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教之佑驛站:聖週一 福音反省

Holy Week

若12:1-11

逾越節前六天,耶穌來到伯達尼,就是耶穌從死者中喚起拉匝祿的地方。有人在那裡為他擺設了晚宴,瑪爾大伺侯,而拉匝祿也是和耶穌一起坐席的一位。那時,瑪利亞拿了一斤極珍貴的純「拿爾多」香液,敷抹了耶穌的腳,並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屋裡便充滿了香液的氣味。那要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猶達斯──即他的一個門徒──便說:「為什麼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他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耶穌就說:「由她吧!這原是她為我安葬之日而保存的。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有許多猶太人聽說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也是為看他從死者中所喚起的拉匝祿。為此,司祭長議決連拉匝祿也要殺掉,因為有許多猶太人為了拉匝祿的緣故,離開他們,而信從了耶穌。

反省

《以主為中心》

主耶穌在我們的心中佔據什麼位置?今天福音展示兩個截然不同的心態,瑪利亞以極至珍貴的香液,以謙卑、愛慕和敬重之情,敷抹耶穌的腳,並以頭髮擦乾,且香氣四溢,感染人心,留芳百世。顯然耶穌在瑪利亞心中佔有唯一至重要的位置,使她毫無保留,適時奉獻所有。反觀猶達斯心中則以錢財為首要位置,還想假借救濟之名斂財自肥,師傅也將成為他另一斂財途俓,惡行遺臭萬年。

我們雖然不至於如猶達斯背棄耶穌,但心中又是否如瑪利亞將耶穌置於首位,且珍而重之,傾盡所能,知恩圖報呢?理智上我們明白耶穌是救世主,情感上願意以主為先,但實際上卻容易把主放置一旁,還自圓其說合理化我們的取捨。過往理所當然能參與彌撒的日子,有沒有察覺每逢學校考試期間,原本擠擁的聖堂變得疏落,跳跳紮的小伙子們也好像少了,只因父母要督促子女在家溫習為要。主日學在這期間更是請假的高峰,難怪有些堂區也刻意編排,提早在學校期終試前完成主日學課堂。再者,主日或許也有無數的興趣班、技能訓練班、球類比賽或文娛康樂等活動編排,幸好還可選擇將主的盛宴提前或押後參與。耶穌受難節和聖誕節在以往無疫期間是旅遊旺季,是吃喝玩樂的最旺時機,紀念和慶祝的主角被擱置一旁,甚或拋諸腦後!

天主,祢明白我們的軟弱,請體察幫助我們常能以祢為中心,珍惜祢的臨在和恩賜。求祢鞏固我們的心靈,不輕易被世俗事物所佔據,恆常熱切祈禱,深化與祢的關係。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聖座公布聖週五公拜苦路經十四處聖像插圖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禮儀處在3月21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將按照慣例前往羅馬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活動的消息後,近日又公布了苦路經祈禱手冊的十四處聖像插圖,聖像圖取自意大利新印象派畫家加埃塔諾·普雷維亞蒂(Gaetano Previati 1852-1920)的油畫作品。

普雷維亞蒂的十四處苦路聖像作品創作於1901年到1902年間,這些聖像原作尺寸非常大,高度為1,5米、寬度為1,2米。普雷維亞蒂信仰虔誠,是天主教藝術鑒賞專家。他的十四處苦路聖像作品收藏在梵蒂岡博物館的當代藝術收藏館中,並於最近幾週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内公開展出,這是首次在梵蒂岡博物館以外向公衆展出。

第一處─耶穌被判死刑

第二處─耶穌肩負十字架

第三處─耶穌體力不支,第一次跌倒地上

第四處─耶穌遇見了自己的母親

第五處─西滿負擔耶穌的刑具

第六處─韋羅尼加為耶穌抹面

第七處─耶穌再次不支而倒地

第八處─婦女為耶穌痛哭

第九處─耶穌第三次跌倒在地

第十處─耶穌被剝去衣裳

第十一處─耶穌懸在十字架上

第十二處─耶穌在十字架上捨生

第十三處─聖母懷抱耶穌

第十四處─耶穌被埋葬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更多四旬期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的十字架是希望的燈塔

Photo Credit: 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31日在例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講解了逾越節三日慶典的深刻含義。

教宗表示,普世教會已經沉浸在聖週的神聖靈性氛圍中,從聖週四開始,教會將進入禮儀年的最高峰:慶祝主的受難、死亡和復活的奧蹟。

教宗首先講到逾越節三日慶典的第一天,教宗說:「在聖週四晚上,在主的晚餐彌撒中,我們將重溫主最後一次的晚餐中所發生的一切。那天晚上,基督以感恩聖事給門徒們留下祂的愛的遺訓,作為祂恒久臨在我們中間的一個備忘錄。在這聖事中,耶穌以祂自己為犧牲:祂的聖體和聖血把我們從罪惡和死亡的奴役中解救出來;那天晚上,祂邀請我們彼此相愛,服侍他人,就如同祂給門徒們洗腳一樣。」

在講到聖週五的紀念救主受難日,教宗說:「聖週五是悔改補贖、守齋和祈禱的日子。遵照聖經的記載和禮儀祈禱,我們有如聚集在加爾瓦略山,在濃厚的禮儀氛圍中,向我們展示了被釘十字架上的主耶穌。禮儀行動的高峰即是顯示十字架苦像,這朝拜十字架的禮儀行動,讓我們重溫無罪羔羊為救贖我們所走的道路。到時,我們將可以把病患、窮人,被抛棄者的痛苦,放在心靈和腦海中。我們將可以紀念‘祭祀品羔羊’,即那些因戰爭、專制統治、每天暴力、和墮胎等的無辜受害者。我們可以透過祈禱將今日受『十字架』之苦的人帶到被釘十字架的天主苦像面前。只有從祂那裡,他們才能獲得安慰,他們的痛苦才能獲得意義。」

教宗接著解釋道:「在十字架至高祭獻的時刻,耶穌完成了在天大父託付給祂的使命,就是進入苦難的深淵並戰勝死亡。唯有天主能做到,我們是因祂的創傷而獲得了痊癒(參閲伯前二24),由於祂的死亡,我們獲得了重生。幸賴祂的十字架,再也沒有人會在死亡的黑暗中孤獨行走。」

隨後,教宗繼續講解聖週六的意義,教宗說:「聖週六是靜默的日子,門徒們因耶穌悲慘的死亡而在眼淚和迷茫中度過這一天,甚至也感到被天主抛棄。聖週六也是瑪利亞的日子:她也以淚洗面,但她内心卻充滿著信心、希望和愛。當一切似乎都終結之時,她一直守望著,對天主的許諾充滿希望,祂要從死者中復活。因此,在世界最黑暗的時刻,瑪利亞成為信友的母親,教會的母親和希望的象徵。”教宗強調說:“當十字架的重擔成為我們沉重的負擔時,她的見證和轉禱支持著我們。」

教宗繼續解釋:「在聖週六傍晚的黑暗中,喜樂與光明隨著復活前夕守夜禮儀和阿來路亞的喜慶歌聲而迸發,我們將在信德内與復活的基督相遇。被釘十字架的主復活了!這個啓示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和不確定、猶豫和恐懼。復活的主給我們這樣一個確定,那就是善終究要戰勝邪惡,生命終究要戰勝死亡。」

最後,教宗説道:「今年我們將在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中慶祝復活節,在許多苦難的情形中,特別是那些受貧窮、災難或衝突折磨的人、家庭遭受苦難時,基督的十字架就像燈塔一樣,指示著仍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行駛的船隻。這是永不令人失望的望德的標記,它告訴我們,在天主的救贖計劃中,連一滴眼淚,甚至一聲呻吟都不會被遺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仰望在十字架上得勝的耶穌,我們深感驚喜

圖片:Vatican Media

「面對基督的愛,請從驚喜之情重新出發。」

2021年3月28日聖枝主日,教宗方濟各於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大禮彌撒時,發出了這項呼籲。這台紀念主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感恩祭,為聖週拉開了序幕。這段時期的禮儀伴隨著我們從迎接主耶穌騎著驢子進聖城的喜悅,到目睹祂獲罪受刑的痛苦。

教宗在講道中說:「我們要從驚喜之情重新出發;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對祂說:『主,祢多麼愛我!我對祢來說多麼珍貴!』我們要接受耶穌帶給我們的驚喜,好能重新生活,因為生活的偉大之處不在於擁有財物或功名成就,而在於發現自己被愛。這是生活的偉大之處:發現自己被愛!生活的偉大之處即在於愛的美好。在被釘十字架的耶穌身上,我們看見受屈辱的天主、全能的天主淪為被捨棄的那位。而因著驚喜之情的恩寵,我們明白在生活中接納一名被捨棄的人、親近一名受屈辱者的同時,我們便是愛耶穌:因為祂臨在於卑微弱小者、被拒絕的人,以及那些遭到我們如同法利塞人一般的文化譴責的人身上。」

「當天福音中深感驚喜的人是站在十字架對面的百夫長(參閱:谷十五1-39)。這名羅馬士兵看見精疲力竭的耶穌在嚥下最後一口氣時依然去愛,遂宣認了他的信仰:『這人真是天主子!』天主的勝利在於十字架,這令跟隨的人失望。他們尋求的是『默西亞的形象,而非默西亞本人』;他們期待用刀劍打敗羅馬人。天主所揭示的則令他們感到驚奇,因為天主只靠愛而非武力的力量為王。」

教宗強調:「基督徒的驚喜之情不同於世界的欽佩讚嘆。今天也有許多人敬佩耶穌:祂說的很好,祂力行了愛與寬恕,祂的榜樣改變了歷史。這些人敬佩耶穌,但自己的生活卻沒有改變。因為光是敬佩耶穌還不夠,還需要追隨祂的芳蹤,接受祂的挑戰:從敬佩進入驚喜。」

「看到全能者變得無足輕重,目睹萬王之王以十字架作為祂的寶座,聽到前呼後擁迎接耶穌的歡呼之聲變成要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的喊叫聲,這令我們驚訝。然而,這一切的羞辱為什麼會發生呢?」

教宗答道:「這是為了觸碰我們人性的最深處,不讓我們感到孤單;這是為了拯救我們。耶穌親身體驗到我們撕心裂肺的矛盾處境,以這種方式使之得到救贖,得到轉變。因此,我們需要讓天主聖愛來感動自己,擺脫流於慣例的信仰、在悔恨和失望中裹足不前的生活,向聖神敞開心扉,懇求祂賜下感到驚喜的恩典。」

教宗最後表示:「祂的愛親近我們的脆弱,直達我們深感羞恥的地方。現在我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在每個創傷、每個恐懼中,天主都與我們同在;任何罪過都沒有最後的話語權。天主大獲全勝,而勝利的聖枝乃是經由十字木架而來。因此,聖枝與十字架密不可分。」

圖片:Vatican Media

此外,教宗方濟各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前,他說:「我們是第二次在更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在疫情背景下度過聖週。」教宗提醒我們,希望乃是將我們的目光轉向聖母瑪利亞。她走過苦難之路,在心中保持信德之燈的火焰常點燃。

教宗說:「我們應該做什麼呢?聖母瑪利亞、耶穌的母親會向我們展示,她也是耶穌的第一個門徒。她跟隨她的聖子,背負了自己的痛苦、黑暗和迷惑,她走過苦難道路,在心中保持信德之燈的火焰常點燃。因著天主的恩寵,我們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走日常生活中的苦路時,沒有他人的協助“我們無法走的更遠,即使起初我們可能有基勒乃人同樣的想法,我們可能會想:『為什麼是我?』但隨後我們將會發現,那不是因我們的功勞而賜予我們的恩典觸及了我們。」

接著,教宗念及暴力受害者。他說:「讓我們為所有暴力受害者,尤其是今天早上在印尼望加錫主教座堂外發生的襲擊事件的受害者祈禱。」

印尼自殺式爆炸襲擊事件發生在當地時間聖枝主日早上,一輛摩托車駛近耶穌聖心大殿側門,那時剛結束聖枝主日感恩祭,許多信徒正從聖堂出來。該事件導致至少14人受傷,襲擊者喪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黑手黨、放高利貸者是今日的猶達斯,求主使他們改過向善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週 星期三 彌撒

聖週三又稱為「背叛的週三」。

2020年4月8日,教宗方濟各聖週三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念及此刻剝削有需要者的人,為他們祈求悔改的恩典。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疫情中與有需要者做交易的人祈禱:黑手黨、放高利貸者等許多人趁人之危,出賣有需要的人。願上主觸動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改過向善。」

在聖週三這天,教宗的彌撒講道著重於猶達斯出賣耶穌的事跡(參閱:瑪廿六14-25)。

教宗指出:「今時今日也有不少人跟猶達斯一樣出賣弟兄姊妹,剝削勞工,不肯支付相稱的薪資,不承認自己的義務。更有甚者,有些人出賣自己的摯愛。比方說,兒女把年邁的父母送去安養院,叮囑別人照顧自己的父母,然後心安理得地離開,不去探望父母。」

「再者,耶穌提醒過,我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參閱:瑪六24)。耶穌的言下之意是:『要麼你事奉天主,你將會在朝拜和服務中獲得自由;要麼你事奉錢財,你必將淪為金錢的奴隸。』很多人想要同時事奉天主和錢財。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最終假裝在事奉天主,其實是在為錢財服務。有些不為人知的剝削者,在社會上表現得無可指摘,卻暗地裡跟人做交易,出賣近人。」

接著,教宗嘗試還原猶達斯的人物樣貌:「我們不知道猶達斯的生平,他或許是個普通的年輕人,徬徨不安,因為上主召叫他做門徒。他在使徒工作上並不出色,貪戀錢財(參閱:若十二1-11),但耶穌始終愛他,稱之為「朋友」。魔鬼進入了猶達斯的心中,引誘他賣主求榮。」

教宗指出:「猶達斯心神不寧,貪念和對耶穌的愛令他備受煎熬。而他對耶穌的愛沒能化為具體的愛,卻虛無縹緲。因此,他回到司祭那裡,請求寬恕和救恩。但司祭們說:『這與我們何干?是你自己的事!』(瑪廿七4)魔鬼就是這麼說話,牠讓我們陷入絕望。」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說:「讓我們想想世界上許多道貌岸然、背地裡卻剝削他人的猶達斯;我們在選擇忠誠或利益時,暗藏於心的小猶達斯。我們人人都有能力背叛、出賣,選擇自身利益。我們人人都有機會受到貪戀錢財或未來福祉的吸引。『猶達斯,你在哪裡?』我們每個人要問自己:『你,猶達斯,我心中的小猶達斯,你究竟在哪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週五-直播中文「線上苦路2020」

一場網路與耶穌的相遇旅程,
一段跨地域的共禱路途。

台灣天主教網絡平台《麥力》再次為大家製作一場直播的苦路善工,為身處於世界各地,正面對疫症的人們可以在家透過互聯網參與「線上苦路2020」。

麥力 Live 線上苦路 -「與祂」

日期:2020年4月10日(聖週五)
台灣時間:下午7時
加拿大時間:上午7時 (東岸) / 清晨4時 (西岸)
地點:您的心靈
形式:以手機、電腦,一齊上網拜苦路

活動緣起:

從 2019 年至 2020 年,種種的事件令人們感到不安,非常不安。 對人、對信仰、對天主可能都開始感到不信任, 反送中的議題,使香港分裂;肺炎的隔離,更拉開了人們的距離。 這些事件究竟要使我們得到什麼啟發?

隨著疫情逐漸嚴峻三月初,香港的教堂率先取消彌撒,澳門也取消,台灣各教區的活動也正在減少。 四旬期的活動不應該在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而無法舉辦, 經由這次線上苦路,我們一定能夠聽見耶穌要告訴我們的答案。

線上苦路網站資訊:
http://viadolorosaonline.org/

按此閱覽最新聖週資訊

 

教宗:請為服刑人士祈禱並想想窮人,耶穌臨在於他們身上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週 星期一 彌撒

2020年4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彌撒開始之際,他特別為監獄過於擁擠的問題祈禱。教宗說:「我想到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的一個嚴重問題。今天我願邀請大家一起為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祈禱。凡是人潮擁擠的地方,在這疫情中都有危險,恐怕會釀成嚴重災難。讓我們為負責人員祈禱,為必須為此作決策的人祈禱,願他們找到公正又有創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當天的福音講述了拉匝祿的姊妹瑪利亞用拿爾多香液為耶穌敷抹腳部的事件(參閱:若十二1-11)。教宗指出,瑪利亞透過這個舉動進行默觀,敞開了默觀之門。而猶達斯想到了錢財和窮人,但是他並不關心窮人,因為他是個監守自盜的賊。教宗強調:「這段不忠信的管理者的故事始終具有現實意義,這種人總是存在,甚至身居高位。讓我們想想某些慈善機構或人道救援機溝,他們聘僱眾多職員,人力資源豐富,窮人最終只分得40%的善款,因為60%得用來支付許多人的薪資。這就是一種拿取窮人錢財的方式。」

在這段福音中,耶穌說:「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事實的確如此。窮人不僅存在,而且人數眾多。我們看見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窮人我們看不見,因為他們隱藏度日。教宗指出,我們看不見窮人的原因之一是「冷漠文化」,它導致我們否認窮人的存在,認為他們人數不多。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把窮人當作「城市的裝飾品」,對乞討的景象習以為常。然而,「大多數的窮人是經濟政策、金融政策的受害者」。近期某些統計數字顯示,少數人掌握了龐大財富,很多人貧窮艱苦。「這是世界經濟結構性不公義的廣大受害者遭遇的貧窮」。

再者,不少窮人羞於讓人看到自己月底捉襟見肘。「許多中產階級的窮人躲躲藏藏地來到明愛會,偷偷摸摸地提出請求,心中羞愧難耐。」在人數上,窮人比有錢人多出許多。教宗由此想到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親身經歷。有一回,貝爾格里奧聽說,一座工廠廠房廢棄多年後,有約莫15戶人家搬進去住。於是,他親自探訪,看到這些家庭帶著小孩,各別散居在工廠的角落生活。每個家庭都有幾個中產階級用的好家具,包括電視機,但是他們淪落到此處,因為他們付不起房租。新的窮人必須離開住屋,因為他們負擔不起,所以他們搬來廢棄廠房。令他們陷入這種處境的,是經濟或金融架構的不公義。

教宗提醒眾人,到了審判的那天,耶穌會問我們:「你跟窮人的關係如何?你是否給他們食物?你探過監嗎?探過病嗎?扶助過孤兒寡母嗎?因為我臨在於他們身上。」這將是我們受審判的標準:我們將按照我們與窮人的關係接受審判。倘若我今天忽略窮人,視而不見地從他身邊走過,在審判那天,耶穌也會這樣對我。耶穌說的那句「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意味著「我將永遠在窮人身上與你們同在」。福音的核心即在於此:這將是我們受審判的標準。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枝主日彌撒:疫情的慘況教人學會,生命若不服務,就一無是處

CNS photo/Paul Haring

「親愛的朋友們,請看看這幾天為人所知的真英雄:他們不是有名望、財富和成就的人,卻為服務他人奉獻自己。你們要感受到蒙召冒生命危險,不怕為天主和他人揮灑人生。」

2020年4月5日,聖枝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內主持大禮彌撒時,如此勉勵青年。當天教會在教區層級慶祝第35屆世界青年節,教宗在講道中特別念及青年,鼓勵他們效法耶穌對愛說「是」,不加任何條件、沒有任何但書。

當天的禮儀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宗座祭台舉行。大殿內中央祭台前方,並未出現以往人潮擁擠的場景,而是空無一人;屈指可數的信友集中在宗座祭台前方參禮,並且嚴格遵守社交距離,一排跪凳只有一個人。在幾乎空蕩的聖殿裡,人人手持聖枝,宗座祭台前放置了橄欖樹等植物,重現以色列子民迎接耶穌進城的一幕。

在講道中,教宗首先點出天主子「取得奴僕形體」,並「在服務我們的過程中拯救了我們」。教宗指出,「我們常會以為自己在服務天主」,實則「是天主白白地在服務我們,因為祂先愛了我們」。主耶穌服務我們的方式是「為我們獻出生命」,親自承擔起我們的罪過,以拯救我們。「祂沒有反抗,而是全心懷著奴僕的謙卑、忍耐和服從,單單憑藉愛的力量」。天父支持著耶穌的服務,在苦難中支撐著祂的聖子。

天主子愛我們到底、受苦到底,親身經歷了最沉痛的處境,即:背叛和捨棄。耶穌遭遇了多重的背叛:一個門徒背叛出賣了祂,另一個門徒背叛否認了祂,歡呼迎接祂入城的百姓竟要求把祂釘在十字架上,宗教領袖不義地判祂死刑,政府高層洗手卸責。教宗指出,「我們在生活中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背叛。信任換來欺瞞,失望油然而生,生活彷彿失去意義。這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我們生來需要愛人與被愛」。因此,我們完全無法想像,對於本身是愛的天主來說,遭到背叛是多麼痛苦!

教宗邀請每個人反省自己的不忠、虛假、虛偽和兩面派。上主深知,我們軟弱、表裡不一,偶爾會跌倒,難以重新站起來、醫治傷口。為了服務我們,上主藉著先知發言,說:「我要治療他們的不忠,我要從心裡疼愛他們。」(歐十四5)為此,我們就算氣餒、恐懼,依然能舉目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接受祂的擁抱,並且說:「耶穌,我的不忠在那裡,祢已承擔。求祢為我張開雙臂,以祢的聖愛服務我,繼續支持我,而我要向前邁進!」

「捨棄」是耶穌在十字架上親口說的。祂說:「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瑪廿七46)教宗闡明,耶穌向來稱天主為父親,但是「在孤獨的深淵,祂第一次呼求『天主』這個泛泛的名號」,而且聲嘶力竭地問:「為什麼?為什麼連祢也捨棄了我?」教宗表明,這一切「也是為了我們,為了服務我們」。我們在窮途末路時,「要記得自己並不孤獨」,因為「耶穌親自體嘗了徹底被捨棄的痛苦,好能與我們團結一心」。

教宗說:「今天,在這全球疫情的悲慘處境中,面對許多確定的事支離破碎,面對種種期盼落空,被捨棄的感受緊緊揪著我們的心,而耶穌對我們每個人說:『你要鼓起勇氣,向我的愛敞開心扉。你將會感受到天主的安慰在支持著你。』」

教宗最後鼓勵眾人「別背叛我們受造的緣由,別捨棄重要的事」。「我們來到世上,是為了愛天主和他人,其餘的都會成為過往雲煙」。我們此刻經歷的悲慘處境敦促我們重新發現,「生命若不服務,就一無是處」,因為「愛是衡量生命的標準」。「縱使在家庭和社會裡,去愛、祈禱、寬恕和照顧他人,必然要付出代價,宛如一條苦路;但是服務之路乃是得勝的道路,它能拯救我們的生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聖座公布聖週禮儀規範

CNS photo/Paul Haring

對整個天主教信仰而言,今年逾越節的獨特性令人痛心,從近日空蕩蕩的聖堂便可見一斑。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當下,聖座禮儀及聖事部於3月25日頒布一道法令,為本年度聖枝主日及逾越節三日慶典的禮儀安排提供「通則」。這份文件以今年3月19日公布的版本為基礎進行修訂,因為必須考量到「全球疫情的迅速發展」,並且「衡量各地主教團提出的種種觀察」。

信友遠程參與

首個指示關乎復活節的日期。由於「日期無法更動」,法令表示,「在發生疫情並實施人員聚會及移動限制」的國家,「主教和司鐸可在適當的場合,以不聚集天主子民的方式舉行聖週禮儀,同時要避免共祭,省略平安禮」。再者,公告要求「事先通知信友禮儀開始的時間,讓他們能在各自的居所內同心祈禱」。大眾傳播工具可成為一個助力,但是務必現場直播,不得事先預錄。無論如何,適當的祈禱時刻至關重要,尤其要重視《日課》。

聖週的輔助資源

法令的第二部分談及聖週各項禮儀當遵守的規定。這份文件強調,為了善度聖週,各地主教團和各教區應當「提供輔助資源,以協助家庭和個人祈禱」。

聖枝主日

聖枝主日的禮儀必須在「神聖建築物內」舉行。在主教座堂內舉行的禮儀應使用《羅馬彌撒經書》第二式,在堂區聖堂及其它地方舉行的禮儀則使用第三式。在祝聖聖油彌撒方面,各地主教團可按照本國的現況作出延期與否的指示。

沒有濯足禮

今年的逾越節三日慶典也有若干重大改變,首先便是聖週四「主的晚餐」彌撒。聖座禮儀及聖事部規定,「本就是選擇性舉行的濯足禮,今年予以省略」。彌撒結束時的聖體遊行也將省略,至聖聖體將保存在聖體龕內。司鐸獲准破例可在「沒有天主子民聚集的情況下,於適當的地點」舉行彌撒。

為病人及亡者祈禱

主教可在聖週五的普世禱詞中「安排一個特別意向,為迷惘的人、病人和亡者祈禱」。朝拜十字架的儀式也有所調整,法令明確指出,「唯有主祭」能親吻十字苦像。

主教可決定是否推遲各項遊行

法令規定,復活守夜禮「只能在主教座堂和堂區聖堂」舉行;洗禮部分「僅維持重宣聖洗誓願」。法令最後邀請各修院、司鐸寓所、隱修院和修會團體遵守指示,並由教區主教決定延遲到適當的日期,例如9月14及15日來舉辦「民間敬禮和遊行,以充實聖週及逾越節三日慶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府宣布:逾越節三日慶典將沒有朝聖者現場參禮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府在網站上宣布,「有鑒於當前的國際衛生緊急情況,今年聖週的所有禮儀將不會有眾多朝聖者參與,不同於往年人潮洶湧的盛況。此外,到4月12日為止,教宗的週三公開接見和主日三鐘經祈禱活動,將以直播的形式舉行,並在梵蒂岡新聞網的官方網站和透過全球電視聯播的既有渠道,進行實況轉播。」

前一天,聖座新聞室於2020年3月14日上午發表公告表示:「有鑒於新冠病毒造成的處境,教宗決定從3月15日主日起,整週都將繼續實況播送他每天早上7時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的清晨彌撒」。

公告繼續寫道:「為遏止Covid19新冠病毒的蔓延,已頒布了禁止聚會的規定。為遵守相關規定,教宗3月15日主日的三鐘經祈禱活動,以及3月18日週三的公開接見活動,都將透過電視和梵蒂岡新聞網的網站進行直播,有意轉播的媒體可向梵蒂岡媒體(Vatican Media)洽詢,以便於世界各地的信友無論如何都能參與這些活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