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應時常醒窹,隨時準備與基督相遇

恭讀路加福音

「要把你們的腰束起,把燈點著;應當如同那些等候自己的主人,由婚宴回來的人,為的是主人來到,一敲門,立刻就給他開門。主人來到時,遇見醒寤著的那些僕人,是有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主人要束上腰,請他們坐席,自己前來伺候他們。他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若遇見這樣,那些人才是有福的。你們也應當準備,因為在你們不料想的時辰,人子就來了。」

2017年10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朝聖信友參加了這項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希望的主題,強調基督徒要警醒等待與復活的基督相遇。

教宗解釋說:「警醒這個主題是《新約》的一條導缐。《福音》告誡我們要時常準備與基督相遇,如同僕人時常醒窹,等待他們的主人回來那樣。在基督徒的信德中,沒有比這個與上主的約會更加確定的事了,那就是在上主來臨時,我們必能與祂相會。因此,基督徒總不可鬆懈怠慢,卻應隨時準備接受救恩,熱切期待這相遇。」

教宗問道:「你們是否想過,當耶穌來臨時,我們與祂的相遇將是怎樣的呢?那將是一個擁抱,一種異常的喜樂,極大的喜樂!」

教宗接著指出:「做基督徒不是為了自尋煩惱,而是要有耐心,知道即使在某些千篇一律的日子裡也會隱藏著一份恩寵的奧跡。事實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徒勞的,沒有任何一個基督徒的境遇是完全缺乏愛的。沒有任何一個黑夜能如此漫長,以致忘卻黎明的喜樂。黑夜越是深遂,它就越接近黎明。若我們與耶穌結合,艱困時期的寒冷就不能使我們凍僵;即使整個世界與希望作對,揚言未來只會帶來黒雲,基督徒卻仍然曉得,在那個未來中會有基督的再次來臨。」

教宗說:「慈悲的耶穌臨在於人類歷史的終點,這思想足以讓我們秉持信心,而不去詛咒生活,因為一切都將獲得救贖。我們將會受苦,會有煩惱和憤慨的時候,但對基督的甜美和強烈記憶必不使我們陷於誘惑,把這生命視為挫敗。我們認識了基督後,就不能不懷著信心和希望來審視我們的歷史。因此,我們不可自我封閉,不可對過去懷有傷感,認為那是黃金時代,卻總要向前看,明認這未來不只是我們手中的事業,它更是天主聖意的恆定安排。一切暗淡的事物總有一天將要成為光明。」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絕不否認自己,天主絕不令人失望。『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2:4)因此,我們不可悲觀地任憑事件發展,好像歷史是一列失控的火車那樣。認命不是基督徒的德性。在我們認為不可抗拒的一種命運面前聳肩或低頭,也不是基督徒的作為。附和的人不是一個和平的締造者,而是一個懶惰的人,一個願意舒適安逸的人。基督徒是冒著風險締造和平的人,為了能帶來善,耶穌恩賜我們善而勇於冒險。」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提到10月13日是國際減災日,呼籲眾人促進一種減少自然災害風險的文化。

教宗說:「我再次衷心地呼籲大家,透過更加謹慎的維護和照顧環境來守護受造界。因此,我也鼓勵各機構和負有公共和社會責任的人進一步推動積極文化,旨在減少自然災害的風險。願研究和保護共同家園的具體行動能逐漸減少最脆弱群體面臨的危險。」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是希望的使徒

恭讀路加福音

他們正談論這些事的時候,耶穌立在他們中間,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眾人害怕起來,想是見了鬼神。耶穌向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恐懼﹖為什麼心裏起了疑惑﹖你們看看我的手, 我的腳,分明是我自己。你們摸摸我,應該知道: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如同你們看我,卻是有的。」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腳伸給他們看。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只是驚訝;耶穌向他們說:「你們這裏有什麼吃的沒有﹖」

2017年10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勉勵信友們:「我們不是預言災難的人,耶穌願意我們透過自己的愛來傳播希望。」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基督徒的希望,特別論及今日希望的使者。當天是聖方濟各·亞西西瞻禮,教宗稱這位聖人和中東受迫害的基督徒同是希望的偉大見證者。

教宗解釋説:「基督徒宣講的實質不是災難,而是為了愛而死的耶穌,也就是天主在復活主日清晨使之復活的那一位。這正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倘若《福音》停留在耶穌的墳墓前,它就只是一部激勵人和安慰人的書籍,但它不會是一個希望的宣講。相反地,耶穌死而復活了。耶穌不僅自己復活,也願意與每個人分享祂的復活。耶穌的復活因此改變了我們。」

「做耶穌復活的宣講者不僅要透過言語,也要透過事實,憑藉生活見證!耶穌不希望門徒們只知道重復那些死記硬背的公式,而應作見證,以他們接納、微笑和愛的方式傳播希望。他們尤其要懂得愛,因為耶穌復活的力量使得基督徒在失去愛的理由時,仍然能夠愛。」

教宗指出:「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有一種更多的東西,我們無法簡單地將它解釋為精神力量或一種樂觀主義。我們的希望不單是一種樂觀主義!我們是頭頂上多出一片藍天的人。因此,基督徒在這個世界上的任務就是要敞開救恩的空間,有如再生的細胞,能夠使看似永遠喪失的生命恢復活力。即使在天空陰雲密布的時候,他們仍懂得談論太陽。可見,真正的基督徒不會滿腹牢騷或怒目橫眉,卻因著復活的力量相信沒有惡是無限的,沒有黑夜是無止境的,沒有人始終是錯的,沒有仇恨是愛所不能克勝的。」

有時,耶穌的門徒也會因著這希望而付出寶貴的代價。

教宗提到許多受到迫害的基督徒:「那些見證希望,甚至因這見證獻出生命的中東的弟兄姐妹們。他們是真正的基督徒!他們把藍天帶入心中,注視遠方,更遠的地方。」

最後,教宗總結道:「各個時代的殉道者都告訴我們,不義並不是生命的定局。誰若知道為什麽活著,他在災難時期就比別人更有耐力。基督徒不是輕易順從及總是附和的人,他們的溫良不可與一種沒有主見及附和別人的意識相混淆。他們跌倒後總是站起來,因為基督徒是希望的使徒。」

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宣布,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將於2018年3月19日至24日召開會前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包括天主教會、其他基督教會、其他宗教和無宗教信仰的青年前來與會發言。

教宗說:「這次會前會議落在2018年10月舉行的下屆世界主教會議全體大會的準備階段,其主題是『青年、信德和聖召分辨』。教會願意在此階段傾聽青年的聲音、感受、信仰、困惑和批評。我們必須傾聽青年!為此,3月會議的結論將會轉達給世界主教會議的神長們。」

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10月4日發表公告,為這次會前會議向教宗致謝。青年從而得以「表達他們在當今錯綜複雜的世界中的期望、心願、不確定感和擔憂」。這次會前會議「將邀請各地主教團、善會、教會運動、其他基督教會、基督徒團體、其他宗教、學校、大學、文化界、勞工界、體育界、藝術界和志工界的青年代表、生活在極度邊緣地帶的青年,以及協助青年分辨他們人生抉擇的專家、教育者和輔導員」。

這次會前會議「將有助於充實世界主教會議現已展開的咨詢階段」。這階段的重點時刻有:公布大會準備文件及相關問卷;開通網站(youth.synod2018.va)並鼓勵青年填寫線上問卷;今年9月召開有關青年現況的國際研討會。

這次會前會議的日期安排讓與會者也能參加2018年世界青年節的活動,即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的聖枝主日彌撒。下屆世青節主題是「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路1:30)。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要守護自己的心靈,抵拒不快樂的誘惑

恭讀弟茂德前書

要在虔敬上操練自己,因為身體的操練益處不多,惟獨虔敬在各方面都有益處,因為有今生與來生的應許。這話是確實的,值得完全接納。我們勞苦奮鬥,正是如此,因為我們已寄望於永生的天主,衪是全人類,尤其是信徒們的救主。

2017年9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勉勵信友們:「我們不要害怕分享希望!」

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基督徒的希望,尤其論及希望的仇敵。許多人不顧艱難困苦,頑強奮鬥,尋求更美好的未來,相信自己的子女必能過上一種更公正和更安詳的生活。

教宗說:「希望推動人離開自己的家園、土地,甚至親屬,去尋求一種美好、使自己和親人更有尊嚴的生活。希望也推動人持有一顆接納的心:他們渴望彼此相遇,互相了解,展開對話。希望更推動人去『分享旅程』,因為旅程應是雙向的:有人來到我們的地區,我們也要走向他們的内心,去了解他們、他們的文化和語言。這是一段雙向旅程,但如果沒有希望,這旅程便無法實現。」

希望對人類如此重要,它使生命屹立,同時也保護和守護生命,使之成長。

教宗解釋道:「希望不是溫飽有餘之人的美德,因為窮人常是首先攜帶希望的人。在這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窮人,甚至乞丐乃是歷史的主角。為了來到世界上,天主需要的正是他們:祂需要若瑟和瑪利亞,也需要白冷的牧人。這些卑微的人不聲不響地準備著仁慈的革命,他們一窮二白,卻擁有世界上最寶貴的善,它就是改變的意願。」

教宗接著反省道:「有時,生活中擁有了一切卻是一種不幸。因為不再渴望任何事物是一種最嚴厲的判決,對青年尤其如此;因為他們關閉了渴望和夢想的門。他們看似是青年,心中卻落下了一層秋意,成了秋天的青年。心靈空虛是希望的最險惡的阻礙,沒有人能排除這危險。失去希望的誘惑在基督信仰生活的旅程中也會發生。古代隱修士稱怠惰是一個最險惡的敵人,它從人的内心侵蝕生命,直到讓生命有如行屍走肉一般。」

「基督徒必須對抗怠惰的情況,對它絕不聽之任之。守護我們的心靈,抵拒不快樂的誘惑極其重要,因為這些誘惑一定不是來自天主。當我們感到乏力,對抗焦慮的戰鬥顯得格外艱難的時候,我們就要呼求耶穌的名,祈求永生天主之子,可憐我們罪人!只有耶穌能打開大門,解決難題,使我們注視希望的願景。」

最後,教宗鼓勵道:「我們對抗失望並不是孤軍作戰。如果耶穌戰勝了世界,祂也能在我們内戰勝所有反對善的事物。如果天主與我們同在,任何人都無法竊取那個對我們生存絕對有需要的德行。任何人都不能竊取我們的希望。」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 耶穌詢問每個青年「你尋找什麽?」

恭讀若望福音

第二天,若翰和他的兩個門徒,又在那裏站著,若翰看見耶穌走過,便注視著衪說:「看,天主的羔羊!」那兩個門徒聽見他說這話,便跟隨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麼?」他們回答說:「辣彼!─意即師傅─你住在那裏?」衪向他們說:「你們來看看吧!」他們於是去了,看了衪住的地方;並且那一天就在衪那裡住下了。那時,大約是第十時辰。

2017年8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說明牢記耶穌及與祂相遇的喜樂能重新燃起希望。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希望為主題,當天反省了希望與記憶的關係,尤其是聖召的記憶。

聖史若望記述了耶穌最早的兩個門徒蒙召的事跡(若1:35-39)。若望和安德肋起先是洗者若翰的門徒,他們一聽到師傅稱耶穌為「天主的羔羊」(若1:36),便跟隨了耶穌。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在身後,便問他們說:「你們找什麽?」(若1:38)

教宗解釋道:「耶穌遇到了這兩個正在尋找的青年,他們呈現出一種健康的不安。什麽都不尋找的青年不是年輕人,而是退休的人,未老先衰。看到退休的年輕人真令人悲傷。耶穌在此也詢問每個青年:『你尋找什麽?』祂的詢問激起青年内心對生命和幸福的渴望。」

教宗說:「若望和安德肋的聖召是這樣開始的:他們與耶穌一起生活,與祂建立了友誼,而且立即成了使徒。他們與耶穌初次相遇之後並沒有安心地回到家裡,而是去尋找自己的兄弟,告訴他們:『我們找到了默西亞,我們找到了一位偉大的先知。』(若1:41,45)他們傳報消息,成了那次相遇的使徒。那是一次如此感動、如此幸福的相遇,門徒們將永遠記住這個啟發和引導他們青年時期的日子。」

「那麽,在這世界上,我們如何能發現自己的聖召呢?」

教宗答道:「我們能以許多方式發現自己的聖召,《若望福音》給我們指出的第一個跡象正是與耶穌相遇的喜樂。婚姻、奉獻生活、司鐸職務:每個真正的聖召都始於與耶穌的相遇,祂賜予我們一種喜樂和一個新希望。」

「相反地,一個天主國度的使徒倘若不喜樂,就無法向這個世界傳福音,他是一個悲傷的人。做耶穌的宣講者靠的不是精通華麗的辭藻:你可以說這,說那,不斷地演説,但如果沒有喜樂,你又如何成為宣講耶穌的人呢?因此,我們應守護雙眼閃爍的真正幸福的目光。我們看到許多基督徒,包括我們當中的人用他們的眼神向你傳遞信德的喜樂。基督徒因此要像童貞聖母瑪利亞那樣,守護自己對耶穌的熱愛。縱使生活會經受考驗,有時需要在寒冷和逆風中前行,體嚐心酸和痛苦,但基督徒認識那條通往聖火的道路,那聖火在他們心中永遠是點燃的。」

教宗告誡信友們:「不可聽從那些失望和不快樂,以及對生命不抱希望的人;不可信從那些熄滅各種熱火的人的言論,他們說任何事都不值得我們犧牲整個的一生。我們卻要培養健康的理想,因為天主希望我們像祂那樣並與祂一起夢想,同時也要注重現實。」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要夢想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一個夢想消逝了,我們就要重新做這個夢,憑著希望回到原始的記憶,在經過或許不是很好的一生後,那星火仍可能隱藏在與耶穌初次相遇的灰燼之下。」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的希望克勝世界的悲劇

恭讀默示錄

那位坐在寶座上的說:「看,我已更新了一切。」又說:「你寫下來!因為這些話都是可信而真實的。」他又給我說:「已完成了!我是『阿耳法』和『敖默加』元始和終末。我要把生命的水白白地賜給口渴的人喝。勝利者必要承受這些福分:我要作他的天主,他要作我的兒子。」

2017年8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不應愁眉苦臉,而要朝氣蓬勃,做個不知疲倦的夢想耕耘者。教宗的系列要理講授繼續以基督徒希望為主題,當天他的反省圍繞《默示錄》中的這句話展開:「看,我已更新了一切。(默21:5)」

教宗強調:「實際上,基督徒希望的基礎是相信那創造新意的天主。我們的天主是令人驚訝的天主。低著頭走路、不抬頭看遠方的人不是基督徒;這種人如豬一樣,始終低著頭,似乎我們的路到此結束,我們的旅程僅在咫尺之間,似乎我們的生命沒有任何目的地和靠岸之處,我們被迫漫無目的飄蕩。《默示錄》則表明,信徒的終極視野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一個巨大的帳幕,天主在其中接納人,與人住在一起。祂要拭去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默21:4)」

教宗勉勵大家不要以抽象的方式默想這句聖言,而要先讀一讀這幾天的新聞報導。報紙和電視新聞報導了很多悲傷的消息,人們很可能已經習以為常的消息,例如孩子們受驚嚇的面容,或母親們的哭泣。教宗特別提及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巴塞羅那的悲劇。

教宗指出:「有人會說生命就是這樣。然而,有一位父親為祂的子女流了數不盡寵愛的眼淚,有一位父親等待著安慰我們,為我們預備一個不同的未來。這就是基督徒希望的偉大視野。天主創造我們,因為祂要我們幸福;祂為救贖我們而勞作,所以死亡和仇恨不能最終決定人的生命。因此,做基督徒意味著要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視野。有些人認為生命是一種慢性衰竭,喜悅只是過客,生命沒有意義。對基督徒而言卻並非如此,基督徒相信遠方有一顆始終發光的太陽,更美好的日子必將來到。」

教宗邀請眾人在心中反思:「我是一個春天的人呢,還是一個秋天的人?是等待開花結果、期待太陽,即耶穌的人呢,還是一個整天耷拉著頭、愁眉苦臉,一如我多次說過的,滿臉愁容的人?生活免不了會有問題、戰爭、疾病,但惡終將被消滅,而耶穌從現在起就安慰我們,等待著把我們引入天主與人同住的大帳幕。在那一刻,我們會高興地發現什麼都沒有丟,微笑存留,哭泣仍在。不僅如此,人們不再悲傷,因為在那一刻天主將宣布祂最後的祝福語:『看,我已更新了一切!』在那一天,我們將熱淚盈眶,但那是喜極而泣。」

此外,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旅遊小島伊斯基亞(Ischia)在8月21日晚發生4級地震,造成2人死亡,42人受傷,2600人無家可歸。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我特別念及週一晚在伊斯基亞島遭遇地震的每個人,向他們表達熱切的關懷。讓我們為亡者、傷者、他們的親人,以及失去家園的人祈禱。」

另外,在琴斯托霍瓦聖母像加冕300週年之際,教宗也特別向波蘭朝聖者問候說:「過幾天,這週六和主日,你們中許多人將親自或在精神上聚集在所謂的『波蘭加納』,你們的光明山全國朝聖地,慶祝琴斯托霍瓦童貞聖母瑪利亞瞻禮和她的神恩聖像加冕300週年。在你們母親和皇后的面前,你們要認真聆聽她的話:『無論耶穌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若2:5)。願琴斯托霍瓦聖母引導你們每個人培養良知,安排個人及家庭生活,建築社會與國家的未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的寬恕是希望的動力

恭讀路加福音

衪遂轉身向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 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妳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 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

2017年8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他問候在場的朝聖信友團體時,許多信友與他熱情擁抱、握手致意,有的還與他互換小白帽。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希望為主題,強調天主的寬恕是希望的動力。

耶穌應邀到一個名叫西滿的法利塞人家中坐席,一個婦人跪在祂面前,給祂的雙腳抹上香液。耶穌寬恕了這婦人的罪。這個場面引起在座者的極大憤怒(路7:44;47-50)。

教宗解釋道:「按照那個時代的觀念,聖者與罪人、純潔和不潔之間的界線應是黑白分明。但耶穌的態度卻不同。耶穌自從在加里肋亞開始祂的使命起,就一直接近癩病人、附魔者,以及所有病人和邊緣人士。這種行為很不尋常,乃至耶穌這種對被排斥者和‘賤民’的同情,日後則成了祂同時代的人最為不安的一件事。哪裡有人受苦,耶穌就為他解難,把他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

「耶穌不勸人按照斯多亞主義哲學家的方式,以英雄主義的態度來忍受痛苦處境。耶穌分擔人的痛苦,一遇到受苦的人,祂的内心就湧出慈悲之情,這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態度。耶穌的心體現並彰顯出天主的心,哪裡有受苦的男人或女人,耶穌就前去,讓他獲得痊癒、自由和滿盈的生命。正因為如此,耶穌才向罪人伸開雙臂。」

「即使在今天,有多少人仍堅持一種錯誤的生活,因為沒有人願意以不同的目光,以天主的目光注視他們;更好地說,沒人願意以天主的心,懷著希望注視他們。相反地,耶穌在累積了許多錯誤選擇的人身上仍然看到一種復活的可能性。耶穌總是以開放的心站在那裡,慈悲待人,寬恕、擁抱、理解,以及接近人。這就是耶穌!」

教宗表示:「那些沒有慈悲情懷的人令他感到難過,若天主教徒自以為完美而鄙視他人,他就更加悲傷。慈悲不是一種容易施予的廉價的愛。我們習慣於體驗罪的寬恕,也許它過於『廉價』。我們有時也應牢記我們讓天主的愛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我們每個人都讓天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即耶穌的生命!耶穌甚至只為了我們其中的一個人,也會獻出生命。」

「天主聖子接受十字架的苦難,這更是因為祂寬恕罪過,願意人的心靈獲得完全和徹底的解放。罪人因此得到寬恕,不僅在心理上獲得釋放,更除去了罪惡感。耶穌所做的還要多很多:祂為有過犯的人提供一個新生命的希望。『可是,上主,我是一團爛泥。』『你要向前看,我給你造一顆新的心。』這就是耶穌給予我們的希望,一個充滿愛的生命。」

「天主並沒有揀選那些從未犯錯的人作為組成祂的教會的首批分子,想想這點對我們有益。教會是一個罪人的子民,他們體驗到天主的慈悲和寬恕。伯多祿認清自己的真相是在聽到雞叫的時候,而不是在慷慨發出號召,洋洋得意,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的時候。」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眾人都是可憐的罪人,需要天主的慈悲,讓天主轉變我們,重新給予我們希望。天主贈送給明白了這基本真理的人一個世界上最美的使命,即愛弟兄姐妹,宣講天主不拒絕任何人的慈悲。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此外,繼尼日利亞天主堂在8月6日遭到襲擊後,中非共和國在8月9日再次發生針對基督徒團體的暴力事件。為此,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發出呼籲。

教宗說:「在尼日利亞的一座聖堂內,上個主日有一群無辜民眾遇害身亡,這起慘案令我深感悲痛。不幸的是,中非共和國今天早上也傳來針對基督徒團體的兇殺暴力消息。我祈願各種形式的仇恨和暴力得以終止,信友們祈禱聚會的敬禮場所不再發生如此可恥的罪行。讓我們惦記著我們在尼日利亞和中非共和國的弟兄姐妹,一同為他們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聖洗聖事是希望的開端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13:44-52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2017年8月2日上午,在整個7月份暫停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後,教宗方濟各再次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主持這項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基督徒的希望,指出聖洗聖事是希望之門。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聖洗,傳播希望之光,聖洗聖事就是希望的開端,我們就能把生命的意義傳給後代子孫。

教宗表示:「在古代的聖洗禮儀中,候洗者先面向西方宣誓棄絕魔鬼,然後又朝向東方的聖殿宣認聖父、聖子和聖神是唯一的真天主。今天,儘管我們失去了對宇宙語言的敏覺,這聖洗禮儀的意義卻始終不變,我們仍得問:『成為基督徒意味著什麽呢?』成為基督徒意味著注視光,在光中繼續宣認信仰,即使世界被籠罩在黑夜和陰暗之中,也依然如此。基督徒並未免於内外的黑暗,並未脫離世界,但藉著聖洗聖事所領受的基督的恩寵,他們成了定出方向的男人和女人。」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不相信陰暗,但相信陽光;不屈服於黑夜,卻希望黎明;不被死亡所擊敗,卻渴望復活;他們不被惡所折服,因為他們始終信賴善的無限能力。這正是我們基督徒的希望:耶穌的光,耶穌以祂的光帶給我們的救恩將我們從黑暗中解救出來。我們相信天主是父親:這就是光!我們相信耶穌降臨在我們當中,尤其陪伴窮人和脆弱者:這就是光!我們相信聖神為了人類的益處而日夜運作,人類歷史的最大痛苦因而將被消除:這就是每天清晨重新喚醒我們的希望!我們相信每個情感、每個友誼、每個善意,以及每個愛都將在天主内實現:這就是推動我們熱情接納每天生活的力量!」

每個信友都應記住自己領受聖洗的日子。

教宗說:「我們誕生了兩次:第一次是本性的生命;第二次是在聖洗池與基督相遇的生命。我們在那裡死於死亡,能在這世界上成為天主的子女。我們在那裡成了未曾想像過的新人。」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書寫我們今天的歷史中,人們會怎樣敘述我們呢?他們會說我們有希望的能力,還是說我們把自己的燈放在斗底下?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聖洗,傳播希望之光,聖洗聖事就是希望的開端,那份對天主懷有的希望,我們就能把生命的意義傳給後代子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應播種希望的甘油,而非苦楚的酸水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願賜望德的天主,因著你們的信心,使你們充滿各種喜樂和平安,使你們因著聖神的德能,富於望德。我的弟兄們,我本人深信你們是充滿善意,滿備各種知識的,並能彼此勸勉。

2017年5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應該播種希望的甘油,而非苦楚的酸水,要像聖神那樣做安慰者與保護者。教宗繼續以基督徒希望為主題進行要理講授,當天談及希望與聖神的關係。下個主日6月4日將是聖神降臨節,教宗稱這一天是「教會的生日」。

教宗說:「希望如同一張帆,收納了聖神的風,並將其化為驅動船隻的動力。」教宗借用這幅圖像來解釋希望與聖神的關係。

教宗說:「聖神給予人希望,因為祂恩賜我們內在的見證,叫我們知道我們是天主的子女,讓我們在絕望仍懷著希望,一如亞巴郎和童貞瑪利亞那樣。基督徒的希望不令人失望,因為天主的愛經由祂賜予我們的聖神而傾注於我們心中。希望不令人失望,這是因為聖神在我們內推動我們前行,始終向前邁進。此外,聖神不僅使我們有能力希望,也叫我們播種希望,像祂那樣做弟兄姐妹的安慰者與保護者。」

教宗說:「基督徒是希望的播種者。一個基督徒或許會播種苦楚,播種困惑,這不是基督徒的作為;你若如此行事,你就不是個好基督徒。好基督徒播種希望:播種希望的甘油,播種希望的馨香,而非苦楚和失望的酸水。基督徒的聲音、目光、做事方式應該是客氣的,令人安心的,總言之,基督徒應該做安慰者,效法護慰者聖神給予安慰,一如真福紐曼(Newman)樞機所勉勵的那樣。教宗祈願聖神不僅沛降希望,更讓我們對有需要的人賦予希望。

教宗解釋道:「窮人、受排斥者、得不到愛的人更需要有人做他們的護慰者,即安慰者和保護者,一如聖神對我們廣場上的各位所做的那樣。」

聖神也在受造界內滋養希望。

教宗強調:「我們必須尊重受造界,因為我們“無法弄髒一幅畫卻不冒犯創作這幅畫的藝術家。」

教宗然後深入解釋了基督徒希望的深刻意義,他指出:「基督徒所希望的不僅是未來的幸福,死後的幸福,更是從今天就開始的喜樂,即希望的喜樂,而非盼望擁有喜樂。」

最後,教宗引用一句俗語說:「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反之亦然,只要懷有希望就能活下去。人為了活著而需要希望,為了希望而需要聖神。」

神恩復興運動今年慶祝誕生50週年,該團體成員將於週六在羅馬舉行聖神降臨節前夕守夜活動。教宗借此機會向與會人士表達問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希望療法」從傾聽開始

路加福音

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他們強留衪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耶穌就進去,同他們住下。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但衪卻由他們眼前隱沒了。他們就彼此說:「當衪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2017年5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團體並非在堡壘之城中生活,而是走在路上,聆聽每個人的故事,然後提供愛的見證。教宗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的要理講授,透過厄瑪烏門徒與耶穌的相遇,指出天主始終與我們同行,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刻。

耶穌與厄瑪烏門徒的相遇非常短暫,卻完全註定了教會的命運。這個相遇對於理解教會使命而言具有深刻的意義。

教宗說:「這告訴我們,基督徒團體並非封閉在堡壘之城,而是行走在它最具活力的環境中,可以說是走在路上。在那裡,與人相遇,了解人的希望與失望,以及他們的重擔。教會聆聽每個人發自他們個人良知的故事,然後提供生命的聖言、愛的見證,這愛忠信到底。如此一來,人們心中將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厄瑪烏兩位門徒與耶穌相遇時,他們正逃離耶路撒冷。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他們感到失望,決定離開這場他們始料未及的失敗。實際上,在逾越節之前,他們還充滿熱情,認為耶穌將彰顯祂的大能,但節日卻成了他們生命中最悲傷的一天。耶穌於是展開了祂的希望療法。」

教宗說:「在這條路上發生的事就是一次希望的治療。誰來治療?是耶穌。祂首先詢問和聆聽,我們的天主不是一個侵略性的天主。雖然耶穌早已知道這兩位門徒失望的原因,但祂依然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深刻體會他們所遭遇的苦楚。我們從中聽到了一句告白,人們的一種老生常談:『我們原指望,可是……;我們原指望,可是……。』」

教宗表明:「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悲傷、失敗和失落的希望,但耶穌與氣餒之人同行,以具體的方式重新給予人希望。祂首先引用《聖經》說話,而非展開閃電般的征服戰。」

教宗解釋道:「真正的希望永遠不是廉價的,它始終經由失敗而得。不受苦的希望,甚至連希望都算不上。天主不喜歡人們把祂當作一個以血洗敵人來帶領子民獲得勝利的領袖而愛祂。我們的天主是一個在寒風呼嘯的日子裡燃燒的微弱火光,祂在這個世界的臨在似乎脆弱不堪,祂選擇了所有人都不屑一顧的位置。」

「教會也應該如此:正如耶穌擘開了餅,祂也擘開我們的生命,把它提供給眾人,因為不存在無需犧牲的愛。每個人都會遇到黑暗的時刻,在那一刻我們似乎已經走投無路。然而,耶穌始終陪伴我們左右,重新點燃我們的希望,對我們說:『向前走,我與你同在!』」

教宗最後勉勵道:「天主始終與我們同行,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刻,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刻,即使在失敗的時刻;上主就在我們身邊。這是我們的希望,讓我們懷著這希望向前邁進,因為祂始終陪伴我們左右並與我們同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的希望不是一種觀念,而是復活的基督

伯多祿前書

總之,你們都該同心合意,互表同情,友愛弟兄,慈悲為懷,謙遜溫和;總不要以惡報惡,以罵還罵;但要祝福,因為你們原是為繼承祝福而蒙召的。但若你們為正義而受苦,纔是有福的。你們不要害怕人們的恐嚇,也不要心亂,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

2017年4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論基督徒的希望,強調這希望不是一種觀念,而是臨在於我們當中的基督。我們應效法基督,以生活見證表明希望的理由,善待近人,甚至寬恕傷害我們的人。

聖伯多祿宗徒要求信友們要時常準備以溫和、敬畏之心答覆人們詢問他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伯前3:8-17)。教宗以這位宗徒的邀請為核心談論基督徒的希望,指明這希望永不落空,因為它的根據是基督的復活。

「我們的希望不是一種觀念和一種情感,也不是一款手機和一堆財富!我們的希望是耶穌這個人,是生活和臨在於我們和兄弟姐妹身上的主耶穌,因為基督復活了。斯拉夫人民在復活節期間彼此問候時不是說『早安』或『晚安』,而是說『基督復活了!』他們樂於這樣問候!」

教宗解釋說:「談到基督徒希望的理由時,我們不應過於在理論和言詞上尋找答案,而應作出生活見證。如果基督生活和居於我們當中,在我們的心靈内,那麽我們也應讓祂成為有形可見。我們不應把基督隱藏起來,而要讓祂在我們當中運作。這表示我們應讓主耶穌日益成為我們的典範,生活的典範;我們必須效法耶穌,在行為上肖似祂,做祂所做的事。」

教宗闡明:「基督徒的希望具體地表現在以卓絕獨特的溫和、敬畏、仁慈對待近人,甚至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意識到不可以惡制惡,而應以謙卑、仁慈和溫良戰勝惡。反之,一個沒有希望的人就不會寬恕,無法給人寬恕的慰藉,同樣也得不到寬恕的慰藉。黑手黨人認為以惡才能制惡,因此他們行報復並做了許多眾所周知的事。然而,他們不懂得什麽是謙卑、仁慈和溫良。為什麽?因為黑手黨人沒有希望。請你們想想這一點。」

聖伯多祿宗徒提出「因行善而受苦,自然比作惡而受苦更好」(伯前3:17)。

教宗對此解釋道:「這並非說受苦是好事,而是說當我們因行善而受苦,我們就是生活在與主耶穌的共融中。耶穌接受了苦難而被釘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得到救贖。若我們的生命處於最微小或最偉大的境況,我們也要接納因善而受的痛苦,就好似在我們周圍散播復活的種子,生命的種子那樣,讓基督復活的光在黑暗中照耀。如此一來,每當我們維護最弱小者和遭排斥者,或我們不以惡還惡,而是寬恕和祝福,甚至“善待那些不愛我們,或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就成為希望的光明標記。」

4月2日是聖若望保祿二世逝世紀念日,教宗方濟各在要理講授之後問候朝聖信友的機會上提到這位聖人,稱他是「基督的偉大見證人,信仰遺產的維護者」。聖若望保祿二世向世界傳達了兩個重大訊息:一個是慈悲耶穌的訊息,另一個則是法蒂瑪聖母的訊息。教宗勉勵信友們向基督敞開心門,接納這些訊息。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