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我們要尋求天主,不把祂當作使用和消費的物品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神慰,這心靈之光使我們能在萬物中看到天主的臨在,即使在痛苦和最艱困的境遇中也如此。」2022年11月2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關於靈性分辨的第9次要理講授中闡明了上述思想。這一次的主題為「神慰」。教宗指出:「神慰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我們不能認為它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會引起誤解。」

「神慰是一種內心喜悅的深刻體驗,讓人在萬物中看到天主的臨在;神慰增強信德和望德,也增加行善的能力。處在神慰中的人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因為他體驗到的平安比經歷的考驗更強而有力。」

教宗解釋:「神慰對靈性生活和總體生活而言,是一份巨大的恩典。它是一種內心的活動,深深觸動著我們,但正如聖依納爵‧羅耀拉所稱,它並不顯眼,卻像滴落在海綿上甘美,溫和,平靜的水滴。(參閱《神操》335)蒙受神慰的人感到沉侵在天主的臨在中,而天主並不強迫我們的意願;神慰絕非一時的快樂,相反,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痛苦,例如因自己的罪而感到的痛苦,也能成為神慰的原因。」

教宗提到:「聖奧斯定同母親莫尼加談到永生的美妙時的經歷、聖方濟各十足的快樂,雖然必須忍受極艱難的情況,以及許多聖人聖女曉得做出偉大的事,這並非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能幹、很棒,而是被天主聖愛平靜的甘美所征服。這個平安就是聖依納爵閱讀了聖人們的生平後所感受到的,也是埃迪特‧施泰因皈依後所經歷的。她在領洗一年後,談到使她變得充實的新生命。」

教宗表明:「神慰首先是著眼於希望,向未來伸展,讓我們起步行走,去實現此前一直被推遲的事物。神慰是不能’飛行’的,不能隨意編織程序,它是聖神的恩賜:使我們與天主建立親密的關係,似乎能消除距離。」

教宗舉出聖女小德肋撒為例:「她感到對天主有一種溫柔的情懷,這使她大膽地渴望參與天主的生命,做天主所喜悅的事,好讓我們感覺到與祂親密,感覺到祂的家就是我們的家,感覺到受到接納、愛,以及恢復了精力。」

不過,教宗也提到「虛假安慰」的危險:「這類似於人類所製作的產品的情況:有原創的,也有仿造的。如果說,真正的神慰如同落在海綿上的一滴水,是甘甜和親切的,它的仿造品則是更加喧嘩和顯眼,是稻草上點燃的火,不堅實,只想到自己,不關心別人。虛假的安慰最終使我們空虛,遠離我們存在的中心。」

「因此,分辨很重要,即使我們感到安慰時也要有分辨。因為虛假的安慰能成為一種危險,如果我們把它作為目的,一味地去尋求,我們就會忘記上主。」

教宗在此引用聖貝爾納多的話:「我們要尋求天主的安慰,而不是尋求安慰的天主。在上週三的要理講授中,教宗以兒童的心態為例說,他尋找父母只是為了從他們那得到東西,不是為尋找他們本人。」

教宗最後指出:「我們也有這樣的危險,以兒童的方式與天主相處,將天主簡化為我們使用和消費的物品,失去祂這個最美好的禮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烏克蘭和伊斯坦布爾的受害者祈禱

CNS photo/Murad Sezer, Reuters

2022年11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特別提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和飽受折磨的烏克蘭。烏克蘭基輔、利沃夫和其它城市11月15日遭到100多枚導彈襲擊。兩枚導彈落在波蘭普熱沃多夫村莊,導致兩人死亡。

教宗呼籲道:「獲悉烏克蘭遭到新一輪、更猛烈的導彈襲擊,造成許多人死亡和很多民用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我深感痛苦和擔憂。」教宗接著表示:「讓我們祈求上主改變那些仍寄望於戰爭的人的心靈;為了飽受折磨的烏克蘭,但願和平的渴望佔上風,以避免衝突以任何方式升級,並為停火和對話開闢道路。」

自烏克蘭爆發戰爭以來,教宗一直為烏克蘭呼籲。他說:「我們也不斷地為飽受折磨的烏克蘭祈禱:願上主賜予烏克蘭人民慰藉、在考驗中的堅忍,以及對和平的希望。我們可以為烏克蘭祈禱說:『上主,請快來。』」

另外,教宗也譴責了11月13日在伊斯坦布爾市中心發生的襲擊事件。這次自殺式襲擊導致8人死亡、80多人受傷。教宗說:「我為數日前在伊斯坦布爾發生的恐怖襲擊的無辜受害者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更多烏克蘭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心靈陷入黑暗時要尋求耶穌,祂總會答覆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神枯是教宗方濟各以分辨為主題的第八次要理講授的主軸。教宗於11月16日在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中闡明,神枯意味著「心靈陷入完全的黑暗悲傷」;它可以是成長的機會,因為我們「如果缺少健康的不滿、悲傷」,如果缺乏「健康的獨處能力」,恐怕會「始終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無法深入其核心。

「神枯激起『心靈撼動』:一個人感到哀傷時,彷彿心靈搖擺不定;此時,他提高警覺,保持警惕和謙遜,而這能保護我們不隨風起舞、任性妄為。這些是在生命中、在靈性生命中進步的必要條件。完滿的寧靜假若『一塵不染』、毫無情緒,而且以此作為選擇和行為舉止的標準,那麼我們就會缺乏人性:我們不能不關心感受,作為人類,感受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

一個摒棄感受的人,會冷漠地看待他人的苦難,無法接受我們的磨難。教宗指出,「這不是生活。這有如活在實驗室裡,為了不沾染上微生物、不生病而自我封閉」。

相反地,「健康的急切不安」會是個關鍵的推動力,能成為人生的轉折點。奧斯定、富高等聖人都是如此。教宗指出,其代價是要下定決心、奮勇向前。這一點人人都做得到,這是我們大家為了走出冷漠狀態所付出的代價。

再者,神枯也邀請我們白白付出,不只為了滿足個人情緒而採取行動。「神枯狀態為我們提供成長的機會。我們要把握良機與上主、與所愛的人展開一段更成熟、更美好的關係」,一段不光是互通有無的關係。

教宗解釋道,正如我們從小跟父母索要東西時,是出於自身的喜好;同樣地,我們向上主祈禱求恩時,通常也沒有真正地以上主作為考量。這就是當初圍繞著耶穌的許多人「求治癒,求援助物資,而非只求與祂同在」。

然而,恰恰是與基督同在,才是「進入一段真實、誠懇的關係的美好方式」,而且這樣的關係涵蓋了個人的人性、磨難和孤獨。教宗表示,基督渴望與我們徹底分享祂的生命。我們應該學著「不帶其它目的」地與上主同在,一如我們與自己深愛的人們同在那樣,我們渴望更加認識他們,因為與他們在一起多麼美好。

「靈性生命不是我們隨意運用的技巧,不是由我們規劃的內在『幸福』項目。不,這是與生活的基督的關係,無法被我們分門別類。因此,神枯是清晰明確地反對那把天主當作一種建議、純粹投射我們的欲望的經驗。」

這也顯示出祈禱深不可測的結果:事實上,「那些以往常讓我們激動不已的經驗和聖經章節」,可能會掀不起一絲漣漪;同時,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經驗、相遇和經文,例如十字架的經驗,有時也會出乎意料地帶來平安。

教宗強調,神枯教導我們「在困難前」絕不該灰心喪志,卻要秉持決心、在天主聖寵的助祐下迎頭應對。當我們內心不停有聲音勸我們放棄祈禱時,我們要學習揭穿試探者的面具,或是只要「反其道而行」即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巴林的訪問是對話與和平之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11月9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回顧了上週在中東海灣國家巴林的使徒之旅,稱這次訪問為對話與友愛的和平旅途。

教宗首先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表示感謝,感謝信友們以祈禱陪伴教宗的牧靈訪問,使之平安進行並獲得豐富成果。教宗表示此次出訪是去巴林參加「東西方對話論壇」,該論壇將宗教領袖們聚合在一起,共同為和平服務。

教宗表示:「人們自然會問,教宗為什麼想要訪問這個伊斯蘭教徒佔大多數的小國家?」教宗回答到:「我想用三個詞來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對話、相遇和旅程。」教宗解釋道:「對話是『和平的氧氣』。對話意味著敞開心扉去相遇並打破暴力和分裂的圍牆。不要忘記,即使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對話,因為藉由對話,才能守護和平。」

接著,教宗強調:「在戰爭的時期,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來促進和平。在我們這個被戰爭打擊的世界中,在宗教事務和公民社會負有責任的人,以及所有懷有善良意願的人,都要超越狹隘的利益,追求團結與和平。」

想起世界各地的戰爭,包括烏克蘭、緬甸、敘利亞和也門,教宗譴責道:「戰爭摧毀了人類,戰爭摧毀一切。繼2019年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今年9月對哈薩克斯坦的國際訪問之後,這次對巴林這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的訪問,使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對話、相遇和友愛的旅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隨後,教宗提醒:「如果沒有相遇,就不可能有對話。如果沒有接納,對話就是空洞的,浮於表面,停留在思想而非現實的層面上。青年、少年以及兒童需要相互了解,這樣友愛的相遇才能防止意識形態的分歧。」

最後,教宗談到「旅程」時表示:「這首次對巴林的訪問代表著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旅程邁出了新的一步。訪問並不是為混淆事情或淡化信仰,而是以我們的信仰之父亞巴郎的名義建設友愛的盟約。亞巴郎是在和平的天主、唯一天主慈悲的目光中展開他的塵世之旅的。」

在結束講話之際,教宗鼓勵在場信眾通過相互了解來擴大視野:「為了推進友愛及和平的旅途,需要所有的人、每一個人。願聖母在這旅途上幫助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前往

教宗方濟各巴林使徒之旅專頁

教宗公開接見:神枯需要得到瞭解,而不是被丟棄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天主對人心説話,可見分辨不僅是動腦筋的問題,也涵蓋如同感到内心荒蕪這樣的情感問題。」這是教宗方濟各在10月26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論述的主題。神枯是什麽?教宗引用聖依納爵的話作出解釋。

「神枯乃是靈魂的昏暗、內心的騷擾、傾向卑鄙的事物,及由各種誘惑所引起的擾亂不安。這一切使人喪失信心,缺乏希望及愛情;人總是覺得懶洋洋的、冷淡、憂悶,好像離棄了造物主天主一般。」(《神操》317)

教宗繼續說:「我們衆人都經歷過内心荒蕪的感覺,但也許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分辨它,因為它也有重要的東西需要告訴我們,因此不能讓它失去。沒有人願意感到憂悶、悲傷,的確如此。我們都希望總是過喜樂、快活和滿意的生活。然而,除了不可能之外,對我們也沒有益處,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改變一種傾向於罪惡的生活,能始於對所做的事感到憂悶和内疚的心情。」

教宗表示:「内疚正是良心受到譴責。」他以曼佐尼的長篇小説《約婚夫婦》中對博羅梅奧(Federico Borromeo)樞機與因諾米納托(Innominato)的那段對白的精彩描述,闡明這個思想。

「因諾米納托因内疚度過了難熬的一夜後來到樞機面前,樞機卻把他視作帶來好消息的人。因諾米納托問道:『如果您知道,請您告訴我,這個好消息是什麽?』樞機答道:『天主觸動了你的心,願意讓你成為祂的人。』」

教宗解釋道:「學會看懂憂悶,這很重要。在當今時代,憂悶一般被消極看待,視為千方百計要逃避的禍患。相反,它為人生能是必不可少的警鐘,邀請我們去探索瞬息和逃避無法讓我們看到的更富饒和豐產的景色。聖多瑪斯稱憂悶是一種心靈的痛苦,好似觸及身體的神經,在可能出現的危險或意想不到的益處面前喚起注意力。對願意履行善的人的情況則不同,在這種情況中,憂悶是誘惑者想讓我們退卻的一個阻力。那麽,在神枯時千萬不要改變主意,卻要“以這誘惑的提示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堅強地持守這次神枯之前,所定的志向和決心。」(參閲:《神操》318)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工作、學業、祈禱,以及作出的承諾:如果我們一感到厭煩或鬱悶就放棄它們,最終則一事無成。這對靈性生活也是一個普遍的經驗:《福音》提醒,向善的路狹窄且艱難,需要搏鬥,克勝自己。我開始祈禱,或奉獻於善工,奇怪的是,正是在這個時候,我腦中浮現出需要緊急處理的事務,需放下祈禱、不去做善工。我們衆人都有這個經驗。重要的是,對願意服事上主的人來説,不可隨從内心荒蕪的引領。」

教宗繼續說:「在鬱悶的時刻,許多人都決定放棄所做的選擇,卻不先停下來辨別這種心境。然而,一個明智的準則告訴我們,在神枯時千萬不要改變主意。我們誦讀《福音》時,看到耶穌就是一個典範,祂堅決抵拒魔鬼的誘惑,而面對祂要承行天父旨意的果斷態度,這些誘惑蕩然無存。」

教宗表示:「如果我們曉得以開放和有意識的態度對待孤獨和神枯,我們就能走出它們,在人性和靈性上得到强健。沒有任何試探是我們無法承受的;沒有任何試探會超過我們所承受的能力(參閲:格前十13)。但不要逃避試探,要看到這試探意味著什麽,我感到鬱悶意味著什麽:我為何鬱悶?此時我感到神枯又意味著什麽?我感到神枯而無法前行,這又是怎麽一回事?」

最後,教宗鼓勵眾基督徒「向前進」:「如果我們今天無法戰勝誘惑,我們就繼續行走,明日必能戰勝它。」教宗對每一個人說:「願上主降福你這段靈性生活的行程,你要做勇敢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回顧自己的生活,發現天主為我們行的「小小奇蹟」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22年10月1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靈性分辨的要理講授主題。這一次,教宗反省了分辨的另一個必不可少的成分:「自己的生命史」。教宗解釋:「我們的生命是賦予我們最寶貴的『書籍』。」

「遺憾的是,許多人不閲讀這本書,或者在臨終時才閲讀,已為時太晚。然而,正是在這本書中,人們找到通過其他途徑徒勞而得到的東西。」

教宗援引聖奧斯定的話指出:「這位傑出的真理尋求者經歷了這全部的内心之旅,在他的生命中看出了上主的臨在,乃至在寫出了這段話:『祢在我身內,我馳騖於身外。我在身外找尋祢;醜惡不堪的我,奔向著祢所創造的炫目的事物。祢和我在一起,我却不和祢相偕。』(《懺悔錄》卷十27)聖奧斯定於是發出這樣的邀請:『要回歸你自己,真理存留於人的内心世界。』(《真宗教》三九72)」

教宗由此强調:「你要察看自己的生活,從内心察看你所走過的路。要靜心察看,回歸你自己。」

「許多次,我們也有過奧斯定的經驗,發覺自己被遠離我們自己的思想、傷害我們的陳詞濫調的信息所困住。例如:『我一錢不值』,於是你情緒低落;『我一切都不順利』,你就無精打采;『我永遠都一事無成』,那你就破罐破摔,生命如此下去。這些悲觀的話語使你抬不起頭來。」

教宗指出:「察看自己的生命史也意味著承認這些『有毒』元素的存在,但之後將我們故事的情節擴大,學會注意到其他的事,使這經歷變得更充實、更尊重其複雜性,同時也能領悟天主在我們生命中運作的溫和方式。」

教宗解釋:「分辨的操練所提出的問題促使我們深思自己的行為,不停留在每個行為上,而是在一種更寬廣的背景中解讀它們。例如,讓我們捫心自問,一種念頭從何而來,又將我們引向何處?」

教宗說:「注視我們生活上的事件能讓我們看到珍貴的細節。例如,一次閲讀、一項服務、一個會面,乍看起來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事,隨後它們卻傳遞一種内心的平安、生活的喜樂,並啓發新的善舉。停下來並認出這是必不可少的。停下來是為了識別:這為分辨是重要的,這項工作就是採集上主在我們的土地上撒播的那些寶貴及隱藏的珍珠。」

教宗說:「善既隱秘又寂靜無聲,需要慢慢且持續地挖掘出來。這是因為天主的風格是謹慎的:天主喜愛謹慎、隱秘地行事,不强迫人。就如我們呼吸空氣那樣,我們看不到空氣,卻賴以生存,只有當空氣缺乏時,我們才發覺它。」

教宗繼續表示:「回顧自己的生命有助於訓練注視的目光,讓我們看到天主為我們行的小小奇蹟,給我們指明新道路。有人明智地指出,人若不瞭解自己的過去,注定要重蹈覆轍。」教宗邀請每個人向別人講述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是一種最美和最親密的溝通方式。

「聖人的生活也是一種寶貴的幫助,有助於認出天主在我們生命中行事的風格,熟悉祂施展作為的方式。聖人們的一些表現向我們發出邀請、向我們展示新的意義和新時機。例如,在聖依納爵·羅耀拉身上所發生的正是如此。這位耶穌會的會祖曾寫道,他發現有些想法讓他悲傷,另一些卻令他喜悅。慢慢地,他便開始認出使他心神不安的不同因素。」

教宗說:「我們也能學習這樣做。例如,我們在每天結束時詢問自己:今天我心中發生了什麽事?有人認為這種良心省察是給犯下的罪過記賬。的確,我們犯了許多罪過,但這種省察卻不是這樣,不是的。省察的是我内心發生了什麽。我喜悅嗎?什麽事令我喜悅?我悲傷嗎?什麽事令我悲傷?這樣我們就能學習分辨自己内心所發生的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渴望是分辨我們方向的指南

2022年10月1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靈性分辨為要理講授的主題。這一次,教宗講解了「渴望」這個關乎分辨的因素,指出「分辨是一種尋找的形式,尋找則總是出於我們缺乏卻又熟悉的某件事。渴望是對一種圓滿的向往,這是永遠不會達致完全的圓滿,是天主臨在於我們内的標記」。

教宗首先解釋:「渴望源自拉丁語,意思是缺少星辰,缺乏指引生命旅程的參照點 ,這種欠缺引起痛苦和不足,同時也急於獲得所欠缺的善。於是渴望成了瞭解我在哪裡和要去哪裡的指南針,也是瞭解我是靜止不動還是正在前行的指南針。一個從來沒有渴望的人是一個靜止不動的人,也許是病人,幾乎是死人。」

教宗繼續解釋:「渴望是有深刻含義的產物,在困難面前扛得住。他舉例說,一個人口渴,若不能馬上找到水,他不會因此而止步,放棄去尋找。只要能找到水喝,他準備做出一切犧牲。渴望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另一個例子是:一個青年渴望成為醫生,他必須付出努力,懂得放棄。必須設定限制,懂得說『不』,首先對其它專業說‘不’,也要對可能遇到的娛樂和能分心的事說『不』,但他的渴望使他能夠克服這些困難。」

此外,教宗提到:「耶穌在行奇跡之前,常詢問需要幫助的人有什麽願望。例如,祂問貝特匝達水池旁那個癱瘓的人:『你願意痊癒嗎?』我們要問,耶穌為什麽這樣說?」

「事實上,癱瘓者的回答揭示了一系列對痊癒的怪異抵制,這不只是他如此。耶穌的提問是邀請他澄清自己的內心,接納可能出現的在質方面的飛躍:不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看成需要他人抬著走的一個癱瘓者。但床上這個人似乎並不那麽信服祂。」

教宗說:「通過與上主的交談,我們學會瞭解我們在生活中真正希望的是什麽。那個癱瘓病人是一種人的典型,他們說『是的,我願意』,但為他們的渴望什麽也不做。於是,願望成了幻想,不邁出一步來實現它,而是開始抱怨起來。但要當心,抱怨是一種毒藥,毒害人的心靈和生命,不讓你增長向前進的願望。你們要對怨言持謹慎的態度。若在家庭中出現抱怨,夫妻就會埋怨,而且彼此抱怨,子女抱怨父親,或者神父抱怨主教,或主教抱怨其它許多事情……。不能如此,如果你們發現處在抱怨中,就要當心,這幾乎是罪,因為它不讓渴望增長。」

教宗著眼於我們所處的歷史時刻指出:「如果說一方面似乎助長最大程度的選擇的自由,同時又消耗掉渴望,使其淪為一時閃過的念頭。數以千計的提議鋪天蓋地落在我們頭上,能使我們分散注意力,失去真正想要的東西。想想年輕人,比如說,他們手裡拿著手機在搜索,在看……,可是,你是否停下來思考?許多人感到痛苦,因為他們不知道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麽願望;也許他們從未碰觸過自己最深層的渴望。由此,一個人的生命會在各種嘗試和思謀策劃之間度過,永遠不會有任何結果,並錯過寶貴的機會。如此,一些改變,儘管在理論上有這個願望,但當機會出現時,却從未去實施,缺乏把事情做到底的强烈願望。」

教宗問道:「今天,如果耶穌問我們『你願意我為你做什麽?』我們會怎麽回答。」教宗給出他的回答:「也許,我們終於能求祂幫助我們認出祂的深切渴望,也就是天主放在我們心中的渴望。上主也許賜予我們認出這渴望的力量,為使我們參與祂的圓滿生命。這實際上是天主對我們的渴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認識自己,預防魔鬼的操縱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10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數千名朝聖信友在場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分辨」的主題,邀請人們深挖自己的靈魂深處,好能「認識自己」,即識別出哪些事令我們喜悅,哪些又令我們痛苦、讓我們屈服。

教宗指出:「一種良好的分辨也要求我們認識自己。事實上,分辨牽連我們的人性因素:記憶、才智、意願及情感。我們往往不曉得分辨,因為我們沒有足以認識自己,如此一來,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要的是什麽。正是從這信仰生活與我們的人性、認知和情感維度不充分的對話中,產生靈性上的疑惑和聖召危機。我們不清楚自己要什麽,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認識。」

於是,教宗引用靈修作家多瑪斯·格林(Thomas Green)在《麥子和莠子》一書中的話:

「我竟然深信,真正分辨(和在祈禱中真正成長)的最大障礙,不是天主那看不見、摸不着的屬性,而是我們對自己認識不足,甚至也不願意瞭解自己真實的情况。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躲在面具後面,不僅是在別人面前,在我們對著鏡子照自己時也是如此。」

教宗表示:「我們衆人都有偽裝自己的誘惑,即使面對我們自己也如此。在我們的生活中,忘記天主的臨在與對我們自己的無知並行存在,即無視天主也忽視我們自己,不瞭解我們的性格特徵和我們最深的渴望。」

「認識自己並不困難,但卻很費力:這牽涉到挖掘內心的耐心工作,要求我們能夠停下來,‘關掉自動駕駛儀’,以便能意識到我們做事的方式、我們身上的情緒,以及反復出現的想法,它們經常在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情况下影響著我們。」

「認識自己也要求我們能夠區分激動的情緒與靈性上的選擇。」

教宗解釋:「這就是覺察到我所感覺的不是我所信服的;我感覺到的並非我所願意的。如此就能認出我們看待自己和現實情況有時會曲解的眼光。」

教宗認為:「察覺到這一點是一份恩寵。的確,我們經常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對現實作出誤判,而這些經驗對我們有極大的影響,限制了我們為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進行拼搏的自由。」

接著,教宗用「密碼」這個信息詞匯來講解認識自己的道理。他說:「靈性生活也有自己的密碼:這些詞語觸動心靈,因為它們觸及我們最敏感的地方。」

「誘惑者,即魔鬼,非常瞭解這些關鍵詞,重要的是我們也要瞭解它們,以免我們處於我們不情願的境地。誘惑不一定暗示壞事,但往往是沒有頭緒的事,以過於重要的面貌呈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它以這些事物在我們身上激起的誘惑力來催眠我們。這些事物美好,卻是虛幻的,不能持守承諾,最後留給我們的是一種空虛和悲傷的感覺。這種空虛感和悲傷感是一個信號,表明我們‘走上’了一條不正確的道路,使我們迷失了方向。」

「這些事物可以是學位、仕途、關係,所有這些其本身都值得稱讚,但在這些事物面前如果我們不自由,我們就會懷著不切實際的期待,例如確認我們的價值。」

教宗舉例說:「當你思索你正在進行的一項研究時,你只想到提升你自己,為自己的利益,還是也為用於服務社會?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每個人的意向是什麽。」

教宗指出:「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知道我們內心的密碼,知道我們對什麽最敏感,保護自己不受那些試圖以言詞來説服我們的人的操縱,但也要認識到什麽對我們是真正重要的,識別出當下的時尚或引人注目的膚淺的口號。」

教宗最後總結道:「認識自己的最好幫助是良心省察。要養成這個好習慣, 靜下心來重新審視我們一天中所發生的事,學會在我們的評估和選擇中,注意到我們最重視的是什麽,我們在尋找什麽和為什麽,以及我們最終找到了什麽。最重要的是,學會識別出什麽能滿足內心。因為只有上主能説出我們有多少價值……沒有任何障礙或挫折能阻止祂溫柔的懷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分辨中離不開祈禱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22年9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靈性分辨為主題進行他的要理講授。這一次,教宗講解分辨的第一個要素,即祈禱。教宗說:「祈禱幫助我們明白内心發生的事、我的情感和想法,以及我作出的決定。」

教宗表明:「尤其在涉及情感的時候,祈禱能讓我們以自發和親切感轉向天主,好似與一位朋友交談。這樣一來,我們就能超越思想,以一種自發的親切感進入與上主的親密關係中。」教宗解釋:「聖人們生活的秘訣在於與天主的那種親密和信任關係,這使他們愈加更容易識別出哪些是天主所中悅的。」

「真正的祈禱是這種自發性和與上主的情感。這種親密感能戰勝恐懼或懷疑,因為這種意志不是為了我們的益處。這是一種有時會貫穿我們思緒的誘惑,使我們心中不安、神魂不定。此外,分辨不奢望一種絕對的確定性,因為這關乎人的生活,生活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的,它有許多方面,不能只是納入一種思想的範疇。」

教宗解釋道:「我們希望確切地知道應該做什麽,然而事情來了,我們卻並不總是按照意願行事。許多次我們也有過保祿宗徒描述的經驗:『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羅七19)」

教宗繼續解釋:「事實上,我們人不僅有理性,我們不是機器,不能只接到指令就去執行:為下決心跟隨上主,有幫助也有阻礙,這阻礙首先是情感上的。」

教宗提到:「耶穌行的第一個奇跡乃是驅魔,將魔鬼從一個人身上趕出去,把他從對天主的虛假想象中解救出來,這是撒旦從一開始就對他暗示的,即天主不希望我們幸福。附魔者知道耶穌是天主,但這並不引導他相信耶穌。事實上,他説出:『祢竟來毀滅我們。』(參閲:谷一21-28)」

「許多人,包括基督徒在内,也如此認為,耶穌也可能是天主子,但他們對祂是否希望我們幸福持懷疑態度。」教宗解釋說:「甚至有一些人擔心,要是認真對待耶穌的提議,就意味著毀滅自己的生活,使我們的渴望、我們最大的抱負受到屈辱。這些想法有時會浮現在我們的腦海内:天主對我們的要求過分。祂並不是真的愛我們。相反地,在我們的首次相遇中,我們看到與上主相遇的標記是喜樂。當我在祈禱中遇到上主時,我成為喜樂的人。悲傷,或恐懼,則是遠離祂的標記。」

「《瑪竇福音》記述的富少年就是這種情況,因為一些阻礙使他無法實現心中的願望,那就是更緊密地跟隨良善的師傅。」

教宗提醒道:「這是一個對耶穌感興趣的少年,主動接觸耶穌,但在所愛的人和事上也很分裂,財富對他過於重要。耶穌並沒有强迫他作出決定,但聖史瑪竇描寫這少年憂悶地離開了耶穌。」教宗評論說:「誰離開上主,絕不會歡喜,儘管他擁有極富足的財產和大好前程。」

「耶穌從不强迫人跟隨他,從來沒有。耶穌讓你知道祂的意願,祂誠心誠意讓你明白事理,但給你自由。這正是祈求耶穌的最美之處:祂讓我們有自由。」

教宗承認:「分辨我們內心所發生的事並不容易,因為外表有欺騙性,但與天主的親密關係能溫柔地消除疑慮和恐懼,使我們的生活更容易接受聖紐曼所表述的柔和的光。分辨首先需要祈禱,而祈禱並不是喋喋不休地念經,不是的。祈禱就是要向耶穌敞開心扉、接近耶穌、讓耶穌進入我的心,讓我們感受到祂的臨在。」

教宗提到聖依納爵·羅耀拉的名言,「活出與上主的友誼關係,像朋友那樣與祂交談」(參閲:《神操》,53號)。教宗最後總結道:「這就是我們在祈禱中必須有的關係:親近、情感上的親近,像兄弟那樣接近耶穌。一個微笑、一個簡單的手勢,不要誦念一些不進入内心的話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哈薩克斯坦,一個文明和勇敢的模範國家

CNS photo/Paul Haring

9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重提他最近在哈薩克斯坦訪問的幾個重要時刻。教宗感謝哈國總統、當局、主教和那些負責接待工作的人員。

教宗首先提到,他這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出席第7屆世界和傳統宗教領袖大會。這項創舉是在該國政府的推動下已走過20年的路程,為向世界展示這個國家是「相遇與對話的場所」。今年的大會依然在哈國首都努爾蘇丹舉行,宗教領袖們與各代表團和國際組織為在世界上推動和平及人類兄弟情誼共襄盛舉。

教宗表示:「這表明,為建設一個在差異中彼此聆聽和相互尊重的世界,應將宗教置於努力的中心。這並非相對主義,不是的。這是聆聽和尊重。哈國政府為此付出努力,該國在擺脫了無神論政權的桎梏後,現在指出一條文明的道路,促使政治和宗教一起行走,彼此既不混淆,也不分離,明確譴責原教旨主義和極端主義。這是一種平穩和團結的姿態。」

教宗强調:「大會的《最後宣言》是2019年2月在阿布扎比簽署的關於人類兄弟情誼文件的繼續,邁出這一步乃是“從遠方開啓的一段行程的果實。」教宗提到1986年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亞西西召集的各宗教為和平祈禱的歷史性會晤,以及聖若望廿三世和聖保祿六世的遠見。

「還有其它的宗教也心懷遠大視野,我只提起聖雄甘地。但是,我們怎能不記得這麽多的殉道者,這些為忠於和平和友愛的天主而付出了生命代價的不同年齡、語言和國家的男人和女人呢?我們知道:隆重莊嚴的時刻是重要的,但隨後是日常生活中的努力,是建設一個讓人人都感到美好的世界的具體見證。」

教宗繼續表示,他此行也是會晤哈國當局和教會團體的時機,並再次强調,這個有150個族裔團體共同生活且有80多種語言的國家,也具有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成為「相遇的國家」。這項使命應得到鼓勵和支持。

「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但願繼續建設一個日益成熟的民主制度,能有效地回應整個社會的需求。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時間,但必須承認,哈薩克斯坦作出了非常積極的選擇,例如對核武器說『不』,以及採行良好能源和環境政策的選擇。這是勇敢的作為。在這慘烈戰爭的時刻,有些人想訴諸核武器,面對這種瘋狂,這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對核武器說出『不』。」

關於當地的教會,教宗强調了喜樂和滿腔的熱情。他說:「這個國家的天主教徒屬於少數團體,但如果憑著信德活出這種境遇,就能結出福音的果實。」

教宗指出幾個重點:「首先是微小、成為酵母、鹽和光的福氣,只依靠上主,而不是依靠人性上重要的某些形式。此外,人數上的不足要求我們去發展與其它教會基督徒的關係,也包括與所有人建立友愛關係。因此,這是小小的羊群,的確如此,但這是開放而非封閉的羊群,不設防線,而是敞開的,仰賴聖神的行動,任由祂隨意在哪裡及願意怎樣地吹氣。」

「在哈薩克斯坦,曾有過許多男人和女人在教會受迫害的時期為福音獻出了生命。他們是殉道者,是那個天主的聖潔子民的殉道者,因為這個子民遭受了數十年無神論的壓制,直到30年前獲得自由,這些男人和女人在漫長的受迫害時期為信仰而承受了巨大痛苦。他們因信仰,有的被殺,有的受酷刑及坐監。」

教宗還提到一個記憶和和一個圖像,那就是「2017年世博會的大廣場,周圍都是超現代的建築」,在光榮十字聖架慶日那天,教宗就是在這裡主持了彌撒。教宗說:「在一個進步與退步交織的世界上,基督的十字架仍是救恩的希望:一個希望不會落空的標記,因為這希望是以天主的愛為根基。」

教宗最後表示:「希望他這次的訪問之旅能為哈薩克斯坦和該國教會的生活帶來果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圖進入專頁,閱覽更多資訊。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