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願上主賜予我們堅忍和安慰的能力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我們強壯者,該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 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我們每人都該求近人的喜悅,使他受益,得以建立,其實,凡經上所寫的,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為叫我們因著經典上所教訓的忍耐和安慰,獲得希望。願賜忍耐和安慰的天主, 賞賜你們倣效耶穌基督的榜樣,彼此同心合意,好一心一口光榮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

2017年3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中表示:上主要求我們播種希望,安慰弟兄姐妹。教宗在要理講授時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當天他論述了希望與堅忍和安慰之間的關係。

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中為了解釋基督徒的希望,提出兩種態度:堅忍與安慰。「堅忍」指的是有能力保持忠信,即使我們的重擔似乎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安慰」則表示有能力彰顯天主憐憫的行動,即使我們遭遇苦難。

教宗說:「聖言向我們啟示:上主的確是『賜予堅忍和安慰的天主』(15:5),祂永遠忠信於祂對我們的愛。換言之,祂堅定不移地愛我們,永不知倦地愛我們!祂堅忍不拔,始終愛我們!祂還呵護我們,以祂良善與慈悲的愛撫包紮我們的創傷。祂安慰我們,甚至不知疲倦地安慰我們。」

聖保祿又說:「我們強壯者,該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1節)

教宗指出:「聖保祿的話可能會讓人覺得狂妄自大,但從福音的邏輯理解卻不然,因為我們的力量並非來自我們,而是來自上主。因此,在生活中經歷過天主安慰的人,便有能力也有責任背負起弱小弟兄姐妹的脆弱。如果我們親近上主,我們就能堅忍地關懷比較脆弱的人、更加需要幫助的人,安慰他們,給予他們力量。這就是保祿這句話的意義。為能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而要覺得自己僅僅是傳遞上主恩典的管道;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真正成為希望的播種者。上主要求我們具有堅忍和安慰人的能力,做希望的播種者。今天我們必須播種希望,但這並非易事。這種作風並不會造成團體内某些人是甲等強者,其他人是次等弱者。相反地,大家都具有同心合意的感情。即便是強者遲早也需要他人的安慰,而處於弱勢中的人也能幫助困境中的弟兄姐妹。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這樣的一個團體中,我們將『一心一口光榮天主』(羅15:6)。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把基督、把祂的聖言置於中心,因為祂是強者,祂給予我們堅忍,給予我們耐心,給予我們希望,給予我們安慰。祂是強壯的長兄,照顧我們每個人。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善牧背在肩上,被祂溫柔殷切的目光注視。」

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教宗問候了參與意大利移民基金會領導層會議的人士,鼓勵他們繼續接納移民,推動移民的融入,並且考慮到接納者與被接納者相互的權利和義務。教宗特別強調:「我們不要忘記,今天的移民與難民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悲劇。」

聖座文化委員會於在3月22日第25屆世界水資源日在羅馬舉辦一場有關水資源的國際會議。教宗方濟各當天的公開接見活動中也問候了這場會議的與會者,勉勵眾人保護水資源。

教宗說:「我為這次會議感到高興,因為它標誌著不同組織攜手合作的新階段,以提升必須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將它視為人人共享的財富,也重視水資源在文化和宗教上的意義。我鼓勵你們格外投入教育領域,向兒童與青年提出建言。」

水資源是世界上每個人共享的權利。不幸的是,全球如今仍有6億6千3百萬人的住家沒有飲用水,24億人無法使用適當的衛生設施,這導致5歲以下幼兒的死亡人數每年高達30多萬人。

本屆水資源日專注於廢水,以及如何加以減量、淨化和再利用。根據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全世界努力在2030年前改善水質,減少污染,消除傾倒廢物現象,把危險化學物品和材料的排放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未經處理的廢水比例減半,並且大幅增加全球廢物回收和安全再利用。

教宗方濟各十分關切水資源的議題。他今年2月24日出席聖座科學院以水資源人權為題的研討會時,曾表明擔憂「爭奪水資源的世界大戰」。教宗強調:「現在還為時不晚,但必須馬上意識到人類需要水資源,以及水資源對人類益處的重要價值。」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鼓勵世界各地的信友團體於本月24日至25日懷著信德參與「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重新發現修和聖事。

教宗說:「我祝願人們今年也在全世界的聖堂內善度四旬期旅程中的這個絕佳恩寵時刻,體驗與天父慈悲的喜樂相遇。祂總是接納並寬恕每一個人。」

今年「24小時奉獻給上主」活動的主題是:「我喜歡仁愛」(瑪九13)。為了強調修和聖事的重要性,教宗在這項活動的前一週,即3月17日週五下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懺悔禮儀,領受修和聖事,並為7名平信徒施行這件聖事。

人們可以在社交網站上運用#24hoursfortheLord話題標籤,表達對這項活動的支持。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愛是天主的恩賜,我們不可存有私心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弟兄們!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恒心;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

2017年3月1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時表示,我們最崇高的聖召是愛天主和愛近人,但我們的愛也有變得虛偽的危險,如同一場電視劇那樣。他強調,希望的喜樂正在於我們知道即使自己有過失,天主也不會減少祂對我們的愛。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前,他乘座車環繞聖伯多祿廣場,問候在場的朝聖信友們。教宗走向了一個來自中國的家庭,降福他們。這個家庭的母親更因教宗的此舉而深受感動,熱淚盈眶。

基督徒愛德的聖召與望德的喜樂緊密相聯,懷有愛的人就會有望德的喜樂,就能與那被稱為大愛的主耶穌相遇。不過,聖保祿宗徒也告誡我們要警惕虛偽的愛德(羅12:9-13)。

在我們愛的行為中也會摻雜著虛偽,例如:我們在從事愛德服務時只為自我陶醉或炫耀自己,賣弄自己的才智。

教宗感嘆道:「有多少存在私心的愛啊!在這種態度的背後常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我們行愛德,因為我們是好人,好似愛德是一種我們心中的產物。愛德首先是一份恩寵,一份禮物;愛的能力是天主的一份恩典,我們必須祈求這恩典。若我們祈求這恩典,天主會樂意把它賜給我們。愛德是一份恩寵:它不在乎我們是誰,而在於顯露上主賜給我們和我們自願接受的那份恩寵;我們若不先與耶穌相遇,不受到祂溫良和慈悲面容的催促,我們在與他人的相遇中就無法表達愛德。」

聖保祿邀請我們承認自己是罪人,同時也為我們指明希望:若讓復活的基督來更新我們的心靈,我們就能成為天主之愛的工具。

教宗解釋說:「復活的基督在我們當中生活並與我們同在,祂能治癒我們的心靈:若我們祈求祂,祂必會應允。我們雖然卑微和貧窮,祂卻讓我們體驗天父的憐憫,慶祝天父愛的奇事。於是我們就能明白,我們為弟兄所能做的一切,無非是回應天主繼續不斷為我們所做的。」

「我們眾人都有過未能全心全意遵守愛的誡命的經歷,但這也是一份恩寵,因為它讓我們懂得單靠自己是無法真正去愛的。我們需要上主不斷更新我們心中的這份恩典,體嚐祂的無限慈悲。」

教宗指出:「我們應重新欣賞那些不起眼的小事,這樣我們就能愛他人,如同天主愛他們那樣,希望他們得到益處,希望他們成聖,成為天主的朋友。這樣我們就會甘心彎下腰服事弟兄。」

「保祿宗徒提醒我們一個秘訣,就是他所說的『論望德,要喜樂』的秘訣:望德的喜樂。這是希望的喜樂,因為我們知道在各種境遇中,包括最糟糕的逆境和我們自己的失敗中,天主的愛都不會減少。」

當天,「意大利天空」(Sky Italia)電視集團的百多名職員也在場參加。這個傳媒集團正在推行頗具爭議性的重組計劃,涉及570名職員的生計。因此,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之際,特地向他們致以問候,為勞工的權益發聲。

教宗說:「我祝願他們的工作處境能早日找到解決方案,所有人,尤其是家庭的權利都得到尊重。工作賦予我們尊嚴,民眾事務的負責人、當權者有義務竭盡全力使每個男女都能工作,好使他們抬頭挺胸,有尊嚴地直視他人。誰若是為了操縱經濟,為了進行毫不光明正大的談判而關閉工廠,關閉公司,剝奪人們的工作,他就犯了極嚴重的罪。」

負責天空集團勞資談判的工會代表琴托凡蒂(Paolo Centofanti)向梵蒂岡電台講述目前的情況說:「現在的氣氛非常凝重,那些有家室且就職於羅馬公司的人格外深受其害,陷入愁雲慘霧:這裡預計有200個過剩人力,300人要調去米蘭。對於那些獨力支撐家計的人,或者配偶必須留在羅馬工作,子女還年幼的小家庭而言,他們就算原本不屬於過剩的人力,這調動也使他們成了過剩的。他們因此被迫作出抉擇,一是這莫大的犧牲,二是辭職。與此同時,米蘭公司又雇用了200名新人,這令情況變得混亂,勞工處境雪上加霜。我們多次要求公司提出產業計劃,但至今沒有得到回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四旬期是希望的時期

出谷紀

上主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現在以色列子民的哀號已達於我前,我也親自看見埃及人加於他們的壓迫。所以你來,我要派你到法朗那裏,率領我的百姓以色列出離埃及。」

2017年3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當天是聖灰禮儀日,教宗在四旬期開端繼續談論基督徒的希望,表示上主藉著十字架的死亡把人類從罪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我們也應接受並參與祂的拯救計劃,正如聖鮑思高所說的:「我們無法坐纜車上天堂。」

四旬期是希望的旅程,在復活奧跡之光的指引下度過的40天。我們在這段時期走向復活的基督,而基督就是光明,召喚我們走出黑暗。

教宗說:「四旬期是懺悔的時期,也是克苦的時期,但其目的不在於自身,而在於與基督一同復活,更新我們在聖洗聖事中獲得的身份,也就是再一次『由上而生』,在天主的愛內重生(若3:3)。這就是為什麼四旬期在其性質上是希望的時期。」

「《出谷記》記載了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擺脫奴役與被迫勞動的事蹟。他們在上主的使者梅瑟的帶領下,花費40年時間穿越荒漠,進入自由的福地。在此期間上主頒賜他們法律,教導他們愛天主並以兄弟之情彼此相愛。40年象徵一代人的生命,雖然他們受到返回埃及的試探,卻仍然抵達了預許的福地。」

「這整個行程是在希望中,懷著抵達福地的希望完成的。這正是『出谷』的意義,從奴役走向自由的出路。四旬期的40天對我們眾人而言,也是一次從奴役和罪惡走向自由與會晤復活基督的出路。每一步,每一次考驗,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唯有在天主救恩的計劃內才具有意義。天主願意祂的子民獲得生命和喜樂,而非死亡和痛苦。耶穌的逾越就是祂的出谷,為我們開啟了一條通往圓滿、永恆和福樂生命的道路。祂用自己的鮮血把人類從罪惡奴役中拯救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祂做了這一切後我們就可無所事事,祂經歷了十字架的死亡後我們就能坐著纜車上天堂。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得救的確是祂的恩典,但救恩史更是愛的歷史,需要我們接受並參與祂的愛,一如我們的聖母瑪利亞和她之後的諸聖人那樣。」

教宗繼續說:「耶穌為我們受了試探,並為我們戰勝了『試探者』,我們也必須與祂一同面對並戰勝試探。耶穌賜予我們聖神的活水,我們則應該藉著聖事、祈禱和朝拜,從聖神那裡汲取並飲用這活水。耶穌是戰勝黑暗的光,我們則應該呵護我們在受洗之日所領受的小小火苗。」

最後教宗總結道:「四旬期是我們悔改的聖事標記,我們從奴役走向自由的旅途。這是一條需要不斷更新的道路。我們基督徒的希望在考驗、試探、幻象和妄想中得到鍛煉,像童貞聖母瑪利亞那樣剛毅和堅定。聖母在她的聖子受難與死亡的黑暗中仍然相信祂的復活,盼望著天主之愛的勝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人因驕傲而無節制地開採、破壞受造界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因為我們知道,直到如今,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歎息,同受產痛;不但是萬物,就是連我們這已蒙受聖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歎息,等待著義子期望的實現,即我們肉身的救贖。因為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就不是希望了;那有人還希望所見的事物呢﹖但我們若希望那未看見的,必須堅忍等待。同時,聖神也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

2017年2月2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表明我們確認眾人的得救乃在於希望。教宗指出,受造界是天主賜予人類的美妙恩典,但人一旦屈從於自私自利,就會毀壞天主交給自己管理的最美好事物,甚至使受造界墮落,變成奴隸。

教宗以聖保祿宗徒關於受造界的嘆息為核心進行反省(羅8:19-27)。

他說:「人一旦中斷與天主的共融,便失去自己原本的美善,於是損毀自己周遭的一切事物。萬物的美原先全都歸於造物天父和祂的無窮之愛,現在卻因人類的驕傲和貪婪而帶著淒慘的傷痕。人類因驕傲而無節制地開採,破壞受造界。」

教宗例舉世界上的水源說:「水是生命的泉源,卻因人無節制地開採礦物而受到污染。這悲慘的後果卻是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的。然而,在這慘淡景象中,上主不棄人於孤立境地,而是提供一個釋放的新前景。在我們周遭的一切嘆息都不會徒勞無益,它們有如產婦的嘆息,雖然疼痛,但知道即將迎來新的生命。我們仍在勉力對付我們罪惡的後果,我們周遭的一切仍舊帶著我們的辛勞、欠缺,以及封閉的痕跡。不過,我們也知道自己蒙受了上主的救恩,在我們身上和我們周遭的事物上得以瞻仰及預先體嘗基督復活的標記,即基督以祂的復活所進行的新創造。」

教宗接著解釋基督徒的希望,表示基督徒並非遠離世界,卻承認在自己生活和周遭存在的惡行,同時也學習以基督復活的觀點去解讀現實,明認我們正處於期待的時期。

教宗說:「在希望中,我們懂得上主願意以祂的慈悲一勞永逸地治癒我們受傷和挫損的心靈,以及人類在兇惡暴力中損毀的一切;上主以這種方式重新創造新世界和新人類,使二者在祂的愛内終歸於好。因此,基督徒應與感到失望和哭泣的人團結一致。可是,基督徒有時也會受到悲觀主義的誘惑。我們有時任憑自己無病呻吟,或者張口結舌,什麼話也說不出來,甚至不知道該求什麽,希望什麽。聖神,我們希望的氣息再次來扶助我們,永葆我們心中的嘆息和期待。聖神幫助我們看破眼下消極的表面現象,如今已向我們展示上主正在為人類預備的新天新地。」

當天是建立聖伯多祿宗座慶日,教宗在要理講授後向朝聖信友致意時表示,這是信友們與聖伯多祿繼承人和聖座保持共融的特別日子,請求信友們熱切為他的伯多祿牧職祈禱。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為南蘇丹的局勢發出呼籲。南蘇丹的衝突導致國内部分地區陷入饑荒,約10萬多人面臨挨餓的困境,1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的危險。

教宗呼籲眾人給予這些人具體援助,他說:「從遭受蹂躪的南蘇丹傳來了令人痛心的消息。那裡除了自相殘殺的衝突,現在又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面臨死於饑餓的危險,他們中有很多是孩童。此時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大家的投身,不要僅限於聲明,還要採取具體行動供應糧食援助,使糧食能抵達這些受苦的人。願上主扶助我們的這些弟兄姐妹和所有支援他們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基督徒的希望絕不叫人失望,不排斥任何人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我們既因信德成義,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與天主和好了。藉著耶穌我們得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並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而歡躍。不但如此,我們連在磨難中也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

2017年2月15日(週三),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天主對我們的愛是基督徒希望的根基。這希望永不叫人失望,也不排斥任何人。

教宗表示:「上主賜予我們的希望不使我們與他人分離,也不叫我們詆毀他人的名譽或排斥他們。這希望絕對不叫人失望,因為它牢不可破,它的基礎是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的愛,比一切可能存在的事物都更加可靠和保險。」

教宗說:「說『天主愛我們』很容易,我們都會說。但你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說『我確信天主愛我』嗎?這就不太容易了。這卻是事實。對自己說『天主愛我』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方式。這愛是我們安全的根基,我們希望的根基。上主慷慨地把聖神傾注於我們心中,聖神就是天主的愛,如同工匠,保證人,在我們內滋養我們的信德,保持我們的望德。」

「事實上,即使在糟糕的時刻,或者當我們做某件壞事時,天主始終愛我們。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奪走的安全感。天主永遠愛我們,我們應該把這句話當作禱詞而不斷重複。希望是一項特殊的恩典,我們蒙召以謙卑和淳樸的態度成為傳遞這恩典的渠道。」

教宗說:「我們最大的驕傲就是我們擁有一位父親般的天主,祂不偏袒和排斥任何人,為所有人敞開祂的家門,特別是那些弱小和遙遠的人,好使我們這些天主子女學會互相安慰和扶持。」

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中勉勵我們要誇耀自己,即使驕傲不是一件好事。

教宗指出:「在我的家鄉,那些自我驕傲的人被稱為『孔雀』。的確如此,因為誇耀自己的身分和財富不僅是一種傲慢,也表現了對他人的不尊重,尤其是對那些比我們不幸的人。然而,有些事卻值得誇耀。外邦人的宗徒聖保祿要我們誇耀在耶穌基督內獲得的豐沛恩寵,因為我們若能學會在聖神的光照下看待每件事,我們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恩寵,一切都是恩典。」

教宗解釋道:「如果我們仔細體察就會發現:在歷史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施展作為的首先是天主,而不僅是我們。祂是絕對的主角,祂所創造的每一件事都是愛的恩典,祂編織了救恩計劃中的情節,並且藉著祂的聖子耶穌完成這項拯救我們的計劃。我們應該承認這一切,懷著感恩之心予以接納,並因此而讚美、祝福和歡天喜地。如此一來,我們就能與天主共享平安,體驗自由。這種平安隨後會延伸至各個領域,滲入我們生命中的各種關係:我們與自己和好,我們在家庭、團體和工作環境中和睦,我們與每天在信仰旅途中遇到的人和善。」

聖保祿也勉勵我們誇耀自己的苦難。這雖然令人難以理解,卻是實現一切和平最可靠、最真實的前提。

教宗表明:「上主給予我們的平安並不能被理解為沒有擔憂、氣餒、欠缺,以及苦難的理由。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失望。」

最後,教宗總結道:「源於信德的平安是一項恩典,一種恩寵的體驗:天主愛我們,始終與我們同在,永不離棄我們,那怕是生命的一刹那。正如聖保祿所言,這將培養我們的耐心,因為我們知道上主的慈悲和良善勝過一切,任何事不能把我們從祂手中奪走,或者剝奪我們與祂的共融,即使在最艱難和動盪的時刻。」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提到教會於前一天2月14日紀念歐洲主保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他們是向斯拉夫民族傳揚福音的先驅。

教宗說:「這對塞薩洛尼基兄弟當年將福音帶給斯拉夫民族。今天他們仍使歐洲和我們每一個人記得,必須維持基督信仰的合一、傳統和文化,必須每天遵照福音過生活。至於你們所有面對這些挑戰,藉著祈禱堅持不懈的人,我向你們頒賜我由衷的降福。」

教宗在問候青年、病人和新婚夫婦時,向他們指出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的見證。

教宗說:「親愛的青年,願他們的芳表幫助你們在各個環境中做個傳教的使徒;親愛的病人,願他們的堅毅鼓勵你們獻上你們的苦難,使疏遠的人改過自新;親愛的新婚夫婦,願他們對上主的愛啟發你們將福音奉為你們家庭生活的基本準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窮人和受苦者教導我們如何保持希望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前書

弟兄們,我們還勸勉你們:要勸戒閒蕩的,寬慰怯懦的扶助軟弱的,容忍一切人!要小心:人對人不要以惡報惡,卻要時常彼此勉勵,互相善待,且善待一切人。應常歡樂,不斷禱告,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

2017年2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他依著基督徒希望的主題論述基督徒希望的團體性和教會性,勉勵我們向窮人、邊緣人士學習望德,關心那些被生活重擔所壓而站不起來的人。

「我們社會中的弱小者教導我們如何保持希望,因為任何人都無法在這個領域自學成才。」教宗延續《聖保祿致得撒洛尼前書》的思想,指出希望若要得到滋養,就不可缺少一個身體,天然的家園,即教會。

教宗表示:「基督徒的希望不僅涉及私人或個體的層面,也具有團體性、教會性,需要教會內不同肢體相互支持、相互鼓勵。我們若有望德,那是因為我們眾多弟兄姐妹為我們保持了希望。在這些人當中,幼小、貧困、平凡和處於邊緣的人尤其突出。的確如此,因為那些把自己封閉在享樂中的人不懂得何為希望,他們只希望自己享福,但這不是希望,而是相對的安全感。那些把自己封閉在自我滿足的人,那些自我感覺一切都好的人,也不懂得何為希望。反之,那些每日經受考驗、顛沛流離和明認自身限度的人,才是擁有希望的人。」

教宗強調:「我們的這些弟兄姐妹做了最美好、最有力的見證,因為他們堅定信靠上主。上主的話語具有最終的決定權,超越悲傷、壓迫和不可避免的死亡。祂的話是慈悲、生命和平安的話語。有望德的人希望每天聽到這樣的話:『兄弟,來,到我跟前來;姊妹,來,到我跟前來,我們永遠在一起。』」

教宗也勉勵我們關注那些最有可能喪失希望的弟兄姐妹。

教宗指出:「我們總能聽到有人陷入絕望而做了愚蠢之事的消息。絕望令他們做了許多蠢事。我想到那些氣餒的人,那些脆弱的人,那些覺得被生活的重擔所壓而站不起來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教會對他們的關懷和溫暖應該更加親密與火熱,應該以憐憫的態度表達出來;憐憫不是可憐,憐憫是與他人共苦,與他人同難,關懷受苦者。對於那些需要安撫與慰藉的人而言,憐憫或許是一句話、一個愛撫,但要發自內心。」

憐憫的舉動至關重要,因為基督徒的希望少不了純真與具體的愛德。外邦人的宗徒保祿在《羅馬人書》中寫道:「我們強壯者,該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羅15:1)。

教宗對此解釋說:「擔待他人的軟弱,這種見證並不封閉在基督徒團體內,也響徹團體之外,回蕩在社會和公民環境中,呼籲人們不要樹立隔牆,而要建設橋樑;不要以惡制惡,而要以善報惡,以寬恕回應冒犯,與所有人和諧共處。這就是教會! 基督徒絕不可說:『你等著瞧!』這不是基督徒的做法。我們要以寬恕回應冒犯。」

教宗因而勉勵道:「讓我們互相幫助,不僅在有需要的時候予以幫助,也要在每日的生活中提供幫助,在望德上互相幫助,互相扶持。」

最後,教宗談到,生命的氣息、希望之神—聖神,指出我們若不呼求聖神,就無法保持希望。

教宗說:「相信有多難,希望也有多難。希望甚至比相信更難。然而,當聖神居住在我們心中時,祂會叫我們懂得不必害怕,上主就在身邊保護我們;聖神將以永恆的五旬節塑造我們的團體,使之成為人類大家庭希望的活標記。」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望德在於期待與上主永遠同在

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前書

但是你們,弟兄們,你們不是在黑暗中,以致那些日子像盜賊一樣襲擊你們;你們眾人都是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我們不屬於黑夜,也不屬於黑暗。但是我們做白日之子的應當清醒,穿上信德和愛德作甲,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因為天主沒有揀定我們為洩怒,而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為獲得拯救,衪為我們死了,為叫我們不論醒寤或睡眠,都同衪一起生活。

2017年2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從《新約》的觀點論述基督徒的希望,指明基督徒的希望正是在生活中期待永遠與上主同在。

教宗解釋說:「我們眾人都畏懼死亡,但復活是一個以耶穌的復活為依據的可靠事實。基督徒的希望並非一般詞義上的希望,不是某些能夠或者不能實現的事。例如,我們說:『我希望明天會是好天氣!』但我們知道,第二天也可能不是好天氣。基督徒的希望卻不如此,它期待的是某件已經完成的事。望德就如我朝一道門走去:門就立在那裡,我堅信我能夠走到那裡。」

「基督徒的希望在於期待一件已經完成的事,而且這事必定也將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實現。我們和我們已故親人的復活並非一件能或不能實現的事,而是一件肯定的事實,因為它以基督的復活為依據。因此,望德意味著要學會期待。」

在《得撒洛尼前書》中,聖保祿宗徒設法讓所有人都能明白主耶穌的復活對每個人產生的效果(得前5:4-11)。得撒洛尼教會當時是一個才建立不久的團體,距離基督的復活也沒幾年,因此所有信友對耶穌的復活篤信不疑,但對死人的復活卻有些難以相信。

教宗表示:「在這層意義上,聖保祿的書信非常切合現實,因為我們眾人對這死亡沒有把握,因而有些害怕。我們每次面對自己或一位親人的死亡時,都會感到我們的信德受了考驗。我們所有的疑問,所有的脆弱便油然而生。我們詢問自己:『人死後真的會有生命嗎?我還能見到並重新擁抱我曾愛過的人嗎?』一位女士在數天前的接見活動中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説明了她的疑惑:『我還能見到我的親人嗎?』」

教宗對此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中,我們也需要重新回到信仰的根源和基礎,這樣才能領悟天主藉著耶穌基督為我們所行的作為,以及我們的死亡有何意義。面對得撒洛尼團體的畏懼,聖保祿邀請他們『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8節)。這要求我們學會期待,一如懷孕的婦女期待看到她的嬰兒的目光;而學會期待則需要秉持一顆赤貧的心。」

教宗解釋說:「我們也應如此生活,學習這些人性的期待,渴望看見上主、與上主相遇。這雖不容易,卻能學會,在期待中生活。只有一顆赤貧的心靈才曉得等待;而自滿和擁有充足財物的人卻只會相信自己,不相信其他任何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一切終將過去,但我們在死後將永遠與上主同在;基督徒是懷有希望的女人和男人。」

2月2日是聖母獻耶穌於聖殿日,教會慶祝世界奉獻生活日。因此,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談到這個重要的日子,對在場的信友說道:「我建議你們為度修會生活和默觀生活的司鐸、修女、會士們祈禱。願他們奉獻於上主的生命和他們超凡的服務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促進信徒們的益處和教會的福傳使命。」

近日教宗在接見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全體會議的與會者時,提及奉獻生活中的「出血」現象。最近兩年共有4600位會士、修女放棄了修道生活。為此,教宗勉勵信眾為「那些蒙召以福音勸諭為誓言的人祈禱,願他們的生活見證在世上散發基督的愛和福音的恩寵」。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問候了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代表團。

教宗對他們說:「我熱切歡迎你們,感謝你們在社會環境面臨嚴重危機時刻為照料我們的共同家園作出努力。我鼓勵你們繼續編織網絡,使地方教會義無反顧地回應大地和貧困者的呐喊。」

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是天主教機構的一個新國際組織,在教宗的號召下,各行各業的人組織起來一同關注受造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婦女比男人更勇敢,勇於信賴天主

友弟德傳

「拜突里雅居民的首長,請聽我說!如今你們儘管試驗全能的上主罷!可是你們始終一無所知!兄弟們,不可觸怒上主我們的天主!如果他在五天內,不肯前來施救,他仍有權力在他願意的時日保護我們。為此,我們只有等待他的救援,呼求他來援助;如果他願意,必會俯聽我們的呼聲。」

2017年1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講授要理,透過舊約聖經中勇敢婦女友弟德的事跡,勉勵我們不要教導天主該如何做事,而要不屈不撓地信賴祂,相信祂也能從死亡中拯救生命。

友弟德是教宗要理講授中的核心人物。這位婦女信德卓越,美貌非凡,幫助以色列子民突破敵人的圍困,指明了信賴天主的道路。當時,亞述王拿步高在尼尼微地區以武力擴張自己的疆域,甚至想要吞併天主應許的福地。國王的軍隊在總司令敖羅斐乃的帶領下,圍困以色列城市拜突里雅,切斷城中的水源。在此危急情況,城中居民打算投降敵人。他們絕望了,就像經常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樣。

教宗說:「信賴天主的力量已經耗盡。多少次,我們在窘境中也會覺得沒有力量信賴上主。這真是一個可悲的誘惑!令人感到矛盾的是,為了逃避死亡似乎只能向殺害我們的人投降。」

這時,民眾首長敖齊雅提出一線希望,他要求居民再忍耐五天,以等候上主的救援行動。教宗評論道:「給天主限定五天拯救的時間,這是犯罪行為,因為他們失去了信心,只待厄運來臨。友弟德於是斥責民眾,要求他們等待上主的救援,告訴他們上主有完全的權力「在衪願意的時日保佑我們,或在我們仇敵前將我們消滅」(友8:15)。友弟德是一個有信德的婦女,因為她知道只有天主的救恩能使他們脫離敵手,但在難以捉摸的天主計劃中,救恩也可以是被交付於死亡。」

教宗稱讚友弟德及婦女們的勇氣說:「這是希望的言語。讓我們敲開天主的心門,祂是父親,祂定會拯救我們。這位婦女,寡婦,冒著在他人面前出醜的危險!但她是勇敢的,勇於前行!這是我的觀點:婦女比男人更勇敢。最後,天主拯救了子民。友弟德有她的計劃,她斬下敖羅斐乃總司令的頭顱,幫助子民獲得了勝利。但她始終保持信德的態度,全然接受天主的旨意。」

教宗藉此勉勵:「我們絕不要對天主設下條件。信賴天主指的是毫無條件地進入祂的計劃,並且允許祂以不同於我們期待的方式來拯救和幫助我們。我們向上主祈求生命、健康、愛和幸福;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也要知道天主也能從死亡中拯救生命,人在疾病中也可以體驗到平安,在孤獨和哭泣中也能享有安寧與福樂。」

教宗繼續說:「我們不可以教導天主應該做什麼,即按我們的需要做事。祂比我們更清楚我們需要什麼,我們應該信賴祂,因為祂的行徑和思念與我們的不同。友弟德給我們指出了希望的道路。她熱切祈禱,在信德與行動上都很勇敢。」

教宗因而勉勵我們竭盡自己的所能,拒絕輕易屈服,始終遵行上主的旨意。

最後,教宗談到謙卑婦女和充滿生活閱歷的祖母說:「我們稍微回憶一下就會想到,多少次我們從謙卑婦女那裡聽到的智慧之言、勇敢之言,卻被有些人視為胡言亂語。但那是天主的智慧之言!例如:祖母們說的話。很多次,祖母們懂得說正確的話,希望的話,因為她們擁有生活閱歷,受過許多苦,並且信賴天主;上主賜予她們這份恩典,叫她們給予我們希望的建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在死亡危險中人便意識到應該寄望於生命的天主

約納先知書

上主使海上起了大風,海中風浪大作,那隻船眼看就要被擊破。水手們都驚慌起來,每人呼求自己的神,並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裏,為減輕載重。約納卻下到船艙,躺下沈睡了。船長走到他跟前,向他說:「怎麼,你還在睡覺﹖起來!呼求你的神吧!你的神也許會眷念我們,使我們不致喪亡」。

2017年1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表示,人在面對死亡和危險時便明白自己的脆弱和對得救的需要,意識到應該寄望於生命的天主。

教宗方濟各談到《聖經》中一位有點不尋常的人物—約納:「約納先知試圖逃避天主的召叫,不願為天主的拯救計劃服務。約納是一位走出去的先知,也是一位逃跑的先知。天主派他去邊緣地區,去尼尼微,即今天的伊拉克境內,向城裡的居民宣講悔改。在當時,尼尼微對於以色列人而言,是一個危險的勢力,它對耶路撒冷城構成了威脅,應當被毀滅,而不是被拯救。當天主派約納去那座城市宣講時,約納覺察到天主的良善和祂願意寬恕的心意,便躲避自己的任務而乘船逃亡塔爾史士,即今日的西班牙境內。這艘船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外邦人水手們紛紛呼求各自的神,船長也要求約納這樣做。」

教宗說:「這些『外邦人』的反應是人在死亡和危險面前的正常反應;因為人在那個時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脆弱,以及自己對得救的需要。人對死亡的本能恐懼表明人需要把希望寄託於生命的天主。因此,面對即將來到的死亡危險,希望的話語成了祈禱。」

教宗繼續說:「我們很容易蔑視自己在有難時才求天主的態度,視之為只是功利的祈禱,不完美的祈禱。但天主了解我們的軟弱,知道我們想到祂是為了求祂幫助;天主懷著父親般溺愛的微笑仁慈地垂允我們。這時,約納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讓水手們把他扔到海裡使旅伴們得救,暴風便平息下來。」

「迫在眉睫的死亡促使人們祈禱,也激勵先知活出自己的聖召,為他人服務,接受自我犧牲,好能拯救他人,讓倖存者承認並讚美真天主。希望促使他們祈求不死,但它的效力不僅如此,還帶來一個遠超越他們預想的事實:他們不僅在風暴中大難不死,更認出了天地間唯一和真正的上主。」

「之後,尼尼微城的居民們面對即將被毀滅的預告,也在希望得到天主寬恕的驅使下開始祈禱。他們做補贖,呼求上主,皈依上主;因為劫後重生的經歷使他們認識了真理。」

最後,教宗說:「同樣地,在天主慈悲的寵愛下,而且在復活奧跡的光照下,正如亞西西聖方濟各所說的,死亡可以成為『我們的死亡姐妹』,對所有人和我們中的每個人而言,她代表了學習希望和與主相遇的寶貴機會。願上主使我們明白祈禱和希望的關係。祈禱帶領你在希望中前行;在遇到黑暗時,更勤於祈禱!如此我們才能抱有更大的希望!」

基督徒合一祈禱週於1月18日開啟,今年的主題是:「基督的愛催迫我們走向修和」。教宗方濟各在當天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談到這件盛事,表明這個主題對我們是一項挑戰。

教宗說:「我們祈求上主使所有基督信仰團體在認清自身的歷史、神學和教律時,也越來越能向修和開放。願我們充滿聖神,懷有善意和諒解,以及合作的意願。」

教宗滿懷深情地回顧他於去年10月31日到瑞典倫德參加基督徒合一祈禱活動,與信義會信徒一起紀念宗教改革500週年。

他說:「在那次共同紀念宗教改革的活動中,我們更注重於那將我們結合而非分裂的事物,繼續一起行走,加深彼此間的共融,使共融日益有形可見。我們共同的基督信仰在歐洲有如煥發青春的一缐希望:我們彼此相屬。共融、修和及合一並有可能實現。作為基督徒,我們有責任傳達這個訊息,也當在自己的生活中為之作證。祈願天主降福這合一的意願,眷顧所有在合一道路上行走的人。」

最後,教宗問候了在場的一個歐洲大公運動行程團。他談到數十年來對話的果實說:「基督的福音是我們生命的核心,將不同語言、不同國家及不同宗教的人聯合在一起。我們應讓基督徒合一運動在天主恩寵的助佑下結出碩果。祈願在天之父不斷降福祂的眾子女。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你們要為合一及和平的事業效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總是要我們分享祂的生命,偶像卻總叫人失望

聖詠集

外邦人的偶像無非金銀,不過是人手中的製造品:偶像有口,而不能言,偶像有眼,而不能看,鑄造偶像的人,將與偶像同亡;凡信賴偶像的人,也將是一樣。以色列家族卻信賴上主,衪是他們的助佑和盾護;亞郎的家族也信賴上主,衪是他們的助佑和盾護;敬畏上主的人信賴上主,衪是他們的助佑和盾護。

2017年1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講解基督徒的希望,指出基督徒應把希望寄託於天主,而不應信賴那些導致死亡的偶像。天主絕不叫人失望,意識形態、金錢和虛榮心只是虛假的希望。

教宗的要理講授以《聖詠》第115篇貫穿全文,闡述兩種截然不同的希望:一種是對天主懷有的希望;另一種則是信賴偶像,按照我們自己的想象製造出的「神明」。教宗表明,這篇《聖詠》提醒我們,世人趨於信賴虛假的偶像,將與偶像一同喪亡。

教宗表示:「信德在於信靠天主,即使人在遇到困難時會變得脆弱而需要看得見和摸得着的安全感。危險正在於此!在這情況下,我們也試圖尋求短暫的安慰,以此來減輕信賴的艱難。」

「我們以為能在賺得金錢的安全感,在與權勢者的結盟,在塵世以及虛假的意識形態中找到安慰。我們有時在一個偶像身上尋求安慰,讓它聽從我們的要求並魔術般地改變現實,使之符合我們的意願。然而,這個偶像一事無成,無能為力,而且是撒謊者。但我們卻喜愛偶像,非常喜愛!」

《聖詠》指責外邦人信賴虛假的偶像,把偶像當作希望。教宗提到許多年前他布宜諾斯艾利斯公園看到的一件事,許多占卦者在那裡收費替人看手相,而且許多人還排著長隊等候,以求得到虛假的希望。教宗稱這是一種愚蠢的安全感。

教宗說:「這就是偶像,若我們對其極度依戀,就去購買虛假的希望。反之,耶穌基督帶給我們的是不求回報的希望,但我們有時卻不那麽信任祂為我們白白地奉獻生命而帶來的希望。此外,偶像不僅有用金屬做成的,也有用我們頭腦製造出來的,把天主化為我們的公式,我們的神性觀念。換句話說,人按照自己的想象製造一個神明,一個相似我們,讓我們容易了解而且有預見能力的神明,這正是《聖詠》提及的偶像。」

教宗還提到,意識形態、財富、權力和成就、虛榮心,以及身材美麗和健康的價值觀一旦成為偶像,就會犧牲各種事物。

教宗說:「有一次,許多年前我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教區時聽到一次很不好,且令人心痛的談話:一位能幹及非常漂亮的女子誇耀自己的美麗,說起話來似乎合情合理:『哎,我不得不墮胎,因為我的形象非常重要。』這就是偶像,它把你帶到錯誤的路上,不讓你幸福。」

《聖詠》說得很清楚,凡信賴偶像的人,也將同偶像一樣喪亡。

教宗解釋說:「他們再也說不出一句話,無法提供幫助、改變現實,也不能微笑、自我奉獻,而且失去愛的能力。我們這些教會的人也如此,倘若我們流於『世俗』,就會有這種危險。我們需要入世,卻也要抵禦塵世的錯覺,這些就是我所提及的偶像。」

最後,教宗總結道:「偶像叫人失望,而把希望寄託於上主絕不會令我們失望。上主總是記得,即使在困難時刻祂也記得我們。這就是我們的希望。希望不叫人失望,絕不會,從來就不會。偶像總叫人失望,它們是幻覺,而非事實。這才是希望的美妙事實:我們信賴天主就將肖似祂;祂的祝福將轉變我們成為祂的子女,分享祂的生命。」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表明參加教宗公開接見活動的入場券是完全免費的。他手中拿著一張紅色的票解釋道:「來見教宗、與教宗談話是免費的。」

教宗說:「我得悉有些狡猾的人讓你們付費入場。若有人對你們說參加教宗的接見活動需要付門票,他們就是在欺詐你:你要小心了!參與教宗的活動是免費的。來這裡不需要付錢,因為這裡是所有人的家。誰若對你們說需要付門票,那是一種罪行,那人是個惡棍。這種事不能做,明白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