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西凱拉總主教:《教理》有關死刑條文的修改繼承了先前的訓導

宗座推廣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在《羅馬觀察報》的撰文中表示:「教宗方濟各修改《天主教教理》有關死刑的條文,指出死刑是不能接受的,這是一種教義上的真正發展。」新福傳委員會在教理問題上具有發言權。

總主教認為,這條修改後的教義儘管與先前的訓導一脈相承,卻也表明《信仰寶庫》應予以守護,但也應使之發展。2018年8月3日,菲西凱拉總主教接受《梵蒂岡新聞網》採訪說:

答:這條《教理》上的新文本顯示出一個重大的發展,因為無論是1992年的版本,還是1997年的修訂本,在關於死刑的議題上依然承認有這種可能性及合法性。如今,教宗方濟各在繼承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兩位教宗的訓導的同時,卻也同意進一步澄清這個議題,向前走出一步。這依照福音的教導走出的一步讓人懂得,死刑是不能接受的。因此,言詞明瞭、清晰,不會讓人對這個教導產生任何誤解。

問:我們是否可以說,這是信仰內容上的一種切切實實的發展?

答:絕對如此!如果我們考慮到教宗方濟各在新文本中提出的思想,即人的尊嚴,那就更加如此了。此處需要注意到《教理》作出的修改。先前的目標是對人的衛護,由於機制尚未健全,人會遭到行兇者的暴行。現在的願景有了改變,目標不再是對人的衛護;這在天主教的倫理中並不是因為衛護人不再是一項基本原則,而是因為民主和非民主的國家都擁有新的監禁系統,因此衛護人的問題已被克服。

如今的願景是注重人的尊嚴。教宗方濟各所做的無非是超越一種約束性的觀點,因為他說任何人都不能被取消自新的機會,也不能被拒絕重新融入社會的可能性。顯然,這就要求國家具有促進這幅度的能力,罪犯也應努力重新做人。我們應牢記,合法當局在宣判一項死刑時,意味著涉及一起極嚴重的罪行。

根據新的觀點,儘管存在極嚴重的罪行,也總是要有一條出路,這正是在每個人的尊嚴面前懷抱希望的泉源。我們不能拒絕任何人重新做人的機會。我們必須說,有許多再次犯罪的實例,同樣也有許多改過遷善、重新做人及在罪犯與受害者或其家屬修和的實例,這真該感謝上主!

問:一般而論,教宗的這項決定意在表明,守護《信仰寶庫》並不是將之變成木乃伊。

答:《天主教教理》不但提出一貫的教義,也當適應當今時代的新需求。教宗方濟各在去年10月11日的講話中已經闡明,聖傳不可好似墊在樟腦丸下的一層布罩。因其自身的性質,聖傳是一種活的現實。正如《啟示憲章》所強調的那樣,聖傳若不是活躍的,若得不到一項始終活躍的訓導的滋潤,就不再是聖傳。因此,我認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重大的思考。這的確走出了果斷的一步,它也將幫助天主教徒在各自國家的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努力作出相應的貢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第136屆哥倫布騎士團年度大會

哥倫布騎士團(Knights of Columbus)是在1882年由麥基夫尼神父(Michael J. McGivney) 成立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的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兄弟會志願者組織。每年哥倫布騎士會聚集在一起,慶祝他們的信仰和所做的工作。哥倫布騎士團是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志願者組織,在17個國家中,有接近200萬名成員。
在過去的日子中,他們為教會籌款超過15億美元,當中貢獻了7億2千8百個小時的義工服務。而在過去的12個月,他們為教會籌得超過1億8千5百萬美元和超過7千5百64萬個小時的義工服務。
2018年,第136屆哥倫布騎士團年度大會於8月7日至9日在美國美國馬里蘭州最大的城市巴爾的摩(Baltimore)舉行,主題是「愛德的騎士」。本台於8月7日至9日為您作現場更進並帶來參與大會的樞機、主教、騎士和教會領袖的現場訪問。同時,我們也會播放第136屆哥倫布騎士團年度大會,節目時間表請瀏覽以下網頁:

第136屆哥倫布騎士團年度大會

更多有關本年度大會的詳情,請瀏覽哥倫布騎士團的官方網頁kofc.org.

感謝騎士們為教會的服務! 天主保佑!

教會透視:「一會一團」落實天主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接見7萬名輔祭員
-教宗方濟各接受麥卡里克辭去樞機職務的請求
-羅梅洛總主教的聖髑將陪伴巴拿馬世青節朝聖青年
-浙江台州教區若望•董福星蒙席安息主懷
-中國「一會一團」向全國教區發出落實天主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
-聖座推出「梵蒂岡音頻」應用程式

教宗2018年8月祈禱意向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8年8月意向

總意向:為家庭的可貴

願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所做之深具影響力的決定,能保護家庭,並視其為人類的瑰寶。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方濟各修改《天主教教理》有關死刑條文文本

2018年8月1日,教宗方濟各以一道詔書批准了《天主教教理》第2267號關於死刑的新文本。這段新條文繼承若望保祿二世在《生命的福音》中的訓導,指出處死一個罪犯的生命作為對其罪行的處罰是不能接受的,因為這殘害人的尊嚴。縱然犯了極嚴重罪行的人,也不能讓他失去人格的尊嚴。

修改後的2267號內容如下:

「長久以來,合法當局在完成了合法程序後便訴諸死刑,這被認為是一種對某些罪行的嚴重性作出恰當的回應,是可接受的手段,即使方法極端,卻使公益受到保護。

今天,人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即使犯了極嚴重罪行的人也不該失去他的人性尊嚴。此外,已經出現一種對國家刑罰意識的新理解。總之,迄今已經發展出更有效的監禁系統,以保障公民受到應有的保護,但同時也不能斷然拒絕給罪犯自新的機會。

因此,教會依照《福音》的教導,表明『死刑是不能接受的,因為它殘害人的不可侵犯性和尊嚴』,同時決心致力於在全世界廢除死刑。」

Recourse to the death penalty on the part of legitimate authority, following a fair trial, was long considered an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the gravity of certain crimes and an acceptable, albeit extreme, means of safeguarding the common good.

Today, however,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that the dignity of the person is not lost even after the commission of very serious crimes.  In addition, a new understanding has emerged of the significance of penal sanctions imposed by the state.  Lastly, more effective systems of deten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ensure the du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but, at the same time, do not definitively deprive the guilty of the possibility of redemption.

Consequently, the Church teaches, in the light of the Gospel, that “the death penalty is inadmissible because it is an attack on the inviolability and dignity of the person”,[1] and she works with determination for its abolition worldwide.”

2267號新文本的思想取自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10月11日向出席宗座推廣新福傳委員會會議的人士發表的講話。教宗方濟各今年5月11日在接見教義部部長拉達里亞樞機(Luis F. Ladaria)的機會上批准了上述文本,署名日期為2018年8月1日,聖亞豐索主教紀念日。

教宗方濟各的這道詔書已透過《羅馬觀察報》公諸於世,同時還伴隨拉達里亞樞機致全球主教的一封信函。樞機解釋道:「《教理》第2267號的新文本表達出一種教義上真實可靠的發展,並不違背教會訓導之前的有關教導。事實上,這教導能夠從國家當局保護公益的首要責任作出解釋,說明在一種對刑罰具有不同瞭解的社會背景下,實施這種刑罰則更難確保罪犯不再重犯其罪行。」

拉達里亞樞機提到:「教宗方濟各去年10月在紀念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簽署《信仰寶庫》宗座憲章及頒布《天主教教理》25週年活動的機會上,希望能重新提出關於死刑的訓導,好能更好地收集近些年來在這個問題上的教義發展。」

樞機最後寫道:「2267號的新文本也希望透過一種與政治當局相互尊重的對話,構成一種堅決果斷的推動力,以期促成一種能承認每個人生命尊嚴的思維邏輯,並能創造條件致使如今仍在實施死刑的司法體制得以廢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耶路撒冷拉丁禮教會發聲明反對以色列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

2018年7月19日,以色列國會在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領導的政府支持下,在國會120個議席中,以62票贊成、55票反對及2票棄權,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Jewish nation-state law)。此法案規定僅猶太人對國家有權行使民族自決,亦把原為官方語言的阿拉伯語降格,阿拉伯裔議員直斥這是種族主義,甚至近乎種族隔離。

據路透社報導,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在表決表示:「這是猶太復國主義及以色列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猶太民族國家法」內容重申,以色列是猶太民族的歷史性家園,猶太人擁有對國家自決的權利。與此同時,阿拉伯語失去與希伯來語共享的官方語言地位,並將之降格為可繼續在以色列機構內使用的特殊語言。

以色列目前人口900萬人,其中約180萬人是阿拉伯人,約佔20%。

這項法案的初期草案因具更爭議的內容而招致國內外的批評者抨擊,指法案歧視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而長期以來,這群阿拉伯人認為自己被視為二等公民。

就此法案,天主教耶路撒冷拉丁禮教會在2018年7月30日發表聲明指出:

最近頒布的基本法法案:「以色列,猶太民族的國家」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由於內部政治原因似乎已經制定,在將以色列定義為猶太民族的民族國家時,法律未能為居住在該國的原住民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權利提供任何憲法保障。在以色列佔20%的巴勒斯坦公民,被公然排除在法律之外。

具有憲法效力的法律忽視了整個人口社群,就像其成員從未存在一樣,這是無法想像的。法律可能沒有實際效果,但它向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公民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在這個國家他們不是在「家園」。阿拉伯語已從官方語言降級為具有「特殊地位」的語言,並承諾致力於發展該地區為猶太人定居地,而沒有提及該國其餘居民的發展情況。

這項基本法是排他性的,而不是包容性的;有爭議的,而不是自願的;政治化的,而不是植根於所有人口中普遍和可接受的基本規範。

這歧視性的法律直接違反了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註一)以及以色列自己的獨立宣言。

第一,保證建立猶太國家,同時確保居住在其中的阿拉伯人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第二,該國的創始人明確無誤地致力於促進其發展,造福所有居民,並確保完全平等。所有人的社會和政治權利,不論宗教、種族或性別。

最後,這項法案與1995年所頒布的「人的尊嚴與自由」有所違反及互相矛盾,該基本法保證尊重每個人的尊嚴。在存在歧視的地方,那裡就沒有尊嚴。

換句話說,法案規定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沒有平等的權利,並拒絕承認彼此的存在。

僅擁有並保證個人權利是不夠的。任何擁有大量少數族群的國家都應該承認這些少數族群的集體權利,並保證他們的身份得到保護,包括他們的宗教、種族和社會傳統。

以色列的基督徒公民在這項法律方面與任何其他非猶太人社區有著同樣的關切。他們呼籲所有仍然相信同一國家公民平等基本概念的以色列國公民,一起發聲反對這項法律及其對該國未來產生的危險。

 

天主教耶路撒冷拉丁禮教會

 

註一:「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是於1947年年11月29日在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巴勒斯坦分割方案。該決議提出了兩個臨時國家的建立,一個是猶太國,另一個是阿拉伯國。該決議也建議了區域性經濟聯盟的框架。聯合國大會也決定成立耶路撒冷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管理。」

來源:天主教耶路撒冷拉丁禮教會官方網頁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兒童節目:愛心小鎮的孩子們

兒童節目《愛心小鎮的孩子們》”Miss Charity’s Diner” 是由非牟利慈善組織 “Faithville Gospelcast Productions” 製作的一個兒童品格塑造情景劇,一共52集。

2018年8月5日起《鹽與光》將於每個星期日,上午11時30分,電視播放由”Faithville Gospelcast Productions” 提供,一連12集的《愛心小鎮的孩子們》。每集以一個與信仰有關的品格為主題,故事情節生動活潑,配以原汁原味的英文對話及中文字幕,既可幫助孩子們學習英語,更可幫助孩子們在信仰上的成長。

《愛心小鎮的孩子們》

播放時間:
8月5日起 逢星期日 上午11:30

電視頻道

節目簡介:

「你教導孩童應行的道路,待他老年時也不會離棄。」箴言22:6

愛心小鎮上住著一群快樂又追求信仰的人們,那裡每天都上演著一個又一個關於信仰的有趣的故事。服從、寬恕、聖潔、愛、公平等等這些美好的詞彙在咖啡廳裡、農場上、花店和街頭巷角在故事中不時被討論。孩子們在平日生活中認識耶穌,實踐信仰,小小的心靈中種下受主愛人的種子。

製作人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觀看,並作適當的引導,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孩子更好地學習和活出真理。

每集主題如下:

第1集-友誼 Friendship

第2集-寬恕 Forgiveness

第3集-分享 Sharing

第4集-服從 Obedience

第5集-懼怕 Fear

第6集-真理 Truth

第7集-禱告Prayer

第8集-耐心 Patience

第9集-公平 Fairness

第10集-憤怒 Anger

第11集-愛 Love

第12集-尊重 Respect

 

 

教宗公開接見:為了愛需要擺脫偶像的束縛

出谷紀20:3-5

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你製造任何彷彿天上、或地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不可叩拜這些像,也不可敬奉。

2018年8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教宗解釋天主十誡第一誡的意涵,即「除天主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20:3)。這意味著,我們只可恭敬天主,不可拜偶像。

教宗闡明:「拜偶像是把原非天主的一切予以神化。它不僅指異教的虛假崇拜,也對信仰常是一個恆常的誘惑。(《天主教教理》2113條)」

教宗解釋道:「崇拜偶像首先與那傾向於成為一種迷戀和執念的憧憬有關。偶像實際上是將自己投射到物件或計劃中。例如,這種動態經常用於廣告:我看到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在那汽車、那智能手機、那個角色,或其它事物中感覺到自我實現和回應我基本需求的途徑。我尋求這途徑,談論它並思索它;那擁有這物件或實現這計劃,以及獲得這地位的念頭似乎是一種能獲得幸福的美妙途徑,一座能抵達上天的塔(創11:1-9)。於是,我們讓一切都為那個目標運作。」

教宗說:「拜偶像的第二個階段具有摧毀性,因為偶像需要一種祭禮。我們叩拜這些偶像,犧牲一切。在遠古時代是用人來祭獻偶像的,但今天也如此:人為了事業而犧牲子女,忽視他們,甚或不生育子女;愛美也要求人作出犧牲,有些人,有些女人為了化妝而花費了多少錢啊!。成名則要求人犧牲自我、自己的純貞和真實。」

「金錢竊取人的生命,享樂帶來孤獨。經濟結構為獲得更多的利潤而犧牲人的生活。我們想到有多少人沒有工作。為什麼?因為有時那個企業的雇主決定辭退員工,希望藉此賺取更多的錢。這就是金錢偶像在作怪。」

「崇拜這偶像的人活在虛偽中,言論和行為都是別人所期望的,因為那讓自己成名的偶像迫使他這樣做。儘管贏利增加了,生活卻被摧毀,家庭受到摧殘,青年沉溺於摧毀性模式的魔掌中。此外,吸毒也是一種偶像。多少青年崇拜這吸毒的偶像,卻損害了健康,甚至摧殘了生命。」

最後,教宗談到崇拜偶像的第三個、也是最悲慘的階段,指出偶像奴役人,向人承諾幸福的生活,卻不予以兌現。

教宗說:「我們發現自己生活在那個事物或那個憧憬中,陷入自我摧毀的漩渦內,期待一種從未實現的結果。親愛的弟兄姐妹們,偶像許下生命,但實際上卻奪去生命。真天主不索求生命,反而恩賜、贈予生命。真天主不提供我們一種對成就的投射,而是教導愛。真天主不要求子女,而是將祂的聖子賜予我們。偶像把假設投向未來,卻漠視當下;真天主教導我們活在每日具體的生活中,讓我們今天和明天,乃至今後都朝向未來行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接見7萬輔祭員:你們要服事他人,懶人無法成聖

2018年7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接見了來自19個國家的7萬名輔祭員。他們來羅馬參加第十二屆國際朝聖活動,其主題為:「尋求和平,追隨陪伴」(詠34:15)。這些青年主要來自歐洲,還有些來自美國,甚至安提瓜和巴布達。本次朝聖活動最重要的時刻就是輔祭員與教宗方濟各的會晤。教宗首先與青年對話,回答了他們的五個問題,然後主持聖道禮儀,並在禮儀結束時講道。教宗勉勵青年不要懶惰,走成聖之路。

一位塞爾維亞男孩用匈牙利語問教宗:「我們願意為上主和近人服務。但做善事並不容易,我們還不是聖人。我們怎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將我們的服務轉化為具體的愛德工作和通往聖德的道路呢?」

教會回答說:「做善事和成聖總是非常難,但成聖的道路上沒有懶人。為了走向成聖,耶穌給了我們一個簡單的計劃,即愛天主和近人的誡命。為了實現愛的誡命,耶穌為我們指出慈悲善舉的道路。這是一條需要付出努力的道路,但人人都做得到,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捫心自問:『今天我做什麼才能滿足近人的需要?』每天為近人做一件事,無論這個近人是朋友或是陌生人,是同胞還是外國人。相信我,若能做到這一點,你們就能成為真正的聖人,你們就是透過活出基督的愛來改變世界的男女。」

另一個青年問教宗:「如何將我們在彌撒中互祝的平安帶給教會之外的人?」

教宗回答說:「尋求平安始於小事。在任何情況下我都應該問自己:『耶穌若站在我的位置祂會怎麼做?』如果我們能這樣思考,並堅定地去實現自己的想法,我們就能把基督的平安帶到每一天的生活中,我們將是和平的締造者和工具。」

一位葡萄牙女孩問教宗:「如何同時活出靈性的默觀和實際的服務?」

教宗解釋說:「我們必須以謙卑面對天主,真誠地呈現自己,毫不掩飾,毫無偽裝,承認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祈求祂讓我們更好地為祂和我們的近人服務。」

還有一位青年詢問:「如何讓那些不再參與彌撒的青年回歸基督和教會?」

教宗提醒說:「作為今日的青年,你們可以做一名懂得如何將他人引向耶穌的使徒。你們不需要說很多話,行動、親近、服務更重要。青年和其他人一樣,都需要能夠做出好榜樣、沒有索求、不圖回報的朋友。你們以這種方式讓他們感受到信徒團體的美好,因為天主住在他們中間,成為教會大家庭中一員是多麼美好。」

最後,一位德國的女孩問教宗:「為什麼信仰對你如此重要,但很多人說他們不需要天主?」

教宗回答說:「信仰必不可少,對我的生命至關重要。我想說的是,信仰如同我們呼吸的空氣。我們不會留意空氣對每一次呼吸的重要性,但一旦缺乏空氣或空氣不清新,我們就會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信仰幫助我們理解生命的意義:有一位永無止境地愛我們的,這一位就是天主。我們能夠承認天主是我們的造物主和救世主,愛天主,接納我們的生命,視之為天賜恩典。天主願意與我們建立生命的關係,我們蒙召予以回應。」

與青年的對話結束後,教宗主持了聖道禮儀,並做了禮儀講道。在當天選讀的《格林多前書》中,聖保祿宗徒勉勵信眾「一切都要為光榮天主而作」(格前10:31)。

教宗提及當天是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瞻禮:「他年輕當士兵時想到自己的光榮,但他在某一刻被天主的光榮吸引時,發現那才是他生命的中心和意義。在一切事上為天主的光榮而服務是我們行動的決定性標準,最能體現這一行動的就是與耶穌建立友誼。耶穌在我們不確定哪一條是正確道路時,為我們指明方向;祂幫助我們在心中認出天主的聲音,祂在我們的良知中對我們說話,讓我們能分辨祂的聖意。天主的光榮是我們良心的指南針。」

最後,教宗總結道:「讓我們效法聖人,竭盡所能光榮天主,使弟兄姐妹得救。但你們要小心,且要牢記:在這條跟隨聖人的道路上,在這條成聖之路上,沒有懶惰青年的位置!」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埃及正教科普特禮主教遇害身亡

正教科普特禮聖麥加利沃斯(St. Macarius)隱修院院長埃皮法尼烏斯(Anba Epiphanius)主教遇害,他於2018年7月29日清晨被發現在隱修院內已無生命跡象,經由警方確認,主教的頭部有鈍器撞擊的重傷。當局低調地處理這個案件,並進行了驗屍工作,以釐清主教過世的原因。與此同時,科普特禮教會宣布於7月31日在隱修院舉行葬禮。

埃皮法尼烏斯享年64歲。他是埃及坦塔(Tanta)本地人,取得醫科學位後,1984年進入聖麥加利沃斯隱修院,2002年晉鐸。據《信仰通訊社》報導,埃皮法尼烏斯潛心研究、學有專精,將《聖經》的多部書卷從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並參與了2012年在羅馬舉行的第十屆科普特禮學者國際會議。

2013年2月3日,在聖麥加利沃斯隱修院大多數隱修士的支持下,埃皮法尼烏斯當選該隱修院院長。他是正教科普特禮教會近代重要靈修指導神師馬塔‧艾爾‧梅斯金(Matta el Meskin)神父的弟子,並且與天主教會的友人及隱修團體保持密切的靈性共融關係。

正教科普特禮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Tawadros II)也派了多名代表前往事發的隱修院,以便直接獲得這起悲劇事件的調查消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