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4月24日

是日教會焦點:

-教宗公開接見:寬恕他人,正義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反省《天主經》,勉勵信友寬恕他人,要知道耶穌將寬恕的力量融入人際關係中。詳盡內容

-斯里蘭卡襲擊事件:團結互助是恢復和平的唯一途徑
斯里蘭卡於復活主日發生襲擊事件,造成500多人受傷,359人死亡,其中有45名孩童。駐斯里蘭卡宗座大使阮文好總主教指出,人民害怕再次發生襲擊事件,儘管政府要求冷靜以對。此外,眾人團結互助,政府也很盡責。詳盡內容

-多倫多華人教會翹楚湯一煌神父離逝
多倫多華人教會翹楚湯一煌神父在4月24日於台灣南部屏東縣離逝,享年94年歲。湯神父是多倫多華人教會服務的先驅之一,是中華殉道聖人堂的建堂司鐸。詳盡內容

教宗公開接見:寬恕他人,正義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19年4月2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公開接見活動中強烈呼籲信眾寬恕他人,如同我們被天主寬恕那樣。教宗說,我們能夠給予他人的寬恕,是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大約5萬名信眾蒙教宗接見。

教宗繼續省思《天主經》,當天談及“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事實上,在教會中不存在“自製人”,也就是自我創造的人,因為“我們都是虧欠天主的人”,“耶穌將寬恕的力量融入人際關係中”。

教宗說:“在生活中,並非一切事情都能靠正義得到解決。不是的。特別是為了制止惡,必須有人超過他需要盡的義務而愛他人,這樣才能重新開始一段恩寵的故事。惡非常熟悉它的復仇,如果人們不中斷惡,它就有可能蔓延甚至窒息整個世界。耶穌用愛的法律,即天主如何對待我,我也如何回報你的法律,代替了我們所熟悉的以牙還牙的報復法則。”

教宗因此勉勵說,如果你覺得沒有能力寬恕,就應該向上主祈求這一恩寵。“天主賜給每一位基督徒恩寵,叫他在兄弟的生活中,特別是那些做了令人不快和錯誤事情的人的生活中,書寫一篇關於良善的故事。藉著一句話、一個擁抱、一個微笑,我們可以將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傳遞給他人。我們所領受的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是寬恕,我們也應該有能力將寬恕施予他人。”

教宗的省思隨著《瑪竇福音》第18章展開。耶穌對伯多祿說必須寬恕“七十個七次”。我們可能只局限於第一部分的表述——“求祢寬恕我們的罪過”,但耶穌用第二部分的表述“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將這句祈求補充完整。因此,“我們祈求上主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我們的朋友,我們生活周遭的人,我們的近人一樣”。因此,自上而下由天父而來的慈愛關係,應當轉化為我們與兄弟姐妹的新關係。

事實上,每個基督徒都知道他可以獲得罪過的赦免,因為天主永遠寬恕,天主寬恕一切。然而,天主的恩寵“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誰獲得的恩寵多,誰就必須學會更多地給予,正如《瑪竇福音》中常常強調的:“因為你們若寬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恕你們”。人們常說他永遠不會原諒“那個人”。“但你若不寬恕別人的,你的父也必不寬恕你。是你關上了寬恕之門”。在這裡,教宗回顧《聖經》中寬恕的比喻。君王赦免了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僕人,而這僕人卻不寬恕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最後主人把僕人交給了刑役。

教宗回憶起一位神父的經歷。這位神父很苦惱,因為他在給臨終老婦人行聖事時,問她是否痛悔自己的罪過,回答“是”,問她是否寬恕他人時,卻回答“不”。

教宗說:“如果你不寬恕他人,天主也不會寬恕你。我們在這裡就想一想,我們是否寬恕他人,是否有能力寬恕他人。如果你做不到,就祈求上主賜予你力量去寬恕他人。‘主啊,請幫助我寬恕吧!’在這裡,我們重新發現愛天主和愛近人的密切關係。因愛而獲得愛,因寬恕而獲得寬恕。”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多倫多華人教會翹楚湯一煌神父離逝

2019年4月24日,湯一煌神父因急病離逝,享年94年歲。他退休後到台灣南部屏東縣潮州鎮天主教安老院「孝愛仁愛之家」居住。據悉,湯神父在日前還是精神的與安老院院友一起慶祝復活節。今天他安然回歸父家。湯一煌神父(Fr.Paul Tang),聖名保祿,50年代畢業於香港華南總修院,2007年慶祝晉鐸金禧。湯神父曾在紐約服務,他也曾擔任北美華人牧職團的秘書,湯神父過去也為北美天主教華人牧傳大會作出不少的貢獻。

湯一煌神父是多倫多華人教會服務的先驅之一,他早於80年代在多倫多市中心的嘉模聖母堂服務時,發現有很多教友是居於401高速公路以北,至少佔了55%。因此他認為有牧民的需要,所以希望多倫多在市中心以外多設一個華人堂區。在1987年6月,湯神父與華人教友一起晉見多倫多教區總主教Ambrozic樞機,帶同相關資料,提出訴求。

1987年7 月獲得多倫多總主教恩准,在大多市東北區設立一所華人堂區。於同年10月4 日借用士嘉堡聖嬰小學禮堂舉行第一臺感恩祭,主任司鐸是湯一煌神父。鑑於借用學校舉行主日彌撒,因教友逐漸增多,於1989年8 月成立建堂委員會。同年10 月借用德肋修女學校,至1992年止多加一處彌撒場地。1992年2 月借用瑪利奧中學,代替德肋修女學校為主日彌撒中心。1990年派代表謁見總主教,申訴理由要求撥地建堂。1991年7 月終獲得教區通過撥現址(2755 Denison Street, Markham)建堂。於1992年舉行動土禮。翌年1 月開始興建。2年後,1994年1月9 日,湯一煌神父在中華殉道真福堂(現稱「中華殉道聖人堂」)舉行首台感恩聖祭,而該堂可容納約九百多個座位。同年年10月15 日,新聖堂由由Bishop Mikloshazy祝聖。大多倫多萬錦市第一個華人堂區的誕生,身為該堂的首任司鐸湯一煌神父實在是功不可沒。

 

資料圖片

 

湯一煌神父曾說:

「天主要我們盡本份,學習盡量認識自己的本能,而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能理解箇中道理,自然就能得到人生真諦。」

讓我們為湯一煌神父的靈魂祈禱,感謝湯神父對教會的貢獻,特別為北美華人教會的付出。

凡諸信者靈魂賴天主仁慈,免其煉獄之苦。
望主賜爾等永安,及永光照之,息止安所,亞孟。
中華諸聖,為我等祈。

相關資訊:

湯一煌神父神修分享

中華殉道聖人堂歷史

彭保祿神父細說中華殉道聖人堂建堂故事

 

 

 

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4月23日

是日教會焦點:

-教宗方濟各2019年復活節文告
教宗方濟各在4月21日復活節在聖伯多祿大殿中央陽台發表復活節文告並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文告中強調,基督的復活是嶄新生命的開始,也是一個新世界的開端。教宗特別為中東、南蘇丹、烏克蘭和美洲的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祈求和平。詳盡內容

-教宗方濟各為斯里蘭卡的死傷者祈禱
在發表《復活節文告》後,教宗方濟各為斯里蘭卡的死傷者祈禱,向當地基督徒團體表達關懷。詳盡內容

-法國外長與聖座國務卿論及聖母主教座堂的重建工作
4月20日聖座新聞室表示法國外長在與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會談中論及聖母主教座堂的重建工作,並再次邀請教宗訪問巴黎。詳盡內容

教宗方濟各慰問斯里蘭卡基督徒團體

CNS photo/Reuters

2019年4月21日,斯里蘭卡多間聖堂和酒店遭到恐怖襲擊,傷亡人數高達上百人;面對如此恐怖的事件,教宗深感悲痛並為此祈禱。案發當天適逢復活主日,教宗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中央陽台發表《復活節文告》後,提起這個悲劇。

教宗說:「我悲傷又沉痛地接獲這個消息,得知就在今天、復活主日這一天,嚴重的襲擊事件導致斯里蘭卡的幾座聖堂和其它聚會場所舉喪且悲痛。我渴望向在聚會祈禱時遇襲的基督徒團體,並向如此殘忍暴行的所有傷亡者表達我的熱切關懷。我將所有慘烈喪生的人託付於上主,並為傷者和所有因這悲慘事件而受苦的人祈禱。」

復活主日上午,不知名的襲擊者在3座聖堂和4家酒店引爆至少7個爆裂物。其中兩座聖堂是天主堂,一座是福音派的教堂。最先爆炸的是首都科倫坡北郊的聖安多尼堂,死傷慘重;接著有幾十個人在尼甘布的巴斯弟盎堂罹難。遭襲擊的福音派教堂位於東部拜蒂克洛,超過20個人在那裡遇害。這些爆裂物都是在復活節禮儀剛開始的時候引爆的。與此同時,科倫坡的4家酒店也遭到炸彈襲擊,包括香格里拉酒店,造成至少9名外國人罹難。

科倫坡總主教蘭吉特(Malcolm Ranjith)樞機表示:「這為我們大家是傷痛至極的一天。因此,我渴望向所有無辜的亡者家屬、傷者,以及失去一切的人表達我的沉痛悲傷和由衷慰問。我竭力譴責這種導致百姓死亡和痛苦的行為。」蘭吉特樞機也呼籲斯里蘭卡政府「公正無私地全力調查,抓出幕後負責人」。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發表2019年復活節文告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4月21日復活節當天正午時分,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中央陽台發表復活節文告並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之後,他問候及降福了在場的信友和透過電視、收音機以及其它傳播媒體參加這項活動的人士,祝賀他們復活節快樂。教宗在問候信友時,提及70年前首次通過電視發表講話的教宗,他就是庇護十二世。

教宗說:「可敬的庇護十二世向法國電視台的觀衆發表講話,強調伯多祿繼承人與信眾也能夠透過新傳播工具而彼此相遇。我藉這個節日的機會,鼓勵基督徒團體使用這技術所提供的一切途徑來宣講復活基督的喜訊。」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9年復活節文告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復活節快樂!

今天,教會再次重覆首批門徒們的宣告:「耶穌復活了!」「阿肋路亞!…阿肋路亞!」的歡呼聲,口口相傳,心心相遞地回響著。復活節是教會及全人類永恆的青春活力,在這復活日清晨,我願把特別獻給青年的最新勸諭的第一段話傳送給你們每一位:

「基督活著,祂是我們的希望,在這個世界展現最美好的青春活力。凡祂所觸摸的都變得年輕,煥然一新,充滿生命。為此,我首先要向每一個青年和每一個基督徒說:祂活著,而且祂要你充滿活力!祂在你內,祂與你同在,而且從不離去。無論你走得多遠,復活主都在你身邊,祂召叫你並等待你重新開始。若你因悲傷、怨恨、恐懼、疑惑或失敗而覺得自己老了,祂都會在那裡,為重新給你力量和希望。」(《生活的基督》1~2)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這訊息同時也是傳送給全世界和每一個人的。對每一個男女而言,基督的復活是嶄新生命的開始,因為真正的更新總是從内心和良知開始。但基督的復活也是一個新世界的開端,因為它從罪惡的奴役和死亡中被解救出來:世界終於向天主的國度,愛的國度、和平與手足情誼的國度開放。

基督活著,祂與我們同在。祂向我們顯示祂復活面容的光芒,不遺棄那些在考驗、痛苦和哀傷中的人。願祂,生活的主成為可愛的敘利亞人民的希望,他們是長年戰爭的受害者,而我們會因此日漸心灰意冷,甚至無動於衷。相反地,這正是再次尋求政治解決方案的時候,好能回應人們對自由、和平與正義的正當渴望,必須應對人道危機,協助流離失所者,以及那些逃往鄰近國家的人們,尤其是在黎巴嫩和約旦的難民,使之安全地重返故土。

基督的復活將我們的目光轉向被持續分裂和緊張關係所蹂躪的中東。願那個地區的基督徒以堅忍不拔的毅力為復活主作見證,以示生命勝過死亡。我特別想到也門人民,尤其是受到飢餓和戰爭煎熬的孩童們。願復活之光照耀所有的執政者和中東人民,首先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並激勵他們減緩如此多的痛苦,尋求一個和平與安穩的未來。

願武器停止傷害利比亞,那裡在最近幾週又有手無寸鐵的人喪亡,許多家庭被迫離鄉背井。我呼籲有關方面選擇對話,而不是欺壓,同時避免再次揭開十多年的衝突和政治不穩定所造成的創傷。

願生活的基督將平安賜給整個可愛的非洲大陸,那裡仍然充斥著社會張力、紛爭,有時因極端暴力而導致不安全、摧毀和死亡,尤其是在布基納法索、馬里、尼日爾、尼日利亞和喀麥隆。我的心思也轉向蘇丹,這個國家正在經歷一個政治不穩定時刻,我期望所有的呼聲都獲得聆聽,每一個人都能努力促使國家獲享自由、發展和渴望已久的福祉。

願復活的主陪伴南蘇丹政治當局和宗教團體,讓幾天前在梵蒂岡退省的成果繼續陪伴他們。願這個國家開啓歷史新篇章,所有的政治、社會和宗教成員都能積極致力於公益和國家修和。

烏克蘭東部地區的人民仍因衝突而繼續受苦,願他們在這次復活節獲得安慰。願上主鼓勵在那裡的人道救援工作,以及尋找持久和平的舉動。

美洲大陸的人民忍受政治和經濟困境的後果,願復活的喜樂充滿他們的心。我特別想到委內瑞拉人民:由於危機持續和加深,許多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無法過上有尊嚴和安穩的生活。願上主使那些肩負政治責任的人致力終止社會的不正義、濫權和暴力行為,以具體行動修補分裂,向人民提供所需的救援。

願復活的上主光照正在尼加拉瓜付出的努力,好能儘快找到經由談判而得到的和平解決議案,造福全體尼加拉瓜人民。

面對我們時代如此多的苦楚,願生命的主不會看到我們的冷酷和冷漠。願祂使我們成為橋樑,而不是圍牆的建造者。願賜予平安的上主讓武器無論在戰爭環境,還是我們的城市不再囂張;願祂啓發各國領導人致力於停止軍備競賽和令人不安的武器泛濫,尤其在經濟較發達的國家。願破開墓穴的復活主讓我們敞開心門,幫助有需要的人、無自衛能力的人、窮人、失業者、邊緣人,以及那些向我們敲門為尋找食糧、庇蔭和要求自己的尊嚴受到承認的人。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基督活著!祂是我們每一個人和全世界的希望和青春活力。讓我們由祂來更新!復活節快樂!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復活主日彌撒:我們要傳揚復活主基督的馨香

CNS photo/Paul Haring

「主真的復活了並顯現給西滿。阿肋路亞,阿肋路亞!」

2019年4月21日,教宗方濟各主持復活主日大禮彌撒時,一名執事隆重地詠唱了這段宣報詞。當天彌撒的祭台安置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石階上,面向聚集在大廣場的7萬名信友。教宗的祭台四周花團錦簇,擺滿了荷蘭進獻的花卉。

這台彌撒雖然沒有教宗講道,卻蘊含了許多意義深遠的禮儀動作,諸如:教宗佇立在至聖救主的三折聖像畫前致敬,為聖母與聖嬰木雕塑像獻香,呼求天父的降福,並以靜默祈禱取代彌撒講道。教宗的一舉一動從容而莊嚴,以傳達信仰情操。西斯汀聖堂歌詠團的歌聲也激發全體信眾的熱切情感。

彌撒結束後,教宗乘專車繞場問候信友。聖伯多祿廣場與和解大道萬頭攢動,教宗所到之處均傳出信友歡喜踴躍的呼聲。隨後,教宗回到聖伯多祿大殿,於正午時分在中央陽台發表《復活節文告》。

當天所有禮儀結束之際,教宗說:「在逾越之光的啟發下,我們將復活主基督的馨香帶給我們孤獨、不幸和痛苦的弟兄姊妹,挪開冷漠的石頭。在這廣場上,花卉象徵著復活的喜樂。今年廣場上的花卉也是來自荷蘭,而聖伯多祿大殿裡的花卉則是從斯洛文尼亞而來。我們格外感謝捐贈這些美麗花卉的恩人!」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19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4月20日晚,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教宗首先在大殿前廊降福新火並點燃復活蠟燭,然後進行燭光遊行,聆聽復活宣報,主持隆重彌撒。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多次引用福音中天使對婦女們的質問「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勉勵我們時刻認出那已經成為「活石」的上主,祈求祂挪開我們心頭的巨石,也就是「不信任、罪惡和恐懼」的墳墓之石。

當天晚上教宗為8位候洗者施行入門聖事,迎接他們加入教會。其中4位是意大利人,其他4位分別來自厄瓜多爾、阿爾巴尼亞、秘魯和印尼。

收看
2019年教宗復活前夕守夜禮中文直播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9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婦女們帶著香料來到墓穴,但她們擔心可能空跑一趟,因為一塊巨石堵住了墓穴入口。婦女們的這趟旅程也是我們的旅程;與我們今晚重溫的救恩之旅相似。在這旅途中,在石頭面前,似乎一切都走向破滅:受造界之美與罪惡之悲劇相對;從奴役中獲得自由與背叛盟約相對;先知的許諾與子民可悲的冷漠相對。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教會歷史及我們每個人的歷史中,似乎我們所走過的路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如此可能衍生出一個想法:希望落空乃是生命的黑暗法則。

今天,卻不然,我們發現自己不虛此行,我們的旅途並未在堵住墓穴的石頭前中斷。有一個聲音喚醒了婦女們,改變了歷史:“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廿四5);為什麼覺得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沒有人能挪開你們的石頭呢?為什麼你們打算放棄努力,甘於失敗呢?復活節是挪開石頭的節日。天主挪開那足以粉碎希望和視野的堅硬石頭,也就是死亡、罪惡、恐懼、世俗的石頭。人類歷史不會止步於一塊墳墓前的石頭,因為今天發現了那“活石”(伯前二4)——復活的耶穌。我們作為教會建立在祂的基礎上,即使我們灰心喪志,受誘惑以我們的失敗來評斷一切,祂依然前來更新一切,扭轉我們的失望。今晚每個人都蒙召認出那挪開心頭大石的“活人”。我們首先自問:我們需要挪開的石頭是什麼?叫什麼名字?

對希望構成阻礙的常常是“不信任的石頭”。當我們產生事事不如意,甚至糟糕透頂的想法時,我們就會認命地相信死亡比生命更強大,變得玩世不恭、憤世嫉俗,帶著令人氣餒的負面情緒。漸漸地我們修築了一座不滿足的紀念碑,“埋葬希望的墓穴”。我们總是抱怨生活,把生活當作哀怨的附屬品,進入一種靈性的病態。這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墓穴心理”,凡事都會終結於墓穴,無望於活著走出去。且讓我們聽一聽關於復活的犀利質問:“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上主並沒有屈從。祂復活了,已經不在墓穴裡了;不要在永遠找不到祂的地方去尋找祂,祂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參閱:瑪廿二32)。我們不可葬送希望!

還有另一塊經常封鎖心門的石頭——“罪惡的石頭”。罪誘惑人,許諾給人容易獲得和現成的事物,許諾幸福和成就,但最終把人丟棄在孤獨與死亡之中。罪惡就是在死人中找活人,在曇花一現的事上尋求生命的意義。“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罪惡猶如堵在心口的石頭,不讓天主的光進入,你為什麼不下決心棄絕罪惡呢?你為何不把耶穌即真光,放在金錢、事業、傲慢和喜好的光芒之前呢?(參閱:若一9)你為何不對世俗的虛榮說,你活著不是為了它們,而是為了生命的上主?

讓我們回過來再看前往耶穌墓穴的婦女們。面對被挪開的石頭,她們感到震驚;福音記述,她們一看到停留在那裡的天使,就“害怕起來”,“把臉垂向地上”(路廿四5)。她們沒有勇氣舉目注視。我們也常常這樣,傾向於蜷縮在自己的限度中,躲藏在自己的恐懼中。這真奇怪,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原因常常是在封閉和悲傷中我們是主角,在心靈的暗室獨處比起向天主開放更容易。然而,唯有祂使我們重新振作。有一位女詩人寫道:“我們從不知道自己有多高,直到被召喚挺身而立”(艾米莉·狄金森,We never know how high we are)。上主召喚我們站起來,在祂的聖言的扶持下站起來,舉目注視,相信我們被造是為了天國,而非塵世;是為了生命的崇高,而非死亡的卑賤。“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天主要求我們像祂那樣看待生命,祂總是把我們每個人視為一個美不勝收的個體。在罪惡中,祂看到了有待悔改的孩子;在死亡中,祂看到了有待復活的弟兄姐妹;在失望中,祂看到了有待安慰的心靈。因此,別害怕,上主愛你的整個生命,即使你害怕注視和親手觸摸生命。在復活節祂將向你展示祂多麼愛生命,愛到甚至完整地活出了生命,體驗悲痛、被遺棄、死亡並進入陰府,最終從陰府中勝利地走出來,並告訴你:“你並不孤獨,信賴我吧!”耶穌是把我們的死亡變為生命、把哀怨變為舞蹈的專家(參閱:詠三十12);藉著祂,我們也能完成逾越之舉,即從封閉轉向共融,從神枯轉向神慰,從恐懼轉向信賴。我們不要害怕地低著頭看地面,卻要注視復活的耶穌,祂的目光賦予我們希望,因為這目光告訴我們,我們永遠被愛,即使我們有可能搞砸一切,祂的愛永不改變。這是對生命絕不退讓的確信:祂的愛永遠不變。讓我們自問:在生活中我的目光落在哪裡?四下環顧墓穴,還是尋找那位活人?

“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天使們質問婦女們後,又補充道:“妳們應當記得祂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過妳們的”(路廿四6)。這些婦女忘卻了希望,因為她們忘記了耶穌的話,以及祂在加里肋亞時的召喚。失去了對耶穌的鮮活記憶,她們只看到墓穴。信仰需要重回加里肋亞,重溫與耶穌的初愛、祂的召喚。“記得祂”確切地說,就是“全心歸向祂”。重新燃起與耶穌相愛的熱火至關重要,否則我們的信仰就會成為老古董,沒有復活的信德。但耶穌不是一個過去的人物,而是在今天活著的人;我們並非在歷史書中認識祂,而是在生活中與祂相遇。今天我們要牢記耶穌曾召叫了我們,記得祂曾戰勝了我們的黑暗、抗拒、罪惡,記得祂以聖言觸動了我們的心。

婦女們想起耶穌的話後,就離開了墓穴。復活節教導我們,信徒不要在墓穴那裡久留,因為他蒙召與那位活人相遇。讓我們自問:在生活中,我們走向何處?有時候,我們總是且僅僅關注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問題不斷;我們尋求上主,只是為了求祂幫助。因此,引導我們的是我們的需求,而非耶穌。我們總是在死人中找活人。多少次,我們與上主相遇後又回到死人當中,內心不斷地翻起那些遺憾、悔恨、創傷和不滿,不允許復活的主改變我們。親愛的弟兄姐妹,讓我們把生命的中心留給生活的耶穌。讓我們祈求恩寵,以免被潮流所裹挾,被問題的海洋所淹沒;以免在罪惡的石頭、在不信任和恐懼的礁石上撞得粉碎。我們無論做什麼、在做任何事前,都要尋求祂。與祂一起,我們終將復活。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張汝南執事-基督復活主日分享

基督復活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的唯一聖子,今日戰勝了死亡,為我們開啟了永生之門。我們既隆重慶祝他的復活,求你派遣聖神,更新我們,復活我們,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光明。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們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
恭讀宗徒大事錄 10:34,37-43

那時候,伯多祿說:「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人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耶穌在猶太人地區,及在耶路撒冷所行一切,我們都是見證人。但是,他們卻把耶穌懸在木架上,殺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復活了,叫他顯現出來,不是給所有百姓,而是給天主所預先揀選的見證人,就是給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的人。「他吩咐我們向百姓講道,指證他就是天主所立:生者與死者的判官。一切先知都為他作證:凡信他的人,賴他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

讀經二(你們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3:1-4

弟兄姊妹們: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

福音(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
恭讀聖若望福音 20:1-9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及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到墳墓那裡去。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了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跟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入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在另一處捲著。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各位尊敬的主內朋友們,復活節快樂!願仁慈的天父,救贖我們的主耶穌和賜與不同神恩的聖神常與我們同在!

每年這一天我們也數不清說了多少次「復活節快樂」來祝福别人,也許是習慣性,又或者真的從心𥚃發出的祝福,無論如何都是善意!

今天我們慶祝主的復活,究竟有什麼意義呢?耶穌的復活是否可以帶給我們真正快樂和平安呢?答案是絕對的!雖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慮,層次不同,近憂,個人而已,歸根結底,小則從缺點和追求完美的性格而來,大則因恐懼死亡而至!今天的經文倘若我們能活學活用,確能把我們的故慮和憂愁一掃而空,回歸快樂的真源:復活的耶穌那裡去!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伯多祿説:「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人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從這篇經文中,如能學習耶穌的生活「施恩行善」,去減輕别人的痛苦,不就是增加我們的快樂嗎?因為耶穌曾説過「施比受更有福」,是嗎?(宗 20:35)加上如果跟天主天天在一起,又有誰可以減輕我們的快樂呢?

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提醒我們:「既然你們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和思念天上的事!」什麼是天上的事呢?天上的事莫過於愛德:「效法天父對人的憐憫和仁慈、持謙卑和良善的心,在生活上鍛鍊含忍與寬恕;對主要感恩和讚頌!」(哥3: 1-4)我們的生活,如能把目光注視在别人的需要,用心用愛去對待别人和讃美天主,再而留意自己的行為,去改變那缺乏愛的性格,那麼幸福和快樂的生活還會離我們遠嗎?

今天的福音若望宗徒給予我們很多生活的啟迪,他原比伯多祿先到達墓穴,卻謙卑地等待伯多祿,讓他先進!真的,滿招損 謙受益! 原來謙卑的態度,受人尊重更締造和平!進入墓穴後伯多祿未能即信耶穌的復活是因他平時對主的親蜜有關,而若望卻不然!對主的親蜜帶來心靈平安,「平安是福」,這不就是快樂的關鍵嗎?

瑪利亞瑪達肋納看到主之後,馬上回去報告給門徒門:「我見了主。」並報告了耶穌對她所說的那些話。(若 20:18)我們是否需要看到空墓,汗巾和殮布或看到復活的耶穌,才相信耶穌真的復活?

其實我們憑著宗徒門的善表:遇到復活的主之後的改變;他們灑熱血,捐身軀,不怕宣講天主的大愛;我們卻可以藉著聖體聖事的滋潤,祈禱和讀經,也能幫助我們相信耶穌的臨在!所以我們要效法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榜樣,向其他人宣示復活喜詢,用生活為主作見證。耶穌說:「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若20: 29)

同時,讓我們學習單國璽樞機的信德,他曾說:「雖然對於死亡有些懼怕,但是一想到死亡能使我與耶穌更密切地結合,就帶給我平安和喜樂。一生的罪過和缺失,雖然使我有些不安,但是「我知道我所相信的是誰」,衪是無限仁慈的天主,並且「天主是愛」和天主比我們的心大,為這個緣故,我可以安心地去面對面地看到天主。」

各位尊敬的主內朋友們,如果「遠慮和近憂」阻碍我們接受天主快樂的恩寵,那麼何不考慮一下去「施恩行善,追求天上的事,謙虛自己,信任天主的仁慈」?

如此看來,快樂與否?與生活的態度和信靠天主的慈悲,息息相關,是嗎?

天主聖母,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最大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聯絡: [email protected]

教宗:在耶穌的十字架上,我們看見世間所有的十字架

CNS photo/Paul Haring

「世界的邊緣地帶、人類和教會的創傷都交織著苦路。」

2019年4月19日聖週五晚上,教宗方濟各在公拜苦路活動結束之際如此表示。成千上萬的信友手持蠟燭參加了當晚的禮儀;在熠熠燭光中,教宗祈禱說:「主耶穌,求祢幫助我們在祢的十字架上看到世間所有的十字架。」這是教宗方濟各第7次在羅馬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活動,今年的默想禱詞由博內蒂(Eugenia Bonetti)修女撰寫,主題為「與基督和婦女一同走在苦路上」。

教宗指出,揹負十字架的人包括「忍飢受餓和渴望真愛的人、甚至遭到自己兒女和親人遺棄的孤獨者、渴慕正義與和平的人、缺乏信仰慰藉者,以及因年邁和寂寞而步履蹣跚的老人」。

十字架是丟棄文化的產物,誕生在一個壓迫最弱小無助者的世界。教宗指出,「揹負十字架的有移民,他們發現大門緊閉,因為人們害怕和滿心政治盤算;揹負十字架的有孩子,他們的天真和純潔遭到傷害;揹負十字架的有世人,他們漂泊在不確定性和暫時文化的昏暗中」。

此外,在世間揹負十字架的還有「因背叛、邪惡誘惑、草菅人命或自私自利而破碎的家庭;孜孜不倦將上主之光帶給世人,卻覺得受到拒絕、嘲笑和羞辱的奉獻生活者;以及在旅途中忘記初愛的修道人」。有些天主的兒女身體力行上主的教導,卻甚至遭到自己家人和同齡人的排斥和丟棄,他們也揹負著十字架。再者是「我們軟弱的十字架、虛偽的十字架、背叛的十字架、罪過的十字架,以及無數許諾落空的十字架」。

即使是基督的新娘教會也揹負著十字架。教宗說:「祢的教會揹負著十字架,她忠於祢的福音,卻連在受洗者之間都難以傳揚祢的聖愛。祢的新娘教會揹負著十字架,不斷感到遭受內外攻擊。」

最後是我們共同家園的十字架,「自私、貪婪和權勢使我們矇蔽雙眼,導致大地嚴重枯竭」。為了世間的所有這些十字架,教宗呼求那拯救人類的唯一盼望,說:「主耶穌,求祢在我們內提振復活的希望,以及祢終將擊敗一切罪過與死亡的盼望,阿們!」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