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憐憫是天主在我們心中的烙印

圖片:Vatican Media

在10月19日星期四晚上,教宗方濟各在伯多祿廣場為陷入困境的移民和難民主持祈禱活動,呼籲世人救助他們,治癒他們的傷口,幫助他們為社會做出貢獻,建立一個以友愛與和平為標誌的更美好世界。祈禱活動在面朝聖伯多祿大殿左側的大型雕塑前舉行,該雕塑的名稱是《不知不覺中款待天使》,描繪了一群來自不同文化和種族背景、不同歷史時期的移民和難民。世界主教會議第十六屆常規大會的全體與會者參加了祈禱活動。

在祈禱中,教宗省思了《路加福音》福音中“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參閱:路十25-37)。教宗指出:“今天有多少弟兄姊妹的處境與比喻中的旅行者一樣呢?好多啊!有多少人在路上被搶劫、被剝光、被毆打?他們被肆無忌憚的人販子欺騙而背井離鄉,然後被當成商品出售;他們被綁架、監禁、剝削和奴役;他們受到羞辱、酷刑和強姦。很多很多的人從未抵達目的地。在我們這個時代遷徙者的路途上,擠滿了受傷和垂死的男人和女人,他們在天主台前痛苦地呼喊。他們往往是那些逃離戰爭和恐怖主義的人,正如這些日子中我們不幸看到的一樣。”

友愛源自憐憫的心

接著,教宗解釋道,今天,就如同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時代一樣,“有人看了看,就走過去了。這個人肯定給了自己的離開一個很好的理由,實際上是自私、冷漠、恐懼。這就是事實”。

“相反,福音對那個撒瑪黎雅人是怎麼說的呢?福音說,他看見了受傷的人,就‘動了憐憫的心’(第33節)。這是關鍵,憐憫是天主在我們心中的烙印。天主的風格是親近、憐憫、溫柔:這就是天主的風格。憐憫是天主在我們心中的烙印。

教宗繼續說道:“就如同撒瑪黎雅人一樣,如今,我們蒙召作所有旅行者的近人,救助他們的生命,治癒他們的傷口,減輕他們的痛苦。不幸的是,對許多人來說,為時已晚,我們只能在他們的墳墓前哭泣,如果真有他們的墳墓的話,或地中海已經變成了一個墳場。上主知道每一個人的面容,不會忘記他們。”

移民現象為社會是個機會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透過幫助貧窮的旅行者,實行了關懷移民行動的四個動詞,即接納、保護、促進與融合。移民也可以為“更包容、更美好、更和平”的社會帶來機會。

於是,教宗說道:“我們所有人都必須致力於讓道路更加安全,這樣今天的旅行者就不會成為強盜的受害者。有必要加大力度打擊犯罪網絡,它們利用移民夢想從中牟利;但同樣有必要指出更安全的道路。為此,我們必須致力於拓展正規移民的渠道。”

最後,教宗呼籲所有人關懷那些敲門的移民和難民,並請在場參與祈禱活動的人默哀片刻,悼念那些在各種移民旅途上喪失性命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是信賴》宗座勸諭:信賴天主,唯有愛才是最重要的

在紀念法國聖女耶穌聖嬰及聖容小德肋撒(小德蘭)冥誕150週年之際,教宗方濟各頒布《是信賴》宗座勸諭。教宗指出,這位聖女的靈修小徑勉勵我們相信天主的慈悲大愛,在向他人的開放中活出與基督的相遇。

「是信賴,唯有信賴能將我們引向愛。」這是耶穌聖嬰及聖容小德肋撒於1896年9月寫下的一句名言,教宗方濟各論述這位里修聖女的宗座勸諭的標題就是從中獲取靈感。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諸位教宗的認可

教宗方濟各透過幾位前任的舉動,重溫小德肋撒見證的卓越價值得到認可的各個階段:首先是良十三世教宗,他允許聖女15歲時進入修院;接著是庇護十一世教宗,他於1925年將小德肋撒封聖,兩年後的1927年又宣布她為傳教的主保;聖若望保祿二世則於1997年把這位聖女列入教會聖師的行列。

愛耶穌的傳教心靈

聖女小德肋撒在修會的斗室內寫道:「耶穌是我唯一的所愛」(8號)。教宗方濟各分析了她的靈性經歷,指出與耶穌的相遇讓她感受到「傳教的使命」,乃至讓她理解到「奉獻於天主,不能不尋求弟兄姐妹的善」。的確,她進入加爾默羅會是「為拯救人靈」(9號)。

信賴和愛的小徑

教宗方濟各進入小德肋撒的內心,即她的「小徑」,也稱作「神嬰小道」。對耶穌聖嬰聖女德肋撒而言,重要的是天主的行動和祂的恩寵,而非我們個人的功勞,因為是上主在聖化人。教宗寫道:「因此,最恰當的態度是將內心的信賴寄予我們自身之外:寄予天主無限的慈悲,祂的愛沒有止境且藉著耶穌的十字架賜予了一切。」(20號)

交在天父的手中

教宗方濟各指出,在我們的生命中,「恐懼、對人性安全感的渴望,以及對掌控一切的需求將我們淹沒」(23號),小德肋撒倡導的相信和依賴天主「使我們擺脫斤斤計較、對未來的持續憂慮,以及失去平安的恐懼。(……) 如果我們將自己交在永無止境地愛我們的天父手裡,無論發生什麼情況,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能奮勇向前,這將是真實的」(24號)。

受到「信德的考驗」及信賴天主的慈悲

這位年輕的加爾默羅修女的神修生活並非沒有受到試探,甚至是信德上的考驗。在那個時代,現代無神論擴張極廣,她「感到自己是無神論者的姐妹」(26號),為他們代禱並奉獻生命,不斷更新自己的信德。她相信天主的慈悲大愛。在天主內一切都是愛,包括正義在內。教宗表示,「這是小德肋撒最重要的一個發現,是對全體天主子民最大的一項貢獻。她以非凡的方式進入天主慈悲的深處,並從中汲取了無限希望的光芒」(27號)。

在慈母教會的心中,我是愛

勸諭繼續寫道,小德肋撒承繼了亞維拉的聖女德肋撒「對教會極大的愛,得以進入這奧祕的深處」。她在《自傳手稿》中寫道:「我了解,教會有一顆心,而這顆心愛火炎炎。」她又表明:「在慈母教會的心中,我是愛!」(39號)教宗方濟各對此評述道:「這不是一個凱旋者教會的心,而是一個有愛、謙卑和仁慈的教會的心。(……)對教會之心的這一發現為我們今天也是一道巨光,使我們不因帶有黑暗和罪過的教會體制的限度和軟弱而跌倒」(41號)。

只有愛是最重要的

在最後一章中,教宗解釋,這道宗座勸諭令他記起,在一個傳教的教會中,宣講「集中在基本、最美、最偉大、最有吸引力、同時又是最必要之處」(《福音的喜樂》勸諭,35號)(47號)。教宗寫道,「最終,只有愛才是最重要的」。作為神學家和倫理學家,「我們仍需納入小德肋撒的這一卓越的直覺,並從中汲取理論和實踐、教義和牧靈、個人和團體的結論。要做到這一點,需有勇氣和內心的自由」(50號)。

「小徑」的現實意義

在《是信賴》宗座勸諭的結尾,教宗重申聖女小德肋撒靈修「小徑」的主要內涵及現實意義。在最後的一篇簡短祈禱文中,教宗懇請:「親愛的聖女小德肋撒,請妳幫助我們,如同妳那樣,總是信賴天主對我們的慈悲大愛,好讓我們每日效法妳成聖的小徑」(53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不要再有戰爭!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10月15日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後,再次提到中東地區的局勢。他敦促說,運用祈禱的溫和及神聖的力量來反抗仇恨、恐怖主義和戰爭的力量。教宗籲請大家在10月17日為和平祈禱守齋。

教宗告誡說:「戰爭永遠是潰敗」。他為「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發生的事」悲痛。教宗「再次呼籲釋放人質,並強烈要求不能讓兒童、病患、年長者、婦女,以及所有平民成為衝突的受害者」。教宗懇求尊重國際人道法:「尤其是在加沙,那裡迫切需要保障人道走廊,以及給予所有人民援助」。

教宗的思緒也再次轉向飽受折磨的烏克蘭。他說:「弟兄姐妹們,已經有很多人喪生。不論是在聖地、在烏克蘭,或者任何其它地方,請不要再讓無辜者流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寬恕帶給人尊嚴和自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0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使徒熱忱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介紹了黑奴聖女柏姬達(Giuseppina Bakhita)的見證。談到這位出生在蘇丹的聖女,教宗念及該國的現況,說:「不幸地,蘇丹連月以來因恐怖的武裝衝突而四分五裂,今天人們很少談論當地的衝突。讓我們為蘇丹人民祈禱,願他們能和平地生活!」

在受壓迫者的軟弱中,天主大顯威能

聖女柏姬達遭遇過暴力和羞辱、身心受苦:她年僅七歲時就被綁架,淪為奴隸,多次被轉賣,服事過八位主人。然而,這位聖女親口說:「我做奴隸時,從未感到絕望,因為我時常感受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支撐著我。」

教宗表示:「眾所周知,受傷害的人往往會傷害他人;受壓迫的人容易變成壓迫別人的人。相反地,受壓迫者蒙召讓自己和壓迫者得到自由,成為修復人性的人。唯有在受壓迫者的軟弱中,天主聖愛才能大顯威能,使雙方獲得自由。聖女柏姬達很好地表達出這個道理。」

需要去愛,需要與人共患難

聖女柏姬達有一天獲贈了一尊十字苦像。教宗指出,聖女注視著苦架上的耶穌,「體驗到內心深處獲得自由」。她深深感到被愛,因此也能夠去愛。聖女柏姬達為此見證說:「天主聖愛總是以深不可測的方式陪伴著我。⋯⋯需要去愛每一個人,需要與人共患難。」

教宗解釋道:「共患難不僅意味著與世界上遭受泯滅人性的苦難的受害者感同身受,也意味著與那些犯下錯誤、作出不義之舉的人一起受苦,不為此作辯護,卻使之充滿人性。她教導我們的輕柔撫慰,就是要使之充滿人性。當我們進入爭鬥的邏輯、彼此分裂的邏輯、惡劣情緒的邏輯、互相對立的邏輯時,我們就會失去人性。」

自我奉獻的服務

聖女柏姬達成為基督徒後,接受耶穌話語的改變,效法祂在十字架上說的:「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廿三34)教宗強調,聖女柏姬達身體力行了有關寬恕的教導,她在寬恕他人的舉動中找到自由和喜樂。寬恕和愛的意願伴隨她的一生。

「聖女柏姬達得以把服務活成奉獻自我的表現,而非奴役。這點非常重要,她自願做僕役,雖然她起初被迫遭販賣為奴,但後來她自由地選擇做僕役,將他人的擔子背在自己的肩上。」

聖女柏姬達為我們指出自由之路

聖女柏姬達以身作則,「為我們指出了最終擺脫我們為奴和恐懼的自由道路」。「這有助於我們脫下虛偽和自私的面具,跨越怨恨和衝突。這始終帶給我們鼓勵。」

教宗最後重申了寬恕的價值:寬恕不會剝奪任何事物,反倒增進人的尊嚴,讓人注視他人,明白他人跟我們一樣脆弱,而且彼此永遠是主內的弟兄姊妹。聖女柏姬達的熱忱化為慈悲,敦促我們培養「謙遜又喜樂」的聖德。

教宗為中東發聲:建設和平的是對話,而非戰爭與恐怖主義

「中東不需要戰爭,而是要和平;需要的是建立在正義、對話和友愛的勇氣之上的和平。」這是教宗方濟各於10月11日星期三在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之後,特別為中東的和平發出的呼籲。

教宗表示:「懷著痛苦和焦慮的心情關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正在發生的事情。」面對如此多的人被殺和受傷,教宗「為那些目睹節日變成喪日的家庭祈禱」。教宗也呼籲「立即釋放人質」。

教宗繼續說道:「受到攻擊的人有權利自衛,但我對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全部被圍困起來一事感到非常擔心,那裡也有許多無辜的受害者。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無助於解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衝突,反而會助長仇恨、暴力和報復,只會讓雙方深受其害。」

週三當天,從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繼續傳來死亡和破壞的消息。以色列稱,卡法阿扎基布茲約有200人遭到屠殺,其中至少有40名兒童被殺。根據以色列的統計,在哈馬斯的進犯下,至少有1,200人死亡。哈馬斯方面則表示,加沙因以色列襲擊造成的死亡人數已上升至950人,約5,000人受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將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託付於天主聖神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10月8日主日誦念《三鐘經》後,邀請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把正在舉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託付於天主聖神。

教宗說:「我感謝那些關注正在進程中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人,尤其是那些以祈禱陪伴的人們。這是一個在聖神內聆聽、分享和友愛共融的教會大事件。我邀請所有人將大會的工作託付於天主聖神。」

前一天星期六的傍晚,許多信眾和朝聖者在聖伯多祿廣場參加玫瑰經祈禱活動。教會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主持了祈禱活動。他在帶領默想時,藉著反思聖母領報的奧蹟,強調了天主聖神在同道偕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的主導作用。

他說:「無論過去或現在,聖神都會使我們委順於天主的旨意。在大會的最初幾天浮現了一個強烈需求,即:教會要更能夠包容窮人、弱小者、遙遠的人,並對移民和難民予以特別的關注。讓我們以誦念《玫瑰經》的方式,祈求上主,賜予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勇氣去承擔我們這個時代男人和女人的十字架,承擔不同觀點與願景的十字架,不要拒絕那些期待世界主教會議超出其能力和責任範圍的人對此有所誤解的十字架。上主將使所有這些十字架為教會和人類的益處而結出果實。」

最後,格雷奇樞機鼓勵在場參與玫瑰經祈禱活動的人說:「我相信,就如今晚一樣,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祈求天主聖神降臨在我們所有人身上。」

樞機期勉眾人繼續用祈禱來支持大會,特別是在這十月份為此誦念《玫瑰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以巴衝突發聲:恐怖主義和戰爭不解決任何問題

圖片:由耶穌聖心金邦尼傳教修會的修女負責的幼稚園被導彈擊中而造成破壞。(提供:方濟會會士)

「戰爭是潰敗:每一場戰爭都是一次潰敗!讓我們祈願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享有和平!」教宗方濟各於10月8日主日在誦唸《三鐘經》後以這番話表達了他對以色列現況的擔憂。教宗表明,他懷著焦急又沉痛的心情密切關注以色列正在發生的事:「暴力更猛烈地爆發,造成數以百計的人員死亡和受傷。」

教宗說:「我向罹難者家屬表達關懷,為他們和所有此刻感到恐懼和焦慮的人祈禱。願襲擊和武器停止,拜託!請明白恐怖主義和戰爭不解決任何問題,卻只會導致許多無辜的人死亡和受苦。」

前一天,10月7日哈瑪斯發動襲擊,截至三鐘經祈禱活動為止,造成至少6百人喪命。落入哈瑪斯之手的以色列人質,或許超過了一百人。同一時間,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空襲也造成超過3百人死亡。

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教府網站發表了一份公告,稱「加沙地帶發起的行動和以色列軍隊的反擊,正帶領我們走入我們近代歷史上最慘烈的時期。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家庭必須面對太多人的罹難、太多的悲劇,這一切將製造更多的仇恨和分裂,更加摧毀任何穩定的願景」。為此,宗主教府籲請國際社會、區域和全世界的宗教領袖「竭盡所能促使局勢趨緩、恢復平靜,努力保障當地人民的基本權利」。

此外,宗主教府也指出,「關於宗教場所和敬禮地點狀況的單方面聲明,使得宗教情感動搖,進一步助長仇恨和極端主義。因此,在聖地的,特別是在耶路撒冷的所有神聖地點,都務必維持現狀」。「鮮血一再流淌和一次次的宣戰,再次提醒我們迫切需要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衝突找出持久且全面的解決方案。這片土地是蒙召成為各民族享有正義、和平與和解的地方」。

耶路撒冷拉丁禮宗主府最後通知,由於新的衝突局勢,宗主教皮扎巴拉(Pierbattista Pizzaballa)榮升樞機後的所有慶祝禮儀全部推遲。相關事宜將另行公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請讚頌天主》:科學家、環保人士與教宗一起吶喊

Photo courtesy of Vatican Media

10月5日上午,在梵蒂岡花園舉行了記者會,邀請幾位專家和學者,環保人士和公民社會的代表,以及文化界人士向在場記者講述了對教宗方濟各的新勸諭《請讚頌天主》的感想。他們以自己的見證談論了氣候危機的主題,感謝教宗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請讚頌天主》宗座勸諭於前一天10月4日面世,繼續論述8年前頒布的《願祢受讚頌》的主題。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喬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教授表示,《請讚頌天主》勸諭簡明易懂,面向所有人。這是一大優點。他認為這道勸諭的頒布很有必要。他說,教宗強調急需有全球性的行動來對抗氣候變化帶來的危機,“若要阻止這一現象就需眾人的極大努力”。帕里西也重申,重要的是“把較發達國家的資源大量轉移到貧窮國家”,以此創造環境可持續性的條件。

帕里西教授隨後向梵蒂岡新聞網表示,即將召開的迪拜氣候變化會議“極其重要”。他說,“希望絕不會破滅,雖然我看到的是極為困難的局面。我們與俄羅斯作戰,與中國打貿易戰,這些令人無法看好國際上的團結互助”。此外,帕里西教授也對技術至上的思維表示擔憂。他說:“技術至上意味著認為作出選擇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可這是一個政治問題。技術為政治服務,不能取代政治。”

科學家和環保活動家萬達娜·席瓦(Vandana Shiva)女士以連線方式出席會議。她感謝教宗頒布這道勸諭,說:“我們必須保護大地,解決之道就在我們眼前。土地的恢復是最好的經濟。”

另一位與會議連線的美食家卡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稱讚教宗這道勸諭的問世,同時指出,在《願祢受讚頌》通諭頒布8年後,國際政治的關注點和治理方式仍顯得既沒效果也沒效率,給環境系統造成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挽回。

作家喬納森·薩夫蘭·福爾(Jonathan Safran Foer)在發言中凸顯了教宗方濟各的“智慧和勇氣”。他希望深入探討氣候變化否認者的問題,指出針對氣候變化反對者的討論雖然有明顯的跡象,但我們並未感覺參與其中。這個討論“似乎是抽象和孤立的,與我們沒有關係”。他問道:“我們願意相信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一切嗎?我們願意為未來做出小小的犧牲嗎?”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請讚頌天主》:教宗為應對氣候危機的吶喊

教宗方濟各的宗座勸諭《請讚頌天主》(Laudate Deum)於10月4日公諸於世。教宗解釋,這道勸諭取名“請讚頌天主”,“因為一個妄想取代天主的人會成為對自己最危險的人”(73號)。新勸諭繼續2015年頒布的《願祢受讚頌》的主題,分成6章和73個段落。教宗號召世人面對氣候變化的緊急情況共同負起責任,因為世界“正搖搖欲墜,也許已接近崩潰的邊緣”(2號)。

按此閱覽英語全文

日益明顯的氣候變化徵兆,窮人沒有罪過

第一章,教宗解釋,“氣候變化的徵兆越來越明顯”,如“極端現象、頻繁的異常炎熱期、乾旱和地球的其它哀訴”(5號)。“可能沒過幾年,許多人將因這些災難而不得不移居”(6號)。對那些指責窮人有太多子女的人,教宗提醒,世界人口中極少數最富有的人比窮人造成的污染更嚴重(參閱:9號)。另外,氣候變化造成“數百萬人失業”。

不容置疑的人為因素

教宗指出,“氣候變化與人相關的、‘人為的’因素不可質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近50年來急劇增加”(11號),同時,氣温“以近兩千年來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12號),導致海洋酸化和冰川融化。遺憾的是,氣候危機並不是“經濟強國關心的一個問題,它們操勞的是以最低的成本和儘可能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利潤”(13號)。

我們還來得及避免更悲慘的情況

教宗表示,然而“我們再也不能懷疑,這種危險的變化能以不同尋常的速度發生,是出於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巨大的發展與人類對大自然的無節制干預有關聯”(14號)。不幸的是,這氣候危機的一些表現形式至少在數百年內已經不可逆轉,因而“迫切需要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對我們的要求,只不過是為留給我們後人的遺產負起一定的責任”(18號)。

技術至上範式及權力的道德墮落

第二章,教宗談到技術至上範式,指出這種範式是建立在人類沒有限度的觀念之上,“認為現實、福祉和真相彷彿都是自然而然地從技術和經濟的力量而來”(20號)。“人類從未對自己擁有過如此強大的權力,而且對善用這權力沒有任何保障,尤其是若考慮到人類使用這權力的方式⋯⋯。極危險的是,這權力掌握在一小部分人的手裡”(23號)。

教宗重申,“環繞我們的世界不能是剝削、濫用和無限度野心的對象”(25號)。我們融入大自然中,“這就排除了人類是局外人、是只能破壞環境的外部因素的觀念”(26號)。我們取得了“令人驚嘆和驚奇的技術進步,但我們沒有意識到,與此同時我們變得極度危險,能危及許多生命和我們自身的生存”(28號)。

“實際權力的道德墮落被營銷和虛假信息所掩蓋,這些有用的機制掌握在那些擁有大量資源的人手中,他們藉此來影響公眾輿論”。“在眾多虛假預言家的許諾面前,窮人欣喜若狂,有時他們自己卻陷入一個並非為他們而建的世界的騙局中”(31號)。所存在的一種情況則是,“那些生來就有良好發展環境的人”具有控制權(32號)。

脆弱的國際政治

第三章,教宗論述的主題是國際政治的脆弱,他堅決表示有促成“各國多邊協議”的必要性(34號)。為確保世界公益,教宗要求“全球性機構更有實效、具有權威”。這些機構“必須擁有實際權力來‘保證’一些不可放棄的目標的實現”(35號)。

教宗方濟各提倡“‘出自基層’的多邊主義,而不僅是由權力精英作決定”(38號)。教宗提出,需要“不同的框架來促進有效的合作”,憑藉“普遍而有效的規則”以“全球機制來行動”(42號)。

對迪拜氣候會議的期待

在第四和第五章中,在展望《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第28屆會議(COP28)的同時,教宗方濟各寫道:“我們不能放棄夢想,希望這次會議能促成加速能源轉型的決定性成果,並作出可持續監督的有效承諾。”教宗認為,“這次會議能成為一個轉折點”(54號)。

教宗希望,這次氣候會議能呈現有效且“易於監測”的“具有約束力的能源轉型形式”。“我們希望那些發言的人都是能為公益和子孫後代的未來著想的戰略家,而不是為某些國家或公司的一時利益著想的人。願他們如此展現出政治的崇高性而非恥辱”(60號)。

源自基督信仰的承諾

在第六及第七章,也就是最後兩章中,教宗提到這項源自基督信仰的承諾,勉勵“其它宗教的弟兄姐妹也同樣做”(61號)。“猶太教-基督信仰的世界觀維護人類在眾生美妙的和諧中的獨特及中心價值⋯⋯我們組成了一個普世大家庭,一種崇高的共融,這促使我們彼此尊重、和藹親切及謙讓。”(67號)

教宗寫道,重要的是要謹記“沒有文化的改變,就不會有持久的變革……沒有人的改變,就沒有文化的更新”(70號)。“家庭為減少污染、減少浪費,以及慎重消費而作的種種努力,正在創造一種新文化”(71號)。教宗最後表示,“對與西方模式相關且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作出廣泛地改變,這將產生長遠的重大影響。如此一來,藉著作出必要的政治決定,我們就會走上相互照料的道路”(72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揭幕:聆聽與理解是核心所在

Photo Credit:Rodney Leung / Salt+Light Media

以「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為題的第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會議於10月4日正式拉開帷幕,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開幕彌撒。前一天,教宗在社交平台X(即原先的推特)發表一條訊息,寫道:「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的核心在於一個我們絕不可忽視的根本道理:其目的是聆聽、理解並奉行天主的聖意。」

新樞機和世界主教會議與會者共祭

10月4日是亞西西聖方濟各瞻禮,現任教宗的名號正是取自這位聖人。開幕彌撒共祭的神長包括9月30日剛被擢升的21位新樞機、樞機團全體成員,以及世界主教會議與會者。

本屆世界主教會議總共有464名與會者,其中365人擁有正式成員身份,54名婦女首次享有投票權。此外,在場的也有東方教會20名代表和教宗任命的兩名中國大陸主教。

開幕前,所有與會者先參加了為期三天的避靜。這凸顯出世界主教會議的靈性層面,如同教宗方濟各在多個機會上所闡明的,世界主教會議不是「議會」,應當本著「教會的精神,而非政治的態度」舉行會議。

響應環保的新設備

10月4日上午,與會者學習如何使用小組討論桌上的攝像機、平板設備和內建的翻譯軟件。這些工具可用來下載和閱讀文件、發言和投票。

這套設備可「避免浪費紙張」。因此,本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也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並依照教會會議秘書處的選擇,為部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補償,通過若干能增加「碳信用額」的項目,力求與所累積的「碳負債」達成平衡。有鑒於《請讚頌天主》宗座勸諭在開幕當天頒布,這一步幾乎是「非走不可」。

首場全體大會和教宗的致詞

本屆世界主教會議的第一場全體大會於4日下午4點一刻在保祿六世大廳進行。教宗方濟各親臨現場向與會者發表致詞,隨後教會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和本屆大會總發言人霍勒利希(Jean Claude Hollerich)樞機先後作報告。

當天傍晚,霍勒利希樞機還要向所有與會者介紹《工作文件》。這份文件是世界主教會議進程中教區和大洲階段的成果,囊括了世界各地教會的經驗,包括戰爭、不平等、貧困、侵犯創傷等痛苦,以及籲請承認婦女和平信徒的角色、更新教會多方面措辭的呼聲。

會議的省思與活動

這些是本屆會議21場全體大會和35個討論小組所要探討的主要議題。討論小組分成五種語言,分別是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法語。大會和小組討論將從10月5日至29日穿插進行。

本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還有其他重要時刻,例如:10月19日在聖伯多祿廣場為移民和難民祈禱,屆時教宗也要參加。此外,10月25日與會者將在梵蒂岡花園公念《玫瑰經》。10月29日,教宗將在聖伯多祿廣場隆重主持閉幕彌撒。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開幕彌撒:讓我們與聖神同行

Photo Credit:Rodney Leung / Salt+Light Media

10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感恩祭,正式開啟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會議。這一天是亞西西聖方濟各瞻禮,有490位司鐸和主教與教宗共祭,其中370位是出席本屆主教代表會議的神長。全體新樞機和樞機團成員以及25000名信友在場參禮。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首要之務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明,“我們在此不是為開一場國會會議或討論一項改革方案”。我們在此是為了“以耶穌的目光一起行走,祂讚頌天父,接納勞苦和負重擔的人。因此,我們要以耶穌的目光為起點,這是祝福和款待的目光”。

“這就是主教會議的首要任務:將我們的目光重新聚焦於天主,成為一個慈悲地看待人類的教會。一個團結友愛的教會,或至少是尋求團結和友愛、聆聽和對話;一個祝福和鼓勵人的教會,幫助那些尋求上主的人,以善意來撼動冷漠者的心,為使人接納信仰之美開闢道路。一個以天主為中心的教會,因此對內不製造分裂,對外決不苛刻。一個與耶穌一起冒風險的教會。這就是耶穌所希望的教會。”

教會與當今的文化和牧靈挑戰

教宗省思的中心是彌撒福音敘述的事件,其中顯示耶穌“那種看得遠的目光”。洗者若翰對耶穌的身分有懷疑,耶穌“走遍了許多城市,儘管行了奇蹟,這些城市也沒有悔改;人們指控祂貪吃嗜酒,可在不久前他們卻埋怨洗者若翰過於節制”。(參閱:瑪十一2-24)但耶穌並沒有因此而悲傷,反而讚頌天主,因為祂啟示給小孩子和神貧的人(參閱:同上25)。

教宗解釋,耶穌“能夠發現隱藏的善在成長、聖言的種子得到純樸人的接納、天主國的光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照亮”。同時,耶穌的目光也“轉向最弱小者、受苦的人和被丟棄的人”。“耶穌這款待的目光也邀請我們成為一個好客的教會,不關閉大門”。

“在如同我們這樣的一個複雜的時代,呈現出文化和牧靈上的新挑戰,這要求我們內心保持親切及溫和的態度,好能沒有顧慮地進行交流。在同道偕行的對話中,在這美妙的‘聖神內的行程’中,我們作為天主子民一起行走,能藉著上主在合一及友誼中成長,以上主的目光看待當今的挑戰;用聖保祿六世的一句美好的話語表達,就是成為一個“以交談的形式出現”的教會。(《祂的教會》通諭67號)”

沿著聖方濟各的足跡行走

教宗告誡,今日的困難和挑戰不能導致教會 “僵化,成為海關”,將自己武裝起來“與世界對抗”,並“向後”觀望、變得“不冷不熱”、屈服於“世界的時尚”,以及只顧自己。相反,我們需要的則是“沿著亞西西聖方濟各的足跡”行走,去修復基督的教會。

“召開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正是為提醒我們:我們的教會常需要淨化,需要‘得到修復’,因為我們眾人都是一個得到寬恕的罪人的子民,都是被寬恕的罪人,總是需要回到耶穌的源頭,重新走上聖神的道路,將祂的福音傳給每一個人。”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是恩寵與共融的場所

教宗再次要求眾基督徒效法聖方濟各,他“在一個充滿爭奪和分裂的世代,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聖統的教會與異端潮流、基督徒與其他信徒的對立中,沒有批評或痛斥任何人”,他“只使用了福音的武器,即謙卑與合一、祈禱與愛德”。

教宗最後表明,正是聖神“常打破我們的期望,為的是創造一些新事物,它們超越我們的預知和我們的消極情緒”,聖神才是世界主教會議的主角。“讓我們向祂敞開心扉、向祂呼求,以信賴和喜樂之情與祂同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