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哈薩克斯坦,一個文明和勇敢的模範國家

CNS photo/Paul Haring

9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重提他最近在哈薩克斯坦訪問的幾個重要時刻。教宗感謝哈國總統、當局、主教和那些負責接待工作的人員。

教宗首先提到,他這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出席第7屆世界和傳統宗教領袖大會。這項創舉是在該國政府的推動下已走過20年的路程,為向世界展示這個國家是「相遇與對話的場所」。今年的大會依然在哈國首都努爾蘇丹舉行,宗教領袖們與各代表團和國際組織為在世界上推動和平及人類兄弟情誼共襄盛舉。

教宗表示:「這表明,為建設一個在差異中彼此聆聽和相互尊重的世界,應將宗教置於努力的中心。這並非相對主義,不是的。這是聆聽和尊重。哈國政府為此付出努力,該國在擺脫了無神論政權的桎梏後,現在指出一條文明的道路,促使政治和宗教一起行走,彼此既不混淆,也不分離,明確譴責原教旨主義和極端主義。這是一種平穩和團結的姿態。」

教宗强調:「大會的《最後宣言》是2019年2月在阿布扎比簽署的關於人類兄弟情誼文件的繼續,邁出這一步乃是“從遠方開啓的一段行程的果實。」教宗提到1986年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亞西西召集的各宗教為和平祈禱的歷史性會晤,以及聖若望廿三世和聖保祿六世的遠見。

「還有其它的宗教也心懷遠大視野,我只提起聖雄甘地。但是,我們怎能不記得這麽多的殉道者,這些為忠於和平和友愛的天主而付出了生命代價的不同年齡、語言和國家的男人和女人呢?我們知道:隆重莊嚴的時刻是重要的,但隨後是日常生活中的努力,是建設一個讓人人都感到美好的世界的具體見證。」

教宗繼續表示,他此行也是會晤哈國當局和教會團體的時機,並再次强調,這個有150個族裔團體共同生活且有80多種語言的國家,也具有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成為「相遇的國家」。這項使命應得到鼓勵和支持。

「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但願繼續建設一個日益成熟的民主制度,能有效地回應整個社會的需求。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時間,但必須承認,哈薩克斯坦作出了非常積極的選擇,例如對核武器說『不』,以及採行良好能源和環境政策的選擇。這是勇敢的作為。在這慘烈戰爭的時刻,有些人想訴諸核武器,面對這種瘋狂,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對核武器說出『不』。」

關於當地的教會,教宗强調了喜樂和滿腔的熱情。他說:「這個國家的天主教徒屬於少數團體,但如果憑著信德活出這種境遇,就能結出福音的果實。」

教宗指出幾個重點:「首先是微小、成為酵母、鹽和光的福氣,只依靠上主,而不是依靠人性上重要的某些形式。此外,人數上的不足要求我們去發展與其它教會基督徒的關係,也包括與所有人建立友愛關係。因此,這是小小的羊群,的確如此,但這是開放而非封閉的羊群,不設防線,而是敞開的,仰賴聖神的行動,任由祂隨意在哪裡及願意怎樣地吹氣。」

「在哈薩克斯坦,曾有過許多男人和女人在教會受迫害的時期為福音獻出了生命。他們是殉道者,是那個天主的聖潔子民的殉道者,因為這個子民遭受了數十年無神論的壓制,直到30年前獲得自由,這些男人和女人在漫長的受迫害時期為信仰而承受了巨大痛苦。他們因信仰,有的被殺,有的受酷刑及坐監。」

教宗還提到一個記憶和和一個圖像,那就是「2017年世博會的大廣場,周圍都是超現代的建築」,在光榮十字聖架慶日那天,教宗就是在這裡主持了彌撒。教宗說:「在一個進步與退步交織的世界上,基督的十字架仍是救恩的希望:一個希望不會落空的標記,因為這希望是以天主的愛為根基。」

教宗最後表示:「希望他這次的訪問之旅能為哈薩克斯坦和該國教會的生活帶來果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圖進入專頁,閱覽更多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分辨幫助我們在突發事件中認出天主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在9月7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的要理講授中,繼續他上週開始的「分辨」的新主題。教宗以聖依納爵為例,強調天主如何在突發、偶然事件中來實行祂的工程。

教宗首先提到,聖依納爵在戰鬥中腿部受傷回家養傷那個決定性的時期。教宗說,他為了打發時光,他找一些閱讀的東西,他嘆息到,在房間裡只有聖人傳記的書籍。在閱讀的過程中,依納爵開始發現另外一個令他著迷的世界,他被聖方濟各、聖多明我(又譯:道明)所吸引,心中產生效法聖人們的渴望。

教宗解釋道,依納爵感覺道自己內心的想法產生了變化,他開始注意到差異。在他的自傳中,聖人指出,當他想到世界上的事情時,他感到很愉悅,但後來,他感到空虛和失望。相反,當他想到赤腳去耶路撒冷並實踐其他苦行時,他不僅在想到這些苦行時感到安慰,而且在他停下思慕這些時也會有滿足和愉悅之感。

教宗指出,聖依納爵的經驗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第一是時間,因為世俗的思想一開始很吸引人,但它們會漸漸失去光彩,讓人感到空虛和不滿足;而天主的思想起初會招致抵抗,可是一接受它,就會帶來未曾有過的持久平安。另一方面是思想的終點:分辨有其發展歷程,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明白什麼對我們有益,而非抽象和籠統地認識到這點。

於是,教宗說道:「人在分辨以前擁有一段經歷、一段必須認識的經歷,因為分辨不是一種神諭或宿命。事實上,當我們走過一段人生道路時,就會出現重大問題,而我們必須回到那段旅程去了解我們正在尋找什麼。聖依納爵神父在戰鬥後發現自己受傷時並沒有想到天主,他對天主的第一次體驗是通過傾聽自己內心的轉變,即開始吸引他的事物從此破滅了,而在其它那並不耀眼的地方,他找到了持久的寧靜。」

接著,教宗表示:「分辨的另一個方面是生命事件中明顯的偶然性。依納爵在康復期間,手邊沒有關於騎士的書籍,只有聖人的傳記,這可能是一個人生轉折點的一個意外事件。直到一段時間過後,依納爵才意識到,從此才全神貫注於此。」

隨後,教宗提及《瑪竇福音》中一個農人偶然發現埋在地裡寶藏(參閱:瑪十三44)的比喻時強調:「天主會在突發事件、偶發事件中工作。那個男子隨後認識到這寶藏是他生命中的意外,他馬上行動起來,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

最後,教宗指出:「分辨是幫助識別上主在意想不到、甚至不愉快的情況下讓自己知道的記號標誌,就像聖依納爵腿部受傷一樣。永遠改變生活的相遇可能就發生在那些時刻或事件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分辨需要與天主的愛的關係

Pope Francis speaks during his general audience in the Paul VI hall at the Vatican Aug. 31, 2022.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8月31日在週三公開接見要理講授中展開以分辨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當天省思的課題是:分辨的意義是什麼?教宗指出,分辨是每個人都必須學會掌握的進程,好能更加善度生活。「一個人要選擇食物、衣服、課程、工作和關係。在這一切事務上,人生規劃得以實現,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也是如此。」

教宗闡明,耶穌經常運用日常生活的圖像來解釋分辨,例如在捕到的魚當中區分優劣,挑選最貴重的珍珠,甚至是在找到寶藏時知道該怎麼做(參閱:瑪十三44-48)。教宗說:「分辨本身是運用智力、技巧和意願來把握適當的時機:這一切是做出好選擇的條件。」

在許許多多的選項中選出最好的一個,也與我們的情緒大有關係,因為一個好的決定可以帶給我們無比歡喜。教宗表示,耶穌之所以運用日常圖像來描述分辨,是因為天國「在日常生活的各種舉動上彰顯出來,我們應當為此採取立場」。「這就是為什麼分辨能力如此重要。重大抉擇會在最初看似不起眼的次要事情中浮現出來,然後變得極其關鍵」。

分辨需要若干必不可少的元素,例如:知識、經驗、情緒和意願。「分辨需要努力投入。聖經教導我們,我們眼前的生活並非一成不變。天主邀請我們加以評估和選擇。祂把我們創造成自由的人,希望我們能發揮自己的自由。因此,分辨相當耗費心力」。

大部分的人有過這樣的經驗:起初我們以為做了有益於自己的選擇,後來卻發現這個選擇很糟糕。與此同時,我們很多人也明明知道哪些事情真正對自己有益,卻沒有選擇它。在聖經《創世紀》中,天主明確指示亞當和厄娃如何能活得幸福快樂。教宗解釋說:「如果你想要善度生活,如果你想要享受人生,就要記得你是個受造物,你不是論斷善惡的依據,而且你做的選擇會對自己、他人和世界帶來後果;你可以使大地成為美妙的花園,也可以把它變成死亡荒漠。」

教宗表示,為了生活,分辨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需要我們了解自己,知道「此時此地什麼是對自己有益的」。「總而言之,這需要與天主的父子關係。天主是父親,祂不會放我們孤苦無依。祂總是樂意給我們建言,鼓勵我們、接納我們。但是,祂從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我們身上。」

教宗最後強調,天主希望我們愛祂,而不是怕祂。「只有在自由中,才能活出愛。為了學習生活,一個人必須學會去愛,因為這是分辨的關鍵所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老年是智慧的編織之處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2022年8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以對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的蒙召升天的反思結束了關於「老年價值」主題的系列講授。

教宗以新約聖保祿的書信《羅馬書》(參閲:羅八22-24)為反省的依據展開他的要理講授。在該書信中,聖保祿將分娩的痛苦比作「我們肉身的救贖」。教宗表示:「榮福童貞瑪利亞的蒙召升天,照亮著我們人生之旅的終點,在西方拉丁教會和東方教會的傳統中對聖母升天有不同的描繪。在西方的傳統中,我們凝視著被舉起、籠罩在榮耀的光輝中的聖母;在東方的傳統中,她被描繪成在側臥睡眠中,身邊簇擁著在祈禱中的諸位宗徒,而復活的上主將她抱在手中,她如同一個女嬰孩。」

接著,教宗説道:「在聖母瑪利亞與復活的基督重聚的神聖行動中,不僅僅超越了人類死亡的正常肉體腐朽,而且還預示了獲得天主生命的肉身升天。」

隨後,教宗表示:「耶穌經常用婚宴或與朋友的慶祝來描述天堂。」教宗解釋:「這些圖像幫助我們期待來世的生命和天主創造性的愛。在我們的晚年,生活中許多重要的細節,即輕撫、微笑、手勢、一個被賞識的努力、意外的驚喜、熱情好客的愉悅和一個忠誠的紐帶變得更加重要。」

「老年是編織智慧之處,這智慧反過來照亮著年輕一代和整個團體的生活。我們整個的生命就像一粒種子,它必須被埋葬,才能開花結果。人類的生命『就如世界上所有的生命一樣將會誕生』(參閱:若十六21-23)。」最後,教宗總結道:「肉身復活後的生命將比我們在此塵世品嘗過的更加生氣蓬勃千千萬萬倍(參閱:谷十28-31)。」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老幼聯盟將能拯救人類大家庭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8月1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談論關於老年的主題。教宗指出:「如果我們讓那些必須學會出生的孩子們重新得到具有死亡智慧的長者的溫柔見證,那麽老幼聯盟將能拯救人類大家庭。」

教宗强調:「年長者的見證能令兒童信服,比青年和成年人的見證更為可信,因為老年對我們最終歸向的願景堅定不移。因此,把生命的不同年齡視作彼此分離、相互競爭的世界,這是痛苦且有害的事。」

教宗以舊約《達尼爾書》為省思的依據,其中描述的是先知的一個夢境(參閱:達七9-10)。教宗表示:「這是享見天主的奧妙且燦爛的異象。在《默示錄》中,這也是關於復活耶穌的異象。祂以默西亞的身份出現在神視者面前,將手按在他的肩上,對他說:『不要害怕!我是元始,我是終末,我是生活的;我曾死過,可是我如今卻活著,直到萬世萬代。』(參閲:默一17-18)」

教宗指出:「如此一來,天主的彰顯總是讓恐懼和焦慮的最後屏障消失殆盡:這是永生者向我們作出的保證。祂儘管已經死過,現在卻佔據了屬於祂的地位,就是那元始和終末的地位。在這具有象徵意義的情節中,正是老年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天主的顯現與生命的循環、人類歷史的時間,以及天主統治受造界的密切聯繫。這異象傳達著朝氣和活力、崇高、絕美和魅力的感覺。那老者的頭髮卻有如潔白的羊毛,又如同雪。就如同一位長者的頭髮。」

教宗說:「潔白的頭髮象徵著時間久遠和古老、亘古的過去,以及永恒的存在。我們對待孩童無需將一切都去神化:把天主描述為一個有著潔白頭髮、萬古常存者並不是一個乏味的象徵,這是一個聖經的圖像,高貴而且溫柔。」

「《默示錄》和《達尼爾書》中描述的那位萬古常存者,如同整個人類那樣古老,而且更為古老。新而永久,如同天主的永恆那樣。」

教宗於是提到東方教會每年2月2日慶祝的獻耶穌於聖殿慶日:「這節日凸顯了以西默盎和亞納兩位老者為代表的人類與主基督的相遇。在東方禮儀中,主教隨著西默盎祈求說:『這是生於童貞女的那一位:祂是聖言、出自天主的天主,祂為我們降生成人並拯救了人類。』然後禱詞提到童貞聖母將耶穌獻於聖殿的情景,那個『可敬的老者將祂抱在懷中』。對於老年特殊的使命而言,西默盎的舉動也是最美好的典範:把來到世界上的孩子獻上,視之為天主不斷賜予的恩典,知道他們中的一位是在萬世之前就出自天主聖愛的聖子。」

教宗表明:「老年正走向一個世界,天主投入受造界的愛終於能在這個世界中散發出來,這是西默盎和亞納在辭世之前,必須完成的舉動。老年必須為兒童作出見證,使他們受到祝福:這見證在於讓他們從那既美好又艱難的初始階段起,就認識到生命終向的奧秘,那就是沒有人能消除這生命,即使是死亡也無法消除。要讓孩子們知道,他們活出見證、成為見證人的現實狀況。我們年長者有這個聖召,作見證人,好讓他們繼續作出見證。」

教宗表示:「當老人祝福所遇到的生命時,就會放下對即將離去的生命的一切怨恨,這是不可抗拒的。這並非因時間的流逝及正在離去而悲傷,不是的。這是成為好酒的喜悅,是隨著年歲而越陳越香的好酒。」

教宗强調:「年長者的見證將生命的各個階段與時間的不同維度,過去、現在和未來融為一體。因為這些不僅是記憶,也是時下,甚至是承諾。如果人類非常古老,如果我們注視時鐘的時間,天主聖子乃是元始和終末。」因此,對教宗而言:「任何人都不會被排除在祂永恒的世代之外、祂奇妙的大能之外,以及祂對人的慈愛之外。」

教宗方濟各最後詢問道:「今日人類似乎是才在昨天出生的少年,這人類以其所有的進步,將能否重新獲得老年對我們終向的願景堅定不移的恩寵?」教宗承認:「死亡無疑是生命中一個艱難的過渡,但這個過程也會結束不確定的時間並抛棄時鐘。因為生命之美,不再有期限,而是從那時才開始。」

「但生命始於那個年長的男人和女人的智慧,他們能夠成為年輕人的見證人。讓我們想想交談,思索長者與兒童、長者與青年的聯盟,並設法不讓這密切的關係被切斷。願長者有交談、向年輕人述説自己的樂趣,願年輕人去尋找長者,從他們那裡獲取生活的智慧。」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老年是一項許諾,青春永駐是妄想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22年8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省思關於老年的主題,指出這是一段經由信仰和見證的脆弱性及經由友愛的挑戰的過程,是「朝向圓滿的時期」。教宗解釋說:「老年是為期待基督作出令人感動、令人興奮的見證的大好時光。」

「如果說在這段生命中,幫助我們和他人接近天國的信仰善工”正在失去“青春和成熟期的活力、言談及衝力,正是如此,使生命的真正歸向的許諾更加透明,那就是在天主的世界裡,與天主同席而坐。」教宗認為:「需要在地方教會重新喚起期待上主的這一特殊使命,鼓勵年長者發揮個人特恩和團體素養。」

「在錯失機會的沮喪中度過的晚年,給自己和衆人都帶來沮喪。相反,和藹並以尊重現實生活的方式度過的老年,終將消除那認為依靠自己就足矣且自己就能搞定的誤解。它甚至消除一種關於教會的誤解,即教會要適應世俗環境,認為這樣終能把教會治理得完美和圓滿。」

教宗表明:「若我們能擺脫認為自己永遠完美和健康、精力充沛和事事成功的自負,天主賜予我們的衰老時間其本身就是耶穌談到的那些『更偉大的』工程之一(參閱:若十四12)。」教宗於是闡明人的生命的意義說:「我們的生命不是為把自己封閉在一種想象的塵世完美中,應懂得生命經過死亡,注定要超越。因為死亡是一種過渡。事實上,我們永久的故鄉、我們抵達的終點不在此世,而是在上主的身旁,在祂永遠居住的地方。」

教宗說:「總之,我們在世上是生命的學徒,在千難萬險中學習珍視天主的恩典、履行分享這恩典的責任並使之為衆人結果實。而且,塵世生命的時間是這個過程的恩寵。留下這時間、希望青春永駐、幸福無窮、權力絕對不僅不可能,也是妄想。」

「我們在世上的存在是開啓生命的時間,這存在是生命,但它將你帶向一個更圓滿的生命,開啓那個更圓滿的生命;這是唯有在天主内才能找到的圓滿的生命。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是完美的,最終仍不完美。在天主許諾的實現中,關係顛倒過來:耶穌盡心為我們準備的天主的空間重於我們人生的時間。這就是說:老年接近這圓滿實現的希望。老年畢竟曉得時間的意義和我們所處的這生命開端的場所的限度。老年對此是有智慧的:年長者對此是有智慧的人。」

「因此,若老年邀請我們喜樂地善度時間,則是令人信服的。教宗强調,老年也是高貴的,無需化妝來顯示其高貴。也許缺乏高貴才化妝。老年具有“信仰目光的深度,在期待上主中活出的這段塵世的生命能完全衛護信仰,向衆人説明我們為所有人的希望的理由(參閱:伯前三15)。」

「實際上,老年使耶穌的許諾變得透明,將我們引向《默示錄》談到的聖城(參閱:默廿一、廿二)。」

最後,教宗對他關於老年的要理講授中朝向永生進程的願景作了總結:「老年是最適合傳播喜訊的生命階段,這喜訊乃是,生命是通往最終圓滿的開端。年老是一項許諾,一項許諾的見證。最好的還在後面。最好的還要到來:這如同老年男女信徒的訊息,最好的還在後面。願天主賜予我們衆人在晚年時能做到這一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年老體弱的情況下學習為基督作見證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6月2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論述了關於身體衰弱依靠別人照顧的主題。教宗邀請信友們,即使體力漸衰也要忠於自己的信仰宣認。年長者不應嫉妒年輕人佔據了他們的位子,甚至在一連串被迫閑暇的時光中能興趣盎然地沉思、全神貫注地聆聽天主聖言,這也是生活中最好的一份。

教宗選擇《若望福音》結尾時記述的耶穌與伯多祿的對話,發揮了這次要理講授關於老年的主題。耶穌3次詢問伯多祿「你愛我嗎?」及暗示他生命結束的時日將是怎樣的(若廿一17-18)。教宗從這段對話中得到啓發,邀請衆人反省:「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如何?開放、坦率、直接、真情,如同耶穌與伯多祿之間的交談?還是心不在焉?我們的信仰行程是否也極抽象和唯我獨尊,非常世俗化呢?」

教宗告誡:「這不是耶穌的道路。人而天主的耶穌行事如人、説話如人。祂有這份溫柔、這份友情、這份關懷。耶穌不是那種畫面上的甜美形象,卻平易近人,接近我們。」接著,教宗談到老年和生命的時光,闡明這是一段見證的時期。「你年少時,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就不再是你生命的主人了。(參閲:同上18)」

教宗勉勵年長者:「要接受衰老造成的疾病和喪失的青春活力,即使在體弱、患病和死亡的情況下,也要繼續做基督的見證人。」聖依納爵曾説:『生命正是如此,即使在死亡中,我們也要見證是耶穌的門徒。』生命的結局該當是門徒的生命結局,是耶穌門徒的生命結局。」

教宗表明:「上主常根據我們的年齡向我們發言。耶穌對伯多祿的訓誡意在必須從脆弱、無能和依靠他人的狀況中學習接受指導和塑造。耶穌的門徒總是前行,無論健康好與壞、身體能否自理,跟隨耶穌才是重要的:總是要跟隨耶穌,步行或跑著也好慢速和坐輪椅也罷,但總是要跟隨祂。耶穌與伯多祿的對話為所有的門徒、我們眾信徒都是珍貴的教導。對所有年長者也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別人、很大程度上依靠別人創意的生活狀況下,從我們的脆弱中學習表達我們生活見證的表裡如一。」

教宗指出:「如果隨著疾病和年老,依賴性增加,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依靠自己,這種情況中,信仰也會在成熟,耶穌也會與我們同在,也會湧現出在生命道路上已經活出的信仰的富饒。但需要反思:當我們感到自己軟弱時,我們是否有一種靈性能力來詮釋那個託付於他人,而非我們自主能力的生命季節?在我們有能力積極行動的時日、在脆弱的時日、在依賴別人的時日,在告別的時日,在遠離我們生命為主角的時日,我們如何保持忠實於所生活出的跟隨行動、愛的承諾,以及對正義的尋求?離開做主角的生活確實不容易。」

「老年是一個考驗的時期,無疑也有非常人性化、也非常狡詐的誘惑,力求保留自己的主角地位。」教宗說:「年長者有時必須减少主角的感覺,必須降低自己,接受老年應放下做主角的意識。其實,還有其它方式能夠表達自己,參與家庭和社會。」

「伯多祿與耶穌談話後,看到若望跟在他們後面,便問老師『他怎樣?』」教宗說:「他似乎在問:他必須跟在我的後面嗎?他必須佔據『我的』空間嗎?他將成為我的繼承人嗎?這些問題毫無用途,也沒有幫助。耶穌對伯多祿的回答既坦率,也毫不客氣:『這與你何干?你只管關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現狀,別管別人生活中的閑事。你只管跟隨我。(參閲:同上22)』」

教宗强調:「這很重要,耶穌的門徒,在生命和死亡、健康與患病、取得許多成就的順利生活中,也在困難的時刻,都要跟隨耶穌。這對我們也是如此,當我們想干預別人的生活時,耶穌的回答是:這與你何干?你只管跟隨我。即使在接近生命落幕的處境下,也忠實於宣誓過的愛,忠實於所認定的信仰,這必會得到子孫後代的讚賞和上主的回報。」

教宗吩咐年長者:「要學習如何告別自己的生命,這是年長者的智慧。這需要帶著微笑來完好、認真地告別,在社會團體内告別並在他人的伴隨下告別。」

教宗表示:「年長者的生命是一種逐漸卻喜悅的告別,他們必須能夠說:『我活過了這一生,這是我的家庭;我活過了這一輩子,我是個罪人,但也行過善。」教宗說:「年長者能把他們最美和最好的一面留給我們。年長者應總是帶著微笑注視年輕人,這樣年輕人才能將已經播撒或完成的事業向前推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體聖事邀請我們將天主帶入每日的生活中

2022年6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講授要理後,問候了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人士。他特別提到隔天在梵蒂岡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慶節當天,羅馬時間上午10時30分,聖伯多祿大殿總鐸、教宗梵蒂岡城國代理主教甘貝蒂(Mauro Gambetti)樞機在聖伯多祿大殿内的聖伯多祿宗座祭台主持彌撒聖祭。

教宗問候講德語的信友時說:「基督聖體聖血節邀請我們走出去、將上主帶入每天的生活中:將祂帶到生活中有喜樂和痛苦的地方。」

教宗問候操西班牙語的朝聖者時籲請他們祈求天主:「讓我們成為活出聖體聖事的人,感謝所領受的恩典,能夠把自己奉獻於他人,並喜樂的為他人,尤其是那些最需要的人服務。」

教宗在問候波蘭朝聖人士時解釋道:「在隆重的基督聖體聖血節中,記念天主以餅酒的形式真實臨在於聖體中。」教宗祝願在波蘭為這慶節舉行的福傳音樂會,「能喚醒所有人的信德,好能領受基督的聖體聖血,越來越深刻地體驗基督的愛」。

最後,教宗提醒說:「意大利在6月19日主日慶祝基督聖體聖血節。願聖體聖事,愛的奧跡,成為你們所有人的恩寵和光明的源泉,照亮生命道路,在艱困中給予支持,在每日的困苦中給予最大的慰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老年有其限度卻也是恩典,丟棄老年就是背叛生命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22年6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仍是關於老年。教宗在《聖馬爾谷福音》的啓發下,談了「在感恩中學習提供信仰上的喜樂服務」。

「祂一出會堂,就同雅各伯和若望來到了西滿和安德肋的家裡。那時,西滿的岳母正躺著發燒;有人就向耶穌提起她來,耶穌上前去,握住她的手,扶起她來,熱症遂即離開了她;她就伺候他們。」(谷一29-31)

福音的作者寫明「西滿的岳母正躺著發燒」,教宗評論這句話說:「普通的發燒對年長的人也能帶來危險。因此,年長者需要對自己的身體有耐心,學會選擇什麽能做和什麽不能做。與年輕時或成年時相比,疾病以不同和新的方式重壓在老年人身上。這對於已經處於困難的年歲就如同一個沉重的打擊。老年人生病似乎會加速死亡,而且無論如何都會减少已經被認為不會長久活著的時間。於是我們懷疑是否還能康復,『這會不會是我最後一次生病……』。我們無法再對未來抱著希望的,因為未來似乎已不復存在。」

教宗强調:「在這段福音中有一個教導,耶穌不是隻身一人去探望那個生病的年老婦人,而是與門徒們一起去。這表示基督徒團體必須照顧年長者,在今天老齡的人數在增長的情況下,更應如此。我們必須感到有責任去探望經常獨處的年長者,在上主面前為他們祈禱。耶穌親自教導我們該怎樣愛他們。『當社會承認生命在年老、殘疾、嚴重疾病,以及正在熄滅時也是寶貴的,這樣的社會才是個真正的接納人的社會』(致聖座生命科學院信函,2014年2月19日)。」

「耶穌治好老婦人的病,以此教導門徒們救恩是透過關注那個病人來傳播的。那個老婦人也因天主對她的慈愛而表達了她由衷的感激。」教宗藉此機會再次談起他經常提到的一個觀念,即丟棄文化,它把老年人視為一種負擔,試圖從社會上消除他們。

教宗說:「這是對人類自身的背叛,是最醜惡的事,是根據用途、根據青春來擇選生命,而不是以生命原本的樣貌、老年人的智慧及限度為準則。年長者能給予我們的有許多:他們有生命的智慧,有許多能教給我們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教導人,從兒童起就應懂得照料、去看望祖父母。青年、兒童與祖父母的交談至關重要,對社會重要,對教會重要、對健康的生活重要。在青年與老年人沒有交談的地方,就會缺些什麽,一代人的成長就沒有過去,也就是沒有根基。」

《馬爾谷福音》的這段話也提到,那個年老的婦人被耶穌治好了病,就起身伺候門徒們。教宗反省說:「如此一來,她也給門徒們上了一課,顯示出“年長者也能,甚至必須服事團體”,從而戰勝“退到一旁的誘惑。」

「如果老年人不被丟棄及離開反映團體生活事件的舞台,反而是團體關注的中心,那麽他們將會受到鼓勵,履行對天主感恩的寶貴職責,天主不會忘記任何一個人。老年人因他們生命中蒙受天主的恩典而感恩,就如伯多祿的岳母教導我們的那樣,使所在的團體重獲共處的喜樂,且有助於門徒們的信德具有其最終目標的基本特徵。」

説到這裡,教宗願意闡明一個觀念:「耶穌規定祂的每一個門徒都必須有為人代禱和服務的精神,這不單是婦女們的事務。為感激天主慈愛而善儘合乎福音精神的服務,沒有在任何地方寫著男人是主人,女人是僕人:絕非如此。儘管這樣,也並沒有除去女人在感恩和信德的溫柔方面教授男人的義務,男人對這些事的理解比較感到費力。伯多祿的岳母在門徒們來到之前,在跟隨耶穌的行程上,已經向他們顯示了這個途徑。」

最後,教宗以一幅美好的圖像來結束這次要理講授,即在福音的記述中耶穌對這個老婦人的體貼。教宗說:「這個畫面明確反映出祂對弱勢者和病患具有特別的敏感性,這必是天主聖子從祂的母親身上學到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不會青春永駐,老年幫助我們迎接永生

CNS photo/Paul Haring

年長者肩負一項精神和文化上的使命,也就是要打破青春永駐的幻想,並向造物主天主溫柔的懷抱敞開心扉。教宗方濟各6月8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老年為題的要理講授,並強調了年長者的這項使命。教宗指出,年長者向前邁進,走向永生的天主,為「由上而生」做好準備。耶穌說的「由上而生」是在聖神內的新生命,讓我們能進入天國。

當天的要理講授從福音中耶穌與尼苛德摩的對話展開(參閱:若三3-6):耶穌向猶太人的首領尼苛德摩表示,人如果要「見到天主的國」,就必須「由上而生」。教宗解釋道:「這並非重頭開始、再一次誕生在世界上,以求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會是沒有意義的重複出生,恐怕會抹去生活經歷的一切意義,把它當作失敗的實驗來消除掉。然而,積累了人生經驗的生命在天主眼中何其寶貴,因為我們是祂溫柔愛護的受造物。」

尼苛德摩不明白這道理,疑惑地問道:「人已年老,怎樣能重生呢?」教宗強調:「尼苛德摩的這個提問對我們極具教育意義。事實上,我們可以在耶穌話語的啟發下,把這問題倒過來看,發現老年所蘊含的使命。這是因為老年非但不妨礙耶穌所說的『由上而生』,反而成了使它閃耀發光的恰當時期,消除人們對生命的誤解。」

教宗表明:「我們的文化呈現出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即把子女的出生看作是單純的人類生殖和生物繁衍的問題,然後又營造出青春永駐的神話,使人癡迷於永垂不朽的肉身。老年階段之所以被輕視,是因為它帶來無可辯駁的證據,讓我們不得不跟這神話道別。」

「在這青春永駐的神話之下,人們期待能藉著科技打敗死亡,試圖用藥物和化妝品來維持體態,延緩、隱藏和除去老化的痕跡。」講到這裡,教宗放下手中的稿件,語重心長地說:「我想到一名睿智的意大利女演員馬尼婭尼(Magnani)女士說的話。當時,有人告訴她,她該除皺了,她回答說:『不,別碰我的皺紋!我等了多少年的歲月才等到這些皺紋:不准碰它們!』就是這樣:皺紋是經驗的象徵、生活的象徵、成熟的象徵、走過旅途的象徵。不要為了變得年輕而去動皺紋,那是外表顯得年輕:重點在於人品、重點在於內心,而心靈如同好酒的釀造一樣,越陳越香。」

「此外,在終將一死的身體內的生命,就像某些藝術品那樣呈現出未完成的美妙。事實上,塵世的生命乃是開始而非完成。我們出生在這世界上恰恰是如此:我們永遠是真實的人,但是為了守護我們生命最珍貴的部分,保護它完好無缺並達至滿全,這生命卻是太狹小的空間、太短暫的時光。信德有助於我們領悟天國的福音訊息,讓我們看見天國。我們能夠真正看見我們滿全的希望快要實現的許多徵兆,從而在我們的生命中帶著注定享有天主賜予永生的記號。年長者向前邁進、走向終向,走向天主的天國。年長者帶著他積累的人生智慧向前邁進。」

「老年不僅幫助我們打破青春永駐的幻想,還能使我們向造物主天主溫柔的懷抱敞開心扉。」談到年長者的溫柔,教宗說:「你們看看祖父母如何凝視孫子孫女,如何輕撫孫子孫女:那份溫柔不帶一絲人的磨難,因為它已經勝過人的磨難,能不求回報地給予愛、相親相愛的關懷。⋯⋯它打開一扇門,讓人能理解天主的溫柔。我們不要忘記,天主聖神就是關懷、憐憫和溫柔。」

教宗最後再次放下講稿,提醒眾人說:「當我們如此思考老年時,我們會問說:這個丟棄文化怎麼會覺得老人沒用,因而拋棄他們呢?年長者是未來的信使,年長者是溫柔的信使,年長者是人生智慧的信使。讓我們向前邁進,並以老年人為標竿。」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波蘭信友時,提到了聖女雅德維加(Jadwiga)的芳表並叮囑眾人為和平祈禱。聖女雅德維加的一生與波蘭和歐洲的歷史交織在一起。雅德維加出生在匈牙利,1386年2月18日與立陶宛大公雅蓋洛(Jagiełło)聯姻。雅德維加在克拉科夫創建了雅蓋隆大學,並且把自己的金權杖送給了這所大學,因為她更喜歡木製的權杖。對雅德維加來說,真正的財富不在於塵世俗物,而在於她與弱小者的相處。

提到聖女雅德維加,教宗方濟各說:「在封聖大典上,聖若望保祿二世指出,因著雅德維加的努力,波蘭與立陶宛和羅斯結合在一起。請你們仰賴她的轉禱,效法她在基督的十字架下為歐洲和平祈禱。」

1997年6月8日,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波蘭克拉科夫為雅德維加女王主持封聖大典,現場人山人海。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多次稱呼雅德維加為「波蘭之母」,並強調雅德維加女王的威望並不來自「王權徽印,而是出於聖神的威能、深度的思想和敏銳的心靈」。

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讚揚這位聖女,說:「她將自己的社會地位、才華和所有私人生活,完全獻於服事基督。當她必須統治時,她也竭力為受託於己的百姓效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