給印第安人胡安·迭戈,開始美洲大陸的福傳工作。這是上主給予墨西哥的遺產。」

教宗也提到他在古巴與莫斯科和全俄羅斯正教宗主教,「親愛的基利爾弟兄」的會晤。「這次會晤也是我的前任教宗們非常渴望實現的。這事件是復活的先知性的光明,今天的世界比以往更需要這光明。祈願天主之母繼續引領我們在合一的道路上行走。」

三鐘經祈禱結束後,教宗贈送給在場的信友們一盒「靈性良藥」。這盒「靈性良藥」是「慈悲串經」,放在一個小盒子內,當場分發給了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人士。盒子內除了玫瑰念珠外,還有慈悲耶穌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魯普尼克神父帶領教廷人員默想:日常生活中的慈悲

blog_1456239768

聖座於2月22日建立伯多祿宗座慶日慶祝「教廷禧年」。耶穌會士魯普尼克神父(Marko Ivan Rupnik)當天在保祿六世大廳為教廷人員、職員及其家屬帶領默想日常生活中的慈悲。教宗方濟各也出席了這項禧年活動。魯普尼克神父指出,教會的特色是共融及包容眾人。

魯普尼克神父表示,我們信仰的意義在於「接納生命」。教會的使命在於「展現我們所領受的恩寵和美善」,也就是讓世人看到天主世代以來「透過人類」在我們身上施展的作為。

「在某種程度上,不僅羅馬教廷,每一個主教公署或修會總會院當然也都面臨仿效國家和帝國的誘惑,如同以往那樣。這是一個可怕的誘惑,因為它使人只關心功能、架構、制度,以及『有用』的個體。」

魯普尼克神父直言,「倘若讓世人看到,我們把基督信仰當作生活私事,這將是個醜聞」。教會「在組織架構、管理、領導和經營上」的特色是共融及包容眾人。一個「美好的教會」在其言行舉止中彰顯「聖子,甚至是聖父」。如此一來,人就得以成為「生命的場所,諸如共融和慈悲」。

「當你聽到某個與任何公署有關的人說:『你可知我遇到了一些無私,自我奉獻、熱心服務、慷慨大方、心胸開放,而且毫不自我封閉的人。』這是多麼美好的事。這樣的人非常多!我們必須讓他們為人所知。」

魯普尼克神父表明,教會的使命是要「拉近我們與當代人之間的距離。當代人跟我們一樣受傷、悲痛並受到考驗。我們大家受到的考驗越多,就越懂得慈悲為懷,因為這正是基督的司祭職。基督在各樣事上受到考驗而成為慈悲的司祭。我們則藉著慈悲讓人渴望新生命」。

此外,唯有上主「能拉近那終將一死的迷途罪人與永生天主之間的距離」,人無法獨力完成這大業。天主臨在我們中間是出自「祂對我們、對受造界的慈悲」。魯普尼克神父引用《若望福音》中耶穌所說的「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指出那領受天主慈悲的人必能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天主的慈悲,因為「他過著共融的生活,意即包容他人」。

「天主的生命倘若經由我們流露出來,人就能結出永存的果實,就能以永垂不朽的愛包覆自己的工作,因為他將回到天父身邊;也就是說,人所能顯示的是他在基督內的神聖人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