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三鐘經:願遭綁架的信徒獲得釋放

2017年12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時,尤其想到所有因衝突而受苦最深的人民。

教宗呼求道:「在祈禱中等待耶穌,和平之王的誕生之際,讓我們為全世界祈求和平的恩典。」他也特別祈求説:「在聖誕節的機會上,願所有被綁架的人,司鐸、會士、修女和平信徒都獲得釋放,得以返回自己的家。」

教宗還為菲律賓棉蘭老島的遇害者和他們的家人祈禱。日前那裡遭到熱帶風暴襲擊,造成多人傷亡,損失嚴重。他說:「願仁慈的天主接納亡者的靈魂,安慰那些因這風災而受苦的人。」

當天福音記述聖母領報(路1:26-38)。教宗強調:「天使的許諾和瑪利亞的回答”之間的鮮明對比。天使加俾額爾的長篇啟示,詳細而令人驚訝,開啟了一個聞所未聞的前景;而瑪利亞的回答則極其簡短,她沒有提到榮耀和特權,只是表示願意接受和服從。瑪利亞並沒有因為能夠成為默西亞的母親而自我炫耀。她沒有自誇,卻保持謙卑、虛心,一如既往。」

教宗解釋說:「這個對比意義深遠,讓我們明白聖母瑪利亞真的很謙卑。她沒有賣弄自己,卻總是承認自己在天主面前的渺小,對此欣然滿足。與此同時,她也意識到天主計劃的實現取決於她的答覆。所以,她全心接受了這個召叫。聖母瑪利亞與耶穌完全一樣。耶穌一進入世界便說,看,我已來到,為承行天主的旨意;而瑪利亞也如此對天使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聖母瑪利亞藉此顯示自己是天主計劃的完美合作者。」

最後,教宗說:「在我們仰慕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對天主的召叫和使命作出答覆之際,讓我們懇求她幫助我們每個人,以誠摯的謙卑和勇敢的慷慨接納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諸聖節三鐘經:誰與耶穌同在,為愛而活,他就是幸福的人

教宗方濟各11月1日諸聖節中午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們誦念三鐘經。教宗表明,「聖人不是完美的典範,而是經驗過天主的人」。「誰與耶穌同在,他就是有福的人、幸福的人」。
[Read more…]

教宗在三鐘經祈禱中為委内瑞拉呼籲

2017年9月10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哥倫比亞卡塔赫納聖伯多祿·卡拉韋堂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祈禱活動時,特別惦念鄰近的委內瑞拉人民。

教宗表示:「親近這個可愛的國家的每一位子女,包括那些在哥倫比亞得到熱情款待的人。我從這個城市,人權的所在地,呼籲在政治生活中杜絕一切形式的暴力,找到解決嚴重危機的方案。目前的狀況影響到每一個人,尤其是社會上最貧窮和最弱勢的群體。」

教宗表明:「上主始終偏愛弱小者和謙卑的人,就如祂對瑪利亞·拉莫斯(Maria Ramos)所做的那樣。這位婦人發現了深受哥倫比亞人敬愛的奇金基拉聖母像。教宗也特別讚揚耶穌會士聖伯多祿·克拉韋,稱他向我們見證了愛德超越一切語言。聖人知道愛德和慈悲語言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事實上,愛德有助於理解真理,而真理則要求愛德有所作為。這兩件事不能分開,總要並肩同行。」

教宗指出:「當聖人對奴隸感到厭惡時,因為這些可憐人的狀況確實令人噁心,他就親吻他們的傷口。」

教宗接著說:「這位聖人孤伶伶地死去,人們忘記了他。他患病,在自己的斗室裡度過了生命中最後4個年頭,被人遺棄。但是,天主沒有遺棄他,卻以另一種方式酬報他。聖克拉韋以非凡的方式見證了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弟兄姐妹應有的責任和關懷。」

誦念三鐘經後,教宗私下會見了哥倫比亞耶穌會團體的代表。這次會晤約30分鐘,教宗回答了同會弟兄們提出的幾個問題。

教宗三鐘經:不要害怕十字架,只有愛才能給予生命意義和幸福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恭讀聖瑪竇福音 16:21-27

那時候,耶穌開始向門徒說明: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手中,受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耶穌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旦,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人縱然賺得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將來,人子要在他父的光榮中,同他的天使降來,那時,他要按照每人的行為,予以賞報。」

2017年9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勉勵信眾不要害怕十字架。這是一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十字架,而不是沒有耶穌的十字架。耶穌為了愛天主和弟兄姐妹而受苦,所以結出復活的果實。

教宗說:「若我們消耗自己的才華、精力和時間只為了救贖、保護和實現自我,事實上帶來的就是迷失自己,一個悲傷和毫無作為的生命。相反的,如果我們為上主而活,以愛作為我們生活的基礎,如同耶穌那樣,我們就能體嚐真正的喜樂。我們的生活將不是不結果實的,而是多產的。」

教宗表示:「天主在基督內創造的人性中所銘刻的金科玉律就是:『只有愛才能給予生命意義和幸福。』主日福音取自《瑪竇福音》,聖史瑪竇敘述伯多祿一聽到耶穌說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許多苦,並將被殺害,但第三天要復活,就諫責耶穌不可讓這事臨到祂身上。」

耶穌斥責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瑪16:21-27)。

教宗解釋道:「伯多祿宗徒從耶穌要在其上建立祂的團體的堅固磐石,變成了絆腳石,阻礙默西亞路途的絆腳石。耶穌知道伯多祿和其他門徒還有好長的路要走,才能成為自己的宗徒。」

耶穌為跟隨祂的人指出了應走的道路,就是那條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的道路。

教宗說:「即使今天也時常會有誘惑,誘惑人跟隨不背十字架的耶穌,並且還想指導天主正確的道路。然而,耶穌提醒我們,祂的道路是愛的道路;若沒有自我犧牲,就沒有真愛。我們蒙召不陷入現世的觀點,卻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基督徒必須努力逆流而上、向上攀登。」

「耶穌道出了一種永遠有效的偉大智慧,挑戰那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和行為舉止: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我們在舉行彌撒聖祭時重新活出十字架的奧跡,完成救主犧牲祭獻的紀念。天主子藉此完全喪失自己,以便從天父那裡再次獲得自己,並且重新找到我們每個迷失的人。」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每次參與彌撒,被釘在十字架和復活的基督的愛就成了我們的食物和飲料,好使我們能在每天的道路上、在具體服務弟兄姐妹中跟隨祂。」

此外,教宗也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向近日南亞洪水和美國哈維颶風災民表達關懷說道:「我向仍在遭受洪水後果之苦的南亞人民再次表示我的精神關懷,同時也向受到颶風和暴雨襲擊的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居民表達我的同悲共苦之情;這一切造成許多人罹難,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以及龐大的物質損失。我懇求憂者之慰至聖聖母瑪利亞為我們這些受到嚴峻考驗的弟兄姐妹求得上主的安慰之恩。」

南亞的洪水重創尼泊爾、孟加拉和印度。據聯合國統計,近1600萬名兒童及其家庭急需救援物資,因為洪水導致許多人傷亡。數據顯示,今年8月中旬以來,南亞已有至少1288人死亡,4500多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

哈維颶風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造成50人死亡,上千棟民房淹水。特朗普總統要求國會通過78億美元的賑災款,作為重建災區的初步資金。美國於9月3日舉行全國為哈維颶風罹難者祈禱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三鐘經:在耶穌手中再小的石頭也是珍寶

恭讀聖瑪竇福音 16:13-20

那時候,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門徒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者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我要在這磐石上,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耶穌於是嚴禁門徒,不要對任何人說他是默西亞。

2017年8月27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念經前,教宗圍繞當天的福音講解了合一、在基督內共融,以及天主對每個人的愛。

主日福音記載了「耶穌與門徒們行程中的關鍵時刻」。耶穌詢問他們基於天父恩典的信德,並授予伯多祿做磐石的職責,在這磐石上祂要建立祂的教會。教宗強調:「即使今天,耶穌仍要與我們在穩固的基礎上繼續建設這個家。」

教宗指出:「教會這座建築物上有不少裂痕,需要不斷修復,教會始終需要革新和修復。我們當然覺得自己不是磐石,而只是小石頭。然而,沒有一塊小石頭是無用的;相反地,在耶穌手中再小的石頭也是珍寶。」

「天主無比慈愛,祂把每個人置於合適的位置,並藉著祂的愛讓每個人成為活石,在教會內履行某個使命。教會是生活的團體,由無數石頭組成,這些石頭彼此不同,卻共同組成唯一的建築物,彰顯出友愛與共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塊小石頭,但經由耶穌的手就能建設教會。」

教宗然後提到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的殉道。「主日福音提醒我們,耶穌希望祂的教會是一個在伯多祿及其繼承人內共融的有形可見的中心。伯多祿的繼承人是羅馬主教,而羅馬正是伯多祿和保祿以鮮血作見證的地方。」

最後,教宗祈願我們「透過聖母瑪利亞的代禱,圓滿實現基督和宗徒們所祈求並為之獻出生命的合一與共融。」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聖母帶給世界耶穌的喜樂

2017年8月15日,教宗方濟各聖母升天節中午時分在宗座大樓的書房窗口主持誦念三鐘經活動,與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朝聖信友一起祈禱,祈求聖母幫助我們成聖,好能日後在天堂與她相會。

恭讀聖路加福音 1:39-56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她進入匝加利亞的家,就向依撒伯爾請安。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腹中歡躍。依撒伯爾於是充滿了聖神,高聲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

瑪利亞於是說:「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因為他垂顧了她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是聖的,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賜與敬畏他的人。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他曾使飢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他曾回憶起自己的仁慈,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正如他向我們祖先所說過的恩許,施恩於亞巴郎和他的子孫,直到永遠。」

瑪利亞同依撒伯爾,住了三個月左右,就回家去了。

節日福音記述聖母瑪利亞訪親的事跡。這個納匝肋少女領受了天使報喜後,便急速起身前去幫助奇跡般懷孕的表姐依撒伯爾(路1:39-56)。教宗強調,瑪利亞帶給年邁的表姐和整個世界最大的恩典就是已活在她内的耶穌。

教宗說:「在依撒伯爾和她的丈夫匝加利亞的家中,原先因膝下無子而籠罩著憂傷,現在則因一個即將到來的嬰兒而有了喜樂:這個嬰兒就是日後的洗者若翰,默西亞的前驅。瑪利亞一來到家中,他們心中便溢滿且湧出歡樂,因為耶穌那看不見卻真實的臨在讓一切充滿意義:生命、家庭、子民的救恩…一切事物!」

教宗解釋道:「在《路加福音》傳授給我們的美麗的祈禱中,這溢滿的喜樂藉著瑪利亞的口表達出來。這祈禱的首句拉丁文名為《讚主曲》,讚頌天主透過卑微的人和世上的無名小卒行了偉大的事。這是因為謙卑有如騰出空間,給天主留下位子。謙卑者之所以強而有力,是因為他的謙卑,而非強大。這正是謙卑者和卑微的偉大之處。」

「《讚主曲》歌頌慈悲和信實的天主,祂履行自己的救恩計劃乃是藉著卑微貧困的人、那些相信祂的人,以及如同聖母瑪利亞那樣信靠祂聖言的人。這就是依撒伯爾的讚嘆:『妳相信了上主言出必行,因而是有福的。』(路1:45)」

教宗指出:「在這個家庭裡,聖母瑪利亞攜帶耶穌的到來所營造的不僅是一種充滿喜樂和友愛共融的氣氛,也是一種信德的氣氛,帶來希望、祈禱和讚頌。我們希望今天在我們家中也發生這一切。」

「在慶祝至聖聖母瑪利亞升天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她再一次把那極大的恩典,那獨特的恩寵帶給我們、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團體。這是我們必須時常首先祈求的恩寵,這恩寵就是耶穌基督!」

「攜著耶穌,聖母也帶給我們一種充滿意義的新喜樂。她帶給我們一種憑著信德度過最艱苦時刻的能力;她帶給我們施行慈悲的能力,好讓我們彼此寬恕、了解及支持。」

最後,教宗總結道:「聖母瑪利亞是美德和信德的典範。今天在瞻仰她被接升天,最終完成塵世旅程的時日,我們感謝她,因為她在生命和信德的朝聖之旅中總是走在我們前頭。她是第一個門徒。我們祈求聖母守護和扶持我們,使我們擁有一種堅強、喜樂和慈悲的信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三鐘經:信德不叫我們逃避困難,卻在人生旅途中提供支持

2017年8月13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們誦唸三鐘經。教宗在念經前的講話中強調:「對教會而言,防止翻船的保障是對基督的信德,而非基督徒的能力。信德不是逃避生活困難的出路;卻在人生旅途中提供支持,給困境賦予意義。」

主日福音選自《瑪竇福音》第14章,講述耶穌步行加里肋亞海上的事跡。當時,門徒們遇逆風,颳得船隻顛簸,他們以為迎面走來的耶穌是個妖怪,感到驚恐萬分,耶穌便安慰他們說:「放心!是我。不必害怕!」伯多祿為了證實那真是耶穌,也想要步行水面,但他一見風勢很強,就害怕並開始下沉,遂大叫:「主,救我!」

教宗方濟各解釋道:「這段福音令我們反省我們的信德,我們每個人的信德,整個教會團體的信德,以及今天在廣場這裡我們所有人的信德。這艘船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教會的生活,逆風代表困難與考驗。伯多祿請求的『主,請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祢那裡』,以及他大叫的『主,救我』極其相似於我們渴望感到有主同在的心願,以及我們在生活及團體困境中的恐懼和苦惱。」

「耶穌可靠的聖言有如在驚濤駭浪中供人抓緊的繩索,但那時對伯多祿而言仍不足夠。我們也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非但沒抓緊上主的聖言,反倒為了更大的安全感而訴諸於占星術和紙牌占卜,這時我們就開始沉沒。」

「對上主和祂的聖言懷有信德並不意味著人生會一帆風順。然而,信德向我們保證天主的臨在,那是耶穌的臨在,敦促我們克勝生活中的暴風雨;信德叫我們確信,有一隻手緊握著我們,幫助我們面對困難,為我們指引道路,即使在黑暗中也不例外。」

福音中的船象徵了各個時代的教會:教會這艘船也必須面對逆風和暴風雨。教宗強調:「拯救教會的不是基督徒的勇氣和人品:防止翻船的保障是對基督和祂聖言的信德,這才是保障。」

儘管我們卑微弱小,但我們在教會這艘船上很安全,尤其當我們跪在上主面前朝拜祂時。我們要如同門徒們那樣,宣認說:「祢真是天主子」。

最後,教宗祈求說:「願童貞聖母瑪利亞助佑我們始終留在教會的船上,遠離登上小船的誘惑;那些意識型態、時尚和口號的小船誘惑人心,卻不可靠。」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三鐘經:耶穌是有待尋找的寶貝

七月三十日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恭讀聖瑪竇福音 13:44-52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天國好像藏在地裡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天國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顆珍珠。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裡的網,網羅各種的魚。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裡;壞的,扔在外面。在今世的終結時,也將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中分開,把他們扔在火窯裡;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

群眾說:「是的。」

耶穌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裡,拿出新的和舊的寶貝。」

2017年7月30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教宗說:「耶穌是重要的發現,祂能扭轉我們的生命,使之充滿意義;祂是藏在地裡的寶貝,祂是寶貴的珍珠。」教宗表明「尋找和犧牲」這兩個特性可以讓我們抵達天主的國。

當天選自《瑪竇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論及天國。比喻中有兩個主角,一個是偶然發現田間埋藏著寶貝的農夫,一個尋找到寶貴珍珠的商人。二人都把自己全部的家當投注於這料想不到的發現上,為的是擁有它們。

教宗解釋說:「尋找的態度是找到的基本條件。天國是為眾人準備的,是一份禮物,是恩寵,但它沒有被擺在銀盤子上,而需要人尋找它、為它而行走和作出實際行動。因此,我們的心需要被那得到寶貝的渴望所點燃,這寶貝就是耶穌。然而,心中有熱火仍不夠,還需要作出犧牲。實際上,面對獨特的機會,無論是農夫還是商人都“變賣了他們所擁有的一切。看重寶貝的無比價值也意味著犧牲、分離和放棄。」

教宗反省道:「這要求我們在找到上主時,不能讓這發現無果而終,而要為之不惜犧牲一切。在更廣泛的層面而言,我們把耶穌放在首位,把天主恩寵放在首位,並不意味著放棄或貶低其餘一切,而意味著找到了唯有上主能賜予的圓滿喜樂。這是病人獲治癒、罪人得赦免、強盜發覺天國之門向他打開的福音喜樂,是我們每個人的喜樂,因為我們意識到耶穌在生命中的關懷與安慰的臨在,祂的臨在改變我們的心,讓我們敞開自我去關切弟兄的所需並接納他們,尤其是最弱小者。」

最後,教宗勉勵說:「在這個主日,我們要以每日言行舉動、懷著找到天國寶貝的喜樂,見證天父藉耶穌賜予我們的愛。」

此外,7月30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打擊販運人口行為日。當天,教宗在三鐘經祈禱活動結束之際高聲疾呼,籲請眾人竭力遏止「這個偏離正道的弊端、現代的奴役形式」。

教宗說:「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男人、女人和兒童淪為勞動剝削、性剝削及器官販運的無辜受害者,而我們似乎對此習以為常,視之為家常便飯。這很醜陋、殘忍又罪惡!我要號召眾人竭盡所能,以充分遏止這個偏離正道的弊端、現代的奴役形式。讓我們一同祈求童貞聖母瑪利亞支持人口販運受害者,使人口販子洗心革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三鐘經:善惡之間的分界線貫穿我們每個人的心

恭讀聖瑪竇福音 13:24-43

那時候,耶穌給群眾講了另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裡,撒了好種子;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家主的僕人,就來對家主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裡,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那裡來了莠子?家主對僕人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家主說:那麼,你願意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家主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時,連麥子也拔了出來。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吧!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起來,燒掉;再把麥子收入我的倉裡。」

耶穌給群眾另設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裡。它固然是各樣種子中最小的,但當它生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甚至天上的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

耶穌又給群眾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裡,直到全部發了酵。」

耶穌用比喻,給群眾講解了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給他們講什麼;這樣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要說出創世以來隱密的事。」

那時,耶穌離開了群眾,來到家裡;他的門徒就前來,對他說:「請把田間莠子的比喻,給我們講解一下!」

耶穌就回答說:「那撒好種子的,就是人子;田就是世界;好種子,即是天國的子民;莠子即是邪惡的子民;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穫時期,即是今世的終結;收割者即是天使。

「就如將莠子收集起來,用火焚燒,在今世終結時,也將是如此: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由他的國內,將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惡的人,收集起來,扔到火窯裡;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裡,發光如同太陽。

「有耳的,聽吧!」

2017年7月23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教宗表示,善惡之間的分界線貫穿我們每個人的心,因為我們都是罪人。

主日福音中,耶穌講解了莠子的比喻。這個比喻描繪世上惡的問題,強調天主的耐心。教宗感歎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天主對我實在太有耐心了!比喻中的田地主人代表天主,而仇人代表撒旦;一個播好種子,一個撒莠子。僕人想要拔除莠子,主人卻不同意,因為麥子也可能會被一同拔掉,因此主人叫僕人讓二者一同生長到收割的時期。」

教宗解釋說:「耶穌透過這個圖像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善與惡是完全交織在一起的,沒有辦法將它們分開,除去一切的惡。只有天主能做到,祂將在終審判時完成這件事。現時的情況,因其含糊不清及複雜特性,猶如一塊自由的田地,基督徒的自由田地;在這田地間我們艱難地練習如何分辨善與惡。」

教宗因而勉勵信眾:「把果斷和耐心這兩種相互對立的態度結合起來。果斷指的是想要做好種子的果斷態度,也就是竭盡自己的全力遠離罪惡及其誘惑;耐心則意味著一個傾向於不怕為給她的子女洗髒衣服而弄髒手的教會,而非一個在時候未到時就判斷誰在天國誰又不在的純潔教會。」

教宗表明:「主耶穌今天幫助我們意識到,我們不能依靠確切的地區或特定的人類群體來區分善與惡;我們不能說這些是好人,那些是壞人。耶穌告訴我們,善惡之間的分界線貫穿我們每個的心,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想問問你們:『不是罪人的請舉手。』沒有人!因為我們都是罪人!如果我們總是且只看到在我們之外的罪,這就意味著我們不願承認我們內也有罪。實際上,是耶穌把我們從罪惡奴役中釋放出來,祂賜予我們走上新生命的恩寵,給予我們修和聖事,因為我們常常需要獲得罪過的赦免。」

「耶穌教導我們以不同的方式觀察事實,即學習天主的時刻,而非我們的時刻,學會用祂的目光看問題,因為在等待中那些曾經是或似乎是莠子的,可以變成一個好產品。這就是悔改的事實,這就是希望的願景!」

最後,教宗祈求道:「願童貞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僅看到污濁和罪惡,也看到良善與美好;既揭露撒旦的把戲,卻更信賴天主使歷史更加富饒的行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三鐘經:撒種者耶穌對我們的心靈進行一種「精神透視」

恭讀聖瑪竇福音13:1-23

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裡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群眾,集合到他面前。耶穌只好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耶穌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種子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裡,那裡沒有多少土壤;因為土壤不深,雖然很快發了芽,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了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有耳的,聽吧!」

門徒來問耶穌說:「為什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

耶穌回答門徒說:「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而不是給他們知道。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因為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這樣在他們身上,正應驗了依撒意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因為這百姓的心,遲鈍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了解而轉變,使我醫好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是有福的,因為聽得見。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和義人,希望看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希望聽見你們所聽見的,而沒聽到。那麼,你們聽這撒種者的比喻吧!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裡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那撒在石頭地裡的,即是指人聽了天國的話,立刻高興接受;但在心裡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天國的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裡的,即是指那聽了天國的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出果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

2017年7月16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例行的三鐘經祈禱活動。教宗講解了主日福音中撒種的比喻,勉勵信眾努力把自己的心開墾為一塊良田,讓落入心中的聖言種子結出豐碩的果實。

「耶穌在講道時常常使用一種簡單的語言,甚至為了便於大眾理解而借用一些取自日常生活的比喻。因此,人們樂於聽祂講道,讚賞祂那直驅心靈的訊息;祂使用的語言不是那種難以理解的語言,與當時法學士們使用的語言不同;他們使用十分難懂的言詞,滿是僵硬的口氣,讓人避而遠之。耶穌則使用簡單的語言,而並非複雜的神學向人們解釋天國的奧秘。」

教宗解釋說:「撒種者就是耶穌,祂以這個比喻表明自己不是一個強制者,而是一個建議者。祂以自我奉獻而非征服的方式吸引我們,耐心而慷慨地“播撒祂的聖言種子,這種子不是一個牢籠或陷阱,而是能結出果實的種子。」

教宗繼續說:「耶穌對我們的心靈進行一種『精神透視』。我們的心就是聖言種子落下的土地。我們的心好似一塊土地,它可以是良田,聖言可以在這田裡結出果實,但很多時候它也可以是一塊堅硬、不透水的土地。這就好似我們在聆聽聖言時,聖言像落在馬路一樣從我們身上反彈回去。」

「在良田和馬路之間還有兩種土地。第一種是石頭地,種子可以在其中發芽,但無法長出很深的根。這就是膚淺的心,它接納上主,願意祈禱、愛人並作見證,卻不能持久,會感到厭倦,永遠不能『起飛』。這是一顆沒有厚度的心,在這樣的心中怠惰的石頭蓋過了良田,愛不持久,瞬息即逝。這種人只有在遇到困難時才會接納上主,這塊地也不結果實。」

「另一種地是荊棘地,長滿了阻礙好苗生長的荊棘。耶穌說,荊棘代表了現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誘惑。荊棘是與天主相抵觸的惡習,窒息了天主的臨在。這些荊棘首先是對現世財富的偶像崇拜,為了自己、為了擁有、為了權力而貪婪地活著。如果我們助長這樣的荊棘,就會窒息天主在我們內的生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認出我們心中或大或小的荊棘,即住在我們心中的惡習,那些天主所不喜歡的紮根深淺不一的灌木;它們妨礙我們擁有一顆純潔的心。我們要把它們拔掉,否則聖言將不能結出果實。耶穌邀請我們注視自己的內心,為我們的良田而感恩,努力開墾尚未成為良田的土地。」

最後,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勇敢地大力改造土地,大力改造我們的心,在告解和祈禱中把我們的石塊和荊棘帶到耶穌跟前。這樣做以後,耶穌這位良善的撒種者一定很樂意為我們完成一份額外工作:淨化我們的心,除去那些窒息祂聖言的石塊和荊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