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司鐸職務是一份恩典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常年期第二十四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應注意你的行事和你的訓言,這樣才能救你自己,又能救你的聽眾。)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前書 4:12-16

親愛的弟兄:不要讓人小看你年輕;但要在言語和行為上,在愛德、信德和潔德上,做信徒的模範。直到我來時,你要專務宣讀、勸勉和教導。不要疏忽你心內的神恩,即從前因預言,藉長老團的覆手賜予你的神恩。你要專心做這些事,全神貫注在這些事上,為使眾人看出你的進步。應注意你自己和你的訓言,在這些事上要堅持不變,因為你這樣做,才能救你自己,又能救你的聽眾。

福音(婦人的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
恭讀聖路加福音 7:36-50

那時,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他進了那法利塞人的家中赴宴。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法利塞人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他背後,靠近他的腳哭了,用眼淚滴濕了他的腳,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他的腳,以後抹上香液。那請耶穌的法利塞人見了,就心裏想:「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是誰,是怎樣的女人:她是一個罪婦。」耶穌發言對他說:「西滿,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說。」西滿說:「師傅,請說吧!」「一個債主有兩個債戶:一個欠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二人。那麼,他們中誰更愛他呢?」西滿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穌對他說:「你判斷的正對。」他遂轉身向著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你沒有給我行口親禮,但她自從我進來,就不斷地口親我的腳。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她卻用香液抹了我的腳。故此,我告訴你:她的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的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你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回去吧!」

2019年9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反省了司鐸職務。他說,耶穌賜予執事、司鐸和主教的恩典是讓他們為他人服務。參與彌撒的信徒中,有幾位慶祝晉鐸25週年的司鐸和主教。

教宗請信眾反省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弟前4:12-16),聖保祿在這篇書信中邀請弟茂德不要忽視司鐸職務的恩典。

教宗表示:「這不是一份工作合同,不是『我必須這樣做』。做是次要的。我必須接受這恩典,將其視為禮物來保護,一切都源自對這恩典的默觀。若我們忘記這一點,我們就把這恩典據為己有,並將之變成一般職務。為此,我們就失去了牧職的核心,失去了耶穌注視我們的目光。祂對我們說,『跟隨我』。」

教宗警告在場人士切莫讓我們的牧職變得以我為中心。他說:「如果我們不默觀我們所領受的恩典,我們的牧職就會變得以我們自己為中心,而不是無償地給予這恩典、也無法愛賜予我們牧職恩典的那一位。」

教宗邀請執事、司鐸和主教默觀他們的牧職和服務,將其視為恩典。他說:「我們以善意、智慧,甚至一點技巧來做我們所能做的事,但始終要守護這份恩典。」

當天的福音記述法利塞人請耶穌同他吃飯(路7:36-50),但他忘記了接待規則。

教宗說:「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個好人,一位守規矩的法利塞人,但他忘記了禮貌待客的恩典,待客也是一份恩典。當我們有自身利益,想要做這事或那事時,這些恩典總是被忘記。我們衆司鐸必須做事,而我們的首要之務是宣揚福音,但我們必須要守護我們使命的中心和源泉,這是我們從上主那裡白白得來的恩典。」

最後,教宗為教會所有領受司鐸職務的人祈禱:「願上主幫助我們守護這恩典,將我們的牧職視為一份恩典和一項服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憐憫也是天主的語言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常年期第二十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監督必須是無可指摘的,執事也必須以純潔的良心,保持信德的奧跡。)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前書 3:1-13

弟兄們:「誰若想望監督的職分,是渴望一件善事。」這話是確實的。監督必須是無可指摘的,只作過一個妻子的丈夫,有節制,應慎重、端莊、好客、善於教導;不嗜酒,不暴戾,而應溫良和善,不貪愛錢財,善於管理自己的家庭,使子女們服從,凡事端莊;誰若不知管理自己的家庭,如何能照管天主的教會?不可是新奉教的,怕他妄自尊大,而陷於魔鬼所受的判決,並且在外人中也必須有好聲望,怕他遭人誹謗,落入魔鬼的羅網。執事也必須端莊,不一口兩舌,不飲酒過度,不貪贓;以純潔的良心,保持信德的奧跡。這些人應當先受考驗,如果無瑕可指,然後才能作執事。女人也必須端莊,不講是非,有節制,凡事忠信。執事應當只作過一個妻子的丈夫,善於管理自己的子女和家庭,因為善於服務的,自可獲得優越的品位,也能大膽地宣揚對基督耶穌的信仰。

福音(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
恭讀聖路加福音 7:11-17

那時,耶穌往一座名叫納因的城去,他的門徒和許多群眾與他同行。臨近城門時,看,正抬出一個死人來,他是母親的獨生子,母親又是寡婦;且有本城的一大夥人陪著她。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他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那死者便坐起來,並開口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了他的母親。眾人都害怕起來,光榮天主說:「在我們中間興起了一位大先知,天主眷顧了他自己的百姓。」於是,稱述耶穌的這番話,傳遍了猶太和附近各地。

2019年9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敦促參禮的人士不要把自己封閉在冷漠中。

教宗反省當天的福音(路7:11-17),在福音中記述耶穌在納因城與一個寡婦相遇,那個寡婦因失去獨子正在悲痛哀傷。福音的作者並沒有說耶穌有憐憫,而是「動了憐憫的心」,他被這悲傷的場景所觸動。

教宗說:「憐憫讓你看到現實狀況;憐憫如同人心的一面鏡子:它讓我們了解真實的情況。在福音裡,耶穌常常因著憐憫而行動。憐憫也是天主的語言。」

教宗指出:「憐憫在基督降生很久以前已經出現在《舊約聖經》中了,天主對梅瑟說『我看到了我的百姓的痛苦』(出3:7),天主因著憐憫派遣了梅瑟去拯救人民。我們的上主是憐憫人的天主,憐憫是天主的軟弱,但也是祂的力量。」

教宗也引用了《福音》中增餅的故事:「當門徒們要遣散跟隨的群衆,讓他們各自買東西吃時,耶穌卻告訴他們給那些群衆吃的。門徒們很小心,我想耶穌那時候心裡很生氣,當祂聽到他們的回答時,便催促門徒給他們食物!耶穌有憐憫之心,因為祂看到這些群衆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福音》一方面講述了耶穌的憐憫行動,另一方面也講述了門徒們自私的態度。憐憫是天主的語言,人的語言卻常常是冷漠的。」

教宗說:「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有多少次視而不見?我們因此把憐憫關在門外。」教宗邀請在場人士作良心省察,詢問自己是否讓天主聖神帶領走向憐憫之路。教宗說:「天主的美德就在於此。」

教宗最後特別引用耶穌對那悲傷的母親說的話「不要哭泣」,因為耶穌以憐憫的關懷把這年輕人交還到他母親的手中。

教宗說:「憐憫使我們走上真正的正義之路。我們必須將那些原本屬於他人的權利交還給他們,這樣我們才能免於自私、冷漠和自我封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執政者和百姓要彼此代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請你們也為執政者和從政人士祈禱,願他們能有尊嚴地推進自己的聖召。」

2019年9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他暑期後的首台清晨彌撒時作出這勸勉。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向「全體天主子民」提出一個「普遍的要求」:「要為一切人懇求、祈禱、轉求和謝恩,並為眾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人,為叫我們能以全心的虔敬和端莊,度寧靜平安的生活。」(弟前二2:1-8)

教宗解釋道:「保祿稍微強調,信徒的生活環境是祈禱。然而,我要談論的是,『為眾君王和一切有權位的人』祈禱。因此,這是為執政者、為從政人士,以及為推動一個政治機構、一國和一省的負責人祈禱。」

教宗指出:「政治界人士受到支持者的阿諛奉承或反對者的羞辱謾罵。不僅從政者,連司鐸和主教都遭到辱罵。有些人或許是罪有應得,但是羞辱已經成了一股風氣,形同用惡言惡語串成玫瑰經。然而,執政者有責任引領國家,我們應當反省自己是否讓他們獨自承擔重任,沒有祈求天主降福他們?」

教宗說:「百姓非但沒有為執政者祈禱,反而似乎用辱罵代替祈禱。但聖保祿明確要求眾人為他們當中的每個人祈禱,好使他們能在他們的百姓之間推動端莊、寧靜又平安的生活。」

關於對特定政治人物的批評,教宗引用當天的福音(路7:1-10)強調:「福音的勸言不是討論政治,而是堅持祈禱。對於有人稱政治是污穢的,保祿六世認為,政治是『愛德的最高形式』。」

教宗方濟各闡明:「正如每個職業都會變得骯髒,政治也是如此。使一件事物變得污穢的是我們,事物本身並不污穢。我相信,我們必須自我悔改,並為所有顏色的政治人物祈禱!請為執政者祈禱,這是保祿對我們的要求。」

當天的福音記載了很美的一幕:百夫長懇求耶穌治癒他的一名僕人。

為此,教宗說:「執政者也必須為他們的百姓祈禱。這個百夫長為一名僕人,或許是一名家傭祈禱,說:『他是我的僕人,我對他負有責任。』執政者對國家生活負有責任。想像一下,如果百姓為執政者祈禱,執政者也能為百姓祈禱,就像這名百夫長為他的僕人祈禱那樣,這是多麼美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馬達加斯加主持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9月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馬達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教區的一塊場地為該國信友和青年主持彌撒聖祭,約有100萬人參加,該國總統和夫人也在場。在馬達加斯加2300萬人口中,35%是天主教徒。教宗對信友們說:「就如有許多群衆與耶穌同行那樣,你們衆人來到這裡為聆聽耶穌的訊息,做祂的門徒。(參閲:路十四25)」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承認:「跟隨基督,做祂的門徒並不容易。的確,今天的《路加福音》提醒我們這是一項要求嚴格的義務。耶穌的第一個要求涉及親屬關係,當“家庭成為我們認為正確和良好的決定性的準則時,我們就為一些行為辯解,甚至看作是『神聖行為』,而這些行為導致特權和排斥文化,例如偏袒、結黨營私,以及貪腐。」

耶穌明確指出:「誰若不把他人視為弟兄姐妹,若不關心他的生活和處境,不分他的家庭、文化或社會背景,就不能做我的門徒(同上,十四26)。」

關於耶穌的第二個要求,教宗解釋道:「上主希望我們不要以我們的“個人利益或某些意識形態的魅力來認同天國,這樣就會濫用天主的名或以宗教名義來為暴行、隔離,甚至兇殺、放逐、恐怖主義和邊緣化做辯護。耶穌以這項要求鼓勵我們不要沖淡和限制福音的訊息,而要以兄弟友愛和團結互助來建設歷史,尊重大地及其恩典,抵拒各種形式的剝削。」

教宗接著表示:「耶穌的第三個要求乃是我們應恢復感恩的記憶,承認我們的生命和才能不是個人的勝利,而是天主與許多默默無聞的人的手交織而成的恩典,我們只有到了天國才會知道這些人的名字。」

教宗指出:「上主提出這三項要求,希望祂的門徒們為參加天國的盛宴做好准備,擺脫毀滅性的障礙,因為只為自己活著乃是最惡劣的奴役之一。上主要求我們糾正自己的優先考量,為天主騰出空間,讓祂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和樞紐。多少男女、青年和兒童在受苦,這並不屬於天主的計劃。面對這樣的情況,耶穌邀請我們死於自我封閉和個人主義的傲慢,給兄弟友愛的精神騰出空間。」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一旦開始品嘗到耶穌給我們建議的新生命的喜樂,祂的這些要求就不會讓我們感到沉重。這喜樂也是由於知道,耶穌是第一個來到十字路口尋找我們的那一位,即使我們迷失,如同那隻丟失的羊或蕩子那樣,祂也會來尋找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在馬普托為各民族的發展奉獻一台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訪問莫桑比克的最後一項公開活動是在津佩托體育館為各民族奉獻一台彌撒。在為期兩天的訪問活動即將結束之際,激動和興奮之情在彌撒中達致高峰。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章節記述,耶穌揀選完門徒、宣講了真福八端後,說道:「但是,我給你們這些聽眾說:『應愛你們的仇人。』」(路六27)教宗強調,耶穌這番話也是對我們說的。「耶穌不是個理想主義者。祂談論的是一些特定的仇人,也就是仇恨、排斥、辱罵和毀謗我們的人。」

教宗由此談起1977年至1992年期間蹂躪莫桑比克的內戰。他說:「你們當中有許多人還能講述自己在暴力、仇恨和衝突下的經歷。」有些人依然害怕「過去的傷口將再次裂開,推翻至今邁向和平的進展。當多年衝突的創傷仍未癒合時,談論修和並不容易;那些受到歷史上分裂傷害的人,難以接受我們的勸勉去寬恕與修好,因為他們認為我們漠視他們的痛苦,或要求他們放下舊怨和理想。」(《福音的喜樂》勸諭,100號)

「然而,耶穌基督正在召叫我們去愛和行善。祂叮囑我們對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積極展現出毫無偏見的獨特仁愛,甚至要求我們祝福他們並為他們祈禱。」教宗承認:「這是耶穌善師給我們立定的高標準,而且我們無法在暴力的基礎上展望未來,或是建設國家社會。」

教宗指出:「耶穌勉勵我們在一個無視並且持續忽視慈悲憐憫的美德的世界裡彼此相愛。為了克服分裂和暴力的時代,每個人都要在日常生活中體貼又主動地關懷他人,以我們渴望被仁慈善待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關於我們盼望的和平未來,教宗借用聖保祿宗徒使用的運動員圖像說:「願基督的平安成為你心中的仲裁者。每當我們感受到兩種相反的感覺在拉鋸時,我們要參與基督的比賽,讓祂的抉擇促使我們繼續走愛與慈悲之路,作出有利於最貧困者和保護環境的選擇。那是和平之路。」

在彌撒結束之際,教宗提到人們為了參加馬普托的活動,作出種種犧牲,教宗對此表示感謝和讚賞。事實上,有許多莫桑比克人遠從國家北部而來,費時多日。

教宗最後鼓勵莫桑比克人民說:「請你們堅守希望,別讓你們的希望被奪走。最佳方法莫過於團結一心;如此一來,維繫希望的一切緣由將會持續增強,在莫桑比克促成一個修和與和平的未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移民主持彌撒:移民是社會中所有被抛棄者的象徵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就任宗座4個月後,出人意料地造訪了蘭佩杜薩島,那是他第一次在羅馬以外的地方進行牧靈訪問。這個位於西西里島和北非海岸缐之間的小島已經成為移民和難民跨越地中海進入歐洲的主要入境點之一。

教宗在2013年7月8日的訪問中講到「冷漠的全球化」,其結果是這個社會「忘記了如何哭泣」。

在紀念訪問蘭佩杜薩島6週年之際,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内聖伯多祿寶座祭臺為移民主持了一台特別彌撒。大約有250位移民、難民和一些致力於保護生命的工作者參加了彌撒。教廷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的移民和難民辦事處籌辦了這次紀念活動,並特別邀請上述人士參與彌撒。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特別引用當天的彌撒讀經。第一篇讀經取自《創世紀》,描述「雅各伯夢見一個梯子,有天主的使者在梯子上,上下往來」。(28:12)

教宗解釋:「這梯子代表著人與天主之間的聯繫。這是天主行動先於人類的一個寓言,是巴貝耳塔的對立,巴貝耳塔是人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的一個通天塔。 透過這個啓示,雅各伯信任了上主,並呼求上主在他必需前行的艱難旅程中保護他。」

教宗也引用了當天的聖詠「我的天主,我向祢投靠。」(詠91:2)強調:「天主如何成為那些在苦難時期呼求祂的人的避難所,尤其當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給予我們很小的保障,真正的保障是屬於天主時。」隨後,教宗引用當天選讀的福音(瑪9:18-26)說:「耶穌把我們從疾病和死亡中解救出來,並向祂的門徒表明要優先選擇最小的弟兄姐妹。」

教宗說:「在紀念訪問蘭佩杜薩島6週年之際,我惦記著那些最小的弟兄姐妹,他們每天向上主呼求,為能從邪惡所控制的痛苦中得到解脫。」 教宗具體地指出:「那些最小的弟兄姐妹就是:在沙漠中被遺棄和遭矇騙將要死去的人們、在拘留所遭受折磨侵犯和暴力的人們、面對無情大海的弟兄姐妹、還有那些長期滯留在難民營而不能被稱為短期居民的人們。這不僅關乎移民! 它有雙重的意義,移民首先是人,他們是所有被今日全球化的社會抛棄的人們。」

教宗在講道中又回到雅各伯梯子的圖像中,他解釋說:「在耶穌基督内,世界與天國之間的聯繫是有保障的,並向所有的人開放。然而,攀登這個天梯需要承擔義務、付出努力和蒙受恩寵。必須幫助那些最弱小和最脆弱的人。」

教宗最後祈願:「我們都做那上來下去的天使,去呵護那些最最弱小的弟兄姐妹,否則這些最弱小的弟兄姐妹經驗到的只是貧窮痛苦的折磨,一生也瞥不見一絲天上的光明。」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巴黎聖母主教座堂失火後將舉行首台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由於顯而易見的安全原因,巴黎總主教區公告稱,信友不能親身參加彌撒,但能夠通過法國天主教電視頻道Kto觀看現場直播彌撒,網址是:www.ktotv.com  6月15日的彌撒將由巴黎總主教奧珀蒂(Michel Aupetit ) 主禮,只有大約30人能參加彌撒,其中包括:共祭神父、平信徒、技術人員和新聞記者。

聖母主教座堂公告稱,選擇6月15日具有象徵意義,因為這一天是主教座堂的祝聖日。公告同時指出,聖母主教座堂是一個崇拜的場所,巴黎人、遊客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友需要繼續祈禱,收斂心神。為了滿足這個需要,巴黎總主教區決定一旦安全狀況允許時,將在聖堂前面廣場的一個特定地方安置一尊象徵主教座堂的“皮拉爾聖母”態像,作為信友祈禱的地方。在這裡會有神父負責接待和為信友舉行告解聖事。

公告還指出,承諾捐款總金額已達3.77億歐元,來自法國和國外的41,000位個別捐款者和58家公司及公共機構。總主教區表示,絕大部分的捐款將用於主教座堂的維護和修復。一些捐助者還計劃資助其它方面的需求,比如接待朝聖者的一些臨時性事務、置換損壞的教區設備和主教座堂聖樂協會的活動。各種資源調動源源不斷來到,從起火之初國家和地方當局就立刻響應;建築師和公共事業公司迅速確保主教座堂的安全,以及來自法國和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不分年齡的捐贈者。

奧珀蒂總主教向每一位捐款人表達感謝之意,他說:“所有那些從4月15日就動員起來的人們,每一天都繼續在為聖母主教座堂工作,感謝所有為此工作的捐贈者、建築師、建築工人和政治家。這股慷慨的衝勁顯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是一個獨特的象徵,不僅僅在法國,在其它地方也是如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

CNS photo/Reuters

「歷史似乎抵達了終點,但聖神卻使它恢復活力與衝勁。這是在基督聖死與復活的奧跡中門徒們的親身經歷。」

教宗方濟各6月9日聖神降臨節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禮彌撒時,在講道中如此表示。教宗闡明,聖神使人重生,擺脫恐懼和不安,祂賜予新的力量,「使耶穌在我們內生活並復活」,正如祂對門徒們做的那樣。

聖神的威能「不僅在人的內心,也在人與人之間帶來和諧」。教宗由此反省今日世界「恐怕會爆發」的許多瘋狂情況,說:「在持續急躁的慫恿下,我們對每件事作出不恰當的回應,尋求快速的解決方法,靠著一片又一片的藥物前行,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情緒感到自己活著。然而我們格外需要聖神:是祂在瘋狂中恢復秩序。在不安中,祂是平安;在氣餒時,祂是信心;在悲痛裡,祂是喜樂;在衰老期,祂是青春;在考驗內,祂是勇氣。是聖神在動盪不安的湧流中固定望德之錨。」

此外,聖神的和諧也尊重差異,「使我們成為教會」,即使是在人人沉迷於社交網絡,卻疏於人際互動的歷史性時期也不例外。教宗警惕眾人當心四伏的危機,它源自於排除異己、唯獨偏愛自身現況的態度。教宗說:「建立小圈子的誘惑始終存在:按照自身喜好拉幫結派。小圈子很快就會變成派別,在教會內也是如此;一個人自我認同的基礎,往往是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排斥!相反地,聖神拉近人們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相結合,將迷途的人引回正道。」

聖神把教會和世界「塑造成兒女與弟兄姊妹」和諧共處的環境。教宗指出,兒女和弟兄姊妹這兩個名詞高過於其它任何形容詞。然而,「在形容詞,甚至是羞辱詞彙當道的時代,事物的實質內涵遭到遺忘。在羞辱的文化之下,人們遇到不贊同的意見時,第一個反應便是羞辱。這導致以惡還惡,受害者變成劊子手」。

反之,誰若是在生活中仰賴著聖神,必定「在爭執時帶來平安,在衝突中營造和睦」。「靈修深厚的人以善報惡,以溫良報驕傲,以美善報惡意,以寧靜報喧鬧,以祈禱報誹謗,以微笑報失敗」。為了成為靈修深厚的人,為了品嘗聖神的和諧,必須以聖神的目光來看待事物。如此一來,萬事遂起了變化:「因著聖神,教會是天主聖潔的子民,使命充滿喜樂,而不勸人改教,其他弟兄姊妹蒙受同一天父的慈愛。但若沒有聖神,教會只是一個組織而已」。

教宗最後祈禱說:「聖神、天主的和諧,祢將恐懼化為信任、封閉化為恩典,求祢降臨在我們中間,賜給我們復活的喜樂、心靈永遠的青春。聖神、我們的和諧,祢使我們成為同一身體,求祢在教會內和世界上傾注祢的平安。聖神,求祢使我們成為和諧的匠人、善的播種者,以及望德的使徒。」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舒姆萊烏丘克主持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6月1日早晨從布加勒斯特乘坐飛機前往羅馬尼亞的另一座城市巴克烏,然後改乘座車來到舒姆萊烏丘克聖母朝聖地主持彌撒,開啓在該國第二天的牧靈訪問行程。大約10萬名來自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信友冒雨參加了這台彌撒,羅馬尼亞政府總理登奇勒也在場,匈牙利總統亞諾什更以普通朝聖者身份前來參加。

這個中古世紀的朝聖地尤其是講匈牙利語的天主教徒和其它地區的信徒前來敬禮聖母的場所,每年聖神降臨節前夕都有成千上萬的信友來此朝聖。朝聖地的聖母態像有2米多高,是16世紀的木製作品,在1661年的火災中奇跡般地倖存下來。朝聖地所屬的阿爾巴尤利亞(Alba Iulia)教區由匈牙利國王聖斯德望建於1009年。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談到這個朝聖地說:“這一年一度的朝聖活動屬於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遺產,但它尊重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宗教傳統; 其他宗教的信徒也前來朝聖,因此這裡也是對話、合一及兄弟友愛的象徵。”

教宗指出,朝聖的深刻含義在於尋求共融。聖母瑪利亞“不僅在她聖子面前,也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説情,好使我們不讓製造分裂和隔離的聲音和傷痛竊取兄弟情誼”。朝聖乃是曉得我們是同一個民族,這個民族的富饒正是具有不同的面容、文化、語言和傳統。

“不應忘記或否認過去的複雜和悲傷事件,但也不應使之成為阻礙一種友愛共存的障礙或藉口。朝聖意味著感受到一起行走的召叫和動力,向上主懇求恩寵,將過去和現今的怨恨和不信任轉化為促進共融的新時機;意味著擺脫我們的安全感和舒適生活,去尋求上主願意恩賜我們的新土地。”

因此,我們不必對“彼此融合”及“互相幫助”有所顧慮。教宗強調,朝聖意味著加入那個“有些混亂”的滾滾浪潮,成為手足之情的真實經驗和精誠團結的隊伍(參:《福音的喜樂》勸諭87號),我們所展望的“不是那種能夠做卻沒有做的事,而是等待我們去完成、且不能再推遲的一切”。上主鼓勵我們團結互助和兄弟友愛,願我們渴望美善、真理和公義。

“朝聖是對奮鬥的承諾,鼓勵那些昨天落在後面的人成為明日的主角,以及今天的主角明日不落在後面。弟兄姐妹們,這要求一種共同建設未來的匠人工作。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在此要一起懇求說:母親,求妳教我們打造未來。母親,請教導我們建設未來。”

教宗提到天主揀選的奧秘,祂眷顧弱小者,使權勢者受辱。聖母瑪利亞是加里肋亞一個不起眼地方的女孩,卻以她對天主的應允開啓了“溫柔的革命”。我們也受到鼓勵,以自己說出的“是”走上修和道路。

教宗最後表示:“弟兄姐妹們,我們不可忘記這一點:誰勇於冒險,上主不會令他失望。我們要行走,一起前行,勇於冒險,讓福音成為充滿一切的酵母,讓福音賜予我們的人民透過合一與友愛蒙受救恩的喜樂。”

教宗在册封真福大典禮儀結束前,向參與禮儀的全體會衆發表講話,表達他誠摯的謝意。

教宗首先感謝羅馬尼亞總統和政府當局的熱烈歡迎,感謝他們在這次訪問期間進行的卓有成效的合作。接著,教宗向東正教達尼爾(Daniel)宗主教和全體東正教信友對他兄弟般的款待致以謝意,祈求天主“降福這個古老而又傑出的教會並支持她福傳的使命。”

隨後,教宗特別感謝天主教希臘禮穆雷尚(Lucian Muresan)樞機,感謝天主賜予他在這三天内與不同城市的天主教會的主教、神父、修會會士和平信徒共同祈禱的美好經驗。教宗也鼓勵他們投身於福傳的使命和為愛德作見證。

教宗說:“願童貞瑪利亞以慈母的雙臂護佑全體羅馬尼亞人民,在歷史的進展中你們一直堅信她的代禱。為了向真正進步與和平的未來前進,也為了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和諧和友愛的國家作出貢獻,我把你們衆人託付於她,祈求她在信仰的道路上引領你們。”

教宗最後帶領信友誦念天皇后喜樂經來結束冊封禮儀大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布加勒斯特主持彌撒聖祭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5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天主教聖若瑟堂為拉丁禮信友們主持彌撒聖祭,這是他於當天訪問行程的最後一項活動。這座聖堂是布加勒斯特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布(Ioan Robu)總主教是教區首牧。當天是聖母訪親慶日,教宗依據彌撒福音,論述了聖母瑪利亞的行走、相遇和喜樂這3個要素(參:路1:39-56)。

首先,瑪利亞是行走的人,從納匝肋來到猶大山區探望她的表姐依撒伯爾。教宗指出:「這是《聖經》敘述瑪利亞的首次旅程。隨後,她將從加里肋亞前往白冷,在那裡生下耶穌;她將逃往埃及,使聖嬰免遭黑落德的毒手;她每年還要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最後將陪伴耶穌走上加爾瓦略山。這些行程有一個特點,即絕不是容易走的道路,需要有勇氣和耐心。這些行程告訴我們,聖母走過波折的路,也了解我們的艱難,她是我們旅途中的夥伴…。身為良善的母親,瑪利亞懂得讓愛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彰顯出來。『瑪利亞懂得用襁褓舊布和豐盛的愛,把馬廄變成耶穌的家』(《福音的喜樂》勸諭286號)。」

教宗說:「默觀聖母瑪利亞能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婦女,她們默默無聞地作出犧牲,為了撫養兒女和全家的生活而肩負起重擔,『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羅4:18)。注視聖母和許多母親的面容,羅馬尼亞人民也對希望懷有強烈的意識。這希望孕育和開啓未來,聖母瑪利亞為此而行走,且邀請我們一起行走。其次,瑪利亞是相遇的人。她去探訪依撒伯爾的事跡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幅畫面:青年與年長者彼此相遇、互相擁抱,並能喚起對方最好的一面。這是從相遇文化而來的奇跡,每個人都受到關心,為使上主的面容顯露出來,人人都有必要。他們不怕一起行走,當這事發生時,天主就來到祂的子民當中行奇事。」

教宗說:「聖神鼓勵我們走出自己、自己的封閉狀態和本位主義,教導我們超越外表,並贈予我們祝福別人的機會…。相遇文化推動我們基督徒去體驗教會懷著母愛去尋找、護衛和聚集自己子女的奇跡。在教會内,當不同禮儀的信徒彼此相遇,全體子民曉得一起讚美天主時,重大的奇事便會發生。最後,瑪利亞是喜樂的人,因為她為我們帶來了厄瑪奴爾,天主與我們同在。基督徒的生活是『聖神內的喜樂』(《你們歡喜踴躍吧!》122號)。」

教宗表示:「信仰出現的問題在於缺乏喜樂。若我們活在不信任中,自我封閉,我們就是相反信德,沒有感到自己是天主的子女,以及天主為我們行了大事。聖母瑪利亞前來幫助我們,因為她讚美上主的偉大,這就是喜樂的秘訣。瑪利亞儘管遇到許多困難,卻懷抱喜樂,因為她在一切事上信靠上主。她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向天主和兄弟姐妹敞開心懷,天主就會常行奇事。教宗提到羅馬尼亞的偉大見證者,他們是普通的人,在受迫害的情況下依靠了天主。」

教宗最後勉勵羅馬尼亞的信友們:「要效法行走、相遇和喜樂的聖母瑪利亞,勇敢地成為祝福的傳遞者,因為羅馬尼亞需要這祝福。你們要成為相遇文化的推動者,去除冷漠和分裂,使這片土地大聲詠唱上主的慈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