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致函第八屆愛滋病會議: 團結就是勝利

blog_1437765709

教宗方濟各致函第八屆愛滋病會議的中心思想: 「在對抗艾滋病的搏鬥中,若要得勝就必須團結。」本屆會議於7月19日至22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由國際艾滋病協會(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籌辦。

教宗的信函以團結就是勝利為主題,對那些致力於拯救人的性命,尤其是運用抗逆轉錄病毒和預防療法的人士表示鼓勵和敬佩。教宗指出,他們的努力見證了若社會各界為一個共同目標團結起來,就能得出積極成果。他保證為這目標祈禱,使有關愛滋病的醫藥學、治療和研究都能在努力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下取得進步,視每個人為天主所愛的子女。

教宗的信函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寄給愛滋病第八屆會議主席,溫哥華聖保祿醫院愛滋病中心主任胡里奧‧蒙塔內爾博士(Julio Montaner)博士。聖保祿醫院由承行天主聖意女修會創立,以公教信仰為宗旨,在治療愛滋病和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方面是佼佼者。這家醫院以其成果顯示,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不僅能拯救人的性命,也能以96%的有效率預防愛滋病的進一步傳染。

根據近期研究,讓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除了對其健康狀況有所助益外,也在預防疾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換句話說,這種治療在減少病毒載量和凍結病毒複製的同時,也就阻止住病毒傳染。

本屆溫哥華會議的主題正是「預防治療」。與會的國際專家學者們表示,若90%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能夠得到正確診斷並開始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愛滋病在2030年之前就不再是醫療上的應急狀況。

與會人士表示,為實現這雄心壯志,就需要幫助尚未獲得對抗艾滋病治療的窮人。目前,1500萬人正在接受這治療,而其他2200萬人還未能享用這些醫藥,其中許多人甚至不知道他們受到傳染。

國際明愛會愛滋病特別顧問羅伯特·維蒂洛(Robert Vitillo)蒙席介紹了天主教組織對抗艾滋病,尤其在非洲下撒哈拉病源地區從事的工作。他說,天主教救濟服務(Il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9年當中在全世界10個國家協調援助行動,撥款7億4千萬美元支持美國對抗愛滋病的應急計劃,使71萬3千人得到治療並且成效很高。

維蒂洛蒙席接著表示,聖艾智德團體贊助的夢的計劃也在非洲幾個國家取得明顯的成果。天主教會始終在這方面作出極大努力,在全世界協助愛滋病患的醫療機構中,屬於天主教會的機構超過25%。在國家對抗愛滋病的戰鬥中,天主教會始終站在第一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致函英國主教: 維護人自始至終的生命

blog_1437673337

教宗方濟各在英國舉行生命日的機會上,致函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主教們,重申必須提升每個人從受孕到自然死亡的生命尊嚴。7月26日主日,英國天主教會將舉行生命日,今年的主題特別獻給即將結束的生命:「滋養生命 , 接受死亡」。此外,生命日也是主教們促進生命運動的項目之一,對英國下議院將於9月11日投票表決關於協助自殺的提案作出回應。一旦通過這提案,成年人絕症病患便可選擇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教宗在信函中稱舉行生命日是一項意義重大的活動,所謂協助自殺是「隱秘的安樂死」。教宗表示:「每個老年人,即使患病或生命到了盡頭,都帶有基督的面容。人的生命始終不可侵犯,沒有一個生命在品質上比另一個生命更重要;沒有必須丟棄的生命。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有時作出虛假的同情,認為謀得安樂死是有尊嚴的行為。相反地,必須照顧人,尤其是病痛、脆弱和無自衛能力者。

教宗提到教會以最弱小者,那些被社會丟棄和扔掉的人為優先選擇的對象。

「這些弱小者中,也包括最無自衛能力和最無辜的胎兒,今天有人企圖否認他們的人性尊嚴,好對他們的生命為所欲為,殺死他們,並操縱立法,使得任何人都無法阻止這種行徑。」

教宗表示:「以為消除一個人的生命就能解決問題,這不是進步行為,而是黑手黨行為:出現問題了,我們就把這問題除掉。生育孩子不能視為一項科學上的勝利,不是一項權利,而是需要接納的恩典;不能以拯救其他人的生命為藉口利用人的生命做實驗品,這不是一項科學成果。」

教宗強調:「忠於生命的福音,有時要求人作出勇敢和反潮流的選擇。這選擇在特殊情況下會成為良心異議。這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宗教問題,而是科學問題,因為它涉及人的生命;這並非一個現代化問題,因為在古今的思想中,殺人這個詞的意思相同!」

教宗指出:「一個文明社會進步的程度恰恰是以能否守護生命,尤其是最脆弱的生命,能否抵拒傷害生命的各種行徑為準則:墮胎是傷害生命;任由西西里海峽木船上的弟兄死去是傷害生命;死在工作崗位上是傷害生命,因為沒有起碼的安全條件;死於營養不良是傷害生命;恐怖主義、戰爭、暴力是傷害生命;安樂死也是傷害生命。熱愛生命就是始終照顧他人、愛他、滋養並尊重他的超性尊嚴。」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接見世界各地市長及簽署一項聯合聲明

blog_1437592081

7月21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來自全世界的70多位市長時表示: 城市無論大小,都能為尊重世界上的環境推波助瀾。首先當受尊重的應是人類生態,因為人總是生態的中心,若生活環境被糟蹋,人就會受苦。會晤結束時,教宗與市長們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

教宗在講話中,首先對今年12月份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抱持樂觀態度。他說,我對巴黎峰會能達成基本重大協議寄予很大希望。教宗要求聯合國極力關心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人口販賣及人受剝削的現象。教宗解釋說:「我們必須意識到地球被摧毀是因為我們沒有一種生態良知,是我們自己在摧毀地球。」

教宗勉勵這70多位市長做生態良知的推動人,他說:「聖座或無論哪個國家都可在聯合國高談闊論,但這項工作若不從邊緣地區推向中心,就不會有成效。」

教宗說:「照料環境不僅是採取綠色行為,而是要做得更多,是一種人類生態學行為。正如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指出的那樣,不可把人與環境分隔開來,若環境被糟蹋,人就遭殃。因此,《願祢受讚頌》並非一道綠色通諭,而是社會通諭。倘若環境得不到照料,城市就無節制地增長,貧窮與困苦與之共存,這也是因為鄉村沒有工作機會,導致人口流入城市。」

教宗再次譴責剝奪工作的和技術至上的偶像崇拜,並對25嵗以下青年的高失業率表示憂慮。在一些歐洲國家,失業率高達40%,甚至50%。

教宗說:「青年除了依賴、自殺或尋求新視野,例如參加遊擊戰之外,還有什麽機會呢?」

教宗談到化肥、過度注重技術而導致的罕見疾病,譴責沙漠化對世界廣大綠色地區造成的打擊以及森林遭破壞現象。他解釋說:「與之相關的現象則是:因沒有工作而移民、人口販賣、沒有合同的黑工、難以維持生計的低工資情況越來越嚴重。所有這一切都在大小城市滋長犯罪活動。」

最後,教宗表示:「我們不能說人在這裡,環境卻在那裡。生態是整體的,是人類的。因此,尊重環境是一種社會行為。」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南美使徒之旅》- 玻利維亞篇

blog_1437511673

教宗逗留厄瓜多爾兩日後,隨即往另一個國家去,南美洲宗徒之旅的第二站 – 玻利維亞。玻利維亞是南美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家。教宗探訪了兩個城市,拉巴斯和聖克魯斯。雖然玻利維亞的法定首都為蘇克雷,但實際上的政府所在地為拉巴斯。拉巴斯海拔高度超過3,600公尺,為世界海拔最高的實際首都。讓我們一起回顧教宗在南美洲的牧靈訪問。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南美使徒之旅》- 厄瓜多爾篇

blogsize_chinese_review

教宗方濟各於2015年7月5日至13日前往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和巴拉圭這3個南美洲­國家牧靈訪問的活動。這是自2013年他當選成為教宗後,這已是教宗方濟各的第9次使­徒之旅。2013年教宗前往巴西參與普世青年節後,曾訪問了聖地、南韓、阿爾巴尼亞、­法國、土耳其、斯里蘭卡、菲律賓和波黑,這次再回到他出生地南美洲。教宗雖只訪問了3­個比較貧窮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選擇,正與他在厄瓜多爾的7篇講話中所關心的一樣,要照­顧邊緣團體,最弱小的一群。讓我們一起回顧教宗在南美洲的牧靈訪問。

聖斐理伯內利五百週年誕辰: 熱情洋溢的天主聖言宣講者

blog_1437418133

普世教會於今年7月21日慶祝聖斐理伯內利(Philip Neri)五百週年誕辰,羅馬教會尤其熱烈慶祝。

斐理伯內利於1515年7月21日出生在佛羅倫斯,年少時來到羅馬,展開他對赤貧者的卓越愛德服務。這位聖人總是喜樂熱忱、自動自發,他的使徒工作因此聲名遠播。教宗方濟各於5月26日致函聖斐理伯內利所創立的司鐸祈禱會,向他們祝賀其會祖的五百週年誕辰。

聖伯多祿、聖保祿和聖斐理伯內利是三位「羅馬的使徒」。聖斐理伯內利對羅馬的愛使他獲得這個美名,他雖然出生在佛羅倫薩,卻為羅馬人而重生。當時,許多羅馬人因疾病和貧窮而傾家蕩產、意志消沉。斐理伯內利於1534年抵達羅馬時,彷彿在慘淡黑暗中燃起了一線光明,照亮雖在光輝燦爛的羅馬城中卻不見天日的邊緣人。

斐理伯內利在晉鐸以前,早已時常笑容可掬、滿心歡喜地給他所遇到的人帶去天主的溫暖,陪伴人群,倘若能力許可,他還會帶給人一塊麵包。面對那些躺在醫院草蓆上痛苦呻吟的病人,斐理伯內利輕柔地撫摸他們的額頭,輕聲細語地安慰他們。夜半時分,斐理伯內利依然精神振奮,親密地與天主交談,毫不在乎他是睡在聖堂前的台階上或地下墓窖的石板上。

教宗方濟各在紀念這位聖人五百週年誕辰的賀函中指出,聖斐理伯內利是「熱情洋溢的天主聖言宣講者」,「一言一行均展現出」他在精神上的父愛。這位聖人「信賴人群,從不憂愁哀傷,而是滿懷喜悅歡樂的精神,堅信恩寵絕不壓抑人性,反倒醫治人性,使之日益健壯、完美」。

聖斐理伯內利的傳記記載,這位聖人總是三兩結伴,接近人群,所有人很快都成了他的朋友。教宗在賀函中評論道:「聖斐理伯內利喜愛自動自發,摒棄裝腔作勢,他選擇以最有趣的方法教導人們基督徒的美德,同時也提出良好的紀律,培養人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接納基督的意願。」

這一切令斐理伯內利的朋友心生嚮往,渴望效法他。這位聖人與朋友的祈禱聚會於是應運而生,他們每天聚在發出惡臭的簡陋房舍裡祈禱。這既非白紙黑字寫下的計劃,也不是由上對下的命令。教宗方濟各表示:「也因著聖斐理伯內利的使徒工作,拯救人靈的使命重新成為教會的優先工作;人們再次明白,牧者必須與民同在,才能領導他們,支持他們的信德。」

斐理伯內利於1551年晉鐸為神父,並於1575年在教宗額我略13世的批准下,創立司鐸祈禱會。斐理伯內利不斷提醒他的會士們要「謙卑低下」;天主的子女「不只要尊敬在上位者,還要尊重與自己地位相同和地位低下的人」。羅馬的第三位使徒斐理伯內利於1595年5月26日安息主懷,但他愛的活力從未消逝。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三鐘經: 藉著耶穌 , 天主的愛憐成了血肉

blog_1437417110

7月19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時表示: 藉著耶穌對我們的憐憫,天主的愛憐成了血肉。雖然羅馬天氣炎熱,但仍有無數朝聖信徒參加了活動,教宗贊許他們十分勇敢。教宗也談到他剛剛結束的拉丁美洲之旅。

主日福音記述,耶穌對眾多尋找祂的群眾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教宗指出這幅深具啟發性的福音圖像中的三個動詞:「『看見、動了憐憫的心、教訓』。這些是耶穌善牧的動詞,尤其是前兩個。在耶穌的態度中,看見和動了憐憫的心總是形影相隨。」

教宗說:「事實上,耶穌的目光不是社會學家和攝影記者的目光,因為祂始終用心靈的眼睛觀察。看見和動了憐憫的心這兩個動詞,體現了耶穌是一位善牧。祂的憐憫也不僅是人的情感,而是默西亞的感動;藉著這份感動,天主的愛憐成了血肉。由於這份感動,耶穌渴望用祂的聖言食糧來滋養群眾。」

談到他最近結束的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的牧靈訪問,教宗說他曾祈求耶穌善牧的聖神在旅途中指引他。教宗感謝這三個國家的人民、聖職人員和政府當局,感謝他們熱情洋溢的款待、並為圓滿完成本次訪問所給予的熱忱與合作。

教宗說:「我與這些弟兄姐妹一同讚美了上主,因為上主在那塊土地上行走的天主子民中行了奇跡,因為信德曾經啟發且現在仍在啟發他們的生活和文化。我們也為這些國家所富有的美麗大自然讚美上主。拉丁美洲飽含巨大的人性和靈性潛力,守護著根深蒂固的基督徒價值觀,但也有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為了協助他們解決問題,天主教會致力於動員當地團體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力量,與社會各成員合作。」

教宗繼續說:「面對宣講福音所必須應對的巨大挑戰,我勉勵他們從主基督那裡汲取恩寵;這恩寵能拯救他們,賜予他們作基督徒見證和發展福傳事業的力量,好使當地人民獨特的宗教情愫永遠是忠於福音的見證。」

最後,教宗呼求聖母瑪利亞說:「全拉丁美洲以『我們的瓜達盧佩聖母』尊稱他們的主保,我將這次令人難忘的使徒之旅的成果,託付於這位童貞聖母瑪利亞的轉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 聆聽受剝削的礦業受害者的呼聲

blog_1437156236

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和拉丁美洲網絡「教會與礦業」(Iglesias y Minería)從7月17日至19日在羅馬舉辦一個會議,主題為《我們與天主一同聆聽呼聲》。教宗方濟各為此於7月17日致函聖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主席圖爾克森樞機,強調要尊重人性尊嚴,聆聽礦業受害團體的呼聲,並為他們發聲。

教宗在信函中期許與會者能讓世界聽到「那些因礦業活動過度頻繁的負面結果而直接或間接受苦的眾多人群、家庭和團體的呼聲」。那呼聲是為了流失的土壤,為了大地豐沛的資源雖已開採,但當地居民卻依舊貧窮,並未因此致富。那呼聲是因暴力、威脅和腐敗而哀嚎的痛苦呼聲。

教宗進一步指出,那呼聲是「因人權受到侵犯而發出的憤慨和求救呼聲」,侵犯人權的問題涉及「居民健康、工作條件,有時甚至是奴役現象和人口販賣,進而造成賣淫的悲慘下場」。那呼聲也是「為了水源、空氣和土壤受到汙染,卻又無能為力的哀傷呼聲」,以及「不明白民政、地方和國家當局為何在融合進程中缺席,不予以支持的疑惑之聲」。

為此,教宗重申他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提出的呼籲,邀請眾人「攜手合作,照料我們的共同家園,抵拒環境惡化在赤貧者和邊緣人的生活中造成的悲慘後果,推動一個整體、融合又可持續的發展」。

教宗寫道,「整個礦業無疑必須在產業模式上徹底改變,好能改善許多國家的情況」;在這方面,國家政府可以有所貢獻。此外,企業家、投資人、監督礦業活動的地方當局、礦工、礦工代表、國際相關產業鏈和消費者,都必須秉持人類唯一大家庭的觀念,做出相稱的行為舉止。在人類唯一的大家庭中「一切互相牽連」,而且真正照料自己生活和我們與大自然關係的舉動,與友愛、正義及對他人忠信密不可分。教宗最後勉勵這些與會者「從人性尊嚴出發,創造一個能應對當前危機的文化」。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教宗方濟各

blog_1437144203

回想起2013年3月27日,那天是教宗方濟各在他當選後的首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表達了兩個中心思想:

1. 走出舒適的信仰生活,為生活在信仰邊遠地區的人提供幫助。

2. 學習耶穌,以人群為自己的家。

教宗要我們認真的去跟隨耶穌,去學習耶穌走出自我,與他人相遇。他提醒福音的邏輯是要我們走向信仰生活的邊遠地區,走近我們的弟兄姐妹,尤其是那些遙遠的、被遺忘的、需要被了解、安慰、和幫助的人。教宗說:「耶穌沒有一個家,祂的家就是人群,是我們,祂的使命是向眾人打開天主的門,成為天主愛的臨在。」

教宗方濟各不斷地鼓勵我們「走出去」與他人相遇,讓我們走近他人,將信仰的光和喜樂帶給他們。78歲的他,當選至今,更以身作則走遍多個地區作牧靈訪問,如巴西、聖地南韓、阿爾巴尼亞、法國、土耳其斯里蘭卡菲律賓波黑-薩拉熱窩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巴拉圭等等。每一次的訪問中,他也以生命影響生命,將福音的喜樂帶到他人身上,同樣,他也在「最小的」身上看到主耶穌的臨在。

教宗如何用生命影響生命? 我們可以分別從南美三國總統的分享中作反思。 [Read more…]

教宗致函慈幼會: 不要使青年失望 , 聆聽他們的渴求

blog_1437070492

一個月後,8月16日是鮑思高神父誕辰200週年。教宗方濟各在7月16日致函慈幼會總會長范達民(Ángel Fernández Artime)神父,感謝天主賜予了我們這份「青年的聖人」的恩典。教宗指出鮑思高神父精神和牧靈遺產中的本質,勉勵慈幼會士勇敢地活出這些本質。

教宗表示:「鮑思高神父首先教導我們不要做旁觀者,而要身先士卒地為青年提供完整的教育經驗,這樣的教育涉及人的整體。」

教宗在信函中強調:「意大利和歐洲在最近兩個世紀發生很大變化,但青年人的心沒有變,因為今日的男女青年依然對生命開放,願意與天主和他人會晤。與此同時,也有許多青年面臨灰心喪志、精神貧乏和走向邊緣的危險。」

教宗指出:「鮑思高神父的教育學是親切和藹,而教育者的愛應該通過具體和有效的行為表現出來。」

教宗還說:「鮑思高神父將自己完全獻給天主,滿懷熱忱地拯救人靈,尤其是青年的靈魂。這些態度使得神父能『走出去』,作出勇敢的抉擇,決定為貧苦青年服務,立志發起一場轟轟烈烈、為了窮人的貧窮運動。」

教宗繼續說:「今天同樣如此,慈幼會大家庭投入教育和傳教使命的新陣線,走上社會傳播新媒體的道路,致力於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為移民地區的人民提供跨文化教育。」

此外,教宗還說:「十九世紀在都靈出現的挑戰已經具有了全球的幅度,這些挑戰是金錢崇拜、滋生暴力的不公平,意識形態的殖民,以及與都市環境有關的文化挑戰。」

在此,教宗邀請慈幼會士:「在教育機構內外復興神恩的創造力,願鮑思高神父幫助你們不使青人的深切渴求落空。」

教宗交給慈幼會士兩項任務:

1.是按照基督徒的人類學、以深刻影響青年人文化特徵的新媒體和社交網絡的語言實施教育

2.是拒絕將市場與生產置於人類尊嚴和工作價值之前的意識形態。

教宗引用本篤十六世提出的「教育危機」的概念,勉勵慈幼會大家庭在各修會和平信徒機構之間建立有效的培育聯盟,帶著不同的神恩一同前行,以幫助世界各地的青年。這項工作也需要有家庭的參與,因為缺乏有效的家庭牧靈,也就缺乏有效的青年牧靈。因此,成年人蒙召耐心地聆聽青年,理解他們的焦慮或要求,學習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與他們交談。

最後,教宗寫道:「教會對青年培育的期望很高,因此你們要繼承你們修會創始人的遺志,與青年、為青年說話及行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