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2020年7月祈禱意向:為我們的家庭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0年7月意向

總意向:為我們的家庭

願今日的家庭常有愛、尊重與忠告相伴隨。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方濟各為本篤十六世的兄長祈禱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得知本篤十六世的兄長格奧爾格(喬治)·拉青格(Georg Ratzinger)去世的消息後,給他的這位前任寫了一封信,表示為亡者的靈魂祈禱,也為榮休教宗祈禱,使他在這悲痛時刻受到安慰。若瑟·拉青格曾於上個月6月18日不顧旅途艱辛,前往德國與兄長見了最後一面。

教宗在信中寫道:「您如此周到,最先將您親愛的兄長格奧爾格蒙席去世的消息告訴了我。我願意再次向您表達我最真誠的哀悼和在此悲痛時刻精神上的臨近。我一定為這蒙受鍾愛的亡靈祈禱,求生命之主以祂的慈悲的美善將亡者引入天鄉,賜予他為福音的忠僕所預備的賞報。陛下,我也為您祈禱,因著榮福童貞瑪利亞的轉禱,呼求天父賜予基督徒望德的支持和祂神性的親切慰藉。因著對復活基督,希望與和平泉源的歸屬,我們永遠結合在一起。」

最後,教宗方濟各以「孝愛和兄弟」的詞語表達了他與這位前任的情感和對他的敬愛。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兄長格奧爾格·拉青格(Georg Ratzinger)7月1日在雷根斯堡(Regensberg)安息主懷,享年96歲。本篤十六世曾於上個月18日前去探望臨終的兄長,現在兄長的辭世使他失去了尚在人世的唯一家庭成員。兄弟二人在同一天晉鐸,後來一個成為知名合唱團的指揮,另一個成為神學家、主教、樞機及教宗。

格奧爾格·拉青格1924年1月15日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普萊斯基興(Pleiskirchen),11歲時開始在家鄉的本堂彈管風琴。1935年進入特勞恩施泰因(Traunstein)的小修道院,二戰爆發後於1942年被迫入伍。戰爭結束後,他同弟弟若瑟於1947年進入慕尼黑的修道院。1951年6月29日,兄弟二人及其他40幾位同伴一起在弗賴辛的主教座堂由福爾哈貝爾(Michael von Faulhaber)樞機祝聖為司鐸。格奧爾格自1964年至1994年在特勞恩施泰因擔任唱經班的領班達30年之久,後來又成為雷根斯堡主教座堂合唱團的指揮,並巡遊世界,演奏了許多場音樂會。

2008年8月22日,格奧爾格被授予羅馬南郊岡道爾夫堡(Castel Gandolfo)榮譽市民,時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在那次機會上感謝該市市長並談到他的兄長說:「從我生命的開始,我的哥哥對我來說不僅是一個夥伴,更是一個可信賴的嚮導。他在決策中所展示的清晰和果斷始終是我的方向和參照點。他總是給我指出所應走的道路,在艱困情況下也是如此。」

格奧爾格·拉青格11年前接受採訪時則表示:「我和我弟弟都擔任過輔祭員,二人都服事教會。」談到他們童年的往事,他說:「若瑟在蒂特莫寧(Tittmoning)由福爾哈貝爾樞機手中領了堅振聖事。這件事令他深受感動,說他日後也願意成為樞機。可是,幾天後當他看到為家裡的墻壁粉刷顔色的工人時,又說他長大後要做粉刷工。」

他回憶了戰爭的黑暗年代和做警察的父親對納粹的抵制,之後也談到全家人對音樂的共同愛好,「我們全家人都喜愛音樂,父親有一把齊特琴,他經常在晚上奏樂。我們則一起唱歌,這為我們常是一件盛事。在馬克特爾(Marktl)時有一個樂隊讓我很著迷,我總是在想音樂是天主創造的最美的一個事物。我的弟弟也喜愛音樂,大概是受了我的影響。」

格奧爾格·拉青格是個坦誠且不善於外交的人,例如他從不隱瞞自己對弟弟於2005年的當選並不欣喜。他說:「我必須承認我沒有料到這件事,我有點失望。由於他事務繁多,我明白我們的往來該當會減少許多。無論怎樣,在樞機們人性決定的背後必有天主的旨意,我們必須予以服從。」

2011年,格奧爾格·拉青格接受德國一家期刊採訪時表示:「如果身體狀況無法支撐,我的弟弟該當有勇氣引退。」他正是最先知道本篤十六世因年邁放棄伯多祿牧職消息的人之一。格奧爾格評論這件事說,「歲數不饒人,我弟弟希望更平靜地度過晚年」。這位榮休教宗的兄長雖然腿脚不便,眼睛又有困難,卻接連不斷地從雷根斯堡來到羅馬留在教會之母隱修院陪伴本篤十六世。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天主要求我們做真先知、締造合一

CNS photo/Paul Haring

羅馬時間2020年6月29日上午9時30分,教宗方濟各於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雖然參禮信友人數不多,但羅馬教區的信友得以與他們的主教共慶這座城市的主保瞻禮日。

CNS photo/Paul Haring

在禮儀開始之初,教宗降福了羊毛肩帶;這些羊毛肩帶是要給樞機團團長雷樞機,以及過去一年內任命的教省總主教,以示羊群與牧者之間的合一。隨後,樞機團團長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向教宗致詞,感謝教宗在防疫封城的艱難時刻以各種方式關懷基督徒團體,尤其是每天通過聖瑪爾大之家清晨彌撒的電視和網絡直播,關心所有的人,包括非信友和冷淡教友。雷樞機也感謝教宗藉由種種愛德舉措來支持失業者等群體。

圖片:Vatican Media

合一與先知之恩是教宗方濟各當天彌撒講道的重點。

教宗強調了聖伯多祿與聖保祿之間的差異:「前者是一名簡樸的漁夫,後者是受過教育的法利塞人。但是,他們之間不乏精彩的討論,兩人彼此視為兄弟、親如一家人。在這種團結的家庭裡,家人經常互相討論,而且總是彼此相愛。」

合一

「耶穌並未吩咐我們互相取悅,卻叮囑我們彼此相愛。祂使我們相結合,卻不要我們變得一模一樣。祂使我們在差異中相結合。那麼,合一從何而來?答案在當天的讀經一中呼之欲出:教會深受迫害的時刻,基督徒團體熱切祈禱。祈禱能確保合一,因為它讓聖神介入其中,拉近距離。」

教宗說:「團體彷彿群龍無首,人人自危。但在這悲慘時刻,沒有人逃走,沒有人想著保全自己,沒有人拋棄別人,而是所有的人同心祈禱,從祈禱中汲取勇氣。勝過各種危險的合一在祈禱時油然而生。」

「首個基督徒團體具備另一個重要元素:他們當中沒有人抱怨災難,沒有人辱罵黑落德;而我們卻習慣於辱罵相關負責人員。」教宗指出:「對基督徒而言,抱怨無濟於事,只是浪費時間。埋怨並不改變任何事。我們要記得,抱怨是向聖神關上第二扇門。」

此前,教宗曾在聖神降臨節大禮彌撒中闡述了向聖神關閉的三扇門,分別是:自戀心態、氣餒和悲觀主義。在慶祝羅馬主保瞻禮的感恩祭中,教宗再次解釋說:「自戀心態令你顧影自憐,持續凝視自己;氣餒使你抱怨;悲觀主義叫人陷入黑暗。這三種態度關閉了通往聖神的門。首批基督徒並未歸咎於他人,卻是祈禱。在那個團體裡,沒有人說:『要是伯多祿再小心謹慎一些,我們就不會陷入這種處境。』在人性的角度上,伯多祿有不少可批評之處,但是沒有人批評他,沒有人說他壞話。他們並非詆毀他,卻是為他祈禱。而我們今天可以自問:『我們是否以祈禱守護我們的合一、我們在教會內的合一?我們是否彼此代禱?』」

教宗問道:「倘若人們多祈禱、少抱怨,會發生什麼事呢?」

教宗答道:「會發生像伯多祿在監獄裡那樣的事:牢門敞開、手銬腳鐐斷裂。」

為此,教宗邀請眾人向上主祈求恩寵,好能懂得彼此代禱。「天主等著我們在祈禱時想到,別人跟我們的想法不同、有人向我們關閉大門,以及我們難以寬恕某些人。唯有祈禱能解開鎖鏈,唯有祈禱能鋪平通往合一的道路。」

關於合一,教宗也提到,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當天,他降福羊毛肩帶,那是信友與他們牧者之間合一的象徵物。另外,教宗也以獨特的方式與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相結合。聖伯多祿與聖安德肋本來就是親兄弟,教宗身為伯多祿繼承人,與安德肋的傳人、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攜手同行,邁向上主盼望的圓滿合一。

教宗說:「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今年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代表團不克前來羅馬,但是我下樓敬禮伯多祿的聖髑時,心中感受到我親愛的弟兄巴爾多祿茂就在我身旁。他們在這裡與我同在。」

先知之恩

當天彌撒講道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先知之恩。

教宗指出:「耶穌激勵兩位宗徒,要求他們作出跟隨祂的個人抉擇。祂對伯多祿說:『你說我是誰?』至於保祿,上主使他內心激動,那激動之情大過於在大馬士革路上摔倒在地,因為上主打破了他自以為虔誠行善的信念。」

教宗闡述說:「當我們接受天主的激勵時,先知之恩遂由此而生。先知之恩並不萌生於我們心如止水、掌控一切的時刻,並不誕生於自己的想法、封閉的心靈。相反地,福音一旦推翻種種確信,先知之恩便會一湧而出。唯有向天主的驚喜開放的人,才能成為先知。」

教宗表示:「反觀今日,當代也需要先知之恩,而非嘮叨多話。我們需要見證出福音勸諭是可行的。我們不需要奇跡般的事件,卻需要以生命彰顯天主愛的奇跡。無須倚仗權勢,卻要言行合一;無須多言,卻要祈禱。重點不在於宣報,而在於服務。你希望教會充滿先知之恩嗎?那就從默默服務開始做起。無須搬出理論,卻要作出見證。我們無須成為富翁,卻要關愛窮人;無須為自己發財,卻要為他人付出;無須贊同世人,卻要與人人和睦共處。若不做到這一切,就稱不上是先知之恩。我們要滿心喜樂期盼未來的世界,卻不需要一堆牧靈計劃。這些計劃看似有效,但我們需要的是能獻出生命的牧者、熱愛天主的牧者。」

「聖伯多祿和聖保祿正是為宣講耶穌、不惜獻出生命的典範。此乃改變歷史的先知之恩。每個信友都蒙召成為建設教會及更新人類的活石。」

教宗最後總結道:「總是有人摧毀合一,有人撲滅先知之恩。但是上主相信我們,並對你說:『你是否渴望締造合一?你是否渴望預言我的天國臨於世間?』弟兄姊妹們,讓我們接受耶穌的激勵,找到對祂說『是,我願意』的勇氣。」

其後教宗方濟各於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反省了聖伯多祿的生平。當天彌撒的讀經一記載,天使釋放了坐監的伯多祿(參閱:宗十二1-11);然而,伯多祿日後卻在羅馬下獄並殉道。教宗比較了伯多祿生命中的這兩大事件,問道:「伯多祿怎麼會先是免於磨難,之後身受極刑呢?」

教宗闡明:「上主賜給聖伯多祿許多恩寵,救他免於兇惡;而上主也同樣善待我們。即使我們經常只在有需要的時刻尋求天主,但是天主看得更遠,並邀請我們走得更遠,不只尋求祂的恩典,更要尋求祂;不只把問題,更要把生命託付給祂。」

「如此一來,天主終能賜給我們最大的恩寵,即賜予生命,因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把生命化為禮物。天主渴望我們在付出中成長;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長大成熟。」

回到聖伯多祿的榜樣,教宗表示:「這位宗徒成了英雄,並不因為他逃離了牢獄之災,而是因為他在此獻出生命。聖伯多祿把刑場變成充滿希望的美麗場所。因此,我們不只要祈求天主賜予當下所需的恩寵,更要懇請祂廣施生命之恩。」

「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詢問眾門徒:『你們說我是誰?』聖伯多祿的回答成了他生命的轉捩點。他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於是,耶穌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參閱:瑪十六13-19)」

教宗解釋道:「耶穌所說的『有福』,指的是『幸福快樂』。耶穌之所以說伯多祿有福,是因為伯多祿宣認了耶穌是永生天主。由此可知,幸福快樂的生活,秘訣在於承認耶穌是永生天主。從此以後,西滿改名為伯多祿,意即『磐石』,因為耶穌對他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這並非由於伯多祿堅定可靠,而是因為耶穌本身是塊基石,而倚靠著耶穌這塊基石,西滿成了磐石。」

教宗強調:「知道耶穌在歷史中有多偉大,或者欣賞祂的所言所行,並不這麼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耶穌在我生命中的位置。」關於這點,教宗鼓勵我們自問:「我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只想到當下的需求,或者我相信我真正需要的是耶穌?我如何營造生活,以我自己的能力為基礎,還是以永生天主為基石?」

教宗最後呼求聖母瑪利亞、這位把一切託付於天主的母親。願聖母助佑我們每天以天主為生活核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中文版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訊)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恭譯的教宗方濟各《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現已推出,歡迎大家下載細閱。

下載中文版《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

閱讀英文版《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

2019年10月6日至2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召開了泛亞馬遜地區世界主教會議特別會議,主題為:「亞馬遜-教會與整體生態的新旅程」。會議中也涉及在司鐸短缺的情況下難以舉行感恩祭的困境,談論了亞馬遜嚴峻牧靈難題,強調推動本地聖召的必要性,並要求辨識出可授予給女性的教會職務。

2020年2月12日,聖座介紹了教宗方濟各泛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後《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特別秘書切爾尼(Michael Czerny)樞機向媒體闡述了這道《勸諭》的主要内容,提到教宗方濟各對亞馬遜的四個宏大「夢想」。

1.  衆人在衛護亞馬遜最貧窮者、原住民和卑微者的權利上作出承諾;
2. 一個保存自身文化財富的亞馬遜;
3. 一個守護多元生態的亞馬遜;
4. 一個有能力在亞馬遜實際發揮作用的基督徒團體。
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勸諭的最後說:
「我鼓勵大家作出具體努力,不斷前進,改變亞馬遜地區的現況,使亞馬遜擺脫圍困她的各種邪惡。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轉向聖母瑪利亞。基督賜給我們的母親也是眾人唯一的母親。這位母親以獨特的方式,在亞馬遜地區展現自己。我們知道,「原住民以多種方式與耶穌基督相遇;但聖母的道路對這樣的相遇發揮重要作用。」(145) 我們在主教會議的預備和舉行過程中,日益深入認識奧妙的亞馬遜地區。在本勸諭的結束部分,我認為非常適宜向聖母獻上祈禱:
生命之母,在妳的母胎中,
耶穌、天地萬物的主宰,取得肉軀。
祂復活後,以祂的真光轉變妳,
並使妳成為天地萬物的元后。
為此,聖母瑪利亞,
我們懇求妳,
在亞馬遜搏動的心掌權為后。
請在花草、河水、貫穿此地的大河,
以及在森林棲息的所有生物身上,
彰顯妳眾生之母的面容。
求妳以慈愛眷顧這地區。
請為我們向耶穌轉求,
祈求祂將祂全部的愛
傾注給生活在這裡的人,
使他們懂得珍視和守護此地。
請讓妳的聖子在他們的心中誕生,
為使祂藉著祂的聖言、
祂慰藉人心的愛、
祂友愛與正義的訊息,
在亞馬遜地區、
在這裡的人民和文化中,普照大地。
願如此的偉大奇事,
也在每次的感恩祭,
上達於天,光榮天父。
我們的母親,請垂顧亞馬遜地區的貧苦者:
他們的家園被私利摧毀。
這片蒙受祝福、滿溢生命的土地,
承受了多少痛苦與不幸和多少冷漠與凌虐!
請觸動強權者的心,
即使我們感到為時已晚,
妳仍然召叫我們盡力拯救倖存的生命。
心靈被刺透的母親,
在受辱的子女和遭受傷害的大自然中受苦,
請妳偕同妳的聖子,掌管亞馬遜。
請掌管此地,為使不再有人僭奪主權佔據天主的化工。
生命之母,我們信賴妳。
在這個黑暗時刻,
求妳不要捨棄我們。
亞孟。」

教宗公開接見:若在祈禱中把生活託付於主,我們永不孤立無援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反省了聖經中達味王的形象。教宗指出:「達味自幼蒙天主所愛,獲選承擔獨特的使命,在天主子民的歷史中和我們的信仰內扮演重要角色。達味王完全合乎天主的心意,全然服從天父;因此,天主向他許下了多項承諾。而耶穌被稱為『達味之子』,並實現了這些年代久遠的承諾。」

達味本人的歷史源自於白冷城,他曾在那裡替他的父親葉瑟牧放羊群。

教宗說:「他在露天環境中工作:我們可以想像他是風的朋友、自然之聲的友人、陽光的友伴。達味首先是個牧羊人,保護羊群遠離危險,為牠們提供養料。依循這條路線,耶穌自稱為『善牧』,為羊群奉獻生命,引領羊群,並且知道每一頭羊的名字。」

「達味登基為王後,迷失了方向,殺人奪妻。隨後,納堂先知一責備他,他就立刻認識到自己的罪過。達味旋即明白自己成了壞牧人,不再是個謙卑的僕人,卻為權勢所瘋狂,變成殺人擄掠的盜獵者。」

教宗接著反省達味的「詩人靈魂」:「達味始終以琴為伴,在漫長的孤獨歲月裡,他喜歡彈琴頌揚他的天主。達味不是個粗野的人,他時常向天主獻上詩歌,表達他的喜悅、悲傷和懊悔。在他的眼中,世界絕非死寂的景色:隨著事物揭露其原貌,他覺察到更大的奧秘。」

「遂由此而生:祈禱源自於堅信生命絕非偶然,而是一個驚人的奧秘,能在我們內激發詩歌、音樂、感恩、讚頌,甚至是悲嘆和懇求。」

教宗指出:「按照聖經的傳統,達味是創作《聖詠》的偉大藝術家。達味夢想著成為一名善牧,而他既是聖人也是罪人,既受迫害也施加迫害,既是受害者也是殺人兇手。我們的生活也與他類似,人人都常犯下前後不一的罪。同時,我們也跟達味一樣,有一條金絲線貫穿我們的生活,即:祈禱。達味教導我們在一切事上與天主交談:喜樂與罪過、愛情與苦難、友誼與疾病。這一切都能成為轉向『祢』的話語,而『祢』總是聆聽我們。」

教宗最後總結道:「達味深知何謂孤獨,但他其實從未孤立無援。這是祈禱的力量,發揮在所有在生活中為祈禱騰出空間的人身上。祈禱使我們變得高尚:它能鞏固與天主的關係。在生活的重重難關中,天主是每個男女旅途上真正的友伴。」

此外,他在問候講意大利語的信友時,說:「今天是聖若翰洗者誕辰節。讓我們效法這位耶穌的先驅,好能勇敢地見證福音,超越各自的差異,維繫和諧與友誼。和諧與友誼奠定了各種信仰宣講的可靠性。」

在問候講西班牙語的信友時,教宗指出:「聖若翰與達味王都懂得吸引子民把目光轉向天主。教宗祈願他們兩位的典範能成為信友的勇氣泉源,協助我們在祈禱中尋求天主,進而使我們的榜樣有助於天主親近人類,以及人類轉向天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請為罪孽深重的人代禱而非譴責他們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談論了梅瑟為以色列子民的代禱。天主對犯了重罪的以色列子民發怒時,梅瑟並未聽由天主重罰百姓,卻站出來為子民懇求天主赦免罪過。梅瑟此舉預示了耶穌為我們的代禱。教宗說:「耶穌是我們與天父之間的橋樑。耶穌為我們代禱時,獻給天父看祂的傷痕,那是我們救恩的代價。梅瑟則是耶穌今天為我們祈禱、為我們代禱的預像。」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開門見山地指出:「梅瑟從回應天主召叫的第一天起,就不是個說話唯唯諾諾的人。天主召叫梅瑟時,從人的角度來看,梅瑟是個『失敗者』,逃到了米德楊的曠野。就在那裡,天主邀請梅瑟再次照顧以色列子民,梅瑟卻爭辯抗議,因為他認為自己承擔不起這項使命。他每次祈禱時,都會問天主:「為什麼?」梅瑟恐懼不安,經常內心忐忑,看起來是個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然而,他的軟弱和力量令我們深受觸動。」

「梅瑟受天主的囑託,把天主的法律傳給以色列子民,但他並未因此剪斷他與子民緊密團結的關係,特別是在試探和罪惡的時刻。梅瑟不曾忘記他的子民、忘記自己的根基。就算他能與天主面對面交談,他仍然是百姓的朋友,憐憫他們犯了罪、陷入試探,憐憫他們突然懷念起過去在埃及為奴的時光。儘管梅瑟身居高位,但他始終與窮人為伍,繼續信賴天主是旅程中的天路行糧。梅瑟是個『屬於子民的人』。」

「梅瑟的祈禱是一種「代禱」(參閱:《天主教教理》,2574號)。」

教宗解釋說:「梅瑟對天主的信仰,使他完全感到自己有如子民的父親。《聖經》常描述梅瑟「舉手望天,朝向天主,幾乎親自成了天地之間的橋樑。梅瑟此舉預示了耶穌為我們的代禱。耶穌是我們與天父之間的橋樑。耶穌為我們代禱時,獻給天父看祂的傷痕,那是我們救恩的代價。梅瑟則是耶穌今天為我們祈禱、為我們代禱的預像。」

「牧者們也是如此。」

教宗強調:「牧者們蒙召成為他的子民與天主之間的橋樑。正因如此,梅瑟在子民犯下重罪時,懇求天主說:『求祢赦免他們的罪,不然,就把我從祢所記錄的冊子上抹去吧!』(參閱:出卅二32)牧者絕不出賣自己的子民來謀取飛黃騰達,而是為自己的子民代禱、為自己的骨肉和歷史代禱。」

「此外,真正的信徒也要培養這種祈禱:即使體驗到人們的短處,以及人們遠離天主的情況,信友也不該在祈禱中譴責或拒絕這些人。諸位聖人擁有代禱的態度,效法耶穌,做個天主與祂子民之間的橋樑。」

教宗最後表示:「梅瑟敦促我們懷著耶穌的熱忱祈禱,為世界代禱,並且牢記雖然世界脆弱無比,但它依然屬於天主。因著義人的祝福和虔誠的祈禱」,世界得以興盛繁榮。」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任命平信徒為宗座財產管理局新秘書長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15日,教宗方濟各任命58歲的加斯佩里尼(Fabio Gasperini)博士為宗座財產管理局(APSA)新秘書長。加斯佩里尼擁有經濟學和商業學學位,在審計和會計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他在頂級金融機構,諸如銀行、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證券經紀商和金融公司有超過25年的工作經歷。

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稱,加斯佩里尼博士目前任意大利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董事會主席,EMEIA諮詢服務執行委員會和意大利國內審計師協會成員,銀行與資本市場歐洲部門負責人,以及金融部諮詢服務的意大利部門負責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體聖血節彌撒:聖體聖事醫治我們脆弱的記憶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14日主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了基督聖體聖血節大禮彌撒。大約50人參加了禮儀,並在感恩祭結束後明供聖體。在講道中,教宗強調,務必紀念天主賜予的諸多恩典。他說:「少了記憶,我們就會從滋養我們的土壤中連根拔起,有如樹葉一般隨風飄逝。」

教宗指出:「紀念的舉動有助於重建我們強而有力的聯繫,使我們感到自己是歷史長河的一部分。記憶絕非私人之物;它是一條連結我們與天主、與他人的道路。《聖經》敘述了人與天主的關係如何口耳相傳、世代相承。」

「那麼,當記憶的鏈條斷裂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教宗答道:「天主知道我們的記憶會有多麼短暫,所以祂留給我們一個紀念、一個遠超過文字和記號的紀念。祂給了我們天賜食糧,這食糧的滋味令人難以忘懷。祂留給我們麵餅,而祂真實地臨在其中,確實活在其內,帶著祂聖愛的一切風味。教宗強調,聖體聖事不只是記念,更是事實。在彌撒中,耶穌的聖死與復活就在我們眼前。」

接著,教宗表示:「聖體聖事醫治我們脆弱記憶的三個面向。」

醫治孤兒般的記憶

「首先,主耶穌聖體聖血的慶典醫治我們孤兒般的記憶。許多人的記憶帶著缺乏關愛、痛苦失望的印記,因為有些人原本應該關愛他們、卻讓他們的心靈飽嚐孤兒的苦楚。然而,天主醫治我們,在我們的記憶裡傾注祂的愛;天主聖愛大過於我們的痛苦。聖體聖事帶給我們天父忠信的愛,治癒我們的孤兒感,使我們的心靈充滿聖神慰藉人心的愛。」

醫治負面的記憶

「再者,聖體聖事也醫治我們負面的記憶,這種記憶讓我們只專注於自身的問題和過錯。而耶穌告訴我們,我們是祂眼中的珍寶,當得起與祂同桌共餐。這不只是因為祂慷慨大度,更是因為祂真心愛著我們。祂看見並深愛我們的美與善。聖體聖事使我們擁有抵抗悲傷的免疫力,因為它蘊藏了我們對負面記憶的抗體。我們從而身上帶著天主,喜樂滿懷。」

醫治封閉的記憶

「聖體聖事醫治的第三個面向是我們封閉的記憶。我們記憶的傷疤使我們對人心懷恐懼和懷疑。因此,我們與他人保持距離,態度傲慢,錯誤地期盼自己能掌控各種處境。然而,這確實是個幻想,因為只有愛能根治恐懼,使我們脫離自我封閉、裹足不前的狀態。耶穌在毫無防備的脆弱祭餅裡,溫柔地前來與我們相會。祂成了擘開的餅,好能打破我們自我中心的外殼;祂獻出自己,為了告訴我們,唯有敞開自己,我們才能擺脫內在的禁錮、心靈的癱瘓。耶穌在祭餅裡奉獻自己,邀請我們別把生命浪費在無用之事上。聖體聖事滿足我們對物質的飢渴,燃起我們服務的渴望。」

教宗最後敦促說:「我們需要真正的關懷,實實在在的團結鎖鏈。耶穌在聖體內親近我們:我們別讓周圍的人孤獨無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與光電視及網上播放: 教宗於6月14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

CNS/Paul Haring

按此收看《鹽與光》英語轉播

日期
2020年6月14日

時間
加拿大(東岸)中上午11時45分/(西岸)上午8時45分
中港台時間晚上11時45分

電視頻道:Rogers Ch240/Bell Ch.654/Telus Ch.873 

其他電視頻道

教宗方濟各將於2020年6月14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隆重彌撒,屆時將會有50多位信友參與禮儀。梵蒂岡媒體(Vatican Media)於羅馬時間當天上午9時45分(加東時間凌晨3時45分、加西時間午夜12時45分、中港台時間下午3時45分)開始現場直播,禮儀慶典將以明供聖體和聖體降福禮結束。

教宗方濟各就任宗座牧職以來,曾兩次在羅馬市中心外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去年,教宗在羅馬東郊的卡薩爾貝爾托內(Casal Bertone)社區安慰之母堂主持彌撒聖祭,慶祝聖體聖血節;2018年,他則前往羅馬西南濱海小城奧斯蒂亞(Ostia),在聖婦莫尼加教堂前廣場主持了隆重禮儀。在2013年至2017年的同一節日裡,教宗在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主持大禮彌撒,隨後,主持聖體遊行禮至聖母大殿。

教會慶祝聖體聖血節的禮儀可追溯到13世紀。1215年舉行的拉特朗第4屆大公會議針對「基督在聖體中象徵性臨在而非真實存在」的異說,確認了聖體聖事中餅酒的「實體轉變」(Transustanziazione)。1551年,特利騰大公會議決定性地宣布聖體聖事為教會的信理,大公會議聲明:「因為我們的救主基督說過,祂在麵餅形內所奉獻的,真是祂自己的身體。所以,教會一直確信,如今在這神聖大公會議,再度予以宣布:‘藉著餅與酒的被祝聖,餅的整個實體,轉變成我主基督身體的實體;酒的整個實體,被轉變成為祂寶血的實體。這種轉變,天主教會恰當地、正確地稱之為『餅酒的實體轉變』。」(參閱《天主教教理》第1376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與天主搏鬥也是一種祈禱

在基督聖體聖血節的前夕,教宗方濟各於6月10日舉行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教宗指出:「有鑒於新冠疫情的防疫措施,今年無法舉辦公開遊行來慶祝聖體聖血節,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善度『聖體生活』。祝聖的祭餅蘊藏了基督的位格:我們蒙召在聖堂的聖體龕前尋找祂,同時也要在弱小、受苦、孤獨和貧窮的人這些聖體龕裡尋找祂。」

當天在要理講授中,教宗反省了《創世紀》中聖祖雅各伯的生平。教宗首先指出:「雅各伯狡猾地把他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憑著自己的天份實踐理想。《聖經》講述了雅各伯與兄長厄撒烏從出生開始的爭奪。雖然雅各伯是弟弟,但他巧妙地從父親依撒格那裡奪得了父親的祝福和長子的權利。」教宗說:「這還只是這個恣意妄為的人所能實行的一長串計謀中的第一個詭計。」

「雅各伯看似憑藉一己之力在生活中取得成就,即使是在逃離兄長時,他也能發財致富,締結前程似錦的婚姻。教宗指出,儘管如此,雅各伯在順遂的人生中,缺乏了某樣東西。某天,雅各伯聽見呼喚他回家的聲音,他便踏上旅途,回去他兄長仍生活的故鄉。在最後一段的路途中,雅各伯遲疑地思索回家後等著他的會是什麼。就在他盤算著自己將面對的回報時,突然間,一名陌生人抓住了他,與他搏鬥。」

談到這點,教宗引述了《天主教教理》:「由於雅各伯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天主向他重申自己的許諾。他對抗大哥厄撒烏之前,與一位神秘人物整夜搏鬥,那人不願透露自己的姓名,但離開前在黎明時分祝福了他。教會靈修傳統視此一敘述為祈禱的象徵;祈禱是信德的戰鬥和堅持到底的勝利。」(2573號)

教宗進而解釋「與天主的搏鬥」為什麼是「祈禱的象徵」。他指出:「雅各伯一生靠著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而這場搏鬥提醒了他,他是個凡人,他也會顫抖、恐懼,而且終將一死。那一刻,雅各伯只能獻給天主他自己的脆弱、無力和罪愆。而正是這樣的雅各伯領受了天主的祝福,一走一瘸地進入應許之地:他脆弱受傷,卻擁有一個全新的心。」

教宗說:「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在黑夜裡與天主有約:那是生命的黑夜、生活中許多的黑夜、黑暗的時刻、罪惡的時刻、迷惘的時刻。天主趁我們毫無期待的時候,在我們孤獨寂寞的處境中帶給我們驚喜,賜給我們新的名字,一個涵蓋我們整個生命意義的名字;天主也要改變我們的心,賜給我們祝福。這份祝福預留給接受祂改變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