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復活前夕守夜禮:記住且前行,回到與耶穌的初次相遇

教宗方濟各4月8日晚上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復活前夕守夜禮,40位樞機、25位主教及200位司鐸共祭。禮儀於晚上7點30分開始,教宗降福了新火並點燃復活蠟燭。然後是燭光遊行,參禮的信友手持蠟燭,在三次高唱“基督之光”的執事的帶領下,共祭神長走向中央祭台。接著是復活宣報、聖道和聖祭禮儀。當晚有8位成年慕道者領受洗禮、堅振和聖體聖事。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邀請信友們“要記住且前行!如果你找回了初愛,找回了與天主相遇的驚奇和喜悅,你就會繼續前進”。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3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夜晚即將過去,黎明出現了第一縷曙光,這時,婦女們開始向耶穌的墳墓前行。她們猶豫不定,感到迷惘,心中因失去所愛的人而痛苦不已。但是,當她們來到那裡,看到空空的墳墓,就改變了方向,改變了路線;她們離開了墓地,跑去向門徒們宣告一個新行程:耶穌已經復活,並在加里肋亞等待他們。在這些婦女的生命中經歷了“復活”,也就是“逾越”: 事實上,她們從悲傷地走向墳墓,到喜悅地奔向門徒,告訴他們不僅主已復活,而且還有一個需要立即到達的目的地,加里肋亞。與復活者的約會就在那裡。門徒們的重生,他們心中的復活要從加里肋亞開始。讓我們也走入門徒們從墳墓到加里肋亞的這段行程。

福音說,婦女們“去看墳墓”(瑪二八1)。她們認為耶穌仍在死亡之地,一切都已經永遠結束。有時,我們也會認為與耶穌相遇的喜悅只屬於過去,而現在我們所瞭解的主要是被封閉的墳墓:那些我們的失望、苦澀和不信任,那些“什麼也做不了”、“事情永遠不會改變”、“最好活一天算一天”,因為“誰也不能確保明天會怎樣”。我們也一樣,如果我們被痛苦所折磨,被悲傷所壓抑,因罪惡而羞辱,被一些失敗所困擾,或被一些擔憂所糾纏,我們就會體驗到疲憊的苦味,看到我們心中的喜樂被熄滅。

有時,我們只是感到每日生活的艱難,厭倦了在這個世界的橡膠牆前冒險,這個世界似乎總是讓更狡猾和更強大的法則占上風。還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對邪惡的力量、撕裂關係的衝突、似乎主宰社會的算計和冷漠的邏輯、腐敗的毒瘤、不義的泛濫以及戰爭的殘酷感到無力和沮喪。此外,我們可能還與死亡面對面,因為死亡奪走了我們親人的甜蜜陪伴,或是在疾病或災難中與死亡擦肩而過,我們很容易陷入幻滅,希望之泉變得枯竭。因此,對於這些或其它情況,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情況,我們的步履在墳墓前停了下來,我們一動不動地哭泣和後悔,孤獨和無力地重復著“為什麼”。那一連串的“為什麼”……

然而,經歷到復活的主的婦女們並沒有在墳墓前癱瘓不動,福音說:“她們趕快離開墳墓,又恐懼又異常喜樂,跑去報告祂的門徒。”(瑪二八8)。她們帶來了永遠改變生活和歷史的消息:基督已經復活!(同上6)。同時,她們也守護並傳達了主的囑託,邀請門徒去加里肋亞,因為在那裡他們會見到祂(同上7)。然而,兄弟姐妹們,我們今天問自己:去加里肋亞意味著什麼呢?有兩點:一方面是離開封閉的晚餐廳,去到外邦人居住的地區(參閱:瑪四15),從隱藏中走出來,向使命敞開,擺脫恐懼,走向未來。另一方面,這很美,意味著回到起點,因為一切都是從加里肋亞開始的。在那裡,主耶穌第一次遇見並召叫了門徒。因此,去加里肋亞就是回到最初的恩典,重新獲得燃起希望的記憶,那是我們被復活的主所標明的“未來的記憶”。

這就是主的復活所做的:推動我們前進,從失敗感中走出來,移開我們經常把希望禁錮在其中的墳墓的石頭,充滿信心地展望未來,因為基督已經復活,祂改變了歷史的方向;但是,為了做到這一點,主的復活要將我們帶回到過去的恩典之中,讓我們再回到加里肋亞,我們追隨耶穌的故事開始的地方,第一次召叫是在哪裡。這要求我們重溫那些時刻、那些情境、那些經歷:在那裡我們遇到了主,經歷了祂的愛,並接受了對我們自己、對現實、對生命奧秘的全新而明亮的目光。為了重新站起來,重新開始,重新上路,我們總是需要回到加里肋亞,也就是說,不是回到一個抽象的、理想的耶穌那裡,而是回到我們與祂第一次相遇的鮮活、具體、內心激動的記憶中。是的,兄弟姐妹們,為了前行,我們必須回憶;為了擁有希望,我們必須滋養記憶。這就是我們的邀請:要記住且前行!如果你找回了初愛,找回了與天主相遇的驚奇和喜悅,你就會繼續前進。要記住且前行。

要記住你的加里肋亞,並走向你的加里肋亞。那是你親自認識耶穌的“地方”,在那裡,祂對你來說不再是一個像其他人一樣的歷史人物,而是生活中的人物:不是一個遙遠的天主,而是一個親近的天主,祂比任何人都更瞭解你,比任何人都更愛你。弟兄姐妹們,請記住加里肋亞,記住你的加里肋亞:記住你蒙召、那個在特定時刻對你說話的天主聖言;記住那在聖神內的強烈體驗,在辦告解之後感受到寬恕的巨大喜悅,那祈禱的濃厚和難忘的時刻,那在你內心燃起並改變你生命的光芒,那個相遇,那個朝聖之旅!……每個人知道自己的加里肋亞在哪裡,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內心復活的地方,那個最初、打下基礎、改變一切的地方。我們不能讓它留在過去,復活的主邀請我們去那裡度逾越節。要記住你的加里肋亞,使它成為記憶,讓它在今天重新煥發生機。你要回到與祂的第一次相遇。你要問問自己那是怎會回事,何時發生的,你要重建它的背景、時間和地點,重溫那份情愫和感受,重現那份顏色和味道。因為你知道,當你忘記了那初愛,當你忘記了那第一次相遇,你的心就開始積聚灰塵。你也就體驗到了悲傷,就像門徒們一樣,一切似乎都沒有前景,巨石將希望封閉。

但今天,弟兄姐妹們,上主復活的力量邀請我們移開失望和不信任的巨石;主耶穌,祂非常善於推翻罪惡和恐懼的墓石,祂想要照亮你神聖的記憶,你最美好的回憶,讓你與祂的第一次相遇具有現實意義。記住且前行:要回到祂身邊,找回天主在你心中復活的恩寵!回到加里肋亞,回到你的加里肋亞。

弟兄們,姐妹們,我們要跟隨耶穌到加里肋亞,在那裡遇見並朝拜祂,祂在那裡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重新體驗當初發現祂活著時,我們宣告祂為我們生命主宰的美好。讓我們回到加里肋亞,回到初愛的加里肋亞:每個人都回到自己的加里肋亞,在那初遇之地,讓我們重獲新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大自然靈修:2023年4月9日 耶穌復活主日 【信的標記】

耶穌復活主日
【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
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
若20:8)

每次我們誦唸信經,都宣認我們相信一個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我們有否這種讓我們相信的經驗呢?今日福音描述了三位人物,他們都各自有不同「相信」的經驗。

對耶穌充滿熱愛的瑪利亞瑪達肋納,她是第一個發現空墳的人,直覺使她認為有人把耶穌搬走了。後來她一直在墳外痛哭,直到耶穌顯現叫出她的名字,她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

宗徒之長伯多祿是第一個走進空墳的人,看到墳內的情況,可能因為他還在思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經文中沒有寫到他的反應,直到後來耶穌顯現才相信。

最後是「耶穌的愛徒」,一般被指為若望。他透過細心的觀察及洞察力,一看到分開捲著擺放好的汗巾和殮布,便馬上聯想到,並相信耶穌已經復活。

空墳、汗巾和殮布都是一些標記,指向復活的基督。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他們相信基督的標記和經過。讓我們也嘗試在天主創造的大自然中,仔細觀察,如一花一草一木等,會否都會成為我們經驗天主的標記?

讓我們祈禱:慈悲的天父,我們今天慶祝你的聖子耶穌,透過復活戰勝了死亡,為我們揭示了永生的可能。求讓我們能跟隨永生之光,走向未來。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教宗主持聖週五紀念救主受難禮儀

圖片:Vatican Media

普世教會於4月7日聖週五紀念基督的苦難,教宗方濟各於當天下午5時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救主受難日禮儀。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在禮儀中講道,約有四千名信徒參加了禮儀。

坎塔拉梅薩樞機在講道中的省思,以西方流行有關天主之死的各種講述為起點,指這些思想為虛無主義,並警告人們當心,不要陷入這個漩渦中,因為它是精神宇宙一個真正的「黑洞」。

按此閱讀英語講道內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週五拜苦路禮儀:受苦者從羅馬鬥獸場發出祈求和平的吶喊

圖片:Vatican Media

戰爭、不公義、貧窮、暴力痛苦的吶喊與和平、永遠不再有戰爭、對話、希望、歸依、寬恕的呼求交織,瀰漫了在羅馬鬥獸場舉行的拜苦路禮儀整個過程。天還未全黑,2萬多身穿冬衣手持蠟燭的參禮人士,已經把鬥獸場附近的帝國大道擠得水洩不通。禮儀在西斯汀聖堂歌詠團的“天主的羔羊”歌聲中開始。這個紀念基督走向哥耳哥達山受苦受難事跡的拜苦路禮儀,今年由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主持。這是由於教宗方濟各日前因支氣管炎入院就醫剛出院不久,不宜在寒冷的夜晚舉行露天活動。但他雖然身在住所,卻在精神上全場陪伴信友們參與禮儀,和他們一同祈禱。

今年的拜苦路禮儀也和往年一樣,通過電視和廣播電台向全球各地轉播。德多納蒂斯樞機在結束禮儀時,衷心地向天主說出14句感謝詞,感謝天主在人們犯罪、忤逆、作惡時沒有遺棄人類。而這些惡行的受害者正是今年苦路默想的撰寫人,他們以自己的痛苦經歷作了見證。這些不同種族、宗教的人,有些目睹了自己的子女、父母在炮火中喪生,有些身心遭受了暴力蹂躪,有些在衝突中失去家園,被迫擠上小船在海上漂流失去生命,或是流落在沙漠、沼澤中受苦,或是被趕進營中受酷刑。

分享這些痛苦經驗的,是些幸存下來的寡婦、難民、孤兒,在利比亞被施苦刑的難民們、巴爾乾半島戰爭中受迫害的神父們。被侵略國和侵略國的年輕人都哭訴他們的喪親之痛;若瑟夫和約翰遜這兩名16歲和14歲的少年說,他們只希望能夠玩耍和上學,卻被迫要在擁擠的營中生活。此外,還有為人父母的人,年輕的和年邁的人,神父、修女、傳教士們,他們都因自己的悲慘經歷和目睹親人被地雷、刀槍、仇恨所傷所害,而忍受共同的苦痛。正如苦路第五處默想的撰寫人說的:“只需經驗一次,便永遠不會忘記。”

這一切都令人們熱切渴望和平,而“和平的呼聲”也正是教宗方濟各所選定的主題。這是來自中東、非洲、亞洲、烏克蘭……的呼聲。東南亞的信友在默想中講述他們的故事說:“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然而我們卻被衝突這個十字架壓碎……。”這些受苦的人在敘述本身的痛苦的同時,也祈求天主賞賜希望、對話、歸依、寬恕的恩典。

在拜苦路禮儀中舉十字架的人士,也是一些戰爭、暴力的受害者,他們是戰爭和暴力的痛苦遍布全世界的記號。他們中有來自中美洲的青年和逗留在羅馬的難民。進行苦路第十四處時,一名圍著代表烏克蘭顏色圍巾的俄羅斯青年,在默想馬里烏波爾青年的見證中,舉著十字架前行。在場的背負痛苦十字架的人中,最年幼的,是一名僅數個月的女嬰,她和懷抱她的母親、舉十字架的父親,一起走了第十一處苦路。

整個拜苦路過程是在充滿虔敬的氣氛中靜默地進行。禮儀在主禮的德多納蒂斯樞機誦念謝主恩的十四句禱詞後結束:“感謝主耶穌,因祢在我們的黑夜中點起了光,使我們間的分歧得到和解,所有人成為弟兄姐妹,成為同一天父的子女。”所有弟兄姐妹,讓我們一起不屈不撓地背負人類痛苦的十字架!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地守護人呼籲世界各地信友慷慨奉獻支持聖地

「耶路撒冷是一個相遇、信仰、祈禱、喜樂、共融和團結的地方,而不是衝突和分裂的地方。它不僅只是充斥政治和宗教的緊張情形而已。」這是耶路撒冷宗主教皮扎巴拉(Pierbattista Pizzaballa)4月2日主日舉行聖枝遊行禮時鼓勵參禮的信友說的一番話。為此,在復活節來臨之際,梵蒂岡新聞網採訪了聖地守護人巴頓(Francesco Patton)神父。他強調,基督徒反抗暴力的方式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寬恕、祈禱和呼求正義。

請慷慨奉獻支持聖地

聖週五為聖地捐獻活動

聖地的基督徒

巴頓神父首先說道:「確定無疑的,我們中的一部分基督徒是教會初期基督徒的後裔。他們是信仰的見證人,在耶路撒冷從未間斷地傳承這信仰已經兩千年了,即使在比我們今天所經歷的困難多的多的時期也是如此。因此,我要說這個責任應被視為一個召叫,它不純粹是人的努力,而是來自天主的呼召:即是做個聖地的基督徒。這是一個植根於福音的使命。福音記載,當耶穌說『小羊群,不要害怕,因為天父照顧我們』時,他說話的對象並非教會那樣的一大群人。因此,即使我們處於少數群體的環境中,我們不僅在耶路撒冷是少數群體,而且在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也是少數群體,我們也必須找到力量。這力量不是在一種英雄主義情緒中,而是在福音中耶穌的聖言中,在與祂的關係中。這關係叫作:『信德』。」

復活節前耶路撒冷當地的社會情形

接著,巴頓神父談到復活節前耶路撒冷當地的社會情形。他解釋:「天主教的復活節與東方教會的復活節,以及猶太教的逾越節時間很近,也在伊斯蘭的齋月內,所以許多人都希望在耶路撒冷祈禱和慶祝節日。」

神父指出:「然而,耶路撒冷也陷入了一個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因為現在已經有幾個星期非常緊張,每個週末都有秉持和平與民主原則進行的街頭示威遊行,其訴求是國家的結構不可偏離正軌,最高法院不可聽命於政府。儘管如此,我們基督徒都懷有能夠慶祝主復活的強烈願望。」

保護聖地的進展情況

隨後,這位聖地守護人談到保護聖地的進展情況,他說:「目前進展得很好,因為我們走出了一段非常艱辛的時期,也就是疫情大流行時期,當時我們幾乎沒有經濟資源。現在,感謝天主,又能夠再次實踐那個普世團結的舉動,即聖週五為聖地捐獻活動。⋯⋯通過這種支持,我們就可以一方面照顧聖地,另一方面照顧前來聖地的朝聖者,更重要的是,也照顧當地的基督徒小團體,因為這些奉獻還支持牧靈和社會活動,特別是與教育有關的活動。這因為有許多天主教學校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後還有社會救濟工作。守護聖地的方濟各會團體不僅紮根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也在多年來飽受戰爭之苦的地區,例如敘利亞,而該國最近也遭受了地震之苦。因此,‘聖週五為聖地的捐獻’是普世教會通過守護聖地的方濟各會團體對聖地教會表達團結支持的表現”。

疫情高峰結束,朝聖者回歸聖地

最後,巴頓神父提到隨著疫情大流行高峰的結束,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漸漸回歸聖地。他興奮地說:「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美國其次是波蘭、意大利,然後是西班牙和巴西。我們看到了一些朝聖者的回歸,這也是一件非常積極的事情。朝聖者的回歸,讓我們非常高興。我懇切呼籲朝聖者來聖地,重新點燃起自己的信仰,並重新建立起與聖地基督徒和耶路撒冷母親教會的聯繫。另一個呼籲就是在經濟上支持我們,因為目前還有一些大的工程正在進行。我想到的是聖墓聖殿的修復,這部分正在進行當中,另外還有許多聖所需要持續維護和維修,以便於朝聖者前往和感受信仰體驗。」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幾天後,我們將與聖地的基督徒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一起慶祝復活節。在耶路撒冷這裡,主為我們死而復活。正是在他的空墓前,堅定了我們的信仰、更新我們的希望。

作為聖地監護處的會士,我們的責任正是照顧聖地受祝聖之教堂的聖石,同時照顧「活石」-即當地基督徒和朝聖者。

我們有責任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和触摸耶穌為我們生活、死亡和復活的地方。這些地方提醒我們,宗徒向我們傳報的以及教會數世紀以來傳給我們的是真實的,這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有意義。

令聖堂更別緻、開展牧靈和聚會活動,是我們以整個教會的名義用心做的服務。我們也在為一個因多年沖突和戰爭、現在又因地震的破壞所傷害的教會服務。

當然,所有這些都有代價,而這筆費用的很一大部分是由每年聖週五募捐和全世界信友的慷慨奉獻,由你們的慷慨捐助來支付。值此之際,我們聖地監護處的會士們讓自己成為乞討者,請求你們的慷慨援助,使聖週五成為普世共融的日子,在這一天,世界各地基督徒都具體地照顧耶路撒冷母教會。

請敞開你們的心去慷慨解囊,敞開你們的手去團結互助。感謝你們的幫助,我們也將能夠繼續照顧這片聖地和它的孩子。

請敞開心扉慷慨奉獻,為團結互助張開雙手。感謝您的幫助,我們也將能繼續照顧這片聖地及其孩子們。

方濟各・帕頓神父 ——聖地監護人

來源:基督徒傳媒

教宗主持主的晚餐彌撒:當我們互相幫助時,生活是美好的

圖片:Vatican Media

聖週四,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郊區的少年感化院主持「主的晚餐」彌撒,並為其中12名年輕人進行了傳統的濯足禮。這個團體的成員非常多樣化,年齡從14歲到25歲不等,包括10名年輕男子和2名年輕女子,其中兩人是辛提人,其他人來自克羅地亞、塞內加爾、羅馬尼亞和俄羅斯,代表不同的信仰傳統。

教宗此前曾在2013年訪問過羅馬少年感化院,當時他剛當選教宗,選擇在那裡慶祝聖週四“主的晚餐”彌撒。

一顆高尚的心靈

在沒有準備稿件的講道中,教宗將注意力集中在禮儀中選讀的福音上,其中講述了耶穌在受難前一天,以謙卑和服務的姿態為門徒洗腳的事跡,而在那個時代,這項工作本應由奴隸完成。

教宗解釋說:「如果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效法這種姿態和精神,互相幫助,而不是遵循世俗的欺騙或利用彼此的方式,生活將是如此美好。」他指出:「互相幫助,哪怕只是通過簡單的人際關係,都源於一顆高尚的心,耶穌今天希望教導我們並鼓勵我們擁有這種心靈高貴。」

教宗說:「我們可能會對自己內心的東西感到沮喪或羞愧,但耶穌瞭解我們的一切,並愛我們原本的樣子,為我們所有人洗腳。」

教宗說:「我們永遠不要因自己的脆弱而感到害怕,要相信上主願意陪伴我們走人生旅程,牽著我們的手,使生活對我們來說不那麼艱難。」

呼籲互相幫助

最後,教宗解釋說,他為12位在場的年輕人洗腳的舉動不僅僅是一種民間傳統的表示,而是一個標記,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彼此相處,那就是要互相幫助,彼此關愛,尊重每個人的巨大尊嚴,即使我們作為罪人而暴露出了脆弱。教宗說:「如果我們採取這種態度和服務精神,我們就可以減少世界上許多不公正的現象。」

教宗接著表示:「失業、家庭破裂、為生存而掙扎、屈服於自己的弱點,這些事情隨時都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通過洗腳,主耶穌提醒我們,無論我們的處境、我們如何軟弱,祂都愛我們永無止盡,因為祂始終陪伴在我們身邊,永遠不會拋棄我們。」

彌撒結束後,教宗降福了以真福皮諾·普利西(Pino Puglisi)神父命名的小教堂的銘牌。皮諾·普利西是一位西西里地區的本堂神父,因反對黑手黨而被殺害。教宗向感化院中的年輕人致以問候,收到了他們在木工課程中製作的十字架,以及他們製作的一些餅乾和意大利面。教宗向這些年輕人,以及感化院的院長和工作人員回贈了念珠和巧克力復活節彩蛋,這是意大利的傳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匈牙利大使:願教宗再次點燃我們的信仰之火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將於4月28日至30日在匈牙利進行牧靈訪問。這並非他首次到訪該國;事實上,他曾於兩年前在布達佩斯為國際聖體大會主持閉幕彌撒。然而,在這次為期三天的匈牙利之旅,教宗將與地方教會團體、與國家當局會晤。在訪問臨近之際,匈牙利駐聖座大使哈布斯堡-洛林(Eduard Habsburg-Lothringen)接受本新聞網採訪,強調了基督信仰對匈牙利人民的重要性。

這位匈牙利大使首先表明,教宗此前曾在其它活動上與匈牙利人會面。「教宗深深鼓舞了匈牙利人的信仰,在當今匈牙利的日常生活中留下印記。」

大使繼續說:「匈牙利喜歡被稱為『基督徒國家』。這個稱呼在歐洲某些國家已經過時,但是匈牙利在公共領域為基督信仰騰出空間,聖堂和基督信仰清晰可見,其它宗教信仰也是如此。比方說,我們有強健活潑的猶太教團體。我會說,信仰是匈牙利生活中的『正常規範』,在政治方面也不例外。我認為,教宗將與一個基督信仰深厚的國家相遇,它有軟弱之處,有世俗精神、世俗媒體和現代化的生活,但無論如何,教宗將遇見強而有力的基督徒團體。」

關於教宗此行的若干重要活動,匈牙利大使特別介紹了教宗與盲童的會晤。他指出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匈牙利非常照顧家庭和孩童。第二個原因是,在該機構裡也有羅姆人小孩,我們希望展現出羅姆人小孩也有平等的機會。第三個原因關乎此行核心且關鍵的主題,『通往未來的橋』,也就是青年。今年也將舉行世界青年節,因此我們決定請教宗先與孩童相聚,他們是青年的一員。」

談到教宗將在聖依撒伯爾堂接見窮人和難民的活動,匈牙利大使表示,「匈牙利聖依撒伯爾以絕佳的方式展現出對窮人的關愛」。因此,選擇在該聖堂與貧困弱小者會晤,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除了窮人和受排斥者以外,烏克蘭難民也將在這個場合晉見教宗。這位大使解釋道,匈牙利接納了一百萬名烏克蘭難民,其中至少有3萬人決定留在匈牙利。「他們在這裡有機會求學和就業。我們鼓勵企業家們為這些難民提供工作,因為匈牙利始終向難民敞開大門,特別是那些從十分鄰近的國家、從烏克蘭逃離戰爭而來的難民。事實上,在匈牙利與烏克蘭的邊境,有不同的基督宗教團體為難民提供一切援助服務、接待他們。現在仍有大批難民湧入,他們可以決定是否願意轉移到其它地方,或者留在匈牙利」。

哈布斯堡-洛林大使最後表達了他對教宗此行的期待,說:「願教宗再次點燃在匈牙利的信仰之火。我認為,與教宗的相會,為我們將是強烈至極的經驗。這是第一個期待。再者,我希望教宗將能真正與匈牙利相遇,與她全部的精神和美食相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2023年復活節文告:敢於擁抱希望

2023年復活節文告
敢於擁抱希望

「耶穌於是對他們說:『唉!無知的人哪!為信先知們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竟是這般遲鈍! 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纔進入他的光榮嗎?』」(路24:25-26)

以「一顆遲鈍的心來信」基督復活所帶來的喜樂,會使我們遲遲才能看到希望。基督耶穌已經戰勝了那看似無可避免的死亡。他的復活為我們的信心帶來保證,死亡沒有、也不可能擁有最終話語權。因為復活意味著「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參羅馬書 8:31-39)。因此,我們的盼望是建基於天主驚人的愛之上,而這愛就在主基督為世上眾生而復活所彰顯的。

所以,不要讓艱苦或惡念侵蝕我們的心靈、壓倒我們的氣魄,免得我們淪為死亡的代理人。我們需要的是「正面和賦予生命的文化」,好讓在生活的困苦中,我們仍能以具建設性和可持續的方法來面對一切。此外,我們需要正向文化,正因它有助孕育出希望和轉型。

事實上,很多香港人在持續的困苦中仍不斷為希望而奮鬥。雖然經濟剛見轉機,但是這些處身社經下層的人士,仍需要所屬社群和「近人」來提供援助和心理性的鼓舞。他們不應被視為社會上的負擔,反過來說,他們其實是中介,為上主致送祝福給那些提供援助給他們的人士。

因此,當不需要依靠消費券的人士,慷慨地捐出從消費券而來的數千元時,受惠者的精神會為之一振。想一想,為需要額外金錢的人來說,這種分享行動,能夠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安慰、信心和希望。天主虛空了自己,好讓我們可以因祂的名、在祂的愛內永得安慰。

去年十二月的新聞報導指出,約有6,000人因2019年的社會事件而被捕,他們正等候警方決定是否起訴他們。他們甚麼時候才能看到曙光?會被當局起訴與否,這些決定會成為他們可以怎樣向前走的標記。無了期地等待,對他們本人、以至整個社會邁向療癒,都沒有幫助。或許有人會希望透過懲罰來尋求公義。然而,以慈悲和寬宏的方法處理那些較輕的罪行,才能為我們受傷的社群帶來希望和正能量。我們已經目睹,仇恨和暴力給我們深愛的香港帶來死亡的惡臭氣味。現在我們應該以慈悲和寬大的心,去讓復原中的香港增添生命的芬芳。

照顧長者、尤其是「遺老」和獨居長者,務必是優先要處理的事情。讓照顧者與長者聯繫起來,能夠讓長者深深地體會到他們自己是有所貢獻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而與青年人連結一起時,則讓長者能夠看到那伸延的未來。這些都有助增強聯繫感,帶來希望和生命的意義。其實對比其他年齡層,青少年和長者是最合拍的。

這些日子,我們都要向離開或決定離開香港,去追尋理想的眾多朋友和家人道別。我們祝福他們的同時,也留意到在他們離開以後,社會不同範疇都出現了明顯又不易填補的空缺,也不知到何時才能補上。然而,當我們真誠地為一個更公平和更自由、人人得以安居的家園而祈求上主時,我們要有希望,確信在歷史中一直福祐著香港的上主,絕不會離棄我們。

最後,我們正是生活在焦慮和混亂的世界裏,它被糅合了權力遊戲、欺凌、責備、威迫和制裁等形式的政治思維根深蒂固地操控著。其實,我們追求的新世界,是講求公平及良性競爭、同理心、尊重、對話文化、仁愛,多元而合一、更好地分配資源,關心生態環境等等。當然,我們不會天真地期望將會有戲劇性的正面轉變,但是通過真誠和具策略的努力,總會有漸進式的發展,這就很好了。

我們要為後代締造希望。所以我們必須讓大家擁抱希望,相信將來會更好。祝願身處香港或其他地方的各位:復活節快樂!

 

周守仁主教
2023年3月25日
預報救主降生節

Easter Message 2023
Dare to Have Hope

“And he said to them, “Oh, how foolish you are! How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all that the prophets spoke! Was it not necessary that the Messiah should suffer these things and enter into his glory?” (Luke 24:25-26)

“Slow of heart to believe” in the joy of Easter makes us slow to have hope. Christ Jesus has overcome the seemingly inevitable grip of death. His resurrection assures us the confidence that death does not and cannot have the final say. For Easter means that ‘nothing will separate us from the love of God in Christ Jesus our Lord.’ (Romans 8: 31-39). Hence, our hope has its foundation in the amazing love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risen Lord for all walks of life in this world.

What is advisable is not to allow hardship or evil thoughts to corrupt our hearts or crush our spirits, lest we could become agents of death. What is called for is “a positive and life-giving culture” that enables us to face hardships in life in some constructive and sustainable ways. Moreover, we need a positive culture so to become incubators of hope and transformation.

It is a fact that many people in Hong Kong are still struggling for hope amid their ongoing suffering. As the economy has just begun to pick up, many people struggling at the lower socioeconomic strata still need assistance and the psychological boost from their social communities and “neighbours”. These individuals should not be perceived as burdens of society but as intermediaries of heavenly blessings on those who come to their aid.

So, for those who do not need their consumer vouchers, there are those whose spirit will be lifted by the generous sharing of their few thousand dollars. Imagine how much consolation, confidence and hope their sharing can make possible for the ones in need of those extra dollars. God has emptied Himself for us so that we can be eternally consoled in His name and love.

From news reports published in last December, there were around 6,000 arrests due to the violent outbreaks in 2019. They are waiting to see whether the police will charge them or not. When will they see the light? Charge or no charge, they will be signs showing them how to move on. Waiting endlessly will not help them or our society to move toward healing. Some may want to seek justice through retributive means. However, it is through compassion and leniency on lighter offences that can give hope and positive energy to our wounded community. We have seen how hatred and violence have brought the stench of death to our beloved Hong Kong. Now, we should lean on compassion and magnanimity to reinforce the fragrance of life in our recovering Hong Kong.

Caring for the elderly, especially those “left behind” or living alone must be a priority. Connecting with those who care about them will enable them to feel a deeper sense of generativity for others, being appreciated by others, and being connected with the youth, the extension of their future. All these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sense of connectedness and hop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It should not be surprising that youth and the elderly are better fit for each other than the other age groups for them.

We have been bidding farewell to many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who have left or decided to leave Hong Kong for their aspirations. While we wish them all the best, their departure has created noticeable voids in different layers of our social fabric that are not easy to fill. And we do not know when those voids will be filled. But we can be hopeful that our God, who has bestowed His blessings over Hong Kong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ill not abandon us who call upon Him sincerely, seeking for a fairer and freer homeland for everyone dwelling in it.

Finally, we are living in an anxious and messy world dominated by an entrenched political mentality through power plays, bullying, accusations, threats and sanctions, etc. We desire a new world with level playing fields, empathy and respect, dialogic culture, loving kindness, unity in plurality, better distributions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tc. Of course, we are not so naïve to expect dramatic positive changes, but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with sincere and strategic efforts will be nice.

Our future generations need to have hope from us. We must make it possible for each other to have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Happy Easter to you all in Hong Kong and beyond!

 

+ Bishop Stephen Chow, S.J.
25 March 2023
Solemnity of the Annunciation of the Lord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聖座數天前被通知沈斌主教調任上海教區的決定

梵蒂岡新聞網報導,2023年4月4日上午,沈斌主教在中國上海教區就職,到目前為止,他是海門教區的牧人。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在向記者們發表的公告中表示:「聖座在數天前被告知中國當局調任主教的決定,而且從媒體獲悉今天上午舉行的就職儀式。」他補充道:「關於聖座對此事件的評估,目前我無可奉告。」

另一方面,路透社記者在2023年4月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上問及「梵蒂岡近日稱中方單方面調任一名主教擔任上海教區新主教。這顯然違反中國與梵蒂岡之間的協議,外交部對此有何評論?」時,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是「中國和梵蒂岡就此事保持著溝通。自從中梵簽署主教任命臨時性協議以來,雙方密切溝通,協議執行良好。我們願同梵方繼續保持接觸,維護好協議精神。」

相關資訊:

天主教上海教區舉行新任主教就職儀式

教宗主持祝聖聖油彌撒:我們要像呼吸那樣呼求聖神

當聖神成為鐸職生活的主角時,司鐸便達致成熟。教宗方濟各4月6日聖週四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祝聖聖油彌撒,以這番話提醒眾位司鐸。教宗叮囑司鐸們要像呼吸那樣呼求聖神。在司鐸日舉行的這台彌撒中,教宗感謝眾位司鐸的服務,並且以聖神為核心展開他的講道。

當天選讀的福音記載,耶穌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路四18)教宗指出,「沒有聖神就沒有基督徒生活,沒有祂的傅油就沒有聖德」。聖神是一切的核心,因此「在慶祝司鐸職務誕生這天」,教宗邀請眾人承認聖神是「司鐸職務、是每個司鐸生命及活力的泉源」。

慈母聖教會教導我們宣認聖神是「賦予生命者」。教宗提醒道,「若沒有聖神,教會不會是基督的新娘,而頂多是宗教組織」。我們是「聖神的宮殿,聖神居住在我們內」(參閱:格前六19)。「我們切莫把聖神關在屋子裡,或者把祂放在某個敬禮場所。我們每天都需要說:『聖神請來,因為少了祢的力量,我們就會迷失。』」

我們人人都可以說,聖神臨在我們身上。這不是假設,而是事實。教宗對司鐸們表示,「這不出於我們的功勞,純粹是天賜的恩寵」。「我們受傅成為天主聖潔子民的父親和牧人。」

教宗回顧了耶穌如何召叫祂的門徒。因著耶穌的召叫,門徒們捨棄了他們的小船、漁網和家業。「天主聖言所傅的油,改變了他們的生命。」眾門徒滿懷熱忱地跟隨耶穌善師,開始宣講,堅信他們能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然而,隨著逾越節的到來,一切彷彿停止:「他們甚至否認和拋棄了他們的師傅。」

恰恰是在聖神降臨節的「第二次傅油」,門徒們得到了轉變,從此牧放主的羊群。這是以聖神的火焰傅的油,燒盡了門徒們以自己為中心的「虔敬態度」。「領受了聖神後,伯多祿的恐懼和動搖就此消失;熊熊燃燒的渴望,使雅各伯和若望得到生命,不再尋求光榮的尊位;之前害怕地聚集在最後晚餐廳的其他人,以宗徒的身份走到世界各地。」

現在的司鐸多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教宗說:「我們也經歷過最初的傅油。它始於那抓住我們的心、邀請我們走上旅途的愛的呼召;聖神的德能降臨到我們一片赤誠的熱情上,祝聖了我們。然後,天主受難的時辰到來,我們每個人經歷了逾越節、顯現真相的時刻、危機時期。」

教宗點出這期間會出現的三大危險誘惑:第一、妥協的誘惑,我們只要能做到以前所做的事,就心滿意足;第二、替代品的誘惑,在受傅以外的事情上尋找滿足感;第三、灰心的誘惑,從不滿的態度進入到怠惰的狀態。

巨大的危險暗藏其中:外表看似完好無損,實則被困在自己內,只求勉強度日。在這種情況下,司鐸的生活再也不會散發傅油的馨香,心胸不再開闊。然而,這種危機也能成為司鐸生活的轉折點。

這是個恩寵滿溢的時刻,如同逾越節的門徒們那樣,我們蒙召「謙卑地承認,由於基督被釘十字架的苦難,我們心生挫敗感」。如此一來,「我們便能走上新的旅途,一條充滿聖神、信德與愛德的旅途」。這需要聖神的助祐,需要我們承認自己的軟弱。

這正是「真理的神」對我們的要求:祂催促我們去看自己的內心深處,反省自己的成功是否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或者,這些成就取決於傅油的馨香?教宗說:「親愛的弟兄們,司鐸的成熟來自於聖神。當祂成為我們生命的主角時,司鐸便達致成熟。」

司鐸如果容許真理的神在自己內施展威能,就能保有祂傅的油,因為司鐸受到的一切不真實的誘惑,都將被揭穿。聖神洗淨那不潔的,祂不知疲倦地提醒眾司鐸「不要玷汙自己受傅的油」。為此,教宗鼓勵所有司鐸像呼吸那樣呼求聖神,「沉浸在聖神內,讓聖神的生命貫穿自己的黑暗,進而重新發現自己是誰」。

此外,聖神也是締造和諧的神。教宗強調,假若缺乏和諧、缺乏聖神,司鐸職務就會推展不下去。「祂激發各式各樣的神恩,在合一中重塑其多元性。祂所創造的協調,並不以同質化為基礎,而是基於仁愛的創意。」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向眾位司鐸致以由衷的感謝。他說:「謝謝你們的見證和服務,謝謝你們默默行善,謝謝你們以天主之名施予的寬恕和安慰。謝謝你們的職務,你們往往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得到很少的肯定。」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的神從不叫信靠祂的人失望。願天主聖神以平安充滿你們,實現祂在你們身上展開的一切,好使你們為祂的傅油作先知性的見證,成為和諧的使徒。」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