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再次念到烏克蘭,也表示隨時願意去莫斯科會見普京

CNS photo/Alexander Ermochenko, Reuters

教宗方濟各於5月1日誦念《天皇后喜樂經》之後,談到從當天開始的聖母月,邀請「衆信友和基督徒團體在5月份每天都為和平誦念《玫瑰經》」。接著,教宗的思慮轉向烏克蘭的馬里烏波爾城,即「瑪利亞城」,她遭到了殘酷的轟炸和摧毀。教宗說:「此時此刻我再次要求,為困在那個城市鋼鐵廠的民衆開啓的人道走廊暢通無阻。」

「我痛苦悲傷,牽掛著烏克蘭人民的痛苦,尤其是最弱小、老年人和兒童。從那裡甚至傳來兒童被逐出和流放的可怕消息。在看到人性可怕倒退的同時,我與許多感到悲痛的人一起質問,人類是否真的在尋求和平;是否願意避免軍事和舌戰的不斷升級;是否在盡一切可能讓武器消聲。」

最後,教宗沉痛呼籲:「我們不要屈服於暴力和武器惡性循環的邏輯。應走上對話與和平的道路。」

CNS photo/Paul Haring

此外,意大利《晚郵報》5月3日發表了教宗方濟各與該報社長馮塔納(Luciano Fontana)和副社長薩爾扎尼尼(Fiorenza Sarzanini)進行的訪談,内容主要涉及烏克蘭戰爭。教宗簡述了聖座從2月24日至今為停止戰爭所盡的努力,並表示他向普京總統提出了願意立即前往莫斯科的意願。

教宗說:「開戰20天後,我請帕羅林樞機轉告普京,我願意前往莫斯科。當然,這需要克里姆林宮領導人允許敞開幾個門窗。我們還未得到答覆,我們仍繼續提出這要求,即使擔心普京無法也無意在此時進行這會晤。但這種暴行怎能不去制止呢?25年前,我們在盧旺達經歷了同樣的事。」

關於這場戰爭的原因和武器「貿易」,教宗指出,只有少數國家反對提供武器的醜聞。

至於引起戰爭的原因,教宗表示:「也許是北約在俄羅斯的門前叫囂,因而激起一種憤怒,導致克里姆林宮反應惡劣,引發衝突。」

關於向烏克蘭人供應武器是否正確,教宗說:「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我離得太遠了。但明顯的是,那裡正在試驗武器。俄羅斯人現在知道裝甲車沒什麽用處,正在考慮其它的東西。戰爭的原因正在於此:測試人們所生産的武器。」

教宗現在不會去基輔,他認為必須先去莫斯科。在重申為停止暴力升級已作和能作的努力後,教宗表明:「現在我不去基輔。我感到不能去。我必須先去莫斯科,先與普京會晤。但我也是一個司鐸,我能做什麽?我盡我所能,如果普京敞開大門的話。」

關於去莫斯科的話題,教宗也著眼於與正教宗主教基利爾聯手行動的可能性。他談到3月15日與宗主教的40分鐘視頻通話、基利爾對這場戰爭的「辯解」,以及取消6月在耶路撒冷的會晤。

教宗表示:「我聽了他的述説,然後對他說:我對此一無所知。兄弟,我們不是國家的輔祭員,我們不能使用政治言辭,而應說耶穌的話語。我們是天主同一個聖潔子民的牧人,因此我們必須尋求和平的道路,讓武器停火。宗主教不能變成普京的輔祭員。我與他定於6月14日在耶路撒冷見面,這將是我們第二次面對面地相見,與戰爭毫無關係。但現在他也同意我們先停下來,免得成為曖昧的信號。」

教宗的視野進一步擴大,談到在一個有戰爭的世界中人民的權利,那是常被提起和令人擔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教宗表明:「這不是一個 警報,而是對事物的觀察:叙利亞、也門、伊拉克,以及在非洲一場又一場的戰爭。這裡面都有國際利益。一個自由國家能對另一個自由國家開戰,這不可思議。在烏克蘭似乎是其他人在製造衝突。唯一關乎烏克蘭人的,是他們在頓巴斯作出的反應,但這是十年前的事,是陳舊話題了。當然,他們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民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更多烏克蘭資訊

教宗2022年5月祈禱意向:請為年輕人的信仰祈禱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2年5月意向

意向:請為年輕人的信仰祈禱

祈願每一位蒙召活出圓滿生命的年輕人,從聖母瑪利亞身上學會聆聽的方式、深刻分辨的能力、信德的勇氣,以及獻身服務的精神。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重新發現家庭生活的價值

宗座社會科學院於4月27日至29日在梵蒂岡舉行全體會議,主題是「作為親情關係的家庭:愛的挑戰」。在29日週五大會結束之際,與會者集體晉見教宗方濟各。教宗在講話中,談到該次大會主題的核心,聚焦於婚姻與當今家庭面臨的挑戰。

教宗指出:「社會變化正在改變著全世界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環境,長期和多重危機正在給家庭生活帶來壓力。」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宗提出的良方是「重新發現家庭的價值,把家庭視為社會秩序的源頭和資源,作為兄弟情誼社會的生命細胞,照料共同的家園。」

教宗強調:「儘管幾個世紀以來婚姻和家庭都經歷了許多變化,但仍有共同和永存的特徵,揭示了兩者的崇高和重要。如果這種價值以個人主義和私人的方式體現出來,就像西方的部分情況一樣,家庭在社會環境中就會變得孤立和支離破碎。」

「重要的是,應明白家庭對社會大有益處,她不純粹是不同個體的聚合,也是基於『相互完善的紐帶』的一種關係。家庭的美好在於分享忠誠的愛、信任、合作和互助,這會帶給所有人幸福。」

為此,教宗解釋道:「教會的社會思想有助於讓人明白家庭的親情之愛,正如《愛的喜樂》宗座勸諭所尋求的那樣,遵循偉大的傳統,但在傳統的基礎上,繼續向前邁進。」

教宗繼續強調:「家庭是一個接納的場所,這個特質在有體弱和有殘障成員的家庭中尤為明顯。這些家庭培養了特殊的美德,增強了面對生活困難時的愛和忍耐能力。家庭是消除貧困的良藥。」

在結束講話前,教宗再次把焦點轉向「重新發現」家庭生活之美的主題上。他說:「為實現這個目標,須有一定的條件:首先是從頭腦中消除阻礙我們看現實的意識形態『白内障』;其次是重新發現自然婚姻與聖事婚姻的對應關係。最後是《愛的喜樂》宗座勸諭闡述的婚姻聖事的恩典,這恩典治癒和提升整個人類社會,同時也是兄弟情誼的酵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青年與長者是世界未來的橋樑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2022年4月2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老年為主題。這一次,教宗講解了「納敖米,開啓未來的代際連接點」。教宗强調:「如果青年對感恩持開放態度,而長者能為他們投入新的未來主動採取行動,各國人民就會蒙受極大的祝福。」

教宗以《盧德傳》為一條主脈來展開他的要理講授。納敖米是個猶太婦人,隨著丈夫和兩個兒子從猶大白冷到摩阿布鄉間去僑居。以後,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都客死他鄉,留下她和兩個兒媳。納敖米決定返回故鄉,兩個兒媳也要隨她去。

起初,年邁的納敖米被同樣成了寡婦的兩個兒媳的情感所感動,但對她們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民族中的命運表現出悲觀。於是,納敖米鼓勵兩個兒媳各自回娘家去,度新的生活,並說「我不能為你們做什麽了。」教宗解釋:「這個喪失丈夫和兒子的老婦執意讓兩個兒媳離開她,這已經呈現一種愛。」

「納敖米這樣説卻也是一種認命的態度,認為對失去丈夫保護的外鄉寡婦而言,沒有可施展的未來。那個叫盧德的兒媳卻不肯,這是因為她與婆母的關係受到了天主的降福,因此納敖米不能要求她離開。起初,婆母對這個提議的屈從超過欣慰的成分,也許認為這種奇怪的聯繫將會加重她們二人的危險。」

教宗解釋說:「在某些情況下,長者的悲觀傾向需要受到青年熱情施壓的反對。納敖米就是在盧德殷勤的奉獻下,走出悲觀主義,甚至主動採取行動,為盧德開啓新的未來。她鼓勵成了寡婦的盧德在以色列尋找一個新丈夫,就是後來的波阿次。波阿次顯示出高貴的品質,在他的工人面前護衛盧德。」教宗評論道:「不幸的是,這種欺生的危險如今仍然存在。」

「廬德新婚後,天下再度平靜下來。以色列的婦女們就對納敖米說,盧德這個外鄉女子勝過七個兒子,這婚姻蒙受上主的祝福。」教宗說:「這樣一來,納敖米在她的老年將看到有份於這新生世代的喜樂。看看有多少『奇蹟』伴隨著這個老婦的轉變!她憑著愛心轉而願意為一代人的未來著想,這代人被喪失所擊傷並面臨被抛棄的危險。」

教宗指出:「偏見被信德和愛所克勝,婆母克服了對自己兒子的嫉妒,從而珍愛與盧德的新關係;以色列的婦女克服了對外鄉人的不信任,在男性權力面前顯得孤單的女孩的脆弱,在充滿愛和尊重的關係中得以調和。而這一切都因為,年輕的盧德堅持不懈地忠於那處在民族和宗教偏見下的一種紐帶,同時也因為年邁的納敖米主動為盧德重新開啓未來,而不是僅限於享受她的支持。如果年輕人和長者有這樣的執著,就“沒有什麼能阻止天主的祝福在萬民中繁花盛開!」

最後,教宗叮囑:「年輕人要與長者交談,年長者要與青年交談。我們必須重新將這橋樑建得牢固,那裡有救恩和幸福的流動。願上主幫助我們,使這流動在家庭内和諧地增長,那種建設性的和諧是從長者傳到較年輕的人,那是我們必須守護和注視的美麗橋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接見慈悲使徒:向所有人展現天主無限慈悲的面容

圖片:Vatican Media

4月25日週一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慈悲使徒。教宗首先表達了他在羅馬再次與慈悲使徒們會面的喜悅心情,因為他把內心最牽掛的使命託付給他們,這使命就是做天主慈悲的有效工具。教宗提及新近頒布的有關羅馬聖座改革的宗座憲章《你們去宣講福音》,將這神聖的事工置於傳播福音的偉大使命之中。

教宗說:「慈悲使徒是教會組織結構的一部分,希望主教們能夠看到具有聖德、慈悲以及準備好隨時寬恕的司鐸,使成熟的慈悲使徒越來越多。」為此,教宗特別以舊約中盧德這個人物勉勵在場的慈悲使徒。教宗說:「盧德的生活非常艱難,作為一個窮寡婦和外邦人受盡了苦難。儘管如此,她在服務中還是為納敖米和其他人奉獻出英勇的愛、忠誠、慷慨和慈悲。盧德後來與波阿次結婚,成為達味聖王的曾祖母。」

教宗解釋說:「在《盧德傳》書中,天主從不直接發言,但通過盧德對她婆母納敖米的每一個善行傳遞著祂的慈悲。」教宗表示:「在人生的道路充滿艱難和悲傷時,天主開啓了祂的道路,向我們展示出祂的聖愛;我們也蒙召去辨別天主在人們生活中的臨在。作為慈悲使徒,我們有責任通過我們的事奉向天主呼求,顯示出祂慈悲的面容。天主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行動,祂往往是借著靜默、謹慎不張揚和簡單的方式,通過那些成為天主臨在的具體標記的人身上顯示出來。」

接著,教宗敦促在場的慈悲使徒:「對那些走近他們的人要避免任何形式的裁判,要始終努力全面理解他們,而非部分。我們都是罪人,都應跪下請求寬恕。」

教宗鼓勵道:「作為慈悲使徒,不要拘泥於繁文縟節,而要注視著那請求寬恕的人,在你們的口袋裡是慷慨的寬恕。你們要觀察人的内心,在那裡深藏著渴望,渴望回歸天主。寬恕,寬恕,還是寬恕。」

最後,教宗鼓勵慈悲使徒要時刻準備好展現天主的慈悲,就像隨時準備好毯子來溫暖那些從寒冷中進來、尋求並接受天主的慈悲和寬恕的人;要像盧德一樣地慷慨,接近那些悲傷和孤單的人並施以安慰,這樣天主就認出他們是祂忠實的司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天主的慈悲讓我們向他人的苦難敞開大門

CNS photo/Paul Haring

普世教會於4月24日復活期第二主日慶祝救主慈悲主日,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10時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與了由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主持的彌撒。教宗在彌撒中講道,其内容聚焦於耶穌復活後三次對門徒們說的「願你們平安」這句話。教宗說:「基督徒在天主慈悲的話語中看到首先是給予喜樂,然後賜予寬恕,最後在所有的困苦中施予慰藉。」

教宗指出:「耶穌在復活的晚上(參閲若二十)向門徒們講話時,他們充滿了喜悅之情。」教宗解釋道:「耶穌死後第三天,門徒們因恐懼而聚集在一起,他們抛棄了受苦受難的老師之後,被一種失敗感所困擾。因此,在看到耶穌的面容時他們應該感到羞愧。可是,耶穌祝福的平安讓他們的注意力從他們自己身上轉移到了耶穌身上。」

「基督沒有責備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是向他們展示了祂固有的慈悲。這慈悲讓他們恢復活力,以平安充滿他們的心,使他們成為新人,因寬恕得到淨化。」教宗補充道:「耶穌帶來的喜樂消除了我們自己的挫敗感,幫助我們接受天主的慈悲和被寬恕的喜樂。」

接著,教宗反思耶穌第二次說的「願你們平安」。「在這個平安的祝福之後,耶穌還補充道:『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在獲得天主的寬恕後,門徒們成了修和的使者,去向他人分施“他們自己所領受的慈悲。今天以及每一天,在教會中必須以同樣的方式接受寬恕,聽告解神父不應自認為是某些權力的擁有者,而是慈悲的管道;他首先應是慈悲的領受者,通過他的謙卑善良把寬恕施予他人。耶穌使整個教會成為“一個施予慈悲的團體,是全人類和解的標誌和工具,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生活的任何情況中將天主的慈悲傳播給我們周圍的人。」

「耶穌最後一次的平安問候是在多默宗徒表示不相信耶穌復活的情節後發生的。耶穌沒有責備多默,而是幫助他,讓他的手指觸摸祂的身體。」教宗說:「耶穌沒有嚴苛對待多默,這位門徒被祂的仁慈深深地打動。他從一個不信者變成一個相信的人,並作出了最簡單而最美好的信仰宣誓:『我主!我的天主!』」為此,教宗解釋道:「每個信友都可以把自己與多默的故事和他的不信聯繫起來,耶穌也會帶著祂的聖傷來安慰我們。」

教宗表示:「我們對天主的慈悲體驗有助於我們看到弟兄姐妹身上的傷痛。我們想我們正在經歷著難以忍受的痛苦,處於困難中,但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周圍的人正在默默地承受著更糟糕的痛苦;如果我們關心鄰人的傷痛,並為他們塗抹仁慈的香膏,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疲憊不堪時内心重生的希望能夠給予我們安慰。」

最後,教宗敦促所有基督徒伸出援助之手並聆聽我們周圍那些正在受苦者的聲音。教宗說:「在那些被生活的考驗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的眼裡,耶穌仁慈地看著我們,再次對我們說:願你們平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加拿大緬省梅蒂斯人晉見教宗:他觸動了我們的心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4月21日上午在梵蒂岡克萊孟廳接見了55名遠從加拿大而來的緬省(Manitoba)梅蒂斯人聯合會(Métis Manitoba Federation)的原住民。在這次傾吐心聲的會晤中,梅蒂斯人代表們流下眼淚,講述他們的記憶和經歷,為道歉的舉動表示感謝,並邀請教宗訪問他們的家園。這個聯合會於2021年7月6日與加拿大政府簽署自治協議,成為該民族真正的政府。他們以「紅河梅蒂斯人」的名稱廣為人知,主要分布在馬尼托巴省,即加拿大西北草原。因此,該聯合會並未在今年3月底與其他「屬於組織性質」的加拿大原住民團體(梅蒂斯人、因紐特人和第一民族)一同晉見教宗。

然而,緬省梅蒂斯人的經歷跟其他原住民大同小異,許多人曾經在所謂的「寄宿學校」裡遭受虐待。那些「寄宿學校」當年由政府成立、託付給不同基督信仰教會管理,其中包括天主教會。正因如此,教宗方濟各今年4月1日接見加拿大三個原住民團體時,在該國主教的面前,表達了「義憤填膺和羞愧難耐」,並向他們道歉。這是加拿大眾多原住民等待長達數十年的有力訊息。

緬省梅蒂斯人為教宗的舉動和話語深受感動。在晉見教宗前,該聯合會會長查特朗(David Chartrand)在一份書面訊息中解釋道:「我們跟加拿大所有原住民一樣,那些躲在天主教會後面作惡的個別人,出手對我們造成了格外嚴重的傷害。聽見教宗方濟各沉痛道歉,我感到了寬慰。我知道很多紅河的梅蒂人多年來等待這些道歉。我希望這有助於開展治癒進程,讓我們在這個和解、復興與更新的旅途中團結一心。」

4月21日在梵蒂岡克萊孟廳晉見教宗後,查特朗會長在聖伯多祿廣場與記者們會面,並重複了同樣的話。這位梅蒂斯民族領導人說:「我們的訊息稍微不同。我們當然讚賞並接受教宗的道歉。我們也談到了和解,但我們的訊息還蘊含了希望與更新。」

「我們在那裡頭淚流滿面、分享經歷,聖父教宗通情達理地接受了這一切。當他請求寬恕時,我們深受感動。」一個名叫安德魯的倖存者「自幼付出慘痛的代價」,現在有機會親口向教宗方濟各講述他的經歷,而教宗表現出耐心、專注和感同身受。查特朗會長說:「看到他憐憫的神情,我們的心深受感動。」

該聯合會向教宗展示了他們與加拿大政府簽署的自治協議,教宗在一份副本上簽字,這份副本很快會在博物館展出。接著,這些原住民代表們向教宗獻上若干禮物,大多是用珠飾製作的手工藝品,其歷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前。這份手藝是梅蒂人的民族特色。查特朗會長闡明:「我們的珠飾手藝呈現出我們所是的歷史。我們一度被稱為『西方的珠花民族』,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稱呼我們。他們叫我們混血兒、鄉下人。因此,我們所有的手工藝品都有草原的花,這一朵朵的珠花傳述著我們的歷史。」

此外,該聯合會也獻給教宗他們傳統的鞋子和十字架,這些禮物可追溯至1800年。查特朗會長說:「教宗稱讚我們民族的友善。」隨後,教宗逐一與在場每一個人握手致敬。查特朗會長說:「教宗從椅子上站起來,想要走向我們。我們看到他腳步不穩,便告訴教宗:『請您坐著,讓我們走到您跟前!』看到教宗活力充沛、神彩奕奕、精神抖擻,真是件美好的事!他觸動了我們的心,他將令我們許多人永生難忘。有這麼一位高瞻遠矚的教宗,我們感到與有榮焉。他首先是天主揀選的教宗,然後才是梵蒂岡的教宗。」

教宗方濟各贈送給每個人一枚教宗徽章。查特朗會長說:「很多人都哭了。」梅蒂斯人也藉這次會晤的機會再次邀請教宗訪問加拿大馬尼托巴省首府溫尼伯,降福梅蒂斯人已故領導人路易·瑞爾(Louis Riel)的墳墓。這位領導人被視為緬省之父,他曾於1800年領導紅河反抗運動,在加拿大政府的影響力擴展至他們的土地時,竭力捍衛民族的權益和文化,最後遭到處決。該原住民聯合會邀請教宗在訪問加拿大時前往這位「不僅為梅蒂斯民族,更為加拿大獻出一切」的前人的墓地。教宗向他們保證了前往加拿大的意願,或許會在今年7月份成行。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更多資訊

請按此瀏覽走向治癒與和解之旅

教宗與聯合國共同呼籲烏克蘭戰爭在復活節停戰

2022年4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與烏克蘭難民會面時親吻來自遭俄軍屠殺平民的基輔西北方的小鎮布查(Bucha)的烏克蘭國旗。(CNS photo/Paul Haring)

聖座新聞室在4月21日發表公告,公告表示,羅馬聖座和教宗方濟各加入到聯合國的停戰呼籲中,根據儒略曆,復活節將在4月24日慶祝。該停戰呼籲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Manuel de Oliveira Guterres)與烏克蘭東方天主教會大總主教舍夫丘克(Sviatoslav Shevchuk)於4月19日共同發出的。

聖座公告指出,「要祈求上主的護佑,讓那些被困在戰區的民衆能夠撤離,祈願和平很快恢復;並要求各個國家的領導人要傾聽人民和平的呼聲。」

烏克蘭資訊

烏克蘭的求救聲:教宗,求你救救掉入馬里烏波爾陷阱的人民

2022年4月20日,烏俄衝突期間,烏克蘭南部港口馬里烏波爾的撤離市民在等待登上公共汽車離開該市。(CNS photo/Alexander Ermochenko, Reuters)

烏克蘭馬里烏波爾的局勢是個死亡陷阱。人民試圖讓求救聲盡量傳得又高又遠,甚至傳到教宗耳裡,因為對他們來說,教宗是「最後一個希望堡壘」。

切爾尼樞機在復活節八日慶期內向梵蒂岡新聞網表示,他接獲了一封由「馬里烏波爾捍衛者的母親和妻兒」聯合署名的求救信,信函的最終收件人是聖父教宗。樞機表示,這封信函凸顯出教宗「從一開始就表明的事」,即:「戰爭毫無理性可言」;教宗在今年度的復活節文告中再次強調了這點。

這封信函輾轉來到梵蒂岡,經由烏克蘭國家電視台一名記者的手、送到了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臨時部長切爾尼樞機那裡。信中寫道:馬里烏波爾這座城市在一天廿四小時的襲擊下「化為灰燼」,成了「歐洲第廿一世紀未曾有過的人道主義災難」的中心。「圍城的不可接受性的問題勢必會再興起」,整座城市遭受「無差別攻擊」、毫無道理的毀滅和苦不堪言的磨難,而城裡的百姓理當得到國際人道法的保護。

雖然每天撐不下去的人數「與日俱增」,但是「聖父教宗仍然能幫助受苦者」。在馬里烏波爾奮勇抵抗的人們的妻小向教宗發出如此呼聲。這些婦女約有一百人,主要分成醫療組和膳食組。她們指出,現在有上百個受傷的平民和戰士得不到任何治療,因為藥品和消毒器材用完了。為此,「他們應該撤離戰場」。

信函中也描述了亞速鋼鐵廠的情況:那裡成了衝突前線,而在鋼鐵廠內除了烏克蘭軍隊以外,還有大約一千名平民。信函寫道:「從戰鬥之初,這些人就認為跟戰士生活在一起不僅能保障安全,而且有機會得到糧食、飲用水和醫藥治療。然而,對許多婦女和孩童來說,那裡現在似乎變成了一個『陷阱』,就連糧食和飲用水都無法送達。」

切爾尼樞機表明,「這個在絕望中發出的哀求也面向所有能通過人道走廊和停火來提供援助的人;此時此刻,如此局勢需要的正是停火」。值此復活節八日慶期,我們懷著堅信上主已經復活的信德和喜樂,同時也要「承擔起我們在烏克蘭和在世界其它地方忍受這個恐怖又不理性的戰爭的弟兄姊妹的磨難和痛苦」。

這封寫給教宗方濟各的求救信最後表示,婦女、孩童和傷員不該在世人眼中這麼死去。他們是「今天的殉道者」。「您幫助他們撤離馬里烏波爾的援助,將成為真正的父愛舉動、善牧的協助和真正的慈悲善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烏克蘭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年長者應受到愛戴和尊敬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4月20日週三,教宗方濟各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例行的要理講授。這是自兩年多前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以來,首次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教宗強調尊重長者應是年輕一代的正確生活態度。唯有這樣,前輩的優良美德才能代代相傳。

教宗以「孝敬父母」為主題展開了當天的要理講授。教宗引用舊約《德訓篇》(參閲:德三3-16)的話說:「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罪惡;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背棄父親的形同褻聖;激怒母親的,已為上主所詛咒。」

教宗解釋「孝敬父母」是刻在十誡板中的一條誡命,教宗說:「孝敬父母是一個極大的使命,是天主十誡第二塊板的第一條。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父親和母親。它是關於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人的結束能是緩慢而又漫長,它也創造一個與其它生命階段長期共存的時間和空間。換句話說,它是關於生命的暮年。」

教宗表示:「尊敬也意味著溫柔和尊重,我們用『尊嚴』這個詞來定義,尊重長者就是承認他們擁有尊嚴。」教宗就尊敬長者講述了舊約中關於諾厄醉酒與他孩子們的美麗故事,其中給予我們很多的教導。教宗說:「年邁的諾厄,這位大洪水的英雄是一個辛勤的勞動者,他喝了太多的酒後就不體面地躺在地上。他已年老,但喝了太多的酒。孩子們為了不讓他醒來時尷尬,隨以極大的敬意,避開視線小心翼翼地給他蓋上衣服。這段故事非常美,它講的全是尊敬長者。遮蔽起老年人的弱點,免得讓他們感到羞愧。」

接著,關於孝敬父母,教宗提醒所有為父母者:「關於這一點,請允許我給父母們一些忠告:請讓子女們、小孩和青年人親近長者,總是要親近長者。當老人生病時、甚至頭腦有些不清楚時,總是要親近他們:讓他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血肉之親;因著他們,才有現在的我們。請不要把長者拒之門外而不顧。如果不得不把他們送到養老院,那就請你們帶著你們孩子去看望他們吧。」

最後,教宗總結道:「尊重那燃燒過的生命,並非老年人的任務,而是一種惠及青年世代的態度行為,因為長者的優良美德代代相傳。這是一場“真正的文化革新,為此,讓我們呼求聖神的助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