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聖體聖血節禮儀

2017年6月18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在大殿前的廣場主持隆重感恩祭,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之後,參禮的聖職人員和信友們依循傳統舉行聖體遊行,教宗則在聖母大殿迎候基督的聖體,在遊行隊伍抵達後頒賜聖體降福。教宗決定把原本在今年6月15日星期四慶祝的基督聖體聖血節移到6月18日主日慶祝,以便天主子民、羅馬教會的司鐸和信友能更踴躍地參加禮儀。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記憶」為主題,表明聖體聖事是「記憶的聖事」,以實際和顯明的方式讓我們牢記天主愛我們的歷史。梅瑟訓誡以色列子民:「你當記念上主你的天主使你所走的路程。」(申8:2)教宗表明,梅瑟的訓誡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的。

「我們每個人的救恩史都建立在上主為我們所行一切的記憶上。對信德而言,記憶至關重要,如同水對植物那麽重要:就像沒有水,植物便無法存活和結出果實那樣,若沒記住上主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信德也就無法存活。聖保祿宗徒吩咐他的弟子:『你務要記住耶穌基督。』(弟後2:8)。記憶很重要,它使我們存留在愛内,心中懷念且不忘愛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然而,上主賜予我們的這份能力如今卻變得薄弱。」

「我們置身於狂躁中,許多人和許多事在我們眼中似乎轉眼即逝。我們快速翻閲報紙,裡面雖然消息充斥,但記憶貧乏。這樣一來,記憶枯竭,活在片刻就會令我們流於表面,讓所發生的事件流逝,而不去深入探究,失去那提醒我們自己是誰,要到哪裡去的重要意義。於是,我們的外在生命就變得支離破碎,内在生命也了無生氣。」

教宗表示:「今天的禮儀提醒我們,上主正是藉著聖體聖事以愛的脆弱與我們相遇。上主透過生命的食糧來探望我們,使自己成為卑微的食物,以愛醫治我們患有狂躁症的記憶,讓我們記住天主的愛,並賜予我們力量。」

「聖體聖事的記憶不是一種抽象、冰冷和膚淺的記憶,而是活生生和令人欣慰的天主之愛的記憶,是懂得牢記和效法的記憶。在聖體聖事中具有品嘗耶穌言語和舉止的全部樂趣,祂復活奧跡的味道,祂的神的芬芳。領受這聖事,蒙受耶穌所愛的堅定信念就會銘刻在我們心中。」

教宗接著表示:「這蒙受愛的堅定信念促使我們懷有感恩、自由和耐心。 就這樣,聖體聖事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種感恩的記憶,使我們認出自己是天父所愛和養育的子女;這是一種自由的記憶,因為耶穌的愛,祂的寬恕能治癒我們過去的創傷,平復我們蒙受委屈的記憶;這是一種耐心的記憶,因為在逆境中我們也知道耶穌的神與我們同在。」

最後,教宗總結道:「即使在崎嶇的道路上,聖體聖事也提醒我們上主與我們同行,而且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個身體。聖體聖事不是為我建立的聖事,而是形成一個身體的許多人的聖事。聖體聖事是合一的聖事。誰接納這聖事就不能不做合一的工匠,因為在他内,在他的精神基因内產生合一的建設。這合一的食糧治癒我們要勝過別人的野心、為自己謀取的貪婪、煽動不滿和散布批評;這合一的食糧激發我們彼此相愛的喜樂,不競爭、不嫉妒,也不惡意誹謗。」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我們是瓦器,期待天主大能的救贖

常年期第十週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4:7-15

弟兄們: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捨棄;被打倒,卻沒有喪亡;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的確,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時常為耶穌的緣故被交於死亡,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會死的肉身上。這樣看來,死亡施展在我們身上,生活卻施展在你們身上。但我們既然具有經上所載的:「我信了,所以我說」那同樣的信心,我們也信,所以也說,因為我們知道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並使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前。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使獲得恩寵的人越增多,感謝也越增加,好歸光榮於天主。

福音:聖瑪竇福音 5:27-32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若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又說過:『誰若休妻,就該給她休書。』我卻給你們說:除了姘居外,凡休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姦污;並且誰若娶被休的婦人,就是犯姦淫。」

2017年6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強調,我們需要天主的力量才能得救,任何人都無法靠自己得救。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脆弱和罪過,讓天主的大能拯救和治癒我們。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格林多後書》,聖保祿宗徒談及基督的奧跡,稱「我們在瓦器中存有寶貝」(格後4:7-15)。

教宗表明:「我們都存有基督這寶貝,在我們的脆弱中存有這寶貝:我們就是瓦器。可是,這個極珍貴的寳貝為何存放在瓦器中呢?」

教宗闡明:「這寶貝存放在瓦器中是為“彰顯那卓絕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格後4:7)。因為這力量乃是天主的大能,天主救贖、治癒和創造的力量,我們則是脆弱的瓦器。我們眾人都容易受到傷害,我們脆弱且軟弱,需要恢復健康。」

保祿宗徒強而有力地指明,「我們受了磨難、絕了路、被迫害、被打倒,這些都是我們脆弱處境的表現」(格後4:8-9)。

教宗說:「這也是保祿的弱點,是瓦器的表現。這就是我們的脆弱。承認自己的脆弱是我們一生中最困難的一件事。有時,我們設法掩蓋自己的脆弱,使它不被看到;或者將它粉飾,不讓人發現;我們甚至加以隱瞞。保祿宗徒稱這是『可恥的隱瞞行為』(格後4:2)。隱瞞總是可恥的,是虛偽的。」

教宗告誡道:「除了對別人虛偽外,我們也會對自己虛偽,以為自己是另一回事,無需醫治和扶助。我們會說:『我不是瓦器,我有一個自己的寶貝。』這就是那些不覺得自己是瓦器,設法從自己身上尋找得救和圓滿的人的行程,朝向虛榮、驕傲、自我參照的道路。然而,天主的大能是救贖我們的力量,因為保祿宗徒承認我們的脆弱。他說:『我們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沒被困住,因為天主的大能拯救我們。『我們絕了路,卻沒有絕望』。天主賜予我們希望。『我們受迫害,卻沒有被捨棄;被打倒,卻沒有喪亡』。」

教宗說:「在瓦器與大能,瓦器與寶貝之間總是存有這種關係。我們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但誘惑總是相同的:掩蓋、隱瞞,以及不認為自己是瓦器。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虛偽。」

教宗強調:「保祿宗徒以這種思考、推理和宣講天主聖言的方式帶給我們一種寶貝與瓦器之間的對話。我們該當繼續不斷地進行這種對話,以成為誠實的人。」

教宗舉例說:「當我們去辦告解時,我們羅列的罪過如同市場上的一張價格單,想把瓦器粉刷一下,好能更加強壯。然而,我們應該接納自己的軟弱和脆弱,即使這樣做很困難。」

最後,教宗勉勵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是瓦器,最軟弱的人和罪人,只有這樣,天主卓絕的力量才會扶助我們,賜予我們圓滿、救恩、幸福,以及得救的喜樂,我們才能領受上主的寶貝。」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蒙召做鹽與光

六月十三日 聖安多尼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8-22

弟兄們:天主是忠實的!我們對你們所說的話,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因為藉我們,即藉我和息耳瓦諾同弟茂德,在你們中所宣講的天主子耶穌基督,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個「是」,因為天主的一切恩許,在他內都成了「是」,為此也藉著他,我們才答應「亞孟」,使光榮藉我們歸於天主。那堅固我們同你們在基督內的,並給我們傅油的,就是天主;他在我們身上蓋了印,並在我們心裏賜下聖神作為抵押。

福音:聖瑪寶福音 5:13-16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2017年6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基督徒蒙召成為他人的鹽與光,以自己的生活光榮天主。教宗鼓勵信徒不要尋找人造的安全,而應對聖神充滿信心。正在梵蒂岡出席樞機咨議會的樞機們與教宗共祭彌撒。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提到三個詞:「是」、「鹽」、「光」。他指出,宣揚福音是決定性的,沒有那些「是」與「非」的模棱兩可。這種模棱兩可最終會使我們去尋找一種人造的安全。

教宗說:「這三個詞指出了福音的力量,這力量帶領你去作見證,去光榮天主。在這個『是』中,我們能找到在耶穌內全部天主聖言,以及天主的所有恩許。天主的恩許在耶穌內全部兌現了,為此,祂是圓滿的。在耶穌內沒有『不』,只有『是』,為了光榮天父。我們也要參與耶穌的這個『是』,因為祂給我們傅了油,在我們身上蓋了印,給我們賜下聖神作為抵押。我們參與是因為我們被傅油,被蓋了印,我們手中有這份安全,即有聖神作為抵押。聖神將給我們帶來最終的『是』,還有我們的圓滿。同樣地,聖神也將幫助我們成為光和鹽,也就是說,聖神使我們作出基督徒的見證。」

「基督徒的見證是鹽與光。」

教宗解釋說:「光在於照耀,把光藏起來的人就是作反見證,躲在『是和非』之中。這樣的人有光,但沒有把它奉獻出來,不讓人看到光。不讓人看,就不能光榮在天之父。此外,這樣的人有鹽,卻只為自己所用,不把它奉獻出來以防腐敗。上主教導我們,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上主把這種安全和見證的態度託付給教會和每一位受洗者。」

最後,教宗說:「讓我們懇求這一恩寵,緊緊抓住並根植於耶穌基督內的恩許的圓滿;耶穌是『是』,完全的『是』,藉著我們對他人所作的鹽和光的見證,把這圓滿帶給他人,以光榮在天之父。」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安慰不應是粉飾的,真安慰既領受也施予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7

因天主的旨意,做基督耶穌宗徒的保祿和弟茂德兄弟,致書給格林多的天主教會和全阿哈雅的眾位聖徒: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仁慈的父和施與各種安慰的天主受讚揚,是他在我們的各種磨難中,常安慰我們,為使我們能以自己由天主所親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種困難中的人。因為基督所受的苦難,加於我們身上的越多,我們藉著基督所得的安慰也越多。我們如果受磨難;那是為叫你們受安慰與得救;我們如果受安慰,那也是為叫你們受安慰;這安慰足以能使你們堅忍那與我所受的同樣苦難。為此,我們對你們所懷有的希望是堅定不移的,因為我們知道:你們怎樣分受了痛苦,也要怎樣同享安慰。

福音:聖瑪竇福音 5: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

2017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安慰既是天主的恩典,也是對他人的服務,任何人不可以自我安慰,否則將陷入自戀的態度。教宗強調,為了感受到安慰,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一顆神貧的心,而非不義的封閉之心。

當天選自《格林多人後書》的第一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有八次提到安慰。安慰的第一個特徵是不能自給自足。

教宗解釋說:「安慰的經驗是一個靈性的經驗,始終需要他者性才能圓滿。任何人不能自我安慰。如果誰試圖自我安慰,他最終將陷入自戀、自我粉飾,自我表現的態度。在福音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人,例如總是自我滿足的法學士,在奢華宴樂中自以為得到安慰的財主。而法利賽人在祭台前的祈禱更把這種態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他說:『我感謝祢,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路18:11)。」

教宗指出:「他注視著自己被意識形態粉飾的靈魂而感謝上主。因此,真正的安慰需要他者性。首先需要領受,因為給予安慰的是天主,天主賜予這恩典。此外,真正的安慰也需要通過他者性才能得到成熟,即安慰他人。安慰是從領受恩典到服務他人的過程。」

教宗解釋說:「真正的安慰具有雙重的他者性:恩典和服務。如果我允許上主的安慰之恩進入我內,那是因為我需要得到安慰。為了得到安慰,我必須承認自己有所欠缺。只有這樣,上主才能來安慰我們,並託付我們安慰他人的使命。擁有一顆開放的心,既領受恩典又提供服務,實屬不易,雙重的他者性使安慰得以實現。因此,我們必須有一顆開放的心,為能心靈開放,我們需要有一顆幸福的心。當天的福音即在闡明誰是幸福的人,誰是有福的人。」

教宗說:「是窮人,他們心靈開放,具有神貧的態度。是那些哀慟的人、溫良的人,他們心地溫和;是那些饑渴慕義的人,他們為正義抗爭;是那些憐憫人的人,他們仁慈地對待他人;是心裡潔淨的人;是締造和平的人;是那些為了正義、為熱愛正義而受迫害的人。就這樣,只有心靈敞開,上主才能帶著安慰的恩典和安慰他人的使命進入心中。」

「反之,封閉之人是那些感覺精神富饒,感到自我滿足的人;是那些不需要哭泣的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義人;是那些不懂什麼是溫良的暴徒,是那些喜愛不義的惡人,是那些從不需要寬恕的不仁慈的人,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需要被寬恕,是那些心靈肮髒的人、戰爭的製造者、不愛好和平的人;是那些從未受到批評或迫害的人,因為他人所遭受的不義對他們而言無關緊要。這些人心靈封閉,他們不幸福,因為安慰的恩典無法進入他們心中,他們也無法安慰他人。」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反思自己的心靈是否開放,能否祈求安慰的恩典,然後將安慰施予他人。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在今天不斷反思這些問題,並且向常常試圖安慰我們的上主表示感謝。只要我們的心靈能打開一個小縫,上主就有辦法進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在困難時刻選擇祈禱、忍耐和盼望之路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多俾亞傳 11:5-17

那時亞納正坐著,向兒子回來必經之路上觀望,待她發覺是她兒子回來時,便對孩子的父親說:「看,你的兒子和與他同去的人回來了!」當多俾亞快要走到他父親前時,拉法厄爾對他說:「我知道他的眼睛必將復明;你要把魚膽敷在他的眼睛上;這藥要把白翳聚在一起,使白翳從他眼中脫落,這樣你父親便得復明,重見天日。」那時,亞納跑過來,抱著她兒子的頸項,說:「孩子!我看見了你,現今我可以死了。」兩人都哭了起來。

托彼特也起來,踉蹌地走出了庭院的大門。多俾亞便向他走去,手中拿著魚膽,向他的眼睛吹了一吹,隨後抱住他說:「父親,放心吧!」接著把藥給他塗上,給他敷上。隨後,多俾亞雙手把白翳從眼角裏剝了出來。他一看見自己的兒子,便撲到他的頸項上,流著淚對他說:「孩子,我眼中的光!我看見你了!」他又說:「天主是可讚美的!他的大名應永遠受讚揚!眾聖天使也是可頌揚的!願他的大名永遠受讚頌,因為他懲罰了我,卻又憐憫了我,使我現在得見我的兒子多俾亞。」多俾亞於是歡天喜地,滿口讚美著天主,進了家門,然後給他父親講述了他怎樣一路順利,怎樣索回銀子,並且怎樣娶了辣古耳的女兒撒辣為妻。他並說:「她已來近了,快到尼尼微的城門口。」

托彼特於是歡喜地讚美著天主,走到尼尼微城門前,去迎接自己的兒媳。尼尼微人看見他獨自行走,用不著人扶助,都駕訝得很。托彼特便當眾承認天主憐憫了他,開了他的眼睛。及至托彼特走到自己的兒子多俾亞的妻子撒辣面前,遂祝福她說:「女兒,歡迎,歡迎!願領你到我們這裏來的天主受讚揚!女兒,願你的父母獲得祝福!願我的兒子多俾亞獲得祝福!女兒,也願你獲得祝福!你懷著祝福和喜樂,平安進入你的家吧!女兒,進來!」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35-37

耶穌在聖殿裏教訓人時,說道:「經師們怎麼說默西亞是達味之子呢?達味自己因著聖神的感動曾說過:『上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把你的仇人放在你的腳下。』達味自己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達味之子呢?大批群眾都喜歡聽他。

2017年6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在悲傷痛苦的逆境中,在羞辱面前,都要選擇祈禱、忍耐和盼望之路;在美好時刻,我們則要當心虛榮的騙局。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多俾亞傳》,講述托彼特和撒辣的經歷:多俾亞的父親托彼特雙眼失明,多俾亞的妻子撒辣曾被指控對多名男子的死亡負有責任。

教宗指出:「這是正常的經歷,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遭遇。這段經文讓我們懂得上主如何引領人的經歷和生活。事實上,托彼特和撒辣都體驗過「困難時刻和美好時刻」。托彼特遭到他妻子的為難、嘲笑和羞辱,但他的妻子不是個壞女人,她辛勤工作,以維持家計,因為她的丈夫托彼特失明了;撒辣也受到羞辱,苦不堪言。他們兩人都曾在那黑暗的時刻想過:『不如一了百了』。」

教宗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慘痛的逆境,雖然沒有像這段經文裡的那樣慘痛,但我們都曉得在黑暗、痛苦和艱難時刻的感受,我們都曉得這種感受。撒辣這麼想:『但我如果上吊自盡,會不會讓我的父母傷心呢?』她便停下來祈禱。托彼特則說:『這是我的人生,我們要向前邁進。』他遂祈禱再祈禱。這就是在困難時刻中拯救我們的態度:祈禱。再就是忍耐,因為他們兩人都耐心忍受了自己的痛苦。最後是盼望,我們期望天主俯聽我們,扶助我們度過這些困難時刻。」

教宗表示:「托彼特和撒辣也經歷了美好時刻,但這絕非小說的幸福快樂結局,而是上主在磨難過後走近他們,拯救他們。有些美好時刻是真實的,就像這段經文所描述的那樣,而非弄虛作假的美,一切都是矯揉造作的,有如煙花一般,不是心靈的美。那麼,托彼特和撒辣在美好時刻做了什麼呢?」

教宗答道:「他們感謝天主,在謝恩的祈禱中放寬心胸。」

教宗接著勉勵我們自問:「在我們人生的各種緊要關頭,我們是否能分辨我們心靈的狀態,明白困難時刻是十字苦架,需要祈禱,忍耐,至少懷有一絲盼望。我們必須避免陷入虛榮之中,因為上主始終與我們同在,當我們向上主祈禱時,也要感謝祂賜給我們的喜樂。撒辣透過分辨懂得她絕不能上吊自盡;托彼特覺察到,他必須在祈禱和盼望中等待上主的救恩。」

最後,教宗期勉眾人本週末重讀《多俾亞傳》,並且祈求天主賜予恩寵,好使我們懂得在人生的困難時刻分辨我們的境遇,以及該如何前行;也使我們懂得在人生的美好時刻分辨我們的情況,避免陷入虛榮的騙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虛偽破壞團體,基督徒該當說真話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多俾亞傳 2:9-14

五旬節夜,我托彼特沐浴之後,便進了我的庭院,靠著庭院的牆睡下了。當時因為天熱,我的臉沒有蓋上,也沒有看見小鳥在我上面的牆上,它們的熱糞落到我的眼裏,即起了一層白膜;我去求醫診治,但是愈給我敷藥,我的眼睛愈被白膜所遮蔽,以致完全失明。四年之久,我什麼也看不見。我的眾兄弟都為我悲傷,阿希加養了我兩年,直到他去厄藍為止。那時,我的妻子亞納去作各種女工,她把做好的工作交給僱主,僱主便付給她工錢;到「狄斯托」月七日,她把布疋剪下,交給僱主,僱主便付給她全部工資,並且還送給她一隻小山羊吃。但是,小羊一到了我的家裏,便開始叫起來;我便叫她來,對她說:「這只小山羊是那裏來的?是不是偷來的?你應該把它還給原主,因為我們不可以吃偷來的東西。」她對我說:「這是在工資以外送給我的。」但是,我仍不相信,命她歸還原主;我且為了這事替她害羞。但是,她回答我說:「你的施捨在那裏?你的善行在那裏?看,人都知道你得到了什麼報應!」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13-17

那時,幾個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到耶穌那裏,要用言論陷害他。他們來對他說:「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誠的,不顧忌任何人,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只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給凱撒納了稅,可以不可以?我們該納不該納?」耶穌識破了他們的虛偽,便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試探我?拿一個『德納』來給我看看!」他們拿了來。耶穌就問他們說:「這肖像和字號是誰的?」他們回答說:「凱撒的。」耶穌就對他們說:「凱撒的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他們對他非常驚異。

2017年6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虛偽不是耶穌的語言,也不應該是基督徒的語言,因為虛偽能破壞團體。」教宗也提醒我們要警惕虛偽與阿諛奉承的誘惑。

耶穌多次使用虛偽來批評法學士,因為他們給人看一套,心裡想一套。

教宗解釋說:「虛偽不是耶穌的語言。虛偽不是基督徒的語言。一個基督徒不應該是虛偽的,一個虛偽的人也不是基督徒。這點顯而易見。讓我們看看虛偽的人是如何行事的。虛偽的人常是阿諛奉承之人,程度或深或淺,但一定為溜鬚拍馬之徒。實際上,他們試圖奉承耶穌。虛偽的人始終從阿諛奉承開始。阿諛奉承也指不說真話,而是誇大其辭,助長虛榮心。」

教宗繼續說:「阿諛奉承從惡意開始。福音中的法學士就是這樣,他們試探耶穌,從阿諛奉承開始,然後提出一個問題,誘使祂犯錯:『我們該不該向凱撒納稅?』虛偽的人具有兩張面孔。然而,耶穌識破了他們的虛偽,便對他們明確表示:『你們為什麼試探我?拿一個德納來給我看看!』(谷12:15)。耶穌始終以真理回應虛偽的人和意識形態者,祂說:『凱撒的應歸還凱撒—因為錢幣上有凱撒的肖像—,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谷12:17)。」

教宗接著說:「虛偽的語言是欺騙的語言,也是蛇試探厄娃所用的語言。虛偽以阿諛奉承開始,然後破壞人,甚至撕裂一個人的人格與靈魂。虛偽也破壞團體。」

教宗告誡說:「當團體中存在虛偽的人時,那裡就存在極大的危險,非常糟糕的危險。主耶穌曾對我們說:『你們說話該當如此: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

教宗痛心地表示:「虛偽對教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啊!虛偽有能力破壞一個團體。虛偽之人滿嘴甜言蜜語,實則惡劣地判斷他人。虛偽之人是一名殺手。讓我們記住這一點:虛偽首先從阿諛奉承開始,我們只能以真理予以回應。」

最後,教宗表示:「讓我們祈求上主保護我們免於陷入這種虛偽的惡習,不要陷入懷有惡意的偽裝態度。願上主賜予我們這份恩寵:『上主,願我永遠不虛偽,懂得說真話,如果做不到,那就閉嘴,永遠永遠不要做個虛偽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施行慈悲善工是分擔、同情和冒險

六月五日 聖玻尼法 彌撒

讀經一:多俾亞傳 1:3;2:1-8

我托彼特一生歲月常遵循正義的路,時常大方周濟與我一同被擄到亞述國尼尼微城的兄弟和同胞。在我們的五旬節日,即七七節日,他們為我預備了盛筵,我便坐下準備進膳。在給我預備桌子,擺上豐盛的食品時,我對我的兒子說:「孩子!你去,在擄到尼尼微的同族兄弟中,尋找一個全心懷念上主的窮人,領他來與我們一同進膳。孩子,我等你回來。」多俾亞便出去,在同族兄弟中尋找一個窮人,他回來時說:「父親!」我對他說:「孩子!我在這裏。」他接著說:「父親!我看見了我們同族的一個人被殺,扔在市場上,他是剛纔在那裏被絞死的。」我立刻跳起來,離開了筵席,連什麼都沒有嚐,就去把他從大街上抬回來,放在一間小屋裏,等到太陽西落以後,再去埋葬。我回來沐浴之後,悲傷著吃了些食物;於是記起了亞毛斯先知對貝特耳所講的預言說:「你們的慶節將變為悲哀,你們的一切歌曲將變為傷嘆。」我便哭起來。太陽西落以後,我去掘了墳,把他埋葬了。我的鄰居譏諷說:「他還不怕!他以前為了這事曾被通緝處死,以致必須逃命。看,他又埋葬死人。」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1-12

那時候,耶穌開始用比喻對司祭長、經師和長老們說:「有一個人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圍上了籬笆,掘了一個榨酒池,築了一座守望台,把它租給園戶,就離開了本國。到了時節,他便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裏,向園戶收取園中的果實;園戶卻抓住他,打了他,放他空手回去。主人又打發別的一個僕人到他們那裏去;他們打傷了他的頭,並且凌辱了他。主人又打發另一個,他們把他殺了;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的他們打了,有的他們殺了。主人還有一個,即他的愛子;最後就打發他到他們那裏去,說:他們必會敬重我的兒子。那些園戶卻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掉他,將來產業就歸我們了。於是,抓住他殺了,把他拋在葡萄園外。那麼,葡萄園的主人要怎樣處置呢?他必來除滅這些園戶,將葡萄園另租給別人。你們沒有讀過這段經文嗎?『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作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

2017年6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慈悲善工不是為了良心平安而施捨,而是分擔和同情他人的痛苦,同時也要冒險。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多俾亞傳》(1:3;2:1-8),記述托彼特時常大方賙濟與他一同被擄到亞述國尼尼微城的貧窮同胞,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暗地裡埋葬被殺害的以色列人。面對他人的痛苦,托彼特感到非常悲傷。教宗在講道中反省了14端神形哀矜。實踐這些哀矜不只是施捨,還要有同情。

教宗說:「與受苦的人一同受苦。慈悲善工不是為了讓良心平安而行善,不是為了更心安理得,如釋重負。不是的。慈悲善工也意味著同情別人的痛苦。分擔和同情兩者是一起的。慈悲之人懂得分擔和同情他人的問題。我們要問:我是懂得分擔的人嗎?我是慷慨大方之人嗎?當我看到有人受苦、處於困境中時,我也感到痛苦嗎?我懂得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困苦情況嗎?」

被擄到亞述國尼尼微城的猶太人被禁止埋葬自己的同胞,否則可能被處死。因此,托彼特面臨危險。教宗強調,實踐慈悲善工不僅意味著分擔和同情,也有風險。

「很多時候要冒險。我們想想羅馬這裡,在大戰期間,庇護十二世等許多人冒著危險藏匿猶太人,以免他們遭殺害和被放逐。這些人冒著生命危險,但是拯救人的性命是慈悲善工!」

教宗還指出了另外兩個層面:行善之人可能被別人嘲笑,就如托彼特那樣,因為別人認為他放著安逸的日子不過,卻做出瘋狂的事。另一個層面是費力勞心。

「你們要從事費力勞心的慈悲善工。『我有一位朋友病了,我想去探訪他,可是我沒有心情。我寧願休息或看電視,安靜度日。』施行慈悲善工總是要費力勞心,但是上主為了我們而費力勞心,祂被釘在十字架上,好能給予我們慈悲。」

教宗說:「凡是有能力做慈悲善工的人,因為他知道自己首先獲得了慈悲,而且是上主給予了他慈悲。如果我們做這些事,是因為上主憐憫了我們。讓我們想想我們的罪過,我們的過失和上主是如何寬恕我們的:祂寬恕了我們的一切,我們也要同樣對待我們的弟兄姐妹。」

教宗最後表示:「慈悲善工使我們不再自私自利,敦促我們更親近耶穌並仿效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牧放天主子民靠謙卑,不可以統治者自居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5:13-21

阿格黎帕王同貝勒尼切到了凱撒勒雅,向斐斯托致候。他們在那裏住了多日,斐斯托就將保祿的事件,陳述給王說:「這裏有一個人,是斐理斯留在獄中的囚犯。我在耶路撒冷的時候,司祭長和猶太人的長老告發他,要求定他的罪。我回答他們說:當被告還沒有與原告當面對質,還沒有機會辯護控告他的事以前,就將那人交出,不合羅馬人的規例。及至他們來到這裏,我一點也沒有遲延,次日便坐堂,下令把那人帶來。原告站起來,對他沒有提出一件罪案,是我所逆料的惡事;他們的爭辯,僅是關於他們的宗教及關於一個已死的耶穌,保祿卻說他還活著。我對這爭執不知如何處理,就問他是否願意去耶路撒冷,在那裏受審。可是,保祿卻要求上訴,將他留給皇帝審斷,我便下令留下他,等我解他到凱撒那裏。」

福音:聖若望福音 21:15-19

耶穌顯現給門徒,同他們吃完了早飯,就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耶穌又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說完這話,又對他說:「跟隨我吧!」

2017年6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耶穌把祂的羊群委託給伯多祿,叫他以謙卑和愛牧放天主子民,即使他有缺失和罪過。

當天的《福音》記述復活的耶穌在湖邊與伯多祿的一場談話(若21:15-19),這位門徒正是在湖邊蒙受了耶穌的召叫。在主耶穌復活的氛圍中,這是一次朋友之間心平氣和的談話。耶穌三次詢問伯多祿是否愛祂,同時也把自己的羊群託付於伯多祿。

教宗解釋道:「耶穌揀選了宗徒中最大的罪人。當初,其他宗徒四處逃散,這位宗徒也背棄了耶穌,說:『我不認識祂』(谷14:71)。現在,耶穌詢問伯多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於是,祂揀選了最大的罪人(谷14:15)。」

「最大的罪人被揀選去牧放天主子民,這發人深省。而且,耶穌要求伯多祿懷著愛去牧放祂的羊群。牧放羊群不可趾高氣揚,如同統治者那樣;卻應秉持謙卑和摯愛,如同耶穌所做的那樣。這就是耶穌交給伯多祿的使命。」

「伯多祿有罪過,也有缺失。正因為如此,他在這次談話後又再次跌倒。他陷入好奇心的誘惑,就對主說:『那個門徒將去哪兒,將會怎樣?』(若21:20)。伯多祿雖然有過錯,但他應懷有愛,就如上主所說:『因為這些羊群不屬於你,他們是我的羊群。你應懂得愛。你如果是我的朋友,就必須成為這些人的朋友。』」

談到伯多祿在大司祭的侍女前背棄耶穌的光景,教宗說:「他背棄上主時是那麽肯定,就如他宣認:『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那樣堅定(瑪16:16)。」

教宗也談到耶穌與這個不久前才背棄祂的伯多祿目光相接的場景,稱伯多祿敢於背棄,也能痛哭。

「伯多祿為上主服務了一生,最後也像上主那樣被釘在十字架上。但他沒有自誇說:『我的結局如同我的上主那樣!』他沒有這樣說,而是請求道:『拜託,請把我頭朝下釘在十字架上,這樣至少讓人看到我不是上主,我只是僕人。』」

教宗總結道:「這才是我們能了解那託付羊群談話的態度。那次談話如此美妙,如此祥和,如此友愛,如此莊重。願上主常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謙卑地度過一生。我們昂首挺胸是因著天主恩賜我們的尊嚴,而低頭垂目則是我們知道自己是罪人,知道唯一的上主是耶穌,而我們是僕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宣講基督,在祈禱中與耶穌相遇

六月一日 聖猶思定瞻禮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2:30;23:6-11

那時,千夫長願意知道保祿為什麼被猶太人控告的實情,就解開他,並命令司祭長及全體公議會集合;隨後將保祿帶下來,叫他站在他們面前。保祿一看出他們一部分是撒杜塞人,另一部分是法利塞人,就在公議會中喊說:「諸位仁人弟兄!我是法利塞人,是法利塞人的兒子,我是為了希望死者的復活,現在受審。」他說了這話,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便起了爭辯,會眾就分裂了。原來撒杜塞人說沒有復活,也沒有天使,也沒有神靈;法利塞人卻樣樣都承認。於是喧嚷大起,有幾個法利塞黨的經師起來力爭說:「我們在這人身上找不出一點過錯來;或者有神靈或天使同他說了話!」爭辯越來越大,千夫長怕保祿被他們撕裂,便命軍隊下來,把保祿從他們中間搶出來,帶到營裏去了。次夜,主顯現給保祿說:「你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證,也該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證。」

福音:聖若望福音 17:20-26

那時候,耶穌舉目向天祈禱說:「我不但為他們祈求,而且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信從我的人祈求。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我將你賜給我的光榮賜給了他們,為叫他們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為叫世界知道是你派遣了我,並且你愛了他們,如愛了我一樣。父啊!你所賜給我的人,我願我在那裏,他們也同我在一起,使他們享見你所賜給我的光榮,因為你在創世之前,就愛了我。公義的父啊!世界沒有認識你,我卻認識了你,這些人也知道是你派遣了我。我已經將你的名宣示給他們了,我還要宣示,好使你愛我的愛在他們內,我也在他們內。」

2017年6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以宣講、受迫害和祈禱這三個特徵來描述保祿宗徒的生活。

當天的讀經一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在公議會受審。

教宗說:「保祿宗徒的生活一直處於動的狀態,很難想像他在沙灘上曬太陽、休息。保祿的第一個特徵是宣講,宣告,他四處宣講基督,若在一個地方不宣講,他就工作。」

教宗說:「保祿做的更多的是宣講:他必須去宣講,且宣講耶穌基督,這是他的酷愛!他不是坐在寫字台前,不是的。他總是在行動,總是不斷地宣講耶穌基督。他心中有一股熱火,一份熱忱,一份推動他前行的使徒熱忱。他沒有後退,始終前行。這是保祿生活的一個特徵,但這種生活的確也給他帶來了困難。」

保祿生活的第二個特徵正是困難,更確切地說是受迫害。

「在第一篇讀經中,所有人聚在一起控告保祿。保祿受審,因為他們認為他是一位搗亂的人。在聖神的啟發下,保祿知道他們並非是『一夥的』,他們中的撒杜塞人不相信復活,而法利塞人卻相信復活。保祿想從那個時刻擺脫出去,遂在公議會中喊說:『諸位仁人弟兄!我是法利塞人,是法利塞人的兒子,我是為了希望死者的復活』。他說了這話,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便起了爭辯,因為撒杜塞人說沒有復活。這些看上去好似是『一夥的』人,現在全部分裂了。」

教宗說:「他們是法律的守護人,是天主子民教義的守護者,信仰的守護者。但他們中有人相信這個,有人卻又相信那個。這些人失去了法律,失去了教義,也失去了信仰,因為他們把這些變成了意識形態。」

保祿生活的第三個特徵是祈禱。

教宗表示:「保祿與上主有一種密切關係。保祿多次與上主相遇。有一次他說,他在祈禱中幾乎被帶到天國,而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他在那裡感受到的美好的事。這位信仰的鬥士、這位向各地宣揚基督的人,越來越感受到那種與耶穌相遇的神秘幅度。保祿的力量就是他在祈禱中與上主的相遇,有如他去大馬士革迫害基督徒的路上首次遇見基督那樣。保祿是一位祈禱的人。」

教宗說:「保祿的這三個態度給我們指出宣講耶穌基督的使徒熱忱、抵抗迫害和祈禱,也就是與耶穌相遇,讓上主與自己相遇。」

最後,教宗祈求道:「願上主賜予我們每位受洗者恩寵,學習這三種基督徒生活態度的恩寵:宣揚耶穌基督、抵抗迫害和使我們遠離耶穌基督的誘惑,以及在祈禱中與耶穌基督相遇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牧者應懂得告別,不把自己視為歷史的中心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0:17-27

保祿從米肋托打派人到厄弗所,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到了他那裏,他便向他們說:「你們知道:自從我來到亞細亞的第一天起,與你們在一起,始終怎樣為人,怎樣以極度的謙遜,含著眼淚,經歷猶太人為我所設的陰謀,而忠信事奉主。你們也知道:凡有益於你們的事,我沒有一樣隱諱而不傳給你們的,我常在公眾前,或挨家教訓你們,不論向猶太人或希臘人,我常苦勸你們悔改,歸向天主,並信從我主耶穌。看,現在我為聖神所束縛,必須往耶路撒冷去,在那裏要遇到什麼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聖神在各城中向我指明說:有鎖鏈和患難在等待我。可是,只要我完成了我的行程,完成了受自主耶穌叫我給天主恩寵的福音作證的任務,我沒有任何理由珍惜我的性命。我曾在你們中往來,宣講了天主的國,但現在,我知道你們眾人以後不得再見我的面了。因此,我今天向你們作證:對於眾人的血,我是無罪的,因為天主的一切計劃,我都傳告給你們了,毫無隱諱。」

福音:聖若望福音 17:1-11

那時候,耶穌舉目向天說:「父啊!時辰來到了,求你光榮你的子,好叫子也光榮你,因為你賜給了他權柄掌管凡有血肉的人,是為叫他將永生賜給一切你所賜給他的人。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我在地上,已光榮了你,完成了你所委託我做的工作。父啊!現在,在你面前光榮我吧!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你前所有的光榮吧!「我將你的名,已顯示給那些你由世界中所賜給我的人。他們原屬於你,你把他們託給了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話。現在,他們已知道:凡你賜給我的,都是由你而來的,因為你所授給我的話,我都傳給了他們;他們也接受了,也確實知道我是出於你,並且相信是你派遣了我。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界祈求,只為你賜給我的人祈求,因為他們原是屬於你的。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我因他們已受了光榮。從今以後,我不在世界上了,但他們仍在世界上,我卻到你那裏去。」

2017年5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真正的牧者懂得妥當告別他的教會,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歷史的中心,而是一個自由人;他曾服務,卻未妥協,沒有把羊群據為己有。

當天的彌撒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告別他創立的厄弗所教會,現在他得離開了。教宗稱這段讀經為「一位主教的告別」。

教宗說:「我們每位牧者都必須告別教會。在某一刻上主對我們說:你去另一個地方,去那裡,到這裡,來我跟前。一位牧者必須邁出的一步也包括準備好妥善告別,但不是告別一半。牧者不學習告別教會,因為他與羊群之間存在某種不好的關係,這種關係沒有得到耶穌十字架的淨化。」

保祿於是召集厄弗所教會的長老,在這個類似司鐸諮議會機會上向他們告別。教宗指出保祿宗徒的「三種態度」。

「首先,他表明自己從未退縮。這不是一種自誇,因為他稱自己是最大的罪人,他知道也承認這一點,他只是在講述歷史。牧者告別教會時的最大欣慰,就是回想起自己從不是一個妥協的牧者,知道自己沒有以妥協的態度帶領教會。這需要勇氣。」

「其次,保祿說他為聖神所束縛將前往耶路撒冷,不知在那裡會遇到什麼事。他順從了聖神。牧者懂得自己身在旅途中。他在帶領教會時懷著絕不妥協的態度;現在聖神要求他踏上旅途,不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他繼續前行,因為他並不擁有什麼,並未把羊群據為己有,他只是服務。『現在天主不是要我離開嗎?』我於是離開,即使不知道將發生什麼事。我只知道聖神在各城中向我指明說:有鎖鏈和患難在等待我。我不是退休了,而是去別的地方服務其他教會。我的心始終向天主的聲音開放:離開這裡,看看天主要求我做什麼’。這位不妥協的牧者現在成為行走中的牧者。」

教宗解釋保祿不把羊群據為己有的原因,也就是他的第三種態度。「保祿說:我沒有任何理由珍惜我的性命,我不是中心,而只是一個服務者。」

最後,教宗祈求說:「注視這如此美好的榜樣,讓我們為牧者祈禱,為我們的牧者、本堂神父、主教,並為教宗祈禱,好使他們的生命成為一種不妥協的生命、一種行走的生命,但願他們不把自己視為歷史的中心,如此他們才能學會告別。讓我們為我們的牧者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