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靈修:2023年4月23日 復活期第三主日【重燃初心】

 復活期第三主日
【當他在路上與我們談話,
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
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路24:32)

今日耶穌顯然給兩位因祂的死而感失望,正離開耶路撒冷的門徒,可是他們並沒有發現這人就是耶穌。耶穌藉著給他們講解聖經,擘餅,使他們認出祂是誰,亦再次燃起了他們那正在冷卻的心火,繼而馬上作出行動。

我們都有過大大小小想做的事情,或甚至夢想。可是可能因為某一些原因,使我們感到失望而放棄。就以環保工作為例,遇到人或社會的阻力都不少,有時候結果與付出差很多,都會讓人感到吃力不討好;又像新教友好多時候都會充滿基督徒的心火,可是日子久了,或是看到教會團體有些人或事並不如心中所想,那份心火可能就會慢慢冷卻下來。

要如何重燃或者保持我們的初心呢?

人有時候因困難而卻步是可以理解的,耶穌在世時亦經歷過種種的困難。其實這次耶穌的顯現就是彌撒的縮影(講解聖經,擘餅),參與彌撒也是基督徒最重要的一環。透過對聖經更多的認識,領受聖體聖事,這些都會幫助我們與耶穌相遇,和重新得到努力向前走的力量。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求祢在我們祈禱和聖事中,活潑我們的身心靈,激發我們對祢的熱愛,好使我們能夠時刻追隨祢。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2023年4月9日 耶穌復活主日 【信的標記】

耶穌復活主日
【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
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
若20:8)

每次我們誦唸信經,都宣認我們相信一個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我們有否這種讓我們相信的經驗呢?今日福音描述了三位人物,他們都各自有不同「相信」的經驗。

對耶穌充滿熱愛的瑪利亞瑪達肋納,她是第一個發現空墳的人,直覺使她認為有人把耶穌搬走了。後來她一直在墳外痛哭,直到耶穌顯現叫出她的名字,她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

宗徒之長伯多祿是第一個走進空墳的人,看到墳內的情況,可能因為他還在思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經文中沒有寫到他的反應,直到後來耶穌顯現才相信。

最後是「耶穌的愛徒」,一般被指為若望。他透過細心的觀察及洞察力,一看到分開捲著擺放好的汗巾和殮布,便馬上聯想到,並相信耶穌已經復活。

空墳、汗巾和殮布都是一些標記,指向復活的基督。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他們相信基督的標記和經過。讓我們也嘗試在天主創造的大自然中,仔細觀察,如一花一草一木等,會否都會成為我們經驗天主的標記?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我們今天慶祝你的聖子耶穌,透過復活戰勝了死亡,為我們揭示了永生的可能。求讓我們能跟隨永生之光,走向未來。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2023年4月2日 聖枝主日 【環保苦路】

聖枝主日 
【我父,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吧!
但不要照我,而要照你所願意的。】
(瑪26:39)

今天的福音讓我們與耶穌一起經歷了被出賣、捉拿、審問、虐待,最後祂更背上自己的十字架,並為世界犧牲了自己。整個過程都是一條苦路。每年的四旬期,我們都可以透過參與堂區舉行的苦路善工,紀念主耶穌的苦難,同時作反省及悔改。

記得夏志誠輔理主教曾於2000年(當時還未晉牧)撰寫環保苦路》小冊子,把基督的苦難與大自然連結,使我們能夠更深層和廣闊地反省苦難的意義,例如大自然就像耶穌一樣,本是無罪,卻遭受我們無情的對待(破壞和污染);又如幫助耶穌背起十字架的基勒乃人西滿,我們也願意為減輕大地母親的負擔,多作環保行動嗎?哪怕只是少用一個膠袋或回收一個鋁罐。

在山園祈禱中,耶穌面對死亡感到恐懼與害怕,這讓人看到耶穌與我們同樣擁有人性的一面。不過,耶穌也藉著對天父完全的信賴,而勇敢地承行天主的旨意,這也成為了我們面對困難與誘惑時最好的榜樣。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祢的聖子耶穌勇於面對苦難的挑戰,並藉著死亡與復活,救贖了整個世界。求你也使我們向基督學習堅忍受苦的教訓,好能堪當分享他的復活。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2023年3月12日 四旬期第三主日  【生命水泉】

四旬期第三主日
【我賜給他的水,
將在他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
(若4:14)

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向來不和,所以當耶穌向那位撒瑪黎雅婦人請求水的時候,她感到很詫異,對耶穌也表現得不太友善。但當耶穌說到「渴祂所賜的水的人,不會再口渴」,那位婦人便馬上要求耶穌給她那樣的水。

人要維持生命,對水的渴求是一種自然的本能;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耶穌降生成人,和正常人一樣都需要水。水是如此重要,卻是經常被忽視的一份來自天主的禮物,我們應當感謝、愛惜它。

透過今天祂與婦人的對話,或說是耶穌的自我啟示,祂把水由「維持現世生命」的層面昇華到「永遠的生命」。祂稱自己為「活水」,凡接受祂的人,在他內便會湧出啟滴身心靈的水泉,幫助我們邁向永恆的生命,而耶穌就是施予這一切恩寵的那一位。

慈悲的天父,求祢讓我們除了為現世,也保持對永生的飢渴,並透過祢的聖子耶穌基督,幫助我們走向那生命的泉源。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2023年3月5日 四旬期第二主日 【山上顯聖】

四旬期第二主日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你們要聽從他!】
(瑪17:5)

今天耶穌把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帶到一座高山,在當時的傳統,山,因為高,所以被視為最接近天主的地方。在就這種地方,然後耶穌突然顯聖容!三位門徒同時還看到梅瑟和厄里亞,更聽到天主的聲音。

顯現事件揭示了耶穌的天主性,天主對祂加以肯定,並說我們要聽從祂,跟隨祂的腳步。即使耶穌受難,或甚至自己受難,也要跟隨祂,為走到耶穌要我們到達的地方:天國。

耶穌選擇顯聖容的地方不是誰的家,會堂聖殿或大街上,而是走進了自然——山。

讓我們也走進耶穌顯聖容的舞台:山。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閉起雙眼,單純地感受一下大自然那份平靜、舒適,再默想一下天主的創造和耶穌的救世使命,可能會讓我們聽到「這是我的創造,我所喜悅的,你們要愛護她!」

慈悲的天父,祢吩咐我們聽從祢的愛子,求你使我們從祢的話得到啟迪,好能以潔淨的心靈眼目,欣然享見祢的榮耀。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2023年2月26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主為首選】

 2023年2月26日
四旬期第一主日

【你要朝拜上主,
你的天主,惟獨事奉他!】
(瑪4:10)

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到魔鬼三次的試探,分別是「食物」、「財富」和「信德」。

耶穌說:「人生活不只靠餅」。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靈性的滋養。缺少它,我們較容易傾向只追求物質享受,不斷過度食用、使用或購買等。但結果不單未能填補內心的空隙,更使森林被破壞、出現數不盡的垃圾和污染。

這又引伸到另一個試探。「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瑪6:24):天主和錢財。例如,解決全球氣候危機其中一個重點是棄用石油,這涉及國家和商家龐大的利益。他們不願意輕易讓步。

還有就是信德的試探。信德不是由試探天主而來,而是從平日生活、祈禱或聖事中一點一點地體會,建立出來。我們固然相信天主,不過也得有相稱的行為。天主創造的大自然有其完美的系統和平衡,當我們人類把它們破壞了,我們就有需要和責任作出修補。

今天耶穌面對不同的試探,帶出一個最重要的中心思想,任何時候都把天主放在第一位,聖神更會幫助我們面對誘惑試探,從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求聖神賜予我們智慧和勇氣,使我們能夠以祢的話,作為面對種種誘惑試探的基礎。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2023年2月12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接受新事】

2023年2月12日
常年期第六主日
【你們一向聽過給古人說…我卻對你們說…】
(瑪5:21-34)

今天耶穌開宗明義地、權威性地講論天主的道理。祂說的道理雖然是補足舊約,使其變得完滿,但對當時那些對法律和先知的教導根深柢固的猶太基督徒來說,耶穌的道理是極為新鮮的,他們要如何接受?

長久以來,人一直認為大自然能慢慢「消化」人製造出來的廢氣、污水或垃圾等等,而忽視了其潛在的影響,可是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氣候變化、生態危機的主因;又例如,傳統上認為要多吃肉才是好,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少肉多菜對人和環境都更健康。

這些都不盡是推翻以往的知識,而是為更認識和了解我們所知的事。

接受新知識不一定容易,因為有時會影響到我們固有的觀念,或生活的習慣。我們可以嘗試保持開放的心,細心聆聽。對於那些能夠加深和天主、人和世界關係的新知識,更勇於把它實踐出來。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感謝祢賜下聖子耶穌降生成人,為使我們能更明瞭祢的道理,也就是通往天國的道路。求主讓我們因祢的聖寵,時常保持謙遜學習的心。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2023年2月5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活出鹽味】

2023年2月5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你們是地上的鹽,
鹽若失了味,
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
(瑪5:13)

今天耶穌很特別地用上「地上的鹽」、「世界的光」和「山上的城」,作為比喻基督徒在現世的「身份」與「角色」。

鹽,有很多不同的功能,能為食物調味,也能幫助帶出食材本來的味道或鮮味。這是天主的設計,除非有外來的因數,鹽不會失去它的味道和功能。

這讓我們回想起天主在最初創造人時的原意,是要讓我們好好管理大地(創1:28;2:15)。後來人遇上罪惡,使人變了質。促使了現代人對天主、人和大自然疏離的關係。

不過,人跟鹽不同,即使人是會犯錯,失去原味,天主還是會寬恕,給人改過的機會。而且,如創世紀中所說,天主所創造的一切本來都是「好」的(創1)。基督徒要成為地上的鹽,除了要透過實踐愛主愛人,關愛自然的生活,讓人看到我們的信仰。同時也幫助人發揮自己內在的好,找回天主創造的那個真正的自己。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們發揮鹽的作用,也在祢的光照下照亮別人,也成為別人看得見的山。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2023年1月29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近主山上】

2023年1月29日
常年期第四主日
【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
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
他遂開口教訓他們…】
(瑪5:1-2)

今天的福音是耶穌其中一次很有名且重要的教導。它為我們揭示了在天主的眼中,什麼人才會被視為有福,他們將會得到什麼天上的賞報。同時它也是有關「天國的喜訊」的教導,它使我們明白進入天國的條件。

這教導也就是所謂的「真福八端」,也名「山中聖訓」。耶穌選擇了一座山,作為他施教的地方,而非某人的家、聖殿會堂或公眾場所。那為什麼是山呢?

山,在當時的傳統上,因為高,被視為最接近天主的地方。在舊約時代,梅瑟就曾上到天主的山,向天主的子民宣講天主的啟示和法律(出19:3-7);在新約,耶穌愛到山上祈禱(路6:12;22:39),也曾顯聖容(瑪17:1-13)。耶穌在山上教導群眾,也像有一種權威性,顯示了祂所教導的就是天主的話和旨意。

今天,有很多人也愛「行山」。當我們走到山上,也可以嘗試作一些簡單的默想或祈禱,可能會帶給我們一些不同的體驗。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求祢幫助我們緊記祢聖子耶穌的教導,並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好能期待祢那些來自天上的賞報。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大自然靈修: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相遇橋樑】福音經文反省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他往前奔跑,
攀上了一棵野桑樹,
要看看耶穌。】
(路19:4)

今天有一位富有的稅吏,當時被視為罪人的人-匝凱。憑著他那熱切渴望看到耶穌的心,即使身材矮小,最終都能夠讓耶穌看到他。他更因為耶穌願意住在他的家,因而深受感動,作出悔改。

在這個故事裡面,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造就了這件事的發生,大家有察覺到嗎?答案就是匝凱爬上的那棵無花果樹*。

無花果樹是大自然的產物,它是讓匝凱和耶穌能互相看見、認識、親近的橋樑。雖然這段福音可能並沒有確切帶出這個意思,不過透過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或是動物,的確可以讓我們認識天主(羅1:20)。「因為,從受造物的偉大和美麗,人可以推想到這些東西的創造者。」(智13:5)

我們今天如何對待這「橋樑」呢?

匝凱已有所行動了!讓我們向他學習,多一點環顧身邊的世界,願意為有需要的,付出或分享自己所能做到的。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求祢賜予我們一顆渴望尋找祢的心。也求祢幫助我們學習在祢的創造中,體會祢、認識祢。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福音經文的「野桑樹」是錯譯(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