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重新發現家庭生活的價值

宗座社會科學院於4月27日至29日在梵蒂岡舉行全體會議,主題是「作為親情關係的家庭:愛的挑戰」。在29日週五大會結束之際,與會者集體晉見教宗方濟各。教宗在講話中,談到該次大會主題的核心,聚焦於婚姻與當今家庭面臨的挑戰。

教宗指出:「社會變化正在改變著全世界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環境,長期和多重危機正在給家庭生活帶來壓力。」面對這樣的情形,教宗提出的良方是「重新發現家庭的價值,把家庭視為社會秩序的源頭和資源,作為兄弟情誼社會的生命細胞,照料共同的家園。」

教宗強調:「儘管幾個世紀以來婚姻和家庭都經歷了許多變化,但仍有共同和永存的特徵,揭示了兩者的崇高和重要。如果這種價值以個人主義和私人的方式體現出來,就像西方的部分情況一樣,家庭在社會環境中就會變得孤立和支離破碎。」

「重要的是,應明白家庭對社會大有益處,她不純粹是不同個體的聚合,也是基於『相互完善的紐帶』的一種關係。家庭的美好在於分享忠誠的愛、信任、合作和互助,這會帶給所有人幸福。」

為此,教宗解釋道:「教會的社會思想有助於讓人明白家庭的親情之愛,正如《愛的喜樂》宗座勸諭所尋求的那樣,遵循偉大的傳統,但在傳統的基礎上,繼續向前邁進。」

教宗繼續強調:「家庭是一個接納的場所,這個特質在有體弱和有殘障成員的家庭中尤為明顯。這些家庭培養了特殊的美德,增強了面對生活困難時的愛和忍耐能力。家庭是消除貧困的良藥。」

在結束講話前,教宗再次把焦點轉向「重新發現」家庭生活之美的主題上。他說:「為實現這個目標,須有一定的條件:首先是從頭腦中消除阻礙我們看現實的意識形態『白内障』;其次是重新發現自然婚姻與聖事婚姻的對應關係。最後是《愛的喜樂》宗座勸諭闡述的婚姻聖事的恩典,這恩典治癒和提升整個人類社會,同時也是兄弟情誼的酵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青年與長者是世界未來的橋樑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2022年4月2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老年為主題。這一次,教宗講解了「納敖米,開啓未來的代際連接點」。教宗强調:「如果青年對感恩持開放態度,而長者能為他們投入新的未來主動採取行動,各國人民就會蒙受極大的祝福。」

教宗以《盧德傳》為一條主脈來展開他的要理講授。納敖米是個猶太婦人,隨著丈夫和兩個兒子從猶大白冷到摩阿布鄉間去僑居。以後,她的丈夫和兩個兒子都客死他鄉,留下她和兩個兒媳。納敖米決定返回故鄉,兩個兒媳也要隨她去。

起初,年邁的納敖米被同樣成了寡婦的兩個兒媳的情感所感動,但對她們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民族中的命運表現出悲觀。於是,納敖米鼓勵兩個兒媳各自回娘家去,度新的生活,並說「我不能為你們做什麽了。」教宗解釋:「這個喪失丈夫和兒子的老婦執意讓兩個兒媳離開她,這已經呈現一種愛。」

「納敖米這樣説卻也是一種認命的態度,認為對失去丈夫保護的外鄉寡婦而言,沒有可施展的未來。那個叫盧德的兒媳卻不肯,這是因為她與婆母的關係受到了天主的降福,因此納敖米不能要求她離開。起初,婆母對這個提議的屈從超過欣慰的成分,也許認為這種奇怪的聯繫將會加重她們二人的危險。」

教宗解釋說:「在某些情況下,長者的悲觀傾向需要受到青年熱情施壓的反對。納敖米就是在盧德殷勤的奉獻下,走出悲觀主義,甚至主動採取行動,為盧德開啓新的未來。她鼓勵成了寡婦的盧德在以色列尋找一個新丈夫,就是後來的波阿次。波阿次顯示出高貴的品質,在他的工人面前護衛盧德。」教宗評論道:「不幸的是,這種欺生的危險如今仍然存在。」

「廬德新婚後,天下再度平靜下來。以色列的婦女們就對納敖米說,盧德這個外鄉女子勝過七個兒子,這婚姻蒙受上主的祝福。」教宗說:「這樣一來,納敖米在她的老年將看到有份於這新生世代的喜樂。看看有多少『奇蹟』伴隨著這個老婦的轉變!她憑著愛心轉而願意為一代人的未來著想,這代人被喪失所擊傷並面臨被抛棄的危險。」

教宗指出:「偏見被信德和愛所克勝,婆母克服了對自己兒子的嫉妒,從而珍愛與盧德的新關係;以色列的婦女克服了對外鄉人的不信任,在男性權力面前顯得孤單的女孩的脆弱,在充滿愛和尊重的關係中得以調和。而這一切都因為,年輕的盧德堅持不懈地忠於那處在民族和宗教偏見下的一種紐帶,同時也因為年邁的納敖米主動為盧德重新開啓未來,而不是僅限於享受她的支持。如果年輕人和長者有這樣的執著,就“沒有什麼能阻止天主的祝福在萬民中繁花盛開!」

最後,教宗叮囑:「年輕人要與長者交談,年長者要與青年交談。我們必須重新將這橋樑建得牢固,那裡有救恩和幸福的流動。願上主幫助我們,使這流動在家庭内和諧地增長,那種建設性的和諧是從長者傳到較年輕的人,那是我們必須守護和注視的美麗橋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接見慈悲使徒:向所有人展現天主無限慈悲的面容

圖片:Vatican Media

4月25日週一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來自世界各地的慈悲使徒。教宗首先表達了他在羅馬再次與慈悲使徒們會面的喜悅心情,因為他把內心最牽掛的使命託付給他們,這使命就是做天主慈悲的有效工具。教宗提及新近頒布的有關羅馬聖座改革的宗座憲章《你們去宣講福音》,將這神聖的事工置於傳播福音的偉大使命之中。

教宗說:「慈悲使徒是教會組織結構的一部分,希望主教們能夠看到具有聖德、慈悲以及準備好隨時寬恕的司鐸,使成熟的慈悲使徒越來越多。」為此,教宗特別以舊約中盧德這個人物勉勵在場的慈悲使徒。教宗說:「盧德的生活非常艱難,作為一個窮寡婦和外邦人受盡了苦難。儘管如此,她在服務中還是為納敖米和其他人奉獻出英勇的愛、忠誠、慷慨和慈悲。盧德後來與波阿次結婚,成為達味聖王的曾祖母。」

教宗解釋說:「在《盧德傳》書中,天主從不直接發言,但通過盧德對她婆母納敖米的每一個善行傳遞著祂的慈悲。」教宗表示:「在人生的道路充滿艱難和悲傷時,天主開啓了祂的道路,向我們展示出祂的聖愛;我們也蒙召去辨別天主在人們生活中的臨在。作為慈悲使徒,我們有責任通過我們的事奉向天主呼求,顯示出祂慈悲的面容。天主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行動,祂往往是借著靜默、謹慎不張揚和簡單的方式,通過那些成為天主臨在的具體標記的人身上顯示出來。」

接著,教宗敦促在場的慈悲使徒:「對那些走近他們的人要避免任何形式的裁判,要始終努力全面理解他們,而非部分。我們都是罪人,都應跪下請求寬恕。」

教宗鼓勵道:「作為慈悲使徒,不要拘泥於繁文縟節,而要注視著那請求寬恕的人,在你們的口袋裡是慷慨的寬恕。你們要觀察人的内心,在那裡深藏著渴望,渴望回歸天主。寬恕,寬恕,還是寬恕。」

最後,教宗鼓勵慈悲使徒要時刻準備好展現天主的慈悲,就像隨時準備好毯子來溫暖那些從寒冷中進來、尋求並接受天主的慈悲和寬恕的人;要像盧德一樣地慷慨,接近那些悲傷和孤單的人並施以安慰,這樣天主就認出他們是祂忠實的司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天主的慈悲讓我們向他人的苦難敞開大門

CNS photo/Paul Haring

普世教會於4月24日復活期第二主日慶祝救主慈悲主日,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10時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與了由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主持的彌撒。教宗在彌撒中講道,其内容聚焦於耶穌復活後三次對門徒們說的「願你們平安」這句話。教宗說:「基督徒在天主慈悲的話語中看到首先是給予喜樂,然後賜予寬恕,最後在所有的困苦中施予慰藉。」

教宗指出:「耶穌在復活的晚上(參閲若二十)向門徒們講話時,他們充滿了喜悅之情。」教宗解釋道:「耶穌死後第三天,門徒們因恐懼而聚集在一起,他們抛棄了受苦受難的老師之後,被一種失敗感所困擾。因此,在看到耶穌的面容時他們應該感到羞愧。可是,耶穌祝福的平安讓他們的注意力從他們自己身上轉移到了耶穌身上。」

「基督沒有責備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是向他們展示了祂固有的慈悲。這慈悲讓他們恢復活力,以平安充滿他們的心,使他們成為新人,因寬恕得到淨化。」教宗補充道:「耶穌帶來的喜樂消除了我們自己的挫敗感,幫助我們接受天主的慈悲和被寬恕的喜樂。」

接著,教宗反思耶穌第二次說的「願你們平安」。「在這個平安的祝福之後,耶穌還補充道:『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在獲得天主的寬恕後,門徒們成了修和的使者,去向他人分施“他們自己所領受的慈悲。今天以及每一天,在教會中必須以同樣的方式接受寬恕,聽告解神父不應自認為是某些權力的擁有者,而是慈悲的管道;他首先應是慈悲的領受者,通過他的謙卑善良把寬恕施予他人。耶穌使整個教會成為“一個施予慈悲的團體,是全人類和解的標誌和工具,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生活的任何情況中將天主的慈悲傳播給我們周圍的人。」

「耶穌最後一次的平安問候是在多默宗徒表示不相信耶穌復活的情節後發生的。耶穌沒有責備多默,而是幫助他,讓他的手指觸摸祂的身體。」教宗說:「耶穌沒有嚴苛對待多默,這位門徒被祂的仁慈深深地打動。他從一個不信者變成一個相信的人,並作出了最簡單而最美好的信仰宣誓:『我主!我的天主!』」為此,教宗解釋道:「每個信友都可以把自己與多默的故事和他的不信聯繫起來,耶穌也會帶著祂的聖傷來安慰我們。」

教宗表示:「我們對天主的慈悲體驗有助於我們看到弟兄姐妹身上的傷痛。我們想我們正在經歷著難以忍受的痛苦,處於困難中,但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周圍的人正在默默地承受著更糟糕的痛苦;如果我們關心鄰人的傷痛,並為他們塗抹仁慈的香膏,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疲憊不堪時内心重生的希望能夠給予我們安慰。」

最後,教宗敦促所有基督徒伸出援助之手並聆聽我們周圍那些正在受苦者的聲音。教宗說:「在那些被生活的考驗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的眼裡,耶穌仁慈地看著我們,再次對我們說:願你們平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加拿大緬省梅蒂斯人晉見教宗:他觸動了我們的心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4月21日上午在梵蒂岡克萊孟廳接見了55名遠從加拿大而來的緬省(Manitoba)梅蒂斯人聯合會(Métis Manitoba Federation)的原住民。在這次傾吐心聲的會晤中,梅蒂斯人代表們流下眼淚,講述他們的記憶和經歷,為道歉的舉動表示感謝,並邀請教宗訪問他們的家園。這個聯合會於2021年7月6日與加拿大政府簽署自治協議,成為該民族真正的政府。他們以「紅河梅蒂斯人」的名稱廣為人知,主要分布在馬尼托巴省,即加拿大西北草原。因此,該聯合會並未在今年3月底與其他「屬於組織性質」的加拿大原住民團體(梅蒂斯人、因紐特人和第一民族)一同晉見教宗。

然而,緬省梅蒂斯人的經歷跟其他原住民大同小異,許多人曾經在所謂的「寄宿學校」裡遭受虐待。那些「寄宿學校」當年由政府成立、託付給不同基督信仰教會管理,其中包括天主教會。正因如此,教宗方濟各今年4月1日接見加拿大三個原住民團體時,在該國主教的面前,表達了「義憤填膺和羞愧難耐」,並向他們道歉。這是加拿大眾多原住民等待長達數十年的有力訊息。

緬省梅蒂斯人為教宗的舉動和話語深受感動。在晉見教宗前,該聯合會會長查特朗(David Chartrand)在一份書面訊息中解釋道:「我們跟加拿大所有原住民一樣,那些躲在天主教會後面作惡的個別人,出手對我們造成了格外嚴重的傷害。聽見教宗方濟各沉痛道歉,我感到了寬慰。我知道很多紅河的梅蒂人多年來等待這些道歉。我希望這有助於開展治癒進程,讓我們在這個和解、復興與更新的旅途中團結一心。」

4月21日在梵蒂岡克萊孟廳晉見教宗後,查特朗會長在聖伯多祿廣場與記者們會面,並重複了同樣的話。這位梅蒂斯民族領導人說:「我們的訊息稍微不同。我們當然讚賞並接受教宗的道歉。我們也談到了和解,但我們的訊息還蘊含了希望與更新。」

「我們在那裡頭淚流滿面、分享經歷,聖父教宗通情達理地接受了這一切。當他請求寬恕時,我們深受感動。」一個名叫安德魯的倖存者「自幼付出慘痛的代價」,現在有機會親口向教宗方濟各講述他的經歷,而教宗表現出耐心、專注和感同身受。查特朗會長說:「看到他憐憫的神情,我們的心深受感動。」

該聯合會向教宗展示了他們與加拿大政府簽署的自治協議,教宗在一份副本上簽字,這份副本很快會在博物館展出。接著,這些原住民代表們向教宗獻上若干禮物,大多是用珠飾製作的手工藝品,其歷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前。這份手藝是梅蒂人的民族特色。查特朗會長闡明:「我們的珠飾手藝呈現出我們所是的歷史。我們一度被稱為『西方的珠花民族』,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稱呼我們。他們叫我們混血兒、鄉下人。因此,我們所有的手工藝品都有草原的花,這一朵朵的珠花傳述著我們的歷史。」

此外,該聯合會也獻給教宗他們傳統的鞋子和十字架,這些禮物可追溯至1800年。查特朗會長說:「教宗稱讚我們民族的友善。」隨後,教宗逐一與在場每一個人握手致敬。查特朗會長說:「教宗從椅子上站起來,想要走向我們。我們看到他腳步不穩,便告訴教宗:『請您坐著,讓我們走到您跟前!』看到教宗活力充沛、神彩奕奕、精神抖擻,真是件美好的事!他觸動了我們的心,他將令我們許多人永生難忘。有這麼一位高瞻遠矚的教宗,我們感到與有榮焉。他首先是天主揀選的教宗,然後才是梵蒂岡的教宗。」

教宗方濟各贈送給每個人一枚教宗徽章。查特朗會長說:「很多人都哭了。」梅蒂斯人也藉這次會晤的機會再次邀請教宗訪問加拿大馬尼托巴省首府溫尼伯,降福梅蒂斯人已故領導人路易·瑞爾(Louis Riel)的墳墓。這位領導人被視為緬省之父,他曾於1800年領導紅河反抗運動,在加拿大政府的影響力擴展至他們的土地時,竭力捍衛民族的權益和文化,最後遭到處決。該原住民聯合會邀請教宗在訪問加拿大時前往這位「不僅為梅蒂斯民族,更為加拿大獻出一切」的前人的墓地。教宗向他們保證了前往加拿大的意願,或許會在今年7月份成行。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更多資訊

請按此瀏覽走向治癒與和解之旅

教宗與聯合國共同呼籲烏克蘭戰爭在復活節停戰

2022年4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與烏克蘭難民會面時親吻來自遭俄軍屠殺平民的基輔西北方的小鎮布查(Bucha)的烏克蘭國旗。(CNS photo/Paul Haring)

聖座新聞室在4月21日發表公告,公告表示,羅馬聖座和教宗方濟各加入到聯合國的停戰呼籲中,根據儒略曆,復活節將在4月24日慶祝。該停戰呼籲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Manuel de Oliveira Guterres)與烏克蘭東方天主教會大總主教舍夫丘克(Sviatoslav Shevchuk)於4月19日共同發出的。

聖座公告指出,「要祈求上主的護佑,讓那些被困在戰區的民衆能夠撤離,祈願和平很快恢復;並要求各個國家的領導人要傾聽人民和平的呼聲。」

烏克蘭資訊

教宗公開接見:年長者應受到愛戴和尊敬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4月20日週三,教宗方濟各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例行的要理講授。這是自兩年多前新冠疫情全球爆發以來,首次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教宗強調尊重長者應是年輕一代的正確生活態度。唯有這樣,前輩的優良美德才能代代相傳。

教宗以「孝敬父母」為主題展開了當天的要理講授。教宗引用舊約《德訓篇》(參閲:德三3-16)的話說:「孝敬父親的人必能補贖罪惡;孝敬母親的人,就如積蓄珍寶的人。背棄父親的形同褻聖;激怒母親的,已為上主所詛咒。」

教宗解釋「孝敬父母」是刻在十誡板中的一條誡命,教宗說:「孝敬父母是一個極大的使命,是天主十誡第二塊板的第一條。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父親和母親。它是關於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人的結束能是緩慢而又漫長,它也創造一個與其它生命階段長期共存的時間和空間。換句話說,它是關於生命的暮年。」

教宗表示:「尊敬也意味著溫柔和尊重,我們用『尊嚴』這個詞來定義,尊重長者就是承認他們擁有尊嚴。」教宗就尊敬長者講述了舊約中關於諾厄醉酒與他孩子們的美麗故事,其中給予我們很多的教導。教宗說:「年邁的諾厄,這位大洪水的英雄是一個辛勤的勞動者,他喝了太多的酒後就不體面地躺在地上。他已年老,但喝了太多的酒。孩子們為了不讓他醒來時尷尬,隨以極大的敬意,避開視線小心翼翼地給他蓋上衣服。這段故事非常美,它講的全是尊敬長者。遮蔽起老年人的弱點,免得讓他們感到羞愧。」

接著,關於孝敬父母,教宗提醒所有為父母者:「關於這一點,請允許我給父母們一些忠告:請讓子女們、小孩和青年人親近長者,總是要親近長者。當老人生病時、甚至頭腦有些不清楚時,總是要親近他們:讓他們知道這就是我們的血肉之親;因著他們,才有現在的我們。請不要把長者拒之門外而不顧。如果不得不把他們送到養老院,那就請你們帶著你們孩子去看望他們吧。」

最後,教宗總結道:「尊重那燃燒過的生命,並非老年人的任務,而是一種惠及青年世代的態度行為,因為長者的優良美德代代相傳。這是一場“真正的文化革新,為此,讓我們呼求聖神的助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意大利青年主持祈禱守夜禮:恐懼要分享才會消失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意大利各地約十萬名青年於今年復活節八日慶期週一傍晚齊聚在聖伯多祿廣場參加由教宗方濟各主持的祈禱守夜禮。這是新冠疫情爆發兩年以來首次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非彌撒大型聚會,主題為「跟隨我吧」(參閱:若廿一19)。

本活動由意大利主教團籌辦,多名青年分享他們經歷的考驗和信仰經驗,並得到教宗的鼓勵和降福。一個名叫阿莉切(Alice)的少女講述了她祖母過世的哀傷,以及她後來如何把悲痛轉化成給他人的禮物。另一個名叫索菲亞(Sofia)的少女吐露了她在新冠疫情封城期間的孤獨感,以及新朋友們如何引導她從不同的目光,即希望與喜樂的目光看待生活。

教宗方濟各向在場的意大利朝聖青年表示,他很高興在時隔兩年後終於能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這種大型活動。教宗回顧了2020年3月27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特殊祈禱時刻:當時大雨滂沱,教宗獨自一人在空蕩蕩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懇求疫情早日結束;或許這些青年那時候也在家裡與家人一起在電視機前同心祈禱。

睽違兩年,聖伯多祿廣場再次洋溢著復活節的喜樂,教宗為此表示欣喜。與此同時,教宗也指出仍籠罩世界的烏雲:疫情尚未結束,東歐爆發了可怕的戰爭。教宗對在場的青年說:「往往是與你們的同年紀人付出最高昂的代價:不僅他們的生活遭到牽連、變得不安全,就連他們對未來的夢想都被踐踏。很多弟兄姊妹仍在等待逾越之光。」

接著,教宗反省了耶穌復活後在加里肋亞海顯現給門徒們的事跡(參閱:若廿一1-19)。教宗解釋道:「耶穌於聖週五被釘死後,眾門徒垂頭喪氣、覺得他們的夢想破滅。日出時分,門徒們坐在漁船上,看見岸邊有個人。若望—「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認出祂是復活主。」

教宗方濟各叮囑青年永不喪失希望,即使他們的夢想破滅,一切看似無法挽回。「生活有時會使我們受到嚴峻考驗,使我們觸碰到自身脆弱,讓我們感到赤裸裸、無能為力、孤立無援。在這段期間,你們多少次感到孤獨、遠離朋友?多少次感到害怕?不要覺得說出『我怕黑』是件丟臉的事。」

每個人都偶爾會感到恐懼。教宗鼓勵青年要跟自己信賴的人分享恐懼感。「恐懼必須見光。藏在黑暗中的恐懼一旦暴露在光明中,真理就會湧現。你們不要氣餒:你們如果害怕,就要把它放在光明中,這將對你們大有益處。」

教宗催促青年活出精彩的生命,說:「你們有人陪伴你們,你們要找到人來陪伴你們。但你們不要害怕生命,拜託!你們該害怕的是死亡、是靈魂的死亡、是未來的死亡、是心靈的封閉:你們該害怕的是這些。可是不要害怕生命:生命是美好的,生命要好好生活、要為他人付出。生命是與他人一起分享生活,而非自我封閉。」

教宗最後期勉青年在困難時刻轉向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願聖母瑪利亞,一個在差不多你們的年紀就領受天使報喜、因聖神懷孕的母親,能教導你們說出『主,我在這裡』,教導你們不要害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2年復活節文告:我們要讓基督的和平得勝!

圖片:vatican.va

「我們要讓基督的平安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家園和我們的國家!」教宗方濟各在2022年復活節文告中發出了這項邀請。教宗於4月17日復活主日正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中央陽台宣讀這篇復活節文告,並向羅馬及普世頒賜降福。

文告開門見山提到復活主耶穌對祂的門徒們說的話:「願你們平安!」教宗從「基督的平安」談到現今世界急切需要的和平,並將目光放在受戰爭摧殘的烏克蘭等國家,以及生活不太平的拉丁美洲等地區。教宗鼓勵眾人讓「基督的和平得勝」,而且每個人都要為和平貢獻己力。這是人人應盡的「首要責任」。

圖片:vatican.va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2年復活節文吿全文:

按此下載
2022年復活節文告PDF文件檔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復活節快樂!

耶穌、被釘死的那一位,復活了!祂來到哀悼祂的人中間──他們門戶都關著,充滿恐懼和焦慮。耶穌來到他們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若二十19)。祂把手腳和肋膀的創傷指給他們看:那不是鬼魂,那就是祂,是同一個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和被埋葬的耶穌。在那些不相信的門徒的眼前,祂再次說:「願你們平安!」(若二十21)

在這次戰時的復活節,我們也帶著難以相信的眼神。我們目睹太多的血、太多的暴力。我們的心也充滿恐懼和焦慮,同時我們許多的弟兄姊妹必須緊閉門戶,以逃避烽火。我們也難以相信耶穌真的復活了,難以相信祂真的戰勝了死亡。這或許會是一個幻覺嗎?是我們想像出來的結果?

不,這並非是幻覺!今天格外迴響起東方教會的信徒十分珍視的復活宣報:「基督復活了!祂真的復活!」今天在四旬期過完、但它似乎不要結束之際,我們更需要主基督。我們的身後是長達兩年疫情和它留下的種種沉重痕跡。大家一度到了一起走出隧道,手牽手,同心協力、資源共享的時刻……,我們現在反而顯示出,我們內還沒有耶穌的精神:仍是加音的精神──不把亞伯爾看為兄弟,卻把他當作對手,並且計謀要如何將他消滅。我們需要那被釘死而復活的耶穌,為能相信愛的勝利,為能希望和好。今天,我們更需要祂來到我們當中並能再次對我們說:「願你們平安!」

只有祂才能做到這點。今天只有祂才有權利向我們宣報和平。只有耶穌才能,因為祂遍體鱗傷──那是我們的創傷。那是我們雙倍的創傷:因為那些創傷是我們對祂造成的、是因我們的罪、我們的心硬、手足相殘的仇恨而造成的;而那些創傷是我們的,因為祂為我們背負它們,祂並沒有把它們從祂光榮的軀體清除掉,祂要永遠把它們保留在身上。這些創傷是祂愛我們的一個不可消除的印記,一個恆久的代禱,好使天父看見這些創傷而垂憐我們和整個世界。在復活耶穌身體上的那些創傷展現出祂用愛的武器為我們奮鬥了和獲得勝利,好使我們能擁有平安,處身於平安,在平安中生活。

我們定睛注視那些光榮的創傷時,我們不信的眼晴便打開,我們僵硬的心便敞開,並接納復活節的宣報,即:「願你們平安!」

弟兄姊妹們,我們要讓基督的平安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家園和我們的國家!

願飽受蹂躪的烏克蘭平安,烏克蘭被暴力和毀壞所摧殘,陷入殘酷無情、沒有意義的戰爭。在這苦難和死亡的可怕之夜,願一道新的希望曙光升起!願眾人選擇和平。在人們受苦時,但願不再有人擦拳磨掌。拜託、拜託,我們不可對戰爭習以為常,讓我們所有的人大聲呼求和平,從陽台和大街小巷呼喊!和平!願各國的負責人聆聽人們的和平呼聲。願他們聆聽將近70年前科學家提出的令人不安的問題:「我們究竟是要終結人類,或者人類將會放棄戰爭呢?」(《羅素──愛因斯坦宣言》,1955年7月9日)我們究竟是要終結人類,或者人類將會放棄戰爭呢?

我心中關切烏克蘭所有數不盡的受害者、上百萬難民和國內流離失所、失散的家庭、孤獨的老人、破碎的生命,以及被夷為平地的城市。在我的眼中,我看到那些孤苦無依和逃離戰爭的孩子們的眼神。看見他們這樣,我們不能不關切他們的痛苦呼聲,以及世上其他眾多受苦兒童的痛苦呼聲:他們有些人因饑荒或缺乏醫療而死亡,有些人遭受侵害和暴力,有些人連出生的權利都被否定。

在戰爭的痛苦中仍然不缺鼓舞人心的標記,例如在整個歐洲許多家庭和團體打開大門收容了難民和移民。願這些數不勝數的愛德行動成為對我們社會的降福,並使我們有時因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而墮落的社會,變得歡迎眾人。

願在歐洲的衝突使我們更關心其它局勢緊張、飽受煎熬和痛苦難耐的情況。世界太多的地方深受其影響,而我們既不能夠也不想遺忘它們。

願多年來被分裂和衝突撕裂的中東享有和平。在今天這光榮的日子,我們要為耶路撒冷,以及愛慕這聖城的人們(參閱:詠121〔122〕)——基督徒、猶太教徒和穆斯林——祈求平安。願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以及聖城所有的居民,與那些朝聖者,一起體驗到平安的美好,活出兄弟情誼,並能自由地前往不同的朝聖地,彼此尊重對方的權利。

願平安與修和臨在黎巴嫩、敘利亞和伊拉克人民身上,特別是在中東生活的所有基督徒團體之間。

願利比亞也享有平安,好能在多年緊張局勢後恢復穩定;願也門享有平安,該國飽受衝突之苦、罹難者不斷增加,卻被眾人遺忘:願幾天前達成的停火能使百姓重燃希望。

我們懇求復活的主賜給緬甸修和之恩,那裡持續上演仇恨與暴力的悲慘景象;我們也為阿富汗懇求恩典,那裡危險的社會緊張局勢並未舒緩,淒慘的人道主義危機正在折磨百姓。

願整個非洲享有平安,好使這片大陸遭受的剝削,以及恐怖襲擊造成的浴血事件——特別是發生在薩赫勒地區的情況——得以停止,並且各民族能在手足情誼內能找到具體的支持。願遭逢嚴重人道主義危機的埃塞俄比亞能重新找到對話與修和的道路,願剛果民主共和國能終止暴力。願受到毀滅性洪災打擊的南非東部人民不乏祈禱與團結。

願復活主基督陪伴並援救拉丁美洲人民。他們在疫情這段艱辛時期發現在某些情況下社會條件變得惡劣,犯罪、暴力、腐敗和販毒的案件也使他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讓我們懇求復活的主陪伴加拿大天主教會與原住民正在走的和解道路。求復活主基督的聖神治癒過往的傷疤,促使人心探求真相、增進友愛。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每個戰爭本身都會帶來殃及全人類的後果:從悲痛哀戚到難民悲劇,以及經濟和糧食危機,我們早已見到這一切的跡象。面對戰爭延燒的徵兆,以及生命的許多痛苦挫敗,主基督、戰勝罪、恐懼和死亡的那位,敦促世人不要屈服於邪惡和暴力。弟兄姊妹們,我們要讓基督的和平得勝!和平是可行的、是應盡的義務,和平是所有人的首要責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重回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禮儀:面對死亡,靜默比言語更有力

圖片:Vatican Media

4月15日聖週五,教宗方濟各重回位於羅馬市中心的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禮儀。由於新冠疫情,過去兩年,這個傳統禮儀是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15日晚上9時,鬥獸場附近的空地上人山人海,約有超過一萬名信眾面帶口罩、手持點燃的蠟燭參禮,與教宗一起聆聽現實家庭生活的困難和苦樂,默想基督為罪人而忍受的苦難與死亡。當時的情景,相比過去兩年聖伯多祿廣場上因疫情而幾乎空寂無人的景象,有天淵之別。

今年苦路十四處的默想中心是:現實家庭生活和移民家庭的困難、戰爭帶給家庭的痛苦、對戰爭的殘酷的控訴,以及對和平的期望。那是祖父母,年輕夫婦,有許多兒女、沒有子女、子女患病或死亡的父母的聲音,他們的形象和心聲,通過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傳媒傳遍全世界。

一些與志工團體和救助團體有關的家庭撰寫了默想的內容,這些家庭的成員並在禮儀中負責持十字架拜苦路。第十三處持十字架的,是一位俄羅斯女士和一位烏克蘭女士,她們是同事,也是朋友。她們有共同的基督信仰,敬愛同一個為救贖人類而犧牲自己、死在十字架上的天主。

最令人感動的時刻,是苦路第十三處以靜默取代言語的默想時刻。「面對死亡,靜默比言語更有力」。梵蒂岡新聞室主任布魯尼解釋,在此靜默時刻,每個人都能在心中為世界和平祈禱。

整個拜苦路禮儀過程中,教宗都低著頭專注地默想、祈禱。禮儀結束時,教宗祈求天主令對立的弟兄放下武器,握手並品嘗互相寬恕的美好,令有仇恨的地方盛開和諧的花朵。教宗也求天主令太陽升起,照耀善人也照耀惡人。他也為所有人的改過遷善而祈禱,求天主改變我們那叛逆的心,學習走天主和平計劃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