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教若不祈禱,天主子民就會受苦

blog_1453496344

1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明:主教的任務是祈禱和宣揚耶穌的復活。主教若不祈禱,不傳揚福音,只忙於其它事務,天主子民將為此受苦。

當天福音記載耶穌揀選十二宗徒的事跡(谷3:13-19)。耶穌揀選他們是為了讓他們與祂同在,派遣他們帶著驅逐魔鬼的權柄出去宣講。教宗說:「十二宗徒是首批主教。猶達斯死後瑪弟亞被選取代他的職位,這是教會的首次祝聖主教。主教是教會的支柱,蒙召成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

教宗接著說:「我們主教的責任是作為見證人,見證主耶穌還活著,主耶穌復活了,祂與我們同行;主耶穌救贖我們,把祂的生命賜給了我們,祂是我們的希望,祂始終接納和寬恕我們。我們的生命應該是一項見證,作耶穌復活的真正見證人。」

教宗指明主教有兩項任務。他說:「主教的首項任務是在祈禱中與耶穌同在。主教的首項任務不是制定牧靈計劃,不是的!主教的首項任務是祈禱。主教的第二項任務是作為見證人,即宣講,宣講主耶穌帶給我們的救恩。這兩項任務並非易事,但這兩項任務正是教會的強大支柱。主教若不祈禱,祈禱不夠,或者忘記祈禱,這些支柱便會變弱;主教若不宣揚福音,而是操心其它的事,教會就會變弱,會受苦。天主子民也會受苦,因為支柱變得脆弱。」

最後,教宗方濟各表示:「教會沒有主教無法前行。因此,我們眾人有義務為主教祈禱,這是一項愛的義務,子女對父親的義務,兄弟姐妹之間的義務,好使家庭能團結合一,宣認耶穌基督是生活和復活的主。今天我要請你們為我們主教們祈禱;因為我們也是罪人,也有缺點,也有猶達斯的危險,因為他也曾被揀選成為支柱。我們也會面臨不祈禱的危險,為其它事務忙碌,卻不去宣講福音,驅逐魔鬼。請大家祈禱,願主教們不辜負耶穌對他們的期待,願我們眾人都為耶穌的復活作見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修改《羅馬彌撒經書》禮規,女性也可成為濯足禮人選

blog_1453489731

教宗方濟各決定修改《羅馬彌撒經書》中有關主的晚餐彌撒濯足禮的禮規: 從今以後,牧者施行濯足禮的對象也可是女性。教宗2014年12月20日寫給聖禮儀及聖事部長薩拉(Robert Sarah)樞機的信函中說明了這項決定;該部門今年1月6日特別為此頒布一道法令,並於1月21日公布。

教宗方濟各在寫給薩拉樞機的信函中闡明,他之所以決定修改《羅馬彌撒經書》關於聖週四主的晚餐彌撒中濯足禮人選的禮規,是為了「充分表達耶穌在最後晚餐中這一舉動的意義,祂為了拯救世界的自我奉獻『到底』,祂的慈愛永無止境」。

教宗表明,他在「深思熟慮後」作出這項決定,好使「教會的牧者們今後能從天主子民的全體成員中選擇濯足禮的對象」。他還叮囑牧者們「務必向這些人選充分解釋濯足禮的意義」。

禮儀及聖事部的法令解釋道,此前濯足禮的人選必須是男性,如今男女皆可,「最好有青年也有年長者,有健康也有患病的人,有度奉獻生活者也有平信徒」,不拘已婚或未婚。領受濯足禮的「信友人數不限,但應呈現出天主子民各類型成員的多元及合一」。

值得注意的是,教宗方濟各早已為女性施行濯足禮。他去年聖週四在羅馬雷比比亞監獄主持最後晚餐彌撒時,施行濯足禮的對象中就有女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嫉妒和忌恨是醜陋的罪,誘使人用流言蜚語殺人

blog_1453404423

1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談論了嫉妒和忌恨,指出這些醜陋的罪也存在我們基督徒的團體中。為此,教宗祈求上主保護我們免於這些罪,不用言語殺害他人。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撒慕爾紀上》,講述以色列王撒烏耳對達味的嫉妒。達味戰勝培肋舍特人後,婦女們歡喜高唱:「撒烏耳殺了一千,達味殺了一萬!」因此,撒烏耳從那天起便對達味心存疑慮,猜忌達味會背叛他,而決定予以殺害。撒烏耳雖然聽從兒子約納堂的建議,改變想法,但不久後又萌生邪惡的念頭。教宗指出,嫉妒是種疾病,它會復發並導向忌恨。

「嫉妒是件醜陋的事!這是一種態度,是個醜陋的罪。嫉妒或忌恨在心中滋長,有如雜草叢生,四處蔓延,不讓好草生長。一切可能使他嫉妒的事都令他難受,心浮氣躁!這是一顆飽受折磨的心,一顆醜陋的心,同時也是一顆嫉妒的心。我們從這段經文得知嫉妒的心導致殺人和死亡。聖經清楚表明:由於魔鬼的嫉妒,死亡進入了世界。」

教宗強調,忌恨「會殺人,而且無法容忍別人所擁有的,我竟然沒有的情況。這種人總是痛苦不堪,因為嫉妒或忌恨的心受盡煎熬,那是一顆悲痛難耐的心!」這種痛苦巴不得「別人死亡,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在團體中不費吹灰之力就能看到有人因嫉妒而用言語殺人。一個人心懷妒意,便開始說三道四:流言蜚語能殺人」。

教宗說道:「我要求我自己和所有人都省思聖經的這段經文,探索我的心中是否有嫉妒或忌恨之情。這種情緒總是導向死亡,令我不快樂,因為這是一種疾病,老是把他人的好事當成在跟你作對。這是個醜陋的罪,是許多罪行的濫觴。讓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恩寵,幫助我們不向嫉妒和忌恨敞開心門,因為這些情緒必將導向死亡。」

教宗稱比拉多是個聰明人。馬爾谷福音記載,比拉多察覺到經師長是由於嫉妒才把耶穌解送到他那裡。「根據比拉多的詮釋,是他們的嫉妒把耶穌推向死亡。讓我們也祈求上主賜下恩寵,使我們絕不因嫉妒而把堂區的弟兄姊妹或社區的鄰居推向死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罪過和德行。讓我們多注意他人的長處,切莫因為忌恨或嫉妒而用流言蜚語殺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 同一的聖洗聖事應促成基督徒合一

教宗方濟各1月20日上午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這週適逢促進基督徒合一祈禱週,教宗以基督徒合一為題,表示藉著聖洗聖事,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新教徒以「弟兄姐妹」的身份組成「聖潔的國民」,祝願基督徒合一旅程能幫助基督徒重新發現這種超越分裂的合一關係。

我們是真正的弟兄姐妹。在聖洗之水中,任何古老和根深蒂固的分裂都無法存活、無力反抗,因為洗禮是天主慈悲的聖事,這慈悲「不排除任何人」。

教宗引用梵二文獻《大公主義》法令中的話,談到促進基督徒合一祈禱週說:「對於那些藉聖洗聖事而得重生的人而言,聖洗聖事在他們中間形成聖事性的合一聯繫」(22號)。教宗還舉例談到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主教座堂中央的聖洗池。他說,該聖洗池可追溯至十二世紀拉脫維亞人接受福音的時代,「是一個信德根源的有力標記,得到拉托維亞所有基督徒的認可」,無論他屬於哪個基督宗派。

「當我們基督徒自稱彼此分享同一聖洗聖事時,我們也證實我們天主教徒、新教徒和東正教徒都分享著相同的經驗:蒙召走出無情和冷漠的黑暗,去會晤活著和充滿慈悲的天主。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其實都體驗過製造分裂、封閉和鄙視的自私。從聖洗聖事重新出發,意味著重新找到慈悲之泉、眾望之泉,因為沒有任何人被排除在天主的慈悲之外。沒有任何人被排除在天主的慈悲之外!」

POPE-AUDIENCE-UNITY

教宗繼續說,「分享這慈悲恩寵,使我們基督徒建立彼此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聖洗聖事恩寵下,我們因此可以真正地把對方視為弟兄姐妹」。教宗呼籲道:「我們基督徒可以竭盡所能宣講福音的大能,共同致力於身體和精神上的慈悲善工。這是我們新教徒、東正教徒和天主教徒為基督徒合一所作的具體見證」。

今年促進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主題是:「蒙召去向萬民宣掦上主的德能」,選自《伯多祿前書》(參:二9)。教宗對此表示,聖伯多祿寫信給初期基督徒團體,「為叫他們明白聖洗聖事所賦予的恩典和所帶來的要求」。在這促進基督徒合一祈禱週,「我們也受邀重新發現這些恩典與要求,但我們要超越彼此的分裂,一同共事。」

教宗說:「我們天主教徒、東正教徒和新教徒,一同組成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這表示我們肩負著共同的使命,那就是把我們所領受的慈悲傳遞給他人,從最貧困和被遺棄的人開始。在這祈禱週,讓我們祈禱,祈願我們眾基督門徒能找到一同合作的方式,把天父的慈悲帶到世界各個角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 每位聖人都有他的過去 , 罪人也都有未來

blog_1453232070

1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天主不看外表,卻看人心。在聖人的生活中也存在誘惑和犯罪,例如達味,但他永遠不為自己尋求好處而利用天主。

當天第一篇讀經選讀的《撒慕爾紀上》記述,上主廢棄撒烏耳王,「因為他心靈封閉」,不聽從上主的命令;於是上主重新選立少年達味為以色列王。教宗評論道,這一決定與人的標準相去甚遠,因為達味是葉瑟之子中最小的一個,還是個孩子;但上主讓撒慕爾先知明白,祂不注重外表,「卻看人心」。

教宗說:「我們總是被外表束縛,受到表面事物的制約,任其擺佈。可是上主知道真相。故事是這樣的:葉瑟的七個兒子一一走上前來,但上主沒有揀選其中任何一個,只讓他們站在一邊。」

「撒慕爾有點為難,問上主說:『主啊,難道祢一個都沒有看中嗎?』

他又問葉瑟:『七個孩子全都在這裡嗎?』

葉瑟答道:『是的,但還有一個無關緊要的小兒子,他正在放羊。』在人的眼中,這個少年實在微不足道。」

教宗指出:「少年達味不被人看重,卻蒙上主揀選;上主派遣撒慕爾為他傅油,上主的神便降臨於達味。從那天起,達味成了蒙上主揀選、由上主傅油的人。」

教宗自問自答說:「上主就這樣使他成了聖人嗎?不!」

教宗解釋:「達味王是聖達味王,這沒錯,但他在成聖之前還有一段很長的生活閱歷,也曾有過犯罪經歷。既是聖人又是罪人。這是個一統王國、帶領以色列子民前進的人,也是個殺人犯,面對誘惑而犯了罪。為了掩蓋自己的縱欲和通姦罪,他曾派人去行兇作惡。起初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下令作了惡,但當天主派遣納堂先知讓他認清事實時,他承認道:『我犯了罪』,並請求了寬恕。」

教宗繼續說:「達味的生活就這樣繼續向前推進。他在肉體上遭受了兒子背叛的痛苦,但他從不為自己尋求好處而利用天主。經上記載,當達味不得不從耶路撒冷逃走時,他將約櫃送回城裡,並聲稱不會利用上主為自己辯護。當達味遭受辱罵時,他心裡想:“我活該如此。」

達味也是個「大量」的人。他本來能殺死撒烏耳,但他沒有這樣做。這就是聖達味王,犯下大罪,但痛悔了。教宗坦言道:「這個人的一生使我感觸很深,也促使我們對自己的生命作出反省。我們大家都蒙上主揀選,去領受聖洗聖事,成為祂的子民,成為聖人;在這條成聖之路上被上主聖化。縱觀達味的一生,從少年到老年,他做了很多善事,也做了些不太好的事。我想到基督徒的旅途,想到上主邀請我們所走的旅途;我也想到沒有哪位聖人沒有他的過去,也沒有哪位罪人是沒有未來的。」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訪問猶太大會堂:猶太人和基督徒是一家人


「猶太人和基督徒是唯一天主大家庭中的弟兄姐妹,天主視他們為祂的子民並保護他們」。教宗方濟各1月17日主日訪問了羅馬猶太大會堂,留下了友誼、對話和深切共享的訊息。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延續了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1986年的首次訪問和本篤十六世教宗於2010年的再度訪問。全球猶太教代表和擁有2100年歷史的羅馬猶太教團體迎接了教宗方濟各。

教宗方濟各是歷史上第三位進入羅馬猶太大會堂的教宗,他以其行動和言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位阿根廷教宗過去與猶太人建立的深刻友誼得到與會者的高度讚許。

當天下午4點鐘左右,教宗抵達羅馬猶太大會堂門口。青年、婦女和年長者紛紛向他致以問候,與他握手,並陪同他瞻仰了羅馬猶太團體的兩塊紀念碑。碑文分別記載了羅馬猶太人1943年10月遭受驅逐和1982年經歷恐怖襲擊的悲劇。之後,教宗來到擠滿人群的猶太大會堂,在群眾的熱烈歡迎下與經師長迪塞尼(Riccardo di Segni)和諸多與會者相互問候、擁抱。令人特別感動的是教宗與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的會面。

POPE-SYNAGOGUE-VISIT

羅馬猶太教會長盧德·杜雷蓋洛(Ruth Dureghello)與多位代表致詞。杜雷蓋洛會長說:「今天我們再次譜寫歷史。今天我們證明不同信仰之間進行對話是有可能的」;不僅如此,面對我們無法冷漠以對的恐怖主義和新迫害,我們還發出一條包括伊斯蘭也認可的「新訊息」:「信仰不製造仇恨,信仰不拋灑鮮血,信仰號召和平」。經師長迪塞尼則強調,「肩靠著肩,我們應該一同譴責恐怖行徑;手拉著手,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攜手合作」。

教宗方濟各在講話中首先表示:「在宗教交談中,最重要的是我們以弟兄姐妹的身份聚在我們的造物主、我們所讚頌的天主面前,相互尊重,彼此賞識,尋求合作。在猶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對話中存在獨一無二的聯繫,因為基督宗教擁有猶太根源:猶太教徒和基督徒應該意識到彼此是弟兄姐妹,由同一天主和偉大精神遺產所結合(參閱:《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4號),並以此為基礎而繼續建設未來」。

由梵二大公會議所確立的神學對話應當不斷深入,但我們不能忽略今日世界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教宗說,「在信德內的長兄長姐們」,我們蒙召擔當起「我們對羅馬城的責任」,卻也不要忽視「世上的巨大挑戰」。教宗說,「整體生態學」的意義包含在《聖經》中,它已經成為「首要」原則;「作為基督徒和猶太教徒,我們可以且應該向全人類提供《聖經》關於照料受造界的訊息」。

教宗然後談到「和平與正義的使命」。他說:「人對人的暴力有悖任何一個名副其實的宗教,對於三大一神論宗教而言更是如此。生命是神聖的,是天主的恩賜。暴力和死亡在天主面前絕沒有定奪權,因為天主是愛和生命的天主。我們應堅持不懈地懇求天主,求祂幫助我們在歐洲、聖地、中東、非洲及世界各地踐行和平、修和、寬恕和生命的邏輯」。

注視著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的面容,教宗說了一番令人感動的話。他說:「這是非人的暴行,它所打出的幌子是一種企圖以人取代天主的意識形態」。教宗呼籲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場大屠殺!「為了現在和未來,我們應該從過去汲取教訓。猶太人大屠殺教導我們要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好能及時採取行動,以捍衛人性尊嚴與和平」。

教宗最後對50年來彼此不斷更新的信任、友誼和理解表示感謝,祈願那為我們預備救恩的上主「帶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並以猶太人傳統的問候語「祝你們平安!」(Shalom alechem!)結束他的講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驟然探訪年長者和植物人: 必須以言以行活出慈悲善工

教宗方濟各1月15日週五下午驟然訪問羅馬東郊的一間養老院,看望在那裡安養的33名年長者。隨後,他前往附近的彩虹之家,探望6名植物人和照顧他們的家屬。與教宗同行的是負責禧年事務的聖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總主教,以及當地聖母瑪利亞世界之后堂區本堂神父扎帕托雷(Lucio Zappatore)。

聖座新聞室在公告中指出,教宗的這次訪問是他在每個「慈悲週五」從事的一項慈悲善工。他透過這次機會「特別表明對抗『丟棄文化』,彰顯年長者及祖父母的珍貴和重要性,並且凸顯生命在各種境遇中的價值與尊嚴」。

本堂神父在教宗到訪後向梵蒂岡電台表示:「教宗早已宣布他每個月會進行一次愛德訪問,探望年長者和病人。我們堂區境內的一間照顧30幾個孤獨年長者的機構,以及一間照顧處境困難的車禍受害青年的機構被指定為訪問地點。菲西凱拉總主教曾來視察這兩間機構,表明那正是教宗有意探訪的對象;但最妙的是,一切事發生前完全保密到家。」

扎帕托雷神父評論道:「教宗此舉是要讓我們司鐸和所有基督信徒看到,必須進入這些有需要者的生命當中,具體活出身體和精神上的慈悲善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非洲使徒之旅-肯尼亞

blog_1448474448

在2015年11月25日至30日教宗方濟各進行了第11次的國際牧靈訪問,首次到訪非洲,前往肯尼亞、烏干達和中非共和國三個國家。此行的主題是:和平、跨宗教對話及基督徒殉道者的見證。一連三集的《教宗方濟各非洲使徒之旅》,我們會跟您一起見證教宗對最弱小者及「邊緣地區」的特別關愛。

第一集,我們一起回顧教宗方濟各到訪肯尼亞。

教宗致函將參加禧年活動的青少年:你們要在崇高理想上下賭注!

教宗方濟各在新年伊始致函即將參加禧年活動的青少年,勉勵他們說:「你們要在崇高理想和大事上下賭注!」這些年齡介於13至16歲的青少年將於4月23日至25日前來羅馬慶祝慈悲禧年,主題為「長大成為慈悲如同天父」。

教宗方濟各寫道:「在慈悲上成長意味著學習秉持具體又無私的愛勇敢行事,意味著身心都長大成人。你們正在準備成為那能作出勇敢選擇和舉動的基督徒,連在小事上也能每天建設和平的世界。你們的年紀是充滿驚人轉變的時期,一切似乎既可行又不可行。」

為此,教宗勉勵青少年「在主內保持堅定的信德和穩固的望德。旅途的秘訣即在於此!」因為「上主賜給我們逆流而上的勇氣,藉著祂我們能成就大事」。教宗進而邀請青少年「在崇高理想和大事上下賭注」。

教宗尤其念及「身處戰亂和赤貧環境,生活艱辛,以及被遺棄的青少年」,並鼓勵他們說:「你們切莫丟失望德,切莫聽信仇恨及恐懼的言語。上主有個遠大的夢想等著與你們一起實現,你們那些境遇較佳的同齡朋友掛念著你們,努力讓所有人都能享有和平與正義。」

教宗指出,並非所有青少年都能前來羅馬參加禧年活動,但他們都能在自己的地方教會團體中加以慶祝。教宗最後提醒青少年說:「你們別只顧著打包行李和製作橫幅標語,更重要的是準備你們的心靈和思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羅馬觀察報

教宗: 信德是向天主求得的恩典 , 書上是學不到的

blog_1452800012

1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信德必將獲勝,甚至可以反敗為勝,但信德絕非變魔術,而是與天主的個人關係。這份信德之恩在書上學不到,必須向天主祈求才能獲得。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撒慕爾記上》,講述以色列子民與培肋舍特人交戰的慘敗,「的確是一場大屠殺」,以色列子民失去了一切,「連尊嚴也喪失了」。教宗問道:「何事導致了這場慘敗呢?是以色列子民逐漸遠離上主,過著世俗的生活,甚至崇拜偶像。」他們在史羅興建天主的聖殿,卻「視之為一種文化風俗。他們失去了作為天主子女的關係,不再朝拜天主!上主便離開他們」。然而,以色列子民竟然為了打勝仗而利用天主的約櫃,把它當作魔術道具。

教宗提醒說:「約櫃裡存放了天主的法律,那是以色列人予以疏遠和不再遵守的法律。他們與天主的個人關係已不復存在,忘記了那拯救他們的天主。」在與培肋舍特人的戰役中,以色列潰不成軍,3萬人陣亡,天主的約櫃被奪走,厄里的兩個兒子也喪亡;「他們倆原是無惡不作的司祭,在史羅的聖殿內剝削百姓」。教宗稱,這是「一場徹底的敗仗,是子民遠離天主的下場」。以色列子民興建聖殿,卻不心懷天主,不懂得朝拜天主。「你相信天主,但天主有點虛無縹緲、遙不可及,沒有進入你的心靈,你便不遵守天主的誡命。這就是敗仗!」相反地,當天的福音卻向我們講述一個勝利。

教宗解釋道:「那時候,有一個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跪下求祂說:『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跪下懇求正是祈禱的動作。癩病人的這番話等於是在挑戰耶穌說:『我是人生的失敗者,但祢可以反敗為勝。』當時的癩病人是失敗者,因為他不能過團體生活,總是『被丟棄』,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在這個癩病人面前,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對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就這麼簡單,這場戰役兩分鐘內便以勝利作結,反觀讀經一的戰役,打了一整天卻以慘敗收場。那個癩病人被心火催促,前去找耶穌並向祂提出挑戰。他懷有信德!」

若望宗徒表明,「得勝世界的武器就是我們的信德」(若一5:4)。

教宗強調:「信德是勝利。信德就像這個癩病人所說的:『祢若願意,就能潔淨我。』讀經一中的失敗者向天主祈禱,把約櫃搬到營中,卻沒有信德,將之遺忘。這個癩病人不但有信德,而且懷著信德向耶穌祈求。耶穌曾親口告訴我們,信德可以移山。我們能夠把山從這邊移到那邊去,信德做得到這件事。耶穌還親口告訴我們:『你們因我的名無論求父什麼,必要給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但要懷著信德去求,這就是我們的勝利。」

最後,教宗方濟各祈禱說:「讓我們祈求天主使我們的祈禱始終擁有信德的根基,源自於對祂的信仰。信德的恩寵在於它是一份恩典,在書上學不到。信德是天主賜給你的恩典,但你得祈求道:『主啊,請賜給我信德!』『主啊,我相信!』那個祈求耶穌治癒自己的兒子的父親說:『主啊,我求祢幫助我那薄弱的信德。』這是充滿信德的祈禱,他的兒子就痊癒了。我們祈求天主賜下懷著信德祈禱的恩寵,使我們堅信我們向祂求的每一件事,祂必要賜給我們,使我們得到信德所帶來信心。這就是我們的勝利,我們的信德的勝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