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前往羅馬城外公墓主持追思已亡節彌撒

1102

恭讀聖瑪竇福音 25:31-46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

「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一切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

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過我。

那時,義人回答君王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過你飢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然後,君王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吧!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

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幾時見了你飢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

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做的,就是沒有給我做。

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2016年11月2日追思已亡節,教宗方濟各下午前往羅馬城外「第一門」公墓主持彌撒聖祭,為所有已故信徒祈禱,包括無人紀念的亡靈。教宗在當天的推文中寫道:「我們懷著信德給已故的親人掃墓,也為無人紀念的亡者祈禱。」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約伯傳》,敘述約伯在經受重大考驗時仍對天主懷有熱切的希望。

教宗解釋說:「約伯處於黑暗中,他瀕臨死亡之門。在這焦慮、悲痛及苦難中,約伯宣示了他的望德:『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我要看見天主:我要親眼看見祂,並非外人』(約19:25-27)。」

教宗指明紀念亡者的雙重意義:悲傷和希望。

他說:「墓地是個悲傷的地方,它讓我們記起已故的親人,同時也提醒我們將來也要死亡。然而,我們在悲傷中卻拿著鮮花作為希望的標記。悲傷攙和著希望,這就是我們眾人在今天慶典中的情感。我們在親人的遺體前紀念他們,同時懷抱希望。我們也感受到這希望能幫助我們,因為我們也必須走這段旅程。我們人人都將走這段旅程。或早或晚,人人都有這一天;痛苦或多或少,人人都要經歷。但我們是藉著希望之花,抱持著那對來世的強烈希望來走這段旅程。」

教宗強調:「耶穌背著祂的十字架第一個走完了這旅程,為我們開啟了復活的希望之門。今天,我們帶著這雙重記憶返回家中:紀念過去,我們已故的親人;謹記未來,我們將走的旅程。我們應堅信耶穌的承諾:『在末日我要使他復活』(若6:40)。」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耶穌為我們祈禱乃是我們生命的保障

1028ab

恭讀聖路加福音 6:12-19

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祈禱;他撤夜向天主祈禱。天一亮,他把門徒叫來,由他們中揀選了十二人,並稱他們為宗徒:即西滿,耶穌又給他起名叫伯多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雅各伯、若望、斐理伯、巴爾多祿茂、瑪竇、多默、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號稱「熱誠者」的西滿、雅各伯的兄弟猶達和猶達斯依斯加略,他成了負賣者。耶穌同他們下山,站在一塊平地上,有他的一大群門徒和很多從猶太、耶路撒冷及提洛和漆冬海邊來的群眾,他們來是為聽他講道,並為治好自己的病症;那些被邪魔纏擾的人都被治好了。群眾都設法觸摸他,因為有一種能力從他身上出來,治好眾人。

2016年10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基礎是耶穌為我們祈禱。他強調,基督徒應信賴主耶穌的祈禱,耶穌為我們的祈禱。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在徹夜祈禱後揀選門徒的事蹟(路6:12-19)。教宗首先引用聖保祿宗徒的話,強調教會的角石是耶穌;沒有耶穌就沒有教會。然後,教宗闡明這段《福音》的一個細節,幫助我們作默想。

教宗說:「『耶穌出去,上山祈禱;祂徹夜向天主祈禱』。之後祂才做其它的事:向人宣講、揀選門徒、治癒病人、驅逐魔鬼。不錯,教會的角石是耶穌,但更是祈禱的耶穌。耶穌祈禱,持續不斷地為教會祈禱。教會的角石是主耶穌,祂在天父面前為我們代禱,為我們祈禱。我們向祂祈禱,但基本上是祂為我們祈禱。」

教宗重申:「耶穌總是為祂的門徒祈禱,在最後晚餐中也如此。耶穌在顯奇跡之前先祈禱。我們想到耶穌在復活納匝祿時,祂先向天父祈禱。耶穌在橄欖山上祈禱;祂在十字架上臨終時也祈禱:祂的生命是在祈禱中結束的。我們的保障、我們的基礎及我們的角石就是:耶穌為我們祈禱!耶穌為我祈禱!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這樣說:我很肯定耶穌為我祈禱;耶穌在天父面前提到我的名字。教會的角石就是祈禱中的耶穌。讓我們再想想耶穌苦難前的那段福音。耶穌告訴伯多祿說:『西滿,西滿,看,撒殫求得了許可,要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是我已為你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至喪失』(路22:31-32)。」

教宗解釋說:「耶穌對伯多祿說的那席話也是對你說的;祂對你、對我及對眾人說:『我已為你祈求了,我為你祈禱,我正在為你祈禱』。耶穌來到祭台上是來為我們代禱,為我們祈禱,一如祂在十字架上時那樣。」

教宗總結道:「耶穌的祈禱讓我們感受到巨大的保障。我隸屬於這個堅固的團體,因為它有耶穌作為角石,而且是為我祈禱,為我們眾人祈禱的耶穌。今天,我們應該默想教會,省思教會的這項奧跡。我們眾人如同一座建築物,但這建築物的基礎卻是耶穌,為我們祈禱的耶穌,為我祈禱的耶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面對眾多災難和戰爭,天主今天也在哭泣

10281

2016年10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面對眾多災難、因崇拜「錢財」而引發的戰爭,以及許多無辜的受害者,天主今天也在哭泣。他指出天主今天在哭泣,是因為人類總是不理解祂賜予我們的平安,那份愛的平安。

當天福音記載,有幾個法利塞人前來勸耶穌別去耶路撒冷,因為黑落德要殺祂。耶穌遂稱黑落德為「這個狐狸」,並表示祂必須前行,因為先知不宜死在耶路撒冷之外。耶穌斥責「封閉的耶路撒冷」,直指它屢次殘殺奉命而來的先知們。

教宗注意到:「耶穌隨後立時轉變語氣,開始溫柔地說話,那是天主的溫柔。耶穌注視祂的子民,注視耶路撒冷城,並為耶路撒冷哭泣。天主聖父在耶穌身上哭泣說:『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在它翅翼下,可是你們偏不願意!』(路13:34)」

教宗表示:「有人曾說,天主降生成人是為了能夠哭泣,哭泣祂子女的所作所為。耶穌在拉匝祿墓前的哭泣是朋友的哭泣。這次卻是天父的哭泣。」

教宗以蕩子比喻中的父親為例,闡述何謂天父的哭泣:「當兒子向父親索取家產,遠走高飛時,他的父親沒有跟左鄰右舍抱怨說:『你看看我遇到了什麼事!這個不肖子對我做了什麼!我要詛咒他!』他的父親沒有這麼做,卻可能暗自哭泣。」

教宗解釋道:「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福音沒有提到這部分。福音只說,當兒子回家時,他的父親大老遠就看到他:這意味著他的父親日復一日地攀上高台眺望,期盼看到兒子回家。這樣的一位父親,必然是一位終日以淚洗面的父親,一心盼望兒子回家。這就是天主聖父的哭泣。天父流著眼淚透過祂的聖子再造天地萬物。」

教宗接著談及母親的哭泣。耶穌背著十字架走向加爾瓦略山時,遇見了哭泣的婦女,遂對她們說:「妳們不要哭我,但應哭妳們自己及妳們的子女」(路23:28)。教宗指出:「天主至今依然流下父母親的眼淚。面對眾多災難、因『崇拜錢財』而引發的戰爭,以及在崇拜錢財者投擲的炸彈下無辜受害的許多人,天主今天也在哭泣。祂今天仍然說:『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的孩子,你們在做什麼?』祂會對可憐的受害者、軍火商,以及所有販賣人命的人這樣說。讓我們想想,我們的天主降生成人是為了能夠哭泣;我們的天主聖父今天也在哭泣:祂哭泣是因為人類終究無法理解祂所賜予我們的平安,那份愛的平安。思索這些將對我們有所裨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求主賜予我們順從之恩,使天國壯大

10251

路加福音 13:18-21

那時候,耶穌說:「天主的國相似什麼?我要把它比作什麼呢?它相似一粒芥子,人取來種在自己的園中,它遂生長起來,成為大樹,天上的飛鳥都棲息在它的枝頭上。」他又說:「我要把天主的國比作什麼呢?它相似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中,直到全部發酵。」

2016年10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提醒我們不要過於強調組織架構,因為天主的國並非靜止的,而是前進的。為使天國壯大,主耶穌要求我們順從聖神的力量。

遵行上主法律的人是有福的。

教宗首先表明:「我們不僅要學習天主的法律,也要在前行中完善法律。法律的作用是保護我們的生活,幫助我們建設天國,善度生活。主耶穌今天教導我們,天主的國也是不斷前進的。」

教宗解釋道:「什麼是天主的國?天主的國或許是一個組織優良的機構,一切都井井有條,組織架構非常完善。一個人倘若不進入這結構,就進不了天國。此言差矣!我們會像曲解法律那樣誤解天國,認為天國一成不變,頑固不化。實際上,法律需要不斷完善,天主的國也在不斷前進。天主的國並非靜止不動,反而需要每日建設。」

「耶穌借用日常生活的小事解釋天國的奧秘。祂說,酵母不再是酵母,因為它最後與麵粉混合在一起。酵母在變化中成就了麵包。同樣地,種子不再是種子,因為它死了並給予了大樹生命。」

教宗解釋說:「酵母和種子都在行進中做事,它們為了成就這事而死去。因此,問題不在於大小或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向前走,發生變化。如果一個人停滯不前,死守法律,他的態度一定是死板、僵硬的。」

教宗說:「為使天國壯大,成為每個人的麵包和居所,主耶穌要求我們怎樣做呢?祂要求我們順從。天國的壯大在於順從聖神的力量。麵粉之所以能成為麵包,是因為它順從酵母的力量。」

教宗接著說:「麵粉若順從酵母便能成長,天主的國同樣如此。人若順從聖神,就能成長,成為眾人的恩典。種子為了豐收也順從了死亡,失去種子的實體,而成為另一種更加偉大的東西,發生了變化。天主的國也是這樣,不斷前進,走向希望,邁向圓滿。此外,天主的國需要每天建設,需要順從聖神;聖神把我們的小酵母和小種子融入祂的力量,使它們發生變化,不斷長大。我們若不前進,就會變得僵硬;而僵硬將使我們成為孤兒,失去天父。」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的國就如一位不斷成熟和孕育生命的母親,她效法主耶穌的榜樣奉獻自己,成了子女的食糧和居所。今天,我們應該祈求順從聖神的恩寵。很多次,我們放縱自己的任性,順從自己的偏見,為所欲為。若是這樣,天國不會壯大,我們不會成長。我們只有順從聖神才能成長,像酵母和種子那樣發生變化。求上主賜予我們眾人順從之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僵化的背後總是有所隱藏,缺乏天主子女的自由

10241

路加福音 13:10-17

安息日,耶穌在一會堂裏施教。有一女人,病魔纏身已十八年了,傴僂著,完全不能直立。耶穌見了她,便叫她過來,對她說:「女人,你的病已消除了。」遂給她按手,她即刻就挺直起來,光榮天主。會堂長因氣惱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便對眾人說:「有六天應當工作,你們在這些日子裏可來治病,但不可在安息日這一天。」主回答他說:「假善人哪!你們每一個人在安息日,有不解下槽上的牛驢,牽去飲水的嗎?這個女人原是亞巴郎的女兒,她被撒殫纏住已經有十八年了,在安息日這一天,就不該解開她的束縛嗎?」當耶穌講這話時,所有敵對他的人,個個慚愧;所有民眾因他所行的種種輝煌事蹟,莫不歡喜。

2016年10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僵化的背後總是有所隱藏,藏著一種雙重生活;僵硬的人不是自由的人,他們是法律的奴隸。反之,天主賜予自由、溫良和慈善。

當天福音記載耶穌在安息日治好傴僂病婦,卻激怒了會堂長,他指責耶穌違反了上主的法律(路13:10-17)。

教宗講解說:「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並非易事,這是我們需要祈求的恩典。耶穌譴責會堂長是個假善人,祂多次如此譴責那些僵硬的人,那些以僵硬態度守法的人。這些人沒有天主子女的自由,他們是法律的奴隸。相反地,法律不是讓我們淪為奴隸,而是使我們自由,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

教宗說:「僵化的背後總是有所隱藏!耶穌稱之為虛僞!在一個人的生命中,僵化的背後常隱藏著某些事情。僵化不是天主的恩典。溫良、慈善、仁慈和寬恕才是天主的恩典。僵化不是!僵化的背後總是有所隱藏,很多時候藏著一種雙重生活,或者某些疾病。僵化的人非常痛苦,當他們坦誠時就會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很痛苦!因為他們無法擁有天主子女的自由,不知道如何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他們不是有福的人。他們很痛苦!他們看似好人,因為他們遵守法律,可是背後卻有一些不好的事物:他們是壞人和假善人,或是病人。他們很痛苦!」

教宗然後提到蕩子回頭的比喻。在這比喻中,長子一直表現良好,卻對父親憤憤不平,因為父親喜樂地接納荒淫度日、悔改回家的小兒子。

教宗解釋說:「這種態度讓人看到某種好的背後所隱藏的事物:傲慢,自以為是義人。隱藏在這種好的背後是傲慢。小兒子知道他有一位父親,在他生命最黑暗的時刻回到了父親身邊。那位長子只把自己的父親視為主人,從未覺得他是父親。長子是一位僵化的人,死守法律。小兒子則把法律擱置一旁,往遠方去了,不守法律,違背法律,但到了某個時刻,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遂起身回到父親那裡。他得到了寬恕。按照天主的法律生活卻不陷入僵硬守法,並非易事。」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向上主祈禱,為那些相信若要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就得變成僵化的人的弟兄姐妹祈禱。願上主讓他們感受到祂是父親,祂喜歡仁愛、溫柔、慈善、溫良和謙遜。願上主教導我們人人本著這種態度在天主的法律下生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應秉持謙遜、溫和及忍耐來建設教會合一

1021

路加福音 12:54-59

那時候,耶穌向群眾說:「幾時你們看見雲彩由西方升起,立刻就說,要下大雨了;果然是這樣。幾時南風吹來,就說,天氣會熱了;果然是這樣。假善人哪!你們知道觀察地上及天上的氣象,怎麼不能觀察這個時機呢?你們為什麼不能由自己來辨別正義的事呢?當你同你的對頭去見官長時,尚在路上,你得設法與他了結,怕他拉你到法官前,判官把你交給刑役,而刑役把你押在獄中。我告訴你:非等你還清最後的一分錢,斷不能從那裏出來。」

2016年10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謙遜、溫和及忍耐是建設教會合一的三個關鍵詞。他還勉勵基督徒抵拒眼紅、嫉妒和爭鬥。

耶穌問候宗徒們說:「願你們平安!」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強調:「主耶穌的這句問候創造了一個聯繫,一個和平的聯繫。這句問候使我們團結一心,締造精神上的合一。倘若沒有和平,倘若我們無法用言語以外的方式彼此問候,沒有開闊的心胸與和平的精神,那麼合一就不會存在。」

世界的合一、城市的合一,乃至於鄰里和家庭的合一也是如此。

教宗說:「邪靈總是散播戰爭。眼紅、嫉妒、爭鬥和說人閒話都是摧毀和平的事,合一因而難以存在。基督徒該怎樣做,才能促進合一,尋獲這份合一呢?保祿表明:『你們的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厄4:1-2)』。正是這三個態度。首先是謙遜;如果我們不謙遜,便無法締造和平。在有傲慢的地方,必定有戰爭,必定有戰勝他人的野心和自命不凡的態度。沒有謙遜就沒有和平,沒有和平就沒有合一。」

教宗接著沉痛地指出:「我們如今已然忘記溫和說話的能力。我們時常彼此吼叫,或是說他人的壞話,一點都不溫和。事實上,溫和的重點即在於彼此擔待的能力,誠如聖保祿所言:『你們要彼此擔待』(厄4:2)。擔待他人的缺點和煩心的事需要有耐心。」

「首先是謙遜;其次是溫和,以這態度彼此擔待。第三是忍耐,也就是寬大的心胸,足以包容眾人的廣闊胸襟,既不譴責他人,也不會斤斤計較地想:『他說了這個;我聽到那個。』不,廣闊的胸襟能容納所有人。這便是創造和平的聯繫;這便是為創造和平聯繫的相稱態度,進而締造合一。儘管合一的締造者是聖神,但這態度有助於締造合一,並為合一做好準備。我們應秉持謙遜、溫和及忍耐的態度行事,回應教會奧秘的召叫。」

教宗解釋道:「教會的奧祕是基督身體的奧秘,意即『只有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祂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這是耶穌為我們向天主祈求的合一,我們必須透過和平的聯繫,努力促進這合一。和平的聯繫在謙遜、溫和、彼此擔待及忍耐中日益增長。」

最後,教宗帶領眾人「祈求聖神賜予我們恩寵,好使我們不只理解,更能活出教會的這項奧跡,這合一的奧跡」。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深入領悟基督的奧跡需要祈禱和靜默朝拜

mass1019

路加福音 12:49-53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願它已經燃燒起來!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我是如何焦急,直到它得以完成!你們以為我來是給地上送和平嗎?不,我告訴你們:而是來送分裂。因為從今以後,一家五口的,將要分裂:三個反對兩個,兩個反對三個。他們將要分裂: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母親反對女兒,女兒反對母親;婆母反對兒媳,兒媳反對婆母。」

2016年10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指出,若想真的認識耶穌,我們就應祈禱、朝拜天主並承認自己是罪人。教宗強調,我們光靠教會要理講授無法深入領悟基督的奧跡;我們還需要祈禱。

當天的第一篇彌撒讀經取自《厄弗所書》,聖保祿宗徒祈求聖神恩賜厄弗所信友在信德上堅固,在愛德上根深蒂固,讓基督住在他們心中。我們應賺得基督。

保祿沉浸在基督這個浩瀚的海洋中,但「我們如何能認識基督呢?如何能領會基督的愛超越一切知識呢?」

教宗指出:「基督臨在於《福音》中,我們誦讀《福音》就能認識基督。我們眾人都這樣做,至少在參與彌撒時我們能夠聆聽《福音》。藉著學習要理,我們知道基督是誰,但這並不夠。為能了解耶穌基督是怎樣的廣、闊、高、深,我們首先必須如同保祿那樣屈膝祈禱,對天父說:『父啊,求祢賜予我聖神吧,好讓我認識耶穌基督!』」

教宗重申:「若想真的認識基督,我們就必須祈禱。保祿不僅祈禱,他也朝拜這超越一切知識的奧跡,在朝拜中向主耶穌祈求這恩寵。若不養成這種朝拜、靜默朝拜的習慣,我們就無法認識上主。因此,我們要朝拜天主。我想,要是我沒記錯的話,我們對這種朝拜式的祈禱比較不熟悉,也很少實行。請允許我說,我們應在上主面前,在耶穌基督的奧跡面前多消磨時間。我們要朝拜基督,在祂面前靜默祈禱,靜默朝拜。祂是上主,我應朝拜祂。」

教宗接著指明:「若想認識基督,我們就必須省察自己,養成自責的習慣,承認自己是罪人。我們若不引咎自責,就無法朝拜天主。」

教宗總結道:「若想進入這無邊無際的汪洋大海,即耶穌基督的奧跡,我們就必須做到這幾件事。

首先,我們應向天主祈禱:『父啊,求祢賜予我聖神,讓祂引領我認識耶穌!』。

其次,我們應朝拜基督的奧跡,進入奧跡,朝拜奧跡。

第三,我們應自我責備:『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祈求天主賜予我們認識和賺得基督的恩寵;這是保祿為厄弗所人,也是為我們祈求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好牧人雖然孤獨卻有上主陪伴

mass10181

聖路加慶日

路加福音 10:1-9

那時候,耶穌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他前面,到他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耶穌對他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你們去吧!看,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路上也不要向人請安。不論進了那一家,先說:願這一家平安!那裏如有和平之子,你們的和平就要停留在他身上;否則,仍歸於你們。你們要住在那一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你們不可從這一家遷移到另一家。不論進了那座城,人若接納你們,給你們擺上什麼,你們就吃什麼。要醫治城中的病人,並向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

2016年10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跟隨耶穌而非權力、金錢或攀高的好牧人,即使被眾人遺棄,依然有上主的陪伴;或許會有神枯,但絕不愁苦。

教宗從當天禮儀選讀的《弟茂德後書》談起,論及宗徒們的結局。例如聖保祿宗徒,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飽嘗孤寂之苦。

教宗說:「他孤獨一人,猶如乞丐,成了人們狂怒的受害者,被遺棄;但他依然是偉大的保祿,聽從上主的聲音,上主的召喚!他走過無數個地方,為宣講福音遭受了許多苦難和考驗!他讓宗徒們懂得了上主也願意外邦人進入教會!偉大的保祿在祈禱中曾登上了七重天,聽到了其他人聞所未聞的事。偉大的保祿,在這羅馬的一間小屋裡,等待教會內不同派別之間,即保守的猶太基督徒和忠於保祿的基督徒之間的爭執如何收場。偉大的保祿在神枯中結束了生命:這神枯不是憤恨與愁苦,而是內心感受不到神慰。」

「這事也發生在伯多祿和洗者若翰身上。若翰曾被關在囚牢裡,孤獨一人,萬分焦慮,派他的門徒去詢問耶穌是不是默西亞;最後卻因舞女的任性和罪婦的報復而身首異處。這事也發生在馬希連‧國柏身上,他成立了一個國際性使徒運動,幹了很多大事,最後卻死在納粹集中營的牢房內。」

教宗強調:「忠信的使徒並不期盼與耶穌的結局有所不同。然而,上主與他同在,不會棄之不顧,他在上主那裡尋獲力量。保祿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中死去的。福音的法則是這樣的:如果麥粒不死去,就不會長大結出果實。死後才有復活。初世紀一位神學家說,殉道者的血是基督徒的種子。」

教宗說:「以殉道者的身份死去,以耶穌見證人的身份死去,就成了死去並結出果實的種子,使遍地長出新的基督徒。牧人若能如此,就不會覺得愁苦;或許會感到神枯,卻堅信上主在他左右。牧人若在牧職生活中不關心信友,只把心思用在其它事上,例如:權力、金錢、攀高附貴等世俗之事,臨死前就不會孤獨,或許還有侄孫陪著,可他們正是等待他死去,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拿走。」

最後,教宗說:「當我去探訪司鐸養老院時,會遇到許多為信友奉獻一生的好神父。他們有的患病,有的癱瘓,有的坐輪椅,但我總會看到他們的笑容。我心想:『主啊,他很好』,因為他們感到上主就在他們身邊。他們閃著明亮的眼睛,詢問道:『教會怎麼樣?教區怎麼樣?聖召怎麼樣?』說到底,因為他們是神父,他們為他人奉獻了一生。讓我們再回到保祿。他孤獨一人、猶如乞丐,成了人們狂怒的受害者,被眾人遺棄,只有上主與他同在!好牧人,以及每個牧人都應該堅信:如果他走的是耶穌的道路,上主必與他同在,並且同在到底。讓我們為步入晚年、等待上主接他們離去的牧人祈禱;願上主賜予他們力量、神慰和信心。雖然他們患病,孤寂,但願上主與他們同在,陪伴他們左右。願上主賜予他們力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基督徒是被天主揀選、寬恕、不斷前行的人

mass10131

恭讀聖路加福音 11:47-54

耶穌向法學士們說:「禍哉,你們!你們修建先知的墳墓,而你們的祖先卻殺害了他們,可見你們證明,並且贊成你們祖先所行的事,因為他們殺害了先知,而你們卻修建先知的墳墓。為此,天主的智慧曾說過:我將要派遣先知及使者到他們那裏,其中有的,他們要殺死;有的,他們要迫害,為使從創造世界以來,所流眾先知的血,都要向這一代追討,從亞伯爾的血,到喪亡在祭壇與聖所之間的則加黎雅的血,的確,我告訴你們:都要向這一代追討。禍哉,你們法學士!因為你們拿走了知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那願意進去的,你們也加以阻止。」耶穌從那個法利塞人的家出來以後,經師們及法利塞人開始嚴厲迫逼他,盤問他許多的事,窺伺他,要他從口中找到語病。

2016年10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基督徒應始終感到被揀選、需要被寬恕,在與天主相遇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基督徒是蒙受天主祝福的人。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厄弗所書》,講述天主在創世以前,已在基督內揀選了我們。在基督内以各種屬神的祝福,祝福了我們。

教宗表明:「基督徒首先是被揀選的人。天主一個一個地召叫我們,而不是整群整群地召叫我們。我們是天父所揀選和期待的人。我們可以想想一對期待孩子出生的夫妻:『他長什麽樣?他怎麼微笑?怎樣說話?』我敢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主所夢想的,就如一位父親和一位母親夢想他們期待中的孩子那樣。這給了你一個很大的安慰。天父要的是你,不是一大群人。不是的,祂要的是你、你、你,是我們每一個人。這一點最基本,是我們與天主的關係的基礎。我們跟一位愛我們、揀選了我們並給予我們名字的天父說話。」

「我們可以理解一名基督徒何以感覺不到被天父揀選。當他覺得自己只屬於一個團體時,他就像一個足球隊的球迷。球迷選擇球隊,選擇屬於哪個足球隊。不過,基督徒是被揀選的人,是天主所夢想的人。當我們以這樣的態度生活時,我們內心便感到極大的安慰。我們不會感到被遺棄,沒有人會來告訴我們:『你自己看著辦吧』。」

基督徒的第二個特徵是感到自己被寬恕。

教宗說:「感覺不到被寬恕人,不是一個完全的基督徒。我們所有人都因著基督寶血的代價得到寬恕。可是,我為何被寬恕呢?想想你自己做的壞事,而不是你的朋友、你的鄰居所做的事。想想你自己做的事。『我在生命中做了哪些不好的事?』上主原諒了這些事。因此,我是受祝福的,我是一名基督徒。基督徒的第一個特徵是,我被天主揀選,是天主所夢想的人。祂賜給了我一個名字,被天主所愛。第二個特徵是,我被天主寬恕。第三個特徵,基督徒是一位走向圓滿,走向與救贖了我們的基督相遇的人。一位停滯不前的基督徒令人不可思議。基督徒必須始終前行,不斷行走。停滯不前的基督徒就像那位得到一個塔冷通的人,他害怕生命,害怕遺失塔冷通,害怕他的主人;出於害怕或舒適,他把塔冷通埋在地下,留在那裡。他很安逸地度過一生,沒有前行。基督徒必須是行走的人,始終行善,力圖做善事,不斷前行。」

「基督徒蒙受祝福,因為他被揀選,被寬恕和不斷前行。這就是基督徒的身份。」

教宗總結道:「我們既不是無名氏,也不是高傲自大之人,以致覺得不需要被寬恕。此外,我們不停滯不前。願上主賜給我們的祝福之恩陪伴我們,祂的祝福就是我們的基督徒身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意識形態使人迷惑,聖神則推動人前進

blog_1475782220

聖路加福音 11:5-13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去他那裏,向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吧!因為我的朋友行路到了我這裏,我沒有什麼可以款待他。那人從裏面回答說:不要煩擾我了!門已經關上,我的孩子同我一起在床上,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他縱然不為了他是朋友的緣故,而起來給他,也要因他恬不知恥地切求而起來,給他所需要的一切。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或者求雞蛋,反將蠍子給他呢?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豈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2016年10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真正的教義不死守法律,不會像意識形態那樣迷惑人;我們只有向聖神開放才能越來越明悟天主的啟示。

當天的彌撒讀經談到聖神。

教宗說:「聖神是天父最大的恩典,是讓教會勇敢走出去、抵達世界盡頭的力量。聖神是推動教會前行的主角。倘若缺乏聖神,我們必會封閉與恐懼。」

教宗列出三種對待聖神的態度。

第一種就是聖保祿宗徒所譴責的迦拉達人的態度:

「他們認為可以依靠法律成義,而非藉著賦予法律意義的耶穌。這些人過於頑固,攻擊耶穌;主耶穌稱他們為假善人。」

教宗說:「這種死守法律的態度忽視聖神,不允許基督救贖的力量藉著聖神施展作為。它忽視聖神,只看法律。誡命確實存在,我們應該遵守誡命;但是我們常要信靠天父對我們的巨大恩寵,祂的聖子,以及聖神的恩典。這樣我們才能理解法律,但絕不要把聖神和聖子簡化為法律。這就是那些人的問題所在;他們忽視聖神,不知進取,封閉在法律的條條框框內:應該做這個,必須做那個。有時候,我們也會陷入這樣的誘惑。」

經師們用意識形態迷惑人,因為意識形態使人迷惑。聖保祿在讀經中如此說:『愚蠢的迦拉達人啊!誰又迷惑了你們呢?』(迦3:1)

教宗對此解釋說:「那些宣揚意識形態的人,認為自己事事正確!忽悠人說自己什麼都懂!然而,天主的啟示並不能一目了然。天主的啟示需要我們一天天地去找尋,在前行中獲得。天主的啟示明確嗎?是的,非常明確!祂就是天主,但我們必須在前行中找到祂。那些自認為掌握了全部真理的人是無知的人,保祿說得更狠,是‘愚蠢的人!’他們被迷惑了。」

第二種態度是讓聖神難過:

「當我們不願意讓祂啟發我們,帶領我們善度基督徒生活,當我們不願意按祂的吩咐行事時,我們就會讓聖神難過。」

教宗表明:「如此一來,我們將變得不冷不熱,陷入基督徒的平庸,因為聖神無法在我們內成就大事。」

第三種態度則是向聖神開放,讓聖神帶我們前進:

「就像五旬節那天發生在宗徒們身上的那樣:他們不再懼怕,卻向聖神開放。」

教宗表示:「為了理解和接受耶穌的話,我們必須接納聖神的力量。當人向聖神開放時,他就有如一艘拉滿帆的船,在風的推動下向前航行,前進,前進,永不停止。」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今天應該找個時間做一次反省:我忽視聖神嗎?我在主日參加彌撒,做這事那事,就足夠了嗎?其次,我的基督徒生活是否半途而廢,不冷不熱,讓聖神難過,又不願讓聖神推動我們前行、開放?或者我在生活中不斷祈禱,常向聖神開放,讓祂帶領我懷著福音的喜樂前行,叫我明白耶穌的教義,那不迷惑或使人愚昧的真正教義?真正的教義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軟弱,明認哪些事令聖神難過;真正的教義引領我們前行,把耶穌的名字帶給他人,教導我們救恩的道路。願上主賜予我們向聖神開放的恩寵,好使我們不成為愚昧的人、被迷惑的人,也不做讓聖神難過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