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復活主日大禮彌撒:勝利的君王,求祢垂憐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基督確實從死者中復活。勝利的君王,求祢垂憐我們。」

4月12日上午11點,教宗方濟各於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復活主日大禮彌撒,在場眾人詠唱這段《復活節繼抒詠》,懇求復活主的憐憫。這台彌撒莊嚴隆重,少了以往的鮮花裝飾,多了一份由衷盼望。疫情當頭,現場參禮的信友屈指可數,禮儀經文和禱詞不以各地天主子民的母語誦讀,而是維持傳統上的拉丁文與希臘文的對經和福音,並使用現場參禮者熟悉的意大利語。

在這台彌撒中,教宗沒有講道,卻處處顯示出逾越奧跡的信德、走出死蔭幽谷的望德,以及憐憫世人的愛德。在阿肋路亞的頌揚聲中,在場眾人收斂心神,聆聽主的福音;在阿肋路亞的歡呼聲中,教宗為祭台和復活蠟燭獻香;在阿肋路亞的歌詠聲中,領完聖體的天主子民靜默祈禱。

在基督信仰的最高峰時刻,聖伯多祿大殿沒有過多的點綴,唯有簡潔的象徵物傳達出普世的共同心聲。聖瑪策祿堂的十字苦架,以及羅馬人民救援之母聖像供奉於宗座祭台前,教宗帶領著在場參禮的信友,以及透過各種媒體渠道參與其中的人們懇切祈禱,熱切盼望新冠疫情早日結束,病患得以減輕痛苦,亡者得享永恆的福樂,痛失摯愛的人獲得安慰,因此遭受各種磨難的人受到援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復活節文告全文:抵拒自私和分裂,這是團結的時刻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新冠疫情和武裝衝突的受害者是教宗方濟各今年在《復活節文告》中格外關心的對象。4月12日中午時分,在復活主日大禮彌撒結束之際,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祭台前方,發表了他本年度的《復活節文告》,並向羅馬城及全世界頒賜降福。基督復活的希望是一種感染人心的訊息,傳給每個渴望喜訊的人。「基督、我的希望、已經復活!」當天繼抒詠的這句話,不是一句神奇妙語,而是愛戰勝邪惡根基的勝利。

在文告中,教宗特別念及疫情中的受苦者,尤其是病故的人,以及無法與臨終者道別的亡者家屬。教宗祈求耶穌賜給醫護人員力量,勉勵歐洲聯盟等國際組織團結一心,攜手度過難關。同時,教宗掛念著敘利亞、也門、伊拉克、黎巴嫩、烏克蘭東部、莫桑比克北部的緊張局勢,以及在利比亞、希臘、土耳其等地的難民,還有搖搖欲墜的委內瑞拉。

教宗提醒眾人,冷漠、自私、分裂和淡忘不是此時此刻該有的態度。願復活主耶穌在我們的心靈和生活中得勝,驅散人類苦難的黑暗,引領我們走入祂無盡的光榮。

以下是2020年教宗方濟各復活節文告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復活節快樂!

今天,全世界都迴響著教會的宣報:「耶穌基督已復活了!」- 「祂真的復活了!」

這個喜訊如同在黑夜中點燃的一道嶄新火焰:這滿佈時代性挑戰的世界,此刻受到病毒大流行的磨難,我們人類大家庭陷入嚴峻考驗的黑夜。教會的聲音在這黑夜中迴響著:「基督──我的希望,已經復活!」(復活節的繼抒詠)

這是另一種「感染」,從人心擴散到人心,因為每一個人心中都期待著這喜訊。那是希望的感染:「基督──我的希望,已經復活!」這並非是什麼神奇妙語,能使問題消失。不,基督的復活絕非如此,而是愛戰勝邪惡根基的勝利,是一種不「迴避」痛苦和死亡的勝利。它穿越痛苦和死亡,在深淵中開啟一條通道,且化惡為善:這是天主大能的獨特標記。

復活主就是那被釘者,不是另一位。在祂光榮的肉體上帶著不可泯滅的傷痕:創傷變成希望的縫隙。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祂,讓祂醫治受苦人類的創傷。

今天,我特別念及直接遭受新冠病毒打擊的人們:病患、亡者,以及那些因喪失摯愛而哀悼的人們──他們中有些人甚至無法跟亡者訣別。願生命之主接納亡者進入祂的國度,恩賜仍在考驗中的人慰藉和希望,尤其是年長者和孤獨的人。願上主使身處脆弱處境中的人,如那些在療養院服務、或在軍營及監獄裡生活的人,不缺乏安慰和所需的援助。為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孤單的復活節;從肉身的痛楚到經濟上的問題,人們都活在疫情帶來的憂苦和不安之中。

這疫症奪走的不只是情感的交流,也剝奪了眾人親自透過聖事──特別是聖體聖事及和好聖事──所能汲取的慰藉。這期間,在許多國家都無法領受這些聖事,但上主並沒有留下我們孤獨一人!在同心合一的祈禱中,我們確信祂的手將我們蔭庇(參閱:詠139:5),並向我們高聲重複說:不要害怕,「我已經復活了,而且與你同在!」(參閱:《羅馬彌撒經書》)

願耶穌,我們的逾越節,賜予各地的醫護人員力量和希望,他們透過對近人竭盡所能的照顧與關愛作出見證,甚至經常犧牲自己的健康。我們應向他們,一如向那些努力不懈確保民眾生活所需提供基本服務的人,以及向那些在許多國家為緩和人民的困難和苦楚而作出貢獻的軍警人員,致上關愛與感激之情。

在過去幾週,上百萬人的生活突然受到改變。為許多人,留在家中提供了他們一個契機去反省、中止生活繁忙的步伐、與摯愛在一起並享受他們的陪伴。可是,為許多人這也是一個對未來不確定而擔憂的時期,面臨失業的風險,以及現今危機帶來的其他後果。我鼓勵所有肩負政治責任的人士,為人民的福祉積極努力,提供必須的方法和工具,致使所有的人能過一個具有尊嚴的生活;並在環境許可的情形之下,使日常生活能恢復正常的運作。

現在不是冷漠的時候,因為全世界都在受苦,而世人必須要團結一致去面對這次的全球疫情。願復活的耶穌賜予希望給所有的窮人、所有的邊緣人,以及難民和無家可歸的人。願居住在世界各地城市和偏鄉的這些最弱小弟兄姊妹們不會孤獨無助。我們別讓他們缺乏基本必需品,由於許多工作現在停擺,醫藥等必需品難以取得,適當的醫療照顧機會更是難上加難。鑒於種種情況,但願國際制裁得以暫緩,因為這些制裁阻撓多個國家為本國國民接收充分的援助;但願所有國家有能力應對人民此刻最主要的需求,若不能直接免除最貧困國家的債務,至少要避免加重它們的預算。

現在不是自私的時候,因為我們正在面對的挑戰凝聚我們眾人,不分彼此。在世界上遭受新型冠狀病毒打擊的許多地區,我特別想到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大陸能再次崛起,是由於它具體的精誠團結精神,使它得以克服過去的敵對。這精誠團結的精神從未像此刻這般急迫,尤其是在當前處境下。願過去的這種敵對不會死灰復燃,而應是所有的人都視彼此為獨一無二的大家庭的一分子,並且守望相助。今天,歐盟面對一個時代性的挑戰,這不僅攸關歐盟的未來,更影響到全世界的前途。願大家不會錯過這機會來繼續證明精誠團結的精神,同時也尋找創新的解決問題辦法。另一個選擇純粹是自私自利和重蹈覆轍的誘惑,它恐怕會導致和平共處及後代發展陷入嚴峻考驗。

現在不是分裂的時候。願基督,我們的和平,光照衝突中所有的負責人員,好使他們有勇氣響應在全球範圍內立即停火的呼籲。現在不是繼續花費龐大資金製造和販賣武器的時候,而那些資金應是用在治療病人和搶救性命。反而,此刻該當終止心愛的敘利亞長期的浴血戰爭、也門衝突,以及伊拉克和黎巴嫩的緊張局勢。願現在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再次對話的時刻,為尋求穩定和持久的解決問題辦法,使雙方和平共處。願生活在烏克蘭東部地區的人們不再受煎熬。願在非洲多個國家眾多無辜百姓遭受的恐怖攻擊得以終止。

現在不是遺忘的時候。願我們現在面對的危機不會讓我們忘記,許多其它緊急狀況令許多人受折磨。在亞洲,以及在非洲的許多人民,如在莫桑比克的北部德爾加杜角的百姓,正在經歴嚴重的人道危機。願生命之主讓他們感覺到祂親近他們。願上主溫暖眾多逃離戰爭、旱災和饑荒的難民和流離失所者的心靈。願上主賜予眾多的移民和難民保護,其中有許多是兒童,他們的生活條件令人難以忍受,在利比亞,以及在希臘和土耳其的邊界尤其如此。我也不想忘記萊斯沃斯島。願上主恩祐委內瑞拉境內達成具體和立即的解決方案,讓飽受政治、社會-經濟和醫療的嚴峻局勢之苦的人民能得到國際救援。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冷漠、自私、分裂、遺忘,真的並非是我們現在願意聽到的詞語。我們希望能永遠摒除這些詞語!當恐懼和死亡在我們心中得勝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我們不讓主耶穌在我們的心中和我們的生活中戰勝時,這些詞語就好像占優勢。主耶穌戰勝了死亡,開啟了永恆救恩的途徑,願祂驅散我們可憐人類的黑暗,並引領我們進入祂永不日落的光榮日子。

藉著這些省思,我渴望祝福你們大家復活節快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復活前夕守夜禮講道全文:在遙遙無期的死寂中,基督徒蒙召傳揚生命的讚歌

CNS photo/Stefano Dal Pozzolo, pool

中文旁白:

空蕩蕩的聖伯多祿大殿,寥寥無幾的參禮者,沒有聖洗聖事的復活前夕守夜禮:教宗方濟各今年4月11日在這個罕見至極的背景下,帶領天主子民紀念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奧跡。由於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世界許多國家限制了群聚活動,教會暫停公開禮儀,以防疫情擴散。看著感染和死亡人數節節攀升,世人有如處於漫漫長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走出「墳墓」。守夜禮的復活宣報詞再次迴盪於耳邊,提振基督徒的信望愛三德。教宗在講道中讚賞許多人此時此刻的愛德見證,堅定眾人對復活主耶穌的信德,重燃有關新生命的望德。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0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安息日既過」(瑪廿八1)婦女們前去墳墓那裡。這個神聖守夜禮的福音就這麼從「安息日」展開。它是逾越節三日慶典中我們最常忽略的一天,因為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從聖週五的十字架奔向復活主日的「阿肋路亞」。然而,今年我們比以往更加察覺到聖週六、一個寂靜無聲的日子。我們察覺到那天婦女們的情感能反映出我們自己。她們跟我們一樣,親眼目睹一場迅雷不及掩耳的悲慘磨難,看見死亡並且心如槁木。伴隨著痛苦而來的是恐懼:她們也會落個跟師傅同樣的下場嗎?然後是對未來的恐懼,一切都得重新建設。受傷的記憶、窒息的希望。對她們來說,那是最黑暗的時刻,對我們也是如此。

然而,在這種處境中,婦女們並非毫無作為。她們既沒有屈服於埋怨痛哭的黑暗勢力,也沒有沉浸在悲觀中不能自已,更沒有逃離現實。安息日那天,她們做了一件簡單而特殊的事:在家裡為耶穌的遺體準備香料。她們沒有棄絕愛:在心靈的黑暗中,她們燃起慈悲。聖母瑪利亞在安息日那一天——也就是後來敬禮她的日子裡——祈禱、盼望著,在痛苦的挑戰中信賴上主。在那安息日的黑暗裡,在「一週的第一日,天快亮時」,在那將要改變歷史的一天,這些毫不知情的婦女在做準備。耶穌宛如撒在地裡的種子,即將讓新生命的苗芽在世界上成長茁壯;而婦女們懷著愛在祈禱,促使希望開花綻放。在我們當下的悲痛日子裡,多少人曾經並正在實踐那些婦女的作為,藉著關懷、憐愛和祈禱的小小舉動,撒播希望的苗芽!

破曉時分,婦女們前往墳墓。天使在那裡告訴她們:「妳們不要害怕!祂不在這裡,祂復活了。」(參閱:瑪廿八5-6)在墓穴前,她們聽見生命的話語……。隨後,她們遇見耶穌、希望的緣由、宣講的明證,祂對她們說:「不要害怕!」(瑪廿八10)「你們不要恐懼、不要害怕」:這就是「希望的宣講」。今天對我們也是如此。就在今天,在我們當前的黑夜裡,天主不斷對我們說這些話。

今晚,我們獲得一個無法剝奪的基本權利,即:希望的權利。它是新的希望、活的希望,源自於天主。它不是單純的樂觀主義,不是在特定處境中的拍拍肩膀或鼓勵一下,一笑而過。不,它是天賜的恩典,我們無法憑一己之力取得。「一切都會好轉」,我們這幾週堅毅地說這句話,緊緊抓著我們人性的美,由衷說出激勵人心的話。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恐懼的增長,再怎麼勇敢的希望都會消逝。耶穌的希望則截然不同,它在心中注入一股確信,堅信天主能使一切好轉,因為祂甚至能使生命從墓穴走出來。

墓穴這個地方,人一旦進去,就不再出來。但是,耶穌卻為我們走了出來,為我們復活了,祂把生命帶到死亡之地,在石頭封過的地方展開新的歷史。祂既然推開了墳墓入口的石塊,就能挪開堵塞心靈的石頭。為此,我們不可以認命屈服,不可以拿石塊來壓抑希望。我們能夠且應該盼望,因為天主是忠信的。祂從不讓我們孤獨無助,卻時時眷顧我們:親臨在我們的每個境遇、傷痛、焦慮和死亡中。祂的光芒照亮墳墓的黑暗:今天祂要抵達生命中最黑暗的角落。弟兄姊妹,即使你早已在心中埋葬了希望,也不要投降:天主更為強大。黑暗和死亡沒有最終的話語權。放心,有天主在,一切都不會喪失!

放心:這是在《福音》中耶穌經常說的詞。有一次,其他人用了這個詞,告訴一名有需要的人,說:「放心!起來!耶穌叫你呢!」(參閱:谷十49)是復活主耶穌扶起我們這些有需要的人。你若是在旅途中軟弱又脆弱,你如果失足跌倒,不要害怕,天主必會對你伸出援手,告訴你:「放心!」而你或許會像阿邦迪奧神父一樣,說:「放心的勇氣是人給不了的。」(參閱:《約婚夫婦》,第廿五章)你無法給,卻能領受,視之為一份恩典。只要在祈禱中敞開心扉,稍微挪開那塊堵住心門的石頭,讓耶穌的光芒透進來。只要邀請祂,說:「耶穌,請進入我的恐懼中,求祢也對我說:放心!」因著祢,上主,我們就算遭受磨難,也不會心神不寧。我們心中無論藏著什麼悲傷,我們都會感到必須盼望,因為藉著祢,十字架化為復活,因為在黑夜裡,祢與我們同在:祢是種種不確定性中的確信、悄無聲息中的聖言,任何事都不能奪走祢對我們的愛。

這是逾越奧跡的宣講、希望的宣講。它蘊含著第二部分,也就是「派遣」。耶穌說:「妳們去,報告我的兄弟,叫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裡看見我。」(瑪廿八10)天使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里肋亞去。」(瑪廿八7)上主先我們而行,祂總是先我們而行。得知祂走在我們前面,體嘗過我們的生命和死亡,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祂這麼做,是為了先我們一步抵達加里肋亞;那裡對祂和祂的門徒來說,是個回顧日常生活、家庭和工作的地方。耶穌渴望我們把希望帶到那裡去,帶到每天的生活中。而加里肋亞對門徒們來說,也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尤其是關於初次蒙召叫的記憶。回到加里肋亞,意味著想起自己蒙天主所愛、所召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加里肋亞。我們需要再次踏上旅途,牢記愛的白白召叫在我的加里肋亞那裡令我們得到生命、重獲新生。這始終是重新出發的起點,特別是在危機中、在磨難時刻。在我的加里肋亞的回憶裡。

此外,加里肋亞也是偏遠地區,遠離耶路撒冷。它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距離遙遠:在神聖性方面,加里肋亞也遠遠不及聖城。它是個各民族雜居的區域,百姓的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它是「外方人的加里肋亞」(參閱:瑪四15)。耶穌派遣門徒到那裡,從那裡重新出發。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意義在於希望的宣講並不侷限在我們的神聖空間裡,卻要帶給所有的人。因為人人需要受到鼓舞,要是連我們這些親手摸過「生命的聖言」的人都不做這件事(壹若一1),那麼還有誰會做這件事?做個安慰他人、替人分擔壓力、鼓舞人心的基督徒,是多麼地美好:這樣就成了在死亡時期宣講生命的人!在每個加里肋亞、在我們所屬並屬於我們的世人居住的地方,由於人人互為弟兄姊妹,我們要帶去生命的讚歌!讓我們終結死亡的呼號,停止戰爭!願武器的生產和交易得以終止,因為我們需要的是糧食,不是槍枝。願墮胎不再發生,如此的行徑殺害無辜的生命。願擁有財物的人打開心胸,幫助生活必需品短缺的人不再兩手空空。

婦女們最後「抱住耶穌的腳」(瑪廿八9),那雙千里迢迢來與我們相會,甚至步入又走出墳墓的腳。她們擁抱的腳踐踏了死亡,開闢了希望的道路。復活主耶穌,我們這些尋找希望的朝聖者,今天緊抓著祢不放。我們轉身背向死亡,向祢敞開心門,因為祢是生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恭拜苦路

CNS photo/Vatican Media

Via Crucis, Via Lucis。十字架之路,光之路。在耶穌的痛苦與死亡中,人類重生了!他的殉命帶來了對永恆生命的確信。4月10日聖週五晚上九時,教宗方濟各面對著一個冷清、寂靜、幾乎無人的聖伯多祿廣場,在昏暗的燈光照耀下,在安置於地上畫出苦路路線的無數油燈火焰閃爍下,主持了恭拜苦路禮儀,紀念我主耶穌的十字架苦難和死亡,默想許多無名小卒在罪惡前不認命服輸的痛苦與希望。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伯多祿廣場的冷清與以往在羅馬鬥獸場舉行恭拜苦路禮儀時的人山人海、千萬朵燭光閃耀的場景有天淵之別,然而,讓人感覺到的虔敬、肅穆氣氛卻毫無兩樣。這裡是基督信仰的中心,那裡是殉道者致命的所在。安放在大殿前階梯上的聖瑪策祿堂的十字架,提醒了我們主耶穌為拯救人類不惜忍受十字架的痛苦犧牲自己性命。兩個星期前,教宗曾特別在這十字架前祈禱,求天主終止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大流行傳染病。然而十字架也是我們在這塵世生命中所不能避免的,尤其是處境困苦的弱小者,如在監獄中服刑的人。為了讓他們有機會傾訴他們的痛苦、焦慮和希望,教宗特別邀請意大利帕多瓦「雙樓」監獄中的服刑人士和為他們工作的人撰寫十四處苦路的默想,他們中有5位是服刑人士,其他的包括凶殺案的受害家庭、被判終身監禁服刑人士的女兒、服刑人士教育工作者、被誣告而官司纏身十年的司鐸、刑事法官、服刑人士的母親、要理教員、獄警。他們的心聲在聖伯多祿廣場發出迴響,句句扣人心弦,也通過電視、電台廣播、網絡媒體的實況直播,到達全世界各地的人的心中。

一位服終身徒刑的服刑人士說,「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的呼喊,他感同身受,因為他在法庭受審時常聽到針對他的類似的話。貧窮、失學、家庭不和、受排斥、無知,似乎是一般服刑人的共同背景,這位服刑人士把自己比作巴拉巴,他在監獄29年後仍然有能力為自己過去所作的惡感到羞恥,他也一直在尋找生命。今天,他感到那位和他一樣被判刑的無辜者來到監獄中,來尋找他,教給他生命的事。

另一位服刑人士曾遭受許多不公義的待遇,在一次控制不住的憤怒中,他跌倒了,殺了一個人,犯了滔天大罪。在監獄裡,他瀕臨自殺的邊緣,幸而後來找到了光明,他遇到一些人令他恢復信心,知道世界上仍然有善心人。

一位服刑人士則說,監獄生活是個非常沈重的十字架,幸而有被稱為基勒乃人西滿的志工們,他們像那位西滿替耶穌背十字架一樣幫助服刑人。他也夢想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帶給他人喜樂的西滿。

一位因販毒罪而入獄並連累自己的家人陷入牢獄之苦的服刑人士,為自己的罪行深感羞愧,他說,邪惡不斷掌控他的生命,成了一個難以背負的十字架。只有在今天,他才承認他過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今他既然知道了,便竭力在天主的幫助下重建自己的生命。

耶穌第三次跌倒。跌倒了再爬起來,是一位服刑人的見證。他像伯多祿三次背叛主一樣,總為自己的過錯找藉口,雖然如此,他心中也總存留了一絲善。他感到,雖然自己已經破碎不堪,但仍然可以重新整合起來。

無罪的耶穌卻被釘十字架。一位被誣告的司鐸在官司纏身十年後終於沉冤得雪。在這不公平地被懷疑受指責遭辱罵的十年中,也遇到許許多多的基勒乃人西滿從旁協助他背這十字架。他無罪獲釋的那一天,他感到比打官司以前更加快樂,因為他實際體驗了天主在他身上的行動。被釘在十字架上,令他更加認識他的司鐸職務。

做父母的人如何能夠忍受子女慘死的哀痛?!他們的女兒被殺害,就在他們悲痛欲絕的時候,主耶穌賜給了他們相愛的恩典,使他們能夠互相扶持,並本著愛德為他人服務。他們因而體驗到天主的愛能使人重生。

母子相遇時那種愛的眼神的交會,是一位服刑人士的母親的體驗。她從未放棄兒子,從兒子被捕那一刻,她心中的創痛一日比一日加劇。她把兒子托付給聖母,她心中的恐懼也只能向聖母傾訴,因為聖母陪伴聖子上加爾瓦略山時和她有同樣的感受。她願意像聖母那樣以愛的目光注視兒子,令兒子不感到孤單無靠。

父親入獄服終身徒刑,28年來女兒猶如被判沒有父愛的罪,她周遊意大利各地,只為到不同的監獄中探望父親。為了愛,她繼續懷著哪天父親回家的希望。

一位熱心的要理教員願意像聖婦韋羅尼加用手帕抹乾耶穌臉上的血汗那樣抹乾服刑人士的眼淚,但是要消除他們的焦慮,她深感無力,只有默默地陪伴在他們身邊。

一位服刑人士的教育工作者觀察到監獄中許多人像耶穌被脫去衣服那樣被脫去了尊嚴。他們常常無法明白自己所犯的錯,但有時又像嬰兒一樣是可以重新塑造的。這工作當然不容易。

一位刑事法官指出,只在懷抱不把人總釘在十字架上的慈悲下,才能有真正的公義。必須幫助人重新站起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先認識在罪過後面的他。

60年在監獄服務的會士志工,懷著慈悲的心聆聽服刑人士,轉移他們的錯誤視線,使他們重獲向善的信心和力量。他說,這是教會的使命。

身為終身執事的獄警,在苦路第十四處的默想中說,在監獄裡,一個好人可能變成暴虐的人,一個壞人可能變好,這也要看他自己。獄警的工作是給予服刑人士改過遷善的機會。

整個苦路禮儀在優美的聖歌陪伴下莊嚴的進行,默想中陳述的事實,感人肺腑。教宗專注地聆聽,並誦念了每一處的禱詞。舉十字架走苦路的人士包括一位前服刑人士,照顧新冠病毒患者的羅馬天主教杰梅利醫院和梵蒂岡的醫護人員。在遊行隊伍走到苦路第十二處時,燈光照亮了聖瑪策祿堂的十字架。架上耶穌面孔和肋旁的鮮血歷歷在目。瞻仰基督苦像的同時,令人不禁要為天主聖子忍辱受苦犧牲性命來救贖人類的恩典感恩,並求天主終止病毒疫情。苦路禮儀結束前,教宗降福了大家。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梵蒂岡主受難日禮儀:隱形的「毒蛇」咬傷世人,我們要瞻仰被高舉的天主子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基督的十字架改變了人類痛苦與磨難的意義。天主子親自承擔了苦難,使之徹底得到救贖。」藉由這救贖的真光,我們得以在當前悲慘的疫情中看到兩個正面效果:一是打破人類無所不能的錯覺,二是增進團結互助的情操。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神父4月10日聖週五在主受難日禮儀中如此闡述了基督聖死與復活的現實意義。當天傍晚6點,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宗座祭台主持了這項禮儀,並由教宗府講道神師負責禮儀講道。

在這禮儀中,眾人特別為當前疫情時期心神憂慮的人祈禱。教宗祈求說:「全能永生的天主、受苦者的避難所,求祢垂憐祢兒女在這疫情中遭受的磨難,減輕患者的病痛,給照顧他們的人施以力量,接納亡者獲享安息,並在這段混亂不安的時期,助祐人人尋獲祢的慈悲。」

坎塔拉梅薩神父的講道也與當下的疫情緊密相連。他首先指出,耶穌的聖死帶來種種正面效果:「使信祂的人成義,與天主和好,並對永生充滿望德」(參閱:羅五1-5)。「基督的十字架改變了人類痛苦與磨難的意義。天主子親自承擔了苦難,使之徹底得到救贖。因著基督的十字聖架,苦難成了人類的某種『普世救恩的聖事』」。

教宗府講道神師接著引領眾人超越新冠疫情造成的悲慘處境,進而省思其正面效果。他表示,「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使我們猛然警覺到人類一直面臨的莫大危險」,即:人類無所不能的錯覺。「只要一個渺小至極的病毒,就能提醒我們人終將一死,而且軍事威力和科技不足以拯救我們」。誠如《聖詠》所言:「人在富貴中,不深思遠慮,將與牲畜無異,都要死去。」(四十九21)

面對當前苦難,世人或許會問:「天主在哪裡?祢為什麼放任我們受苦?」然而,天主說過:「我對你們所懷的計劃,是和平而不是災禍的計劃。」(耶廿九11)坎塔拉梅薩神父表示,「上主曾在拉匝祿死亡的那天落淚,今日祂也為人類遭受的災難痛哭。天主有如每個為人父母者那樣痛苦煎熬。我們有朝一日發現這點時,必將為我們曾在生活中對上主的種種指控感到羞愧。天主與我們同悲共苦,為使我們跨越這苦難」。

眼前的醫療衛生危機帶來的另一個正面效果是「團結互助的情操」。教宗府講道神師強調,「在我們的記憶中,各國人民從未感到如此團結、這般平等」,並且擱置爭議。「病毒不認識國界。轉眼之間,它打破所有的藩籬和區別,包括種族、宗教、富貴和權勢之分。疫情過後,我們不該走回頭路」,錯失這個良機。「我們不能讓椎心之痛、許多人的死亡,以及醫護人員的英勇奮鬥徒勞無功」。

此刻是個實現依撒意亞先知預言的時機:把刀劍鑄成鋤頭、槍矛製成鐮刀;民族和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參閱:二4)坎塔拉梅薩神父呼籲停止軍備競賽,邀請青年為此竭力發出呼聲。他祈願耗費在軍事上的龐大資源,能用於解決燃眉之急,諸如醫療、衛生、糧食、根除貧窮和守護受造界等問題。

此外,天主聖言教導我們,我們的首要之務是呼求天主的救援(參閱:詠四十四24-27;谷四38)。天主必將俯聽我們的祈禱,施以恩寵,因為耶穌親口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瑪七7)再者,以色列子民被毒蛇咬傷後,梅瑟替子民向天主求情,天主遂吩咐梅瑟製作一條銅蛇,讓瞻仰銅蛇的人得以生存(參閱:戶廿一4-9)。在聖週五的這一天,人子也「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祂內得永生」(參閱:若三14-15)。而此時此刻,「我們也被隱形的毒『蛇』咬傷」,坎塔拉梅薩神父鼓勵我們仰望「那為我們被高舉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並為自己和全人類朝拜祂」。「凡是懷著信德瞻仰祂的人,必不會丟失生命;如果死亡,也將是為了進入永生。」

耶穌從死者中復活,我們也將會如此。教宗府講道神師最後表示,「我們將走出目前宛如墳墓的家,但不是為了像拉匝祿那樣恢復原本的生活,而是為了跟耶穌一樣獲得新生命。那將是個更加友愛、更富有人情味、更符合基督信仰的生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主的晚餐彌撒:我不得不惦記眾司鐸

CNS photo/Vatican Media via Reuters

2020年4月9日傍晚,教宗方濟各在主的晚餐彌撒中以三個關鍵詞展開講道:聖體聖事、服務和傅油。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本年度暫緩了聖週四例行的祝聖聖油彌撒,並取消主的晚餐彌撒中的濯足禮。為此,教宗格外念及司鐸弟兄們,尤其是在疫情下犧牲奉獻,不惜獻出自己生命的司鐸。

在這台紀念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彌撒裡,教宗首先在講道中闡述了聖體聖事的意義。

教宗說:「上主渴望在聖體聖事中與我們同在,而我們成為主的聖體龕。這是個餅和酒化為聖體聖血的奧跡,也是個上主臨在於我們內的奧跡。再者,服務的舉動是進入天國的條件。我們固然要服務,但是上主對伯多祿的一番話(參閱:若十三1-15),表明了我們必須接受上主的服務,讓天主的僕人成為我們的僕人,否則我們就進不了天國。」

教宗接著想起眾司鐸,從新祝聖的司鐸到教宗,「都是領受上主傅油的司鐸」,職責是舉行感恩祭和服務子民。教宗格外惦念著「為上主獻出生命的司鐸」:這幾天,光是在意大利,就有60多位司鐸過世,因為他們生前在醫院關懷病患。這些司鐸和醫護人員都是「鄰家的聖人」。教宗也提到在聖週陪伴服刑人的司鐸、客逝異鄉的傳教司鐸、默默無聞的司鐸、在偏遠山區負責多個堂區的司鐸、叫得出全村人名的司鐸、遭到毀謗的司鐸、身陷危機的司鐸等。

人人都是罪人,司鐸、主教和教宗也不例外。為此,教宗鼓勵司鐸「不忘請求寬恕和施予寬恕」。「當下若是無法施予聖事性的寬恕,至少要為弟兄姊妹提供安慰,給予陪伴,敞開大門,等待對方回心轉意」。

此外,教宗期許司鐸們別像伯多祿那樣固執,卻要接受上主替自己濯足。教宗說:「上主是你們的僕役,祂親近你們,好能賜給你們力量,替你們濯足。」教宗最後感謝上主賜下司鐸職的恩寵,並重申說:「耶穌愛你們。祂只求你們接受祂來替你們濯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家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默觀十字架上的耶穌並誦讀《福音》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家庭裡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有兩大禮儀舉動,分別是: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以及誦讀《福音》。」

2020年4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為我們指引了如何在當前困境中活出基督信仰高峰時刻。面對疫情,人人心中都有許多疑問,有些疑惑涉及天主,例如:「在我們的痛苦前,天主會怎麼做?天主在哪裡?為什麼祂不趕快替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教宗指出,耶穌的受難史有助於找到答案。

「耶穌周圍的人也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祂是否真的是要來解救子民的那一位?耶穌並不符合百姓的期待,因為百姓等待的是一位強而有力的默西亞、佩帶利劍的勝利者。然而,來的那一位卻良善心謙,勸人改過向善及慈悲為懷。因此,百姓認為祂不可能是默西亞,在祂死亡之際捨棄了祂。」

教宗指出:「然而,我們若是誦讀耶穌受難史,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耶穌死亡的那一刻,羅馬帝國的一個百夫長看到祂在十字架上受苦,聽到祂寬恕眾人,親手觸摸了祂無盡的聖愛,於是說:『這人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

「百夫長的這番話跟其他人說的大不相同。那麼,哪個是天主的真實面容呢?」

教宗表示:「我們竭盡所能在天主身上投射自己的樣貌,天主卻截然不同。為了讓人認識自己,天主前來與我們相遇,並在逾越節完全揭示自己。天主是在十字架上全然啟示自己,十字架有如祂的講道台。在靜默中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認識我們的上主,將對我們有所裨益。主耶穌從不指責任何人,卻向眾人,包括釘死祂的人,張開雙臂;祂沒有以自己的光榮來擊潰我們,卻為我們赤身露體;祂對我們的愛不是空口白話,卻為我們默默地獻出生命。」

教宗說:「因此,注視著十字架上的耶穌,能幫助我們擺脫對天主的先入為主觀念。此外,我們還要打開《福音》。這幾天,大家待在家裡隔離防疫,讓我們善用兩個物件:仰望十字苦架,並打開《福音》。這可稱為一個重大的家庭禮儀,因為我們這幾天無法進堂。我們必須誦讀福音,因為耶穌不願意被人曲解,不希望人們把真天主與假的神相混淆;真天主是謙卑的愛,假的神則是世俗的神,善於表演,引人注目。」

「百夫長雖然是外教人,但他的一句話點出了耶穌的真實身份。那一刻,人們在愛中看見了全能的天主。天主的本質是愛,現世的權勢總會消逝,愛卻永垂不朽。天主的聖愛在逾越節以祂的寬恕治癒了我們的罪過,使得死亡成為生命的過渡階段,把我們的恐懼化為信任、焦慮化為希望。逾越奧跡教導我們,天主能把一切變成善的;與祂在一起,我們能確實相信一切都會好轉。正因如此,在復活主日那天上午,我們聽到那句:『你們不要害怕!』(參閱:瑪廿八5)」

「耶穌親近我們,從而改變了歷史,以他的聖死與復活戰勝了死亡;同樣地,我們也能藉由親近祂來改變自己的歷史。」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接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注視,好能明白我們並不孤獨,卻是深深被愛,因為上主絕不捨棄我們,絕不忘記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黑手黨、放高利貸者是今日的猶達斯,求主使他們改過向善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週 星期三 彌撒

聖週三又稱為「背叛的週三」。

2020年4月8日,教宗方濟各聖週三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念及此刻剝削有需要者的人,為他們祈求悔改的恩典。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疫情中與有需要者做交易的人祈禱:黑手黨、放高利貸者等許多人趁人之危,出賣有需要的人。願上主觸動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改過向善。」

在聖週三這天,教宗的彌撒講道著重於猶達斯出賣耶穌的事跡(參閱:瑪廿六14-25)。

教宗指出:「今時今日也有不少人跟猶達斯一樣出賣弟兄姊妹,剝削勞工,不肯支付相稱的薪資,不承認自己的義務。更有甚者,有些人出賣自己的摯愛。比方說,兒女把年邁的父母送去安養院,叮囑別人照顧自己的父母,然後心安理得地離開,不去探望父母。」

「再者,耶穌提醒過,我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參閱:瑪六24)。耶穌的言下之意是:『要麼你事奉天主,你將會在朝拜和服務中獲得自由;要麼你事奉錢財,你必將淪為金錢的奴隸。』很多人想要同時事奉天主和錢財。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最終假裝在事奉天主,其實是在為錢財服務。有些不為人知的剝削者,在社會上表現得無可指摘,卻暗地裡跟人做交易,出賣近人。」

接著,教宗嘗試還原猶達斯的人物樣貌:「我們不知道猶達斯的生平,他或許是個普通的年輕人,徬徨不安,因為上主召叫他做門徒。他在使徒工作上並不出色,貪戀錢財(參閱:若十二1-11),但耶穌始終愛他,稱之為「朋友」。魔鬼進入了猶達斯的心中,引誘他賣主求榮。」

教宗指出:「猶達斯心神不寧,貪念和對耶穌的愛令他備受煎熬。而他對耶穌的愛沒能化為具體的愛,卻虛無縹緲。因此,他回到司祭那裡,請求寬恕和救恩。但司祭們說:『這與我們何干?是你自己的事!』(瑪廿七4)魔鬼就是這麼說話,牠讓我們陷入絕望。」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說:「讓我們想想世界上許多道貌岸然、背地裡卻剝削他人的猶達斯;我們在選擇忠誠或利益時,暗藏於心的小猶達斯。我們人人都有能力背叛、出賣,選擇自身利益。我們人人都有機會受到貪戀錢財或未來福祉的吸引。『猶達斯,你在哪裡?』我們每個人要問自己:『你,猶達斯,我心中的小猶達斯,你究竟在哪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遭受不義審判的無辜者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週 星期二 彌撒

2020年4月7日,教宗方濟各聖週二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念及受迫害的無辜者。教宗說:「在四旬期這幾天,我們看到了耶穌遭受的迫害,以及經師如何對祂緊追不捨:清白無辜的耶穌遭到趕盡殺絕,被定罪判刑。今天我渴望為所有受到窮追猛打和不義審判的人祈禱。」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講述天主召叫祂的僕人,把救恩帶至地極(參閱:四十九1-6)。教宗闡明,這預言不僅關乎默西亞、救世主,也涉及以色列子民、天主的子民,包括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人人在母胎中就被揀選,而非偶然地來到世界上;我們「生來注定是天主的兒女、天主的僕人,肩負著服務和建設的任務」。

耶穌服務至死,「看似是個挫敗,實則是祂服務的方式」。這展現出服務的意義在於為他人奉獻自己,不求自己的益處。服務是一份榮耀,「基督的光榮是服務到底,自謙自卑,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天主的子民也是僕人。倘若天主子民遠離了服務精神,就是背叛信仰、背離天主對自己的召叫,遠離天主的聖愛,轉而以其它的愛為基礎來建設生活,往往訴諸於偶像崇拜。

除了天主子耶穌和聖母瑪利亞以外,我們人人都是罪人,難免會在生活中失足跌倒。但是,重要的是我們在揀選自己的天主面前的態度:我們必須秉持罪人的態度,懂得像伯多祿那樣懇求寬恕。伯多祿曾經信誓旦旦地對主耶穌說:「不,我絕對不會否認祢,絕不可能!」到了雞鳴叫的時刻,伯多祿痛哭流涕、後悔不已。教宗說:「這是僕人的道路:他在滑倒跌落時,請求寬恕。」相反地,僕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跌倒了,或是任由私慾偏情把自己帶往偶像崇拜,向撒旦敞開心扉,就會發生猶達斯的情況。

教宗鼓勵我們今天想想耶穌這位忠信的僕人:祂的聖召是服務,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後,我們要敦促自己:作為天主子民的一分子,我們蒙召服務,而非利用我們在教會內的職位謀利。教宗最後勉勵我們向上主祈求恩寵,好能堅持不懈地服務;不幸跌倒時,至少能像伯多祿那樣痛哭認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服刑人士祈禱並想想窮人,耶穌臨在於他們身上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週 星期一 彌撒

2020年4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彌撒開始之際,他特別為監獄過於擁擠的問題祈禱。教宗說:「我想到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的一個嚴重問題。今天我願邀請大家一起為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祈禱。凡是人潮擁擠的地方,在這疫情中都有危險,恐怕會釀成嚴重災難。讓我們為負責人員祈禱,為必須為此作決策的人祈禱,願他們找到公正又有創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當天的福音講述了拉匝祿的姊妹瑪利亞用拿爾多香液為耶穌敷抹腳部的事件(參閱:若十二1-11)。教宗指出,瑪利亞透過這個舉動進行默觀,敞開了默觀之門。而猶達斯想到了錢財和窮人,但是他並不關心窮人,因為他是個監守自盜的賊。教宗強調:「這段不忠信的管理者的故事始終具有現實意義,這種人總是存在,甚至身居高位。讓我們想想某些慈善機構或人道救援機溝,他們聘僱眾多職員,人力資源豐富,窮人最終只分得40%的善款,因為60%得用來支付許多人的薪資。這就是一種拿取窮人錢財的方式。」

在這段福音中,耶穌說:「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事實的確如此。窮人不僅存在,而且人數眾多。我們看見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窮人我們看不見,因為他們隱藏度日。教宗指出,我們看不見窮人的原因之一是「冷漠文化」,它導致我們否認窮人的存在,認為他們人數不多。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把窮人當作「城市的裝飾品」,對乞討的景象習以為常。然而,「大多數的窮人是經濟政策、金融政策的受害者」。近期某些統計數字顯示,少數人掌握了龐大財富,很多人貧窮艱苦。「這是世界經濟結構性不公義的廣大受害者遭遇的貧窮」。

再者,不少窮人羞於讓人看到自己月底捉襟見肘。「許多中產階級的窮人躲躲藏藏地來到明愛會,偷偷摸摸地提出請求,心中羞愧難耐。」在人數上,窮人比有錢人多出許多。教宗由此想到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親身經歷。有一回,貝爾格里奧聽說,一座工廠廠房廢棄多年後,有約莫15戶人家搬進去住。於是,他親自探訪,看到這些家庭帶著小孩,各別散居在工廠的角落生活。每個家庭都有幾個中產階級用的好家具,包括電視機,但是他們淪落到此處,因為他們付不起房租。新的窮人必須離開住屋,因為他們負擔不起,所以他們搬來廢棄廠房。令他們陷入這種處境的,是經濟或金融架構的不公義。

教宗提醒眾人,到了審判的那天,耶穌會問我們:「你跟窮人的關係如何?你是否給他們食物?你探過監嗎?探過病嗎?扶助過孤兒寡母嗎?因為我臨在於他們身上。」這將是我們受審判的標準:我們將按照我們與窮人的關係接受審判。倘若我今天忽略窮人,視而不見地從他身邊走過,在審判那天,耶穌也會這樣對我。耶穌說的那句「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意味著「我將永遠在窮人身上與你們同在」。福音的核心即在於此:這將是我們受審判的標準。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