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重新發現家庭生活的價值

宗座社會科學院於4月27日至29日在梵蒂岡舉行全體會議,主題是「作為親情關係的家庭:愛的挑戰」。在29日週五大會結束之際,與會者集體晉見教宗方濟各。教宗在講話中,談到該次大會主題的核心,聚焦於婚姻與當今家庭面臨的挑戰。

教宗指出:「社會變化正在改變著全世界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環境,長期和多重危機正在給家庭生活帶來壓力。」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宗提出的良方是「重新發現家庭的價值,把家庭視為社會秩序的源頭和資源,作為兄弟情誼社會的生命細胞,照料共同的家園。」

教宗強調:「儘管幾個世紀以來婚姻和家庭都經歷了許多變化,但仍有共同和永存的特徵,揭示了兩者的崇高和重要。如果這種價值以個人主義和私人的方式體現出來,就像西方的部分情況一樣,家庭在社會環境中就會變得孤立和支離破碎。」

「重要的是,應明白家庭對社會大有益處,她不純粹是不同個體的聚合,也是基於『相互完善的紐帶』的一種關係。家庭的美好在於分享忠誠的愛、信任、合作和互助,這會帶給所有人幸福。」

為此,教宗解釋道:「教會的社會思想有助於讓人明白家庭的親情之愛,正如《愛的喜樂》宗座勸諭所尋求的那樣,遵循偉大的傳統,但在傳統的基礎上,繼續向前邁進。」

教宗繼續強調:「家庭是一個接納的場所,這個特質在有體弱和有殘障成員的家庭中尤為明顯。這些家庭培養了特殊的美德,增強了面對生活困難時的愛和忍耐能力。家庭是消除貧困的良藥。」

在結束講話前,教宗再次把焦點轉向「重新發現」家庭生活之美的主題上。他說:「為實現這個目標,須有一定的條件:首先是從頭腦中消除阻礙我們看現實的意識形態『白内障』;其次是重新發現自然婚姻與聖事婚姻的對應關係。最後是《愛的喜樂》宗座勸諭闡述的婚姻聖事的恩典,這恩典治癒和提升整個人類社會,同時也是兄弟情誼的酵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一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若6:22-29

那時候,留在海對岸的群眾,看見只有一隻小船留在那裏,也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一起上船,只有他的門徒走了 ── 然而從提庇黎雅有別的小船來到了,靠近我主祝謝後,人們吃餅的地方 ── 當群眾一發覺耶穌和他的門徒都不在那裏時,他們便上了那些小船,往葛法翁找耶穌去了。當群眾在海對岸找著他時,就對他說:「辣彼!你什麼時候到了這裏?」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蹟,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他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他們問說:「我們該做什麼,才算做天主的事業呢?」耶穌回答說:「天主要你們所做的事業,就是要你們信從他所派遣來的。」

反省

《跟從主旨》

「五餅二魚」的增餅奇蹟,令耶穌名噪一時,慕名而來者眾。耶穌深知蜂湧而至的群眾所為何事,遂藉此教訓他們應勉力尋求永生不朽的生命食糧,而不是那短暫可朽壞的現世物慾。祇要信從天主聖父所派遣的人子,便能成就天主的事業,獲享生命的食糧。

反思我們的祈求,是要耶穌滿足我們想要的,還是尋求祂賜給我們需要的?是否祇希望天主答允聽從我們的祈求,而沒有虛心聆聽接納祂的旨意?「你們如側耳,走近我前來聽,你們必將獲得生命」(依55:3a) 。我們可從閲讀聖言、祈禱中與主相與,用心聆聽,尋求、跟從祂的旨意和啓示。

「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瑪6:33)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大自然靈修:復活期第三主日【認出我主】福音經文反省

復活期第三主日
【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
就對伯多祿說:「是主。」
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
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
縱身跳入海裡。】
(若
21:19)  

復活的耶穌第三次顯現,最初門徒們並沒有認出祂,不過,有一位「耶穌所愛的門徒」很快就認出祂就是耶穌。這位愛徒是如何認出祂的呢?  

一是可能因為出於他的洞察力。伯多祿他們都是專業的漁夫,經過一整晚也沒有漁獲,但竟然有一個人,建議他們在右邊撒網,結果真的獲得豐收。所以這個人必定不是普通人。  

的確,面對大自然,即使我們擁有各種科學研究,不過所知的仍然很少。相反,耶穌是創造萬物的主,對大自然中的一切也必然瞭如指掌(伯39)。  

第二,這位愛徒也可能因為常把耶穌的言行放在心中或常作默想:上述事件其實跟耶穌召叫伯多祿等人的情況很相似(路5:1-6);另外,「右邊」一詞也可能讓他聯想到耶穌,因為右邊似乎是一個特別的位置(谷14:62;瑪25:33)。  

話說回來,雖然門徒們認出了耶穌,馬上衝到耶穌跟前的只有伯多祿。因為要見的是耶穌,他連忙穿上衣服,等不及船靠岸,即使會弄濕身體和衣服,也要跳入海中,游到岸邊。  

我們也可以嘗試以對萬事萬物的洞察力,及反覆默想聖言,以認出天主;也可以嘗試把對天、地、人的德行當作衣服。過程中也許會遇上困難,不過我們仍然堅持「想見主」的那一份愛、衝動和決心。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求聖神賜我們敏銳的觸覺去見證復活的主耶穌,並堅強我們尋找、跟隨復活主的決心。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復活期第三主日

Church of the Primacy of Peter in TabghaIsrael, on the northwest shore of the Sea of Galilee. (Photo: Rodney Leung)

復活期第三主日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本主日我們慶祝復活期第三主日。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兩個片段:第一,是耶穌在海邊顯然給捕魚中的門徒;第二,就是耶穌與伯多祿的對話,耶穌邀請伯多祿做教會的首牧。福音中,耶穌對若望的兒子西滿說:「你餵養我的羔羊」、「你牧放我的羊群」、「你餵養我的羊群」。

本主日的讀經,羔羊甘心情願被宰殺,藉祂的犧牲,祂成為君王,也是我們的牧者。司祭也做了祭品,羔羊成了牧者。我們又如何成為牧者呢?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要點:

在主愛內「捨得」
「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愛」是唯一一條考試題目。伯多祿已不像耶穌受苦前那麼自信了,他回答說:「主,是的,?知道我愛?。」耶穌一連問了他三次,給他機會補償他三次不認師傅的罪。耶穌接納了他三次的聲明,把自己的羊群交託了給他,封他為「善牧第二」,並預言他會為祂捨生。善牧第一怎樣牧養祂的羊群,善牧第二也要一樣:捨棄自己的性命。

聆聽天主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的片段描寫耶穌的預言怎樣漸漸應驗在伯多祿身上。他對大司祭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結果是:「他們鞭打了宗徒們……遂釋放了他們。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宗徒及教會團體不斷為復活的基督作證:以喜樂、愛德、神貧作見證;也多次在判官前隆重宣認耶穌,彷彿是要求為祂平反,不少也就因此分享了殉道的光榮。

忠信於主
伯多祿在為耶穌的名受侮辱時,也就是履行他牧者的首要責任。對天主的忠信也是現代教友最需要的見證。在天主的計劃裡,「牧者」和「羔羊」已奇妙地成了兩個不能分割的角色。如果我們捨不得放棄自己,要把自己放在中心,或把天主的羊當作屬於自己的羊,那將是一個嚴重的誤會!

讓我們一起祈求上主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好的牧者,不單止是神父、修士或修女,你是每一個有權威的家長和長輩都是「牧者」,都需要聆聽天主,忠信於天主,有一份犧牲的精神,使更多人體會耶穌基督復活的喜樂。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進教之佑驛站: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六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若6:16-21

到了晚上,祂的門徒下到海邊,上船要到海對岸的葛法翁去。天已黑了,耶穌還沒有來到他們那裡。海上因起了大風,便翻騰起來。當他們搖櫓大約過了二十五或三十「斯塔狄」時,看見耶穌在海面行走,臨近了船,便害怕起來。但祂卻向他們說:「是我,不要害怕!」他們便欣然接祂上船,船就立時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

反省

《信仰路上齊堅持》

在我們漫漫的信仰路上,有一些沮喪的時刻,好像看不到、「感覺」不到天主,雖然我們知道,祂總是在我們身邊,耶穌也曾親口擔保:「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 (瑪28: 20)。但有時候,我們彷彿是在黑暗中前進,就好像當時的門徒在黑夜裡划船,耶穌還未來到他們身邊。當耶穌接近他們時,他們卻害怕起來!是因為門徒在第一時間並沒有認出那是耶穌。祂很可能以完全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方式來到我們的生命中。當我們在信仰路上沮喪時,仍要努力堅持,這樣,當我們再度認出耶穌時,才能夠如同門徒一樣,欣然的迎接祂的到來。

耶穌,感謝祢一直都在,我們願意一直努力追尋祢。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五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若6:1-15

此後,耶穌渡過加里肋亞海,即提庇黎雅海,到對岸去。有一大群人曾見過耶穌治好病人的神蹟,就跟隨著祂。耶穌上了山,在那裡和門徒們一起坐下來。這時候猶太人的逾越節快到了。耶穌舉目看見一大群人向祂走來,就對斐理伯說:「我們到哪裡買餅給他們吃呢?」祂這樣問,是要考驗斐理伯,其實祂自己知道要做什麼。斐理伯回答祂說:「即使買二百塊銀錢的餅,也不夠他們每個人吃一小塊!」耶穌的另一個門徒,西滿伯多祿的兄弟安德肋說:「這裡有個孩子,他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對這麼多的人,有什麼用呢?」耶穌說:「叫眾人坐下。」在那裡的青草茂盛,大家都坐了下來,單是男人的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祝謝了,然後分給坐著的群眾;把魚也同樣分了,讓他們盡情吃。大家吃飽以後,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不要浪費。」他們便把五個大麥餅的碎塊,就是大家吃剩的,全部收集起來,竟然裝滿了十二筐。人們見了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人真是那位要來到世上的先知!」耶穌知道他們要強迫祂為王,就避開人群,獨自退到山上去了。

反省

《誰確是真先知?》

從若望福音描述的,耶穌在加里肋亞一帶名噪一時,以至群眾簇擁而來一睹風采,每當耶穌越顯神蹟,越多人獲得身心靈的痊愈,越多人願意跟從他聆聽聖訓。

正值逾越過節佳期,氣氛非常熱鬧,群眾更是形相隨依依不捨,竟然他們弄到糧餉已盡,無所適從。

這是耶穌碰到脆弱的一點,就是解決他們的飢餓問題。一者論購買和分配給這麼大比數的群體,對門徒斐理伯而言,簡直耶穌是在開玩笑,如今臨急臨忙怎能作出這個安排?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二者在門徒中的安德肋,竟然在小孩子中找來五餅二魚,如果當時要把這些食物作提供給群眾,簡直是杯水車薪而已。

三者門徒們照耶穌吩咐,就是這樣分送給五千多人魚和餅,竟然吃剩的餅塊還裝滿了十二籃。這是門徒們和眾多百姓親眼見到的神蹟,無不令人嘖嘖稱奇說:「這人確是那要來到世界上的先知。」(若6:14)

耶穌所碰到人脆弱的一刻,可以使我們聯想到尼苛德摩和他討論有關「重生」的問題,耶穌談及水和聖神,甚至以微風給他作為「時代的徵兆」。甚至乎,門徒們在耶穌跟前曾經認為小孩子討厭麻煩,不該親近耶穌之緣由,豈料今日竟從小孩子手中領到充飢大禮,解決棘手問題,他們不得不承認耶穌:「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明證!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進教之佑驛站: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四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若3:31-36

那由上而來的,超越一切。那出於下地的,是屬於下地,且講論下地的事;那由上天而來的,超越萬有之上,祂對所見所聞的,予以作證,卻沒有人接受祂的見證。那接受祂見證的人,就證實天主是真實的。天主所派遣的,講論天主的話,因為天主把聖神無限量的賞賜了祂。父愛子,並把一切交在祂手中。那信從子的,便有永生,那不信從子的,不但不會見到生命,反有天主的義怒常在他身上。

反省

《在愛內分享主生命》

在天主教教理中,「生命」是來自天主。我們凡人是不能獨立生存的,每分每秒都需要靠天主的照顧,我們之所以有「生命」,是因為天主與我們分享祂的「生命」。若望福音中特別強調人如果要活出快樂、幸福的生活,就要積極地「分享」天主的「生命」,必須與天主建立「愛」的關係,因為只有在「愛」內才能「分享」天主的生命。也許有人認為科技發達讓人類成為生命的主宰,因此按照自己的原則製造或毀滅生命。這樣的人不但沒有真實的「愛」,更不會「分享」。如果他們不「愛」人,當然也不會「愛」天主。他們封閉自己,遠離天主,在現世也好,在來世也好,都沒有辦法體驗到天主的寬恕。因此,福音的這段話︰「那信從子的,便有永生,那不信從子的,不但不會見到生命,反有天主的義怒常在他身上。」就是鼓勵我們承認我們自己不是生命的主宰,而是「天主生命的分享者」。讓我們多感謝祂,多與祂分享,讓我們把天主放在第一位,這樣,我們的生活便完美無缺。

天主,靠著祢的仁慈我們能得救,但讓我們也努力做忠實的基督徒。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公開接見:青年與長者是世界未來的橋樑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2022年4月2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老年為主題。這一次,教宗講解了「納敖米,開啓未來的代際連接點」。教宗强調:「如果青年對感恩持開放態度,而長者能為他們投入新的未來主動採取行動,各國人民就會蒙受極大的祝福。」

教宗以《盧德傳》為一條主脈來展開他的要理講授。納敖米是個猶太婦人,隨著丈夫和兩個兒子從猶大白冷到摩阿布鄉間去僑居。以後,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都客死他鄉,留下她和兩個兒媳。納敖米決定返回故鄉,兩個兒媳也要隨她去。

起初,年邁的納敖米被同樣成了寡婦的兩個兒媳的情感所感動,但對她們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民族中的命運表現出悲觀。於是,納敖米鼓勵兩個兒媳各自回娘家去,度新的生活,並說「我不能為你們做什麽了。」教宗解釋:「這個喪失丈夫和兒子的老婦執意讓兩個兒媳離開她,這已經呈現一種愛。」

「納敖米這樣説卻也是一種認命的態度,認為對失去丈夫保護的外鄉寡婦而言,沒有可施展的未來。那個叫盧德的兒媳卻不肯,這是因為她與婆母的關係受到了天主的降福,因此納敖米不能要求她離開。起初,婆母對這個提議的屈從超過欣慰的成分,也許認為這種奇怪的聯繫將會加重她們二人的危險。」

教宗解釋說:「在某些情況下,長者的悲觀傾向需要受到青年熱情施壓的反對。納敖米就是在盧德殷勤的奉獻下,走出悲觀主義,甚至主動採取行動,為盧德開啓新的未來。她鼓勵成了寡婦的盧德在以色列尋找一個新丈夫,就是後來的波阿次。波阿次顯示出高貴的品質,在他的工人面前護衛盧德。」教宗評論道:「不幸的是,這種欺生的危險如今仍然存在。」

「廬德新婚後,天下再度平靜下來。以色列的婦女們就對納敖米說,盧德這個外鄉女子勝過七個兒子,這婚姻蒙受上主的祝福。」教宗說:「這樣一來,納敖米在她的老年將看到有份於這新生世代的喜樂。看看有多少『奇蹟』伴隨著這個老婦的轉變!她憑著愛心轉而願意為一代人的未來著想,這代人被喪失所擊傷並面臨被抛棄的危險。」

教宗指出:「偏見被信德和愛所克勝,婆母克服了對自己兒子的嫉妒,從而珍愛與盧德的新關係;以色列的婦女克服了對外鄉人的不信任,在男性權力面前顯得孤單的女孩的脆弱,在充滿愛和尊重的關係中得以調和。而這一切都因為,年輕的盧德堅持不懈地忠於那處在民族和宗教偏見下的一種紐帶,同時也因為年邁的納敖米主動為盧德重新開啓未來,而不是僅限於享受她的支持。如果年輕人和長者有這樣的執著,就“沒有什麼能阻止天主的祝福在萬民中繁花盛開!」

最後,教宗叮囑:「年輕人要與長者交談,年長者要與青年交談。我們必須重新將這橋樑建得牢固,那裡有救恩和幸福的流動。願上主幫助我們,使這流動在家庭内和諧地增長,那種建設性的和諧是從長者傳到較年輕的人,那是我們必須守護和注視的美麗橋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三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若3:16-21

因為天主如此深愛世人,甚至把自己的獨生子賜給了他們,使相信祂的人,不致喪亡,反而得到永生。因為天主派遣子來到世上,不是為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世人因祂而得救。凡相信祂的,不被判罪;不信的人,已被定罪了,因為他沒有信天主獨生子的名字。他們所受的審判正是:光已來到世上,世人卻寧願愛黑暗而不愛光,因為他們的行為邪惡。的確,凡作惡的人都恨光,不肯來接近光,怕自己的惡行顯露出來。但依照真理生活的人都來接近光,這樣清楚顯示了他的行為是在天主內完成的。」

反省

《陪 · 伴》

「陪」和「伴」皆有「走在一起」之意,但「陪」字是含有「上方有命」之意;而「伴」字則有出於自己意思,願意與大家同行。

若望福音中描述天主以愛出發,為派遣自己的獨生愛兒來到世間,此乃承行主旨之陪行。耶穌來到世上,是與人結伴,使信從他的人可以出生入死,出死入生;他以所以能死於死亡,又能生於死亡,就是有天父的陪伴,藉著聖神的催化,他能陪伴世人邁向光明,行為正直而得以彰顯。在履行真理中,人們在有生之年可以愛主愛人完成己任。

作為人類一分子,我們極需要陪伴,耶穌知道這需要,所以他滿全了。在他復活後,逐一顯現給門徒,並叫他們在加里肋亞聚集,給予他們指示和勉勵。

在他和他們一起的時候,仍然叮囑他們不要掛慮要吃什麼或穿什麼的,祇是吩咐門徒說:「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尤其是對伯多祿提示:當你在水面行走時,要保持你的眼睛在水平線之上。

原來,陪伴是一個非常寶貴和貴重物品,並非以物易物,因為似乎它祇能以一種罕有物品買回來,就是時間。Georgia O’ Keeffe 在一封給友朋的信中寫道:「看到花開時需要時間,同樣結識友朋也需要的是時間。」

「天主派遣子到世界上來⋯,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若3:16-17b)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接見慈悲使徒:向所有人展現天主無限慈悲的面容

圖片:Vatican Media

4月25日週一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慈悲使徒。教宗首先表達了他在羅馬再次與慈悲使徒們會面的喜悅心情,因為他把內心最牽掛的使命託付給他們,這使命就是做天主慈悲的有效工具。教宗提及新近頒布的有關羅馬聖座改革的宗座憲章《你們去宣講福音》,將這神聖的事工置於傳播福音的偉大使命之中。

教宗說:「慈悲使徒是教會組織結構的一部分,希望主教們能夠看到具有聖德、慈悲以及準備好隨時寬恕的司鐸,使成熟的慈悲使徒越來越多。」為此,教宗特別以舊約中盧德這個人物勉勵在場的慈悲使徒。教宗說:「盧德的生活非常艱難,作為一個窮寡婦和外邦人受盡了苦難。儘管如此,她在服務中還是為納敖米和其他人奉獻出英勇的愛、忠誠、慷慨和慈悲。盧德後來與波阿次結婚,成為達味聖王的曾祖母。」

教宗解釋說:「在《盧德傳》書中,天主從不直接發言,但通過盧德對她婆母納敖米的每一個善行傳遞著祂的慈悲。」教宗表示:「在人生的道路充滿艱難和悲傷時,天主開啓了祂的道路,向我們展示出祂的聖愛;我們也蒙召去辨別天主在人們生活中的臨在。作為慈悲使徒,我們有責任通過我們的事奉向天主呼求,顯示出祂慈悲的面容。天主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行動,祂往往是借著靜默、謹慎不張揚和簡單的方式,通過那些成為天主臨在的具體標記的人身上顯示出來。」

接著,教宗敦促在場的慈悲使徒:「對那些走近他們的人要避免任何形式的裁判,要始終努力全面理解他們,而非部分。我們都是罪人,都應跪下請求寬恕。」

教宗鼓勵道:「作為慈悲使徒,不要拘泥於繁文縟節,而要注視著那請求寬恕的人,在你們的口袋裡是慷慨的寬恕。你們要觀察人的内心,在那裡深藏著渴望,渴望回歸天主。寬恕,寬恕,還是寬恕。」

最後,教宗鼓勵慈悲使徒要時刻準備好展現天主的慈悲,就像隨時準備好毯子來溫暖那些從寒冷中進來、尋求並接受天主的慈悲和寬恕的人;要像盧德一樣地慷慨,接近那些悲傷和孤單的人並施以安慰,這樣天主就認出他們是祂忠實的司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