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祈求羞恥的恩寵,不要判斷他人

四旬期第二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達尼爾先知書 9:4-10

我主,偉大可敬畏的天主!你對那些愛你和遵守你誡命的人,必守約施恩。我們犯了罪,行了不義,作惡反叛,離棄了你的誡命和法令。我們沒有聽從你的眾僕人先知,因你的名向我們的君王,我們的首長,我們的祖先,和全國人民所說的話。我主,正義歸於你!而滿面羞愧歸於我們,就如今日歸於猶大人民,歸於耶路撒冷的居民,歸於所有不忠於你而被你驅至各地或遠或近的以色列人一樣。我主,滿面羞愧歸於我們,歸於我們的君王,歸於我們的首長以及我們的祖先,因為我們犯罪得罪了你;然而慈悲和寬宥應歸於上主我們的天主,因為我們實在都背叛了他,沒有聽從上主我們天主的勸告,也沒有遵行他藉自己的僕人眾先知,向我們所宣示的訓令。

福音:聖路加福音 6:36-38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你們應當慈悲,如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裏,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2018年2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籲請信徒不要判斷他人,而要寬恕別人,並為自己的罪過祈求羞愧的恩寵。

教宗在講道中重複耶穌在當天福音中所說的話:「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路6:37)實際上,沒有任何人能擺脫天主的判斷:私審判和公審判,所有人都將接受審判。在這觀點下,教會要求我們反省我們在他人和天主面前的態度。

至於對他人的態度,教宗表示:「天主要我們不要判斷他人,而是要寬恕他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麼想:『可是,我從來不判斷別人,我又不是判官。』」教宗籲請我們檢視自己的態度:「事實証明我們多次在講話中判斷別人。是誰讓你扮演判官的?判斷他人不是好事,因為唯一的審判者是上主。」

教宗說:「我們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設想在一次長達兩個小時的午餐聚會或其它場合中,我們用了多少時間來判斷別人?你們應當慈悲,你們應當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此外,你們還要慷慨大方,『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但是,將會給我什麽呢?」

教宗引用福音中的話説:「用一個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我們要仁慈地對待他人,因為上主同樣仁慈地對待我們。」

今天教會所要接受的第二個訊息是在天主前持守謙卑的態度,這種態度在於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教宗表示:「我們知道天主的正義是仁慈。但是還需要說,『吾主,正義歸於祢,羞愧歸於我。』當天主的正義與我們的羞愧相遇時,那裡就有寬恕。我信我得罪了上主嗎?我信上主是正義的嗎?我信祂是慈悲的嗎?我是罪人,在天主面前感到羞愧嗎?答案就這麽簡單:吾主,正義歸於祢,羞愧歸於我。讓我們祈求這個羞愧的恩寵,因為羞愧是個極大的恩寵。」

最後,教宗邀請眾人:「檢視自己對他人的態度,且要始終記得,我用什麼尺度來判斷,也要受什麼判斷;我不應該判斷人。我們在天主前的態度,必須以這個重要的對話為準則,『吾主,正義歸於祢,羞愧歸於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天父伸出雙臂等著我們回家

聖灰禮儀 星期三 彌撒

讀經一(應撕破的不是衣服,而是你們的心。)

恭讀岳厄爾先知書 2:12-18

至少現在─上主的斷語─你們應全心歸向我,禁食,哭泣,悲哀!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而不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應歸向上主你們的天主,因為他寬仁慈悲,遲於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有誰知道,也許他會轉意後悔,在這場災禍後,給你們留下祝福,好使你們能給上主你們的天主獻上素祭和奠祭。你們要在熙雍吹起號角,制定一個齋期,召開一個盛會。要召集民眾,制定一個集會。召集老人,集合幼童,甚至吃奶的嬰兒;新郎應走出他的洞房,新娘應離開她的閨房。上主的僕人─司祭,應在殿廊與祭台之間痛哭,說:「上主,求你憐恤你的百姓,不要讓你的基業遭受侮辱,使異民取笑他們!為什麼讓人在異民中說:他們的天主在那裏?」上主對自己的地域又重加妒愛,憐憫了自己的百姓。

讀經二(你們與天主和好吧!現在正是施恩的時候。)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5:20-6:2

弟兄們: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吧!因為他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他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我們與天主合作的人,也勸你們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寵─因為經上說:「在悅納的時候,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時日,我幫助了你。」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

福音(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恭讀聖瑪竇福音 6:1-6,16-18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2月14日週三下午,教宗方濟各於前往羅馬阿文蒂諾山,從聖安色莫堂帶領懺悔遊行,走到聖女撒比納大殿,在那裡主持彌撒並舉行施放聖灰禮。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勉勵信友們,在四旬期內修正我們基督徒生活中不協調的和弦,接受上主逾越節常新、喜樂又充滿希望的消息。

教宗說:「我們所面對的誘惑日益增多,四旬期正是我們抵拒誘惑,讓我們的心再次隨著耶穌的心跳躍動的時機。」為使信友的心重新升溫,教宗提出三個關鍵詞:暫停、注視和回家。

暫停

教宗表示:「我們應當暫停腳步,放棄那毫無意義、只會令心靈苦澀的奔波。快速的生活節奏最終會摧毀家庭和友誼時光,以及與天主同在的時間。面對出風頭的誘惑,我們應當暫停腳步,因為它令人忘記內在和收斂心神的價值。在傲慢的目光、輕蔑的批評面前,我們應當暫停腳步,因為這種作為是遺忘溫柔、憐憫和尊重的後果。」

注視

教宗指出:「面對「想要控制一切的衝動、震耳欲聾的喧鬧聲、煽動無益情緒的態度,以及曇花一現的空洞,我們應當暫停腳步,以便於注視和默觀。那麼,我們要注視什麼呢?

我們要注視那些阻止愛德熄滅的記號,它們使信德與望德之火常保熾熱;注視我們家庭的面容,在眾多匱乏和拮据中不忘努力使之成為愛的學校。我們要注視孩童及青年的面容,他們肩負未來和希望、明天與潛力;注視滿臉歲月痕跡的年長者,他們承載人民的鮮活記憶。我們要注視許多懺悔者的面容,他們試圖彌補自己的過犯和錯誤,奮力改變處境並向前邁進。」

此外,教宗也鼓勵我們:「注視並默觀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聖愛的面容。為了所有在自己的生活中體驗到失敗、幻滅和沮喪的重擔,因而感到自己被釘十字架的人,基督今日仍在十字架上做個希望的使者、張開雙手。我們要注視並默觀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的具體面容,好能一視同仁地愛所有的人。注視祂的面容是這四旬期充滿希望的邀請,以克勝不信任、冷淡與認命的強烈欲望。」

回家

「最後一個關鍵詞是『回家』,意思是毫不害怕地回到天父的家,因為我們富於慈悲的天父熱切地伸出雙臂等著我們(弗2:4)。」

最後,教宗總結道:「你們要毫不害怕地回家體驗天主醫治與修和力量的溫柔!讓上主治癒罪的創傷,滿全祂對我們祖先的預言:『我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取去鐵石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則36:26)」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和希臘梅爾基塔禮尤素福宗主教主持共融彌撒

常年期第六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雅各伯書 1:12-18

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既經得起考驗,必能得到主向愛他的人,所預許的生命之冠。人受誘惑,不可說:「我為天主所誘惑」,因為天主不會為惡事所誘惑,他也不誘惑人。每個人受誘惑,都是為自己的私慾所勾引,所餌誘;然後,私欲懷孕,便產生罪惡;罪惡完成之後,遂生出死亡來。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切不要錯誤!一切美好的贈與,一切完善的恩賜,都是從上,從光明之父降下來的,在他內沒有變化或轉動的陰影。他自願用真理之言生了我們,為使我們成為他所造之物中的初果。

福音:馬爾谷福音 8:14-21

那時候,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外,隨身沒有帶別的食物。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應當謹慎,提防法利塞人的酵母和黑落德的酵母。」他們彼此議論:他們沒有餅了。耶穌看出來了,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議論沒有餅了?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你們不記得:當我曾擘開五個餅給五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筐碎塊?」他們回答說:「十二筐。」「還有,七個餅給四千人的時候,你們收滿了幾籃碎塊?」他們回答說:「七籃。」於是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還不瞭解嗎?」

2018年2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彌撒聖祭。當天與他共祭的還有天主教希臘梅爾基塔禮的尤素福·阿布斯宗主教和主教們。

教宗曾於去年6月22日致函尤素福宗主教,按照《東方教會法典》第76條2項授予他「教會共融」。希臘梅爾基塔禮教務會議成員在宗主教的帶領下2月12日在梵蒂岡覲見了教宗,他們這次來羅馬的訪問正是這一「教會共融」的公開表達。教宗接見他們時再次強調:「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的是,牧人們蒙召在受苦的天主子民面前彰顯共融、團結、親密、友愛、透明和見證。」

在彌撒中,教宗解釋了共融的意義和價值說:「今天我們與我們的弟兄尤素福宗主教一起舉行彌撒聖祭,這是宗徒的共融。宗主教是一個古老教會的領導人,他來擁抱伯多祿,並且說『我和伯多祿共融』。這就是今天舉行這項禮儀的意義所在,一個教會的領袖與伯多祿擁抱。天主教希臘梅爾基塔禮教會是個富饒的教會,在天主教神學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神學,她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禮儀和子民。此刻,這個子民的大部分人猶如耶穌那樣被釘在十字架上。現在,讓我們把這台彌撒聖祭奉獻給這些受苦的子民和中東地區受迫害的基督徒。讓我們也為我們的弟兄尤素福宗主教的牧職奉獻彌撒。」

彌撒結束前,安提約基雅的尤素福宗主教以所有在場的主教的名義,為這台美好的共融彌撒感謝教宗。他說:「我個人被教宗方濟各向他們的教會展現出的兄弟般的愛德、弟兄友愛的舉止和關懷所感動。我們向您(教宗)承諾,始終將您放在我們心中,放在我們所有人,聖職人員和信徒的心中。我們將一直記得這件事、這歷史時刻和這個無法言喻的美好時刻:這是弟兄友愛,使基督的所有門徒結合在一起的共融。」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讓我們向天主祈求忍耐的美德

常年期第六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雅各伯書 1:1-11

天主及主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伯,祝散居的十二支派安好。我的弟兄們,幾時你們落在各種試探裏,要認為是大喜樂,因為你們應知道:你們的信德受過考驗,才能生出堅忍。但這堅忍,又必須有完美的實行,好使你們既成全而又完備,毫無缺欠。你們中誰若缺乏智慧,就該向那慷慨施恩於眾人,而從不責斥的天主祈求,天主必賜給他。不過,祈求時要有信心,決不可懷疑,因為懷疑的人,就像海裏的波濤,被風吹動,翻騰不已。這樣的人,不要妄想從主那裏得到什麼。三心兩意的人,在他一切的行徑上,易變無定。貧賤的弟兄,要因高升而誇耀;富有的,卻要因自卑而誇耀,因為他要過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樣:太陽一出來,帶著熱風,將草曬枯,它的花便凋謝了,它的美麗也消失了;富有的人在自己的行為上,也要這樣衰落。

福音:馬爾谷福音 8:11-13

那時候,法利塞人出來,開始和耶穌辯論,向他要求一個來自天上的徵兆,想試探他。耶穌從心裏嘆息說:「為什麼這一世代要求徵兆?我實在告訴你們,必不給這世代一個徵兆!」他就離開他們,再上船往對岸去了。

2018年2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特別強調了忍耐的重要,並祈求天主賜予我們擁有忍耐的美德。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雅各伯書》,敘述信德受過考驗才能生出堅忍。

教宗問道:「在生活中和面對考驗時保持忍耐是什麼意思呢?顯然這不容易理解,但是要把基督徒的堅忍和屈從與洩氣的態度區別開來。忍耐是向前行的人的美德,不是停滯不前和自我封閉者的美德。」

教宗表示:「當你向前行走時會發生很多事情,但並非都是好事情。在行走中忍耐的美德對我而言非常重要,像是當父母親看到孩子出生時患病或是殘疾卻仍然抱持『感謝天主這孩子還活著!』的態度,他們便是有忍耐的人。他們一生都懷著愛來照顧這個孩子。常年照顧殘疾或生病的孩子並非易事,但是擁有這個孩子的喜樂給他們力量前行。這是堅忍,不是屈從。」

教宗問道:「忍耐一詞能教導我們什麽呢?它意味著要有責任感。因為忍耐不把痛苦留給別人,而是自己把它肩負起來。正如雅各伯宗徒說的,要以喜樂之情去做這事。雅各伯宗徒所談的堅忍不是向基督徒建議的忍耐,他談的是天主的忍耐。我們看看救恩史,我們就可以看到天主、我們的天父的忍耐。祂帶領祂那頑固不化的子民前行。當他們厭煩時,就忘記天主,去朝拜偶像,敬拜別的神。天父對我們每個人忍耐,祂陪伴我們,等待我們。」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想到中東地區受迫害的弟兄姐妹,他們因身為基督徒而被趕走。他們注重自己的基督徒身份,他們充滿耐心,就如主那樣懷著耐心前行。今天我們懷著這樣的思想去祈禱,為我們的子民祈禱:『上主,請祢賜予祢的子民接受考驗的忍耐。』讓我們也為我們自己祈禱,很多次我們沒有耐心:當事情不順心時,就向人大聲吼叫。這時你要停下來,想想天父的忍耐,向耶穌那樣地充滿耐心。忍耐是美好的德行,讓我們向上主祈求這美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會透視:中國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青年首當其衝

最新內容:
-教宗向花蓮地震災民致意慰問
-教宗公開接見:彌撒講道應準備充分,不可成為演講
-教宗本篤十六世榮休五週年
-教宗2018年2月祈禱意向
-教宗方濟各第104屆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
-2017年中國天主教會全年領洗逾4萬8千人
-中國新修訂《宗教事務條例》青年首當其衝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50周年紀念師生全心感恩

教宗:罪人可能成聖,腐敗者卻不然

讀經一:列王紀上 11:4-13

當撒羅滿年老的時候,妻妾們迷惑了他的心,勾引他去崇拜別的神;他的心已不像他父親達味的心,全屬於上主他的天主。這樣,他隨從了漆冬人的女神阿巿托勒特,和阿孟人的可憎之物米耳公。撒羅滿作了上主眼中視為惡的事,不像他父親達味那樣全心服從上主。那時,撒羅滿在耶路撒冷東面的山上,為摩阿布人的可憎之物革摩士,為阿孟子民的可憎之物摩肋客,修築了丘壇,他為所有的外國妻妾,都修築了丘壇,各給自己的神焚香獻祭。上主遂向撒羅滿發怒,因為他的心偏離了兩次顯現給他的上主以色列的天主。當時,上主對此事曾吩咐過他,不可去隨從別的神,但他卻沒有遵守上主的命令。於是,上主對撒羅滿說:「你既然這樣行事,不遵守我的盟約,和我吩咐你的誡命,我必要奪去你的王國,賜給你的一個臣僕。雖然如此,但為了你父親達味的緣故,在你有生之日,我不作這事;我將要由你兒子手中奪去。但是仍不完全奪去,為了我僕人達味和我所揀選的耶路撒冷,我仍給你的兒子留下一支派。」

福音:馬爾谷福音 7:24-30

耶穌從革乃撒勒動身,往提洛和漆冬境內去了。耶穌進了一家,不願任何人知道,但是不能隱藏。當下就有一個婦人,她的女兒附了邪魔,一聽說耶穌,就來跪伏在他腳前。這婦人是個外邦人,生於敘利腓尼基;她懇求耶穌把魔鬼從她女兒身上趕出去。耶穌向她說:「應先讓兒女們吃飽了,因為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那婦人卻回答說:「主,是啊!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也可吃到孩子們的碎屑呢!」耶穌對她說:「為了這句話,你去吧!魔鬼已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她一回到自己家裏,看見孩子躺在床上,魔鬼已出去了。

2018年2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一個明顯的矛盾:達味王曾經是罪人,後來卻成了聖人;偉大的撒羅滿王富有智慧,卻遭到上主拋棄,因為他腐敗了。

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選自《列王紀上》,論及撒羅滿王沒有遵守上主的盟約(列上11:4-13)。

教宗對此評論道:「我們感到有點奇怪,撒羅滿的心已不像他父親達味的心,全屬於上主他的天主。我們之所以感到奇怪,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撒羅滿究竟犯了什麼大罪,他向來處事公道;反觀達味,我們都曉得他有過一段艱辛的歲月,是個罪人。然而,達味成了聖人,人們卻說撒羅滿的心偏離了上主。當撒羅滿祈求上主賜予統治的智慧,而非財富時,上主還讚許過他。這又該作何解釋呢?」

教宗解釋道:「這是因為每當達味知道自己犯錯,都會乞求寬恕;而撒羅滿縱然得到全世界的讚美,連舍巴女王都想要一睹他的風采,但他遠離了上主,崇拜別的神祇,卻不自知。」

教宗指出:「這裡就是心志薄弱的問題。當心志開始變得薄弱時,不像罪的情況那樣:你犯了罪就能立刻察覺到。心志薄弱是一段緩慢的過程,逐漸偏離正途。撒羅滿沉醉在他的榮耀和聲望裡,開始走上這條路,最終腐敗了:他悄無聲息地陷入腐敗,因為他的心志變薄弱了。心志薄弱的男女是被擊潰的人。這是許多基督徒、我們當中很多人的過程。我們或許會說:『我沒有犯大罪。』但要反省你的心志狀態如何?它是否堅強,忠於上主?或者,你正緩慢地偏離正途?心志薄弱的悲劇可能會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警醒!你要對自己的心保持警醒,每天警覺到內心所發生的事。」

教宗最後總結道:「達味是個聖人。雖然他曾經是罪人,但罪人可能成為聖人。撒羅滿遭到拋棄,因為他腐敗了。腐敗者不可能成聖。心志薄弱之路通往腐敗。我們要警醒,每天對內心保持警醒。我的心志、我與上主的關係狀態如何。我們也要品嚐忠信的美與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彌撒講道應準備充分,不可成為演講

恭讀馬爾谷福音

過了一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葛法翁,人聽說他在家裏,就聚來了許多人,以致連門前也不能再容納,他就對他們講道。

2018年2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教宗繼續以感恩聖事為主題,論述福音和講道在聖道禮儀中的意義。教宗強調:「上主的話語從我們雙耳進入,抵達我們心靈,然後又來到雙手,激勵我們行善。」

教宗表示:「恭讀福音是聖道禮儀的高峰,應對此懷有極大的虔敬,好能顯示出它有別於其它讀經。主祭在恭讀福音前,先在自己的額上、口上、胸前劃十字聖號,然後向《福音書》奉香。全體會眾藉著這些動作承認基督的臨在,祂向他們宣講喜訊,要求他們洗心革面(《羅馬彌撒經書總論》,60和134號)。因此,全體會眾必須肅立聆聽福音,不可僅為了知道事情是如何進展的,而是意識到耶穌的所言所行仍在今天具有生命力。我們應敞開心門聆聽福音,這極其重要,因為聖言也期待我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生命中作出具體回應。」

教宗繼續解釋說:「恭讀福音之後,便是彌撒講道,因為基督也需要藉著司鐸的言語使祂的訊息抵達人心。擔任講道的聖職人員必須為參加彌撒的所有會眾提供一種真實的服務,認真準備講道,不可將之作為一篇時事講話、一次要理講授,以及一場演講或一堂課。因此,彌撒講道應再一次回到主和祂的子民已經建立的對話上(《福音的喜樂》勸諭,137號),好能在生活中實現這對話。」

教宗接著指出:「彌撒講道的時間不應超過10分鐘,否則有些人會睡着,另有些人則會閒聊,或出去抽一根香煙。因此,彌撒講道應精簡且準備充分,藉著祈禱和研讀天聖言,簡明扼要地予以概述。」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聖道禮儀中透過福音和講道,天主與祂的子民對話,而子民則以專注和敬畏聆聽上主,承認祂的臨在和作為。如果我們樂於聆聽喜訊,我們就會因這喜訊而洗心革面,從而能夠改變自己和世界。因為天主聖言從我們雙耳進入,抵達我們心靈,然後又來到雙手促使我們行善。」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教導子民在靜默中朝拜天主

二月五日 聖亞加大 彌撒

讀經一:列王紀上 8:1-7,9-13

那時﹐撒羅滿召集以色列眾長老,各支派的首領和以色列子民各家族族長,都到耶路撒冷,為將上主的約櫃從達味城,即熙雍運上來。以色列全體民眾於是在「厄塔寧」月,即第七月的慶節期中,聚集在撒羅滿王那裏。以色列所有的長老來到後,司祭們便抬起約櫃,司祭和肋未人分別將上主的約櫃、會幕和帳幕中所有的聖器運了上來。撒羅滿王和聚集在他那裏的以色列全會眾,在約櫃前祭殺了牛羊,多得無法計算,不可勝數。司祭們將上主的約櫃抬到殿的內部,即至聖所內,放在革魯賓翅膀下早已預備的地方。革魯賓的翅膀原是伸開的,正遮在約櫃的所在地之上,所以革魯賓在上面正遮著約櫃和抬約櫃的槓桿。約櫃內除兩塊石版外,沒有別的東西,是以色列子民出埃及後,上主與他們立約時,梅瑟在曷勒布山放在裏面的。當司祭從聖所出來時,雲彩充滿了上主的殿,以致為了雲彩,司祭們不能繼續奉職,因為上主的榮耀充滿了上主的殿。當時,撒羅滿便說:「上主曾決定住在幽暗之中,如今我已為你建築了一個居所,作為你永久的住處。」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6:53-56

那時,耶穌和他的門徒渡過了海,來到革乃撒勒,就靠了岸。他們剛一下船,人立刻認出他來,便跑遍那全地域。開始用床把有病的人,抬到聽說耶穌所在的地方去。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莊,或城市,或鄉間,人都把患病的人放在街道上,求耶穌容許他們,至少摸摸他的衣邊;凡摸到他的,就都痊愈了。

2018年2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勉勵信眾花點時間以朝拜的方式祈禱。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列王紀上》,記述撒羅滿王召集眾人把上主的約櫃迎入聖殿(列上8:1-7,9-13)。

教宗在講道時表示:「上山不同於在平原上行走,把約櫃從達味城,即熙雍抬到山上的聖殿並非易事。在行走的路途中,以色列子民背負著自己的歷史和被揀選的記憶上山。司祭們抬的兩塊石板毫無裝飾,正如天主交給梅瑟時那樣。毫無裝飾的盟約指的是:『我愛你,你愛我』;也就是愛天主和愛近人的兩條誡命。在約櫃內,除了兩塊石板外,沒有別的東西。」

「司祭們把約櫃抬到聖殿,當他們從聖所出來時,雲彩充滿了上主的聖殿。在那時刻,以色列子民進入聖殿朝拜天主,從記憶到朝拜,進行他們的艱難旅程。他們在靜默中朝拜天主。這是以色列子民所走的道路,從沉默上山的艱辛到在謙卑中朝拜天主。我經常想,我們有教導我們的子民朝拜上主嗎?」

「是的,我們教我們的子民祈禱、歌唱和讚美天主,但有沒有教導他們朝拜天主呢?以朝拜的方式祈禱幫助我們自謙自卑,但並不使我們自我貶抑。懷著自謙自卑地態度朝拜天主,會賦予我們高尚的品德。今天,有很多新任命的本堂神父在此,你們有教導信友們在靜默中朝拜天主嗎?」

教宗接著說:「在天主的榮耀前一切言語都將消失,不知該說什麼才好。就如明天的禮儀中所記述的,撒羅滿只說出兩個字:『垂聽與寬恕』(列上8:30)。」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在靜默中朝拜天主,懇求祂垂聽和寬恕。今天讓我們花點時間祈禱,這對我們大有裨益。讓我們帶著我們信仰旅程中的記憶、獲得恩寵的記憶、被揀選、許諾和盟約的記憶上山,去朝拜天主。在謙卑的朝拜中只能向上主說這短短的禱文:『請垂聽和寬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期勉奉獻生活者:讓耶穌前來與自己相遇

2018年2月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感恩祭,與各男女修會會士們和使徒生活團體成員一起慶祝獻主節和第22屆奉獻生活日。

教宗表明:「一個奉獻生活團體的活力在於回到其根基,傾聽長者。若沒有根基就不會成長,若沒有新芽,就不會開花。」

獻主節也被東方教會稱為相遇慶典,將重點放在西默盎和女先知亞納在聖殿中與主相遇的事跡上。教宗則以當天福音的記載著重論述了年輕的瑪利亞和若瑟與這兩位長者的相遇,説明年輕人藉此看到了他們的使命,年長者則實現了他們的夢想,這一切都是因為耶穌位於這相遇的中心(路2:22-40)。

教宗解釋道:「瑪利亞和若瑟在聖殿内找到了信仰的根源,因為信仰不是一個能從書本上學到的概念,而是從我們前人的經驗中學習與天主相處的藝術。如此一來,這兩個年輕人從遇到兩位長者的經歷中認識到他們自己,而兩位長者在他們的暮年也終於迎來了耶穌,他們生命的意義。今天,奉獻生活者的旅程也都始於與上主的相遇。我們必須牢記這相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在這相遇中我們並非單獨地與耶穌在一起,此時也有天主子民、教會,以及青年和長者,就如《福音》所記述的那樣。」

此外,教宗也注意到路加記載的一個有趣的細節:「年輕的瑪利亞和若瑟遵守法律規定,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便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22節),可是他們從未開口發言;年長的西默盎和亞納卻上前讚美稱謝上主,並說了先知話。」

教宗說:「通常都是年輕人談論未來,而年長者則是守護過去。在這段福音的記載中情況剛好相反,這是因為當我們在上主内彼此相遇時,天主總是讓我們有驚喜。奉獻生活也如此,若我們不與他人相遇,我們也就無法更新與上主的相遇。因此,代際之間不可彼此排斥,而應每日彼此相伴,把上主置於中心。因為若青年蒙召去敞開新門,長者手中卻已經握有鑰匙。一個奉獻生活團體的活力在於回到其根基,傾聽長者。若沒有長者與青年的相遇,就不會有前途;若沒有根基就不會成長,若沒有新芽,就不會開花。」

教宗感嘆道:「今天忙碌的生活經常致使人們因害怕他人而關閉了許多相遇之門,但在奉獻生活中決不可如此。我們絕不可只顧看手機屏幕而忽視弟兄,或更在意我們的計劃卻很少注視上主。倘若我們把計劃、技術和結構置於中心,奉獻生活就失去了吸引力,不再宣講,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的根基。」

此外,教宗也提醒:「奉獻生活既是天主愛的邀請,也是我們愛的回應。真正的回應是效法耶穌的貧窮、貞潔與服從,且總不提出『如果』或『但是』的條件。如同西默盎那樣『雙臂接過』上主(路2:28),這對我們是何等地有益啊!雙手接過上主是抵禦孤立的神秘主義和盲目奔波的良藥,因為與耶穌的真實相遇必能糾正我們的感傷主義和好管閑事的心態,醫治循規蹈矩的癱瘓,向日常生活敞開恩寵的各種面貌。」

最後,教宗勉勵奉獻生活者和使徒生活團體的成員:「要讓耶穌前來與自己相遇,這是保持靈修生活的熱火永不熄滅的秘訣。若我們每天都與耶穌和兄弟姐妹相遇,我們的心靈就不會一味倒向過去或未來,而是與眾人平安地活在天主賜予的當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思索死亡能幫助我們不幻想成為時間的主人

常年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列王紀上 2:1-4,10-12

達味死的日子已經近了,便囑咐自己的兒子撒羅滿說:「我現在要走世人應走的路,你要作英勇有為的大丈夫,恪守上主你天主的典章,履行他的道路,遵守他的規律、誡命、法令和制度,如梅瑟法律上所記載的:這樣無論你做什麼,無論你往何處去,必然順利;上主也必履行他關於我所說的話,說:如果你的子孫固守他們的道路,真能全心全意在我面前行走,那麼,你的後代就決不缺坐上以色列寶座的人。」達味與自己的列祖同眠,葬在達味城。達味作以色列王四十年:在赫貝龍作王七年,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三年。撒羅滿於是坐上了他父親達味的寶座,他的王國很是鞏固。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6:7-13

那時候,耶穌叫來十二門徒,開始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賜給他們制伏邪魔的權柄,囑咐他們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裏帶銅錢;卻要穿鞋,不要穿兩件內衣。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在那裏,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裏,直到從那裏離去;無論何處不接待你們,或不聽從你們,你們就從那裏出去。拂去你們腳下的塵土,作為反對他們的證據。他們就出去宣講,使人悔改,並驅逐了許多魔鬼,且給許多病人傅油,治好了他們。

2018年2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對死亡作了一番反省,強調死亡是一個事實,一份遺產和一種記憶。教宗指出,思索死亡我們就不會被囚禁在現時自私的迷宮内,曉得我們不是時間的主人。

當天第一篇讀經記述達味王的死亡(列上2:1-4,10-12)。教宗對此評論道:「達味死的日子已經近了,因為這位偉大的君王,這位鞏固了自己王國的人也得死亡,他並不是時間的主人。時間繼續前行,他卻以時間的另一種形式繼續前行。」

教宗進而談到現世的人類表明:「我們既非萬世長存,也非轉眼即逝之輩:我們是在時間中行走的男女,有始也有終。我們應祈求能領悟時間意義的恩寵,好不成為自我封閉的囚犯。」教宗從這篇讀經談到有關死亡的3個思想:死亡是一個事實、一份遺產和一種記憶。

死亡是一個事實

教宗首先解釋道:「死亡是一個人人都會輪到的事實,它或早或晚都會降臨。然而,我們也會受到誘惑,以為自己能夠永世長存。有一種企圖掌控生命的時間誘惑,它引領你在這個沒有未來時間的自私迷宮内遊蕩,總是走來走去,來回往返。眾所周知,現世旅程都是以死亡而告終。因此,教會總是設法讓我們省思我們的這個終結,即死亡。因此,我不是時間的主人。時常重覆這句話能幫助我們免於時間的幻覺,不把生命視為毫無意義的時間的循環。實際上,我是行走中的人,我必須向前瞻望。」

死亡是一份遺

「此外,死亡也是一份遺產,但它不是物質上的,而是見證的遺產。」教宗以達味王為例解釋道:「達味是個大罪人,卻也是個了不起的懺悔者,雖然犯了那麽大的罪,最後也成了聖人。達味是聖人,這正是因為他留下的遺產是那懺悔、欽崇天主和回歸天主的態度。這就是見證的遺產。我們也應詢問自己,若我今天蒙主恩召,我的遺產是什麽?哪些是我作為生命見證將留下的遺產呢?這是一個我們必須捫心自問的美好問題。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有所準備,因為我們眾人都不會留作『遺物』,任何人都不會。我們每個人都將走上這條路。」

死亡是一種記憶

教宗解釋說:「思索死亡也是一種記憶,但它是預先的記憶。這記憶也是此時生命的啟迪。在我臨終時,我會希望我今天的決定和生活方式能讓我在今天做出什麽?這就是一種預先的記憶,它對今日此時有所啟迪。這記憶透過死亡的事實來啟發我每日必須作出的決定。」

最後,教宗表示:「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走向死亡的行程,這對每個人會有益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