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心神疲憊的人屈服於失敗

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集禱經

天主,求你恩賜我們常能遵行你的旨意;使我們在此世代,得見虔誠事奉你的子民,與日俱增。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凡是被咬的,一瞻仰火蛇,必得生存。)
恭讀戶籍紀 21:4-9

以色列人由曷爾山沿紅海的路起程出發,繞過厄東地;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抱怨天主和梅瑟說:「你們為什麼領我們由埃及上來死在曠野?這裏沒有糧食,又沒有水,我們對這輕淡的食物已感厭惡。」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人民於是來到梅瑟前說:「我們犯了罪,抱怨了上主和你;請你轉求上主,給我們趕走這些蛇。」梅瑟遂為人民轉求。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咬的,一瞻仰它,必得生存。」梅瑟遂做了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那被蛇咬了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

福音(當你們高舉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是那一位。)
恭讀聖若望福音 8:21-30

那時,耶穌向法利塞人說:「我去了,你們要尋找我,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猶太人便說:「他說: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莫非他要自殺嗎?」耶穌向他們說:「你們是出於下,我卻是出於上;你們是出於這個世界,我卻不是出於這個世界。因此,我對你們說過:你們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的確,你們若不相信我就是那一位,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於是,他們問耶穌說:「你到底是誰?」耶穌回答他們說:「難道從起初我沒有對你們講論過嗎?對你們我有許多事要說,要譴責;但是派遣我來者是真實的;我由他聽來的,我就講給世界聽。」他們不明白他是在給他們講論父。耶穌遂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作什麼;我所講論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訓我的。派遣我來者與我在一起,他沒有留下我獨自一個,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當耶穌講論這些話時,許多人便信了他。

「有時候基督徒更喜歡失敗,為抱怨、不滿留下空間,為魔鬼提供撒種的肥沃土壤。」

2019年4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反省了第一篇讀經中《戶籍紀》講述的「疲倦」:「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逃避埃及奴役的熱情和希望,在經歷紅海、曠野之後,一點點地消耗殆盡,開始對梅瑟抱怨。」

教宗強調:「心神疲憊奪走了希望,疲憊是有選擇性的,它總是讓我們看到我們生活中不好的時刻,忘記我們所領受的美好事物。當我們在心神枯竭的狀態時,我們就會無法忍受這段旅程,開始在偶像崇拜、竊竊私語或諸多其它事物中尋求庇護。這是我們的典型做法。基督徒的這種心神疲憊也導致我們生活在不滿足中,持不滿足的態度。一切都不喜歡,一切都不順利……。」

教宗繼續說:「有些基督徒屈服於失敗,甚至害怕安慰,害怕希望,害怕上主的愛撫,度一種怨婦般的生活。這就是許多基督徒的生活。他們整天抱怨、批評、嚼舌根、事事不滿意。『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我們基督徒常常對這段旅程感到不耐煩。我們更喜歡依戀失敗,即心神的枯竭。這源自那原始地堂的古蛇,同樣的蛇曾誘惑厄娃。通過這一點我們看到內心躲藏的蛇,它總是在我們心神枯竭時叮咬著我們。那些喜歡失敗的人一生都在抱怨,對希望不耐煩,對耶穌的復活不耐煩。」

教宗最後總結道:「兄弟姐妹們,讓我們記住這句話:『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基督徒無法忍受這段旅程,無法忍受希望,無法忍受痊癒,無法忍受安慰。我們更喜歡依賴不滿、疲憊和失敗。願上主使我們免於這種疾病。」

聖佘肋神父一級聖髑4月11日及17日到訪多倫多華人堂區

【鹽與光電視訊】方濟會士聖佘肋神父(St. Junipero Serra)一級聖髑將於2019年4月11日(星期四)上午8時及下午7時彌撒到訪位於多倫多萬錦市的華人堂區天主教聖曹桂英堂(St.Agnes Kouying Tsao Catholic Church, 2130 Rodick Road,Markham)及4月17日(聖周三)下午7時守聖時及下午8時彌撒到訪位於多倫多萬錦市的華人堂區中華殉道聖人堂(Chinese Martyrs Catholic Church, 2755 Denison St, Markham, ON L3S 2J3)。這一級聖髑是在上一次(即1945年)開放聖人墳墓時,從聖人的腳趾上取下並給予國際培聖會的骨塊。聖佘肋神父是一位福傳偉人,也是國際培聖會的主保聖人。

聖佘肋神父一級聖髑4月份瞻仰地點及時間:

4月7日(主日) – St. Justin Martyr Parish, Unionville 下午7時彌撒

4月8日(星期一) – St. Luke’s Parish, Thornhill 下午7時彌撒及敬禮

4月10日(星期三) – St. Patrick’s Parish, Markham 上午8時30分及下午7時彌撒

4月11日(星期四) – 天主教聖曹桂英堂(St.Agnes Kouying Tsao Catholic Church) 上午8時及下午7時彌撒

4月13日(星期六) – St. Thomas the Apostle Parish, Markham 下午5時彌撒

4月14日(聖枝主日) – St. Thomas the Apostle Parish, Markham 上午9時、10時30分及中午12時彌撒

4月17日(聖周三) – 中華殉道聖人堂(Chinese Martyrs Catholic Church) 下午7時守聖時及下午8時彌撒

查詢詳情:[email protected]

國際培聖會於1935年在美國成立,旨在促進司鐸聖召、支持鐸職及推動聖召。目前發展至全球47個國家,擁有約20,000名會員。國際培聖會的顧問是加拿大多倫多總教區總主教哥連士樞機(Cardinal Thomas Collins)。
加拿大培聖會的其中一個活動是「聖爵之旅」(Travelling Chalice),每週探訪不同家庭去鼓勵家人和堂區教友為司鐸及獻身生活聖召祈禱。聖爵會放置在每個家庭的可見位置,並每週將其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擺放。另外還有守聖時、聖召九日敬禮、探訪從輔祭職走到聖奧斯定神學院的修生。此外,為鼓勵輔祭,他們也舉行「主教的輔祭頒獎禮」及為推廣聖召而去為即將成為司鐸的候任司鐸舉行晚宴,當中有超過2,400名神職人員、高中生和平信徒參與。

CNS/Nancy Wiechec

關於聖佘肋神父(St. Junipero Serra),他在1713年生於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馬約爾卡,1731年誓發修會聖願,成為方濟各會士。佘肋神父完成學業後,在大學教授哲學和神學。後來,他與一直跟隨他的弟子帕洛(Francesco Palòu)啟程前往美洲傳教,在1750年抵達墨西哥城的聖費爾南多公學。
在接受了向印第安人傳教的培訓後,佘肋神父與帕洛一起前往塞拉戈達,並在同年的6月16日抵達哈爾潘。印第安人總督教塞拉神父當地語言,讓他能用他們的語言向他們傳教。佘肋神父把常用經文和要理翻譯成當地印第安人語言,傳教的同時也教導他們如何工作。佘肋神父在哈爾潘的聖地亞哥建築了一間巴洛克式的教堂。

1758年至1767年,佘肋神父被調到聖費爾南德公學,在那裡擔任初學導師,同時也是墨西哥許多傳教站的講道神師。

1767年,耶穌會士從西班牙人的佔領區被驅逐出境,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的傳教工作於是交給了方濟各會士。佘肋神父被任命為長上,與其他14位同會會士於1768年抵達下加利福尼亞州,並在那裡成立了首個傳教站-聖迭戈傳教站。後來他們來到上加利福尼亞州(Alta California)傳教,先後在那裡成立了4個傳教站。佘肋神父還親自指揮重建被印第安人毀壞的聖迭戈傳教站,並成立了另外3個傳教站。

教宗克萊孟十四世(Pope Clement XIV)授予他施行堅振聖事的特權,期限為10年。在這期間,他為所視察的傳教站的5309名信徒施行了堅振聖事。佘肋神父於1782年在加州范朵拉成立最後一個傳教站-聖文篤拉傳教站,之後他與弟子帕洛退隱到蒙特雷聖嘉祿傳教站。

1784年8月28日,佘肋神父在加州濱海卡梅爾蒙特雷縣聖嘉祿傳教站去世,並安葬在那裡。

福傳偉人佘肋神父從1767年至1784年在加利福尼亞行走了約9900公里,前後成立了9個傳教站,這些傳教站都以方濟會聖人命名。加州多個城市的名字,如三藩市、洛杉磯等都源自他的傳教站的名稱。

佘肋神父被稱為印第安人之父,被譽為國家英雄。1931年3月1日,他的雕像被安置在華盛頓國會大廳內,被視為加州的代表人物。

1988年12月25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冊封塞拉神父為真福。

2015年9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華盛頓「始胎無染原罪聖母」國家朝聖地冊封佘肋神父為聖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為聖召祈禱

主耶穌!世人的善牧!
你降臨世上,是為尋找亡羊,使他們得救。
你又曾召宗徒作漁人的漁夫。
我們懇求你,召選那些熱忱慷慨的青年作地上的鹽,世界的光,
實行福音全德的願望,奉獻自己,共同努力,
建設你的奧體教會,及拯救世人;
求你也賞賜那些已蒙召者以明智、忍耐和剛毅,
在世間顯揚你的光榮,拓展你的神國,
領導你付托給他們的靈魂,得到永遠的生命。
亞孟。

「聖髑」什麼?

「聖髑」指聖人的遺體 (例如遺骨、毛髮、指甲等)或聖人的遺物(例如聖人生前曾穿著過的衣料等物或常觸及的物件)。
敬禮聖髑的目的是表達聖人追隨耶穌所行的一切:遭受的一切苦難和一切光榮天主的事蹟,並沒有被遺忘,反為天主所紀念在祂的聖愛之內,並且結合於耶穌基督的苦難和光榮、一次又一次的在感恩聖事中與耶穌基督一同受舉揚。天主教也有一種名為敬禮聖髑的紀念儀式。教會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時重新強調對聖賢者的遺骸作出敬禮。聖人的遺物包括其遺體、或其中一部份,以及他們在世時所用過的物品。他們都是基督奧體的一部份,也是「聖神的宮殿」(格前6:19)。所以我們進行敬禮聖髑時,應著重紀念及學習聖人的德行,反省他們的生活榜樣和德行與我們的關係。(來源:香港教區教理委員會)

聖髑的等級

「聖髑」分三個等級:

一級聖髑是指聖人的身體(如:血、骨、毛髮),通常會安放在祭台上的一個小方格內或祭台下;

二級聖髑是指聖人生前穿過的衣服或用過的物件;

三級聖髑是指接觸過一級聖髑的物件。

張汝南執事-四旬期第五主日分享

Photo taken by Rodney Leung

四旬期第五主日 彌撒 

集禱經

上主,求祢幫助準備受洗的被選者,使他們領悟信仰的奧蹟,並藉洗禮的水泉,而得到新生,成為你教會的肢體。因祢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們內,使你們復活。)
恭讀厄則克耳先知書 37:12-14

吾主上主這樣說:「看,我要親自打開你們的墳墓;我的百姓,我要從你們的墳墓中,把你們領出來,引你們進入以色列地域。我的百姓!當我打開你們的墳墓,把你們從墳墓領出來的時候,你們便承認我是上主。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們內,使你們復活,叫你們安居在你們的地域, 那時,你們便要承認我,上主言出必行 ── 吾主上主的斷語。」

讀經二(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者的聖神住在你們內。)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8:8-11

弟兄姊妹們:凡隨從肉性的人,決不能得天主的歡心。至於你們,你們已不屬於肉性,而是屬於聖神,只要天主的聖神,住在你們內。誰若沒有基督的聖神,誰就不屬於基督。如果基督在你們內,身體固然因罪惡而死亡,但神魂卻賴正義而生活。再者,如果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者的聖神,住在你們內,那麼,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們有死的身體復活。

福音(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長式】
恭讀聖若望福音 11:1-45

那時候,有一個病人,名叫拉匝祿,住在伯達尼,即瑪利亞和她姐姐瑪爾大所住的村莊。瑪利亞就是那曾用香液傅抹過主,並用自己的頭髮,把祂的腳擦乾的婦人;患病的拉匝祿是她的兄弟。他們姊妹兩人,便派人到耶穌那裡,說:「主啊,祢所愛的人病了!」耶穌聽了,便說:「這病不至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耶穌素來疼愛瑪爾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祿。當耶穌聽說拉匝祿病了,仍在原地逗留了兩天。

此後,耶穌對門徒說:「我們再到猶太去吧!」門徒向他說:「辣彼,近來猶太人圖謀砸死你,你還要到那裡去麼?」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個時辰麼?人若在白日行路,不會碰跌,因為看得見這世界的光;人若在黑夜行路,就要碰跌,因為他沒有光。」耶穌說了這些話,又給門徒說:「我們的朋友拉匝祿睡著了,我要去叫醒他。」門徒便對耶穌說:「主,如果他睡著了,必定會好的。」耶穌原本是指拉匝祿的死說的,門徒卻以為耶穌是指安眠睡覺。然後,耶穌就明明地向門徒說:「拉匝祿死了。為了你們,我喜歡我不在那裡,好叫你們相信。我們到他那裡去吧!」號稱狄狄摩的多默,便向其他同伴說:「我們也去,同祂一起死吧!」耶穌一到了伯達尼,得知拉匝祿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伯達尼靠近耶路撒冷,相距約十五『斯塔狄』,因而有許多猶太人,來到瑪爾大和瑪利亞那裡,為她們兄弟的死,安慰她們。瑪爾大一聽說耶穌來了,便去迎接他;瑪利亞仍坐在家裡。瑪爾大對耶穌說:「主!如果祢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就是現在,我也知道:祢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天主必要賜給祢。」耶穌對瑪爾大說:「你的兄弟必定要復活。」瑪爾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時,他必要復活。」耶穌對瑪爾大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麼?」瑪爾大回答說:「是的,主,我信祢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瑪爾大說了這話,就去叫她的妹妹瑪利亞,偷偷地說:「師傅來了,祂叫你。」瑪利亞一聽這話,就立刻起身,到耶穌那裡去。那時,耶穌還沒有進入村莊,仍在瑪爾大迎接祂的地方。那些陪同和安慰瑪利亞的猶太人,見瑪利亞急忙起身出去,便跟著她,以為她到墳墓去哭泣。

當瑪利亞來到耶穌所在的地方,一看見耶穌,就俯伏在他腳前,向他說:「主!如果祢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耶穌看見瑪利亞哭泣,還有同她一起來的猶太人也哭泣;耶穌便心神感傷,難過起來,於是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他們回答說:「主,你來,看吧!」耶穌哭了。於是猶太人說:「看,祂多麼愛他啊!」其中有些人說:「這個開了瞎子眼睛的人,難道不能使這人不死麼?」耶穌心中又感傷起來,來到墳墓前。這墳墓是個洞穴,前面有一塊石頭堵著。耶穌說:「挪開這塊石頭!」死者的姐姐瑪爾大向耶穌說:「主!已經臭了,因為已經四天了。」耶穌對瑪爾大說:「我不是告訴過你:如果你信,就會看到天主的光榮嗎?」他們便挪開了石頭。耶穌舉目向上說:「父啊!我感謝祢,因為祢俯聽了我。我本來知道祢常常俯聽我,但是,我說這話,是為了四周站立的群眾,好叫他們相信,是祢派遣了我。」說完這話,便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吧!」死者便出來了,腳和手都纏著布條,面上還蒙著汗巾。耶穌向他們說:「解開他,讓他行走吧。」那些來到瑪利亞那裡的猶太人,一看到耶穌所行的事,就有許多人相信了祂。

各位主內尊敬的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慶祝四旬期第五主日,讓我們感謝天主的大愛,在過去四個星期內,我們從不同的讀經和福音中聆聽到耶穌的訓誨,希望我們將這些金石良言,銘記於心,化作正面的能量去改變自己,讓天主的聖名廣受讚揚!

今天的三篇讀經都與死亡和信德息息相關!所謂人生短暫,又有誰沒有直接或間接被死亡的陰影籠罩過呢?

究竟我們怎樣看待死亡?又如何面對死亡?

且看讀經一厄則克耳先知的神喻,他告訴我們,不要像以色列家族一樣,離棄天主因而產生絕望!誰知道那怕骨頭乾枯,氣息已亡,只要聽從上主的話語,承認祂是我們的君王,就算是以死的身軀,一定可以復活.,回返天國的家鄉!(參閱厄 37:11-14)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提醒我們要隨從的,不是肉性而是天主聖神的指引,他勸喻我們千萬不要沉於肉性,拋棄天堂,而聖神的言語,卻可以令我們有死的身體復活,與主歡度時光.

今天的福音,耶穌復活拉匝祿,跟據聖經記載,這是耶穌所行的最後一個奇蹟!究竟這個奇蹟和以上的兩篇讀經,如何幫助我們去反省死亡和跨越死亡呢?

罪惡讓我們離開天主,步入死亡,感謝天主的仁慈,耶穌的救贖,讓我們內心的驚惶,得到平安!的確,教會不斷的提醒我們,耶穌基督是天主子,是我們的善光,衪富有大能,只要我們全心信靠祂,祂可以改變我們有死的身體,將來還會讓我們復活,與祂共享永生的榮光。

今天的福音意義深長,耶穌為了「彰顯天主的光榮」(若 11:4) 和增加我們的信心,就故意的安排在拉匝祿死後第四天才去他們的家。為什麼説是「故意」的呢?因為耶穌一向痛愛他們,在常規之下,當聽説拉匝祿生病,一定會馬上去治癒他的,絕對不會在原地逗留多兩天,然後才去探望他們。祂這樣做是希望告訴我們,且希望我們相信祂有能力起死回生,就算世人看來沒有希望的事;「主!已有四天了,他已經臭了」(若 11:39) 祂也可以使他復活,不受死亡的影響!

耶穌更想提醒我們死亡不是生命的結局,永生才是我們永遠的安樂邦!

話說回來,我們的生命確是有限!何不讓我們善用天主賜予的恩寵,去為家庭,為團體,為社會,增添溫暖喜樂的陽光?何不在生活上離開肉性的支配,讓聖神領導,去祈禱讀經,去分享,帶領鄰人看到基督的真光?

何謂受肉性的支配呢?

簡單的說,就是浸沉於那些負面的行為;例如驕傲剛烈的性格,捏造是非,散播謠言的習慣,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等等!今天耶穌在福音中大聲喊道:「拉匝祿,出來!」(若 11:43) 同樣的,耶穌也大聲叫我們出來,離開死亡的陰影,戒除放蕩不羈的行為,重蹈聖神生命之光!耶穌更向在場的人說:「解開他,讓他行走!」意思也叫我們幫助那些受到壞風邪氣影響的親友,恊助他們走向永生之鄉!

如此看來,死亡並不害怕!害怕的,是我們這些執迷不悟,沉於肉性的迷羊找不到基督的方向!慶幸的,耶穌從不放棄我們,只要我們改過,祂會不斷的,把我們放在祂的肩膀!那麼我們還等待什麼?是不是還以為來日方長?

讓我們祈求耶穌,增加我們信望愛三德,不懼怕死亡的威脅,祈望日後也能分享祂復活的榮光!

聖母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最大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聯絡: [email protected]

教會透視:《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訪問世界主教會議副秘書長

2019年4月2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簽署的以青年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生活的基督》。勸諭的開端表示,基督活著,祂是我們的希望、帶給這個世界最美好的青春活力。祂所觸及的一切都變得年輕並充滿生命。這是一份寫給「青年和全體天主子民」的文件,共有9章。本台駐羅馬記者Matteo Ciofi就《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訪問了世界主教會議副秘書長法貝內主教(Fabio Fabene)。

其他內容:

-教宗方濟各摩洛哥使徒之旅

-教宗4月份祈禱總意向

-河北省宣化教區地下教會崔泰助理主教及副主教章建林神父被當局帶走

-中國政府尚未承認福建省閩東教區郭希錦輔理主教的身份

教宗:要勇敢的向上主祈禱

四旬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撒

集禱經

仁慈的上主,願我們在四旬期所行的善功幫助我們痛改前非,勉力行善;求你恩賜我們誠心遵守你的誡命,愉快地準備逾越慶節的來臨。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求你撤銷要加於你百姓的災禍。)
恭讀出谷紀 32:7-14

上主訓示梅瑟說:「你下去!因為你從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敗壞了。他們很快就離開了我給他們指示的道路,為自己鑄了一個牛犢,朝拜它,向它祭獻並且說:以色列,這就是領你出埃及的天主。」上主又向梅瑟說:「我看這百姓,真是一個執拗的百姓!你且由我向他們發怒,消滅他們;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
梅瑟求上主他的天主息怒說:「上主,你為什麼要向你用大力,用強硬的手臂,由埃及國領出來的百姓發怒呢?為什麼要叫埃及人說:他是惡意領他們出來,要在山中殺死他們,由地面上絕滅他們呢?求你息怒,撤銷要加於你百姓的災禍。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巴郎、依撒格和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向他們起誓說:我要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繁星那樣多;我所許的那整個地方,必賜給你們的後裔,叫他們永遠佔有。」上主遂撤銷了要加於百姓的災禍。

福音(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
恭讀聖若望福音 5:31-47

那時,耶穌對猶太人說:「如果我為我自己作證,我的證據不足憑信;但另有一位為我作證,我知道他為我作的證足以憑信。你們曾派人到若翰那裏去,他就為真理作過證。其實我並不需要人的證據,我提及這事,只是為叫你們得救。若翰好比是一盞點著而發亮的燈,你們只一時高興享受他的光明。但我有比若翰更大的證據,即父所托付我要我完成的工程,就是我所行的這些工程,為我作證;證明是父派遣了我。派遣我來的父,親自為我作證;你們從未聽見過他的聲音,也從未看見過他的儀容,並且你們也沒有把他的話存留在心中,因為你們不相信他所派遣的那位。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有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但你們不願意到我這裏來,為獲得生命。
「我不求人的光榮;而且我認得你們,知道在你們內沒有天主的愛情。我因我父的名而來,你們卻不接納我;如果有人因自己的名而來,你們反而接納他。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唯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不要想我要在父面前控告你們;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們相信梅瑟,必會相信我,因為他是指著我而寫的。如果你們不相信他所寫的,怎麼會相信我的話呢?」

2019年4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邀請信徒如此向上主祈禱:勇敢地祈禱,與上主面對面的祈禱。不是以不冷不熱的態度,而是全心全意的祈禱。

當天第一篇讀經,記載梅瑟求天主息怒,求祂撤銷要加於祂的百姓的災禍(出32:7-14)。為了讓人們瞭解代禱是什麽,教宗列舉了聖經中一些人物的事跡,諸如梅瑟、亞巴郎、撒慕爾的母親亞納和克納罕婦人。

教宗說:「如此祈禱需要很大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不冷不熱。有人對我們說,『要祈禱,因為我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是的,我念兩遍《天主經》和《聖母經》,後來就忘了。祈禱不是這樣的,真正的祈禱是與主同在。當我要祈禱時,我必須懷著勇氣。我很喜歡一種表達方式,就是當人想要得到某些東西時所說的,『我盡一切所能去做』。或許我們會有疑惑:『我如此做,但是我如何知道上主在聆聽我呢?』我們有一定的保障,那就是耶穌。祂是偉大的代禱者。」

教宗說:「耶穌升天後,祂在天父前為我們代禱。就如祂在受難前,向伯多祿許諾,祂已為他祈求了,為叫他的信德不至喪失。耶穌此刻為我們祈禱。我們祈禱時,不論是想要有說服力,還是討價還價,不論是支支吾吾,還是與主爭論,祂都會把我們的祈禱帶到天父面前。耶穌不需要在天父前說話,祂向天父展示自己的傷口。天父看到祂傷口會賜予祂恩寵。當我們祈禱時,要想到耶穌與我們同在。耶穌是我們的勇氣、我們的保障,此刻祂在為我們轉求。」

教宗2019年4月祈禱意向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9年4月意向

總意向:為戰爭地區的醫師和他們的合作夥伴

為戰爭地區的醫師及他們人道救援的合作夥伴,他們甘冒生命危險為救助他人的性命。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談說天地 第三季 第6集 何胡景議員

在加拿大多倫多萬錦市居住的朋友,對於萬錦市第二區市議員何胡景先生應該不陌生。他除了是市議員,同時間他也是天主教教徒。他曾接觸過佛教、回教、基督教,為何他最終選擇了天主教?他由一個商人去到從政又有何原因?他在家庭和生活中怎樣去實踐信仰?本集主持人Rodney邀請到何胡景議員(Alan Ho)來與大家分享他的故事。

教宗公開接見:為希望服務意味著在不同文明之間搭橋

瑪竇福音13:33

衪又給他們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裏,直到全部發了酵。」

2019年4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以這番話解釋了他摩洛哥牧靈訪問的意義,並稱之為「交談和相遇道路上的另一步」。他表示:「世界上有許多宗教,而所有宗教都仰望高天、仰望天主,天父准許了這一點,我們不要害怕差異,卻要努力增進手足情誼,尤其是亞巴郎的子孫,諸如我們和穆斯林的情誼。」

教宗方濟各在這次朝聖之旅中步武了亞西西聖方濟各和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芳蹤:8百年前,聖方濟各帶著和平與友愛的訊息前去拜會蘇丹王;1985年,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梵蒂岡接見了哈桑二世國王後,前去訪問摩洛哥。教宗方濟各指出:「在我們這樣的時代裡,為希望服務首先意味著在不同文明之間搭建橋樑。」

近年來,在摩洛哥舉行的幾場重要國際峰會中,聖座與穆罕默德六世國王重申了在捍衛人性尊嚴,促進和平與正義,以及照料受造界方面宗教扮演的關鍵性角色。教宗說:「懷著這份願景,我們也跟國王一起簽署了有關耶路撒冷的呼籲,祈願聖城受到保護,它是人類遺產,以及和諧相遇之地,為三大一神宗教的信徒而言尤其如此。」

教宗方濟各提起訪問首日的焦點,包括晉謁穆罕默德五世陵寢,參訪伊瑪目培訓學院,以及關注移民問題。去年12月正是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通過了「關於安全、有序和正規移民的全球契約」:「這是國際社會朝向承擔責任邁進的重要一步」。

在移民方面,聖座提議落實四個動詞:「接納、保護、促進、融入」。教宗闡明:「這並非由上而下的援助計劃,而是要透過這四個行動攜手共進,建設城市和國家,並維護各自的文化和宗教身分,向差異開放,懂得因人類手足之情誼將這些差異發揚光大。」

教宗與當地基督徒團體的相擁格外令人感動,他探望了仁愛修女會在郊區主持的社會服務中心,在拉巴特主教座堂接見了司鐸、奉獻生活者和教會協會的成員,並在首都的體育場舉行主日彌撒。

教宗說:「那是在摩洛哥的小小羊群。因此,我想起福音中鹽、光和酵母的圖像(參閱:瑪5:13-16;13:33)。重點不在於數量,而在於鹽有鹹味、光閃耀明亮、酵母能在整個群眾當中發酵。這並不來自我們,而是源於天主聖神,祂使我們在所處之地以交談和友誼為基督作見證。」

3月31日主日,大約來自60個國家的眾多信友參加了教宗主禮的彌撒,那是「天主子民在伊斯蘭國家內獨一無二的彰顯」。教宗強調:「天主渴望祂的所有子女都參與祂的喜樂,參與那寬恕與修和的慶典。唯有在天父的懷抱中重生並生活的人,才能在世界上做個希望的僕人。」

教宗方濟各摩洛哥使徒之旅

教宗方濟各《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中文簡介

教宗方濟各於2019年3月25日在洛雷托聖母之家簽署的《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的開端表示:

「基督活著,祂是我們的希望、帶給這個世界最美好的青春活力。祂所觸及的一切都變得年輕、煥然一新,並充滿生命。」

這是一份寫給「青年和全體天主子民」的文件,共有9章,分成299個段落。

下載

《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中文版】

《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英語版】

第一章:「天主聖言對青年說什麽?」

教宗列出青年應效法的幾個典範,例如《舊約》中的若瑟、基德紅(7)、撒慕爾(8)、達味王(9)、撒羅滿(10)等。在《新約》中,教宗提到「永遠年輕的耶穌願意賜予我們一顆永遠年輕的心(13),祂不希望成年人以輕視的目光看待比他們年輕的人」。

第二章:「耶穌基督永遠年輕」

教宗強調少年的耶穌「因著自己父母的信任,得以自由活動,學習與其他人同行」(29)。耶穌「不是從遠距離或從外部,而是以自己的青春經驗啓發青年,與他們分享」。在祂身上可認出青年心中的許多特徵(31)。

教宗也談到教會的青春活力,指出教會面臨兩種誘惑,一個是有人希望教會變得衰老,將她鎖定在過去,使她停滯不前;另一個是認為教會年輕,因為她接受世界所提供的一切;認為她與時俱進,因為她隱藏自己的訊息,將自己偽裝成別人(35)。

此外,教會也可能失去熱情且尋找「世俗虛假的安全感」。青年則能幫助教會保持年輕(37)。教宗提到,一些青年「要求教會更能夠聆聽,而非不停地指責世界。他們不希望看到一個緘默和膽怯的教會,也不希望教會為兩、三個糾纏她的問題總是戰鬥不止」(41)。

第三章:「你們是天主的當下」

教宗表示,我們不能只說「青年是世界的未來:他們也是現在,正在以自己的貢獻來充實這個當下」(64)。因此,那些蒙召做青年的父親、牧人和導師的人該當有能力「在別人只看到圍牆的地方識別出道路,在別人只看到危險的地方認出機遇」(67)。

教宗提到處在戰爭中的青年、被剝削和遭綁架的青年、被捲入人口販賣和成為性奴隷的青年,表明「教會不能不為她這些年輕子女的悲慘處境而哭泣」(75)。此外,「數碼環境」建立了一種傳播的新方式,卻也成了孤獨、操控、利用和暴力的一個領域」。我們不應忘記,在數碼世界中的「巨大經濟利益能創建操控良知和民主進程的機制」。

此外,教宗也提到當前的移民問題,指出「在移民抵達的一些國家引起了警戒和恐慌,這經常出於政治目的的煽動和利用。如此傳播一種排外、封閉和只顧自己的心態,對此應作出果斷的回應」(92)。關於侵犯未成年人,教宗表示,教會「不怕指出其成員的罪過」。藉著青年的幫助,這段黑暗時刻「著實能成為一個劃時代革新的機遇,向一個嶄新的五旬節開放」(102)。

第四章:「給所有青年的重大訊息」

教宗向所有青年宣布三個偉大真理,首先是「天主是愛」:天主的愛更加著重的是「重新站起而非墮落,修和而非禁律,給予新機會而非定罪,未來而非過去」(116)。其次是「基督拯救你:上主的愛更大過我們所有的自相矛盾、所有的脆弱和所有的卑劣行為」(120)。

最後是「基督活著!」:基督不只是過去的好典範,不只在2千年前救贖了我們(124)。「你要每天呼求聖神,祂能改變你的生命,給它指出一個更好的航向」(131)。

第五章:「青年的旅程」

青春不能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中,因為那是一個「作選擇的年齡」,要在職業、社會、政治、婚姻或生育子女上做選擇。教宗鼓勵他們在作出選擇時要與耶穌建立友誼關係,因為祂常陪伴他們,就如厄瑪烏的門徒所經歷的那樣。

教宗也談到青年的成長和成熟,鼓勵青年走成聖的道路。「在生命的每個時刻,我們都能使自己的青春煥然一新並得到成長。但你若仿照他人,就不會成聖和實現自己,你必須發現自己是誰,並發揚你個人的成聖方式」(162)。

對那些「已經作出選擇的青年」,教宗談到有時會出現的危險,即「將自己關閉在小團體裡,感覺到活出了兄弟友愛,但也許他們的團體只是他們‘自我’的延伸」(168)。教宗建議青年「越出朋友的團體,建立社會友誼並尋求公益」(169)。「社會工作和直接接觸窮人仍是一種發現或加深信仰及分辨自己聖召的重要機會」(170)。

青年蒙召成為「勇敢的傳教員,你們要有反潮流的能力,懂得與人分享耶穌,傳播祂恩賜你們的信仰」(176)。「福音是傳給所有人的,不是只傳給某些人。福音不應只傳給那些我們認為比較接近、比較易於接受和比較好客的人。福音應傳給所有人」(177)。

第六章:「有根基的青年」

教宗告訴青年,若有人「對你說應忽略歷史,不要把年長者的經驗當作珍寶,卻要漠視過去的一切,只關注他向你們提供的未來…那人需要你們成為膚淺、沒有根基和懷疑一切的人,這樣你們就唯獨信賴他的承諾,屈服於他的計劃。各種形式的意識形態就是如此運作,摧毀與之不同的一切,好能毫無阻礙地進行控制」(181)。

因此,教宗勉勵青年向年長者學習,這種與年長者建立的關係能幫助青年發現過去鮮活的富饒,使之成為記憶。

第七章:「青年牧靈」

關於青年牧靈工作,教宗表明,青年自己「是青年牧靈的主角,他們得到陪伴和引導,但要憑著創造力和勇氣自由地尋找不斷更新的道路」。另一方面,青年牧靈應以同道偕行的方式進行,遵循兩條行動路線:尋找和成長。幫助「每個青年找到勇氣,而在另一個青年心中播下初次的宣講」(210);讓他們「活出兄弟之情、互相幫助、成為團體,以及為他人服務和接近窮人」(215)。

教宗再次邀請教會敞開大門,「為參加我們為青年設立的一些活動,無需讓每個人都接納教會的所有訓導」(234)。厄瑪烏門徒的圖像是青年牧靈的典範:耶穌詢問他們,耐心聆聽他們的講述,幫助他們識別出正在經驗的一切,然後依照《聖經》來詮釋他們的經歷。祂接納二門徒的邀請與他們留下,進入他們的黑夜。最後由他們自己選擇返回耶路撒冷的道路(237)。

青年牧靈「必須永遠是一項使徒的牧靈工作」(240)。「青年需要使自己的自由得到尊重,但他們也需要得到陪伴,這是一種從家庭就開始的成年人的陪伴」(242)。「這意味著青年應得到理解、尊重和愛,不應喋喋不休地指責他們,或向他們要求一種不符合他們年齡的完美」(243)。

第八章:「聖召」

聖召是一項召喚,為他人從事使徒性的服務。「為實現自己的聖召,就需要使自己内在的生活得到發展、萌芽和培養。這不是自己發明、從無中創造自己,而是在天主的光照下發現自己,使真我展現出來」(257)。

關於「愛和家庭」的聖召,教宗談到天主創造了人類的性特徵,因此性是天主的恩賜,絕非「禁忌」。天主賜予這份恩典「有兩個目的:相愛和傳遞生命」(261)。儘管困難重重,「把賭注壓在家庭上是值得的,因為在家庭中你們能找到得以成熟的最佳動力和應當分享的最甜美的喜樂」(263)。

教宗也談到「一種奉獻的特殊聖召,指出在分辨一種聖召時,不應排除奉獻於天主的可能性…,若你識別出這是天主的一項召喚,你就應跟隨它,這將使你的生命得到圓滿」(276)。

第九章:「分辨」

教宗提到,「若沒有分辨的智慧,我們便容易將自己變成受一時趨勢影響的傀儡」(279)。因此,青年應努力識別出自己的聖召。那些幫助青年分辨聖召的人員應具備三種敏覺力:將注意力放在人身上、將誘惑與恩寵區分開來,以及深入聆聽分辨者「確實想要去的地方」。

教宗最後表達「一項期望」:「親愛的青年們……教會需要你們的動力、你們的直覺,和你們的信德。若你們先來到我們尚未抵達的地方,就請你們耐心等待我們」(299)。

教宗方濟各與穆罕默德六世國王共同為耶路撒冷呼籲

2019年3月30日下午,教宗方濟各拜訪了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二人在這個機會上簽署了一項聯合呼籲,承認耶穌撒冷的獨特性和神聖性。他們表明,這座聖城具有精神内涵及和平之城的特殊聖召,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尤其是三大一神教信徒相遇的場所及和睦相處的象徵,他們在那裡建立了相互尊重和對話的關係。

基於這個理由,教宗方濟各與穆罕默德六世籲請:「應讓耶路撒冷城的多元宗教特性、精神層面和特有的文化身份得到保護和發揚。」他們表示:「我們祝願三個一神教信徒在聖城享有出入的充分自由,以及有權在那裡舉行各自的禮儀,如此他們才能為世界的和平與兄弟友愛,向天主,衆生的造物主獻上祈禱。」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