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在信德上建立希望,不依靠人的承諾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因為許給亞巴郎和他的後裔的恩許,使他作世界的承繼者, 並不是藉著法律,而是藉著因信德而獲得的正義,因為假使屬於法律的人才是承繼者,那麼信德便是空虛的,恩許就失了效力,因為法律只能激起天主的義怒:那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違犯。為此,一切都是由於信德,為的是一切本著恩寵,使恩許為亞巴郎所有的一切後裔堅定不移,不僅為那屬於法律的後裔,而且也為有那亞巴郎信德的後裔, 因為他是我們眾人的父親,正如經上所載:『我已立你為萬民之父;』亞巴郎是在他所信的天主面前,就是在叫死者復活,叫那不存在的成為存在的那位面前,作我們眾人的父親。他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正如向他所預許的:『你的後裔也要這樣多。 』他雖然快一百歲,明知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撒辣的胎也已絕孕;但他的信心卻沒有衰弱,對於天主的恩許總沒有因不信而猶疑,反而信心堅固, 歸光榮於天主,且滿心相信天主所應許的,必予完成。天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

2017年3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時,教宗勉勵信友們應如同亞巴郎那樣向信德敞開心門,相信天主所應許的,必予以完成。他強調基督徒的希望必須建立在信德上,而不應依靠人的推理或承諾。

亞巴郎不僅是我們的「信德之父」,也是我們的「望德之父」。教宗以聖祖亞巴郎的典範和聖保祿宗徒的書信為依據(羅4:16-25),解釋信德與望德的關係。

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他的信心沒有衰弱(18,19節)。這希望不是基於人的承諾,而是在信德中扎根。施予救恩的天主也召叫我們活出這個經驗。天主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為叫我們也能藉著耶穌從死亡走向生命,成為煥然一新的人。

教宗說:「我們的希望不能基於人的推理、預見和承諾;這希望在不再有希望的地方,不再有任何指望的情況下顯示出來,就如亞巴郎懷著希望而相信了那樣,雖然明知自己已經衰老,而且他的妻子撒辣也已絕孕。他們已經年邁,無法生育子女。在這種情況下,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這很偉大!」

「的確,深厚的望德正是在信德中扎根,因此它能永不失望。希望不是基於我們的言語,而是信靠天主聖言。我們應效法亞巴郎,他雖然面對一種注定無法挽回的現實,仍信賴天主,堅信天主言出必行,從不食言。為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向信德敞開心門。你們要敞開心門,天主的德能將帶領你們前行,而且能作出奇事,教導你們什麽才是希望。這就是你們唯一要做的:向信德敞開心門,天主會完成其餘的一切。那作出許諾的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復活和生命的天主。我們不應依靠自己的才能,而應依靠出自天主預許的希望,效法亞巴郎,相信天主言出必行,從不食言。」

最後,教宗表示:「今天,我們眾人聚集在廣場上,同聲讚美上主,誦念《天主經》,然後接受降福。這雖然都會消逝,卻也是一項希望的許諾。若我們今天敞開心門,我敢保證我們眾人將會在天國永不消逝的廣場上相聚。這是天主的許諾,若我們敞開心門,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Read more…]

教宗致函聯合國消除核武器會議

2017年3月27日至31日,聯合國在紐約召開會議,協商擬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以期徹底消除核武器。教宗方濟各藉此機會致函與會人士,強調建立和平的基礎不是以彼此摧毀相威脅,而是促進正義和人類的整體發展,全面落實《核不擴散條約》。

教宗表明:「《聯合國憲章》序言和第一條闡明依照國際法律建立這個組織的依據,即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促進各國之間的友誼。因此,一種道德和一種權利要是倚仗彼此摧毀,甚至以全人類的摧毀相威脅,那麽它就與聯合國的初衷背道而馳。」

教宗提醒道:「在21世紀的多極世界中,核威懾不僅不合時宜,也無法有效地應對和平與安全受到的重大威脅。這些威脅包括:恐怖主義、不對稱衝突、訊息安全,以及貧窮。再説,使用核武器也會導致嚴重的人道後果和環境災難。」

教宗也憂心地提及:「大量核資源用於軍事目標,卻沒有用於更重大的優先目標,其中一項就是促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但我們要問,一種基於恐懼的平衡狀態能持續多久呢?」教宗藉此反思和平與安全的議題指出:「和平與穩定不能倚仗一種虛假的安全意識,一種以彼此摧毀或徹底消滅作威脅的觀念。和平必須建立在正義和人類整體發展的基礎上,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守護受造界。而且,人人都能參與公眾生活、各民族彼此信任、發揚和平共處的基本原則、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和享有醫療保障,以及具有對話和關懷精神。有鑒於此,教宗邀請國際社會必須克勝核威懾的心態,在國家和國際安全問題上採取具有遠見的政策,摒棄短視的方案。另一方面,全面消除核武器的挑戰及道德和人道上的當務之急也需要國際社會思考一種多方合作的和平與安全的道德倫理觀,克勝恐懼和孤立主義。人類的共同命運要求我們以務實精神加強對話,建立並鞏固信賴及合作機制,為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創造條件。」

最後,教宗表示:「建立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是一項極其艱難的長期目標,但並非遙不可及。」

教宗呼求全能的天主降福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士及他們國家的人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信賴耶穌就是接受當下的生活,不被怠惰痲痺

四旬期第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厄則克耳先知書 47:1-9,12

那時,天使領我回到聖殿門口,看,有水從聖殿門限下邊湧出,流向東方 ── 因為聖殿正面朝東;水從聖殿的右邊經祭壇的南邊流出。隨後他引我由北門出來,帶我由外面轉到朝東的外門。看,水從右邊湧出。那人手拿繩索向東走去,量了一千肘,遂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踝。他再量了一千肘,再叫我由水中走過,水深及膝。又量了一千肘,又叫我走過,水深及腰。他又量了一千肘,水已成河,不能走過,因為水已高漲,成了可供游泳的水,不能走過去的河。於是他對我說:「人子,你看見了嗎?」遂引我回到河岸。當我回來時,看,沿河兩岸,樹木很多。於是他對我說:「這水流往東方,下至阿辣巴,而入於海 ── 鹽海中,海水遂變成好水。這河所流過的地方,凡蠕動的生物都得生活,魚也繁多,因為凡這水所到的地方,百物必能生存。沿河兩岸,長有各種果木樹,枝葉總不凋零,果實決不匱乏,且按月結果,因為水是出自聖所;樹上的果實可當作食物,枝葉可當作藥材。」

福音:聖若望福音 5:1-16

那時,正是猶太人的慶節,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水池,希伯來語叫作貝特匝達,周圍有五個走廊。在這些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痲痺的,都在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到水池中,攪動池水;水動後,第一個下去的,無論他患什麼病,必會痊癒。在那裏有一個人,患病已三十八年。耶穌看見這人躺在那裏,知道他已病了多時,就向他說:「你願意痊愈嗎?」那病人回答說:「主,我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到的時候,別人在我以前已經下去了。」耶穌向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吧!」那人便立刻痊愈了,拿起自己的床,行走起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於是猶太人對那痊愈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不許你拿床。」他回答他們說:「叫我痊愈了的那一位給我說:拿起你的床,行走吧!」他們就問他:「給你說拿起床來,而行走的那人是誰?」那痊愈的人卻不知道他是誰,因為那地方人多,耶穌已躲開了。事後,耶穌在聖殿裏遇見了,他便向他說:「看,你已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更不幸的事。」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愈的就是耶穌。為此猶太人便開始迫害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作這樣的事。

2017年3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信賴耶穌就是接受當下的生活,喜悅地向前走,不抱怨,不被醜陋的怠惰罪所痲痺。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治癒癱子的事跡。這個人已患病38年,他躺在耶路撒冷一個叫「貝特匝達」的水池旁。水池周圍有五個走廊,走廊內躺著許多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據說,每當天使下來攪動池水時,最先下到水裡的將獲得痊癒。耶穌看見那個癱子就問他:「你願意痊癒嗎?」

「這真好,耶穌常常對我們說:『你願意痊癒嗎?你願意幸福嗎?你願意改善你的生活嗎?你願意充滿聖神嗎?你願意痊癒嗎?』走廊內的其他人,所有患病的、瞎眼的、瘸腿的、痳痺的,或許會說:『是的,主,我願意!』但這個人很奇怪,他回答耶穌說:『主,沒有人在水動的時候把我放到水池中;我正要下去的時候,別人在我之前已經下去了。』他的回答是一種抱怨:『祢看看,主,這多可惡,生活對我太不公平了。其他人都能下去獲得痊癒,可我38年了還是這樣!』」

教宗指出:「這個人猶如《聖詠》第一篇所描述的,是一顆長在溪畔的樹,但它的根系卻十分乾燥,未能抵達水源,無法從水中汲取健康的養分。我們從他的態度和抱怨中可以知道,他也一定常常把責任推卸給他人:『他們在我之前先下去了,我是個可憐人,都患病38年了!』這是一種醜陋的罪,怠惰的罪。這個人生病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癱瘓,而是怠惰;怠惰比不冷不熱的心更糟糕、更惡劣。他活著只是因為還有口氣,沒有任何前進的意願,不想在生活中有所作為,喪失了喜樂的記憶。這個人甚至連喜樂這個詞都不認識,因為他喪失了喜樂。這是一種罪,一種醜陋的疾病:『我這樣挺好,我習慣了,但生活對我不公平啊!』我們看得出他內心的憤恨和苦澀。』

耶穌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說:「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吧!」癱子便痊癒了。但那一天正是安息日,經師們對他說安息日不許拿床,並問他是誰在安息日治好了他。他們說:「這人違背法律,這人不屬於天主」。

教宗表明:「癱子甚至連謝謝都沒有對耶穌說,也沒有問祂的名字。他以怠惰的態度站起來,活著只因為氧氣不花錢,在生活中總是覺得其他人比他幸福;他感到悲傷,忘記了喜樂。」

教宗解釋道:「怠惰是一種痲痺我們的罪,使我們癱瘓,不讓我們行走。今天上主也在注視我們每個人,我們都有罪,我們都是罪人,但祂注視著我們的這個罪,對我們說:起來吧!」

最後,教宗說:「今天上主對我們每個人說:『起來,接受你當下的生活,無論好與壞,接受它,行走吧!不要害怕,拿起你的床行走吧。』『可是上主,這個不是最新款式。』『但你向前走吧,拿起那或許不好看的床,走吧!這是你的生活、你的喜樂。你願意痊癒嗎?』這是上主今天問我們的第一個問題。『是的,主!』『那起來吧!』在彌撒進堂詠中有一句頌詞很美:『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這是免費的、無需花錢的水,你們喜悅地來解渴吧。』如果我們向上主說:『是的,我願意痊癒。是的,主,求祢幫助我,我要站起來』;我們就能懂得什麼是救恩的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接見加拿大述職主教

2017年3月2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接見了前來梵蒂岡述職的加拿大西部主教團的主教們。

加拿大天主教會近幾十年來遇到諸多社會挑戰和牧靈難題,就如世界上很多國家一樣深受世俗的影響。加拿大是最先把某些具有爭議性、涉及倫理問題的做法合法化的國家之一。例如:輔助生殖技術和代孕、人類克隆、安樂死和協助自殺、同性結合。

加拿大國土面積相當於歐洲大小,其中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它擁有3500萬居民,由不同源流的民族組成,由於其殖民歷史而統分為兩個文化和語言群體:英語區和法語區。加拿大天主教徒佔總人口的40%,新教徒佔三分之一,穆斯林佔2%,猶太教徒、佛教徒和興都教徒各佔1%。

加拿大主教們任務重大、繁多,致力於把福音訊息帶入每個人的心中,把人置於社會的中心。主教們堅持不懈地宣講教會的觀點,涉及的議題包括世界和平、裁軍、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社會正義,保護原住民、移民和難民,以及一切被排斥於社會福祉之外的邊緣人士。其中最令人悲痛的是對兒童的侵犯和虐待,加拿大教會已承認錯誤,並為這些罪行請求寬恕。

加拿大教會在大公和跨宗教對話方面富有成效,與各宗教領袖們一同呼籲保護民族間友愛與共處的原則,即使不久前在魁北克清真寺發生恐怖襲擊,以及美國總統特朗普實行嚴格的移民措施後,仍同聲疾呼。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米蘭蒙扎公園主持彌撒

2017年3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米蘭的蒙扎公園(Parco di Monza)主持彌撒,一百萬信友在場參加。教宗強調,基督徒的希望和救恩喜訊出自平凡的生活,即使在這種生活中存在困惑、艱辛和焦慮,也能聽到這個喜訊。

當天是天使報喜瞻禮,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提到兩個報喜:

第一個是天使向匝加利亞預報洗者若翰的誕生,當時匝加利亞正在上主的聖所内履行司祭職務,眾百姓都在聖所外等候;

第二個是天使向瑪利亞預報基督的誕生,這件事卻是在加里肋亞一個偏僻地區,瑪利亞的家中發生。

教宗表明:「天主在這個不見經傳的地方成為血肉,在祂母親的胎中就與我們同行。天主在我們料想不到的地方,在邊緣地區與祂的子民相遇。任何環境都阻擋不了祂的臨在,因為救恩的喜樂始於納匝肋一個少女家中的平凡生活。天主主動來到我們家裡,進入我們滿是焦慮和渴望的每日奮鬥的生活,就如進入瑪利亞家裡那樣。正是在我們的城市、學校和大學、廣場和醫院,我們能聽到這最美好的宣報:『萬福!上主與妳同在。』(路1:28)這是孕育生命和產生希望的喜樂,天主以我們展望明天的方式和看待別人的態度成為血肉。願我們將這喜樂化為關懷、好客,以及對眾人的慈愛。」

那麽,我們今天如何在自己的城市活出這份福音的喜樂呢?在此時此地的情況中,基督徒的希望是否能實現呢?

教宗指出:「這兩個問題關乎我們的身分認同、我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家鄉和城市。若我們盼望基督徒的喜樂和希望能持續存在,我們就不能,也不願坐觀許多痛苦的處境。如同瑪利亞一樣,我們也會感到困惑。在這樣滿是投機的時代『這事怎能成就?』(路1:34)。生命、工作和家庭被用來進行投機,窮人和移民被用來進行投機,青年和他們的未來被用來進行投機。一切似乎都淪為數字。」

面對瑪利亞的困惑和我們的困惑,教宗重申救恩的喜樂出自平凡的生活,同時提出能幫助我們接受所託付使命的3個秘訣。

「首先是喚起記憶,就如天使向童貞瑪利亞提及天主向達味作出的許諾那樣。我們也應回顧過去,不忘記自己來自何處,保存先輩留給我們的遺產。這塊土地和它的人民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有時他們卻看到自己辛勤賺得的名譽和文明被無節制的野心所敗壞。記憶幫助我們不受制於那些製造破裂與不和的言論,不把它們當作解決衝突的唯一途徑。喚起記憶是一劑良藥,能讓我們預防把分裂及隔閡當作神奇的解決方案。」

談到第二個秘訣,教宗指出:「我們應持續不斷地牢記自己是天主子民的成員。我們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都蒙召不怕接納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我們知道,上主臨在於那個人的面容及那個人的經歷中。米蘭人,你們當然也是盎博羅削的傳人,但你們更屬於偉大的天主子民。這個子民由無數的面容、故事和來歷組成,擁有多元文化和多種族。這正是我們的一份財富。這個子民蒙召要接納差異,以尊重和創意幫助他們融入,而且應歡迎來自別人的新意;這個子民不怕擁抱邊陲和邊緣地區。」

最後一個秘訣提醒我們,「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1:37)。

教宗解釋說:「若我們以為一切都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就會被自己的才能和短視所禁錮。相反地,若我們樂於接受天主的幫助,向恩寵敞開心靈,那似乎不可能的事就會成為事實。這片土地很清楚,它在自己的歷史中孕育出許多神恩,許多傳教士,這對教會的生命是多麽大的財富啊!許多人克勝不結果實和分隔的悲觀主義,向天主的行動開放,成為一塊沃土的標記,不固步自封,不封閉在自己的限度和才能内,而是面向他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會見米蘭聖職人員

2017年3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米蘭主教座堂會見了該教區的聖職人員和男女會士,與他們親切交談,解答疑惑。教宗強調,教會絕不該害怕挑戰,卻要視之為向眾人再次宣講福音的良機。米蘭總主教斯科拉(Angelo Scola)樞機在這次會晤結束之際,透過盎博羅削明愛會的資助,以教宗的名義向當地的窮人「捐贈」了50套住房。

在米蘭這個種族、宗教和文化都很多元的社會中,司鐸們有時與伯多祿宗徒感同身受,品嚐到撒網捕魚卻徒勞無功的滋味。

教宗鼓勵他們說:「福傳並非常是『捕魚』的同義詞。福傳是出航去作見證,然後是上主來『捕魚』。祂在何時何地,又如何捕到魚,我們渾然不知。」

至於多元社會中的挑戰,教宗表明:「挑戰對教會有益。我們不該害怕挑戰,因為它能使我們成長。挑戰是活潑信德、活躍團體的標記,這樣的團體尋求上主,總是睜大眼睛、敞開心門。我們反倒應該害怕一種缺乏挑戰的信德,一種自以為完整、一無所缺的信德:我不需要其它事物,一切都已完成了。這種信德平淡得一無是處,它才是我們該害怕的。它自以為完整無缺,彷彿一切都說完了、做好了。挑戰幫助我們避免我們的信德淪為意識型態。」

在多元文化方面,教宗勉勵眾人切莫害怕差異。教會是至一的,而且具備「多種形式」;這是「教會的富饒」。

教宗說:「教會是在差異中的至一。那些差異在那合一中相調和。那麼,差異是誰創造的呢?聖神是創造差異的大師!合一又是誰締造的?是聖神,祂也是締造合一的大師。在差異中締造合一的那位偉大的藝術家、那位傑出的大師就是聖神。我們必須清楚明白這一點。然而,多少次,我們把合一與劃一相混淆?它們不一樣。或者多少次,我們把多元化和多元論混為一談?它們有所不同。劃一和多元論不是出自好的精神:它們並非來自聖神。多元化與合一則源自聖神。」

在此背景下,分辨顯得格外重要。教會尤其要協助青年分辨是非善惡。

教宗解釋道:「我們的青年處於不斷『切換頻道』的情況。他們會同時開著兩到三個屏幕上網,會同時在不同的虛擬情境裡互動。無論我們喜歡與否,他們所處的世界就是這樣,而我們牧者有責任協助他們跨越這種世界。因此,我認為務必教導他們如何分辨,好讓他們得到那些有助於走人生道路的工具和要素,確保在他們內的聖神永不消逝。」

面對基督徒是當今社會中少數群體的現況,教宗強調,少數群體的身分不該令我們因此「屈從」,反倒提醒我們要成為「酵母」:少量的酵母便足以「使麵團膨脹」。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日的現實要求我們展開進程,而非占據地盤;為合一奮鬥,而非固執於過去的衝突。它要求我們傾聽現實,向『群眾』敞開心門,向天主聖潔且忠信的子民、向整個教會敞開心門。讓我們向整個教會敞開心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探訪米蘭國民住宅的居民

2017年3月25日,教宗方濟各牧靈訪問米蘭總教區的首項活動是前往東南郊的國民住宅區(Case Bianche)探訪居民。這是一個社會邊緣地區,居民當中有很多失業者和移民,他們的極大願望是重新進入社會。

當天早上8時30分左右,教宗來到國民住宅區。教宗特別強調他是以「司鐸」的身分來此。很多人從清晨4時就已在那裡等候教宗,希望能與教宗攀談幾句。他們贈送給教宗一幅米蘭人特別喜愛的聖母像,這幅聖母像最近才修復完工。

教宗說:「我們要讓天主以慈悲來修復我們,讓天主洗滌我們的心靈,尤其是在這四旬期間。聖母沒有罪,她不需要被修復,但她的聖像需要。她如母親般教導我們讓天主以慈悲洗滌我們,好能為耶穌的聖德作見證。」

教宗指著那幅剛被修復的聖母像說:「這幅聖母像已被修復,教會也是如此,常需要『被修復』,因為教會是由我們組成的,而我們是罪人。聖母去與人相遇,但並不勸人改教!反之,她總是在生活的道路上陪伴我們。聖母就在米蘭的大門前等候我。這讓我想起,我們小的時候從學校回來時,母親總是在門口等我們。聖母就是母親!她總是先於我們,在我們前面迎接我們,等候我們。」

國民住宅的居民還贈送給教宗一條聖帶。這條聖帶是住宅區的合作社縫製的,該社團的成員是那些願意重新進入社會的人。

教宗對他們說:「這條聖帶不是買來的,而是在這裡製作的。這是你們中的一些人縫製的手工製品。這使到這條聖帶更加貴重。你們要記住,基督的司鐸是從子民中揀選出來並為子民服務的。 」

教宗與國民住宅區的居民見面之前,曾先探訪了在這裡生活的3個家庭:兩個是意大利家庭,另一個是摩洛哥家庭。這些家庭的成員有病人,也有力圖重新進入社會的人。教宗非常關注他們的問題。他們也熱烈歡迎教宗。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接見歐盟首腦:投資生命、家庭和青年

2017年3月25日,歐盟各國首腦在羅馬慶祝《羅馬條約》簽訂60週年。該條約是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的起點。教宗方濟各藉此機會,於前一天3月24日下午在梵蒂岡接見了歐洲領袖,談及統一、團結、尊重生命和家庭、基督徒的根源、保護工作和青年、接納移民等主題。

教宗回憶1957年3月25日簽訂《羅馬條約》的日子,說道:「那是一個充滿期待和希望、激情與擔憂的日子。我們不僅紀念那一天,也懷著今天的希望,盼望反思中的歐洲人民能辨識當下,懷著新的熱情和信心繼續走這條路。」

教宗表示:「歐盟設計者認為,在統一的歐洲內,政治、經濟和文化應該以人的尺度為衡量標準。建立歐洲的想法包含著人類的形象和責任,而人類具有福音友愛的酵素,以及數千年來人類始終對真理和正義的渴求。」

教宗然後談到基督宗教對歐洲的重要性,他指出:「歐洲文明始於基督宗教,少了它,尊嚴、自由和正義等西方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將變得不可理解。」

教宗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說:「歐洲的靈魂即使在今天依然保持統一,因為大家除了共同的起源之外,都秉持同樣的基督徒價值觀、人性價值觀。例如:人的尊嚴、對正義和自由的深切感情、勤奮、主動精神、熱愛家庭、尊重生命、容忍、渴望合作與和平。這些都是歐洲的重要特徵。」

教宗談到目前的危機,強調這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刻。

教宗問道:「歐盟之父的遺產是什麼?為能應對我們面前的挑戰,他們給予我們哪些啟發呢?歐洲今天和明天的希望在哪裡?」

教宗說:「有關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他們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中找到答案,這些答案我也已經說過,即以人為中心、積極團結、向全世界開放、追求和平與發展、向未來開放。」

因此,我們不僅要聆聽個人的要求,也要聆聽社會和組成歐盟各族人民的要求。以人為中心也意味著重新找回家庭精神,每個家庭成員根據自己的實力為共同家園自由貢獻力量,保持統一並且異中求和。

教宗因而強調:「歐盟首先要成為人的團體、人民的團體。在這方面,團結和共同參與必須成為主要動力,成為治療現代民粹主義的解藥。教宗在此特別哀悼英國倫敦恐怖襲擊事件的受害者。教宗表明,我們不可把嚴重的移民危機簡化為一個數字、經濟或安全的問題。」

然而,歐洲如何能夠重新找到希望呢?

教宗答道:「如果歐洲向青年人開放、為他們提供嚴謹的教育、讓他們有機會參加勞動,如果歐洲投資家庭—社會首要和基本的細胞,如果歐洲尊重良知和公民理想,如果歐洲為生兒育女的機會提供保障、人們不必擔心養不起孩子,如果歐洲捍衛生命、絲毫不損害生命的神聖性,歐洲就能重新找到希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我們若不聆聽天主,就會成為無信仰的天主教徒

四旬期第三周 星期四 彌

讀經一:耶肋米亞先知書 7:23-28

上主天主這樣吩咐他的子民說:「你們應聽從我的聲音,那麼我必作你們的天主,你們也必作我的人民;你們應走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道路,好使你們獲得幸福。他們不但不側耳細聽,反倒依照自己的計謀,隨自己邪惡的心生活,頑固不化;不以面向我,卻以背向我。從你們祖先出離埃及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給你們派遣了我所有的僕人先知,而且每天清早給你們派遣,但他們不但不側耳聽從我,反更硬起自己的頸項,比自己的祖先還要乖戾。縱使你將這一切話告訴他們,他們也不會聽從你;任憑你怎樣呼喚,他們也不會答應你。為此你對他們說:這個民族,不聽上主自己天主的聲音,不肯接受教訓;忠實已喪失,已絕於他們口中。」

福音:聖路加福音 11:14-23

那時,耶穌驅逐一個魔鬼—他是使人瘖啞的魔鬼;他出去以後,啞巴便說出話來,群眾都驚訝不止。但是,其中有人說:「他是仗賴魔王貝耳則步驅魔。」另一些人試探耶穌,向他要求一個自天而來的徵兆。耶穌知道了他們的心意,便給他們說:「凡是一國自相紛爭,必成廢墟,一家一家的敗落。如果撒殫自相紛爭,他的國如何能存立呢?因為你們說我仗賴貝耳則步驅魔,如果我仗賴貝耳則步驅魔,你們的子弟們是仗賴誰驅魔呢?為此,他們將是你們的裁判者。如果我是仗賴天主的手指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幾時壯士佩帶武器,看守自己的宅舍,他的財產,必能安全。但是,如果有個比他強壯的來戰勝他,必會把他所依仗的一切器械都奪去,再瓜分他的贓物。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不同我收集的,就是分散。」

2017年3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我們要聆聽天主聖言以避免心硬的危險。當我們遠離天主,對祂的話語充耳不聞時,我們就會成為不忠的天主教徒,甚至成為無信仰的天主教徒。

當天的讀經一取自《耶肋米亞先知書》,教宗以此章節反省聆聽天主聖言的重要性。他說:「當我們不停下來聆聽上主的聲音時,我們就會遠離上主,轉過身去,以背面向祂。我們若不聽從上主的聲音,就會聽從其它的聲音。最終,由於我們堵上耳朵,我們就變成了聾子,聽不到天主的聲音。」

「我們所有人,若今天停下來一會兒,注視我們的內心,我們就會看到有多少次我們把耳朵堵上,有多少次我們成了聾子。當一個民族、一個團體,我們說的還有基督徒團體、一個堂區和一個教區堵上了耳朵,對上主的話語充耳不聞時,就會去尋找其它的聲音,其他的主,最終投奔偶像,世界、世俗和社會提供的偶像。如此一來,也就遠離了生活的天主。」

教宗接著說:「當我們遠離了上主,我們的心就會變硬。我們若不聆聽天主的聲音,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更硬、更自我封閉,以致沒有能力接受任何事物。這不僅是封閉,也是心硬。在那樣的世界、那樣的氛圍中生活,對人不會有任何益處,只會使人每天越來越遠離天主。」

「不聆聽天主的話語和自我封閉的心硬令人喪失忠實,喪失忠實的意識。上主在第一篇讀經中說:‘忠實已喪失’。我們成了不忠實的天主教徒,異教的天主教徒,說的更難聽一點,就是無信仰的天主教徒,因為我們沒有以生活的天主作為愛的依據。不聽從天主的聲音、以背向祂,會使我們的心變硬,把我們引向不忠實的道路。」

教宗問道:「這種不忠實會引發什麽呢?引發混亂,不知道天主在哪裡,天主不在哪裡,把天主跟魔鬼相混淆。」

談到當天的福音時,教宗說:「耶穌行奇跡,為救人做了很多事,人們感到高興、幸福,他們卻說:『祂做這些事是仗賴魔王貝耳則步驅魔』。這是褻瀆。褻瀆是由不聆聽和心硬開始的,它是這段歷程的結語。它帶來混亂,使你忘記忠實,最後褻瀆。」

教宗接著表示:「那個忘了首次與耶穌相遇時的驚喜的民族,有禍了。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問:我有停下來聆聽天主的話語,拿起聖經讓天主跟我說話嗎?我的心變硬了嗎?我有遠離上主嗎?我是否對上主失去了忠實,而與世俗每天為我提供的偶像一起生活呢?我失去了與耶穌第一次相遇的驚喜嗎?今天是聆聽的一天。今天你們要聽從上主的聲音,不要那樣心硬。讓我們祈求這一恩寵:聆聽的恩寵,好使我們的心不變硬。」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寄唁電慰問倫敦襲擊事件受害者

2017年3月22日,英國倫敦中部西敏寺橋發生一起恐怖襲擊事件,造成5人死亡,40多人受傷,其中至少7人傷勢嚴重,仍在醫院救治。教宗方濟各為此寄發唁電給英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暨西敏寺總主教尼科爾斯樞機(Vincent Nichols),慰問受害者。

這封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的唁電寫道:

「教宗方濟各獲悉倫敦中部襲擊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和受傷後,深感悲痛,表明他在祈禱中與這起悲劇的所有受害者團結一心。教宗將亡者託付於全能天主的慈愛,為他們悲痛的家屬懇求天主恩賜力量與平安,保證必定在此刻為該國祈禱。」

尼科爾斯樞機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埃塞克斯台(BBC Essex)的採訪時表示,他對這起襲擊事件感到震驚,首先想到的便是亡者的家屬,他保證為亡者和所有哀痛者祈禱。此外,尼科爾斯樞機也呼籲眾人保持冷靜,等待釐清真相,誠如警長們所言,鎮定自若與高度警戒始終缺一不可。

普世聖公會首席主教暨坎特伯里總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也對這起襲擊事件表達哀痛之情,指出在全國感到驚恐的此時此刻,英國聖公會和天主教會正在同心祈禱。

由倫敦基督徒、興都教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共同組成的「信仰論壇」(Faiths Forum)嚴厲譴責這起在西敏寺橋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該論壇強調:所有宗教都捍衛人類生命的神聖性;沒有任何藉口可以為這種攻擊無辜者的野蠻暴行作辯護;恐怖主義不該在社會中擁有任何餘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