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七一祈禱會:「主賜平安,不膽怯。」(若14:27)

圖片: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訊) 2020年7月1日,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香港基督徒學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普世合一運動社會牧職暑期實習計劃一起合辦「七一祈禱會」,主題是「主賜平安,不膽怯」(參若14:27)。

網上重溫

下載七.一祈禱會場刊

圖片: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祈禱會在香港灣仔聖母聖衣堂舉行,透過祈禱、讀經、見證分享、短誦及聖詠,再次提醒我們耶穌基督將平安留給我們,要我們不要膽怯,因祂與我們同行,讓我們一起向上主祈求,持守真理,實踐天國價值,穿越黑暗,等待光的來臨。

當晚的讀經選自若望/約翰福音第14章27節(和合本聖經):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

香港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是其中一位分享者,以下是夏主教分享全文,由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供稿。

讓我們一起為香港社會祈禱,為香港教會祈禱。

圖片: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夏主教分享中文全文】

港版國安法剛於昨天通過了。23年前,有人說回歸不過是換一支旗而已,什麼都不會變的,到了今時今日,我們才明白換一支旗是什麼意思,50年不變,一國兩制,是可以怎樣解釋的。遠的不說,過去幾年,特別是由雨傘運動開始、反國教、反修例等等,香港社會經歷了一浪接一浪的衝擊,走到今天,面對前路,我們還有多少信心?還有多少勇氣呢?搜索枯腸,好像內裡只剩下不安,極度的不安。

剛才我們聽到主耶穌說,他要把平安留給我們,把他的平安賜給我們,這為我們是極大的安慰。當時他在晚餐廳,他完全體會門徒因意識到師傅將要蒙難,而心煩意亂、膽怯徬徨,即將要被捕的耶穌,反而安慰門徒。由此可見,耶穌有著多麼大的平安啊!耶穌說,他所賜的平安,不是這世界的平安,而是「他」的平安。耶穌當時身處羅馬帝國的盛世,歷史上稱為「羅馬和平」。在那時代,羅馬以完善的法律制度聞名,可惜,最終他們是以法律之名,來保障帝國政權的安穩;這樣的平安建立在操縱掌管之上,是有權勢者的平安,是無權勢者沾不上邊的平安。要保障這樣的平安,政權需要以強力攝服異見,消滅雜音,剷除一切認為可能製造麻煩、騷擾秩序的人,耶穌就是其中的一位。因此,世界的平安是一部分人犧牲了其他人而獲得的平安,而這一部分掌權的人自己卻是惶徨終日,擔心失去權力,所以,世界的平安是虛假的平安。

耶穌所應許的平安,並不是這樣的。他所恩賜的平安,是真正的平安。這種平安不會威脅其他人,犧牲其他人,甚至能夠與苦難並存。耶穌的平安建基於十字架上,因此,他能夠面對世間一切的痛苦。耶穌的平安是一種關係,是與天父的關係。在這關係裏,耶穌深深體會到自己是父所愛的。天父的愛,永恆不變,從不挽回,總不撤銷;有如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小孩子在睡覺中驚醒,發抖惶恐,呼叫:媽媽、爸爸!父母來到床邊,給他安慰,給他說:「不用害怕!爸媽在這裏。」這是什麼意思?雷電繼續在外面肆虐,但是小孩子不再害怕了,因為父母與他同在。耶穌應許的就是這樣的平安,這是他的平安,是他經歷十字架的苦難,仍然不失去的平安。各位兄弟姊妹,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在暴風巨浪之中的平安。

這份平安給我們勇氣,給我們力量。耶穌說,擁有這份平安,我們不會煩亂,不會膽怯;耶穌不是說說而已,他以自己的行動,印證他所說的。在他安慰門徒以後,雖然明知有苦難在前面,他從容的走出晚餐廳,一無所懼,走到將要在哪裏被捕的山園裏,坦然面對要來的一切,沒有逃避,沒有畏縮。當士兵來到山園要捉拿他時,他竟然主動上前對他們說:「我就是」;當在審判時被一個差役無理掌摑時,他毫無懼色的說:「我如果說得不對,你指出哪裏不對,如果對,你為什麼打我?」在耶穌之內,有著一份極深的平安,以致即使處於這樣的困境,他仍然有勇氣,有力量,維護自己的尊嚴,拒絕接受不公不義的對待。那是天主子女的尊嚴,因而也是每一個人的尊嚴,是因為天主的愛而享有的尊嚴,世界上沒有一種權勢可以將它奪去,也沒有一種武力可以將它剷除。按照天主教的社會訓導,所有人權的最終基礎,就是源自這一份人性的尊嚴。這份尊嚴告訴我們,我們不是奴隸,而是天主自由的子女。

的確,耶穌的平安給我們很大的力量,但很奇怪,這是一份被動的平安。耶穌說,他要把這樣的平安「留給」我們,將他的平安「賜給」我們。他沒有說,要我們去爭取,而只要我們接受。耶穌的平安是一份禮物,不是靠人力可以獲得或者成就的,因為它是來自天父無條件的愛。我們唯一所需要做的是相信,相信我們是他可愛的子女,相信在任何環境之中,都是他可愛的子女,都擁有一份無比的尊嚴。這份平安的被動性十分重要,因為我們是人,充滿各種限制,靠我們自己,我們會容易走上極端,或者因為恐懼不安而到做出非理性的事,或者怕到什麼都不敢做。在這些時候,讓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的平安是禮物,只要相信,在任何環境中我們都享有,不會失去。

任何環境,包括順境、逆境,各位兄弟姊妹,我們信仰的標記是十字架,讓我們記得,是十字架!十字架自然有痛苦、有迫害,不過,因著耶穌,十字架是痛苦也是喜樂,是軟弱也是力量,是罪過也是恩寵,是迫害也是煉淨,是死亡也是復活。主耶穌曾說過,作他的門徒,必須背上這樣的十字架,亦步亦趨的跟隨著他;也就是說,在任何環境中,要始終相信,自己是天主所愛的子女,如同耶穌一樣。憑著這份愛情,堅定於不移的平安之中,將苦難化為喜樂,在軟弱中彰顯力量,在失望中永不絕望,能夠穿越苦難,甚至死亡,到達復活、新生。

當然,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各位兄弟姊妹,如果昔日我們曾為在苦難中的兄弟姊妹祈禱,如果今天我們發現自己落在同樣的苦難之中,如果我們有主耶穌的平安,又有什麼值得害怕呢?讓我們感謝天主,因為我們終於能夠偕同我們在苦難中的兄弟姊妹,共負一軛,成為一體。

讓我們祈禱,求主恩賜我們平安,恩賜我們世界所不認識的平安,使我們面對一切,不會煩亂,也不會膽怯,因為已經得著他的平安!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夏主教分享英文全文】

“Conquer Fear and Know God’s Peace” Pray for Hong Kong, 2020.7.1 at Our Lady of Mount Carmel Church (Hong Kong)

Scripture Reading:

Peace I leave with you; my peace I give to you; not as the world gives do I give to you. Let not your hearts be troubled, neither let them be afraid. (Gospel of John 14:27)

Homily (an excerpt) given by Bishop Joseph Ha, Auxiliary Bishop of the 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

Hong Kong’s national security law came into force overnight (June 30, 2020). Some may say the resumption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by the PRC simply means raising another national flag. Today, how would we understand the policy of “one country-two systems”, and the promised “fifty years unchanged”? Hong Kong has gone through a difficult path during these recent years: the Umbrella movement, protests against Moral and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s. How much trust, strength and serenity remain in our hearts after all these blasts and clashes?

“Peace I leave with you; my peace I give to you”, Jesus promised us. In the farewell discourse at the cenacle, Jesus comforted the disciples by assuring them that He would give peace, a peace different from what “the world gives”.

By the time of Jesus, the Roman Empire was enforcing the “Pax Romana”, “Roman Peace” literally. It was a time of stability and order through the enactment of legislation, a peace enjoyed by the rulers of the Roman Empire, a peace maintained by eliminating voices of dissent. Jesus was one of such voices.

Jesus gives true peace, a peace that never threatens, never robs, but gets along with suffering. The true peace of Jesus is sourced from his crucifixion, thereby He can endure suffering of all kinds. The true peace of Jesus reflect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God, and embraced by His love. God’s love never fails. He never withdraws His love. His love is eternal. His peace soothes during a thundering night and calms in the raging sea.

True peace gives us courage; true peace gives us strength. “Let not our hearts be troubled”, Jesus assures us. And Jesus demonstrates with examples: When Jesus knew that the Roman soldiers were preparing to arrest Him, he came forward with “I am” (John 18:5). When one of the officials slapped Jesus in the face, Jesus responded with, “If I have spoken wrongly, bear witness to the wrong; but if I have spoken rightly, why do you strike me?” (John 18:23) The real peace in Jesus exemplifies with inner strength and dignity, a dignity instilled with God’s love, a love that no one can rob of Him. The principles of the Church’s social teaching proclaim that human rights are rooted in the inherent dignity of each human person: We are not slaves but children of God. The real peace in Jesus is a gift: Never lose hope.

Jesus’ cross is a sign of the faith of Christians.
Jesus’ cross is a symbol of suffering, yet a symbol of joy;
a symbol of weakness, yet a symbol of strength;
a symbol of sins, yet a symbol of grace;
a symbol of persecution, yet a symbol of purification;
a symbol of death, yet a symbol of resurrection and eternal life.

Jesus said that to be His disciple, we have to take up our cross, to come after Him; with the unwavering faith that we will sustain in His real peace: our sorrows shall be turned into joys; in weaknesses then we are strong; amid all disappointments but never lose hope; and finally overcome death and have eternal life.

It would not be easy, for sure. But then, if we had prayed for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who suffered intensely, and today, we find that we may have fallen into the same suffering. While the peace of Jesus dwells in our hearts, why should we fear? Let us give thanks to the Lord! Because finally we could share the same cross in communion with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in Christ.

May we unite ourselves in prayers, together we shall overcome fear and find peace in our hearts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來源:沸點

教宗公開接見:若在祈禱中把生活託付於主,我們永不孤立無援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反省了聖經中達味王的形象。教宗指出:「達味自幼蒙天主所愛,獲選承擔獨特的使命,在天主子民的歷史中和我們的信仰內扮演重要角色。達味王完全合乎天主的心意,全然服從天父;因此,天主向他許下了多項承諾。而耶穌被稱為『達味之子』,並實現了這些年代久遠的承諾。」

達味本人的歷史源自於白冷城,他曾在那裡替他的父親葉瑟牧放羊群。

教宗說:「他在露天環境中工作:我們可以想像他是風的朋友、自然之聲的友人、陽光的友伴。達味首先是個牧羊人,保護羊群遠離危險,為牠們提供養料。依循這條路線,耶穌自稱為『善牧』,為羊群奉獻生命,引領羊群,並且知道每一頭羊的名字。」

「達味登基為王後,迷失了方向,殺人奪妻。隨後,納堂先知一責備他,他就立刻認識到自己的罪過。達味旋即明白自己成了壞牧人,不再是個謙卑的僕人,卻為權勢所瘋狂,變成殺人擄掠的盜獵者。」

教宗接著反省達味的「詩人靈魂」:「達味始終以琴為伴,在漫長的孤獨歲月裡,他喜歡彈琴頌揚他的天主。達味不是個粗野的人,他時常向天主獻上詩歌,表達他的喜悅、悲傷和懊悔。在他的眼中,世界絕非死寂的景色:隨著事物揭露其原貌,他覺察到更大的奧秘。」

「遂由此而生:祈禱源自於堅信生命絕非偶然,而是一個驚人的奧秘,能在我們內激發詩歌、音樂、感恩、讚頌,甚至是悲嘆和懇求。」

教宗指出:「按照聖經的傳統,達味是創作《聖詠》的偉大藝術家。達味夢想著成為一名善牧,而他既是聖人也是罪人,既受迫害也施加迫害,既是受害者也是殺人兇手。我們的生活也與他類似,人人都常犯下前後不一的罪。同時,我們也跟達味一樣,有一條金絲線貫穿我們的生活,即:祈禱。達味教導我們在一切事上與天主交談:喜樂與罪過、愛情與苦難、友誼與疾病。這一切都能成為轉向『祢』的話語,而『祢』總是聆聽我們。」

教宗最後總結道:「達味深知何謂孤獨,但他其實從未孤立無援。這是祈禱的力量,發揮在所有在生活中為祈禱騰出空間的人身上。祈禱使我們變得高尚:它能鞏固與天主的關係。在生活的重重難關中,天主是每個男女旅途上真正的友伴。」

此外,他在問候講意大利語的信友時,說:「今天是聖若翰洗者誕辰節。讓我們效法這位耶穌的先驅,好能勇敢地見證福音,超越各自的差異,維繫和諧與友誼。和諧與友誼奠定了各種信仰宣講的可靠性。」

在問候講西班牙語的信友時,教宗指出:「聖若翰與達味王都懂得吸引子民把目光轉向天主。教宗祈願他們兩位的典範能成為信友的勇氣泉源,協助我們在祈禱中尋求天主,進而使我們的榜樣有助於天主親近人類,以及人類轉向天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請為罪孽深重的人代禱而非譴責他們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談論了梅瑟為以色列子民的代禱。天主對犯了重罪的以色列子民發怒時,梅瑟並未聽由天主重罰百姓,卻站出來為子民懇求天主赦免罪過。梅瑟此舉預示了耶穌為我們的代禱。教宗說:「耶穌是我們與天父之間的橋樑。耶穌為我們代禱時,獻給天父看祂的傷痕,那是我們救恩的代價。梅瑟則是耶穌今天為我們祈禱、為我們代禱的預像。」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開門見山地指出:「梅瑟從回應天主召叫的第一天起,就不是個說話唯唯諾諾的人。天主召叫梅瑟時,從人的角度來看,梅瑟是個『失敗者』,逃到了米德楊的曠野。就在那裡,天主邀請梅瑟再次照顧以色列子民,梅瑟卻爭辯抗議,因為他認為自己承擔不起這項使命。他每次祈禱時,都會問天主:「為什麼?」梅瑟恐懼不安,經常內心忐忑,看起來是個跟我們一樣的普通人」。然而,他的軟弱和力量令我們深受觸動。」

「梅瑟受天主的囑託,把天主的法律傳給以色列子民,但他並未因此剪斷他與子民緊密團結的關係,特別是在試探和罪惡的時刻。梅瑟不曾忘記他的子民、忘記自己的根基。就算他能與天主面對面交談,他仍然是百姓的朋友,憐憫他們犯了罪、陷入試探,憐憫他們突然懷念起過去在埃及為奴的時光。儘管梅瑟身居高位,但他始終與窮人為伍,繼續信賴天主是旅程中的天路行糧。梅瑟是個『屬於子民的人』。」

「梅瑟的祈禱是一種「代禱」(參閱:《天主教教理》,2574號)。」

教宗解釋說:「梅瑟對天主的信仰,使他完全感到自己有如子民的父親。《聖經》常描述梅瑟「舉手望天,朝向天主,幾乎親自成了天地之間的橋樑。梅瑟此舉預示了耶穌為我們的代禱。耶穌是我們與天父之間的橋樑。耶穌為我們代禱時,獻給天父看祂的傷痕,那是我們救恩的代價。梅瑟則是耶穌今天為我們祈禱、為我們代禱的預像。」

「牧者們也是如此。」

教宗強調:「牧者們蒙召成為他的子民與天主之間的橋樑。正因如此,梅瑟在子民犯下重罪時,懇求天主說:『求祢赦免他們的罪,不然,就把我從祢所記錄的冊子上抹去吧!』(參閱:出卅二32)牧者絕不出賣自己的子民來謀取飛黃騰達,而是為自己的子民代禱、為自己的骨肉和歷史代禱。」

「此外,真正的信徒也要培養這種祈禱:即使體驗到人們的短處,以及人們遠離天主的情況,信友也不該在祈禱中譴責或拒絕這些人。諸位聖人擁有代禱的態度,效法耶穌,做個天主與祂子民之間的橋樑。」

教宗最後表示:「梅瑟敦促我們懷著耶穌的熱忱祈禱,為世界代禱,並且牢記雖然世界脆弱無比,但它依然屬於天主。因著義人的祝福和虔誠的祈禱」,世界得以興盛繁榮。」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與天主搏鬥也是一種祈禱

在基督聖體聖血節的前夕,教宗方濟各於6月10日舉行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教宗指出:「有鑒於新冠疫情的防疫措施,今年無法舉辦公開遊行來慶祝聖體聖血節,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善度『聖體生活』。祝聖的祭餅蘊藏了基督的位格:我們蒙召在聖堂的聖體龕前尋找祂,同時也要在弱小、受苦、孤獨和貧窮的人這些聖體龕裡尋找祂。」

當天在要理講授中,教宗反省了《創世紀》中聖祖雅各伯的生平。教宗首先指出:「雅各伯狡猾地把他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憑著自己的天份實踐理想。《聖經》講述了雅各伯與兄長厄撒烏從出生開始的爭奪。雖然雅各伯是弟弟,但他巧妙地從父親依撒格那裡奪得了父親的祝福和長子的權利。」教宗說:「這還只是這個恣意妄為的人所能實行的一長串計謀中的第一個詭計。」

「雅各伯看似憑藉一己之力在生活中取得成就,即使是在逃離兄長時,他也能發財致富,締結前程似錦的婚姻。教宗指出,儘管如此,雅各伯在順遂的人生中,缺乏了某樣東西。某天,雅各伯聽見呼喚他回家的聲音,他便踏上旅途,回去他兄長仍生活的故鄉。在最後一段的路途中,雅各伯遲疑地思索回家後等著他的會是什麼。就在他盤算著自己將面對的回報時,突然間,一名陌生人抓住了他,與他搏鬥。」

談到這點,教宗引述了《天主教教理》:「由於雅各伯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天主向他重申自己的許諾。他對抗大哥厄撒烏之前,與一位神秘人物整夜搏鬥,那人不願透露自己的姓名,但離開前在黎明時分祝福了他。教會靈修傳統視此一敘述為祈禱的象徵;祈禱是信德的戰鬥和堅持到底的勝利。」(2573號)

教宗進而解釋「與天主的搏鬥」為什麼是「祈禱的象徵」。他指出:「雅各伯一生靠著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而這場搏鬥提醒了他,他是個凡人,他也會顫抖、恐懼,而且終將一死。那一刻,雅各伯只能獻給天主他自己的脆弱、無力和罪愆。而正是這樣的雅各伯領受了天主的祝福,一走一瘸地進入應許之地:他脆弱受傷,卻擁有一個全新的心。」

教宗說:「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在黑夜裡與天主有約:那是生命的黑夜、生活中許多的黑夜、黑暗的時刻、罪惡的時刻、迷惘的時刻。天主趁我們毫無期待的時候,在我們孤獨寂寞的處境中帶給我們驚喜,賜給我們新的名字,一個涵蓋我們整個生命意義的名字;天主也要改變我們的心,賜給我們祝福。這份祝福預留給接受祂改變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20年6月祈禱意向:為心靈的道路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0年6月意向

福傳意向:為心靈的道路

願所有受苦的人能找到他們生命的道路,讓自己接受耶穌聖心的觸動。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六四三十一週年祈禱文

圖片:Porson Chan

《六四三十一週年祈禱文》

天主父,你是公義和憐憫的,你曾藉梅瑟帶領你的子民脫離奴役,進入預許的福地,我們信靠你。

天主父,在此2020年之際,我們憶起卅一年前六.四學生的經歷,很多人血的犧牲,換來暴政日益猖獗。至今在國人和我們頭上的壓力及恐嚇仍然持續。我們在如此缺乏安全及尊嚴的環境中向祢呼號。

天主父,我們與昔日六.四的殉難者以及歷年受迫害的人,沒有忘記你公義的許諾,求你帶領著我們這受盡折磨的弱小羊群,如同你四十年帶領曠野中的子民一樣,給予我們希望及堅忍的精神,繼續期待告別暴政的一日,進入自由的生活。

天主父,在目前兇惡仍肆虐的路上,我們深信你一直與我們同行,你會把我們的腳步固守在真理與正義中,繼續發出先知的聲音,堅守信仰,付出心力,忠誠地跟隨你的聖子,他是以犧牲來救贖我們的主,是新梅瑟,是新的解救者,願他帶著我們前行,迎向他和平的國度。亞孟。

提供: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是旅途中的友伴和嚮導,從不遺棄我們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談論了亞巴郎的榜樣。在這位「信德之父」身上,我們看到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新方法。教宗指出:「亞巴郎在自己的生活中聽見一個聲音鼓勵他拔除在故鄉的根基、家庭的根基,出去尋找一個嶄新而不同的未來。」

亞巴郎此舉的根基在於信任和許諾:「上主承諾他的後裔必定多如天上的繁星」。

教宗表示:「因著這份許諾,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新方法油然而生:正因如此,在猶太教、基督信仰和伊斯蘭教這三大靈修傳統中,聖祖亞巴郎被視為屬於天主的完美之人,因為他能順從天主,即使天主的旨意艱辛無比,甚至是難以理解。從此以後,信徒的生活開始被理解為一個聖召;換句話說,個人的生活成了天主實踐諾言的地方。」

接著,教宗闡明:「在《創世紀》中,我們發現亞巴郎一路上忠於天主聖言,活出祈禱。簡單來說,在亞巴郎的生命中,信德造就歷史。人們不再只從天文現象中尋找天主,視之為遙不可及、令人害怕的天主。相反地,亞巴郎的天主成了引領步伐的嚮導,祂是我們旅途中的友伴,從不遺棄我們。」關於這點,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強調:「亞巴郎的祈禱先表達在行動中:他緘默寡言,他在旅途中的每一階段,都給上主建造一座祭壇。」(參閱:2570號)

「為此,亞巴郎與天主親密無間,勇於在天主面前據理力爭,而他爭論時依然忠心不二。亞巴郎跟隨天主的指引前往各地,甚至接受了最嚴苛的試煉,甘願獻出自己的親生兒子依撒格作為祭獻。」

教宗表示:「天主之所以親自阻止了亞巴郎準備獻出祭品的手,是因為祂看見了亞巴郎的全然順服的意願(參閱:創廿二1-19)。」

教宗最後在要理講授中指出:「偶爾對天主生氣有所助益,因為這是一種祈禱的形式。只有兒女才會跟父親吵架,然後和好如初。願我們從亞巴郎身上學會懷著信德祈禱、對話和討論,卻也隨時樂於接受天主聖言,並付諸於實踐。」

此外,美國近日因白人警察執法嚴重不當使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而導致大規模騷亂,教宗方濟各於公開接見中問候說英語的信友時對此表達關切。教宗問候美國人民說:「在弗洛伊德先生不幸去世之後,過去幾天來,貴國令人不安的社會動蕩讓我十分關切。我們不能容忍或對任何形式的種族主義及排斥行為視而不見,而要宣稱捍衛每個生命的神聖不可侵犯性。」

針對抗議活動中的暴力行為,教宗引用美國主教團主席戈麥斯(José H. Gomez)總主教日前發表的聲明表示:「暴力是自我摧毀和自取滅亡。」與此同時,教宗聯同美國的教會「為弗洛伊德靈魂的安息以及所有因種族主義的罪行而喪失性命的人祈禱」。教宗也為美國民族之間的修和與和平祈禱:「祈願瓜達盧佩聖母為那些在美國和全世界致力於和平與正義的人轉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是抵禦罪惡的堤防,它能書寫不同的命運

CNS photo/Vatican Media

「面對世界上不斷增長的罪惡浪潮,祈禱有如人類的堤防和避難所。」

2020年5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繼續在要理講授中反省祈禱的課題。當天的主題為正直人士的祈禱,教宗籲請眾人別走暴力之路,卻要讓上主改變自己的心靈。

天主為人類制定了美好的計劃,但是我們卻在許多事件中體驗到罪惡。《創世紀》前幾章便呈現了罪惡的擴散:亞當和厄娃原本想變成天主那樣,後來卻發現自己赤身露體。教宗指出:「由此可知,試探者不會給相稱的回報。接著,加音嫉妒弟弟亞伯爾,發生了首個謀殺手足的慘劇。」

教宗因此提起「人類兄弟情誼」和戰爭:「談到加音的後代子孫,拉默客的話語彷彿一首復仇之歌。然而,《創世紀》中也有關於希望之救贖的故事,例如:亞伯爾、哈諾克,以及諾厄。即使幾乎人人行為殘暴,使得仇恨和征服成了人類事件的巨大發動機,仍然有人能真誠地祈求天主,以不同的方式書寫人類的命運。」

教宗表示:「閱讀這些故事,人們從中得到一個印象,即:面對世界上不斷增長的罪惡浪潮,祈禱有如人類的堤防和避難所。事實上,我們也要祈求不為自身所困,祈禱說:『上主,請祢救我免於自私自利、野心勃勃和私欲偏情。求祢救我不為自身所困。』祈禱也是在締造和平,因為祈禱若是真誠的,必能擺脫種種暴力的本能,舉目仰望天主。祈禱吸引天主的威能,促使祂恩賜生命,使人重生。」

「人類的仇恨只會造成沙漠蔓延,但在這種不毛之地,祈禱卻栽培出新生命的園圃。天主眷顧這些經常不被理解或是遭到排斥的人。天主的這些僕人以祈禱吸引祂施展大能,世界從而得以生存並成長。」教宗稱之為一條「從不喧嚷的鏈條,很少名留青史,但是它對於恢復世人的信心而言至關重要!」

關於這點,教宗臨時起意:「談到以前某位政府領導人的經歷:他是個無神論者,但他心裡始終記得祖母的祈禱;在他人生的艱難時刻,這個記憶湧上心頭,促使他找到耶穌。祈禱宛如生命的鏈條。眾多男女在祈禱時撒下生命的種子。」因此,教宗再次勉勵眾人教導孩子畫十字聖號:「雖然孩子可能會走上另一條路,但那『生命的種子』、與天主交談的苗芽將永遠長存。」

「通過不符合弱肉強食法則的無名小卒,天主的道路來到世間。這樣正直的人祈求天主把鐵石心腸換成血肉之心。」教宗最後說:「我們需要豐沛的人性,帶著人情味妥善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在中國的天主教徒祈禱:願你們做個信德堅毅的好公民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24日主日,教宗方濟各於在梵蒂岡帶領信眾誦唸天皇后喜樂經。在念經後,他立刻提及當天「在中國的天主教徒特別虔誠地慶祝中國主保、進教之佑聖母瞻禮」,上海佘山聖母朝聖地正是敬獻於進教之佑聖母。為此,教宗邀請眾人「在精神上與在中國的天主教徒團結一心」,並且說:「讓我們將那泱泱大國的天主教會牧者和信友託付給我們天上母親的引領及庇佑,願他們信德堅毅,鞏固友愛團結,喜樂地見證並促進手足之間的愛德與望德,同時做個好公民。」

隨後,教宗對在中國的信眾說:「在中國的最摯愛的天主教弟兄姊妹,你們是普世教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渴望向你們保證,普世教會與你們同心盼望,在你們生活的考驗中給予支持。她陪伴你們,祈求聖神新的傾注,好使你們身上能閃耀著福音的光芒與美好、天主拯救每個信者的威能。我再次向你們大家表達我深切而誠摯的情感,並向你們頒賜獨特的宗座降福。願聖母時時護佑你們。」

與此同時,教宗也將眾多基督徒及善心人士託付於進教之佑聖母瑪利亞的轉禱。教宗說:「值此艱難時期,這些人在世界各地熱忱又努力地為和平奮鬥,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對話,為窮人服務,守護受造界,並竭力促使人類戰勝各種身心靈的疾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創世奧秘引領我們進入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這次他談論的是創世與祈禱之間的關聯性。教宗指出,《聖經》開門見山地講述了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的事跡,這段《聖經》章節「宛如一首偉大的頌謝讚歌」。創世故事反覆地敘述每一樣受造之物的美好。

教宗表示:「創世的美妙與奧秘激發了祈禱的最初動力。當天接見活動開始之際誦讀的《聖詠》第八篇肯定了這一點。祈禱的人默觀周遭事物的奧秘,看見繁星點點的夜空,天文學如今向我們展現出它的浩瀚無垠。祈禱的人也思索著,在這如此宏偉壯觀的化工背後,該有怎樣的愛的計劃!這種默觀引領祈禱的人不禁自問:『人類算什麼?』人類固然脆弱,但人類是唯一察覺到這般富饒美妙的受造物。」

祈禱與讚嘆緊密相連。教宗闡明:「相較於宇宙的幅度,人類的偉大微不足道。在祈禱中,慈悲之心得到大力肯定。《聖詠》第八篇寫道,人稍微遜於天神,以尊貴光榮作他的冠冕。我們的偉大之處在於人類與天主的關係:人類的加冕。就本質而言,我們幾乎一無所是,但是按聖召來說,我們是偉大君王的兒女!在默觀天地萬物時,我們大多體驗過這一點。」

接著,教宗反省了創世故事的歷史根源:「在撰寫《創世紀》這部書時,以色列子民顛沛流離,在美索不達米亞為奴。他們遠離家園,既沒有聖殿,也沒有社會和宗教生活:一無所有。藉由創世的故事,他們在流放生活中開始找到謝恩的理由,為自己的生命讚頌天主。」

儘管日常生活充斥著辛勞與考驗,祈禱的人總是找到力量和信心,堅信生活是個恩寵,該當為此讚嘆不已。教宗說:「祈禱是希望的首要動力。祈禱的男女面容散發光芒,因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太陽依然不停地光照他們。」

教宗最後表示:「我們人人都帶著喜樂,為生命的恩典感謝天主。人生苦短,不該把時間浪費在悲傷上。讓我們讚頌天主,單單為活著感到心滿意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