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彌撒:跟隨耶穌、宣講聖言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2023年6月29日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正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降福了要授予新任教省總主教的羊毛肩帶。在彌撒講道中,教宗強調了聖伯多祿和保祿的教導,他們透過作耶穌的門徒、跟隨祂,並宣講福音,來回答人生的關鍵問題——「為我來說,耶穌是誰?」

教宗省思道,教會蒙召以同樣的方式成長,「跟隨上主,持續謙遜地尋找祂」,以及「在世界前宣講福音,使人心向天主的臨在敞開」。教宗邀請信眾將耶穌帶到各地,特別是「貧困、衰敗和排斥現象根深蒂固的地方」。

教宗稱聖伯多祿和保祿是兩位深愛上主的宗徒,是「教會信仰的兩大柱石」。教宗指出,當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的時候,伯多祿回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參閱:瑪十六15-16)教宗表明,這個答案是「一段旅途的果實」,是伯多祿跟隨上主、與祂同行、跟在祂身後一段時日的親身經歷的結果。

唯有到了此時,「伯多祿才達到靈性的成熟,使他在恩寵下如此明確地宣認信仰」。「伯多祿告訴我們,針對『為我來說耶穌是誰』的問題,光是教條式毫無瑕疵的說詞,或者一套先入為主的觀念,是不足以答覆的。不。唯有通過跟隨上主,我們才能每天認識祂;唯有藉著成為祂的門徒,聽從祂的聖言,我們才能成為祂的朋友,體驗到祂具有改變力量的愛。」

為此,教宗勸勉信友們不要遲疑或找藉口,因為魔鬼慣用的伎倆是「讓我們以為一切全靠自己的能力,從而剝奪我們對天主聖寵的信心」。伯多祿對我們的叮囑則是要「擺脫一切形式的塵世安全感」,每天跟隨耶穌。只有奮力做「上主的門徒、福音的謙遜僕人」,教會才能「與所有人交談,成為我們當代人的陪伴者、親近者和希望之地」。

談到外邦人的宗徒保祿教宗表示,對於耶穌的同一個問題,伯多祿的答覆是「跟隨」,保祿的答覆則是「宣講」。為了宣講耶穌基督,保祿宗徒翻山越嶺、遠渡重洋,走遍城市鄉間,不顧匱乏和迫害。

「我們要是回顧保祿的生平,他似乎越是宣講福音,就對耶穌的認識越深。通過向他人宣講聖言,他能更深入理解天主的奧秘。」教宗說,外邦人的宗徒教導我們,「每當我們投入福傳使命時,我們自己也在接受福音」。

隨後教宗提到,在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當天,新任教省總主教領受羊毛肩帶,那是「與羅馬教會共融的標記」。教宗期勉這些總主教說:「願你們效法伯多祿和保祿宗徒。你們要做跟隨的門徒、宣講的宗徒。你們要與全體天主子民一起把福音之美帶到各地。」

在彌撒講道的結尾,教宗向巴爾多祿茂大公宗主教派遣的代表團表達問候。教宗說:「謝謝你們的臨在!讓我們攜手前行,跟隨並宣講天主聖言,增進手足情誼。願伯多祿和保祿陪伴我們,並為我們轉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女麥基洛普把基督聖愛帶到澳洲鄉村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6月28日,教宗方濟各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傳教使徒熱忱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這次的焦點是聖若瑟聖心修女會創始人聖女麥基洛普(Mary MacKillop)的生平及芳表。她於1842年出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蘇格蘭移民家庭,自幼蒙召以獨特的方式服事天主。

St. Mary MacKillop

教宗指出,聖女麥基洛普堅信自己被派遣「去傳揚喜訊,邀請其他人與生活的基督相遇」。她解讀了她所處時代的記號,受到吸引去創建多所學校,通過天主教教育來傳播福音。

「她對福音的熱忱的一大特點是她渴望照顧貧困和受排斥者。這催促她前往其他人拒絕或不能去的地方」。1866年3月19日大聖若瑟瞻禮,聖女麥基洛普在澳洲南部開辦了她的第一所學校。後來在該國其它地方和新西蘭的鄉村,陸續開設了其它所學校。

教宗強調了這位聖女的理念,即教育應該促進「人作為個人和團體成員的整體發展,這需要每個老師的智慧、耐心、愛德」。「教育的意義並非灌輸思想,而在於伴隨並鼓勵學生走他們的人性和靈性成長之路,向他們展現出與復活主耶穌的友誼如何開啟心靈,增進生活的人情味」。這番見解在我們當今世代也極為重要,與教宗倡導的全球教育契約相呼應。

此外,聖女麥基洛普的傳教使徒熱忱也促使她創立了多個愛德之家,頭一個便是在阿德萊德的「主顧之家」,以接納那些遭遺棄的青年和長者。聖女麥基洛普在她每天面對的無數財務和機構問題中,格外信賴天主的眷顧。教宗表示,「儘管問題重重,她依然保持冷靜,耐心地背負十字架,視之為其使命的重要部分」。

教宗最後總結道,聖女麥基洛普學會了愛基督的十字苦架,找出應對她時代需求的一套方法。「願她培育青年的努力能在今天啟發我們。願她的轉求能支持家長、老師、要理教員和所有教育者為青年的益處而推進的日常工作。」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寄發致謝函予傑梅利醫院:親如家人的友愛氛圍幫助了我康復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今年6月7日在羅馬傑梅利醫院開刀住院,16日出院後向該醫院基金會總幹事埃萊凡蒂(Marco Elefanti)寄發一封感謝函。教宗寫道:「在那夾雜著痛苦和希望的地方,我能再次感受到親如一家的友愛款待氛圍,這對我手術後的康復助益良多。」教宗為他住院期間受到的「體貼又細心」的照顧表達了感激之情。

傑梅利醫院基金會總幹事埃萊凡蒂和該基金會主席帕西尼(Carlo Fratta Pasini)接獲這封教宗感謝函後,與該醫院同仁們分享。埃萊凡蒂和帕西尼表示:「我們必須且渴望與你們所有人分享對聖父教宗這番感激話語的喜樂和感動。」

教宗在感謝函中寫道:「我向傑梅利醫院的整個團體,表達我對人性和靈性關懷的由衷感激。」教宗也在信中保證為埃萊凡蒂及其家庭祈禱,並請埃萊凡蒂也為他祈禱。

教宗早在住院期間,就渴望向所有照顧他的人親口道謝。聖座發言人布魯尼當時透露,教宗也與他住院那幾天照顧自己的人共進了晚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不要害怕

瑪竇福音 10:26-33

那時候,耶穌對宗徒說:「你們不要害怕他們,因為沒有遮掩的事,將來不被揭露的;也沒有隱藏的事,將來不被知道的。我在暗中給你們所說的,你們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報告出來;你們由耳語所聽到的,要在屋頂上,張揚出去。

「你們不要害怕那殺害肉身,而不能殺害靈魂的;但更要害怕,能使靈魂和肉身,都陷於地獄的那位。

「兩隻麻雀,不是賣一個銅錢嗎?但沒有你們天父的許可,牠們中,連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天父也都一一數過。所以,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呢!

「凡在人面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承認他;但誰如果在人面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否認他。」

不要害怕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

今天的福音當中,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害怕。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有很多的事情讓自己害怕。我們害怕家庭的變故,害怕失去親人;有人害怕失去工作,也害怕自己的健康出問題;有的人害怕自己投資的賠本,也害怕各種的天災人禍。

在聖經中,我們也會讀到很多關於害怕的情景。譬如說今天的讀經一,天主派遣耶肋米亞先知去勸告百姓悔改,但是人們想殺死他,所以耶肋米亞也很害怕。還有新約裡,伯多祿步行水面的時候看到風浪變大,就非常害怕。當耶穌被逮捕的時候,門徒們看到士兵就害怕逃跑了。耶穌被釘死後,門徒們聚在一間屋子裡,因為害怕門窗都關穿。但是,我們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會害怕?

其實,我們害怕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的心放在了這些不確定的人、事、物上,所以我們一定會害怕。不確定的人、事、物是什麼意思?不確定的人、事、物的意思就是說,這些都不是永恆的,都是可以失去的,包括我們的生命、健康、家人、朋友、財產、權利、名聲等等。我們害怕失去所有的一切。除非我們將我們的心放在天主內,因為只有天主是永恆不變的愛,就像聖奧斯定說的那樣:「主啊,除非在你內,我的心不能得到安息。」

所以,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教給我們什麼才是我們真的要害怕。你們不要害怕什麼,但你們應該怕什麼。耶穌說:「你們不要害怕那些只能夠傷害你們肉身,卻不能傷害你們靈魂的。但要怕什麼?要怕能使靈魂和肉身都陷於地獄的那位。」換句話說,我們不要害怕失去這些不確定的東西,遲早會失去的東西,但應該怕的是失去永恆的天主。我們可能會害怕肉身帶來痛苦,但我們更應該害怕的是遠離信仰。我們可能會害怕的貧窮,失去親情、友誼,但我們應該更害怕的是遠離天主。我們可能會害怕失去工作,但是我們應該更害怕背棄耶穌。因為只有天主才能才能給我們真正的生命。

當然,我們是軟弱的,我們很容易產生這種害怕的情緒,但是耶穌說「不要怕」。在今天短短的幾個章節的福音,耶穌已說了三次「你們不要害怕」。整部聖經中一共有365個「不要怕」,為我們來說一天一個足夠了。耶穌說:「兩隻麻雀不是賣一個銅錢嗎?但是沒有你們天父的許可,他們中一只也不會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天父也都一一數過,所以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所以,這就是我們面對害怕這種情緒,內心所應該有的一種底氣。因為耶穌說,「你們比麻雀貴重」,天父尚且照顧他們,「你們的頭髮一一都數過了」。這就是說明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的處境當中,我們不要害怕,因為天主全知道,並且掌控一切。在今天的耶利米亞先知書中,耶肋米亞雖然害怕,但是他說與我同在的上主,好像一位孔武有力的戰士。為此,迫害我的人,只有失敗,決不能肯勝。因此,他還是要為天主完成使命。

同樣,我們也看到宗徒們,耶穌受難時很害怕。但是耶穌被釘死後,反而去各地傳福音,為耶穌殉道而死?這都是因為,他們真的看到了復活的耶穌。他們知道,原來自己真的不會死,他們真的會有永恆的生命。那麼我們,主內的兄弟姐妹,這兩千年,有多少的聖人聖女已為我們的信仰作證,有多少的奇蹟已發生。聖母的顯現,無論是路德顯現,花地瑪顯現。全世界各地的聖體奇蹟,都是向告訴我們,「不要怕」,我們的信仰是千真萬確的,我們真的有來世,我們真的有永恆的生命。

因此,讓我們不要怕,不要怕為我們的信仰作見證。不要怕困苦,挑戰,但要我們將我們的心放在天主內。因為除非在祂內,我的心不能得到安息。兩隻麻雀,不是賣一個銅錢嗎?但沒有你們天父的許可,牠們中,連一隻也不會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天父也都一一數過。所以,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

按此閱讀更多
《敞開心扉說「亮」話》反省文章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教宗視頻訊息:離世青節還有40天,我們里斯本見

中文字幕【沸點提供】

第37屆世青節將於8月1日至6日在葡萄牙里斯本舉行。教宗方濟各6月22日在梵蒂岡接見里斯本輔理主教、2023年里斯本世青節基金會主席阿吉亞爾(Américo Manuel Alves Aguiar)時錄製了兩段簡短視頻。一個是給世青節參與者的,另一個是給那些數月來為世青節盛事做準備的人員。

教宗在問候青年的視頻中說:「離里斯本世青節還有40天,就像四旬期一樣。我已準備好了!我已做好一切準備,我迫不及待的想出發。有些人想,我因病無法前往,但醫生告訴我,我可以去,所以我將會與你們在一起。」

教宗鼓勵青年說:「年輕人,勇敢向前!不要聽從那些把生活侷限在空想層面的人。好可憐啊!他們失去了生命的喜樂和相遇的喜樂。你們要為他們祈禱。」

另外,教宗提到「三種語言」,即「頭腦、心靈和雙手的語言。頭腦的語言,是清楚思考我們的感受和所做的。心靈的語言,是好好地、深刻地感受我們所想和所做的。雙手的語言,用來實現我們的感受和理想。」教宗最後鼓勵青年:「奮勇向前!讓我們在里斯本見!」

在另一個視頻中,教宗向那些為世青節做準備的人表達感謝之意,說道:「我知道,你們花費了很多時間讓一切準備就緒。最困難的還在後面呢,在世青節期間,你們要負責秩序、衛生、提供食物、清潔,以及許多必要的東西。你們不是世青節的主角,但你們讓一切成為可能。」教宗指出:「沒有你們的服務,世青節就無法實現。為此,我要謝謝你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閱覽更多世青資訊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工作文件》敦促教會接納多樣性

一份大約六十頁的《工作文件》(Instrumentum laboris)於6月20日問世。它包含了世界各個地區地方教會的經驗:在一些國家中,教會正經歷的戰爭、氣候變化,以及產生“剝削、不平等和‘浪費’的經濟體系”;在有些國家,作為少數群體的信友承受著殉道的苦難,處於“日益強烈的、有時是激進的世俗化”社會中;在某些國家,“教會因性侵或濫用權力和良心而受傷”,無論是在經濟還是體制層面,創傷都需要應對之道和“皈依”。有些教會則是通過富有眾議精神的分辨力,勇敢地面對教會的挑戰,而不是試圖“不惜一切代價地解決它們”:“只有這樣,這些張力才能成為能量的來源,而不會陷入破壞性的兩極分化。”

這份《工作文件》由教會會議秘書處發表,它將成為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16屆常規會議與會者的工作基礎。本屆全體大會將於2023年10月在梵蒂岡開始,並於一年後的第二次會期結束。

該文件匯集了世界各地教區在過去兩年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中的經驗。因此,《工作文件》旨在幫助全體大會“期間”進行分辨,同時作為與會者在會前展望大會的準備工具。“事實上,世界主教會議進程的目的,不是為了提供文件,而是為完成教會的使命打開希望的視野。”

《工作文件》由解釋性文本和十五張工作表組成,揭示了“眾議精神”概念的動態願景。具體來說,有幾個主要部分:A部分強調了過去兩年的經驗,並指出了教會增進其眾議精神的前進方向;B部分題為“共融、使命和參與”,重點關注2023年10月要完成的工作核心的“三個優先事項”。它有三個主要主題:接納所有人,不排除任何一個人,在共融中成長;承認並重視所有受洗者對教會使命的貢獻;確定教會管理結構和動態性,藉此闡明在一個傳教和眾議精神兼具的教會中歷來的參與和權威。

該文件確認:“基於這種意識,我們希望教會在其組織、架構和程序上也越來越具有眾議精神、同道偕行。”文件指出,一個同道偕行的教會首先是一個“傾聽的教會”,因此教會“渴望謙卑,並知道必須請求寬恕而又有很多東西要學”。文件繼續寫道:“今天教會的面容帶有嚴重的不信任和缺乏公信力危機的跡象。在許多情況下,與性虐待、濫用權力、金錢和良心有關的危機,促使教會對良心進行嚴格的省察,好能‘被聖神所感動’,讓教會在懺悔和皈依的旅程中‘永遠不會停止自我更新’,從而開啟和解、治癒和正義的道路。”

同道偕行的教會也是與其它宗教信徒、其他文化和社會人士“相遇和對話的教會”。這是一個“不懼怕內部多樣性”的教會,相反,“重視多樣性而不強迫整齊劃一”。當教會不斷地被她在禮儀中慶祝的奧跡所滋養時,教會就在同道偕行,並且在同一的祈禱中,在語言和禮儀儀式的“多樣性”中,每天體驗到“根本的合一”。

其他重要段落涉及:權威究竟源自於以世俗為模板的權力形式,或者扎根於服務等相關問題;天主子民需要完整且持續的培育;以及在“禮儀、講道、要理講授、聖藝,以及面向信友和廣大公眾的所有形式的交流中使用的語言,包括通過新的或傳統的媒體形式”所使用的語言方面,需要努力加以革新。文件最後指出,語言更新的目標必須是“讓這些瑰寶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男人和女人來說更平易近人並對他們有吸引力,而不是阻礙他們靠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新聞室介紹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16屆會議《工作文件》

圖片:Vatican Media

世界主教會議第16屆常規會議《工作文件》(Instrumentum Laboris)「有如一本廚房用書」,「廚師們拿到這本書和一些食材」:他們的任務是在聖神的引導下「搭配各種食材,找出美食的新和諧,以滿足不同的味蕾」。這是一份「整個教會」一起完成的文件,「人人都是共同作者,每個人實現他蒙召在教會內完成的一分」。世界主教會議第16屆常規會議總發言人霍勒利希(Jean-Claude Hollerich)樞機和教會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6月20日在聖座新聞室如此介紹本屆會議的《工作文件》。這份文件於當天公諸於世,並將在2023年10月4日至29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舉行的全體大會第一會期使用。

在6月20日的記者會上,霍勒利希樞機解釋說,這份《工作文件》並非「關於眾議精神的神學論文」。格雷奇樞機進一步闡明,這份文件是「教會經驗的成果,是我們大家一起更深入學習的旅途的成果」,其中包括所有人的聲音:「天主聖潔的子民、牧者的聲音,他們通過自身的參與確保了教會的分辨進程;裡面也有教宗的聲音,他始終陪伴、支持我們,鼓勵我們前行」。

總發言人指出,這份文件「並不提供解答,僅限於列出提問」。屆時,將由主教們「促使已啟動的全球世界主教會議進程趨於完善」,努力「提出對策」。格雷奇樞機則表示,我們不必在今年10月份找出一切對策;事實上,「一個真正同道偕行的教會,將能回答當今世人提出的許多疑問」。

教會會議秘書長在記者會上指出,這份文件如同「一粒能結出許多果實的種子」,那是同道偕行進程的果實。在同道偕行的進程裡,「整個教會和教會內所有的人參與其中,懷抱著使世界主教會議『盡善盡美』的願景」,一如教宗方濟各在《主教共融》(Episcopalis Communio)宗座憲令中期許的那樣。

世界主教會議不是今年10月份才開始,而是早在2021年10月份就藉著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的開幕彌撒展開。本屆世界主教會議的第一階段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在地方教會啟動了對天主子民的諮詢;第二,在各地主教團內,主教們就地方教會的貢獻進行分辨;第三,在大洲會議上,與會者們作了進一步的分辨,以迎向第二階段。

秘書長格雷奇樞機重申,聆聽有其必要性,因為假如說天主子民「沒辦法為世界主教會議進程作出實質貢獻」,這話是「奇恥大辱」。教會活出的經驗恰好相反:「凡是在主教啟動並陪伴諮詢過程的地方,貢獻都活潑又深刻」;同樣地,在堂區、修會、善會和運動團體,「要是負責人員在那裡陪伴並激勵諮詢過程」,其貢獻也很有價值。

格雷奇樞機說:「在這兩年期間,我遇過一些最初抱持懷疑態度的主教,但是隨著他們與受託於己的天主子民越走越近,他們找到了無價之寶!」樞機表示,這份《工作文件》既是「一段同行之旅的終點」,也是「世界主教會議第二階段的起點」。這第二階段是2023年10月份和2024年10月份舉行的兩次會期。

教會會議秘書長強調,世界主教會議的結論尚未寫出。教會會議秘書處始終尊重「世界主教會議進程各階段所浮現的一切」,從《準備文件》到《大洲階段文件》都是如此。「我們現在也這麼做,藉著《工作文件》,通過大洲階段會議的分辨,重新聆聽第一階段的建議。」

總發言人霍勒利希樞機響應格雷奇樞機這番話,表明《工作文件》「不是一份在世界主教會議與會者作出若干調整後、在會議結束時必須對其最終版本進行投票表決的文件」。這份文件的首要之務是「記述教會所走的世界主教會議進程,其基礎是無數的個人和團體經驗」。這是因為教會走在同道偕行的旅途中:「在努力攜手共進時,我們體驗到了在聖神帶領下前行的新藝術」。

總發言人最後總結道,在教會的這份經驗裡,「在聖神內皈依的方法至關重要:在聖神內的皈依將是我們分辨的主要工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發表牧函:人的偉大和不幸,帕斯卡思想的悖論

在紀念法國哲學家和神學家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誕辰400週年之際,教宗方濟各頒布《人的偉大和不幸》(Sublimitas et miseria hominis)宗座牧函,稱讚這位偉人是「不辭勞苦尋求真理的人」、「傑出的思想家」、「關注眾生的物質需求」、「熱愛基督」,以及秉持「卓越理性」的基督徒並具有「無限及不安於現狀的智慧」。

閱讀英語牧函全文

心靈深處的遠古詢問:世人算什麼

帕斯卡於1623年6月19日在法國中部的克萊蒙出生,1662年8月19日在巴黎去世,年僅39歲。從小且畢生都在「尋求真理,憑著理性捕捉到真理的蹤跡,尤其在數學、幾何學、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教宗在牧函中提到,帕斯卡「早期就有了卓越的發現」,但他並不滿足。於是聖詠作者那句遠古的詢問在他內心深處激盪著:「世人算什麼,袮竟對他懷念不忘?人子算什麼,袮竟對他眷顧周詳?」(詠八5)

關心社會問題,臨終時仍向他人開放

教宗方濟各認為,帕斯卡的基本態度是堅持實事求是,這使他向知識的其它幅度,乃至向社會敞開心懷。例如,1661年他在巴黎建構了「歷史上首個交通網絡」,即「公共馬車」的服務。教宗強調,即便在皈依基督方面,帕斯卡也「不與時代脫節」。他關注社會問題,「即使在最後一次病危的時刻,也不封閉自己」。

在他的傳記中,有這樣一句話表達了他在福音旅程上走出的最後一步:「如果醫生們說的是真話,若天主允許我在這疾病中重新站起來,我就決定不再幹其它的任何事,也不操任何心,只在餘生中全部投入為窮人的服務。」教宗對此評論道,這實在令人感動,像帕斯卡這樣的傑出思想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除了把精力放在慈善工作上,看不到任何其它緊要的事」,因為《聖經》講的就是仁愛。

他陪伴我們尋找真正的幸福

教宗在牧函中強調,帕斯卡的思想和生活能激勵當代的基督徒和尋求真正幸福的所有男女,因為4個世紀之後,他對我們來說「仍是伴隨我們尋找真正幸福道路的夥伴」。在帕斯卡的思想中,常將耶穌基督和《聖經》置於中心地位。他以哲學家的話語堅信「若不經由耶穌基督,我們不僅不認識天主,也不認識我們自己」。教宗闡明,這是個「最高超的」表示,但不是教義上的。

在愛之外,不存在具有價值的真理

帕斯卡急於使所有人懂得「天主與真理是分不開的」,也願意讓人知道「在愛的願景之外不存在有價值的真理」。他在《思想錄》中寫道,「人們甚至把真理本身當作偶像,而在仁愛之外的真理不是天主,而是祂的肖像,是既不能愛也不能朝拜的偶像」。教宗認為,帕斯卡的智慧及活躍的信德「能幫助我們在這個黑暗和不幸的世界中前行」。

卓越的科學精神

教宗在牧函中也讚揚帕斯卡進行科學研究的精神,寫道「1642年,帕斯卡19歲時發明了一台算術機,即我們計算機的祖先」。因此,帕斯卡「喚醒人類理性的偉大,邀請我們用理性來解讀我們周圍的世界」。他的「幾何精神」是對自然理性持有信心的運用,「使他與所有尋求真理的人類兄弟姐妹結為一體」,而且「使他認識到理性本身的局限,同時向天主啟示的超理性敞開自己」。

秉持超自然信仰的堅定信念

教宗繼續寫道,「帕斯卡對基督的熱愛和為窮人服務,這並不是他在精神上的一個裂痕,而是對福音的徹底性的一種深化,在恩寵的助佑下朝向上主的真理邁進。他有超自然信仰的堅定信念,認為這信念符合理性。帕斯卡欽佩古希臘哲學家的智慧,但強調理性單靠自己無法解決更大和更急迫的問題。」

論人的生命完整意義的主題

教宗提到,在帕斯卡的時代以及今天,人們最關心的乃是「我們的命運、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希望的整體意義,以及爭取一種幸福的生活。他在《思想錄》中寫入現實高於理念的基本原則,我們當記住這一點,今天我們在經濟、社會、人類學和繼續承受有害的意識形態,使那些追隨它們的人處在理念取代現實的信念泡沫中」。

在不幸的命運面前,人類設法分散注意力

帕斯卡在談論人類的狀況時,依然用悖論的方式。教宗指出,「帕斯卡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提到,存在一種難以忍受的不相稱情況,一方面是我們追求幸福和認識真理的無限意願,另一方面是我們有限的理性和導致死亡的身體上的脆弱。死亡“時刻在威脅著我們,且是世上最美好生命的結局。

「為此,人不能獨自存在,這也是因為他不幸的命運和不確定性令他無法忍受。人必須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由此而知“眾人如此喜愛喧囂和運動。人藉著工作、娛樂和家庭關係和友誼,甚至藉著惡習來予以實現。如此,人也體驗到自身的依賴性、自身的空虛和無聊、悲傷和絕望。」

只有天主能填平人類處境的深淵

談到人類這不幸的處境,帕斯卡稱「除了無限和永恆的那一位,即天主本身以外,誰也無法填平那無限的深淵」。他在《思想錄》中寫道,「人的偉大和不幸是如此地明顯,這必然需要讓真正的宗教教導我們,在人身上既有偉大的大原則,也有不幸的大原則。此外,也需要讓這宗教向我們解釋這些令人驚奇的對立狀況」。教宗指出,「帕斯卡就這樣以其獨特的智慧和力量來探索人類狀況、聖經和教會的傳統,他稱自己是福音的卑微見證人」。

「炙熱之夜」的神秘經驗

接著,教宗在牧函中分析了1654年11月23日的那個「炙熱之夜」的神秘經驗。帕斯卡在《回憶錄》中,稱他的相遇類似於梅瑟在燃燒的荊棘前的經歷。教宗評論道,「是的,我們的天主是喜樂的,帕斯卡向整個教會和每個尋求天主的人見證了這一點」。在帕斯卡的筆下,天主不是「抽象或宇宙的神明,而是一個人的、召叫人的天主,以及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又是靠得住、有情感和喜樂的天主」。

那個夜晚,帕斯卡「經歷了人而天主的耶穌基督的愛,這促使他走上了徹底皈依的道路,從而『完全且柔和地放棄塵世』,因為墮落的舊人在活出愛德時,能追隨那欺騙人的激情。在那個夜晚之前,帕斯卡對天主的存在沒有半點懷疑,古耶(Gouhier)寫道,他所欠缺和期待的“並非知曉,而是能夠,並非真理,而是力量。」教宗補充道,「他因恩寵蒙受了恩典」。

帕斯卡與相信天主的理性

教宗方濟各引述本篤十六世的教導,指出「天主教傳統從一開始就拒絕所謂的信仰主義,即違背理性的信仰意志。帕斯卡深深地依戀著相信天主的理性。若信仰是理性的,那也是天主賜予的恩典,但不會強迫人接受」。教宗闡明:「正如大公會議的神長們在《信仰自由》宣言中所表達的,耶穌為真理作了見證,卻“不願用武力強加給那些拒絕真理的人」。

認識事實不單靠理性,也憑內心

另一方面,帕斯卡也分析直覺的智慧,稱之為「內心」。他寫道,「我們認識事實不單靠理性,也憑內心」。教宗評論道,「關於天主的真理正如創造我們的天主是愛,是聖父、聖子及聖神的事實,這不能以理性來證明,但能以信德的信念來認識,然後從心靈抵達理性的大腦,後者承認這的確是真理,並能予以解釋」。

關於楊森主義和白拉奇主義的思想

教宗在牧函中也提到,在帕斯卡的寫作中涉及天主的恩寵與人的本性,以及自由意志之間的關係。1656至57年,他受楊森主義者的委託為他們辯護,發表了18封信函。教宗評述,他的一些觀點,例如關於奧思定神學中的預定論,說的「並不對」。聖奧思定抵拒白拉奇主義,後者認為人單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行善和得救,無需天主的恩寵。帕斯卡認為自己是在反對白拉奇主義。

教宗表示無意「重新討論這個問題」,而是強調「在帕斯卡立場中作出的正確警告對我們的時代仍然有效」。而且,帕斯卡去世前關於恩寵的思想,尤其是認為「天主願意所有人得救並認識真理」,這完全是「天主教」的立場。

渴望在臨終時有窮人陪伴

帕斯卡於1659年寫下了傑出的文字,向天主祈求善用疾病的恩典。教宗評述,他成了一個平靜的人,不再參與爭辯,也不再辯護。他在傳記中寫道,「極渴望在臨終時得到窮人的陪伴」。在領了聖事後,他說了最後一句話:「願天主決不捨棄我。」教宗祝願,「帕斯卡的輝煌成就和在耶穌基督內得到洗禮的生活榜樣」能幫助我們「在真理、皈依和愛德的旅程上一直走到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聖類思公撒格紀念日 福音反省

瑪6:1-6、16-18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要謹慎,不可在人前炫耀你們的正義,故意引人注目,這樣便得不到你們天父的賞報。當你們接濟窮人時,不可大吹大擂,像那些假善人在會堂和街道上所做的,只為博取眾人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有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接濟窮人時,不要讓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在做什麼,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的父明察隱秘的事,祂必要賞報你。當你們祈禱時,不要學那些裝腔作勢的假善人,因為他們喜歡在會堂裡或街頭站著祈禱,好讓別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有了他們的賞報。當你祈禱時,應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在隱秘中與你同在的父祈禱。你的父明察隱秘的事,祂必要賞報你。你們禁食的時候,不要像假善人那樣哭喪著臉,因為他們面帶愁容,故意使人看出他們在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有了他們的賞報。當你禁食時,要梳頭洗臉,因為你禁食不是表演給人看,卻只為了你那位在隱秘中的父。你的父明察隱秘的事,必要賞報你。」

反省

《內在美·簡約美·真善美》

瑪竇福音記載耶穌的祈禱、施捨及禁食與猶太人的傳統觀念有不同的見解。

原來祈禱不著重形式,而是存在於內心,所以不是一種「偽」術,自欺欺人而沒有與天父建立關係,心對心的交流,自然得不到上主的愛和薰陶,導致作傷天害理之事,人善人欺天不欺。因為難道天父不知我們所作的一切?他不會俯聽我們的哀求嗎?所以,天主悅納的是我們的「內在美」。

施捨是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向的表現,耶穌乃欣賞那位窮寡婦的精神,她既不求報答,而且把自己身份更隱而不彰,默默耕耘,這是樂善好施的「簡約美」。

禁食原本是反思己過,齋戒沐浴的皈依過程,所以不要用做作,哭喪著臉,而是應該要喜形於色,因為這是更加欣賞天主的「真善美」!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三鐘經:感謝眾人在他住院期間給予的人性及靈性上關懷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6月18日常年期第11主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他在念經前,特別感謝大家在他腹部手術後住院的這些日子裡所表達的關之情,以及在祈禱中的支持。教宗說:「這種人性與靈性的關懷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和安慰。謝謝所有人!謝謝你們!衷心感謝你們!」

天主是父親,我們不孤單!

教宗在念《三鐘經》前省思了當天的福音內容(參閱:瑪九36-十8)。他重複念聖史瑪竇描述耶穌派遣宗徒的一句話:「你們宣講說天國臨近了」。教宗強調:「這個宣講的中心是不求回報地去做見證和服務。耶穌在宣講的開始,宣布了天主愛的主權臨到我們中間。」他解釋:「這不是一個概念,而是生活的基本現實。事實上,如果天國臨近了,我們在世上就不孤單,即使在困難中我們也不要失去信心。這是要向人們宣講的首要之事。天主並不遙遠,是父親,祂了解你、愛你;他願拉著你的手,即使當你走在陡峭崎嶇的小路時,或當你跌倒、艱難地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時。」

親近天主,就會克服恐懼並去宣講

接著,教宗表示:「在你最軟弱的時刻,你能夠感受到祂最強大的臨在。祂與你同在,祂是你的父親!。因此,宣告親近的天主是邀請我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牽著父親的手走路的孩子。因而,這個廣闊而神秘的世界就“變得熟悉而安全,因為孩子知道他受到保護。他不再恐懼並學習敞開心扉:與他人相會,結識新朋友,喜樂地學習他不知道的東西。這孩子內心長大並願做他看到父親所做的事情的願望在成長中。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從這裡開始……。」

以愛和希望的行動宣告祂的親近

「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好的使徒,我們應該像孩子一樣:坐在『天主的膝蓋上』,以信任和愛看待世界,證明天主是父親,唯有祂能改變我們的心,並給予我們自己無法獲得的喜樂與和平。」教宗說:「宣告天國的臨近。但是該怎麼做呢?在福音中,耶穌建議不要說太多的話,而是奉主的名做出許多愛和希望的行動。這是宣告的核心:不求回報地去做見證和服務。我總是對那些只說不做的『文字匠人』感到困惑不已。」

隨後,教宗邀請在場的眾人捫心自問:「我們相信親近的天主,信賴祂嗎?我們是否知道如何充滿信心地向前看,就像一個知道自己被父親抱在懷裡的孩子一樣?我們知道如何坐在天父的膝上祈禱、聆聽聖言、領受聖事嗎?」

最後,教宗說道:「緊緊地靠近祂,我們知道激勵他人,接近那些受苦和孤獨的人,接近那些遠離我們的人,甚至那些對我們有敵意的人嗎?這才是信仰的實踐,實踐信仰最重要。」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