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歡迎科普特正教會宗主教:您的來訪增進共融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5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與科普特正教會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相會,先是予以擁抱,再來是親吻宗主教的聖牌,接著在翻譯人員的協助下寒暄問暖。然後,這兩位領導人一同走向安置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座位,並肩而坐。在陰雨綿綿的早晨,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領受了教宗方濟各和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的降福。

恰恰在十年前,貝爾格里奧剛當選伯多祿繼承人時,塔瓦德羅斯宗主教前來梵蒂岡拜訪教宗方濟各。如今,他們兩人再次在梵蒂岡舉行會晤,而且相遇的日子不僅落在他們兩位領導人首次會面的十週年紀念日,也適逢他們的前任、保祿六世與謝努達三世宗主教歷史性會面的五十週年紀念日。半個世紀前,這兩位教會領導人正是在5月10日這一天簽署了有關基督論的聯合宣言。

為此,教宗方濟各當天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沒有講授要理。他開門見山地說:「親愛的朋友、弟兄,我感謝您接受了我在這雙重紀念日上的邀約。我懇求天主聖神的光照亮您在羅馬的訪問,您將在這裡舉行的重要會晤,特別是我們的個人談話。」

教宗由衷感謝宗主教「致力於增進科普特正教會與天主教會之間的友誼」。他回憶起2013年的首次會晤:當時塔瓦德羅斯宗主教提議於每年5月10日慶祝「科普特信友與天主教徒的友誼日」。教宗放下稿件,說:「從那時起,我們年年慶祝這日子,互通電話、表達問候。我們一直是很好的弟兄,從來沒有吵架。」

接著,教宗邀請主教、信友、科普特正教會代表團和所有的人,同心合意地懇求全能的天主,「懇請科普特教會諸位聖人和殉道者的轉禱,好使我們獲得助佑、增進共融,在唯一且聖善的信望愛三德的關係上成長」。教宗說:「我籲請在場眾人祈求天主祝福塔瓦德羅斯宗主教在羅馬的訪問,護佑整個科普特正教會。」

在這個慶祝相遇的日子,教宗也不忘「數年前在利比亞海灘的殉道者」。2015年,21名基督徒在利比亞海灘上被自稱為「伊斯蘭國」的聖戰分子斬首,他們臨死前低聲呼喚著基督的名字。教宗說:「科普特教會的殉道者,就是我們的殉道者。」

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以阿拉伯語發表了致詞。他向教宗轉達了神聖主教會議成員和科普特正教會所有機構的問候。宗主教讚許教宗「在這段服務期間在所有領域為全世界做的一切,並祈求基督保佑教宗健康長壽」。

除了十年前在梵蒂岡的會面以外,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也提到教宗方濟各2017年對埃及的訪問。宗主教稱之為對整個國家的「莫大祝福」。「我們在生命的道路上攜手同行。雖然我們有所不同,但是在我們內都有基督的愛,在我們身邊都有我們的宗徒前輩和諸位聖人引導我們前行」。

隨後,教宗問候了講不同語言的朝聖者,敦促信友們在聖母月時常懇求聖母代禱,並將「飽受磨難的烏克蘭」託付於聖母。

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教宗邀請在場眾人與塔瓦德羅斯宗主教一同誦念《天主經》。最後,教宗與宗主教先後頒賜了降福。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搭建人性的橋樑時絕不要忘記基督信仰之根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5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回顧了他上個星期對匈牙利的牧靈訪問,向聚集的人群特別講解了匈牙利人民及其國家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根和橋樑。

基督信仰的根源

教宗強調:「在他的匈牙利使徒牧靈之旅中,看到如此多謙遜和勤勞的人自豪地珍惜與他們的根源的紐帶,在這些根源中,最重要的是聖人:是那些為人民獻出生命的聖人;見證愛的福音的聖人,以及那些在黑暗時代帶給人光明的聖人;許多歷史中的聖人在如今敦促我們要克服失敗主義的危機和對明天的恐懼,謹記基督是我們的未來。」

接著,教宗指出,匈牙利人民基督信仰的根基在歷史中經受了考驗。他說:「他們的信德經過了烈火的考驗,在上世紀無神論政權的迫害時期,基督徒遭到暴力鎮壓,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和平信徒被殺害或被剝奪自由。」教宗說:「儘管有要砍倒信仰之樹的種種企圖,但根卻完好無損:一個躲藏起來的教會仍然堅定不移,許多神職人員被秘密祝聖,他們在工廠做工為福音作見證,而祖父母們則在家庭和社會中默默傳播福音。」

建設橋樑

隨後,教宗講到匈牙利人民及其國家的第二個方面:橋樑。教宗指出:「布達佩斯以三座跨越並連接城市各個部分的橋樑而聞名。他提到他在匈牙利是如何強調“歐洲的使命,即被稱為『和平的橋樑』的使命,就是去包容分歧並接納那些敲門的人。」他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為許多來自鄰國烏克蘭的難民搭建的人道主義橋樑是多麼美好啊,使我有幸能見到他們,並讓我欽佩匈牙利教會的巨大仁愛慈善網絡。」

教宗還指出:「匈牙利人民也非常致力於為明天建造橋樑,並關註生態。教會蒙召去建設更多的橋樑,因為基督的宣講不能只是重複過去,而總是需要更新,以幫助我們這個時代的男女重新發現耶穌。」

最後,教宗將匈牙利託付於「匈牙利之后」及「和平之后」聖母瑪利亞,並提醒所有在場的信眾: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在日常生活中建設橋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專頁

教宗公開接見:男女隱修會士為所有人祈禱和轉求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4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他特別以男女隱修士為例,指出他們以祈禱的生活幫助福音的傳播,並通過「捨棄自己和世俗,以貧窮、貞潔、服從的生活方式效法基督並為所有人的福祉代禱」。他們的見證「跨越了信仰的歷史」。

教宗說:「隱修士是宣講的跳動的心。他們的祈禱是基督奧體所有成員的氧氣,是支持使命的無形力量。所以,把嬰孩耶穌聖女小德肋撒這位隱修女奉為傳教主保,絕非偶然。」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的表樣

接著,教宗說道:「默觀者、男女隱修會士是為整個教會默默祈禱、工作的人。這就是愛:就是在隱修院裡為教會祈禱、為教會工作而表達出愛。在這方面,我想給你們舉個例子,教會的聖師、納雷科的聖額我略(Gregory of Narek)。他是一位亞美尼亞的隱修士,生活於第十世紀。他給我們留下了一本祈禱的書,其中湧現出亞美尼亞人民的信仰表達。他們是最早接受基督信仰的民族,是一個緊握基督十字架的民族,他們在漫長的歷史中經歷了太多的苦難。」

男女隱修會士為所有人祈禱和轉求

隨後,教宗強調:「納雷科的聖額我略幾乎一生都是在隱修院度過的。他有審視人靈深處的能力,他是普世團結的詮釋者,他為所有的人不斷地代禱。這位教會的聖師活出與每個人的共融,他牽掛著人類的苦難,為所有人祈求憐憫。」教宗指出:「在所有男女隱修會士中也存在著普世的團結,他們的代禱和日常工作是一個橋樑,他們的心為所有人祈禱和轉求,因為他們承擔著世界上的問題。」

最後,教宗說道:「拜訪一些隱修院為我們有好處,因為在那裡可以祈禱和工作。每個隱修院都有自己的規則,但那裡的手總是忙碌著,忙於工作和祈禱。願上主賜給我們新的隱修院,賜給我們男女隱修會士,以他們的轉禱推動教會不斷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請記得也門人民的苦難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4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使徒熱忱為主題的要理講授。教宗談到聖保祿的芳表,稱之為「真正擁有使徒熱忱的『贏家』」。接著,教宗從當天選讀的福音經文出發(參閱:瑪十16-17),邀請眾人把目光轉向各世代、各年齡層、各國家的殉道者,「他們為基督獻出了生命」。

說到殉道者,教宗強調,他們不該被視為互不相干的「英雄」,卻要把他們看作是教會這個「主的莊園裡上好的成熟果實」。

所有參與感恩祭的基督徒「在聖神的引導下,以愛的奧跡為基礎,善度人生」。這愛的奧跡正是主耶穌為了他們而獻出生命,所以他們能夠且應該也為基督和弟兄姊妹們獻出生命。

教宗解釋道,當代的基督徒殉道者人數遠比教會初期的來的多。我們應當記得「所有陪伴了教會生活的殉道者」。梵二大公會議提醒我們,「殉道的事跡使得弟子相似於那為世界的得救而自由地接受死亡的耶穌善師。藉著殉道,弟子在流血中變得相似於耶穌善師,得到教會的敬重,被視為獨特的恩典和至高的愛德見證」(參閱:教會憲章,42號)。

接著,教宗念及世界各地的基督徒見證,並邀請眾人特別關注也門。那片「土地多年來受到恐怖卻又遭人遺忘的戰爭摧殘」。很多人因此死亡,而且至今仍有許多百姓,尤其是孩童正在受苦。

不少人在也門那個飽受折磨的國家作出奉獻自我、服事基督的光輝榜樣。舉例來說,仁愛傳教修女會「今天依然在也門為老弱病殘提供協助」。他們不分宗教地接納每個人,「因為仁愛和手足情誼沒有疆界」。「一個人絕對不能以天主的名義殺人,因為對天主來說,我們都是弟兄姊妹。但是,我們大家可以齊心協力為他人獻出我們的生命。」

教宗最後邀請大家一同祈禱,願我們在磨難時刻依然能為福音作見證。但願諸位聖人和殉道者能成為「普世萬民和平與修和的種子」,好使我們「在等待天主的國完全彰顯」的過程中,建設一個「更有人情味、更友愛的世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切莫放過任何一個宣講和平福音的機會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復活節八日慶期的週三,幾名身穿意大利撒丁島傳統服飾的孩童與教宗共同乘坐白色敞篷車,在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繞場問候在場眾人。當天上午的聖伯多祿廣場繁花盛開,洋溢著春天的氣息。信眾先是聆聽了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的一個段落(參閱:弗六13-15),然後教宗從聖保祿的幾段話語出發,解釋了方向錯誤的使徒熱忱,以及宣講福音所需的若干特質。

若不起而行,就沒有福傳

聖保祿在書信中告誡基督徒團體:「那些人對你們表示關心,並不懷好意。」(迦四17)教宗引用了這番話,藉以區分真正的福傳熱忱和扭曲的福傳熱忱。「虛假的動力」暗藏著虛榮,追求一己的信念。這種誘惑相當常見,為此聖保祿列出了靈性戰鬥所需的各種「裝備」,其中一種是隨時啟程、「準備走路」(弗六15)。

說到「鞋子」的比喻,教宗提起《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經文:「那傳布喜訊、宣布和平、傳報佳音、宣布救恩,給熙雍說『你的天主為王了』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麽美麗啊!」(五十二7)

教宗解釋說:「宣講福音的人或多或少有如基督奧體、教會的雙腳。若不起而行,若不走出去,若沒有行動,就沒有宣講。換句話說,如果不踏上旅途,就不是基督徒。⋯⋯宣講福音絕不可裹足不前、將自己封閉在辦公室裡、書桌前,或是電腦前,像個『鍵盤俠』那樣爭論不休,把在這裡和那裡得知的想法『複製粘貼』,藉以取代宣講的創意。」

福傳者不墨守成規

接著,教宗引用了《出谷紀》(參閱:十二11-12a)和《羅馬書》(參閱:十二11),點出在宣講福音方面所需的殷切關懷。教宗尤其強調了隨時啟程、準備周全和行動敏捷的特質。

「宣講福音的人準備好隨時出發。他深知上主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經過,所以他必須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準備好隨時採取出乎預料的新行動。他為驚喜做好準備。」

不放過任何一個宣講和平福音的機會

因此,教宗再次鼓勵每一個人完全採取教會「走出去」的風格,「秉持這份準備為福音的新意隨時啟程的態度」。教宗叮囑眾人,切莫放過任何一個宣講和平福音的機會。那是基督所賜的和平,比世界所能給予的更多、更好。

教宗最後總結道:「為此,我敦促你們成為福音的宣講者,起而行、大無畏、向前走,宣揚耶穌的美好,傳揚耶穌改變一切的新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行善幫助人超越憂傷,重獲希望

圖片:Vatican Media

「我們正處在聖週中,耶穌受死的時刻逐漸逼近。對門徒而言,老師被釘在十字架上,死於世間最殘酷、最令人感到羞辱的刑罰,而祂的墓穴則標誌著希望的終點站。」2023年4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聖週為要理講授的主題。教宗指出,那令門徒們感到沈重的絕望情緒對今天的人並不陌生。

「陰鬱的想法和挫敗的感覺也在我們內心凝聚:為什麼對天主這麼冷漠?為什麼在世界上有如此的邪惡?為什麼不平等繼續在增長,而渴望的和平卻沒有到來?為什麼我們這麼喜好戰爭,彼此傷害?在每個人的心中有多少期待都破滅了,多麼令人失望啊!還有,覺得昔日更好、世界甚至教會內的事情已不像從前那樣了……。總之,即使在今天,希望有時似乎也被塵封在不信任的巨石下。」

教宗再三提到這個問題:「今天,你的希望在哪裡?正如門徒們看到的那樣,我們眼前有十字架的圖像,但門徒們稍後明白了新的開端正是始於十字架。」教宗強調:「這看起來自相矛盾,卻告訴我們,對天主的希望正是在我們對期待感到失望的黑洞中萌芽。從十字架這可怕的刑具中,天主提取了愛的最大標記。」

教宗說:「那死亡的木架成了生命樹,提醒我們天主的開端經常始於我們的結束:祂如此喜愛行奇事。今天我們要注視十字架的樹,讓希望在我們心中發芽,從憂傷中得到痊癒。」教宗接著提到,他過去在教區的街道上行走時喜歡注視路上的行人,「多少憂傷的眼神啊!需要些許希望,好能治好我們所患的憂傷、我們污染教會和世界的毒素」。

教宗邀請人們注視十字苦像,「耶穌在這十字架上被剝奪了一切並受到傷害。被剝奪:祂是天主,卻任人奪去一切。我們卻這麼喜愛外表形象,總是願意向別人展示我們經過化妝的面容,認為炫耀很重要,如此別人就會稱讚我們。我們將自己填滿多餘的東西,找不到平安。」教宗表明:「被奪去一切的耶穌提醒我們,藉著揭開我們的真實面目,希望得以重生。」

「這需要的是:回歸內心、回歸要緊的事物及一種簡單的生活,除去許多無用的東西,它們是希望的替代品。今天,當一切變得複雜時,我們就會失去頭緒,因此需要簡樸,並重新發現淡薄、放棄的價值,清理汙染心靈和使我們憂傷的一切。我們每個人都能想到一件無用的事,從而擺脫它,重新找到自己。」

教宗強調:「耶穌在身體和心靈上受到了傷害。耶穌孤獨無助,被祂的門徒出賣、交付及否認。祂被嘲弄,眾人寧願釋放巴辣巴。」教宗詢問:「這一切怎樣能幫助我們的希望呢?」

「弟兄姐妹們,我們也受到了傷害:誰在一生中沒受過傷害呢?誰沒有過往的選擇、不被理解、留在內心而難以超越的痛苦所帶來的傷疤呢?誰沒有遭受過冤枉、刻薄言詞及無情判斷的經歷呢?天主沒有向我們掩飾那穿透祂身體和心靈的創傷。祂展示這傷痕為讓我們看到,祂的復活能開啟新的通道:讓自己的創傷成為透光孔。」

教宗表示:「這一切有賴於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創傷。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繼續愛且寬恕傷害祂的人,以此戰勝惡。我們該做什麼?繼續怨恨和憂傷,還是與耶穌相連?」

「若我們不為自己哭泣,而是擦乾別人的眼淚;若我們不為被奪去的一切而懷恨在心,而是關懷有需要的人;若我們不反覆為自己著想,而是俯身幫助受苦的人;若我們不為自己渴望愛,而是滿足需要我們的人,這樣一來,我們的創傷就能成為希望的泉源。因為,惟有當我們停止為自己著想時,我們才能找到自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相信耶穌不是憑信念,而是因為祂改變我們的心

圖片:Vatican Media

「有些人作出了何謂熱愛福音的模範見證,其中首要的一位乃是保祿宗徒。」2023年3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關於使徒熱情的要理講授中論述了這個主題,並在下週三的同樣機會上繼續有關的省思。

「那時,猶太境內屬於基督的各教會,都沒有見過我的面;只是聽說過:『那曾經迫害我們的,如今卻傳揚他曾經想消滅的信仰了。』他們就為了我而光榮天主。」(迦一22-24)

教宗方濟各依照接見活動開始時誦讀的上述《迦拉達書》的段落,強調:「保祿對福音的熱忱是在他的皈依後出現的,這種激情取代了他過去對猶太教的熱衷。因此,他從對法律的熱衷轉變為對福音的熱忱、從想要摧毀教會轉為決意建設她。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教宗給出了答案。他說:「在保祿的情況中,促使他轉變的不是一種單純的思想或一種信念:是相遇,是與復活的上主的相遇,你們不要忘記,那改變一個生命的是與上主的相遇,對掃祿而言,與復活的上主的相遇改變了他全部的生命。」

教宗指出:「上主沒有消除我們的人性、我們的人格特徵,但讓我們整個的生命發生了轉變。正如保祿自己所言,『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格後五17)。」教宗又加上一句說:「與耶穌基督的相遇使你從內部轉變,使你成為另一個人。因此,成為基督徒不是一種裝飾,真正的轉變是在內心。這正是在保祿宗徒身上所發生的事。」

「對福音的熱忱並非理解或作學問的問題,你可以研讀你想學的全部神學,你可研讀聖經,所有這一切,以及成為無神論者或世俗人,這些都不是作學問的問題;在歷史上曾有許多無神論神學家,問題不在於此!作學問是有用的,但不促生新的恩寵生活;皈依則意味著經歷掃祿或保祿『跌倒和重生』的同樣路程,這是使他洗心革面、投身於使徒工作的起因。」

教宗邀請信友們:「注視自己的生活,捫心自問耶穌真的進入自己的生命中了嗎?進入自稱為基督徒的人的生命中了嗎?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即一個人努力遵循基督和教會的教導,但並沒有與基督建立一種真正的關係。這種事經常發生,我不說是一種沒有耶穌的基督信仰,但所信奉的是一個抽象的耶穌。不能如此!就如耶穌進入你的生命、進入保祿的生命那樣,耶穌一進入就改變了一切。我經常聽到對人的評論:『看看那個人,以前不怎麼樣,現在則是個好人。誰改變了他?是耶穌,他找到了耶穌。』」

教宗繼而問道:「你作為基督徒的生命有轉變嗎?如果耶穌沒有進入你的生命,這生命就沒有改變。你可能只是個徒有其表的基督徒。不能這樣,耶穌必須進入,這使你轉變,這就是在保祿身上發生的事。」

「此外,保祿在皈依前認為自己在天主前是義人,感到領受了迫害的權力,甚至屠殺的權力。當他意識到自己是個褻瀆者和施暴者時,就成了能夠愛的人。」教宗提醒信友們:「這段路程不是得救的自負心情,不是感到自己心安理得。有這種感覺的人,可能說自己是一個優雅的天主教徒,但優雅的天主教徒並非聖化的天主教徒。」

「真正的天主教徒、真正的基督徒是在內心迎接耶穌的人,耶穌轉變你的心。今天我向你們眾人提出這個問題:耶穌對我意味著什麼?我讓祂進入我心中,還是伸手在可觸及到的地方迎接祂,卻不讓祂進入更深處?我讓祂轉變我嗎?或是把耶穌只當作一種理念、一種向前進的神學。當一個人找到耶穌後就感到有一股熱火,就如保祿那樣,必須宣講耶穌、必須談論耶穌、必須幫助別人、必須行善,這正是激情。」

教宗最後表示:「誰把耶穌當作理念,就停留在基督信仰神學家的層面,這對得救恩沒有益處。願上主幫助我們找到耶穌、與耶穌相遇;願耶穌從內部轉變我們的生命,幫助我們去幫助別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傳的首要途徑是見證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22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活動開始前,教宗與幾名兒童乘坐白色吉普車抵達大殿前的石階上,受到佛羅倫薩地區團體揮旗擊鼓的熱烈歡呼。教宗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這次依照先教宗聖保祿六世的《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的教導,特別論述了福傳的首要途徑:見證。教宗稱這道勸諭是“在當代世界中福傳的大憲章”。

教宗首先表示,沒有見證就無法傳福音。所見證的乃是與道成肉身、在祂身上完成救恩的耶穌基督的個人相遇。見證必不可少,首先因為世界需要“宣傳福音者向自己講論他們所認識及熟識的不可見的天主”。(《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76號)這並非傳遞所謂關於天主的一種意識形態,或一種教義,不是的。所傳遞的是信仰在我生命中的體現:這就是見證。

此外,“現在的人寧願聽信見證……,即便他聽信宣講人,也是因為他是見證人”。(同上:41號)因此,為基督作見證是“福傳的首要方法”(同上),以及“為使福傳發生效力的一個基本重要的條件”(參閱:76號)。然而,基督信仰生活的見證必須受到信德的光照。教宗解釋,這信德“改變我們,改變決定我們選擇的關係、準則和價值”。見證“不能撇開所信、所宣講,以及所生活之間的一致性”。

“一個人如果所信和所生活出的彼此和諧,他就令人相信,即他如何相信及如何生活。許多基督徒只說自己相信,做的卻是另一套,好似他們不是基督徒。這是虛偽。見證的反面是虛偽。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這人每個主日都去望彌撒,之後卻如此如此地生活’。的確,這是反見證。”

接著,教宗用保祿六世在那道勸諭中的提問,說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回答這三個基本重要的問題:‘你相信你所宣講的嗎?你根據你所相信的度生活嗎?你宣講你所生活的嗎?’(參閱:76號)我們不能滿足於不費力、已經包裝好的回答。我們必須接受在尋找中甚至是不穩定的風險,完全信賴聖神的行動,祂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施展作為,推動我們總是去跨越:跨越我們的邊界,跨越我們的障礙,跨越我們的限度,任何類型的限度”。

教宗指出,基督徒生活的見證也體現在“走成聖的道路”。不過,“成聖不是專為少數人保留的,不是的;成聖是天主的恩賜,要求受到接納並為我們和他人結出果實。我們蒙受天主的選擇和愛,我們必須將這愛帶給別人”。

教宗也強調,“福傳的對象不僅是他人,不僅是那些信奉其它信仰或無信仰的人”。而“我們自己、信仰基督的人及天主子民的活躍成員”也應接受福傳。“為了作出這個見證,教會本身‘也要從自己接受福音開始’(同上:15號)。如果教會自己不接受福傳,就成為博物館的一件展品。相反,那使她不斷更新的,正是自身接受福傳”。

此外,教宗也談到教會與當代世界的關係,指出天主聖言是滋養世界的種子。 “教會接受福傳是為了傳福音,這是個由聖神引領的教會。她蒙召在一個要求嚴格、不斷皈依和更新的旅途上行走”。這也需要“有能力改變理解的方式,活出她在歷史中作為福傳者的臨在,避免躲入被‘一向如此’的邏輯保護起來的地帶”。

“這就是說,教會與當代世界在對話中相遇,與當代世界對話,但每天都與上主相遇,與上主交談,讓聖神進入,祂是福傳的主角。沒有聖神,我們只能為教會做廣告,而不是傳福音。是聖神在我們內,是祂推動我們去傳福音,這是天主子女的真正自由。”

最後,教宗再次邀請眾人“閱讀或再次閱讀《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勸諭”。這道勸諭於1974年的世界主教會議召開後發表,專注於福傳。教宗稱這是保祿六世“為傳福音留給我們的遺產”,他的這位前任在這道勸諭中提到,“對教會而言,傳福音乃是將喜訊帶到人類的所有階層,以其影響從內心轉變,使同一人類面目一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是謙遜的使徒,而非虛榮的攀附者

圖片:Vatican Media

宗徒傳下來的傳教使命「攸關每一個基督徒」,這意味著領受派遣去傳教,如同那些被耶穌派遣到各地福傳的使徒們那樣。教宗方濟各3月15日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如此解釋道。這是第七次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的公開接見要理講授,教宗當天闡述了在當今世界做傳教使徒的意義。

福音記載:「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祂前面,到祂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路十1)教宗指出,他們被稱為使徒,因爲耶穌「派他們從事傳教使命」。聖保祿則在信中稱自己「蒙召作宗徒,被選拔為傳天主的福音」(羅一1)。

教宗表示,十二宗徒和聖保祿的見證今天邀請我們省思自己的選擇、抉擇。「這一切取決於天主白白的召叫;天主也揀選我們去服務。這些服務有時看似超過我們的能力範圍,或者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所領受的召叫,有如白白賜下的恩典,需要不求回報的回應。」

如此召叫關乎每一個人,包括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和平信徒在內,因此這是個共同的召叫。每個人蒙召「積極地發揮創意來履行自己的使徒任務」。教會裡有各式各樣的職務,但是使命卻是一致的。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梵二文獻《教友傳教法令》,說:「基督授予了宗徒們及其繼位者以祂的名義和祂的權力訓誨、治理和祝聖的職務。但是教友,由於他們分享基督為司祭、先知和君王的職務,他們各按其身份在教會裡、在世界上,也執行者全體天主子民的使命。」(第2號)

談到這使命的價值,教宗說:「在使命一致的框架中,神恩與職務的差異不該在教會內製造特權階級:這裡沒有升遷晉級。如果你概念中的基督徒生活等同於加官進爵,高高在上指使他人,因為成功地爬到高位,那麼這不是基督信仰。這是純粹的外教文化。」

「雖然由於基督的意願,某些人被立為他人的導師、分施奧蹟、人的管理者,可是論地位,論全體信友共有的建設基督奧體的工作,在眾人中仍存在著真正的平等。」(梵二文獻《教會憲章》,第32號)教宗強調,「我們都是為他人服務的基督徒。人人是平等的,我們是平等的。耶穌對每個人的召叫,包括祂對那些看似身居高位的人的召叫,是服務。服務他人,虛懷若谷」。

「天主的召叫是朝拜天父、愛團體,以及服務」。教宗闡明,這就是做使徒的意義,這就是宗徒們的見證。

因此,我們應當從人人平等的前提出發,「重新思索我們的關係中許多對福傳至關重要的面向」。教宗邀請每個人反省自己的話語是否會「傷害人們的尊嚴,從而破壞關係」。我們也要反省對話與聆聽的能力,「好能理解他人的理由」。

教宗最後敦促眾人「遠離虛榮、職位的虛榮」,並要思索自己如何活出洗禮的聖召,如何在「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裡做使徒,也就是:為他人服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所有受洗者都參與教會福傳的使命

Photo by Vytautas Markunas SDB on Cathopic.

「每個受洗的人,都在教會的使命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這是教宗方濟各在3月8日週三的例行公開接見活動中要理講授所強調的。教宗繼續以「福傳的熱情」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著重講解了福傳的教會面向。

教宗強調:「宣揚福音不是互不相干的個人使命,而是為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信仰的共同服務,必須完整地把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教宗解釋:「傳播福音的熱忱與教會的幅度不可分割,因為教會保護基督信仰訊息免遭歪曲,不順從於世俗的利益及思維方式。」

於是,教宗提到梵二大公會議《教會傳教工作法令》的教導,強調所有福傳都源自於天主聖父的無限聖愛,這份愛藉著聖子和聖神的使命傾注於世。教會的使命就是將這救贖之愛傳到天涯海角。

傳教門徒

「作為傳教門徒,所有受洗者都蒙召效法基督自我犧牲奉獻的愛,發揮創意為祂聖言的真理及其修和的力量作出令人信服的見證。每位門徒傳教士的使徒熱忱非常重要,因為在塵世旅途中福傳的天主子民當中,沒有主動和被動主體的區分。」

教宗引用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說:「所有受洗者,無論他們在教會內有何職位、有何信仰培育水準,都是福傳的執行者。」(《福音的喜樂》,120號)「所有受洗者都參與了教會的使命,並在教會的使命中參與了基督君王、司祭和先知的使命。」

新的見證方式

接著,教宗引用《教會傳教工作法令》解釋:「這個使命雖然為了環境其執行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是本質上在任何地區及環境中,都是不變的」(第6號)。教宗提醒:「這邀請我們不要變得硬化或僵硬。信友的傳教熱忱表現在他們發揮創意探求宣講和見證的新方式,與基督所承擔的受傷人類相遇的新方式,以及為福音和人類服務的新方法。」

教宗呼籲信眾回歸到天父的大愛及聖子和聖神的使命中,不要把自己封閉在個人安逸不動空間中。教宗說:「這讓我們承認我們蒙召獲得圓滿生命的禮物是白白得來的,並為此讚美和感謝天主。」

最後,教宗敦促在場的所有信眾更充分地生活出他們所領受的恩典,並與他人分享。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