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倫理神學不應出自辦公桌,而要關注實際生活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23日在克萊孟廳接見了300名前來梵蒂岡參加晉見活動的人士,他們是宗座亞豐索學院的成員和出席聖亞豐索會議的代表。教宗勉勵他們“始終站在具體的人的一方,切莫忘記聆聽子民”,並使用“子民的語言”及提出切實可行且人性化的倫理生活建議,使神學反思的成果能為人們所接受。

教宗指出,所提供的應是“一種基督信仰生活的建議”,而不是一種冷漠、出自辦公桌上的倫理觀念。“倫理神學家、傳教士和聽告解司鐸必須與天主子民建立活躍的關係,尤其聽取最弱小者的呼聲,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從他們的角度看待生活,為他們提供反映天父永恆大愛之光的答案”。

談到生物倫理問題,教宗要求在場人士培養“聆聽和對比的耐心,如同聖亞豐索針對在出現矛盾的情況下所叮嚀的那樣”。教宗說,“需要避免兩極分化的極端主義態勢”,運用“聖亞豐索一向指明的‘中庸之道’的原則”,而折衷並非“一種圓滑的平衡”。“生物倫理學的提議必須關注人的實際悲哀處境,他們面對生活上的道德困境往往不知所措”。

此外,在當下複雜且急速變化的時代中,教宗邀請在場人士具有“成熟的良知”,為弟兄姐妹服務。在社會道德問題上,我們應謙卑地與天主子民同行,避免有指責的心態。“環境危機、生態轉型、戰爭、能夠左右人們生活、甚至製造新的奴隸的金融系統,以及在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建立兄弟情誼:這些課題必須激勵我們進行研究和對話”。

亞豐索學院於1949年由贖主會會士成立,將於明年慶祝創校75週年。這所學院隸屬宗座拉特朗大學,本著聖亞豐索的精神並依照教會的訓導,尤其是梵二大公會議的訓導,研究人在個人與信仰團體生活中的全部良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水是基本財富,不應成為浪費、濫用和爭戰的對象

圖片:Cathopic

“我的上主,願祢受讚頌,因為祢創造了水,它是多麼有用而謙卑、珍貴而純潔!”教宗方濟各引用亞西西聖方濟各的《造物讚》(Cantico delle Creature)重申了水的重要性,指出水是越來越受到威脅和爭奪的“基本財富”。

紐約會議
教宗說:“在聖人淳樸的話語中,我們感受到了受造界的美好,也意識到照料受造界所面臨的挑戰”。然後教宗把目光轉向正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2023年水事會議。他說:“我為這項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果而祈禱,並希望這一重要事件能加速有關倡議,惠及那些遭受缺水之苦的人”。

普世性呼籲
因此,教宗方濟各向所有人發出呼籲:“水不能被浪費,不能被濫用,也不能成為戰爭的理由,而必須為了我們和後代子孫的利益而得到保護。”

聯合國的警告

當天上午,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紐約會議期間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對世界水危機的風險敲響了警鐘:由於過度開發和“吸血鬼式”的消費,人類這一“命脈”短缺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迫在眉睫的風險是一場全球危機:世界正在“盲目地走在一條危險的道路上,以不可持續的速度用水、污染和全球變暖正在耗盡人類的命脈”。

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約有20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而36億人無法獲得可靠的衛生設施。該文件指出,在過去的40年,全球用水量每年增加約1%,預計在2050年前將保持類似的增長速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傳的首要途徑是見證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22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活動開始前,教宗與幾名兒童乘坐白色吉普車抵達大殿前的石階上,受到佛羅倫薩地區團體揮旗擊鼓的熱烈歡呼。教宗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這次依照先教宗聖保祿六世的《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的教導,特別論述了福傳的首要途徑:見證。教宗稱這道勸諭是“在當代世界中福傳的大憲章”。

教宗首先表示,沒有見證就無法傳福音。所見證的乃是與道成肉身、在祂身上完成救恩的耶穌基督的個人相遇。見證必不可少,首先因為世界需要“宣傳福音者向自己講論他們所認識及熟識的不可見的天主”。(《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76號)這並非傳遞所謂關於天主的一種意識形態,或一種教義,不是的。所傳遞的是信仰在我生命中的體現:這就是見證。

此外,“現在的人寧願聽信見證……,即便他聽信宣講人,也是因為他是見證人”。(同上:41號)因此,為基督作見證是“福傳的首要方法”(同上),以及“為使福傳發生效力的一個基本重要的條件”(參閱:76號)。然而,基督信仰生活的見證必須受到信德的光照。教宗解釋,這信德“改變我們,改變決定我們選擇的關係、準則和價值”。見證“不能撇開所信、所宣講,以及所生活之間的一致性”。

“一個人如果所信和所生活出的彼此和諧,他就令人相信,即他如何相信及如何生活。許多基督徒只說自己相信,做的卻是另一套,好似他們不是基督徒。這是虛偽。見證的反面是虛偽。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這人每個主日都去望彌撒,之後卻如此如此地生活’。的確,這是反見證。”

接著,教宗用保祿六世在那道勸諭中的提問,說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回答這三個基本重要的問題:‘你相信你所宣講的嗎?你根據你所相信的度生活嗎?你宣講你所生活的嗎?’(參閱:76號)我們不能滿足於不費力、已經包裝好的回答。我們必須接受在尋找中甚至是不穩定的風險,完全信賴聖神的行動,祂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施展作為,推動我們總是去跨越:跨越我們的邊界,跨越我們的障礙,跨越我們的限度,任何類型的限度”。

教宗指出,基督徒生活的見證也體現在“走成聖的道路”。不過,“成聖不是專為少數人保留的,不是的;成聖是天主的恩賜,要求受到接納並為我們和他人結出果實。我們蒙受天主的選擇和愛,我們必須將這愛帶給別人”。

教宗也強調,“福傳的對象不僅是他人,不僅是那些信奉其它信仰或無信仰的人”。而“我們自己、信仰基督的人及天主子民的活躍成員”也應接受福傳。“為了作出這個見證,教會本身‘也要從自己接受福音開始’(同上:15號)。如果教會自己不接受福傳,就成為博物館的一件展品。相反,那使她不斷更新的,正是自身接受福傳”。

此外,教宗也談到教會與當代世界的關係,指出天主聖言是滋養世界的種子。 “教會接受福傳是為了傳福音,這是個由聖神引領的教會。她蒙召在一個要求嚴格、不斷皈依和更新的旅途上行走”。這也需要“有能力改變理解的方式,活出她在歷史中作為福傳者的臨在,避免躲入被‘一向如此’的邏輯保護起來的地帶”。

“這就是說,教會與當代世界在對話中相遇,與當代世界對話,但每天都與上主相遇,與上主交談,讓聖神進入,祂是福傳的主角。沒有聖神,我們只能為教會做廣告,而不是傳福音。是聖神在我們內,是祂推動我們去傳福音,這是天主子女的真正自由。”

最後,教宗再次邀請眾人“閱讀或再次閱讀《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這道勸諭於1974年的世界主教會議召開後發表,專注於福傳。教宗稱這是保祿六世“為傳福音留給我們的遺產”,他的這位前任在這道勸諭中提到,“對教會而言,傳福音乃是將喜訊帶到人類的所有階層,以其影響從內心轉變,使同一人類面目一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告解聖事不是人的法庭,而是天主施以安慰的擁抱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邀請信眾在告解聖事中與上主和祂的慈悲相遇,如同福音比喻中自稱為罪人的稅吏那樣,懇求上主憐憫,不要學同一個比喻裡的法利塞人掩飾自己的脆弱、沾沾自喜(參閱:路十八9-14)。教宗3月17日週五下午在羅馬恩寵之母堂主持懺悔禮儀時,在講道中提出這個勸勉。

恩寵之母堂緊挨著梵蒂岡城國,教宗今年選擇在這個堂區主持懺悔禮儀,為「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拉開帷幕。

教宗向信眾表示,天主始終等待我們,為能觸碰我們的傷口,接納我們的挫敗。在告解聖事中,「心靈的創傷得到治癒,內心得到平安」,因此告解聖事蘊含了「歡欣喜悅的相遇」。這聖事不是「令人恐懼的法庭,而是天主施以安慰的擁抱」。

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選自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書。聖保祿寫道:「凡以前對我有益的事,我如今為了基督,都看作是損失。⋯⋯為了祂,我自願損失一切,拿一切當廢物,為賺得基督。」(三7-8)教宗把保祿這番話與福音比喻中的法利塞人相連結,解釋說:這名盡責、守誡律的法利塞人自認為在宗教方面卓越超群,「自充為義人,自以為比他人更優秀」,但這為他其實是個「阻礙」。他拿「自我」來占據天主應有的位置,「即使他誦唸禱詞、作出神聖的舉動,但他並未真正與上主對話」。

「為此,聖經提醒道,唯有『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德卅五21),因為只有神貧的人,只有需要救恩、乞求恩寵的人,在天主面前既不數算功勞,也不矯揉造作,更不自以為是:他一無所有,所以他找到萬有,因為他找到上主。」

聖史路加描述了這個福音比喻兩個主角的「身體姿態」:法利塞人站立著祈禱,而「稅吏卻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都不敢」。教宗解釋道,這個法利塞人對自己很有信心,站得直挺挺的,彷彿他的優秀應該廣受讚賞。聖史雖然寫著他「這樣祈禱」,但他事實上是沾沾自喜:我進聖殿、我守誡律、我施捨濟貧。

「他的祈禱聽起來無懈可擊,他表面看起來是個虔敬的人。然而,他非但沒有向天主敞開自己,沒讓天主接觸他內心真實的情況,反倒虛偽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他不期待上主賞賜救恩,卻幾乎是索要救恩,把救恩當作獎勵自身功勞的獎品。」

比喻中的法利塞人毫不遲疑地「走向天主的祭台,占了第一排的位置,但他最終走過頭了,把自己放在比天主還要前面的位置!」相反地,稅吏站得遠遠的,而且恰恰是這個距離凸顯出他罪人的身份和天主的聖善,從而讓他感受到天父的擁抱。天父之所以抱得到他,正是因為他站得遠,因為他給天主留了空間。

「這在我們的家庭、社會,甚至是教會關係中,也十分真切!當我們懂得守護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空間時,才有真正的對話。健康的空間讓每個人能夠呼吸,而不感到嗆水或喘不過氣。如此一來,那對話、那相遇能拉近距離,增進親近感。」

為了親近天主,教宗邀請每個信友對上主說:「我是眾罪人中的第一人。如果我沒陷入最汙穢的境地,那是因為祢慈悲地伸手拉住了我。」

天主在深處等待我們,因為祂願意在耶穌身上「進入深處」,占據「最後的位置,為眾人服務」;因為「祂不怕下降到我們所處的深淵,觸碰我們的傷口,接納我們的匱乏、人生的挫敗」。天主等待我們,「特別是在告解聖事中」等待我們。為此,教宗邀請每一個人做良心省察,因為比喻中的法利塞人和稅吏都住在我們心中。

「我們切莫躲在虛偽表面的後方,卻要懷著信賴之心,把我們的過錯、我們的不幸託付於上主的慈悲」。那一刻,「上主親近我們,拉近距離,扶我們重新站起來」。當我們承認自己赤裸裸的樣貌時,上主會為我們穿上節慶的禮服,因為告解聖事是「歡欣喜悅的相遇」。

教宗稱這聖事流露出上主「擁抱的溫柔」。在蕩子的比喻中,揮霍無度的小兒子回家後,正要開口說話,父親立刻抱住了他,不讓他說下去(參閱:路十五20-22)。這是「慈悲的擁抱」。

為此,教宗叮囑各位聽告解的司鐸弟兄,說:「你們要寬恕一切,總是寬恕,不要過度介入人們的良心。你們要讓人們自己娓娓道來,而且你們要像耶穌那樣接受著,眼神透露著撫慰,在靜默中表達你們的理解。拜託,告解聖事不是為了折磨人,而是為了賜予平安。」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帶領在場全體信眾效法比喻中的稅吏,說:「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

「當我忘記祢或忽視祢時,當我把我自己的話和世界的話,放得比祢的聖言更前面時,當我自充為義人、輕視他人時,當我說他人的閒話時,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當我沒能照顧周圍的人時,當我冷漠對待貧困、受苦、軟弱或被排斥的人時,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為了那些反對生命的罪過,為了那些玷汙慈母教會美麗面容的壞見證,為了那些傷害受造界的罪過,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為了我虛假不實、不透明不守法的地方,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為了我那些隱藏的罪過,為了連我自己都沒察覺到、卻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為了我有能力去做卻沒做到的善,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

誦念完這段痛悔的祈禱詞,教宗最後說:「讓我們向莫大恩典的喜樂敞開自己,也就是:天主的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接見佛教徒:宗教在增進友愛上起關鍵作用

圖片:Vatican Media

在日新月異的改變深深影響人類和地球的時代,宗教更是蒙召增進友愛,促進「相遇的文化」,特別是青年之間的相遇。教宗方濟各3月16日在接見台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代表團的成員時如此表示。該團體目前在羅馬進行宗教交流的「教育朝聖之旅」。

在對佛教徒的講話中,教宗強調其訪問是個絕佳時機,有助於「促進相遇文化」。我們在相遇中「冒著風險對他人敞開自己,相信我們將在他們身上發現朋友和弟兄姊妹」,並在過程中學習更加認識自己。

「當我們在他人身上感受到差異時,我們受鼓勵去接納並擁抱我們的差異」。教宗表示,「宗教交談的教育朝聖之旅可以成為豐富充實的泉源,為我們提供許多機會來彼此相遇、互相學習,欣賞我們不同的經驗」。

「為通往那些啟發他人的神聖價值觀和信念,相遇的文化搭建橋樑、推開窗戶。高牆阻隔人們,使他們被禁錮在成見、偏見或冷漠裡,相遇的文化則推倒這些高牆。」

教宗進一步指出,在一個宗教的神聖地點進行的教育朝聖之旅,「也能激勵我們去欣賞該宗教接近天主的獨特之處」。「在梵蒂岡和全羅馬的宗教藝術傑作,反映出一個信念,即:在耶穌基督身上,天主出於對我們人類大家庭的愛,親自來到了這個世界」。

此外,教宗也提到,宗教信徒在歷史中創造的「相遇的綠洲」,為「人類的整體教育」作出貢獻。在當今四分五裂的世界裡,「相遇的綠洲」變得更加必不可少。關於這點,教宗強調了宗教在教育青年方面起的關鍵作用,稱這能「增進我們世界上的普世友愛」。

教宗最後祝願該代表團在羅馬的朝聖之旅能加深他們與基督信仰傳統的相遇、與塵世之美的相遇。願他們在羅馬的相遇時刻「能成為增長知識、智慧、對話和理解的寶貴機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發推文:感謝你們以祈禱陪伴我,請繼續這樣做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當選伯多祿繼承人的十週年紀念日的當天3月13日,在其推特帳戶上發表推文,感謝從世界各地發來的祈禱賀函。教宗寫道:「感謝你們以祈禱陪伴我,請繼續這樣做。」

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稱,教宗在十週年紀念日的早晨,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與在羅馬的樞機們共同主持了彌撒。當天,意大利主教團主席祖皮(Matteo Maria Zuppi)樞機也發表了視頻講話,祝賀教宗方濟各當選十週年。祖皮樞機表示,教宗方濟各十年前的此刻向教會和全世界以一個簡單的問候「晚上好」,「開啟了一個對話」的歷史進程,這對話的進程對「幫助理解福音極具吸引和說服力,能夠回應歷史的許多疑問,並傾聽在人類生存的艱難中出現的問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是謙遜的使徒,而非虛榮的攀附者

圖片:Vatican Media

宗徒傳下來的傳教使命「攸關每一個基督徒」,這意味著領受派遣去傳教,如同那些被耶穌派遣到各地福傳的使徒們那樣。教宗方濟各3月15日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如此解釋道。這是第七次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的公開接見要理講授,教宗當天闡述了在當今世界做傳教使徒的意義。

福音記載:「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祂前面,到祂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路十1)教宗指出,他們被稱為使徒,因爲耶穌「派他們從事傳教使命」。聖保祿則在信中稱自己「蒙召作宗徒,被選拔為傳天主的福音」(羅一1)。

教宗表示,十二宗徒和聖保祿的見證今天邀請我們省思自己的選擇、抉擇。「這一切取決於天主白白的召叫;天主也揀選我們去服務。這些服務有時看似超過我們的能力範圍,或者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所領受的召叫,有如白白賜下的恩典,需要不求回報的回應。」

如此召叫關乎每一個人,包括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和平信徒在內,因此這是個共同的召叫。每個人蒙召「積極地發揮創意來履行自己的使徒任務」。教會裡有各式各樣的職務,但是使命卻是一致的。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梵二文獻《教友傳教法令》,說:「基督授予了宗徒們及其繼位者以祂的名義和祂的權力訓誨、治理和祝聖的職務。但是教友,由於他們分享基督為司祭、先知和君王的職務,他們各按其身份在教會裡、在世界上,也執行者全體天主子民的使命。」(第2號)

談到這使命的價值,教宗說:「在使命一致的框架中,神恩與職務的差異不該在教會內製造特權階級:這裡沒有升遷晉級。如果你概念中的基督徒生活等同於加官進爵,高高在上指使他人,因為成功地爬到高位,那麼這不是基督信仰。這是純粹的外教文化。」

「雖然由於基督的意願,某些人被立為他人的導師、分施奧蹟、人的管理者,可是論地位,論全體信友共有的建設基督奧體的工作,在眾人中仍存在著真正的平等。」(梵二文獻《教會憲章》,第32號)教宗強調,「我們都是為他人服務的基督徒。人人是平等的,我們是平等的。耶穌對每個人的召叫,包括祂對那些看似身居高位的人的召叫,是服務。服務他人,虛懷若谷」。

「天主的召叫是朝拜天父、愛團體,以及服務」。教宗闡明,這就是做使徒的意義,這就是宗徒們的見證。

因此,我們應當從人人平等的前提出發,「重新思索我們的關係中許多對福傳至關重要的面向」。教宗邀請每個人反省自己的話語是否會「傷害人們的尊嚴,從而破壞關係」。我們也要反省對話與聆聽的能力,「好能理解他人的理由」。

教宗最後敦促眾人「遠離虛榮、職位的虛榮」,並要思索自己如何活出洗禮的聖召,如何在「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裡做使徒,也就是:為他人服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宣布「24小時奉獻給上主」祈禱,呼籲和所有遭受戰爭折磨的人團結一心

教宗方濟各於3月12日主日誦念《三鐘經》後,呼籲信眾「在信德和關懷中與我們遭受戰爭之苦的弟兄姊妹團結一心」,特別要惦記「飽受折磨的烏克蘭人民」。

教宗在念經後邀請眾人參加今年的「24小時奉獻給上主」祈禱活動,朝拜天主,領受修和聖事。「24小時奉獻給上主」在每年四旬期舉行,今年將於3月17日週五傍晚展開,持續到3月18日週六為止。

教宗方濟各在他伯多祿牧職的第一年便推動了「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在這活動期間,世界各地的聖堂全天開放,讓信友和朝聖者有機會停留片刻朝拜聖體,領受修和聖事。

教宗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宣布這項活動時,提到了把俄羅斯和烏克蘭奉獻給無玷聖母聖心的禮儀。這個奉獻禮於去年在懺悔禮儀中舉行,特別為和平祈禱。

教宗說:「願我們的託付不減,希望不動搖!上主始終俯聽祂的子民通過童貞聖母的轉禱而獻上的懇求。」

此外,教宗也指出,在「24小時奉獻給上主」的機會上,他將於17日週五下午訪問羅馬恩寵之母堂,在那裡主持懺悔禮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在採訪中談論自己的司鐸經驗及樞機弟兄之間的對話

馬爾谷神父與教宗方濟各(圖片:Vatican Media)

阿根廷新聞網站「Infobae」刊登了威廉・馬爾谷(Guillermo Marcó)神父對教宗方濟各的採訪。這名阿根廷神父是教宗當初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總主教時的發言人。教宗方濟各在就職十週年的機會上接受他的採訪。

為何跟隨耶穌?

這次訪談的第一個問題是教宗方濟各為何跟隨耶穌。教宗回答說:「我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我能說的是,當我與耶穌相契合時,我會感到平安快樂。我要是出於疲倦、既定的行程或時間有限,因而不跟隨耶穌,我就會感到枯燥乏味。」

關於司鐸聖召最吸引教宗之處,教宗表示,那就是「投身於服務」。「有一回,有名司鐸告訴我,他住的地區很貧困,雖然不是貧民窟,但也差不多了。他在堂區的住所緊挨著聖堂。他對我講述說,當他必須關門時,人們就會敲他的窗。於是,他對我說:『我想要關上窗戶,因為他們讓你不得安寧。』人們讓你不得安寧。另一方面,他也告訴我,假如他關上窗,那麼他非但得不到寧靜,而且情況還會更糟糕。因為你一旦進入服務的節奏,每當你自私一點時,就會感覺很壞。服務的聖召或多或少是這樣的,你無法想像自己不服務的生活。擁有了司鐸經驗後,我不會拿任何其它事物跟司鐸身份做交換。縱然有侷限,有錯誤,有罪過,但終究是司鐸。」

有關樞機之間友愛的問題

接著,威廉・馬爾谷神父提出有關樞機之間友愛的問題。教宗說:「他們會持不同的見解,而正面積極的情況是,他們對你說出他們的想法。我害怕的是背地裡行事,心裡有話卻不說出來。樞機團裡有溝通交流,新擢升的、年邁的樞機之間有說話的自由,我為此感謝天主。我不知道是否人人都這樣,但是很多樞機坦率直言。有時候有的樞機會說:『您要小心這點,提高警覺。』謝謝,我會處理這件事,然後解決問題。」

向不同群體講話:孩童、青年、家長、病人、長者

藉著這次採訪,威廉・馬爾谷神父請教宗向不同群體講幾句話。教宗先是敦促孩童們「照料祖父母,與祖父母交談」,然後邀請青年「不要害怕生命,不要停下腳步,卻要向前邁進」。「最大的錯誤是裹足不前,所以要向前邁進」。

此外,教宗叮囑家長們「不要白白消耗了愛,卻要互相照顧,如此才能更好地照顧兒女」。對於病人,教宗說:「勸人有耐心的話,說起來簡單,但是連我也做不到。所以我明白你們會心煩意亂。你們要向上主祈求耐心的恩寵,祂必將賜給你們忍受這一切所需的恩寵。」

最後是給年長者的寄語,教宗說:「你們不要忘記,你們是根基。老人必須把這傳給年輕人、孩童、少年。⋯⋯老人如果一肚子苦水,那就太悲哀了。這比青年愁容滿面還要慘。因此,你們要向前邁進,要與青年同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為我的十週年紀念,最好禮物是和平

3月13日是教宗方濟各當選教宗的日子,梵蒂岡媒體當天公布了一段九分多鐘的 “Popecast”(教宗播客)。某天下午,教宗在聖瑪爾大之家門口柱著拐杖等候本新聞網記者,他在帶有梵蒂岡媒體標誌的麥克風前笑著問到:「播客?那是什麼?」教宗聽完記者的解釋後說:「很好,我們這麼做吧。」

這段播客不是採訪。事實上,在十週年紀念的機會上,已經有很多訪談了。教宗的播客呈現出那些貫穿其牧職的思想。

記者問道,在這對他的生命和牧職來說都是個里程碑的機會上,想與世人分享什麼呢?教宗答說:「我想到的話語是,這好像就在昨天。時間過得真快。當你想要抓住今天時,它已成了昨天。這種生活是新穎的事。這十年就是如此:張力,在張力中生活。」

數不清的接見活動,數百次對教區和堂區的牧靈訪問,以及40次國際訪問。在這些緊湊的行程中,教宗心中保留著一個特別記憶,並將其視為「最美好的記憶」:那就是「在聖伯祿廣場與年長者見面」。教宗於2014年9月28日接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祖父母,他說:「年長者有智慧,他們幫助我很多。我也是年長者,不是嗎?」

另外,在這十年中也不乏令人難過的時刻,這些都與戰爭的恐怖有關。教宗首先談到他前往意大利雷迪普利亞和安齊奧軍人墓地,以紀念諾曼底登陸,然後是為懇求敘利亞戰爭結束而舉行的守夜祈禱活動。如今,在烏克蘭的野蠻行徑持續了一年多。教宗說:「戰爭的背後是軍火工業,這是惡魔般的行為。」

教宗沒有料到,一位來自世界盡頭的主教竟然會成為在第三次世界大戰時期領導普世教會的教宗。「我沒料到這點……我以為敘利亞局勢是個獨立事件。後來發生了也門戰爭,緬甸的羅興亞人的悲劇,我去那裡時,我看到世界大戰已經存在。」

教宗說:「看到很多人失去性命,年輕人不再回來,我不管他們是俄羅斯人還是烏克蘭人,這都讓我很痛苦。」

至於教宗方濟各想要在這個重要紀念日得到什麼禮物呢?他毫不遲疑地向世人說:「和平,需要和平。」

最後,教宗提到他對教會、世界、人類,以及執政者們的「三個夢想」,即:兄弟情誼、為苦難哭泣的能力,以及微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