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透視: 溫州再有強拆十字架事件

blog_1454703046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向全球華人拜年

-教廷公布中國將有慈悲傳教士

-溫州再有強拆十字架事件

教宗公開接見: 真正的正義在於寬恕

教宗方濟各2月3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到正義與慈悲的關係,指出天主從不樂見罪人受罰,只盼他能得救,因為「天主的正義在於寬恕」。

為挽回一個有過之人,人類的正義要求予以譴責和懲罰,然而天主的正義則予以體諒和寬恕。世界上那些看似完全不能和好的事,按照天國的法律卻可實現,因為「天主的正義在於寬恕」。教宗說,司法人員以「報復」的方式,也就是以懲處有過之人的方式來伸張正義,但這條路「依然不能通往真正的正義,因為它無法戰勝惡,僅僅能阻止惡」。「真正的正義」乃是天主以「善」制惡的義德。正義並不經由法庭來實現,而是直接質問有過之人的良心,「邀請他悔改,幫助他明白自己正在作惡」。

教宗說,「這實在美好:在勸導下意識到自己的罪惡,進而敞開心靈,接納那為自己提供的寬恕。這是解決家庭內部矛盾的方式,在丈夫與妻子之間或者父母與子女之間,被傷害者仍然愛著施加傷害者,並希望挽救這彼此相連的關係。不願中斷連繫,斷絕關係」。

教宗坦承道:「當然,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因為這「需要遭受委屈的人願意寬恕那傷害自己的人,並為對方的得救與益處著想。只有這樣正義才能獲勝,因為有過之人若能覺悟自己的罪過並改過自新,惡將不復存在;而先前的罪人也將成為義人,因為他在寬恕和幫助下重新找到了善的正道。在這方面,寬恕和慈悲至關重要」。

「天主就是這樣對待罪人的」,祂不斷施予我們寬恕,幫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罪過,好使我們得享自由。教宗強調,「天主從不樂見我們受罰,只盼我們能得救。天主不願意任何人受到譴責!」教宗舉例說道,「你們中有人可能會問我:『可是神父,比拉多之死是否罪有應得?是天主的意願嗎?』」教宗答說:「『不!天主願意拯救比拉多,也包括猶達斯,以及所有的人!祂是慈悲之主,願意拯救每一個人!』問題在於人是否允許祂進入自己心中」。

教宗最後撇開講稿,情不自禁地說了一番肺腑之言。他對聆聽告解的神父勉勵道:「在告解廳裡,人人都渴望遇到一位父親:一位幫助我們改變生活的父親,一位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父親,一位以天主之名寬恕我們的父親。因此,擔任告解神師是一項非常、非常重大的責任,因為那些來到你面前的子女,只希望遇到一位父親。而你,坐在告解廳裡的神父,你在那裡正代表天父以祂的慈悲伸張正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慈悲禧年主保聖曼迪茨:告解廳內的天主的溫柔

blog_1454509860

聖萊奧波爾多‧曼迪茨(San Leopoldo Mandić)神父的聖髑將在慈悲禧年的機會上遷至羅馬,供朝聖者瞻仰。聖人的聖髑將於2月3日抵達羅馬,從2月5日至11日在聖伯多祿大殿內展出。曼迪茨神父1866年生於達爾馬提亞(Dalmazia),在帕多瓦加布遣會院內度過了30年,直至1942年安息主懷。他把一生都獻給了修和聖事。關於聖人的神恩,梵蒂岡電台採訪了聖萊奧波爾多‧曼迪茨朝聖地負責人古塞拉(Flaviano Giovanni Gusella)神父。他說:

答: 曼迪茨神父被保祿六世教宗與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先後冊封為真福和聖人。他具有雙重神恩,既是「修和聖事的英勇施行人」,又是靈性大公運動的先知。曼迪茨神父是一位博學、明智和聰慧的人,是一位非常掛念罪人的人。

問: 曼迪茨神父對告解神師提供了哪些教導呢?

答: 當然是他隨時待命的精神。曼迪茨神父整天都守在告解廳內,從清晨到夜晚。如果他對長上有什麼要求的話,那便是希望在規定的時間段以外也可以聽告解,他以全然的待命和忠誠對待他的牧職與神恩。我認為,時刻準備像耶穌善牧那樣接待信友應是告解神師的基本態度。此外,告解神師還應向那些親近修和聖事的人顯示出慈悲、溫柔、親切和父親般的面容,就像浪子回頭比喻中的父親那樣。

問: 曼迪茨神父留給辦告解的人哪些訊息呢?

答:曼迪茨神父勉勵我們要有信心。他曾說:「要有信德,要有信心,不要害怕。看,我和你一樣,也是罪人。若不是上主把祂的手放在我的頭上,我也會像你那樣做,甚至還不如你。」曼迪茨神父邀請我們信賴這位只是愛、只有寬恕、只會溫柔接納、其最大願望就是像父親那樣擁抱我們的天主。無論罪惡和過錯多大,天主只要看到我們願意重新開始,改變生活,重歸於好,對祂而言就足夠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向華人拜年: 世界仰賴你們超凡絕倫的智慧

教宗方濟各1月28日在梵蒂岡接受《亞洲時報》專欄作者暨中國人民大學資深研究員方濟各‧西西(Francesco Sisci)的專訪,首次深入談論他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景仰與敬愛之情,並向世界各地的華人拜年。這次長達一小時的訪談內容已刊登在2月2日發行的《亞洲時報》。

教宗首先提到他對中華文化的景仰,稱之為「偉大的文化,蘊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教宗指出,耶穌會士利瑪竇神父對中國也有同樣的景仰,「他與這偉大的文化、這古老的智慧對話,並且與之相遇」。「利瑪竇的經驗告訴我們,需要與中國對話,因為中國是智慧和歷史的結晶,中華大地飽享諸多恩佑。」

「天主教會的一大使命是尊重各種文化」。教宗表明自己「非常敬愛中華文化,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吐露道:「當我首次搭乘飛機橫跨中國時,有人通知我說:『我們即將在10分鐘內進入中國領空,並寄發您的問候。』坦白說,我當時激動不已,這是我少有的情緒。飛越這個擁有豐沛文化與智慧的國家,令我深受感動。」

在慈悲禧年期間,教宗方濟各願向所有華人發出什麼訊息呢?他表示:「民族的歷史始終是一段旅程。一個民族走得時快時慢,有時停下腳步,有時因誤入歧途而得折返路程,為能再走上正途。無論如何,只要一個民族向前邁進,我就放心了,因為這代表他們正在創造歷史。我相信中華民族正在向前邁進,這正是他們的偉大之處。」

「中華民族跟其他所有民族一樣,都在光明與黑暗中行走。當他們回顧自己的歷史時,或許會因為膝下無子而感到五味雜陳,但為自己的旅程負起責任是健康之舉。再者,即使你們犯了錯,也不要愁苦,卻要平心靜氣地面對自己的旅程。我不能為了自己的糟糕經驗,便怨聲載道。」

教宗勉勵各民族與自己的歷史成敗修和,闡明修和與慈悲的密切關係。「一個人慈悲待己才是健康之舉,切莫虐待自己或他人。一個民族也是如此,必須慈悲待己,接受自己的旅程,展開笑顏、向前邁進。人倘若感到筋疲力盡、裹足不前,就可能會變得愁苦又腐敗。因此,當人為自己的旅程負起責任,接受自己的過去時,他就能讓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的瑰寶大放異彩,縱使時運不濟。」關於這一點,教宗強調,「必須承認中華民族的偉大,他們向來保持自己的文化」。

在農曆新年即將來臨之際,教宗方濟各向所有華人拜年,說道:「我要向習近平主席和所有中華子民致以我最誠摯的問候和祝賀。我祝願他們永不丟失自己是個偉大民族的歷史意識,不忘記自己民族智慧的崇高歷史,體認到自己必能對世界貢獻良多。世界仰賴你們超凡絕倫的智慧。在這新年之際,願你們懷著這份意識,持續向前邁進,與眾人同心協力照料我們的共同家園和黎民百姓。」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慈悲禧年徽號和格言

blog_1454341337

慈悲禧年的徽號和格言,恰當地綜合了禧年的意義。

格言:「如同天父滿懷慈悲」(路6:36),邀請大家跟隨天父的慈悲榜樣;他要求我們不要判斷,不要定罪,卻要寬恕,要無限量地去愛和寬恕(參路6:37-38)。

這徽號由耶穌會士馬爾谷‧盧力Rupnik神父設計,使人看到「慈悲」的「神學大全」。其實,這徽號取材於早期教會「耶穌下降陰府」的圖像:聖子把失落的靈魂背在肩上;顯示出基督的愛,使基督降生成人的奧蹟,達於圓滿,以救贖為頂峰。

這徽號的設計,要表達出善牧基督如何驚人地踫觸到人類的血肉,且以何等猛力的愛,去改變人的生命。

值得留意一點:當充滿慈悲的善牧將人背在肩上時,他的眼光與人的眼光結合為一。

基督以亞當的眼目為眼目,而亞當也以基督的眼目為眼目。每個人在基督內,找到自己的人性 – 新亞當,並找到自己的未來,雙目注視和默觀天父的慈愛。

畫中情景被置於杏仁形的光環中,按早期及中世紀聖像學的表達,它標誌著基督的二性:天主性及人性。三層同心楕圓往外伸延,一環比一環光亮,指出基督攜帶著人性,走出罪惡與死亡的黑夜。中央的深沉顏色指出:樂於寛恕一切的天父,他的慈愛實在是深不可測。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慈悲禧年專頁

慈悲禧年:聖碧岳‧庇特來和聖曼迪茨聖髑在羅馬展出

blog_1454339658

1月29日,宗座推廣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總主教在聖座新聞室介紹了兩項重要的禧年活動:教宗方濟各向普天下派遣慈悲使者,以及聖碧岳‧庇特來神父(San Padre Pio)和聖曼迪茨(San Leopoldo Mandić)神父的聖髑在羅馬短暫展出。總主教還宣布,迄今為止已有1400萬人參加羅馬禧年慶祝活動,其中40%來自其它國家。

菲西凱拉總主教在記者會上強調,我們可以藉著這兩項特殊的活動,熱切體驗慈悲禧年最深層的意義。總主教首先指出,教宗方濟各非常敬愛慈悲禧年的主保聖人,原籍克羅地亞的加布遣會神父萊奧波爾多‧曼迪茨(Saint Leopold)。聖曼迪茨和聖碧岳神父一樣,都在告解廳內度過白天的大部分時光。許多人在與他的交往中找到「具有寬恕與慈悲特徵的見證」。

總主教繼續說,聖曼迪茨神父的同會弟兄認為他是「愚昧之人,太過寬仁,不加分辨地赦免一切罪過。他的回答簡單而謙卑,卻令人無言以對:『倘若十字架上的基督責怪我過於寬容,我就會對祂說:主啊,這個壞表樣是祢賜給我的,但我還沒有糊塗到為救人靈而死的地步』」。

菲西凱拉總主教然後介紹了聖髑遷移的安排。他說,恭放在透明聖髑盒內的聖人遺體將於2月3日抵達羅馬,首先將恭奉在城外聖老楞佐大殿內。然後於2月5日,聖髑將在遊行隊伍的陪同下、在眾多信友期待的目光中穿過梵蒂岡前的和解大道,最終被恭放在聖伯多祿大殿內的中央祭台前,以供信友瞻仰。聖髑展示將於2月11日上午11點結束。

菲西凱拉總主教說:「這兩位從未離開過各自家鄉的貧窮弟兄將以如此隆重的方式抵達羅馬,的確是一件新聞。我相信這將是一項十分隆重的盛事。」總主教還表示,教宗方濟各將於2月6日特別接見「庇護神父祈禱團體」的成員。

這位新福傳委員會主席然後介紹了教宗派遣慈悲使者的活動。他說,這項活動將於2月10日週三聖灰禮儀中進行。慈悲使者共有1071位,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獲得了教宗授予的赦罪權柄,甚至包括某些必須由聖座赦免的罪。在羅馬參加派遣禮的將有700位,教宗將於2月9日接見他們。

總主教解釋,「只有某些獲得教宗任命的司鐸才是慈悲使者,才能成為他們個別教會中禧年盛事的首要見證人。任命這些使者的只能是教宗,而非主教;教宗委派他們去宣講天主慈悲的美好,做謙卑、智慧,以及能夠向辦告解之人施予寬恕鴻恩的告解神師。」

菲西凱拉總主教還提到2月22日是聖座禧年。按照計劃,聖座人員將在保祿六世大廳由耶穌會士魯普尼克(Marko Ivan Rupnik)神父帶領反省,之後遊行至聖伯多祿大殿跨越聖門,最後參加教宗方濟各主持的彌撒聖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禧年特別公開接見: 活出慈悲,做慈悲的使徒

blog_1454337148

1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禧年首次週六特別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講解慈悲與使命的關係,強調天主慈悲地接納所有的人,基督徒應做傳遞基督喜樂的人。

教宗表示:「我們應不斷地感到需要天主的寬恕,因為當我們軟弱時,天主的臨在使我們變得強壯,使我們更加喜悅地活出信仰。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曾告訴我們,『倘若教會宣認並宣講天主的仁慈,帶領眾人更加接近慈悲的泉源,那麼教會便是度一種真實無偽的生活』(《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13號)。因此,在慈悲與使命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聯繋。」

教宗指出:「身為基督徒我們有責任做福音的使徒。若我們聽到一個美好的消息,或經歷一個美好經驗,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感到需要與別人分享。我們内心會感到無法將這喜樂藏在心底,不說不快。因此,我們與主耶穌相遇的喜樂也是一樣。與主相遇並體驗到祂慈悲的喜樂後就必須把上主的慈悲傳揚出去。我們與耶穌真實相遇的具體標記,就是我們感受到也應讓別人知道的喜樂。這樣做並不是勸人改教,而是贈送一份禮物。我把那令我喜樂的恩典贈送給你!」

教宗強調:「與耶穌相遇相等於與祂的愛相遇,這愛改變我們,使我們有能力傳遞給別人我們所獲得的力量。藉著聖洗聖事,我們人人都成了身上帶著基督的人,傳遞“基督喜樂,基督慈悲的人。」

「我們從天父那裡領受的慈悲不是一個私人的慰藉,而是使我們成為讓別人也能蒙受同一恩賜的工具。在慈悲與使命之間存在一種美妙的循環。活出慈悲也就使我們成為慈悲的使徒;成為使徒我們便能在天主的慈悲中日益成長。」

最後,教宗勉勵信友們認真「做基督徒,專心致志地度信仰生活。只有這樣,福音才能觸動人心,使它接受愛的恩寵,蒙受天主偉大的慈悲。天主的慈悲接納所有的人。」

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後,告訴參加接見活動的信友們一件令他難過的事,一位曾在聖瑪爾大之家服務的女士剛過世。

教宗說:「我想告訴你們,今天教宗有些悲傷,因為一位多年來幫了我們很大忙的太太昨天去世了。她的先生也在聖瑪爾大之家這裡工作,同我們在一起。這位太太名叫埃爾維拉。久病之後,上主召叫了她。今天我請你門做兩件慈悲善工:為亡者祈禱並安慰悲痛者。請你們為使埃爾維拉太太獲享永遠的安息和福樂誦念一遍《聖母經》,並祈求天主安慰她的先生及子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接見教義部: 慈悲是支撐教會生活的棟梁

教廷教義部1月29日結束全體大會後,全體與會者在教義部部長繆勒(Gerhard Ludwig Müller)樞機的率領下覲見教宗方濟各。教宗向他們表示,在歐洲面臨喪失人文精神的危險背景下,教會應越來越扎根於基督的慈悲,並在聖神的推動下得以更新。

教宗表示,慈悲是支撐教會生活的棟梁,教會的首要真理就是基督的愛。因此,在這禧年當中,應將神形慈悲善工置於中心。「當我們進入晚年時,我們將被問及是否給了飢餓者吃的及口渴者喝的;我們是否幫助人走出疑團;是否努力接待了罪人,告誡他們或糾正他們的錯誤;是否對抗了無知,尤其是基督信仰和聖善生活上的無知」。

教宗強調:「天主有實效的慈悲,在為了人類得救而降生成人的耶穌身上成了愛的慈悲」。教義部的工作就是在這慈悲中尋找自己的首要根基和適當理由。「基督信仰不僅是需要存留在記憶中的知識,也是生活在愛中的真理。因此,不但要守護信仰的教義,也要守護信仰的習俗,在信仰生活最困難的領域上更應如此。信仰耶穌要求我們既有理性的表達,也要在倫理上回應祂的恩賜」。

教宗表示,照顧到信仰與習俗的完整性是一項「細緻任務」,需要作出「集體努力,在教會生活的各層面推動正確的眾議精神」。教宗提到教義部去年召集歐洲各主教團教義委員會代表會議,一起面對幾項教義和牧靈上的挑戰。「你們以這種方式在信友們當中激起傳教的新動力,促使他們更加向生命的超性幅度開放。若缺乏超性生命,歐洲就會喪失它所愛惜並予以維護的人文精神」。

教宗也提到教義部為更新教會生活而作出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研究「聖統與神恩兩個恩典的彼此互補性」。他表示,「至一性與多元性」是教會「在聖神的感動下」在各個時代得以更新的印記。教會在歷史進程中以穩健的步伐朝向復活的主為她指定的目標前行。

「依照在正當差異中的至一性邏輯,聖統和神恩兩項恩典應為教會和世界的益處協同工作。這彼此互補的見證從未像今天這樣急需,它是涵蓋在每個教會組織内多元性的有力表達,是在至一及三位一體的天主内和諧共融的反映。」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羅馬觀察報

教宗:基督徒擁有接納眾人的心胸

blog_1454009429

教會禮儀在1月28日紀念聖多瑪斯·阿奎納聖師。教宗方濟各當天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基督徒心胸寬闊,張開雙臂慷慨地接納眾人,因為他有一位寬宏大量、慷慨大方的天父。在與教宗共祭的神職人員中,有幾位神父慶祝晉鐸50週年。

當天福音敘述燈的比喻。耶穌說,燈不是放在斗底下或床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為照亮人。教宗解釋道:「天主的奧跡是光」。

「這是基督徒的其中一個特徵,基督徒在聖洗聖事中領受了這道光,也有責任把這光帶給他人。換句話說,基督徒是見證人,該作見證。作見證是基督徒特有的態度。一名帶有這光的基督徒應該讓他人看見這光,因為他是見證人。當一名基督徒不願讓他人看見天主的光,而選擇讓他人看見自己的黑暗時,黑暗就進入他的內心,因為他害怕光,更喜歡黑暗。那時,他就缺少了某些東西,不再是真正的基督徒。基督徒是見證人,是耶穌基督、天主之光的見證人。基督徒要作見證,應把這光放在自己生命的燈台上。」

耶穌在福音中說:「你們用什麽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麽尺度量給你們,且要多加給你們。」教宗解釋:「基督徒的另一個特徵是寬宏大量,因為他是寬宏大量、慷慨大方的天父的兒女。」

「基督徒的心胸寬闊;他的心始終向他人開放,不是一顆在自私中自我封閉的心,從不斤斤計較。當你進入耶穌之光,當你進入耶穌的友誼中,當你接受聖神引領時,你的心就會變得開闊,寬宏大量。那時,基督徒不但不賺取,反而會失去。但是,失去是為賺得別的東西,賠上自己的利益為賺得耶穌,成為耶穌的見證人。」

最後,教宗祝賀那些慶祝晉鐸50週年的司鐸們說:「我很高興今天能與你們一起舉行彌撒聖祭。在你們紀念晉鐸50週年之際,你們50年在光和見證的道路上行走,努力做得更好,我感謝你們。感謝你們這些年來在教會內、為教會和為耶穌所做的一切。願上主賜予你們喜樂,播種善和光的種子並以寬闊心胸張開雙臂接納眾人的巨大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梵蒂岡連線-活出慈悲

blog_1453946811

本集的《梵蒂岡連線》會跟您一起從教宗身上學習慈悲 , 還有全球海外華人牧傳處榮休主任彭保祿神父分享他經歷慈悲的親身經驗。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