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聖體聖血節

Photo taken by Joseph Lam

主日福音分享
聖體聖血節
「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有一天,雷電交加下着大雨的時候,大家都想在行人路上避雨,馬路遍地泥濘。一位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迎面而來;有些意大利人一向不太喜歡西班牙人,他們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所以不給西班牙人讓路。而且,任何一位讓路,就要踏在泥濘上。西班牙人見到這種情況,卻這樣回應,我絕對不會好像你這樣一般見識,之後便把踏在馬路上,讓路給這位意大利人。

這兩個主日,教會在聖神降臨節之後,讓我們重溫信仰的道理;上主日是天主聖三,這個主日慶祝聖體聖血節,這個節日實在是教會生活的中心。

在褔音前歡呼,我們重溫了一句重要的說話:「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若6:51)耶穌說自己是天上的食糧,天上的食糧的意思是跟我們的食糧不同。而且,他的能力遠超過我們,因為他給我們能力繼續走下去。

我相信這一年來走到今天,甚麼支撐着我們?甚麼給我們力量走到今天?我們作為基督徒,甚麼使我們還有盼望和力量?是耶穌的食糧?或是其他的食糧?這個社會提供很多不同類型的食糧,我們接收不同的資訊,甚麼影響着我?

我是不是讓耶穌影響我,吸收從天上而來的食糧,使我的生活仍然懷着希望,雖然看起來不知道希望從何以來,不過耶穌向我們保證,我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量,我們的盼望正在於此。事實上,在最後晚餐時,門徒已經沒有希望,他們前無去路。不過,耶穌用祂的愛打開一條路,正如在今日的褔音中:「你們大家拿去吃」,「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谷14:22)

因為天主的愛,我們就有將來,我們有希望。就算,我們覺得不知道社會和自己去哪裏,我們覺得擔憂和害怕。讓我們返回耶穌,返到天主的聖言和聖體聖血(感恩聖祭)。在天主的愛之內,懷着盼望,繼續走下去,不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是因為天主與我們同行。天主願意「講得出,做得到」,在最後晚餐和十字架上,拯救我們;何況在今日祂就不能幫助我們?希望我們每次聽聖經,領聖體的時候,都能夠再體驗我們所領受的,不是人間的食糧,而是天上降下來的生活的食糧。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天主聖三節

主日福音分享
天主聖三節
「對真理的堅持」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本主日我們慶祝天主聖三節。

我記得有一套電影名叫《激辯風雲》(The Great Debaters),描述美國30年代,一位叫托爾森(Melvin B. Tolson)的教授,從一個僅350位黑人學生的維利學院中,挑選4名學生成立辯論隊,與其他州立大學展開辯論比賽,希望學生透過辯論,提升黑人競爭力。儘管這對當時的黑人青年來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托爾森還是開了班,且教導學生辯論的要訣就是-「說出真理」。

然而,托爾森的解放思想並未被大多數黑人接受。不管是白人、黑人,幾乎都會認為托爾森作法與言論太過激進,甚至會使黑人各個生活層面中,受到更嚴重的壓迫。因此,四位參賽學生的生命從中成長或掙扎,甚至面對比賽的壓力與觀感,幾位學生因而退出。

他們在沒有老師的協助下,從意見不合到彼此信任的討論出論証內容。整場比賽堪稱是黑人大學首次與白人大學的公開辯論賽,不僅有廣播電台現場直播,最後維利學院不負眾望擊敗哈彿大學。「真理」是重要的。

從這套電影我們看到師生的互相支持和關心,還有對真理的一份堅持。今天,我們慶祝聖三主日,聖三這種特殊的關係是令人,特別是教會團結合一。天主聖三使教會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團體,一個由聖父、聖子和聖神的合一所聚集的民族,而且是需要與天主合作。因此,這種合一不是一種人造或者外表的,而是在信仰之中,找到這種統一。所以,必須包含對真理的探索,不輕易妥協,否則天主教會失去自己的特性。

我們感謝天主賜給香港教區一位主教,希望我們學習天主聖三,保持神職人員和教友之間的相互信任,集體辨別,共同負責,分享教會團體的管理和規劃。三位一體教會中,以加強教會不同層面的參與、合作和協作。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復活期第五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復活期第五主日
與「葡萄樹」的結合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本主日我們慶祝復活期第五主日。

我記得最初晉鐸的時候,很多朋友都來恭喜,希望接受新神父的祝福。當然,做神父是一件開心的事。晉鐸已經六年,加入慈幼會都有十六年,當然不會跟以前一樣,對教會、社會及人際關係的想法,未必同所有人一樣,可能也有些人未必贊同你的想法。但是,很多兄弟姊妹真的會問我「開心與否」,當然是開心。不過,我們做神父這份開心是否來自別人的讚賞?絕對不是。因為不論是當神父,我們每位基督徒快樂的來源是來自與耶穌基督那份關係。

在今天的福音,我們知道《若望福音》經常都用很多不同的圖像,第三章的「風」,到第四章的「水」,再到第十五章用「葡萄樹」,其實是代表耶穌基督的血和水,透過衪的聖死和聖體聖事與我們建立一份友誼,換取我們的信任,希望我們與祂一起,返到天父那裡。

所以,這種友誼是「血濃於水」,這種親密的程度就好像是同一棵樹,如何都不能與我們分開。耶穌是真葡萄樹,宗徒是枝條,這是一個比喻;但也足夠清楚地表示基督與宗徒在生命上的連繫,而這個連繫,就是藉著那葡萄樹,在聖體聖事中充分地表達出來。

正因為復活的耶穌透過聖體聖事彰顯出來,這個復活的身體不受物質世界的限制,同樣,凡是領受聖體的人,都融合在同一基督身體內,所以祂說你們在我內,因此都不會受到這份限制。

其實,關係是鎖不住,人的意志和理智都是。耶穌在今天福音中也應許我們,只要我們與衪結合,我們都能得到這份自由和力量。所以,希望我們特別在這個主日珍惜聖體聖事,每次參加感恩祭時能夠專心,並有意識地與耶穌結合。

我們還要多些朝拜聖體。朝拜聖體不只是明恭聖體、顯恭聖體,耶穌在聖體龕,我們每次到聖堂都可以朝拜祂。此外,我們要學懂成為一個有質素的人,有質素的基督徒。因為這個質素就是聖體聖事的助證,如何轉變和提升我們,使我們有力量繼續去生活。

就讓我們與耶穌結合,使我們成為葡萄樹的枝條。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講道分享-主的晚餐

講道分享-主的晚餐

愛到底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我很高興會一連三日與大家分享逾越節三日慶典的默想。今天是聖週四,我們紀念耶穌建立司祭職及聖體聖事。

一年前,當我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Salesian Pontifical University)生活的時候,我們都爆發了疫情,有不少的神父和修士染病。正當大家很害怕的時候,我們有一位來自西班牙的慈幼會會士,他戴着口罩,手拿酒精消毒液及紙巾去清潔升降機及咖啡機的按鈕。

眾所周知,那些按鈕有很多人接觸過,自然就會有很多細菌,但這位會士並沒有計較。這本身不是他的工作,但是他自動自覺地拿起消毒液在清潔。我好奇問他:「你不害怕嗎?」他回答說:「我都害怕,不過這些是我可以為團體做的,那麼我就盡力做,還有我也會保護自己的。」

這事情跟我們今天慶祝的節日十分有關係。耶穌建立了聖體及司祭職,就是一個愛的聖事。

在今日的福音看到若望用很多的筆墨描寫耶穌那一份內心世界。

耶穌愛到底

第一點,我想同大家分享的就是耶穌愛到底。衪知道將會被釘在十字架上,衪明白門徒會離棄衪,甚至乎會出賣衪,但是他依然愛到底。我們在香港社會,無論經濟、政治,我們覺得很困難和擔憂。耶穌同樣面對這些困難和擔心,不過衪仍然去愛。

一份有創造性的愛

第二點,我同大家分享的就是耶穌這份愛是有創造性的。衪在這麼困難的時候,拿起餅和酒向門徒說「這些就是我的肉和血」。我們可以與衪一起結合,而這個結合不單只是說與耶穌的關係,也有與人的關係。當晚,耶穌也會幫門徒洗腳。在這兩個動作當中,我們看到耶穌這份創造性,就是就算很困難,衪仍然有一份力量去付出和奉獻,而這份奉獻是沒有埋怨。耶穌明白自己是一步一步去滿全天主給衪的使命。

當我們每一次領受聖體的時候,不是讓聖體成為我們的一部份,相反,我們是成為耶穌的一部份。我們的使命就是我們同樣在困難中需要愛到底,繼續去付出和服務。而在服務當中是有平安,有一份滿全。

就讓我們在今天的慶典中,繼續耶穌這個使命,並在聖體聖事中與主結合。

讓我們繼續耶穌的使命!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四旬期第三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四旬期第三主日

十字架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一天,小明做了一個夢,夢中他到了一個地方,在那裡橫著許多十字架–各種形狀不同, 大小不同的 十字架。有一個小十字架形狀最美麗,上面鑲嵌著寶石和黃金。他一看見就說,『這一個,背著一定舒適。』所以他就把它拿起來,不料他身體虛弱,竟在這個十字架下面震顫了。寶石和黃金果然美麗,可是它們太重了,他背不動。後來,他又看見一可愛的十字架,彫刻的木架上,盤著美麗的玫瑰花。他想:這一定容易背了。她就將它舉起來,不料玫瑰花下面,有許多尖銳的刺,刺痛了他的皮肉。他一步一步向前走去,一個一個試著,發見每一個十字架,都不容易背。最後,他看見一個樸素的十字架,上面沒有寶石,也沒有彫刻,只寫著幾句親愛的話。他拿起來,覺得這是許多中間最容易背的一個。她向它仔細一看,在陽光下,她認得這原來是他自己的舊十字架。這個舊十字架竟是許多十字架中間最好最輕的一個。

很多時候,我們對信仰都有很主觀的看法,品評不同的十字架。不過,十字架的信仰都有客觀的原則。不是我們想怎樣就怎樣,今日的福音,耶穌就是展現自己是一個有原則,重視真理的人。有時候,這些原則被視為不識時勢,不識轉彎,政治立場不正確。祂會憤怒,甚至會取條鞭趕走商人。所以,天主不只是講寬恕,而是也保護弱小的、為真理受迫害,甚至會嚴厲地譴責有權威的人。

第一點,我們的信仰是進入末世,所以不難發現耶穌的價值是與世界不同,有時甚至相反。耶穌這樣做,引起經師的反應,決定要將祂置於死地,不過祂說:「你們拆毀這聖殿,在三天內我重建它。」當然耶穌所指的聖殿不是指建築物,而是指祂的身體。在十字架三日之後,祂會復活。現在社會的氣紛,我們都覺得很大壓力,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在死而復活的主之內,我們可以找到力量。就算我們覺得前路無望,只要我們善盡基督徒的本份,行善避惡,堅持真理,仍然會見到復活節的光。

第二點,我們想在耶穌身上找到甚麼?聖保祿很坦白地對我們說:「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為了天主的光榮不惜犧性自己的性命。我相信現在很多人都在受苦,這正是耶穌所面對的現實,不過祂在聖三的共融中,知道父與祂一起走這苦路,聖神會透過教會延續祂的使命。所以,我們不要灰心,我們好像耶穌一樣,與聖三的共融內,走這條苦路。好像聖雷鳴道、龔品梅樞機、聖高比神父,願意為信仰見證犠牲,仿效他們為信仰奉獻。

最後,讓我們多認識中國教會的殉道者,在四旬期學習他們的榜樣,對堅固我們的信仰有很大的幫助。在苦路中,與主共死共活。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五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五主日(乙年)
敢於犧牲的愛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方濟會聖高比神父(St. Maximilian Kolbe)被納粹德軍拘捕,關押在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

1941年7月,因有人逃出集中營,德軍遂抽籤選出十名囚犯,要他們活活餓死以作警戒懲罰。其中一位被抽中者向軍官求情,冀軍官憐憫他有妻兒,免他一死。高比神父此時步前對軍官說:「讓我代他死吧!我是神父,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神父自願代替一位被選作死囚的父親犧牲。捱餓期間,他繼續帶領各人祈禱唱歌。三個星期後的8月14日,奇跡地仍生存的神父被注射毒針而死。面對極權、飢餓,甚至死亡,高比神父選擇堅信上主,犧牲自己的生命。

堅信的心

人生痛苦總是很難避免,特別在孤獨的時候,我們更感到無助;何況在戰爭的時候,更看到人性的醜陋和悲慘。本主日的讀經,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痛苦是罪的效果,但並不是說這個人犯罪,就要他受苦。讀經一的主角約伯,約伯的朋友錯怪了他。他是無辜的,他一向忠於天主,他在考驗中也堅決地信任主:「我確實知道我的救主活著。」(約19:25)痛苦是考驗我們信德的機會,這是約伯最深入的體會。

憐憫的心

褔音中,耶穌也有同樣經歷,祂是「痛苦的僕人」。他藉著因愛而忍受的苦,更藉著因愛而忍受的苦,把我們從罪惑中解救出來,耶穌並沒有廢除人生現世的痛苦。瑪爾谷在福音的開始就介紹了耶穌的事跡:「祂醫好了許多患不同病症的人,驅逐了許多魔鬼」。身為天主子,又取了人性,從未對痛苦的人無動於中。

但瑪爾谷也說祂不准魔鬼說話,而且耶穌知道大家都找他,就決定到別處去宣講。他不想人們太迷於祂的事跡。但祂的救恩主要不是為解脫現世的痛苦,而是藉著聖化痛苦,保證永生。讓我們向耶穌學習:藉痛苦磨練愛心,並關懷在痛苦中的兄弟姊妹。祂治病驅魔是愛的表示:天主的愛已顯現人間。

服務的心

本人記得當執事的時候,爭取學習牧民的經驗,探訪醫院及主持喪禮。有時,看見青年失去雙親,都替他們心煩意亂,傷痛欲絕。不過,他們需要的不是講大篇道理,這根本是不尊重他的痛苦,而是陪伴在則,靜默地支持。當受苦的朋友平靜下來時,我們可以和他分享我們對痛苦的了解,幫助他想通這個大問題;就像保祿一樣「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格前9:22),與哭泣的一起哭泣。天主藉著痛苦,希望在受苦人身上製造重建良善的本能性,那麼我們應該慷慨服務,互相陪伴支持,「為一切人,成為一切」。

殉道聖人以生命教會我們若望福音這句話:「人若為自替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讓我們學習聖高比神父,擁有敢於犧牲的愛。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四主日暨聖若望‧鮑思高節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四主日
暨聖若望.鮑思高 (慈幼會、母佑會、協進會會祖)節日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選用聖若望.鮑思高感恩祭褔音)

恭讀聖瑪竇福音(18:1-6, 10)

就在那時刻,門徒來到耶穌跟前說:「在天國裏究竟誰是最大的?」耶穌就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中間,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決不能進天國。所以,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無論誰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 就是收留我;但無論誰,使這些信我的小孩子中的一個跌倒, 倒不如拿一塊驢拉的磨石,繫在他的頸上,沉在海的深處更好。你們小心,不要輕視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因為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常見我在天之父的面。」── 上主的話。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

這個主日我們慶祝常年期第四主日;為慈幼家庭也是我們的會祖聖若望‧鮑思高的節日。

鮑思高神父自小就常請求母親准他省下一些食物,親自送給比他們更貧苦的人。有一次,當他在放羊的時候,看見他的朋友吃粗劣的黑麵包。我們知道黑麵包是窮人的食物,味道和質量都很參差。

小若望就跟這位朋友說:「你的麵包,好像很好吃!你可否同我的白麵包交換?」

他的朋友當然很願意,這種交換持續了兩年之久。所以,我們看到鮑思高神父從小已經很有愛心和慷慨,懂得為人著想。一個不慷慨的人,自然就是無謙遜。因為,他單看自己,缺乏內心的自由,更何況去跟別人分享。

瑪竇福音18章「誰若自謙自卑如同這個小孩,這人就是天國中最大的。」

我們不單要做一位有愛心的人,而且應該培養別人做有愛心的人。耶穌今天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提示,就是要「自謙自卑」,或說是「良善心謙」的人。因為,如果沒有這份謙卑的心,我們很難服務青年,或者與別人相處。這份謙卑對認識自己的能力,不是低估自已, 承認自己的局限,而且對新的想法、矛盾的信息保持開放的態度。

這份靈活性(flexibility)不單是服務青年的態度,也成為我們與主交往的關係。讓我們祈求鮑思高神父,賜給我們這種「良善心謙」的精神,使我們真正成為青年人的僕人,在教會及社會當中,實踐使命。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主顯節

主日福音分享
「聖誕榮光」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主顯節」詞源來自希臘文的動詞「顯示」(φαίνειν),彰顯天主的臨在,使人朝拜祂。在意大利的聖誕節,其實引進了不少宗教傳統習俗;雖然,今年因疫症不能舉行。每逢主顯節,各個家庭都邀請神父舉行祝褔水和祝褔家庭的禮儀。在祝福家庭時,神父習慣先祝褔粉筆,然後用粉筆在房門上寫(20+C+M+B+21)今年的年份及三個拉丁字,暗指三賢士的名字。但後來有人將此三字解釋為;「基督降福此家」 (Chritus Mansionem Benedicat),此禮儀讓教友家庭,慶祝基督的光照耀整個家庭及世界,使信仰的奧跡更生活化,使家庭成為培育信仰的泉源。

一份謙卑的心

今日在福音中的幾位賢士,他們渴望找耶穌,不單憑他們的學識,而是一份謙卑的心,願意聆聽和觀察,留意星象。相反,身處在一個自我、冷漠的文化當中,耹聽上主的聲音,觀察祂的星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需要停一停,想一想。反省甚麼事情或關係是最值得我們重視,從而跟隨耶穌?

一份朝拜的心

第二,謙卑培養我們對天主有朝拜的心,中國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如果我們相信上主,整個生活會清楚表達出對天主的敬意。我們生活的態度,自不然會舉心向上,而且關心別人的需要!聖紐曼樞機說:「人的良心是進入信仰的門。」所以,信仰是需要我們生活去回應,特別在這段時間,棄惡揚善,重視人性尊嚴,有助我們調整生活,顯耀主的榮光。

一份慷慨的心

第三,謙卑不是自卑,謙卑幫我們經驗內心的不足,使我們更有慷慨的心分享。賢士把他們擁有的黃金、乳香、歿藥,還有追尋過程之恆心與忍耐。他們學懂奉獻禮物時,也要把自己完全交付。從此,賢士們就由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家鄉去了(瑪2:12),用新的方式繼續往後的旅程。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經歷高低起跌,有時感到氣餒,或變得軟弱無力;但是仍需要學懂信賴和謙卑,用新的思維重新起行。

所以,在新的一年開始,我們祈求小耶穌幫助我們去懂得成為一個謙卑的人,在謙卑中我們有一份慷慨的心,留意別人的需要。

在羅馬永城,祝各位新年平安!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將臨期第二主日【悔改】

主日福音分享
將臨期第二主日(乙年)

「你們要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谷1:3)
作者: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以前我們有一位慈幼會修士,他在98歲時逝世。在殯葬彌撒中,省會長邀請他的院長講道,那位院長分享了一件事,他指出那位修士其實有很多病痛,有時候他會說出一些較負面的說話:「這麼年老又辛苦不如死去罷了,天主請你收回我的靈魂!」院長經常聽到那位年老修士的說話,都不以為然。

有一次修士又講類似的說話,這次院長比較認真地告訴他:「修士!請不要說這些負面的說話,我們是修道人,我們不要說死了吧,倒不如說把自己的痛苦奉獻給天主。」可能,這位院長的語氣比較重,修士覺得很不開心,一連幾日都沒有跟院長說話。

某個晚上,院長正睡得矇矇矓矓時,隔離房,即修士的房間有一些響聲,好似有人在敲打牆壁,而修士的房間正在院長房間的隔離,院長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之後再連忙去隔離房看看,院長進入修士的房間,那位修士告訴院長:「院長對不起!這幾天我很忿怒,因為你訓責我說了一些負面的說話,這幾天我也睡得不好,今晚我越想越不開心,我覺得不能夠再等了,又不能起床,只能敲房間的牆,希望你聽到,現在我鄭重向你道歉。」院長聽到之後覺得很感動,眼前的年長會士,能夠自我反省,而且又有這種認錯的勇氣。九十八歲的老修士,仍能夠檢討自己。

有一首唐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盛開的鮮花,要及時採摘,否則便會後悔。本主日的褔音主題,就是要我們把握時機,及時悔改。

將臨期的一位重要人物聖若翰洗者,今日主日福音中。他的任務是:「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在依撒意亞書中有一個聲音喊說 :「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就是幫以色列民從流徙之地回歸祖家。二千年前,若翰在曠野宣講;如果今日若翰在香港,他會去哪裡宣講?

他會不會在政府總部?或者他會向香港社會大聲吶喊,你們要悔改,因為今時今日的香港是48 年來,堅尼系數最高,香港的貧富源殊是最嚴重。我們真需要,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仍有很多人食不飽,穿不暖,有些還住劏房。或者,聖若翰也會去教育局,勸這些制定政策的人悔改,老師入課室授課膽顫心驚,校園被政治化。我們的青年人看不到希望,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他們是年青人,不是被病魔纏身的長者,自殺率仍不斷上升。我們看到他們都覺得很傷心、痛心。這不單止是他們的問題。不過,坊間很多人斥責年青人,說他們是「廢青」,視野狹窄。其實,他們是覺得孤獨,無力。鮑思高神父在十九世紀都面對同樣的問題,但是他從來沒有埋怨年青人,反而他與青年人建立關係,爭取青年工人權益,改變教會、社會的想法及制度。

所以,若翰洗者告訴我們要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祂的途徑,就是要要求改變自己的生活,走出自己的思維及想法,不是要求別人改變或者為我做些什麼,而是由自己開始,不能夠在等待。連跟隨若翰洗者的人,都表示悔改。何況是我們看見了耶穌,為何仍然堅持自我沒有悔改的勇氣呢?所以,心靈的悔改是一切悔改的開始,教會都建議準備聖誕節,應領受修和聖事,或者在疫情期間真心地痛悔自己的罪過,祈求上主寬恕。這種悔改,不單只是個人,還有家庭,社會及教會。

第二點,我們對天主有信心,依撒意亞先知書中三次強調「已經」(奴役已經結束,罪債已經償清,罪過已經受懲罰),並大聲疾呼「天主來了」;伯多祿前書卻強調主的日子尚未來到,所以我們要「等候並期望」那日子的來臨。 其實,基督來了,但祂帶來的救恩,還要一步一步趨向圓滿的結局。我們見到社會出現很多不公義,失去言論自由,耶穌肯定隨時會光榮再來,重要的是我們在這等候的時間,要「勤奮努力」作出準備。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說:「教會不需幫信友做倫理上的決定,但要培養他們正直的良心,在誡命、教會訓導幫助下,把仁愛和正義帶到這世界。」

此外,教會一定要大聲疾呼,宣認這位生於貧窮及為真理和仁愛死而復活的耶穌。 信德是通往天主必經的路。 亞巴郎離棄自己的家,踏上一條不知目的地,完全信賴天主的道路。 以色列民四十年在曠野裡行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耶穌行了十字架的苦路,但也是逾越的路:經過死亡,到達永生。

主,我相信是祢拯救了我們,救了全世界每一個人。 求祢現在把救恩的聖寵再次帶到我們心裡,讓我們體驗祢的臨在,並助我們在生活中為祢作出見證;更求祢使教會忠於她的本質,好能作出有效的見證,使我們的見證能體現教會大公及集體的面貌。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將臨期第一主日【警醒】

主日福音分享
將臨期第一主日

警醒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本主日是新禮儀年(馬爾谷年)的開始,將臨期第一主日。

魯迅曾分享過一篇故事,有一群工人,被安排進入一間封密的鐵皮屋睡覺,返工後大家因為很攰,沒有發現原來這間鐵皮屋是密封的,工人很快便睡着了。

其中有一位工人,轉瞬之間扎醒,他覺得空氣很混濁,希望打開鐵皮屋的窗,讓新鮮空氣進來。但他最後發現,原來窗戶是封死的,不能打開。他開始想,我們會否在鐵皮屋內活活地焗死,他連忙叫醒兩位朋友,告訴他們這個情況,他說如果我們不馬上做一些事,我們便會活活地焗死了。這些被他叫醒的人,有些迷糊不太清醒。當他們知道這間鐵皮屋是封密,最後會被焗死的時候,大家便開始害怕,於是開始叫醒其他的朋友。大家議論紛紛,不約而同想找到出口,但這間鐵皮屋非常鞏固,也找不到任何出口。

大家於是更加驚慌,之後有些人便開始責罵第一位叫醒他們的人,為何要叫醒他們,我們不是瞓得很好嗎?叫醒就是希望大家能面對這個可怕的事實,就是各人最後會很驚慌地被焗死。

有些人開始罵甚至打這位叫醒人的人,認為他是製造事端,有人推撞他、拉扯他,而這位工人最後大聲怒吼:「我們為何不一齊合力,嘗試拆掉這個鐵皮屋,誰說我們如果大家同心協力,不能成事呢?就算到最後不能拆掉,至少我們也曾經努力過,我們不應該坐以待斃。」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我們不應該坐以待斃,我們要大家一起努力拆鐵皮屋,我們是否希望能醒過來,去改造這個污濁的世界?我們是否想改造自己的心呢?

我們不應該沉迷、留戀以往的安逸,也不應充滿慾望及邪念。教會安排將臨期,就是透過這四個星期,反思如何去衝破這些心靈的枷鎖,改造這個污濁的世界。

我相信我們可以做的,看看自己的良心,好像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我們的罪好似狂風一般地將我們捲去,到最後是死亡。每天找5至10分鐘祈禱,親近耶穌,我們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檢視自己的心、社會有多少枷鎖,應該如何操作,讓我們一起善用將臨期,期待耶穌基督的聖誕。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